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解析版)06年各地高考历史真题汇编:中国古代政治史
上海2006年高考历史试题

上海2006年高考历史试题考生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在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滨意,不能错位。
4、试卷分为“分叉部分”和“共同部分”。
“分叉部分”分为A、B两组,两组试题分值相同;考生可以任选一组应答,但不可以交叉答题,若考生交叉答题,则以A组计分。
“共同部分”为所有考生必须应答的试题。
5、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分叉部分A组(适合一期课改的考生)一、选择题(共30分,每帏题2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在历史的长溳中,总有一些史实历经时间的考验,具有恒久的意义,并成为指引历史发幕方向的标志。
以下最能够体现上述含义的是A、秦统一六国B、光武中兴C、西晋统一D、开元盛世2、近年某地发现一座古代墓葬,出土距今5000年的玉面人和一帊扁足青铜方鼎,方鼎内壁刻有帏篆。
对此墓葬的年代,以下推测正确的是A、据玉面人的年代推算,应为母绻渏族时期B、青铜器是商朝标志性器物,故应在商朝C、商朝时期出现青铜铭文,估计在西周时期D、根据文字判断,墓主最早应是秦朝人3、《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幅五十三人。
”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币的主体。
这些同姓亲族受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A、币号和耕牛B、土地和耕牛C、土地和人口D、人口和铁梨4、朱震亨是金元时期杰出的医学家,他学医虽晚,但终成大器,这主要得益于他潜心研究了被后人奉为“医家之宗”的典繍——A、《皇帝内经》B、《唐本草》C、《千金方》D、《本草纲目》5、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分析说:“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曹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踋也。
”曹操“克绍”的关键之役是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渴之战6、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湉化的风格。
中国政治史

中国政治史简答题一、简述儒家政治思想的内涵1、王道仁政思想王道是儒家所主张的以仁义道德统治天下的统治方式,与以权势暴力统治天下的霸道相对立,王道的核心是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仁政思想内涵:为政以德——原则,强国富民——根本,宽猛相济——手段,礼制德教——保障,尊贤使能——条件。
2、民本思想民本是一种重视下层民众地位和作用的政治思想,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对国家兴衰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在战国是一种大胆言论。
3、大同与小康大同思想的特点: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选贤与能的管理体制;讲信修睦的人际关系;人得其所的社会保障;人人为公的社会道德;各尽其力的劳动态度。
4、大一统思想政治、思想、经济、文化大一统二、简述法家政治思想的内涵1、理论基础:“好利恶害”的人性论和社会不断发展的进化观2、主要内容:法师制度的不二法门,主张以“法治”作为治国的方针,一切由法裁断;主张通过农耕和战争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认为“耕”“战”是富国强兵的根本途径,倡导重农抑商的政策;鼓吹君主专制和独裁,主张用严刑峻法镇压人民的反抗;法家的思想主要是关于治国理民方面的理论,涉及政治、经济、教育、法律等众多领域,其独具特色的基本概念和术语主要有法、术、势、刑、罚、赏、利、公、私、耕、战等。
3、历史观:人类社会的历史是发展变化的(进化的观点:今胜于古);有关历史阶段的划分:商鞅上世、中世、下世韩非:上古(有巢氏、燧人氏)、中古(大禹)、近古(夏商西周、汤武)、当今(战国,财富和人口增长很快);适时而变法(子产:变法可救世)。
4、“势治”思想“势”:客观条件、趋势:自然之势:客观的既成条件下掌权和对权利的运用人为之势:可能条件下能动的运用权力具体主张:认为权势很重要,掌握权势是从事政治活动的前提条件。
保“势”的方法和途径:任势而不尊贤;君主应通过获取民众的支持以此要挟臣下;君主无为以治天下;君主不尚忠;君主独揽权柄。
5、“法治”思想一切断于法公布于天下,按法执行6、“术治”思想具体主张:循名责实之术;深藏不漏之术;聪明独断之术;挟知而问;倒言反是;疑诏诡使;挑拨离间;暗杀权臣评价:法家术治思想实际上是自毁法治而崇尚人治,加上儒家思想也是以人治思想为主,这就是中国社会长期缺乏法治传统的真正的思想根源。
(1)古代中国政治史——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模拟试题

