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第十章技术认识和技术方法共40页文档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十章:技术认识和技术方法

销 售 量 导入期 成长期 成熟期 衰退期
时
间
联想的技术路线 汉卡——代理PC——自主生产PC——电脑 商 可能的技术路线 汉卡——软汉字系统——软件商
四通的打字机 MS2400——票据打印机——停产 可能的路线 MS240X——电脑生产 失误:技术替代 类似的失误:王安公司
技术预测的可能性 前提: 技术发展是有规律的 人类能够认识这种规律性 技术规律的表现: 技术能力变化的规律性 技术变革的规律性 技术发展是由社会需要与市场需求引发的 新技术的发展可以通过研究技术创新过程加以预测
技术评估的程序
调查研究 寻找影响 影响分析 排除非容忍性影响 制定改良方案 综合评价
技术评估的四个阶段: 资料准备阶段。 这是评估的准备阶段,包括目的、内容、背景、有关的社会、 经济、环境、资源等。 影响分析阶段。 这是评估的最关键阶段。不仅要找出积极的影响,也要找出 消极的影响,包括次级影响乃至3级或多级影响。对这些影 响进行分析、综合和整理,其性质、内容、程度或规模等。 研究对策阶段。 主要针对非容忍性影响,研究避免或减少这种影响的可能性 和所需条件,以及创造这种条件的可能性。 综合评估阶段。 在以上基础上,需对该项技术的全部影响作系统分析,以权 衡利弊,并与其它技术作比较分析,最后给出该项技术研究 或开发的综合评价。
技术方案设计的分类 工程设计 工业设计 环境设计
工程设计的传统方法 1,模型试验设计法 制造相似模型,在其上测量和考察设计对象的性能、 结构、功能等合理程度,然后以实测数据为依据, 对其结构及性能等进行修改,从而使设计达到更加 完善的设计方法 2,常规设计方法 从现有技术规范、技术手段和情报资料中寻找答案 的一种设计方法 3,经验设计法 根据现有机器、零部件长期使用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知识进行设计的方法。
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方法论

第2节 科研选题
• 一、科研选题、步骤及其重要性 • 科研选题,就是形成、选择和确定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课题 是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目标所需要研究的一个或一组科学问题 。 • 科研选题是科学研究的起始步骤,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关系到科学研究的方向、目标和内容,直接影响科研的途径和 方法,决定着科研成果的水平、价值和发展前途。 • 科研选题的重要性:它关系到科研的方向、目标、内容,直接影 响到科研途径和方法,决定着科研的水平、价值、和发展途径。 如果选题不科学、不合理或不切合实际,将导致整个科学研究工 作无意义,要么长期工作得不到结果,甚至耗费精力,浪费大量 人力、物力和财力。
• 培根强调实验方法,迪卡儿则强调理性方法,把 数学方法和逻辑方法提到首要地位.后来牛顿 (1687年)以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统一 起来在科学史上第一次描绘出一幅完整的机械 自然观。他声称全部用归纳法从实验中推导出 来并用数学的演绎方法加以论证。林耐从大量 感性材料出发,根据植物的生殖器官的不同进 行比较与分析,创立了分类学说。 • (3)现代科学认识和方法
• 三、科学问题的来源 • 最终来源于社会生产实践和科学实践。但 是,由于科学理论发展的相对独立性与自 主性,科学问题还有其他的来源: • 1、从科学实践与科学理论的矛盾中产生 问题; • 2、从科学理论内部的矛盾中产生问题; • 3、从不同学派理论之间的矛盾中产生问 题;
• 4、从社会需要同现有的生产技术手段不 能满足这种需要的矛盾中产生问题。
• 上述5项选题原则,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必要性 原则制约了科学研究的根本方向——为社会和科学自 身的需要服务;创造性原则显示了科学研究的本身特 征—探索未知世界的新现象和新规律;科学性原则体 现了科学研究的内在根据——以科学实践反复检验的 客观规律为基础;可行性原则则表征了科学研究的现 实条件——保证实现预期结果的主观、客观因素;灵 活性原则体现科研工作者对课题的转换的时机、条件、 必要性和可能性的把握——决定科研成败的关键。它 们共同限定了可以选择的课题的范围。
自然辩证法详细整理版

1、何为人文,何为科学?(6分) 42、请述评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及其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8分) 43、请简述人文理性与科学理性、人文智慧与科学智慧的区别。
(8分) 44、老子《道德经》 55、庄子:齐物论 56、请给出{[(P→Q)∧P]→Q}推理形式的真值表,并指出(P→Q)“假命题蕴含任何命题”的含义及其应用的例证。
符号说明:“→”表示“如果…那么…”,“∧”表示“并且”。
(10分) 57、人心唯危,道心唯微;唯精唯一,允执厥(jué,那个)中。
请给出这句话的博弈论解释。
