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代试律诗正文用典方式
唐代试律诗诗题用典与唐代祥瑞尚奇文化

其中, “ 仪凤” 出典于《 尚书 ・ 虞书 ・ 益稷》 : 夔 日: “ 戛击 呜球 , 搏拊 琴 瑟 以咏 。祖 考 来
格, 虞 宾在位 , 群后 德 让 。下 管鼗鼓 , 合止祝 敌 , 笙镛 以 间 , 鸟兽 跄 跄。《 箫 韶 》九 成 , 凤 凰 来 仪。 ” 夔日: “ 於 ! 予 击石 拊 石 , 百兽 率 舞 , 庶 尹
( 盐城师范学 院 文学院 , 江苏 盐城 2 2 4 0 0 2 ; 复旦大学 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 , 上海 2 0 0 4 3 3 )
摘
要: 唐代试律诗诗题 对有关祥瑞及灵异之 类典故的 大量选 用, 不但 体现 了唐代统 治者借 祥瑞 文化 维护 自身统
治的治 国策略 , 也表 明 了尚奇之 风在 唐代 的盛行。 关键词 : 试律 诗 ; 诗题 ; 用典 ; 祥瑞 ; 尚奇
承天统理 , 调 和阴阳, 阴阳和, 万物序 , 休气充塞 , 故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0 7—2 6
‘ 土 气胜 。 ’ 土 气胜 , 故其 色 尚黄 , 其 事 则 土 。及 禹之
舜、 禹等圣主有关 ; 二是若人世间的统治者因实施仁
政, 出现 了 国泰 民安 、 天 下太 平 的盛 世 局 面 , 天 帝 对 主政 的圣 主予 以褒 奖 和 肯 定 时 , 也 会 降下 一 些 嘉 瑞 现象 。在 唐代试 律 诗 的诗 题 中 , 涉 及嘉 瑞 现 象 的诗 题有 2例 : “ 仪凤” 和“ 龟 负 图”( 大历十年 ) ( 7 7 5 ) 。
实的统治 中, 唐代君王对祥瑞之事仍是采取 了默认 和接 受 的态度 。唐 代 各 级 官 员 频 繁 奏报 祥 瑞 之 象 ,
而 皇帝对 其 又往往 不加 责怪 , 就证 明了这一 点 。 唐 代试 律 诗 的命 题 者 , 出题 时 不仅 要 考 虑 到 当
唐代试律诗诗题用典与唐代史鉴思想

试 律诗诗题 《 临渊 羡 鱼 》 , 出 典 于 西 汉 ・刘 安 《 淮 南 题 来 源 , 就 是 想 借 郑 弘 的这 一 优 秀 品德 来 教 育 世 人 , 以营 子 ・ 说林训》:
食 其食者 不毁 其器 ,食 其实者 不折 其枝 。塞 其 源者 竭 ,背其本 者枯 。交画不畅 ,连 环不解 ,
馘
文
唐代试律诗诗题用典与唐代史鉴思想
O朱 栋 雷一帆
摘 要:用典是唐代试律诗诗题的典型特点之一 ,诗题对历史典故 的大量选用,不但体现 了唐代 统治者 “ 以史为
鉴”的治 国策略 ,更是体现 了唐代社会 的尚史之风 。 关键词 :试律诗 诗题 用典 史鉴 思想
隋朝 的迅速灭 亡,特别是 隋炀帝 因奢华 与暴政招致 亡 题 , 就 是 为 了强 调法 治 严 明 的 重 要 性 , 对 唐 代 统 治 者有 明 国 的 惨 痛 教 训 极 大 地 触 动 了 唐代 的 统 治 者 。他 们 意 识 到 采 显 的 警 示 意义 。
略 ,利 于 维 护社 会 的 稳 定 。 《 后汉书 ・ 郑 弘传 》 : 郑 弘 , 字 巨君 , 会 稽 山 阴人 也 。 …… 少 为 民 所 向往 的 , 更 是 与 唐 初 所 奉 行 的 “ 文 德 之 治 ” 的政 治策
王来 自商 至于 丰 。乃偃 武修 文 ,归 马 于华 山之
取 怎 样 的 治 国 思 想 、实 施 怎 样 的 治 国策 略 , 直 接 决 定 着 王 试律诗 诗题 《 焚 裘 》 , 出 典 于 唐 ・房 玄 龄 等 《 晋 朝 的 兴 衰 。而 “以史 为 鉴 ” 就 成 为 了他 们 的 最 佳 选 择 。他 书 ・ 武 帝 本纪 》 : 们期盼从 历史中汲取治 国的经验教训 , “ 有 则 改 之 , 无 则 成 宁元年十 一月辛 巳,太 医司马程据 献雉 头
