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学案:部编版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导学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2016)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导学案

部编版(2016)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导学案

的标准是音节兼顾意 义的。这对学生以后学 习、理解和积累古诗都
懂字词,说译文是正确划分古诗节奏的关键。 3. 按照节奏,练习朗读。
是很有意义的。
4. 读了此诗,你知道它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请,来到乡村做客。 )
三、熟读诗歌,体会含义
1. 多媒体依次出示诗句,赏析指导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
同学说说。
( 4)交流。
( 5)是啊, 真挚的友情让诗人依恋, 农家的生活让他向
往,那还有什么让诗人要相约重阳日在来赏菊花呢? (优美、
淳朴的田园风光。 )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
( 1)这是写景的诗句, 放眼望去绿树围绕着村边, 青山
在村外横卧。
( 2)读好此句。
( 3)讲述对仗句。
师范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这句诗读上去朗
学完整首诗以后, 再透过全诗来品味诗 的意境。这对于帮助学 生赏析诗歌, 培养诗人 情怀很有好处。
板书 内容
对比阅读《草虫的村落》和《蟋蟀的住宅》 排比 作用:说理条理分明、抒情气势强烈、叙事写景形象生动 分号表示并列、转折、承接、因果关系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朋友的热情 纯朴的友情 热爱大自然激情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 1. 在我们的文学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星星,那就是古 诗词。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学习古诗词就是继承 和发展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提高文化素质,陶冶情操。由 于年代久远,继承古代灿烂文化,重点应是诵读、背默、积 累。难点是阅读及鉴赏古诗的方法。今天,我们就一起寻找 打开这扇古代文化宝库大门的钥匙,欣赏颗颗璀璨明珠的风 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浩然的一首诗《过故人庄》 。 2. (板书:过故人庄 孟浩然) 学生齐读。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教案

语文园地一本单元的“语文园地”共设了四个板块。

“交流平台”指导学生无论是读文章还是写作都要分清主次。

在习作的时候,详略安排得当,中心突出,才能让别人了解自己想表达的意思。

“词句段运用”旨在让学生了解一些习俗及其寓意,并学会在习作时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的意思,为习作增色。

“书写提示”则是让学生通过练习提高书写速度。

“日积月累”意在让学生积累古诗《长歌行》。

通过对本单元课文的学习,学生已经从多角度了解了中国的一些民风民俗。

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科和内容的整合,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方式上。

古诗《长歌行》是一首劝诫我们珍惜时间,努力奋发向上的诗,要在理解的基础进行背诵。

1.交流平台: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交流读文章和习作时应该注意哪些要点。

2.词句段运用: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对比阅读中,体会一个意思用不同词语表达的妙处。

3.书写提示:指导学生先按自己平时写字的方法写教材上的书写内容,再照着书写模板写一写,对比两次的书写速度。

4.日积月累:先理解诗歌大意,再结合图画,想象画面进行背诵。

【知识与技能】1.通过阅读课外书和请教长辈,了解一些具有吉祥寓意的习俗。

2.体会词语表达的妙处,平时养成多积累词语的好习惯。

3.拓展课文内容,感知本单元课文表达节日习俗的方法和特点,继续增加对古诗词的积累。

【过程与方法】运用交流、讨论、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打开思维空间,实现自我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每一个学生在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体验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重点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

难点拓展课文内容,感知不同文体表达节日风俗的方法和语言特点,继续增加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积累。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查找有关民风民俗的资料。

2课时第一课时1.交流通过阅读课外书或向长辈了解到的节日风俗,特别是一些寓意吉祥的习俗,学会用语言表达出来。

2.结合生活实际讲述自己学习本单元课文的收获,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 语文园地一(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 语文园地一(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语文园地一(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语境中;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写作技巧;加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系统理解和运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情境模拟、写作练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培养合作学习能力;通过比较阅读,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母语的热爱和对文学作品的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课文的阅读与理解、词汇学习、语法知识、写作技巧及文学鉴赏等。

具体包括:- 阅读理解:对《语文园地一》中的课文进行深度阅读,理解其主旨和细节。

- 词汇学习:学习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理解其意义和用法。

- 语法知识:通过课文学习,掌握语文的基本语法规则和应用。

- 写作技巧:学习并实践课文中使用的写作技巧,如描写、叙述、抒情等。

- 文学鉴赏:通过对比阅读,分析不同作品的风格和特点,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词汇的掌握和运用,课文的深入理解,写作技巧的实践。

2. 难点:对课文深层含义的把握,写作技巧的灵活运用,文学鉴赏的深度分析。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本单元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重点词汇和语法知识。

3. 实践:通过小组讨论、写作练习等形式,让学生实际操作所学知识。

4. 巩固:通过课后习题和随堂测验,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系统,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可以使用图表、流程图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教学内容。

作业设计作业设计要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和思考。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优质教案

