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 醉翁亭记 (2)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11《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11《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醉翁亭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 语言目标:不同朗读,读准语言,多角度梳理文章脉络。

2. 思维目标:聚焦山水,发展思维,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

3. 价值目标:品赏诗情,探究价值,诗意之下的诗歌气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多次不同方式的朗读,培养对古代散文的语感;把握文章的多维脉络。

2.教学难点:品味并欣赏欧阳修散文语言之中诗意醇浓的诗歌气质。

三、课时安排预测:(依据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点确定课时数)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同学们,大家好。

据说欧阳修的散文《醉翁亭记》成文之后,“远近争传”。

曾先后三次刻石,一举确立了江湖地位,形成了轰动效应。

由此得知,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风行天下。

上节课,我们完成了这篇散文的文言词汇积累和课文翻译。

今天,让我们品味这篇千古名文到底好在哪里,一起来探究这个秘密吧。

(二)学习活动1.师生共读,从不同角度梳理文章脉络教师和学生随机接龙朗读,注意舒缓自如地朗读,在这过程中及时纠误。

特别提到的是,已经是第二课时的学习了,在之前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要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情感。

读的过程中,要有外在体现——声调的起伏,语速的快慢,标点的体味,和内在体验——内容的理解,思想的领会,情感的体悟。

(1)题目《醉翁亭记》,中心词是“亭”,尝试围绕“亭”这个字梳理欧阳修的行文脉络。

预设:亭的由来——亭周四季——亭中盛宴——离亭归去(2)醉翁,醉情于山水,再尝试用“醉”这个字梳理本文的文章脉络。

预设:醉翁之意在乎山水之间——朝往暮归四时之景醉人——觥筹交错苍颜太守喝醉——醉能同乐太守自知其乐(3)同学们认为还可以从哪些角度梳理本文的文章脉络?预设:情感抒写、事件记叙、画面描写等,可以按照文章的不同段落,从相应角度概括成工整的短句。

*参考示例,不拘于此:情感抒写:起名的眉飞色舞——赏景的怡然自得——游宴的兴高采烈——醉归的其乐融融事件记叙:醉翁亭得名的缘由——琅琊山为何受欢迎——欧阳修率众游山水——夕阳下众人簇拥回画面描写:琅琊山美景图——朝暮四季风光图——太守滁人游宴图——众宾太守归去图2.选点精读,从字里行间欣赏诗歌气质文中有一句经典话语,也是一个成语,在中国可谓妇孺皆知。

初中初三语文上册《醉翁亭记》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初三语文上册《醉翁亭记》教案、教学设计
3.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并总结《醉翁亭记》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用自己的话解释每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4.家长辅助作业:请家长协助学生了解醉翁亭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等相关知识,鼓励学生将所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5.学生自主选择一项作业进行拓展练习:
a.以醉翁亭为背景,创作一首古体诗或现代诗,表达自己的情感。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醉翁亭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去过醉翁亭吗?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关于醉翁亭的文章,让我们一起走进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领略那里的美景和作者的情感。”
二、自主学习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生字词,了解文章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欧阳修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
4.分析并理解文章的结构、论证方法、修辞手法等,学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通过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同时,教师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为初中三年级学生,他们在前两年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在《醉翁亭记》这篇课文中,由于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难度。此外,学生在分析文章结构、论证方法、修辞手法等方面,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关注以下几点:

《醉翁亭记》(第2课时)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第2课时)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第2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以“乐”字为切入点,带动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并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

努力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2、理解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想象并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所描绘的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的场景,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通过点拨引导学生探究感悟作者的情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遭遇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重点、难点:重点:1、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理解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难点:1、感受简洁精练的文字所描绘的优美自然风光2、理解“醉”与“乐”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领略景美1、学生朗读并概括课文描绘的几幅画面2、借助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所描绘的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3、引导学生体悟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4、引导学生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5、学生朗读,要求读出作者的感情三、感受人欢1、学生朗读并概括课文描绘的四个场面2、分析四个场面的特点,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欢乐之情3、引导学生体悟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四、归纳情怀1、纳得出欧阳修“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2、学生朗读,以醉翁之心体醉翁之情3、拓展思考,引导学生懂得在遭遇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五、解读“醉翁”1、探究以下两个问题:(1)、“醉翁”醉了吗?(2)、“醉翁”老了吗?2、引导学生理解“醉”与“乐”的关系3、引导学生体悟欧阳修丰富的内心世界六、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如有新的体会或感悟与同学交流2、积累文言字词3、如果让你担任摄影师,拍摄介绍醉翁亭的短片,你准备采取什么顺序、拍摄哪些景物、配上什么样的解说词呢?上一篇:《醉翁亭记》教学设计7下一篇:《醉翁亭记》导学练讲学稿。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醉翁亭记》第2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醉翁亭记》第2课时教学设计

