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合集下载

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关系

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关系

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关系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

理论是指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了解和抽象,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思考和总结;而实践则是通过实际行动去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并将理论付诸于实践,不断推进事物的发展。

因此,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关系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实践是理论的检验”。

首先,理论为实践提供了指导。

理论是客观事物的抽象思维,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归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问题,而理论则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比如,在科学研究中,科学理论是对实验和观察的总结和归纳,可以指导科学家们在实验中选择什么样的方法和工具,以及如何进行实验,从而得到准确的实验结果。

在管理学中,管理理论为企业的管理实践提供了指导,包括如何制定规范、提高效率等。

其次,实践是理论的检验。

只有将理论付诸实践,才能验证其正确性和适用性。

实践是理论的检验场,通过实践,我们可以了解到理论在特定情境下的适用性和局限性,从而进一步完善理论。

例如,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挑战可以促使理论不断发展和迭代,以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实践也是理论不断深化和发展的动力源泉。

然而,理论与实践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和矛盾。

理论往往是抽象和理想化的,而实践则是具体和复杂的。

理论可以提供一些基本的原则和思路,但实践中会遇到很多特殊情况和实际困难,需要灵活应变和创新。

因此,理论并不能完全指导实践,实践也需要基于理论进行调整和改进。

另外,理论和实践之间也存在相互渗透和互相影响的现象。

理论是基于实践的经验和观察得出的,而实践也需要理论的指导。

理论的形成是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步完善和发展的,而实践形成新的经验和观察又可以进一步建立新的理论。

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相互作用,推动了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

总结而言,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理论为实践提供了指导,指引着人们走向正确的方向;而实践则是理论的检验,将理论付诸实际,使其得以验证和完善。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举例说明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举例说明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举例说明
对于很多领域来说,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密不可分的。

理论是对现象和规律的总结和归纳,实践则是指根据理论进行的具体操作或实验。

在许多学科中,理论和实践常常相互促进,推动领域的发展。

理论指导实践
首先,理论可以指导实践。

拿教育学为例,教育学的理论研究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学习规律和教育原理。

比如,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过程,从而更好地设计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果。

理论作为指导,能够使实践更加有效和系统。

实践检验理论
另一方面,实践也可以对理论进行验证和完善。

在科学研究中,理论通常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而实践也是验证理论是否准确的关键路径。

通过实验和观察,科学家可以验证理论的有效性,不断完善和修正理论,使之更加符合实际。

例如,物理学中的各种理论常常需要通过实验验证,才能够被学界广泛接受。

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
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相互作用使得领域得到不断发展。

只有良好的理论积累和实践经验相结合,才能实现一个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比如,管理学中的各种管理理论需要在实际管理中得到验证,才能够被广泛应用。

总的来说,理论和实践是领域发展的双轮驱动。

只有二者相结合,才能够推动领域不断前进。

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虽然复杂,但只有相互理解和促进,领域才能够不断发展壮大。

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与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两种基本活动。

理论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认识和总结,而实践是人们对这一认识和总结的应用和检验。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一个关系,理论和实践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支持。

只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才能使实践取得成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和修正理论。

理论和实践的良性互动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源。

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理论是对实践的准备和指导,实践是理论的验证和检验。

在人类认识世界的历程中,首先是实践的需要推动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而理论则是人们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

正如马克思所说:“也许有的人认为理论和实践之间还隔着一大堵墙…其实,理论亦是从实践产生出来的,而且主要是为了指导实践的。

”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深刻认识和有效改造。

理论和实践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理论是由实践产生的,但理论又可以成为实践的先导和推动者。

理论还可以促进实践的发展和升级。

正确认识的理论可以为实践提供指导和支持,使实践更有准备和针对性。

而实践的反馈和成果又可以促使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科学理论与技术实践的关系,科学理论的进步推动了技术的发展,而技术实践的成功也为科学理论的检验和修正提供了重要依据。

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理论和实践是相互支持的关系。

正确的理论支持着有效的实践,而有效的实践又证明了正确的理论。

在任何领域,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和支持。

唯有通过理论的精心设计和科学规划,实践才能取得成功。

实践的结果也可以反过来支持证明理论的正确性,使理论更具说服力。

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提供了坚实理论基础,而中国革命和建设又为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生动实践范例,证明了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有效性。

