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重点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绪论一:概念1、中医学:是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气、阴阳、五行学说为科学方法论,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2、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述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3、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特点:①整体观念②辨证论治4、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

5、整体观念:指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6、中医“四诊”:病因、病位、病性、病势7、辩证论治——病、证、症①病: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过程。

②证: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③症:指症状,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主观异常感觉和某些病态变化二、中医基础理论的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历代名医和代表著作)1、中医基础体系形成标志——“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2、隋唐时期——中医基础补充时期代表《针灸甲乙经》、《脉经》、《诸病源候论》3、“金元四大家”①刘完素(刘河间)——寒凉派——火热论,《河间六书》②张从正(张子河)——攻邪派——病由邪生,《儒门事亲》③李东垣(李杲)——补土派——内伤脾胃学说,《胃脾论》④朱震亨(朱丹溪)——滋阴派——相火论,《格致余论》4、“温病四大家”①叶桂(叶天士)——《温热论》②薛雪(薛生白)——《温热条辨》③吴瑭(吴鞠通)——《温病条辨》④王士雄——《温热经纬》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精气学说一:精、气、神的概念1、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既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器官生理活动的产物。

精的来源由二,一为先天之精,它是与生俱来,禀授予天,为生命的原物质;二为后天之精,是饮食水谷化生之精微;后天之精可养先天之精。

2、气:指生命机能的动力和能量运动,气原属哲学范畴,被古代哲学家认为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物质。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要素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要素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要素汇总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和根本,它包含了丰富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

本文将对中医基础理论的重点要素进行汇总概述。

1.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以及五脏对应五行的关系。

五行学说帮助人们理解宇宙和人体的变化规律,对中医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2.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思想,它强调了事物的相互对立和统一性。

阴阳学说在中医中应用广泛,包括辨证论治、药物配伍、饮食调理等方面。

3. 病因学说病因学说是中医理论中关于疾病形成原因和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它主要包括外感病因、内在病因和七情六欲等方面。

病因学说帮助中医医生了解疾病的本质,为治疗提供指导。

4. 诊断方法中医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通过观察、听闻、询问和触摸等方式来获取病情信息。

诊断方法在中医临床中是重要的判断和辨证的工具。

5. 中药学中药学是中医学中研究中草药及其应用的学科,它包括中药的性味归经、配伍禁忌以及药物炮制等方面。

中药学是中医临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6. 方剂学方剂学是中医学中研究中药组方和用药规律的学科,它包括方剂的组成、功效和应用等方面。

方剂学在中医临床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7. 针灸学针灸学是中医学中研究针刺和艾灸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它包括针刺和艾灸的操作技术、经络理论和针灸穴位等方面。

针灸学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

以上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要素的概述,它们相互关联、相互支持,共同构成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对于学习和理解中医学及其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分章节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分章节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提纲绪论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述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一、中医基础理论的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历代名医和代表著作)(一)先秦、秦、秦汉时期——形成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二)隋唐时期——充实、系统化时期《针灸甲乙经》、《脉经》、《诸病源候论》(三)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三因记忆病证方论》宋陈无择“三因学说”、《小儿药证直诀》刘完素(刘河间)——寒凉派李杲(东垣老人)——补土派朱震亨(朱丹溪)——滋阴派(四)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士雄另有吴有性著《瘟疫论》创“戾气说”二、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一)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二)辨证论治——辨析疾病资料以确立症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1、病、症、证的概念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生命过程(重点在全过程)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重点在现阶段)2、辩证与辨病辩证与辨病都是认识疾病的思维过程。

辩证是对证候的辨析,以确定证候为目的;辨病是对疾病的辨析,以确定疾病的诊断为目的。

辨明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即辨明疾病从发展到转归的总体病机辨病论治:辨析疾病资料以确立疾病的诊断,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不同,故反映的证候也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差异异病同治: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主要思维方法第一节精气学说精、气、神的概念精:又称精气,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于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本源,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体的本源气: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源神: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第二节阴阳学说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制约: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者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滋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出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表现为阴阳互为消长、阴阳皆消皆长阴阳转化:是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阴阳互和与平衡:阴阳互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气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推荐文档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推荐文档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推荐文档1.中医基本理论2.中医诊断中医诊断分为四诊法,即望、闻、问、切。