(1)古代中国政治史——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1.【2021河北唐山模拟,2】周武王在牧野战胜商纣王以后,商朝的庶民贵族等候在郊外,隆重欢迎武王进入商都。
武王一进入商都,即命南宫括发放鹿台的财宝、分发巨桥的粮食,以赈济贫弱百姓。
这一举措意在()A.强化周王的天下共主地位B.削弱殷商的潜在势力C.确立贵族的世袭政治特权D.实现政权的顺利转移2.【2021浙江卷,1】翻检西周史,周王朝的最高首领称“王”,周王发表诰命时用“王曰”,或“王若曰”。
周王又称“天子”,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
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神权与王权的结合B.嫡庶子孙为天下大宗C.“天下为公”D.“郡”“国”并行3.【2021浙江1月,1】周王将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贵族分封于各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封国成为王朝的屏障。
对此制度解读正确的是()A.周王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B.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C.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唯一依据D.维持了周朝四百余年的统治4.【2021全国乙卷,24】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
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
这说明()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5.【2021江苏南通模拟,2】秦时,赵佗为南海郡龙川令,秦亡后统一岭南三郡,自立为南粤武王。
汉初,刘邦遣使封其为南粵王;至文帝时,赵佗表示“愿奉明诏,长为藩臣,奉贡职”;景帝时仍“称王朝命如诸侯”。
这反映了汉代()A.大一统国家的凝聚力显现B.推恩令政策的影响深远C.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扩大D.郡国并行制的弊端解决6.【2021全国甲卷,25】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
2006年高考

禅让制
王位世袭制
戴冠冕的夏禹
阅读下列材料: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 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故 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 公,由此其选也。”“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篇》 1、两段材料描述的社会有何不同?这种不同是从何 时开始出现的? 2、“选贤与能”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代替,是否 是历史的退步?为什么?
1.二者是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2.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宗 法 制 是 分 配 的 原 则
分 封 制 是 权 利 的 分 配
本课小结
夏 商 西 周 的 分封制 政 治 制 西周的政治制度 度
宗法制
1、内容: (1)王位世袭取代禅让:[约前2070年] “家天下” (2)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官员 夏商的政治制度 ①中央:设相、卿士[政务]、卜[占卜] ②地方:封侯、伯 [纳贡、征伐] 2、影响: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度有直接的影响。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单元序言分析:
古代中国政治历史发展的总体线索: 原始的部落民主向专制一步步强化。 1、历经两大阶段: (1)夏至春秋战国[早期政治制度]: 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 (2)秦、汉至元、明清[从走向成熟到衰落]: 中央集权制度 (秦建立、汉至元巩内部的关系(王< 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周天子年老了,打算立下继承人。周天子有四个儿女: 大儿子——二夫人所生,二儿子——大夫人所生,三女儿——大夫人所 生,四儿子——大夫人所生。 大儿子:我是长子,年纪最长,你们都应该听我的。 二儿子:我是正室夫人所生,而且我又是儿子,当然 应该由我来继承王 位。 三女儿:我最聪明伶俐,学识渊博,所谓巾帼不 让须眉,当然由我来统 治周朝。
200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政治试题分析