《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第一单元语文园地共有四个板块的内容: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这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如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等要素基础上的延伸,“交流平台”将引导学生针对本单元的语文学习要素进行交流,进一步明确分清文章主次的意义以及如何根据表达的需要安排详略。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民风民俗”,四篇课文的学习已经让学生体会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至中华传统习俗中蕴含的人情美、文化美。

“词句段运用”将结合课内外的民俗民风,鼓励学生积累一些传统习俗的寓意,丰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另外,“词句段运用”的另一部分内容是引导学生通过例句,了解同一个意思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从而体会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书写提示”呈现了硬笔行楷书写的一段文字,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行楷书写的特点。

通过临摹、练写,掌握行楷书写技巧,提高书写速度。

“日积月累”是汉乐府诗《长歌行》。

诗歌中借季节变迁、百川东去等自然现象,表达了对时光易逝、生命短暂的慨叹,劝世人惜时奋进。

教学目标:1.结合课文和交流平台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分清文章主次的作用,领会作者如何详写主要部分,并运用到写作表达中去。

2.揣摩加点词语,体会用不同词语表达相同意思的好处,积累优美的语句。

3.了解生活中常见民俗的寓意,交流并积累寓意吉祥的民俗知识,丰富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4.欣赏行楷,观察行楷书写的特点,通过临摹、练写,提高书写速度。

5.有感情地朗读《长歌行》,背诵古诗,积累惜时奋进的名句。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结合课文和交流平台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分清文章主次的作用,领会作者如何详写主要部分,运用到写作表达中去。

2.揣摩加点词语,体会用不同词语表达相同意思的好处,积累优美的语句。

3.了解生活中常见民俗的寓意,交流并积累寓意吉祥的民俗知识,丰富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语文园地一(教案与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语文园地一(教案与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教案与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课生字、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运用观察、联想、比较等方法进行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生字、词语的学习与认读。

2. 课文的阅读与理解。

3. 观察事物方法的学习与应用。

4. 习作的撰写与修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生字、词语的学习与认读。

(2)课文的阅读与理解。

(3)观察事物方法的掌握与应用。

2. 教学难点:(1)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2)观察事物方法在习作中的灵活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语。

(2)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语,掌握读音、写法、词义。

3. 小组合作:(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主学习成果。

(2)小组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4. 全班交流:(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主题。

(2)学生分享观察事物的方法,教师点评、指导。

5. 习作指导:(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观察、联想、比较等方法进行写作。

(2)学生撰写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2)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课。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2. 课题下方列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内容。

3. 配合教学内容,适时呈现相关图片、关键词等。

七、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语。

2. 背诵课文。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

–掌握故事情节的推断和表达方法。

–认识神话故事的学问。

2.能力目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故事讲述和解读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对神话故事的热爱与向往。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讲解诗歌的特点及欣赏。

•教导学生进行推理和表达故事情节。

•传授神话故事的传承。

2. 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引导学生进行故事情节的合理猜想和表达。

•让学生理解神话故事的文化内涵与价值。

三、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一》教材。

2.多媒体教学设备。

3.课堂活动所需物品:白板、彩色笔、图片故事卡片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首优美的诗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味和意境。

主体1.教师讲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如韵律、形象、节奏等。

2.学生欣赏其他诗歌,并进行朗读和讨论。

活动•让学生写一首简短的诗歌,展示并互相欣赏。

第二课时导入•展示一幅神话故事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神话故事的探索欲望。

主体1.教师讲解神话故事的特点和意义。

2.学生分组讨论、推理并表达图片所展现的故事情节。

活动•学生小组汇报推理过程和结论,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

第三课时导入•教师以故事开端引导学生进入阅读情境。

主体1.教师讲解一则富有情感和冲击力的现代故事,并引导学生分析故事的表达技巧。

2.学生小组展示自己编写的故事,其他同学提出建议。

活动•学生互相点评并改进故事表达,以提升写作能力。

五、课堂反馈与总结•师生进行课堂小结,梳理掌握的知识点和提出问题。

•学生表达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理解和体会。

六、作业布置•布置写一篇诗歌鉴赏或神话故事创作的作业。

七、拓展延伸•教师鼓励学生自行选择一则神话故事进行深入了解,并在下节课进行分享。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一》包含了对古典诗词的欣赏、文言文的阅读、以及现代白话文的解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自然与环境,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不同的文章,感受自然之美,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材中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江南春》、《春日》、《泊船瓜洲》等古典诗词,以及《汤姆索亚历险记》等现代白话文,还有《两小儿辩日》等文言文。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语文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他们能够理解和欣赏一些简单的古典诗词和文言文,同时也能够运用现代白话文进行表达。

但是,对于一些较复杂的文言文和古诗词,他们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理解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本单元中的诗词、文言文和现代白话文,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和欣赏本单元中的诗词、文言文和现代白话文。

2.难点:对于一些较复杂的文言文和古诗词,学生可能存在理解难度,需要进行重点解析。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同时,注重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准备相应的教学资源和教具。