望指观察患者的外部表现,如面色、舌苔、脉象等。

闻指听听患者的声音和气味,问指与患者交流询问病情,切指按摩患者的穴位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3.中医治疗原则中医治疗原则包括辨证论治和防治两个方面。

辨证论治是根据患者的症状及体质特点来判断病因病机,从而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防治则是指预防疾病的发生和扩散,维护健康。

4.中医疾病分类中医将疾病分为外感病和内伤病两大类。

外感病是指由外界的风、寒、暑、湿、燥等因素所引起的疾病,如感冒、发热等。

内伤病是指由内部的情志、饮食、劳作等因素所引起的疾病,如消化不良、失眠等。

推荐文档:1.《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中医权威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本医书,它对中医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整理,是中医临床的重要参考书。

2.《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作,它是中国古代医学文献中最早、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医的理论基础,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针灸大成》《针灸大成》是中国古代针灸学著作的代表之一,它系统地介绍了针灸的基本理论、经络学说、穴位选择和操作方法等内容,是学习和理解针灸学的重要参考书。

总结: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它包括了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治疗原则以及疾病分类等。

学习和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对于理解和应用中医学是非常重要的。

推荐的文档《伤寒杂病论》、《黄帝内经》和《针灸大成》都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作,对于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理解中医基础理论非常有帮助。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资料1.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与组织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中医注重阴阳平衡、气血调和以及五脏六腑的协调。

2.中医的气血观念:中医认为气是万物之本,血是形体的物质基础。

气血充足则人体健康,气血不足则易生病。

中医治疗常通过调整气血来恢复人体的健康。

3.中医的阴阳观念: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阴阳相对而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阴阳平衡是保持人体健康的基础。

中医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来恢复人体的健康。

4.中医的五脏观念:中医将人体的功能分为五脏,即肝、心、脾、肺、肾。

每个脏器都有相应的功能,并与五脏相互作用、相互调节。

五脏的功能失常会引起疾病。

5.中医的六腑观念:中医将人体的功能分为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六腑与五脏相互合作,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

6.中医的经络观念:中医认为人体内存在着经络系统,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具有传导、调节和保护功能。

通过调整经络的畅通来治疗疾病。

7.中医的辨证论治:中医诊断方法主要是辨证论治,即通过辨别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判断病因病机,从而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

中医辨证论治包括病因辨证、病机辨证、辨证类型和治疗原则等。

8.中医的八纲分类:中医辨证论治中常用的分类方法是八纲分类,即寒热虚实表里四个方面。

通过判断病人的寒热虚实来确定治疗的方向和方法。

9.中医的治则与方药:中医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病情制定具体的治则和方药。

中医方药包括草药、矿物和动物制剂等,常用于中医的治疗。

10.中医的预防与保健:中医注重疾病的预防与保健。

预防包括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运动、作息等方面。

保健包括养生、按摩、针灸等方法,可以帮助人体保持健康。

以上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点知识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习的基础,对于理解中医学原理和进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全)

中医基础理论(全)

绪论1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2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32.中医学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整体医学模式。

4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河间),主张“火热论“,属寒凉派;李东5垣,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属补土派;张从正,主张“治6病先以驱邪为要”,属攻邪派;朱丹溪,主张“阳常有余,阴常不7足”,属滋阴派。

84.中医四大经典丛书:①《黄帝内经》②《难经》③《伤寒杂病论》9④《神农本草经》105.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病11与证的区别)126.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13间、地区及病人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病变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14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各异,这叫做“同病异治”;异病同15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发生了相同的病理变16化,出现了具有相同性质的证,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这17叫做“异病同治”;它们的判断依据是“证”的异同。