小议律诗的结构和用典

小议律诗的结构和用典随着高考语文试题的不断改革,诗歌鉴赏类的题目对考生的古典诗歌鉴赏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大了考试难度,演变成主观表述题这样一种固定形式。
近几年高考所考察的诗歌体裁以绝句为主,而且有由绝句转向律诗的倾向。
所以掌握律诗的结构、用典等方面的特点,对我们分析诗歌、应对高考将大有裨益。
首先,理解律诗结构的特点。
律诗共由四联组成,但这四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不同的。
律诗的结构中最重要的是中间二联,一般是对偶工整的句子,再加上好的首联和一个精彩的结尾,三部分互相照应和搭配,高低曲折,变化多姿,才能构成一首好诗。
中间二联是律诗的主体,是指艺术形式上的主体,却不一定是思想内容的主要部分。
律诗思想内容表达的主要部分在第一联和第四联,第一联和第四联连接起来,可以基本上表达出全诗的思想。
中间二联不会给思想内容增加什么,所以律诗的中间二联,只是思想内容的修饰部分。
明白了律诗的这一规律,对我们做诗歌鉴赏题就具有指导意义。
我们在判断律诗的思想内容时,就可以先略去中间二联,直接把第一联和第四联连接起来读,可以基本上得出这首律诗的主题思想。
以温庭筠的五律《商山早行》为例: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我们可以把它浓缩成:“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其真切反映封建社会里旅人由旅途荒山早行景象引起思念故乡、旅外艰辛的思想内容,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来。
其次,是诗歌中的用典。
诗歌中的典故有“惜墨如金,寓万于一”的作用。
在诗歌中大量使用典故,是唐代开始的事情,在此之前的诗歌很少用典。
高考中出现的古典诗歌,以唐宋两代为主,这时期的大部分诗人恰好爱用典故,所以我们对诗歌中的典故就应特别注意了。
如何判断是否用典,如何分析典故的作用呢?典故一般与特定的历史人物和地点相关,如果诗中出现了人名和地名,一般就是用典;典故是对历史故事的浓缩,往往用精炼的字句表示,许多时候表示典故的字句与常见的词语不同,显得突出,这时候就有可能是用典故了。
唐诗中的用典

1.明用:直接引用典故原事,诗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
例如,曹操在《短
歌行》中引用周公吐哺的典故,表达招贤纳士、礼遇天下人才的诚心;李白在《塞下曲》中化用楼兰王的故事,表达边塞将士激昂的报国壮怀。
2.暗用:间接引用典故,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含蓄隽永,天然浑成,不饰雕
琢。
例如,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暗含“孺子牛”
典故,表达他对人民大众的忠诚和热爱;李商隐的“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也是暗用典故的名句,讽刺隋炀帝荒淫奢侈、腐朽糜烂的帝王生活。
3.品评历史,借古论今:通过品评历史,借古论今,表达对现实的看法。
例如,
泊秦准的《夜泊秦淮》通过引用《后庭花》歌曲名,讽刺晚唐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
4.抒情言志,表明心迹:通过抒情言志,表明心迹,抒发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
实的无奈。