11《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和文化意义,把握其精神实质。

2.熟读课文,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坚持熟读成诵,在诵读中积累语感,加深理解。

4.欣赏本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

5.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及其积极意义,培养高尚的情怀。

教学准备:课件、多媒体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在诵读中领悟文章的音韵美。

2.分析课文思路和写法,感悟文章的意蕴美。

【教学过程】一、品味文章的音韵美1.寻读,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说理由教师予以分类点拨和提示,学生反复吟咏。

(1)细细地读,读出句式骈散结合的特点。

预设:在散文中穿插大量骈句,骈散结合,使文章节奏明快,既整齐华美,又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易于熟读成诵,在听觉上给人音乐的美感。

课件出示: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2)美美地读,读出“也”“而”的深婉咏叹。

预设:“也”和“而”字贯穿全篇,却没有重复累赘之感,反而使人觉得委婉有致,摇曳多姿,增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韵律独特,抒情绵长。

可设计一些小问题,如把“而”或“也”字去掉,再比较效果,让学生感受其韵味。

课件出示:(1)环滁皆山也。

(表判断,语气肯定)(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表判断,语气肯定。

去掉“也”,肯定的语气就减弱了)(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表陈述,语气较为和缓)(4)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表判断,肯定语气,“也”字表现出一种得意的心情,富有深意,去掉后语气显得平淡)(5)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表陈述,语气较为和缓,有感叹的意味)(6)朝而往,暮而归。

(“而”起着调整音节的作用,轻读)(7)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醉翁亭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把握行文思路,理出文章线索;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

(重点、难点)2、体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胸襟,学会正确看待挫折。

3、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积累文言词语。

二、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大声地自由阅读和听读欧阳修的脍炙人口的名篇《醉翁亭记》,我们简介了作家,落实了字词,梳理了课文语句,大家已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想必已能解译出原文了,现在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提示:概括全文常常要关注--标题;首尾段的重点句】2、据学情点拨【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作者出游的原因;说作者到醉翁亭一游或游醉翁亭--概括不全,因文章是写几次出游醉翁亭总印象的介绍】【这可以从文章中的“若夫”“至于”两段看是最明显,因为朝暮、四季的景色都介绍了;再从全文前后语气上看,也都不是一次游。

】3、教学中插入【如果用一个词概括全文主旨,你会用?(乐)追问:谁在乐?(太守、众宾、滁州人)他们为什么乐?(众宾:近取山肴野菜,非丝非竹,起坐喧哗,太守颓然醉乎其间;滁人:一州人纵情山水,前呼后应;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人之乐),“三乐”总归“一乐”即“与民同乐”,也是作者抒发的政治理想。

】4、提问:既然是几次出游总印象的介绍,那么作者是如何结构文章的?请同学们研读、探究课文,思考讨论:⑴、文章各段的主要内容。

⑵、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从而弄清作者的思路。

5、提示,方法指导【1.文段的主要内容即段意的总结,如果是一层意思,一般找中心句,或概括出来;如果是几层意思,则是几个主要意思的并列。

2.本文段与段之间是有关联,还是有共同点?】6、“随机”点拨【“统领关系”,即第一段统领后面的三段。

因为第一段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点出了作者游醉翁亭的原因,也是作者情景交融的的核心。

而下文的朝暮四季景之乐、滁州人游乐、宴酣之乐、太守乐、禽鸟乐都是写“山水之乐”,且各段之间也有共同点,每一段都写“乐”:第一段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教案 (2)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教案 (2)

《醉翁亭记》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文章结构,把握中心,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法,积累名言和议论文素材,熟读成诵。

2.能力目标:学会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学习骈散结合的句法,炼字炼句。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旷达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重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难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两课时1.对文章字词的学习,用自主参与教学法,充分利用课内时间,学生进行阅读思考,教师解疑释难,减少讲解和分析。

2.通过示范朗诵、自读和齐读等环节,掌握“也”和“而”字的语气,了解本文语言骈散相融,节奏富于变化的写法。

3.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从而背诵全文。

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简介作者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

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

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

《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三、初步感知文章1.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音。