(10分) 58、决策中的事实要素和价值要素分别在决策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15分) 59、自然辩证法的对象、内容、性质。
510、自然辩证法创立过程与标志。
511、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具体内涵。
512、自然辩证法与传统自然哲学的根本区别。
513、为什么说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理论中介? 514、自然辩证法对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作用。
615、物质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616、物质联系的下向因果关系。
617、物质系统由低层次到高层次所显示的规律性变化的具体内容。
618、自然界的演化过程、演化规律。
619、存在着的自然界与演化着的自然界之间的联系 620、古代自然观的特点与内容。
621、近代自然观的主要内容与历史地位。
622、人工自然的演化与人类认识自然的历程的关系。
623、为什么说人工自然的发展过程说到底就是人化的过程? 624、人工自然的进化对自然界的影响。
625、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
626、科学认识及其特点。
627、科学问题的本质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
628、科学观察的本质。
629、科学实验与科学观察、理论思维的关系。
630、科学抽象的成果形式。
731、形象思维的一般形式。
732、什么是直觉思维?它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733、数学方法的功能。
734、什么是数学模型方法?如何建立数学模型?735、假说的一般特征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10

四、技术方案的实验和实施
• 技术试验是指在技术开发和设计、实施 技术试验是指在技术开发和设计、 过程中, 过程中,为了实现和提高技术成果的功 效和技术经济水平,利用科学仪器设备、 效和技术经济水平,利用科学仪器设备、 人为的控制条件、变革对象, 人为的控制条件、变革对象,进而对技 术对象进行分析和考查的实践活动和研 究方法。技术试验的类型有析因试验、 究方法。技术试验的类型有析因试验、 对照试验、模拟试验、中间试验等。 对照试验、模拟试验、中间试验等。
• 1986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杨 年 月 王大珩、王淦昌、 嘉墀、陈芳允四位老科学家联合向 嘉墀、陈芳允四位老科学家联合向 中共中央写了一封信,题为《 中共中央写了一封信,题为《关于 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 信中恳切地指出, 议》,信中恳切地指出,面对着世 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 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中国应该不 甘落后,要从现在就抓起, 甘落后,要从现在就抓起,用力所 能及的资金和人力跟踪新技术的发 展进程,而不能等到十年、 展进程,而不能等到十年、十五年 经济实力相当好时再说, 经济实力相当好时再说,否则就会 贻误时机,以后永远翻不了身。 贻误时机,以后永远翻不了身。这 封信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高度重视。 封信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高度重视。 在随后的半年中,经过广泛、 在随后的半年中,经过广泛、全面 和极为严格的科学和技术论证后, 和极为严格的科学和技术论证后, 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 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 研究发展计划( 计划) 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 计划 纲要》
技术预测
青霉素的前兆 • 1897年杜切斯发表了运用霉菌提炼物治 年杜切斯发表了运用霉菌提炼物治 病的论文 • 1928年弗莱明观察到霉菌的抗菌效应 年弗莱明观察到霉菌的抗菌效应 • 1939年盘尼西林被分离出来 年盘尼西林被分离出来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整理课后习题及答案

⾃然辩证法复习资料整理课后习题及答案第⼀章:科学、技术与⼯程的⼀般特点1.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程三元论的思想?谈谈你对这⼀结构模式的看法。
P11答:我们不但不应该和不能把科学与技术混为⼀谈,⽽且也不应和不能把技术和⼯程混为⼀谈,它们各有其特殊的本质或本性。
应该在承认三者存在本质区别的前提下认识和把握科学、技术与⼯程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互动关系和转化过程。