例如,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引用冯唐持节的故事,表达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5.引发联想,创新意境:通过引发联想,创新意境,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例如,
辛弃疾的《破阵子》通过运用“八百里”“的卢”等典故,创造一个雄奇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6.简洁精练,内涵丰富:通过简洁精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涵。
例如,刘禹
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通过运用向秀闻笛、王质遇仙等典故,表达贬官二十多年后回归时的感受。
唐代试律诗诗题用典与唐代尊儒思想

唐代试律 诗诗题用 典 与唐代 尊儒 思想
朱 栋
( 盐城 师范学院文学院 , 江苏 盐城 2 2 4 0 0 2 ; 复旦 大学 中文系博士后 流动站 ,上海
2 0 0 4 3 3)
摘 要 :唐代试律诗诗题 用典体现唐代 帝王的治 国思想 。对 源于儒 家典籍典故 的频繁 选用 ,体 现 了 唐代君王对儒 家思想的尊奉 与继承。 关键词 :唐代试律诗 ;用典 ;尊儒思想
中图分类号 : I 2 0 7 . 2 2 文献标 识码 :A
唐代试律诗是唐代科举选 官制 度的特定产物 , 唐代试 律诗 的命 题一 定程 度上体 现着唐 代帝王 的
长生不 老的唐玄宗对 儒术 也极为推崇 , 其 于开元 二 十七年尊奉孔子 为 “ 文宣王 ” , 并为之立庙 。 《 旧唐
卿士族子弟 ,明年 已后 ,不先入 国学 习业,不在应 明经进士之 限。 其进 士学宜先试帖经 , 并略 问大义 , 取 经义精通者 ,次试议 论各一首 ,文理 高者 , 便与 及第。 随着孑 L 子地位 的逐渐 提升 和儒 术影 响 的不 断
基 金项 目:盐城师范 学院教授 、博士基金 项 目 “ 唐 代 试 律 诗 与应 制 诗 用 典 比较 研 究 ” ( 1 3 YS Y J B O 1 0 1 ) ;江苏省 高校 哲学社会 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 目 “ 自居 易诗歌 自注研
徽二年刊正 ,并于永徽四年正式颁行 天下。
唐文宗 于大和七年十二月敕 : 于国子监讲 论堂 两廊创立石壁 九经 ,并 《 孝经 》 《 论语 》 《 尔雅 》 共 百五十九卷 ,《 字样 》四十卷。
一
诗题 《 反舌无声 》 ,出典 于 《 礼记 ・ 月令 》 :
仲夏之 月:日在 东井+ ,昏亢 中, 旦 危 中。其 日 丙丁 ,其 帝炎帝,其神祝融。其 虫羽,其音微 ,律
格律诗写作中的用典问题

格律诗写作中的用典问题主讲老师——青螺我们在学习诗词中,用典,是免不了的一个话题。
今天我们就以五律,来具体的说说关于用典的问题。
让我们从下列几个方面来简单学习一下:一,什么是用典:所谓的用典,意思就是你的诗句里或明,或暗的使用了历史典故。
典故,就是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而这些都是有出处的,有据可查,并为多数人所熟悉的,也就是所谓的熟典,熟句。
因为用典,最忌生僻。
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例如杜牧之《赤壁怀古》:折战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中东风二字,乃引《三国志吴志》之史实。
意思是:“赤壁之役,周瑜用部将黄盖之计,火攻曹操大军。
时东风大作,故得成功。
”而周郎之胜魏,实乘东风之便也。
这是假设的一个条件,如果这个条件一旦成立,那就一定是,铜雀春深锁二乔了,意思是曹操就会赢了,东吴就败了,东吴败了的话,二乔就会落入曹操之手,而深锁在曹操的铜雀台里了。