实践与理论的辩证关系

实践与理论的辩证关系

实践与理论的辩证关系
实践可以说是实现理论的有效途径,理论则是实践的指导思想。

实践与理论是一对密不可分的矛盾统一,存在着一种辩证关系。

一方面,实践驱动理论。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实践时时涌现出新的体现形式,充分揭示出新的理论、机理和规律。

只有在实践和实践中提出严谨的理论,才能使命脉脉人的思想尽快得到突破。

以施特劳斯的“耦合理论”为例,他在研究机械力学中,重点研究振动与噪声的耦合现象,深入探究相关规律,从而最终形成了他的“耦合理论”。

另一方面,理论指导实践。

中国传统辨证思维,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指出在实践活动中,实践者必须以想象、推理、比较等方式,结合实际,深入研究事物发展的规律,以便将其发挥出最大效用。

比如,南怀瑾在读书方面,除了以无法计数的量读书,还遵循“四年不败”的学习原则,结合他的“六根”学习理论,使他读书有效而深入,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

从上述可知,实践与理论的辩证关系是微妙的,它们仅仅是棋盘上的两颗棋子,他们的博弈才是更为真实的历史发展过程。

只有通过实践检验、改进理论,理论才能更加丰富;只有借助理论指导,实践活动才能取得成功。

据此,实践与理论要辩证地统一,才能实现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实施。

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与实践是密切相关的概念,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

理论是对实际问题的认识和抽象总结,实践是理论的验证和应用。

在各个领域中,理论和实践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理论对实践起着指导作用。

理论是对事物本质、规律和现象的抽象概括,是对事物的全面理解和深入思考。

理论可以帮助人们认识问题的本质,指导实践的方向和目标。

无论是科学研究、经济发展还是社会管理,都需要有一定的理论指导。

理论可以为实践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使得实践更有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

实践对理论起着检验和完善的作用。

理论是通过实践不断验证和完善的。

只有将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中,才能够得出真正有效的结论。

实践可以发现理论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从而促使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实践经验是理论发展和创新的重要来源,实践中的问题和挑战可以推动理论的不断更新和完善。

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理论需要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否则就无法得到验证和应用。

实践的发展也需要理论的指导和支撑,否则就容易迷失方向和目标。

理论和实践通过相互作用和相互反馈,实现了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发展。

只有将理论运用于实际中,才能够产生切实可行的成果和效果。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也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冲突。

理论的抽象性和普遍性往往难以与具体实践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完全契合。

理论无法覆盖所有实际情况和问题,实践也有可能超越现有理论的认识和解释。

理论和实践需要不断相互渗透,相互调整,以便更好地适应实际需求和问题。

理论和实践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理论为实践提供了指导和思路,实践为理论提供了检验和完善的机会。

只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够取得真正的成果和进步。

无论是在科学研究、经济发展还是社会管理中,理论和实践的良性互动都是不可或缺的。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申建伟以前,在学习中见到的对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是这样描述的:(1)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即实践对理论具有决定作用。

(2)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错误的理论则有阻碍作用。

(3)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不能任意割裂两者的辩证关系,孤立地强调一个方面。

科学的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1)它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抓住了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

反映了事物发展规律,因而能够使我们综观全局,高瞻远瞩,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确定事物前进的方向,从而指导人们的实践。

(2)能提供科学的方法,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给人们探求真理提供科学的认识工具。

(3)能成为人们解放思想、破除迷信的思想武器。

科学的理论是人们在实践中不可缺少的。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以上对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的描述尽管管科学、全面,但不免读来费时、高深难懂。

今天拜读特级教师窦桂梅的文章,对于她关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的描述令我耳目一新、佩服之极。

故有意与各位教师一同分享。

她认为:“理论和实践就是老鹰和小鸡的关系。

一旦掌握了理论,你就会势如破竹,不可抵挡。

有了这样的理论,你才会有效地指导你的工作实践。

”她还说过:“专家是围绕一个专题使劲的、一个劲地研究研究,研究到大家都听不懂了就是专家。

”对于这两点我是深有感触。

作为一个小学数学教师,自己早就知道新课程标准对于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活动的良好开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并没有真正花大的力气去记诵和深刻领悟。