科学、技术与⼯程三元论由李伯聪教授提出,第⼀,技术是进⾏⼯程活动的前提,它深刻影响⼯程过程和成效,没有⽆技术的⼯程;另外在⼯程活动中,除了技术之外,还包括政治、经济、社会、伦理、⼼理等⽅⾯的要素和内容。
第⼆,技术应⽤于⼯程,对⼯程有引导和限定作⽤;⼯程则对技术进⾏选择和综合。
第三,从哲学上看,技术是⼀个可能性的条件和可能性的空间,⼯程则是现实过程和现实存在。
科学、技术与⼯程是三个不同的对象,三种不同的社会活动,它们有本质的区别,也有密切的联系,他将这种观点称为“科学技术⼯程三元论”。
2.如何理解科学的特征?你认为怎样才能更好地区分科学、⾮科学与伪科学?P14答:解释:科学是关于⾃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实践经验的结晶。
(科学是⼀种知识,但并⾮所有的知识都是科学。
)从六点理解科学的特征:1.科学的解释性和预见性:科学不仅仅是对事实的简单判断和描述,⽽且要解释事实背后的本质和规律,即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科学还应该能够预见⽬前尚未观察到的、但却能够被以后的科学实践证明的⾃然现象。
)2.科学的精确性:科学发展的重要特点之⼀就是数学⽅法和实验⽅法相结合,数学在科学中的应⽤使科学的各门学科都有了精确性的特征。
3.科学的可检验性:科学作为对事实的解释并⾮笼统的、⼀般性的陈述,⽽是确定的、具体的命题,这些命题在可控的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
4.科学的可错性或可变性:科学的精确性使其具备了可检验性的特征,因⽽也就使其具有了可错性或可变性。
5.科学的系统性:科学活动是通过对科学问题进⾏系统性的研究来获取知识的过程,根据⾃然界的有机联系,对事实的有组织的、系统的阐明与理。
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第十章系统科学方法论

9
2)、白系统:指人们对其要素和结构已经知道得很清楚 的系统; 3)、灰系统:指人们对其要素和结构的认识若明若暗的 系统。
③、从系统所处的状态划分,可划分为: 1)、平衡态系统:指系统内部无差异的系统; 2)、近平衡态系统:指系统内部有差异但这种差异只能 使线性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系统; 3)、远离平衡态系统:指系统内部差异明显从而使非线 性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系统。
综合分析后的结论是:第三方案最能确保在短期内最 经济地完成阿波罗计划的全部目标。所以,决定采取第三 方案。结果,在1969年7月16日通过发射阿波罗11号飞船, 终于成功地把两名宇航员送上月球,并如期完成考查任务 后于7月24日返回地面。
13
二、控制论方法
从方法论上看,控制论方法的基本原理概括起来 大致有如下三条。
(2)、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 ①、整体性原则 ②、动态原则 ③、最优化原则 ④、模型化原则
11
例:美国的“阿波罗计划”
1961年5月25日,美国政府宣布了20世纪60年代末实现 人员登月计划,同时成立了阿波罗计划办公室。办公室根据 指定目标收集大量资料,经过一段时间的已经论证,作出方 案比较,最后为实现登月宇宙飞行提出三个备选方案,给决 策者选择。
1、根据系统的输入——输出来刻画系统的行为
环境对系统的作用在 控制论中被概括为“出入”, x1 如物质、能量和信息等的 X(t) x2
输入;系统对环境作用的 响应称之为“输出”,系统的
xm
系统
y1 y2
Y(t)
yn
输出集合及其变化,实际上是系统的行为。控制论就是用一
组分别表示输入和输出的时间函数来描述或刻画系统的行为
自然辨证法概论-技术观

• 技术起源于机遇
• 技术起源于社会需要
一、 技术起源于巫术
• 原始人以祈求和讨好自然的方式进行.(与巫术相混淆,彼此 界限不清,如引水灌溉与“蛙鸣则雨”) • 马林科夫斯基:原始人区分可用经验科学的观察和传说加以 处理的简单现象和他们无法理解或控制的神秘变化明确区分 开来,前者导致科学,后者导致巫术、神话和祭祀。
• 邦格:把技术和应用科学当作同义词来使用。
• 强调技术是以科学为理论基础的应用是正确
的。如,先有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定律,然后
才有发电机的技术;先有爱因斯坦的质能关
系式,然后才有利用原子能的技术。 • 但技术相对于科学又有一定的独立性。
邦格
1.2 现代的认识
三、技术是物。
• 苏联的奥塞戈夫:技术是劳动手段、生产工具和一切用以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实物。 • 技术当然包括物,这里的物指的是人造物,即生产工具和 生活用具。 • 技术是改造物的手段,改造物必须以物为工具。但又不能 把技术完全归结为物。 • 技术既包括硬件,也包括软件。
• 近代的“技术”——知识应用 到了近代,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技术对科学理论 的依赖越来越明显了,最终导致了技术的理论化趋向, 产生了技术科学,从而使得在技术的构成要素中,科 学、知识开始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开始视技术为 客观的自然规律在生产实践中有意识的运用,是根据 生产实践经验和科学原理而发展成各种工艺操作方法 与技能。 这时,“技术”一词也从最初的techne转变成 technology,其后缀ology有“学问”、“学说”之意。 在这里,“技术”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指“工艺学”, 即知识的应用。