18中医学的哲学思想19精气学说20211.精与气的基本概念:精与气是指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本源,也是推动宇宙万物22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动力源泉。

2324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源;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运动是精气的基本属性;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25阴阳学说26271.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8292.阴阳的特征:普遍性;关联性;相对性;可分性。

30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交感互藏;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

31五行学说32331.五行的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342.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35363.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3738注:色脉相符其病顺,反之,得克之脉则死,得生之脉则生。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一、绪论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

2、中医学论述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伤寒杂病论》。

3、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神农本草经》。

4、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

5、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 2)辨证论治二、阴阳五行1,、阴阳: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概括,既可以标识自然界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又可以标识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阴阳的特性: 1)相关性 2)普遍性 3)相对性 4)属性的规定性3、阴阳的相互关系: 1)对立制约 2)互根互用 3)消长平衡 4)相互转化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2)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3)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①、阴阳偏盛: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②、阴阳偏衰:阴虚则热,阳虚则寒。

③、阴阳互损④、阴阳转化4)指导疾病的诊断5)知道疾病的防治6)归纳药物的性能5、五行:对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属性的概括。

6、五行的特性: 1)木曰曲直:指树木具有能曲能直的生长特性。

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其属性可归纳为“木”。

2) 火曰炎上: “炎”,有焚烧、灼热之意;“上”,即向上。

“炎上”指火在燃烧时具有发光放热、蒸腾上升之象。

引申为凡是具有温热、向上、升腾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其属性可归纳为“火”。

3)土爰稼穑:4)金曰从革:5)水曰润下:7、五行的生克关系:1) 相生: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的递资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2)相克: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关系。

五行的间递相制约的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3)相乘:相克太过,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其顺序和方向与相克一致。

4)相侮:反向制约,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制约或克制,又叫“反克”,或者“反侮”,其顺序和方向与相克相反。

中医基础理论重要知识点

中医基础理论重要知识点

中医基础理论重要知识点
一、中医基础理论
1、阴阳学说
2、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中医自然疗法系统的基础理论,认为自然界及物质世界均
可根据五行(金、木、水、火、土)分类,将五行分别表示为金、木、水、火、土五种资源,它们之间又形成一定的相生相克关系。

五行学说可以从很多方面观察不同的自然现象,如五行与季节、节气、调摄自然界万物的生理机能等,从而用于补充中医药治疗的各种形式的调节、调和、辨证施治,比如针灸、按摩、中药调理等。

3、辨证思想
辨证是中医的根本思想,即把一般内科(妇科、儿科)病人,按照其
病情的不同,分为八种类型,即表虚证、里虚证、外邪证、内邪证、平证、痰湿证、湿热证、气郁证。

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的根本原则,辨证是各种病症的解决根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4. 试述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①寒为阴邪 , 易伤阳气 (1 分 ): 寒邪袭表 , 郁遏卫阳 ; 寒邪直中于里 , 损伤脏腑阳气 (1 分 ) 。

②寒性凝滞 (1 分 ) 主痛 (1 分 );③寒性收引
67. 试述阳偏胜的概念、形成原因、病机发展及其相应治法。

阳偏胜 , 即阳盛 , 是指机体阳气亢盛、机能亢奋、产热过多的一种病理状态( 2 分)。

导致原因有 :①感受温热阳邪 ;②感受阴邪而化热 ;③情志过激而化火 ;④气滞、血瘀、食积而化热 (2 分 ) 。

病机发展 : 病初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证 , 所谓“阳胜则热”。

若病情进一步发展 , 阳盛伤阴明显 , 病则从实热证转化为实热兼阴虚证 , 所谓“阳胜则阴病”。

若阴气大伤 , 病由实转虚则发展为虚热证 (3 分 ) 。

治法 : 实热证当用“热者寒之”,实热兼阴虚证 , 当以清热兼滋阴 ; 阴虚内热证 , 当补阴以制阳 , 即滋阴清热法 , 又称“阳病治阴”(3 分 )。

72. 试述营气和卫气的联系与区别。

营气与卫气都由水谷之精化生 (2 分 ), 但在性质、功能和分布上有所区别 : 营气其位精粹 , 属阴而行于脉中 , 具有营养周身 , 化生血液之功 (1 分 ); 卫气其性 , 原疾滑利 , 属阳 , 行于脉外 , 具有温养脏腑 , 护卫肌表之能 (1 分 ) 。