200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Ⅱ)政治试题分析二、试题结构:(一)从内容上看,本套试题比较重视知识的覆盖面,包括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
比例分布如上表。
近几年高考经济常识、哲学常识的比重比较大,每年都在35%左右,相对而言,政治常识所占比重小。
(二)从试卷结构上看,试卷分值和去年相比没有变化,选择题12个,共48分,非选择题2道,分值52分。
政治试题总分100分。
其中,卷1中38题、卷2中39题为纯政治题,共三小问,总分32分;卷1中39题、卷2中40题为政史地综合题,政治占20分。
这与去年的文综基本保持一致。
(三)从综合结构看,学科内综合比较明显。
如客观试题12个选择题都是学科内综合,安排的比例基本上是经济、哲学、政治每个角度出了4个选择题。
主观试题除最后一道题外,学科分界明显,跨学科综合不明显。
三、特点(一)依据教材,贴近教学内容,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试卷中考查的是学科内的重要基础知识,要求学生理解性地记忆。
如:24题考查的是经济效益,26题考查的是商业银行的业务,32题考查的是政体、政党制度,33题考查的是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以上试题考查的就是最基本的知识。
(二)突出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试题并没有回避热点,如青藏铁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农业问题,更是近几年的持续热点,试题以人们关心的社会现实问题为命题的背景材料或切入点,强调体现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时代的发展趋势,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强调对学科主干知识和重点内容的考察,难度适宜。
注重学科内和学科之间交叉、衔接与综合。
如卷2中28题,价值观与人生价值的结合,角度新颖,灵活,较好地结合了经济与政治原理,体现了学科内的综合。
如卷1,卷2的最后一道题沿袭了这两年的传统,以同一则时事材料为背景,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体现了学科间的综合。
(四)试题指向明确。
从考题的设问情况看,今年文科综合的试卷拼盘现象更加明显,十分注重考查学科内综合的能力,学生对试题不会产生学科上的理解问题。
2006年高考试题——(历史)(广东卷)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第一部分选择题(共7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岭南地区归属中央王朝版图始于A.西周 B.秦汉 C.西晋 D.隋唐2.右图所示之剑出土与甘肃灵台,剑柄用青铜铸成,剑身铁质,是我国现今出土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之一。
该剑最早可能铸造于A.夏朝 B.商朝 C.春秋 D.战国3.中国古代与均田制相应的赋税制度是A.租调制 B.摊丁入亩 C.一条鞭法 D.两税法4.下列中外文化交流事件中,发生在宋代的是A.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内地 B.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天竺C.活字印刷术开始外传 D.引进玉米和甘薯5.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排列是① 参知政事的设置② 丞相制度的废除③ 军机处的设立④ 三省六部制的创立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②④①③ D.④①②③6.“天兵来杀妖,全为穷乡亲。
打下南京城,就把田地分。
”这首曾在安徽芜糊地区流传的歌谣反映的史实是A.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权 B.鄂豫皖根据地的土地革命C.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D.北伐战争时期安徽的农民斗争7.鸦片战争前后,有识之士为了扭转学问与现实脱节、空谈义理的风气,积极提倡A.经世致用B.求富求强C.师夷长技以制夷D.工商皆本8.据记载,江南制造总局的工人1867年的收入,是同一地区农业劳动力或苦力收入的4倍,这一现象可以理解为A.民用企业利润丰厚,工人福利待遇较好B.官方重视军事工业,工人收入相对较高C.招募的工人多来自西方国家,收入自然较高D、民族资本家为笼络工人,提供相对丰厚的报酬9.“天津临时政府委员会”第299次会议记录显示,该委员会支付给公共工程局的下列款项用于履行这一项条约。
这一条约是拆除山海关炮台10000元拆除大沽南炮台1000元拆除大沽北炮台3000元…………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10.1914-1920年,中国生产的植物油、面粉等工业品的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同一时期进口货物的数量却大幅度减少。
2006年高考(全国卷I)文科综合

2006年高考(全国卷I)文科综合历史试卷评析大东区教师进修学校隋丽一、总体评价1.体现了考试大纲精神。
2006年全国文综卷I历史试题体现了考试大纲稳中求变、平稳过度的原则,体现了以能力立意、以问题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突出考查了大纲中规定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2.试题立意较高。
试题突出考查了不同文明的碰撞与融合对人类进步的推动作用,如37题的中华文明是以华夏文化为基础,融汇各民族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生生不息;39题的近代西方文明对中国社会的双重影响等。
3.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
试题立足于教材,考查的主干知识都是教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史实,如近代政治机构和制度变化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社会主义运动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法德关系对欧洲和平与安全的影响、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等都属高中阶段教材的主体主干知识。
4.试题体现新课标理念。
突出文明史的考查,突出过程与方法的考查,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这是今年试题的亮点。
5.选择题难度加大,非选择题提问渐趋开放式。
试题中选择题所列的史实非常的明确,都是一些客观化的主干知识,如政治现代化问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问题,法德关系问题等等。
但提供的四个选项却处处是主观,理性化的思考,要加上比较、分析、理解才能得出答案,因此难度增加了。
非选择题的37题从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中得到启示和39题分析通商口岸的开放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等,均是开放式的提问,考生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以得分。
6.试题的一些不足。
第一,教材中的一些小字部分考查的过多,如选择题15题、21题和22题,非选择题的37题的第(2)小题等,分数占了21分。
第二,内容比例不均衡,今年中国古代史占到32分,中国近代史占到40分,世界近现代史占到28分,世界近现代史部分比重过低。
二、试题分析政治机构与制度的变化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
06年古代史

