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马说》导学案(无答案)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马说导学案无答案苏教

第4课马说【学习目标】一、了解作者及文体特点,把握短文中的要紧词语、句段的含义,背诵并默写全文。
二、明白得短文所说明的深刻道理。
3、熟悉封建社会不识人材、埋没人材的昏庸愚妄,熟悉现今时期的优越条件,尽力学习,树立正确的人一辈子观和价值观。
[重点]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对统治者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课前小阅读]一、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朝文学家、思想家。
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
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提倡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伙儿之首,其散文尤其闻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佳誉,著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背景: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乃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
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可不能遁迹山林。
后接踵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那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
因此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2.文体简介。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练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纳以小见大的方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讲明事理,这确实是咱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说”确实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能够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都属这一文体。
【预习板块】1、咬文嚼字,看谁最棒?(在自由朗诵的基础上,依据自学认真填写)祗.()骈.()槽.()枥.()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其真无马邪.()外见.()辱.()伯乐.()二、本文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家。
其散文尤其闻名,有_______________的佳誉。
后世称其为___________。
为________________之一。
是唐朝__________ _____的领袖。
江苏省南通市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4《马说》导学案2(无答案)(新版)苏教版

《马说》《马说》课堂学习活动单(第二课时)个性调整学习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情感,分析语调变化,当堂成诵。
2.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客观正确地把握本文提出的怀才不遇的观念。
学习过程:活动1:回顾旧知。
小组展示课文朗读。
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活动2:独立思考下列问题,然后在组内交流,准备全班展示。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3.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4.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活动3:探究主旨。
组内合作解决下列问题。
1.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2.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3.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活动4:感情诵读。
小组合作画出感情强烈的句子,讨论应读出什么感情,组内分工,确定朗读方式,然后在全班展示。
活动5:拓展迁移。
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位古人?说明理由。
A.韩愈怀才不遇写文学 B.苏秦悬梁刺股发愤C.董邵南另寻高就发展D.陶渊明归隐田园乐悠悠活动6:背诵课文。
画出文章结构图,背诵课文,小组内1+1检查。
【拓展阅读】伯乐相马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
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干里的骏马。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连素以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都仔细寻访,辛苦倍至,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
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
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
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
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
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4《马说》学案1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四、《马说》学案学习目标:1.我要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我能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和“其、以”的用法。
3.我能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4.我能背诵并默写这篇文章。
重点:1.我能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我能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难点:1.我能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我能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第一课时关于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河阳(今某某孟县西)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曾任吏部侍郎,所以又有“韩吏部”之称。
谥号“文”,所以又世称“韩文公”。
在文学上,他与柳宗元共同倡导著名的古文革新运动,主X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反对浮艳华美的骈文,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掀起了散文的新高潮,奠定了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散文无论说理、叙事、言情,均写得生气流动、雄奇奔放,被誉称为“文起八代之衰”,他本人也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关于文体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与看法,跟现在的议论文、杂文相似。
是一些文人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宣泄心中郁闷,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
“马说”即谈马、论马。
关于背景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难以找到出路。
通不过科举考试就潦倒终身,即使考上了还要受到种种限制,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
韩愈自身就经历过这种遭遇,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
关于伯乐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伤心流泪,并且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4 马说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2021年整理)

山东省德州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 马说学案(无答案)苏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山东省德州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 马说学案(无答案)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山东省德州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 马说学案(无答案)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马说(第1课时)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评价等第:____________【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3、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4、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5、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基础学习】(一)个人自学1、作者简介2、写作背景3、文体简介“说”:4、字词(1)注音祗()骈()槽枥()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其真无马邪()外见() 辱() 伯乐( )(2)一词多义1.策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执策临之()2.之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③祗辱于奴隶人之手()3.其①策之不以其道()②其真无马邪?()③其真不知马也。
()(3)解释字词祗:一食:虽:且:等:安:材: 通:外见:策之:执策:5、翻译(1)骈死于槽枥之间(2)一食或尽粟一石(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4)作者是怎样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6)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合作交流】1、小组内交流上一环节几个问题的答案.2、主发言人列出本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析疑解难】1、各小组主发言人提出本小组问题。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4课《马说》学案(1)(无答案)(新版)苏教版

四、马说(1)【学习目标】1.能准确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理清文章结构,了解“说”的特点。
3.能用现代汉语讲述课文内容。
【学习重难点】朗读课文,疏通字词,理清文章结构,了解文意。
【课前预习】1.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骈.死()槽枥..()()一石.()粟.()才美不外见.()食.马者()2.写出几个关于马的成语或俗语【课堂学习】1.导入。
2.释题、作者等,明确知识点。
3.流利朗读课文后,结合书下注释解释字词,并尽量快速记忆。
4.再读课文,想想这三段分别写了什么。
【课外作业】(一)解释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只辱.于奴隶人..于槽枥之间_________________ ...之手_______ ________ 2.骈死3.不以.千里称.也________ _______4.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 ______5.食.马者__________6.才美不外见._______________7.欲.与常马等.不可得_______ _______ 8.其.真不知马也__________9.策.之不以其道.______ ___________ 10.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 _________11.鸣之.而不能通.其意_______ _____12.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二)翻译句子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三)按要求填写: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5.表现“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6.“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7.文章的主旨句是:8.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9.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10.总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11.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12.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13.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14.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
江苏省洪泽县新区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4课《马说》导学案1(无答案) 苏教版