营卫之间相互协调 , 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1 分 ) 。

73. 为什么说“汗为心之液”? 有何临床意义 ?
汗由津液所化 , 津液与血同源于水谷之精且可相互转化 , 故有“津血同源”、“血汗同源”的说法 , 而血由心所主 , 故称“汗为心之液” (3 分 ) 。

汗与血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 汗出过多可伤及心血、心气 , 甚则导致心气暴脱 (1 分 ) 。

反之 , 心病亦可导致汗出异常
76. 何谓既病防变 ? 主要措施是什么 ?
既病防变 , 是指在疾病发生的初始阶段 ,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 把疾病消灭于萌芽状态 , 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2 分 ) 。

措施有二 :①早期诊治 : 疾病初期 , 病位较浅 , 病情较轻 , 正气受伤较轻 , 因而早期诊治有利于疾病的早日痊愈 , 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 (1 分 ) ;②防止传变 , 包括阻截病传途径 (1 分 ) 和先安未受邪之地 (1 分 ) 。

77. 试述人体之气的生成、运动及其与脏腑的关系。

人体之气的生成 : 人体之气来源于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后天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 ( 简称谷气 ) 以及吸人的自然界的清气 (1 分 ) 。

先天之气即元气 , 由肾藏的先天之精化生 , 故先天之气的化生有赖于肾藏精的功能 (1 分 ) ;水谷之精的化生依赖脾胃的运化水谷而生成 , 故谷气的化生与脾胃的运化功能至为重要 (1 分 ) ;自然界的清气通过肺的呼吸功能而吸人 (1 分 ) 。

因此 , 一身之气是在肺、脾胃、肾等脏腑的综合作用下而生成的 (1 分 ) 。

气的运动 , 称为气机 , 以升降出入为主要形式 (1 分 ) 。

一身之气分布到各脏腑 , 则为脏腑之气 , 具有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的功能的作用 , 而脏腑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也在各脏腑的功能活动中得以体现 (2 分 ) 。

一般说来 , 脏腑之气的升降运动规律是 : 位上者其气以下行为顺 , 位下者其气以上升为顺 (1 分 ) 。

故心肺在上 , 其气主降 ; 肝肾在下 , 其气主升 ; 脾胃居中 , 一升一降 , 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1 分 ) 。

78. 暑邪与热邪皆为阳邪 , 其致病特征有何异同 ?
人体之气的生成 : 人体之气来源于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后天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 ( 简称谷气 ) 以及吸人的自然界的清气 (1 分 ) 。

先天之气即元气 , 由肾藏的先天之精化生 , 故先天之气的化生有赖于肾藏精的功能 (1 分 ) ;水谷之精的化生依赖脾胃的运化水谷而生成 , 故谷气的化生与脾胃的运化功能至为重要 (1 分 ) ;自然界的清气通过肺的呼吸功能而吸人 (1 分 ) 。

因此 , 一身之气是在肺、脾胃、肾等脏腑的综合作用下而生成的 (1 分 ) 。

气的运动 , 称为气机 , 以升降出入为主要形式 (1 分 ) 。

一身之气分布到各脏腑 , 则为脏腑之气 , 具有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的功能的作用 , 而脏腑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也在各脏腑的功能活动中得以体现 (2 分 ) 。

一般说来 , 脏腑之气的升降运动规律是 : 位上者其气以下行为顺 , 位下者其气以上升为顺 (1 分 ) 。

故心肺在上 , 其气主降 ; 肝肾在下 , 其气主升 ; 脾胃居中 , 一升一降 , 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1 分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