06年初试一、中国通史一卷(中国古代史)每题20分1、简述西周分封制到郡县制的演变过程。
2、佛教的传入及本土化过程。
3、简述契丹政治军事制度以及其特点。
4、简述清朝由胜到衰的过程及并分析原因。
二卷(中国近现代史)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1、四书五经;2、乾嘉学派。
二简答题(每道10分):1、什么是幸酉政变?2、简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特点。
三分析题(每道20分)1、评价洋务运动。
2、分析第三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二、世界通史一卷世界古代史、欧洲中世纪史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1、提洛同盟;2、奥托特权。
二论述题(20分)雅典时期的民主政治表现三简答题(每题10分)1、大流士改革的内容及意义。
2、日本大华改新的内容及意义。
二卷世界近现代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1、南特赦令;2、光荣革命;3、大觉醒运动;4、睦邻政策;5、联合国家宣言。
二简答题(每题10分)1、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主张(内容)。
2、英国三次会议改革与基本内容和意义。
3、远东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三论述题(每题20分)1、比较英国大革命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点。
2、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及意义。
06年加试一、西方史学理论(每题25分)1、简述修昔底德的史学思想和理论。
2、塔西拖的史学思想和理论。
3、美国特纳的边疆史学思想和理论。
4、你是如何理解克罗齐所说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
二、历史文献一名词解释(每题三分)1、记注和撰释;2、《史记》三家注;3、会要;4、文献;5、《通典》。
二句读(15分)本文摘自赵淡元编的古籍介绍中的一大段话(未加标点断开),然后叫你把文章断开。
三翻译(20分)本文摘自赵淡元编的古籍介绍中的一大段话,然后叫你把那些划有横线的内容给翻译出来。
四用你所学的史学思想方法、史学知识对下面的材料进行评论(50分),下面有2篇材料,你任选一篇来评论。
2篇材料均摘自赵淡元编的古籍介绍。
06年复试(笔试)一对下面这段话进行句读、然后翻译,然后写一篇关于中庸方面的不少于500字的小论文(50分)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二1——4题任选三道做,5、6题任选一道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2006年广东历史卷·1)5.岭南地区归属中央王朝版图始于
A.西周
B.秦汉
C.西晋
D.隋唐
(2006年上海历史卷·1)6.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史实历经时间的考验,具有恒久的意
义,并成为指引历史发展方向的标志。
以下最能够体现上述含义的是
A.秦统一六国
B.光武中兴
C.西晋统一
D.开元盛世
(2006年上海历史卷·3)7.《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
独居五十三人。
”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
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A.封号和耕牛
B.土地和耕牛
C.土地和人口
D.人口和铁梨
(2006年上海历史卷·23)8.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群邑,废
侯卫而为守宰。
……此其所以为得也。
”这句话指的是
A.推行分封制
B.设立郡县制
C.废除郡县制
D.废除行省制
(2006年天津文综卷·13)7.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
与此相关的措施是
A.秦朝设立御史大夫和太尉
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C.北宋设立枢密使和通判
D.元朝设立中书省
(2006年四川文综卷·12)8.为了有效地控制地方,元朝统治者在地方设置的管理机构是
A.西域都护
B.行中书省
C.宣政院
D.理藩院
(2006年重庆文综卷·14)9.废除丞相制度后,明朝在皇帝和六部之间逐步建立的官制是
A.内阁
B.军机处
C.三司
D.枢密院
(2006年广东历史卷·5)10.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排列是①参知政事的设置②
丞相制度的废除③军机处的设立④三省六部制的创立
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②④①③
D.④①②③
(2006年江苏历史卷·5)11.明朝的科举取士制度发生了某些变化。
主要表现为
A.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B.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
C.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D.在考试方法上开始旁行糊名法
(2006年江苏历史卷·27)2.列举秦朝、唐朝、北宋、明朝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有关史实,揭
示其历史演变的总体趋势。
并指出其影响。
(11分)
(2006年广东历史卷·26)1.(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豆:古代盛
食器具) ----摘自《礼记》
材料二:凡进食之礼……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食:干饭类食品;羹:有浓汁的食品) ----摘自《礼记》
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飨燕之礼,亲
四方之宾客。
(燕通宴) ----摘自《周礼》
材料三:羹之有菜者用枝,其无菜者不用枝。
(枝;筷子) ----摘自《礼记》
材料四:考古发现的战国以前的餐叉
——据王仁湘《饮食与中国文化》
上述材料反映了周人饮食生活的状况.请由表及里,由
此及彼地概述周人饮食生活的信息。
(不得直译和摘抄原
文)(1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