2.学生试读课文。

3.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4.请一位学生读书,集体纠正读音。

(或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

)(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是为了熟悉课文内容。

)四、疏通全文大意1.通读全文。

要求先不看课文注解,把不懂的字、词、句标出。

然后对照注解再读全文,仍有不懂的就做上记号。

还可查古汉语词典,自己解决问题。

(教师在巡视中发观较普遍的问题作筛选,寻求教学的针砷洼。

)2.集体解决疑难。

方法:教师对在巡视中发现的较普遍的问题进行点拨或给予解答。

(筛选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 上册 第三单元 11 醉翁亭记 第2课时 教案(表格式)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 上册 第三单元 11 醉翁亭记 第2课时 教案(表格式)
总结:这种情绪是作者遭贬谪后的抑郁,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
7、你认为文章结构有何特点?
提示:寻找统领全篇的语句及贯穿全文的字
课堂小结:
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我们应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旷达情怀。
学生朗读课文,品味与思考,预期引导: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分析回答:
分析并回答: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学生借助教材,找出图画:
四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
7’
8’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目标导学二:品味语言,领悟主旨
1、文中“饮少辄醉,而年又高”相照应的文字
2、表达作者复杂情感的句子
3、文章表达作者怎样思想感情
重点
把握作者的思路,理出文章线索
难点
体会作者的旷达胸襟,学会正确看待挫折。
关键
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一、明确目标
1、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3、出示目标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和欣赏这篇《醉翁亭记》吧!
8’
7’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三、检测目标
1、习题检测
2、总结本课
3、作业
1、熟读课文。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进一步把握文章的内容、感情和语调。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1 醉翁亭记》第二课时【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1 醉翁亭记》第二课时【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1 醉翁亭记》第二课时【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的词义和重要虚词的用法。

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肩负民族、胸怀天下”的远大理想。

学习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研读景物描写的语句,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以“醉”写“乐”的笔法,理解“醉”与“乐”的关系。

结合背景体会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这句话在文章中哪些地方得以印证呢?课文第一段写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第二段写了醉翁亭所在的山间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表现出山水之美,显示出山水之乐。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文本探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醉翁亭记》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内容,掌握写作思路。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

3、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

过程与方法:
1、采用旅游赏景、依图配文、看图纠错等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疏通文意,进而掌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采用研讨的方式了解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探寻古人足迹,感受祖国美丽山水风光和灿烂的文化,理解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指定两名学生担任导游,搜集相关资料: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欧阳修的生平经历,思想;滁州地理环境、琅琊山、醉翁亭的图文介绍;与《醉翁亭记》相关的小故事。

3、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春暖花开的季节,正是外出旅游踏青的好时机。

前面两节课我们游赏了清幽寂静的小石潭,观赏了行为壮丽的岳阳楼,今天老师再带大家去安徽滁州的醉翁亭去游览一番。

2、出示作者简介,学生填空。

3、虽然现在我们身处教室,无法亲临安徽滁州,但有一件法宝可以帮助我们。

是什么法宝呢?对,想象。

我们就以《醉翁亭记》为基础展开想象,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北宋庆历年间的安徽滁州,去饱览醉翁亭风光,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

二、神游醉翁亭,疏通文意。

(一)、检查预习
同学们,今天我们终于和“梦幻旅游公司”联系好了,在公司导游的带领下,一同去欣赏醉翁亭的美丽风光。

在出发之前,我要先来验收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成果。

1、屏幕出示生字词,学生自读后指名读,齐读。

2、请同学们齐诵课文。

(配乐)
3、既然同学们都准备好了,那我们就事不宜迟,有请导游——
导游1:各位旅客大家好,欢迎大家乘座我们“梦幻旅游公司”的大巴,再过几分钟,我们就要到醉翁亭风景区了,我们已经为大家做好了游览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为了不耽误大家的时间,我们直接在导游的带领下去领略醉翁亭的风光。

我们公司全体人员将热情为您提供周到地服务。

假如您在旅途中有什么困难,请随时与我们联系,谢谢您的合作!现在趁班车行驶的时间,有请另一位导游来为大家介绍此行的目的地。

导游2:滁州,地处安徽省东部,是座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她有秀美绮丽的自然风光。

滁州还有丰富的人文古迹,是历代文人墨客的游览胜地。

唐宋文人韦应物、欧阳修、辛弃疾等曾先后在此作官,其他诗人如苏轼、王安石等也曾到此游览,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

不知那位同学记得他们写的诗?(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二)行程走马
1、同学们,我们现已到达滁州。

那位同学能从文中第一段找出我们今天的游览路线呢?学生读书后发言,教师适时板书: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2、刚才导游介绍了滁州的总体情况,那么欧阳修是怎么介绍滁州地理特点的呢?环滁皆山也。