理解得过于宽泛了。
埃吕尔
1.2 现代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技术是指为人类为满足自身需要,在实践活
自然辩证法-第十章 技术认识与技术方法

第十章技术认识与技术方法第一节现代技术认识的特点•一、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过程和科学、技术、工程的融合•1、①R&D(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研究与开发):为增加知识的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工作。
它是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的核心,一般由以下三个环节构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
•ⅰ基础研究:对物质世界客观规律的探讨•ⅱ应用研究:技术原理的提出或基于原理的技术发明,其目的是创造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ⅲ开发研究: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在现实中运用并发展应用研究成果,选择和寻求各种形式的技术原理、方法及工艺方案,使这些方案能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经营管理中加以运用•可以把以科学理论为基础、从应用科学到技术开发的过程分解为以下三个阶段:•ⅰ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形成技术理论,即形成人工自然的理论与方法。
•ⅱ根据技术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设计制造出产品与工艺,即通过技术理论的实施制造出人工自然。
•ⅲ把新产品或新工艺应用于社会经济,即技术理论的应用。
•★其中第一阶段为应用研究,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为开发研究。
2、工程•①工程:人们综合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技术的方法与手段(工程理论),有组织、系统化地去改造客观世界的具体实践活动,以及所取得的实际成果(工程实践)。
工程与技术的联系与区别•ⅰ工程一般强调的是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尤其指有较大规模且有着复杂的组织系统的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而技术虽然也指技术活动,但对技术活动的规模没有要求,而且往往强调的是技术活动中的手段和方法。
•ⅱ任何一项工程都包含了若干数量的技术活动,•ⅲ技术与工程不可分离,没有不依托于工程的技术,也没有不运用技术的工程。
技术是工程的支撑和基础,工程是技术的载体和应用•ⅳ工程的发展大大扩展了技术使用的范围,推动了技术革新的步伐。
二、技术认识与科学认识的区别•★技术认识:它着重于对技术发明和创新的认知过程、结果及其评估的探讨和技术应用后果的哲学反思,是技术创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工程技术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技术开发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技术的预测和评估
• 在技术开发过程中的课题规划阶段,技术 预测和技术评估都是重要的程序和方法, 它们是科技发展到现代水平后才出现的。 预测与评估有时难以分开,因此本节将技 术预测与评估一起阐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技术预测
• 预测:通过对现有资料的研究和分析来计 算或预报未来的某些事件或情况
• 技术预测:把预测科学应用于技术领域, 对技术的未来特性、趋势或对有 用的机器、 过程的推测就是技术预测。它是科学管理 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技术发展的变 迁规律。
• 美国:1990年成立了国家关键技术委员会,以未来5~10 年竞争前技术为研究对象,从技术供给能力和产业需求出 发,由关键技术委员会的12~25位专家选出在未来5~10 年期间可行并可能实现的对经济繁荣和国家安全重要的关 键技术。从1991年起,美国国家关键技术报告每两年定期 发布,目前已发布了4个报告。
• 工程基本内涵: • 第一,工程活动是从制定计划开始的,或者说计
划是工程活动的起点。 • 第二,实施(操作)是工程活动最核心的阶段,工
程活动的本质是实践、是行动。 • 第三,工程的决策理论和方法在工程的成败和工