2.学生准备:预习本单元内容,了解文章的基本意思,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自然景观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激发他们对本单元主题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江南春》等诗词,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美,理解诗词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探讨诗词中的自然景观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然后进行小组分享。

《语文园地一》(导学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语文园地一》(导学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课题:《语文园地一》导学案【教学目标】1.交流平台:总结交流分清课文主次的意义以及如何根据表达的需要安排详略。

2.词句段运用:通过比较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知道相同的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形式,体会语言表达的丰富性、生动性;了解不同习俗的寓意,丰富对传统习俗文化的认知。

3.书写提示:认识并临摹行书,逐步提高自己的书写速度。

4.日积月累:朗读并背诵《长歌行》,体会人生短暂,懂得要珍惜时间,努力奋进。

【教学重点】1.交流平台:总结交流分清课文主次的意义以及如何根据表达的需要安排详略。

2.词句段运用:通过比较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知道相同的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形式,体会语言表达的丰富性、生动性;了解不同习俗的寓意,丰富对传统习俗文化的认知。

【教学难点】1.通过比较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知道相同的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形式,体会语言表达的丰富性、生动性。

2.认识并临摹行书,逐步提高自己的书写速度。

【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自主进行单元复习整理。

2。

尝试写写行楷。

2.教师做好单元内容梳理,查阅资料了解《长歌行》和行书大家及其作品;制作课件;设计复习整理卷。

【教学过程】板块设计评价设计(评价内容及标准、评价方式)学教设计一、学习交流平台12’1.抛出话题:我们读文章,常常发现有些内容写得很详细,有些内容写得很简略。

为什么这样有详有略的写呢?2.阅读交流平台,找找这样写的好处。

预设:*读文章根据详略能分清主次。

*分清了主次,就能更好领会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写文章要根据表达需要安排详略,突出主要意思。

3.回顾本单元三篇课文,回顾详略安排与内容主次,进一步体会作者这样安排详略的原因与好处。

详写这几个日子为了突出北京春节习俗的独特。

详写等粥更好地表达了八儿的天真烂漫和一家人的其乐融融。

【评价内容】根据详略分清主次,领会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评价标准】1.能准确提炼小标题,完成思维导图,得1★。

2.能体会到详略安排的表达效果,得1★【评价方式】互评4.学习活动:拓展运用【自学】阅读作业本中《牛皮纸包着的月饼》,根据详略分清主次领会主要意思:【合学】人人交流——讨论梳理【展学】派代表全班汇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强调:古诗节奏划分的标准是音节兼顾意义的。

所以,懂字词,说译文是正确划分古诗节奏的关键。

3. 按照节奏,练习朗读。

4.读了此诗,你知道它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请,来到乡村做客。


三、熟读诗歌,体会含义
1.多媒体依次出示诗句,赏析指导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1)指名读诗句,理解字词:
故人——老朋友
具鸡黍——准备丰盛的饭菜
(2)受到老朋友的邀请,看到这一桌丰盛的饭菜,诗人心情怎样?(开心、高兴)
(3)指导读好这句诗句。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1)指名读。

(2)把你的体会说说。

(打开窗子,面对谷场和菜园,举起酒杯畅饮美酒,闲谈农事。

只有老朋友之间才会谈家常事。


(3)随机理解“桑麻”
(4)看着插图,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诗人和老朋友会聊一些什么?)
(5)学生自己完成。

(6)交流
(真是太感谢你为我准备了这么丰富的菜肴,下次欢迎你到我家去做客。


出示朗读《过故人庄》的正确节奏,使学生知道古诗节奏划分的标准是音节兼顾意义的。

这对学生以后学习、理解和积累古诗都是很有意义的。

借用插图创设情境,使学生想象自己进入到了诗歌描述的情境中,按照角色身份来
(你们这儿真美,真想一直住在这儿啊!)
(今年的收成怎么样?还好,有可能是个大丰收。


…………
是啊,深情厚意只在淡淡的几句询问农事中,就在这悠然地举杯饮酒,闲谈农事中。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指名读
(2)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依依不舍)(3)即将分别了,孟浩然会和友人说写什么?和旁边的同学说说。

(4)交流。

(5)是啊,真挚的友情让诗人依恋,农家的生活让他向往,那还有什么让诗人要相约重阳日在来赏菊花呢?(优美、淳朴的田园风光。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1)这是写景的诗句,放眼望去绿树围绕着村边,青山在村外横卧。

(2)读好此句。

(3)讲述对仗句。

师范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这句诗读上去朗朗上口,你知道它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吗?(对偶)师讲述什么是对偶句。

师生对对子:“绿树”对________;“村边”对_______;“合”对______
“绿树村边合,”对____________
这首诗中还有一句对仗句找出来。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
师生共对对子。

读好这两句诗句。

2.再读诗歌,品诗意境
点拨1: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看见了什么?与老朋友交谈,这样做能够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歌内容。

了解对偶句,并练习对对子,使学生初步了解对偶句的特点,为以后欣赏、创作对偶句打下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