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呢!导游1:《朱子语类》中记载了一个故事。

说的是有人买得欧阳修《醉翁亭记》的手稿,开头写道“滁州四周山”,有数十字之多,多次修改之后,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真真是修改到了妙处。

3、我们沿途都领略了哪些迷人风光呢?现在请同学参照课文内容和图片来说一说。

屏幕展示课文相关景物图片,学生赏景并分别用课文内容和自己的话描述。

导游适时补充琅琊山、醉翁亭相关景点介绍:琅琊山自古享有“蓬莱之后无别山”的美誉。

它是天然的植物园,1985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森林公园,1988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琅琊山不但林壑优美,风景如画,而且还有许多人文景观。

全山现已发现从唐到明朝的摩崖石刻300多处,及多处亭台楼阁。

醉翁亭坐落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

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写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写的就是此亭。

醉翁亭小巧独特,具有江南亭台特色。

它紧靠峻峭的山壁,飞檐凌空挑出。

数百年来虽屡次遭劫,又屡次复建,终不为人所忘。

4、现在,我们已经到了醉翁亭(屏显醉翁亭图像),请大家好好观察,描述醉翁亭的位置、造型。

学生观察后发言描述。

点拨“翼然”“临”的含义。

5、刚才我们游览了醉翁亭,俗话说饮水思源,大家知道“醉翁亭”的来历吗?学生依据课文内容评说,导游补充介绍。

(三)、风光掠影
1、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清晨傍晚、春夏秋冬各不相同。

先让导游休息一下,我们尽情游览吧!(幻灯出示图片文字)清晨山间景色是怎样的呢?傍晚呢?一年四季呢?学生根据图片和文字加以描述,鼓励学生加入自己的想象。

2、归纳:如果说第一段文字是从空间角度写景的话,本段就是从时间角度写景的。

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四)、宴游之乐
1、这里不仅风景美,风俗更美。

有位导演想要将文中第三节内容拍摄出来,大家帮他参谋一下,看需要拍摄哪几个镜头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2、看图纠错:屏幕出示滁人游图片,学生观察图片,说说哪些内容没有表现出来。

(四)、踏上归途吧
1、太阳就要下山了,我们随太守一起踏上归途吧!齐读最后一段。

2、归途景致如何?你的心情如何?你能体会太守的心情吗?禽鸟乐——人之乐——乐其乐三、理清思路,明确主旨。

醉翁亭的景色怎么样?我们非常感谢“梦幻旅游公司”导游精彩的讲解,我们不但领略了美丽的景色,还丰富了相关的课外知识,谢谢你们。

《醉翁亭记》是山水游记的典范之作,《滁州志》中还记载了一个小故事,(屏显)欧阳公记成,远近争传,疲于摹打。

山僧云:寺库有毡,打碑用尽,至取僧室卧毡给用。

凡商
贾来,亦多求其本,所遇关征,以赠官,可以免税。

《醉翁亭记》流传之广可见一斑。

1、我们跟作者游赏了这一番,假如要你把今天观赏的内容写出来,你准备怎么写?
2、作者是怎么写的呢?现在,我们来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

学生小结,教师适时补充板书:
路线: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心情:禽鸟乐——人之乐——乐其乐
教师小结:本文采取叙事说明的笔调,层次清晰,脉络分明。

全文用了21个“也”字,每一个“也”字不仅帮助煞尾,还成了文意转折的标志。

这样文随意转,层层道出,织成一篇锦绣文章。

再如,除第一段,每段一开头都有领起词语,引出下文。

从“若夫”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到游乐到归来的一幅幅画卷。

3、如果用一个字概括这篇文章思想感情的话,你会选哪个字?(醉、乐)
4、从文中勾画出写“醉”“乐”的句子,说说作者是因何而“醉”?又在“乐”些什么?
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

以思想感情——一个“乐”字贯穿全文,层层展开记叙: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游人乐——太守乐。

但本文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

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

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道出全文的主旨。

5、欧阳修被贬,尚能与民同乐,对你有什么教育意义?
无论在何种人生境地,都不应该沉溺于个人得失,应采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尤其是当代青年,在竞争的大潮中更易受到挫折,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与气度。

结束语:今天,我们随着欧阳修游览了滁州,观赏了琅琊山优美的风光,探寻了古人足迹,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希望同学们今后既读万卷书,也行万里路,成为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人。

四、布置作业
1、根据《醉翁亭记》的内容,完成下列对联。

上联:上联: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下联:范仲淹先天下而忧下联:
2、背诵课文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欧阳修
路线: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山水之乐(醉景)
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宴游之乐(醉人)心情:禽鸟乐——人之乐——乐其乐与民同乐(醉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