这里东风,铜雀,都是用了典。
如果不用典,诗用平常语来说,就会非常的啰嗦,但一用典事,就在这首七绝的转合两句完成了,言简意赅。
用典,可以在有限的空间里,把复杂的事件能简单的叙述完完毕。
所以,诗也好,词也好,都离不开用典。
二,如何用典(一)用事:关于用典的形式,可以说有千变万化,有人喜欢把它分为,用事与化用。
用事就是在你的诗句里引用历史故事,但需要把典故浓缩成为诗句,借以抒怀言志或影射时事。
这就看的出你的功底了,用的好,可以把诗的意境一下子提升许多,变成高大上了。
否则,就显得极其别扭,让人读着不知所云。
所以,关于用典,一般不放在学习的初期,而是要有一定的基础,下面简单举例说明如何用典故里的事来组句: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是非常著名的一首七绝,电影桃花扇里就用了这首,著名的电影明星冯喆朗诵的,当时看了这个电影后,就对中国的古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里,首句是写景,次句叙事,很普通,关键在转合两句,用了南朝陈灭亡的事,也就是陈后主亲自写的“玉树后庭花”一曲,本是为后宫的几位宠妃写的,但由于沉溺于玩乐而终至灭国,所以玉树后庭花,便成了亡国之音,晚唐时期唐王朝已经日落西山,濒临灭亡,而秦淮河两岸却仍然在这种纸醉金迷的生活之中,杜牧自然是非常有感触的,所以写就了这首千古名作。
王和尚讲诗:写诗如何用典?两秘诀可写出精妙诗句,干货分享

王和尚讲诗:写诗如何用典?两秘诀可写出精妙诗句,干货分享今日谈诗,王和尚细说写诗词如何用典。
第一、何为用典?其内涵与外延用典,也称“用事”或“使事”。
“典”即典故,“汉语大词典”这样解释:典故即典制和成例子,用于诗词文学则指“古代故事,或者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
从“事”之角度而论,典故多指事例,即具体人和事情。
广告历代律诗选评(恋上古诗词·版画插图版)作者:王新霞京东比如杜甫诗“岂傍青门学种瓜”,其中“青门种瓜”即指秦朝灭亡后,秦国东陵侯召平在长安城东青门种瓜一事,其意多指守节隐居。
需要注意的是,典故之“事”未必指真实存在之事,神话传说之事,也可称为“事典”。
如杜甫诗“八骏随天子”,其中“八骏”即指神话传说中周穆王驭八龙之马巡游天下。
但是,“典故”一词内涵非常广泛。
其宽泛范围可包括:前人之诗句,经史子集中之语句,甚至稗官野史,俗语成语,乃至异端鄙事,也可称为典故。
一般而言,诗句、经典辞句、口语俗语等,也可称之为“语句化用”。
第二、写诗为何要用典?用典三大功能写诗为何要用典?其重要原因在于,用典可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使之意涵更丰富,内容更充实。
王和尚以为,用典有以下作用:(1)作者经历与前人经历类似,用典来写更有“千古同慨”之深度,谓之与古人神交。
如杜甫“去国同王粲”句,以王粲自比,表示他和王粲一样都是去国怀乡,内心忧郁沉重。
杜甫还有句曰“诗看子建亲”,表示他如曹植曹子建一样文采飞扬,让人惊叹。
(2)以前代故事来映射当下,可使诗句更有历史厚重感。
如杜甫诗“苏武先还汉,黄公岂事秦”,杜甫以苏武老年之时终能归汉,汉朝隐士夏黄公因避秦战乱而逃入深山之事,来勉励李白一定能够洗去不白之冤而重获朝廷重用,也夸赞李白的气节和风骨如汉朝隐士一样刚正而飘逸。
(3)用典也可以让诗句典雅庄重,更有诗意表现力。
比如杜甫在《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诗中有“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一联。
其中“仙桃”既有现实之景,也有事典之雅。
唐代试律诗正文用典修辞效果探析

果’ 三个大类 ” _ 1 ] , 这无疑对 我们 分析唐 代试 律诗 正文