不真正掌握理论,怎么能够在新课改的教学活动中“势如破竹、不可抵挡”呢?由此充分说明,要想使自己的专业得到迅速成长,自己太需要好好学习新课程标准和教学理论了。

在学习过程中我也深深感觉到:专家讲的长篇大论,有时竟能让渴求知识的听众昏昏欲睡。

究其原因就是听不太懂,这时候主观意识再强制自己打起精神去听,大脑就不堪重负,用起了保护机制,人就感到昏昏欲睡了。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1、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即实践对理论具有决定作用;
2、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错误的理论则有阻碍作用;
3、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不能任意割裂两者的辩证关系,孤立地强调一个方面。

理论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事物的共性。

而客观事物是千差万别的,有着生动的、丰富的个性,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囚此,必须运用理论,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把理论和活生生的具体一事物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统一。

任何理论都就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客观事物都就是在变化、发展的,课堂教学也就是发展的。

因此,理论一定必须随着课堂教学的发展而发展,以合乎变化了的客观情况,努力做到理论和课堂教学的历史的统一。

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与实践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理论是对现实的观察、总结和抽象的结果,实践是理论在具体情境下的应用和验证。

理论和实践之间既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又存在着互相制约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理论是对实践的总结和抽象。

理论是对世界认识的一种方式,是对客观事物规律性的把握和总结。

这种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得出的,是对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性思考的结晶。

理论的产生是源于对实践经验的观察和总结,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把握和归纳,是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案的探索。

没有实践的经验和观察,就没有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理论指导实践。

理论是对实践的指导和规范。

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深刻地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指导人们正确地把握和处理实际问题。

理论的指导作用可以提高实践的效率和质量,可以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

在各个领域,理论都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引导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世界,更加科学地进行实践活动。

实践验证理论。

实践是理论的检验和验证。

理论是对实践的总结和抽象,而实践是对理论的考验和实证。

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理论才能得到验证和确认。

实践是理论的落脚点,也是理论的归宿所。

实践中的成败得失、得到的教训和经验,都是理论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来源。

理论和实践之间还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

理论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实践的推动和支持。

实践可以激发出理论的新思想和新观点,推动理论的不断更新和完善。

实践是理论发展的动力源泉,是理论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动力。

理论的进步也推动着实践的升华和提高。

理论的创新和进步能够为实践指明方向,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促进实践更好地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及其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关于理论,人们往往简单化地从“解释世界”的视域把它理解和表述为“各种知识体系”,而没有从“改变世界”的视域把它理解和表述为“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概念系统”。

因此,推进实践发展和实现理论创新都迫切需要重新探讨理论及其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理论的三重内涵及其功能任何一种真正的理论,都具有三重基本内涵:其一,它以概念的逻辑体系的形式为人们提供历史地发展着的世界图景,从而规范人们对世界的自我理解和相互理解;其二,它以思维逻辑和概念框架的形式为人们提供历史地发展着的思维方式,从而规范人们如何去把握、描述和解释世界;其三,它以理论所具有的普遍性、规律性和理想性为人们提供历史地发展着的价值观念,从而规范人们的思想与行为。

理论的三重内涵表明:理论不仅是解释性的,而且是规范性的;理论不仅是实践性的,而且是超实践性的。

首先,理论为人们提供时代水平的世界图景,从而规范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和对世界的改造。

现代科学和现代哲学告诉人们:“观察负载理论”,“观察渗透理论”,“没有中性的观察”。

人们所“看”到的世界,是经过理论中介的世界,而不是以“白板”的头脑“反映”的世界;是镌刻着理论的历史性内容的世界,而不是与理论的历史发展无关的自在的世界。

这里的关键问题在于,人是历史文化的存在,而不是非历史非文化的存在,人们作为现实的(而不是抽象的)存在,不仅具有生物学意义上的遗传性的获得,更具有社会学意义上的获得性的遗传,即个人被历史文化所占有,并从而成为历史性的文化存在。