程哲学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它涉及工程的自 然要素、科学技术要素、环境要素、社会人文要 素和价值要素等一系列要素,是工程哲学研究的 核心问题
二、技术评估
• 1.技术评估的特点
• 美国科学家达达里奥(E. Doddorio)第一次提出了技术评 估的概念,并对该概念作了最初解释。1967年他在国会上 提出了“科学技术评估法案”,1972年,该法案获得国会 的正式通过。
• 技术评估(technology assessment,TA)是指采用科学 的方法,预先从各个方面系统地对相关技术的利弊得失进 行综合评价的活动。它的主要目的是系统地确定技术在开 发、引进、扩散、转移、改造和社会应用等一系列过程中 可能对社会的各个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并对这些影响及后 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为决策部门提供咨询和建议, 以便引导技术朝着趋利避害的方向发展。它具有以下几个 特点:
• 第四,技术再评估法。评估对象为以开发或需要推广的技 术。立足于长期、综合、根本的利益,重视技术的副作用 和负面效果,把技术本身和社会效应两个最基本方面综合 起来作出评估。
• 因而,技术发展的过程与技术认识的过程 具有一致性。技术认识的基本程序为:
四、技术方法的特点
• 技术方法既寓于技术研究与开发活动中, 也寓于各种技术决策活动中,是技术研究 与开发、技术决策过程中所采取的手段、 途径与可操作的规则或模式。前者主要涉 及到技术原理的构思、工程设计与技术试 验等,后者涉及技术预测与技术评估等。
• 国外技术预测特点: • 第一,对技术预测的认识已取得基本共识。 • 第二,各国技术预测领域趋同。 • 第三,从本国需求出发开展预测工作。 • 第四,已形成了规范的预测方法。 • 第五,对战略决策产生了较大影响。
• 中国:1992~2019年,原国家科委综合计划司和政策体改 司共同组织了国家关键技术选择研究,该项研究界定了我 国国家关键技术的定义、原则、准则,确定了4个关键技 术领域:信息技术、先进制造、先进材料和生物技术,并 通过德尔菲和专家会议法选择出24个关键技术和124个技 术项目。
第一节 现代技术认识的特点
• 现代科学与技术相互融合、互相促进,形 成了科学、技术与生产一体化的新局面。
一、科学、技术与工程的关系
• 把科学技术分为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 程技术三个层次。
钱学森
• 工程:指人们综合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技术的方法 与手段(工程理论),有组织、系统化地去改造 客观世界的具体实践活动,以及所取得的实际成 果(工程实践)。
• 2019~2019年,又对农业、信息和先进制造3个重点领域 未来10年的技术发展进行了调查,在原国家科委综合计划 司的领导下,组织1200名社会各方面的专家,对上述3个 领域的技术发展进行咨询调查。通过两轮预测、分析评价 以及反复论证,对308项(农业100项、信息112项、先进 制造96项)技术进行了预测分析,并选择出128项国家关 键技术,其中农业34项、信息55项、先进制造39项。这些 研究在我国科技规划的制定、科技计划调整、重点项目选 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带动了部门和地方此项 工作的开展,目前已形成了一批专门从事技术预测研究的 人才队伍和专家网络
二、技术认识与科学认识的区别
• 马克思认为,科学是 认识世界,是精神生 产力;技术是改造世 界,是现实生产力。 技术与科学在多方面 的差别决定了技术认 识和科学认识之间的 差别。
三、技术认识的基本程序
• 世界经合组织(OECD):技术的发展过程, 是一个包括技术发明、技术创新和技术扩 散“三种互相重叠又相互作用的要素的综 合过程”。
• 英国:1993年发表了《发掘我们的潜力:科学、 工程和技术战略》科学技术白皮书,于1994年首 次开始了国家技术预测工作,对16个行业未来 10~20年内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全面评价和分析, 并把重点放在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的结合上。 2019年4月开始了新一轮的技术预测,这次技术预 测主要强调竞争力优势、生活质量提高和可持续 发展三个方面。
2、技术评估的方法
• 第一,矩形分析法。从系统的整体观念出发,站在事物普 遍联系的高度,分析研究对象和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联 性。
• 第二,效果分析法。这类评估方法重点是评估对象的未来 效果即间接效果,而非直接的第一次效果。
• 第三,多目标评估法。技术是一个多目标的复杂系统, 且与社会系统相互影响和制约,因此各种价值目标都可以 成为技术目标。
• 日本:从1971年开始,利用大规模德尔菲法(Delphi)每 5年进行一次技术预测调查,至今已进行了7次调查。这项 研究的宗旨是从长远观点出发,对未来30年的技术发展进 行预测,从众多有希望的技术发展成长点中比较科学地捕 捉重点。他们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出发,通过向3000多位 来自社会各方面的专家进行咨询,对1000多个技术课题项 目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