或 言语 交 流 中引用 古代 神话 传说 、 历 史故 事 、 文人 故
在 唐 代 试 律诗 的正 文 用典 中 , 因 引用 前 贤 之言
而提升 论证 说服 力 的例子 , 如 孟简 的《 嘉禾 合颖 》 “ 玉
事、 寓 言故 事或 古 代典 籍 中 的经 典 语 句 及 前 人 言 语
一
用 典 的提 升 性 效果 , 在唐 代 试 律 诗 的正 文 用 典 中表 现 的较 为 明显 。具体 体 现 在 以下 四个 方 面 : 一 是提 升论 证 的说 服力 , 二是 提 升叙述 对 象 的鲜 明性 ,
三是 提 升叙述 对 象 的典 型性 , 四 是 提 升诗 歌 描 述 对 象或 诗歌 语 言的 典雅性 。
以悲也 ’ 。王乃使 玉人 理其 璞 而得 宝焉 , 遂命 日 : ‘ 和 氏之璧 。 ’ ’ , [ 朝此典 寓意 是指 不 为人知 , 怀 才不 遇 。另
*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0 8 - 1 2
用 典的修 辞效 果具 有一 定 的指 导 意 义 。笔 者 在 这一
理论 框架 的指 导下 , 结 合唐代试 律诗正 文用 典 的具体 情 况对唐代 试律诗 正文用典 的修辞效 果展开论 述 。
( 一) 提 升 性 效 果
典 无疑 就 提升 了论 证 的说服 力 。 因引 用事 典而 提升 论证 说服 力 的试律 诗用 典诗 句, 如 郑 防 的《 人不 易知 》 “ 和玉 翻为泣 , 齐 竽或 滥 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 为单用和叠用 。通过对唐代试律诗 正文用典方式 的考察 , 可以强化对唐代试律诗 的本体研 究。 关键 词 : 唐代试律诗 ; 正 文用典 ; 用典方 式 中图分类号 : I 2 0 7 . 2 2 7 . 4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6—0 4 4 8 ( 2 0 1 5 ) 0 3— 0 1 4 3~0 6
这 5种 用典 方式 的选 用情 况作举 例 分析 。
1 .同义式 用典
唐代试律诗正文用典 总次数 的 4 2 %。引言 的用例 , 如崔立之的试律 诗《 南 至 日隔霜 仗望含元 殿炉香》 “ 圣 日开如捧 , 卿 云 近欲 浑 ” 一 句 。句 中所 选 用 的典 故“ 卿 云” 出 自《 史记 ・ 天 官 书》: “ 若烟 非烟 , 若 云 非
同义式 用典 是指 诗句 中阐述典 故 的部分 所展 现
出的意义与典故原义相 同的一种用典方式 。根据唐 代试 律 诗正 文用 典 的 实 际情 况 , 同义 式 用 典 又 存 在
以下 3种 情况 :
试 律 诗 《日华 川上 动 》 “ 萍 实空 随浪 , 珠 胎 不 照渊 ” 一 句 。句 中所选 用 的典 故 “ 萍实” 出 自西 汉 ・ 刘 向《 说
唐 代试 律诗 的正文 繁 于用典 , 且 用典 方式 多样 、
富 于变 化 。本 文在 前 人 已有 研 究 成 果 的 基 础 之 上 ,
止 于舟 中。昭王 大怪 之 , 使 聘 问孔 子 。孔 子 日 : ‘ 此
名萍 实 , 令 剖 而食 之, 惟 霸 者 能 获之, 此 吉 祥 也。 ” 诗句是直接截取典源文献中的语词“ 萍实” 为典面, 来 代指 这一 事典 , 以喻吉祥 之兆 。 引言和用事是对唐代试律诗正文用典方式的最 为直接 的分 类 和概括 , 识 别起来 十 分容 易 。
典故中有所谓熟典今说写者所叙之事与之完全相反或部分相反或者因说写者所叙之事而对该熟典原来的含义原来所承受的价值评判有所否定这时说写者往往把该熟典的故事情节或其价值评判或其所言道理全部改写或部分改写成跟它原来相反的样子以与原来那个人人皆知的熟典构成对比达到特定的修辞目的
第4 6卷第 3期
2 0 1 5年 6月
二 同义式 、 转 义式 、 衍 义式 、 反 义 式、 双 关式等 用典方式