正是历史文化为我们提供变化着的、发展着的世界图景,正是历史文化规范着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我们经常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然而却常常从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论出发(这同样是“观察渗透理论”),把这些根本性要求简单化、庸俗化地归结为认真的“看”和仔细的“听”,而很少反思理论对观察的规范作用,甚至把理论与观察对立起来。

理论与观察、理论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在关于理论的反思中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

其次,理论为人们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从而规范人们的思维逻辑和思维方法。

“观察渗透理论”,这不仅是说观察受到作为知识体系的理论的制约,而且是说观察受到作为思维方式的理论的规范。

它规范着观察和实践的主体怎样思考观察对象和如何进行实践活动。

列宁曾经说过:“辩证法是活生生的、多方面的(方面的数目永远增加着的)认识,其中包含着无数的各式各样观察现实、接近现实的成分……”(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11页)人类正是凭借这些“方面的数目永远增加着的”认识成分,历史地扩展和深化对世界的认识,从而历史地变革和更新自己的世界图景。

而认识成分的增加,则根源于科学理论的发展。

科学理论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学科门类的增加;各门科学的发展;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科学的划时代发现及其引发的科学革命;哲学对自己时代的科学精神的理论表征。

正是在科学理论进步诸方面的交互作用和综合结果中,实现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历史性变革。

当代人类用以把握世界的认识系统,是一个由众多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认识成分按照一定的层次结构组成的、不断扩展和深化的有机整体。

离开当代科学理论所提供的认识系统和思维方式,就无法构成当代水平的科学世界图景。

而离开这样的科学世界图景,又如何形成规范人的思想与行为的科学的“世界观”?再次,理论为人们提供具有时代内涵的价值规范,从而塑造和引导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

每个时代和每个社会都不可避免地具有相互抵牾的价值冲突。

这种价值冲突,既表现为“我们到底要什么”的社会价值规范和价值导向与“我到底要什么”的个人价值取向和价值认同的冲突,又表现为该社会的相互矛盾的价值规范和价值导向的冲突以及个人之间的相互矛盾的价值取向和认同的冲突。

从表层看,个人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认同具有极大的主观性、任意性和随机性;从深层看,个人的价值取向总是“取向”某种社会的价值导向,个人的价值认同总是“认同”某种社会的价值规范。

因此,在现实的价值矛盾中,社会的价值导向和价值规范居于主导的和支配的地位。

人们想什么和不想什么,怎么想和不怎么想,做什么和不做什么,怎么做和不怎么做,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社会的价值导向和价值规范。

而社会的价值导向和价值规范之所以具有“导向”和“规范”的作用,首先在于这种“导向”和“规范”的理论性。

它以“价值范式”的方式给出系统化的人类生活的价值坐标,确立价值坐标的正、负向度,提出价值评价的标准及其解释原则,因而对个人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理想等等具有“导向”和“规范”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所提供的价值坐标,其正向度是人类的解放和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其负向度则是马克思所说的人在各种“神圣形象”和“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

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导向,不仅要求人类从人对人的“依附性”中解放出来,而且要求人类从人对物的“依赖性”中解放出来。

盛行于当代的各种各样的科学主义思潮、人本主义思潮以及后现代主义思潮,也无不具有价值导向和价值规范的作用。

从总体上看,这些思潮的价值指向,不仅是“消解”马克思所说的人在各种“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而且也是“消解”价值坐标上的价值尺度,因而形成了相对主义的和虚无主义的价值导向,并造成了弥漫于整个社会的“存在主义的焦虑”。

这种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理论思潮和社会思潮,在当代的中国也是不容忽视的。

所谓“中止对立的是非判断”、“封闭一切的价值通道”、“从情感的零度开始”的理论思潮,与“耻言理想,蔑视道德,拒斥传统,躲避崇高,不要规则,怎么都行”的社会思潮相互呼应,使人们感受到一种“信仰失落”、“形上迷失”和“意义危机”的迷惘与困倦。

当今的时代迫切需要“价值范式”的理论重建。

理论的三重内涵表明,理论不仅具有解释功能,而且在实践的意义上具有规范功能、批判功能和引导功能。

因此,需要我们从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功能重新探索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关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我们经常强调的是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却往往忽视理论对实践的“超越”,并因而在强化实践意识的同时却弱化了理论意识。