第4课马说【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训练文言语感。
2.把握骈、称、或、粟、石、且、安、道、执、临等词义。
【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
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提倡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有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
2.了解写作背景3.文体简介“说”:是古代的一种谈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白,寓意深刻;写法较机敏,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像,通常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即“托物寓意”。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等都属这一文体。
4.关于伯乐相马的故事。
【学习过程】活动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自由朗读课文,同时画诞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明确生字词的读音。
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到讲台投影呈现字词内容,并指出最简洁读错和写错的字词,全班同学更正完善自己的答案。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乐.()辱.()骈死..()槽枥..()粟.()见.()邪.()石.()食:①一食或尽粟一石②食马者③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④食不饱,力不足活动二再读课文,辨读文词。
〖自主先学〗同学自读课文,完成下面任务:1.读课文,要求对下面的词义进行理解。
借助工具书与书下注释。
骈、称、或、粟、石、且、安、道、执、临2.在课文中查找“一词多义”及通假现象,以此为手段,解决词义的问题。
3.同学朗读课文,老师指导朗读。
要求、在体会文中词语含义的基础上,留意读音正确,不读破句,不读错句。
合作互学以上内容。
〖呈现沟通〗1.老师对同学呈现作人员安排。
其他小组点评补充。
最终师生总结。
2.老师投影没有句读的《马说》,同学朗读训练。
活动三析读课文〖合作互学〗1.组员之间自读自讲(翻译)课文内容。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4课《马说》教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马说》教学案(1)(无答案)苏教版【教学目标】1.道德目标: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正确价值观,争做“千里马”!2.情智目标:①感情目标:理清课文的思路体会作者情感,理解作品寓意;②认识目标:能准确通畅地朗读课文,结合页下注释理解文意;【教学时间】( 2 学时)【教学手段】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感情调节(贯穿教学全过程)(二)互阅作业(可穿插“互帮”与“释疑”)(三)自学1.自学内容一:解题(1)“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是一些文人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宣泄心中郁闷,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
说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跟现在的杂文相近。
《马说》即谈马、论马。
比如此类文章有《龙说》、《师说》、《爱莲说》、《捕蛇者说》等(2)作者简介:韩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著有《昌黎先生集》。
在政治上,他反对藩政割剧,思想上尊儒排佛,文学上极力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其主张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
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3)创作背景: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
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zhuó)用。
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
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本文选自《昌黎先生文集》里的《杂说》;《杂说》共有四篇,这是第四篇。
2. 自学内容二:通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把握准确字音伯乐.祗.辱骈槽枥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外见.邪策3. 自学内容三:翻译课文自学步骤:(1)读第一小节(2)把昨天预习中存在的疑难点拿出来小组讨论互帮。
江苏省南通市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4《马说》导学案1(无答案)(新版)苏教版

《马说》《马说》课堂学习活动单(第一课时)个性调整学习目标:1.积累掌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朗读、翻译课文。
学习过程:活动1:阅读下列材料,了解作者及文体。
【作者简介】韩愈 (768-824)字退之,南阳 (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世称韩昌黎。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
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
《马说》大约作于795-800年间。
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被用,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封建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文体介绍】“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发表议论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极尽嘻笑怒骂之能事,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
学习时要着重体会其语言力量。
对韩愈你还了解哪些内容?写下来和同学分享。
我们在初一学过一篇体裁为“说”的文章,题目是,作者是朝的。
活动2:朗读课文,画出难读词句,组内讨论解决。
小组成员分段轮读,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班级展示,展示的方式各组自定。
【文言文朗读停顿规律】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朗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
正确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的词义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
确定句子停顿有以下规律:一、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如:“若夫”“盖”“故”等。
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而古代却是两个单音词。
如:可/以一战。
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
在主语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停顿。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
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续。
如:其一/犬坐/于前。
五、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
如:问/今是何世。
六、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的成分。
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马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作者的思想,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领会文章的寓意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了解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背景资料:
1.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
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背景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
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
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简介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就属这一文体。
学习过程
一、读懂课文,积累字词。
1.解释字词
祗()虽()且()等( )
安 ( ) 材 ( ) 通 ( ) 见( )
2.通假字:
食:见:材:邪:
3.一词多义
食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②食不饱()
策①策之不以其道()②执策临之()
之①策之不以其道()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③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3.其①策之不以其道()②其真无马邪?()
③其真不知马也。
()
4.翻译句子
(1)不以千里称也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4)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5.请你写出含有“马”字成语五个: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大意。
1.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是什么?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
3.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4.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5.对于“千里马”的遭遇作者有什么态度?说说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
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2.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伯乐指的是什么? 你觉得作者是仅仅在替千里马鸣不平吗?
3.本文结尾两句,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4.文章连用了十一个“不”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四、理解主旨,走进更深境界。
1.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哪句话体现了他的意图可充当主旨句?文章用了什么写法?
2.韩愈虽因怀才不遇而愤懑不平,但他并不心灰意冷。
虽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径进行了揭露和控诉,但仍对他们寄以希望。
请同学思考一下,在封建社会里,韩愈的愿望是否能实现?
五、拓展延伸
1.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你如何看待当代社会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
2.联系当今社会,谈一谈我们应树立怎样的人才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