罗积勇在 《 用典研究》 中根据原典 之义与用典 之 义两 者之 间关 系 的不 同 , 将 用典 方式分 为 同义式 、 转义式、 衍义式 、 反义式 、 双关式和别解式等 6种 。 根据我们的考察 , 在唐代试律诗的正文用典 中, 这6 种用 典 方式共 涉 及 5种 , 即 同义 式 、 转 义式 、 衍 义式 、 反 义式 和双 关式 。本 文就 对唐 代试 律诗 正文 用典 中
南 昌大 学 学 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
楼下观百寮献寿》 “ 献寿皆鸳鹭 , 瞻天尽冕旒 ” 一句。
句 中所 选 用 的典 故 “ 鸳 鹭” 出 自《 诗 经 ・周 颂 ・ 振
鹭》 : “ 振鹭于飞, 于 彼 西 。我 客 戾 止 , 亦 有 斯
指其 人, 而 在 文 中 所 用 则 是 代 表 相 应 的 某 一 类 人。 ” " 儿 在唐代 试 律 诗 的正 文 用 典 中 , 采 用 此 类 用 典方 式 的 诗 句 如 薛 存 诚 的 试 律 诗 《 御 题 国子 监
摘
要: 唐代试律诗 正文用典方式 多 样: 从所选 用典故 的性质 来看 , 可分 为引 言和 用事 ; 从 所 选用典故 的原 义
与 典 故 的语 用 义 之 间的 关 系 来 看 , 可分 为同义式用典、 转 义 式 用典 、 衍 义 式 用典 、 反义式 用典和双 关式用典 ; 从 所 选 用典故的功用来看 , 可 分 为 证 言 式 用典 、 衬 言 式 用典 、 代 名 式 用 典 和 代 言 式 用典 ; 从 所 选 用 典 故 数 量 的 多寡 来 看 , 可
作者简介 : 朱栋 ( 1 9 8 1 一) , 男, 安徽灵璧人 , 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 人员 , 文 学博士 , 从 事唐代文 学与古 汉语修辞 学研究 ; 吴 礼权 ( 1 9 6 4一) , 男, 安徽安庆人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文学博士 , 从事古代文学与汉语修辞学研 究。
云, 郁郁 纷 纷 , 萧索 轮困 , 是 谓 卿 云 。卿 云 见 , 喜 气 也。 ” [ 1 ] ( 卷 2 ’ 卿 云 是一 种 云 气 , 古 人 认 为 它 的 出 现是 祥瑞 的象征 。诗 句选 用这 一语 典 即是 用来 衬 托含元
殿 炉 香 缭绕 的祥 和气 象 。用 事 的例 子 , 如 石 殷 士 的
南 昌大学 学报 ( 人 文社会科 学版)
J OURN AL O F N ANC HAN G UNI VE RS I T Y
Vo 1 . 46 No. 3
J u n . 2 0 1 5
论 唐 代 试 律 诗 正 文 用 典 方 式
朱 栋 , 吴 礼权
( 复旦 大学 中国语言文 学系, 上海 2 0 0 4 3 3 )
苑 ・ 辨物》 : “ 楚昭王渡江 , 有物大如斗 , 直触王舟 ,
收稿 日期 : 2 0 1 5~0 3—2 4 基金项目 : 国家社 会科 学基金项 目“ 中国辞格 审美史 ” ( 1 O B Y Y 0 6 7 ) 。
第一种情况是原典为比喻 , 诗句选用此典时也 沿用其 比喻义 , 如 沈亚之 的试律诗 《 的实际情况 , 对唐代试律 诗正文的用典方式进行 了详细考察与分析 , 力求强 化对唐代试律诗的本体研究 。
一
引 言 和 用 事
首先 , 根据 所选 用典 故 性质 的不 同 , 唐代 试律 诗 正文 的用典 方式 可 分为 引 言和用 事 两类 。引 言 即选 用 语典 , 用 事 即选用 事典 。据统 计 , 在唐代 试 律诗 正 文 1 0 3 1 次 用典 中 , 共选 用语 典 5 9 8次 , 占唐 代 试 律 诗 正文 用 典 总 次数 的 5 8 %; 共 选 用 事典 4 3 3次 , 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