源于实践的理论,并不仅仅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更重要的是对实践活动、实践经验和实践成果的批判性反思、规范性矫正和理想性引导。

这就是理论对实践的超越。

伽达默尔说:“一切实践的最终含义就是超越实践本身”(伽达默尔:《赞美理论》,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46页)。

这个论断是意味深长的,值得深思的。

实践活动作为追求自己的目的的人类历史过程,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也就是实践活动的自我超越,即历史地否定已有的实践方式、实践经验和实践成果,又历史地创造新的实践方式、实践经验和实践成果。

在实践自我超越的历史过程中,理论首先是作为实践活动中的新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目的性要求而构成实践活动的内在否定性。

这种内在否定性就是理论对实践的理想性引导。

正因如此,伽达默尔又说,“理论就是实践的反义词”(同上,第21页)。

理论作为实践的“反义词”,并不仅仅在于理论的“观念性”和实践的“物质性”,更在于理论的“理想性”和实践的“现实性”。

人是现实性的存在,但人又总是不满足于自己存在的现实,而总是要求把现实变成更加理想的现实。

理论正是以其理想性的世界图景和理想性的目地性要求而超越于实践,并促进实践的自我超越。

理论对现实的超越,还在于它以自身与现实的“间距性”而批判性地反思实践活动和规范性地矫正实践活动。

人类的任何一种实践活动都具有“二律背反”的性质,并因而表现出正、负“双重效应”。

无论是当代人类所面对的“全球问题”,还是市场经济所形成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都表现出了实践活动的二重性。

因此,实践需要理论的“反驳”,即理论地批判反思实践活动并促进实践活动的自我超越。

理论之所以能够“反驳”实践并促成实践的自我超越,是因为理论自身具有三重特性:其一,理论具有“向上的兼容性”,即理论是人类认识史的积淀和结晶,因而它能够以“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去反观现实的实践活动;其二,理论具有“时代的容涵性”,即理论是“思想中的时代”,因而它能够以对时代的普遍性、本质性和规律性的把握去批判地反思实践活动和规范地矫正实践活动;其三,理论具有“概念的体系性”,即理论是概念的逻辑系统,因而它能够在概念的相互规定和相互理解中全面地观照实践活动,并引导实践活动实现自我超越。

理论对实践的超越,更重要的是在于它能够把握到实践的“规律”,从而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缩短”并且“减轻”实践过程中的“阵痛”。

实践总是以“片面性”的形式而实现自己的发展,即总是以付出某种“代价”为前提而实现自己的发展。

由此便不可避免地造成实践过程中的,特别是社会变革过程中的“阵痛”。

理论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以其对实践活动的规律性认识而“缩短”并且“减轻”这种“阵痛”,促进实践的自我超越。

理论不仅规范和引导人们“做什么”,而且规范和引导人们“不做什么”。

人们总是以某种理论、观念去观察现实,并用这种理论、观念规范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式。

马克思说:“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求我们面向现实,深入实际,切实解决问题,又要求我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去观察现实和解决现实问题。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推进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实践,推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的实践。

毫无疑问,如果夸大理论的社会功能,甚至把理论的作用夸大为改变实践活动的规律,其结果只能是“假作真时真亦假”,使理论的信誉扫地,从而使理论泠漠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反之,如果贬低理论的社会功能,甚至把理论视为“务虚”的玄思,其结果也必然造成“无为有处有还无”,使实践活动变成盲目的实践,以至于“延长”和“加剧”实践过程中的“阵痛”。

深切地反思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是在当代推进实践发展和理论创新的重要课题。

弄清楚实践与理论的关系对我们的工作与学习都是很有好处的。

实践与理论的关系可以概述为以下几个方面:1.1一、实践是理论的源泉。

理论是从实践中来的,人们是通过思维对实践活动的系统总结与概括获得理论,因而实践就是理论的源泉。

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其一是实践越丰富,所得到的理论就可能越丰富;其二是实践越充分,所获得到的理论也就越充分;其三是实践越“精细”所得到的理论也就可能越“精细”。

反过来也是如此。

1.2二、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尺度。

这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说,一方面,理论是否正确需要理论来检验,另一方面,理论适用范围需要实践来检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