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数学重难点梳理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重难点梳理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重难点梳理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重难点梳理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重难点梳理(上册)第一章特殊平行四边第一节菱形的性质与判定重难点: 1.掌握菱形的概念、性质以及判定方法,理解菱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

2. 会用菱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来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会用菱形的对角线来计算菱形的面积。

3. 通过菱形与平行四边形关系的研究,进一步加深对“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第二节矩形的性质与判定重难点: 1.探索并掌握矩形性质及矩形的判定定理2. 矩形的轴对称性3.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的性质4. 矩形的判定(难点)第三节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重难点: 1.掌握正方形的概念、性质及判定方法,学会证明过程中所运用的归纳、概括以及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2. 能够用综合法证明正方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以及其他相关结论,经历探索、猜想、证明的过程,发展推理论证能力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第一节认识一元二次方程重难点: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会判断一个方程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

2. 会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一般形式,并能指出各项系数及常数项。

3. 会用估算的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难点)第二节用配方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重难点:1.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2. 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 配方法的应用(难点)4. 求解简单的实际问题第三节用公式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重难点:1•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难点)2. 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 一元二次方程ax2 +bx+c=O (a≠0)的根的情况第四节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重难点:1.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2. 选择适当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难点)第五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重难点:1•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能运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之和,两根之积及与两根有关的代数式的值。

2. 能运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由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求出一个根或由方程的根确定一元二次方程的系数。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二次函数》全章复习与巩固—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基础)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二次函数》全章复习与巩固—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基础)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重难点突破知识点梳理及重点题型巩固练习《二次函数》全章复习与巩固—知识讲解(基础)【学习目标】1.通过对实际问题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并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2.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能从图象上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3.会根据公式确定图象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公式不要求记忆和推导),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4.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知识网络】【要点梳理】要点一、二次函数的定义一般地,如果是常数,,那么叫做的二次函数.要点诠释:如果y=ax2+bx+c(a,b,c是常数,a≠0),那么y叫做x的二次函数.这里,当a=0时就不是二次函数了,但b、c可分别为零,也可以同时都为零.a 的绝对值越大,抛物线的开口越小.要点二、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1.二次函数由特殊到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①;②;③;④,其中;⑤.(以上式子a≠0)当(轴) (轴)(,)2.抛物线的三要素: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1)的符号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当时,开口向上;当时,开口向下;相等,抛物线的开口大小、形状相同. (2)平行于轴(或重合)的直线记作.特别地,轴记作直线.3.抛物线20()y ax bx c a =++≠中,,,a b c 的作用: (1)决定开口方向及开口大小,这与中的完全一样.(2)和共同决定抛物线对称轴的位置.由于抛物线的对称轴是直线, 故:①时,对称轴为轴;②(即、同号)时,对称轴在轴左侧;③(即、异号)时,对称轴在轴右侧.(3)的大小决定抛物线与轴交点的位置.当时,,∴抛物线与轴有且只有一个交点(0,):①,抛物线经过原点; ②,与轴交于正半轴;③,与轴交于负半轴.以上三点中,当结论和条件互换时,仍成立.如抛物线的对称轴在轴右侧,则.4.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1)一般式:(a≠0).已知图象上三点或三对、的值,通常选择一般式. (2)顶点式:(a≠0).已知图象的顶点或对称轴,通常选择顶点式.(可以看成的图象平移后所对应的函数.)(3)“交点式”:已知图象与轴的交点坐标、,通常选用交点式:(a≠0).(由此得根与系数的关系:).要点诠释:求抛物线2y ax bx c =++(a≠0)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通常用三种方法:配方法、公式法、代入法,这三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应根据实际灵活选择和运用.要点三、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 函数,当时,得到一元二次方程,那么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就是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因此二次函数图象与x 轴的交点情况决定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1)当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 轴有两个交点,这时,则方程有两个不相等实根;(2)当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 轴有且只有一个交点,这时,则方程有两个相等实根;(3)当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 轴没有交点,这时,则方程没有实根.要点诠释:二次函数图象与x 轴的交点的个数由的值来确定.(1)当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 轴有两个交点,这时,则方程有两个不相等实根;(2)当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 轴有且只有一个交点,这时,则方程有两个相等实根;(3)当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 轴没有交点,这时,则方程没有实根.要点四、利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利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要建立数学模型,即把实际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问题,利用题中存在的公式、内含的规律等相等关系,建立函数关系式,再利用函数的图象及性质去研究问题.在研究实际问题时要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应具有实际意义. 利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是: (1)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2)把实际问题中的一些数据与点的坐标联系起来; (3)用待定系数法求出抛物线的关系式;(4)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要点诠释:常见的问题:求最大(小)值(如求最大利润、最大面积、最小周长等)、涵洞、桥梁、抛物体、抛物线的模型问题等.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关键是找等量关系,把实际问题转化为函数问题,列出相关的函数关系式.【典型例题】类型一、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1.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原点及点11,24⎛⎫-- ⎪⎝⎭,且图象与x 轴的另一交点到原点的距离为1,则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____ ____. 【答案】 21133y x x =-+或2y x x =+. 【解析】 正确找出图象与x 轴的另一交点坐标是解题关键.由题意知另一交点为(1,0)或(-1,0). 因此所求抛物线的解析式有两种. 设二次函数解析式为2y ax bx c =++.则有0,1114420c a b c a b c =⎧⎪⎪-=-+⎨⎪++=⎪⎩,或0,111,4420,c a b c a b c =⎧⎪⎪-=-+⎨⎪-+=⎪⎩解之13130a b c ⎧=-⎪⎪⎪=⎨⎪=⎪⎪⎩,或1,1,0.a b c =⎧⎪=⎨⎪=⎩因此所求二次函数解析式为21133y x x =-+或2y x x =+. 【点评] 此题容易出错漏解的错误.举一反三:【课程名称:二次函数复习357019 :(1)-(2)问精讲】【变式】已知:抛物线y=x 2+bx+c 的对称轴为x=1,交x 轴于点A 、B(A 在B 的左侧),且AB=4,交y 轴于点C.求此抛物线的函数解析式及其顶点M 的坐标. 【答案】∵对称轴x=1,且AB=4∴抛物线与x 轴的交点为:A(-1,0),B(3,0)bb=-212c=-31b c 0⎧-=⎧⎪∴∴⎨⎨⎩⎪-+=⎩∴y=x 2-2x-3为所求,∵x=1时y=-4 ∴M(1,-4) ∵对称轴x=1,且AB=4∴抛物线与x 轴的交点为:A(-1,0),B(3,0)bb=-212c=-31b c 0⎧-=⎧⎪∴∴⎨⎨⎩⎪-+=⎩∴y=x 2-2x-3为所求,∵x=1时y=-4 , ∴M(1,-4).类型二、根据二次函数图象及性质判断代数式的符号2.二次函数2y ax bx c =++的图象如图1所示,反比例函数ay x=与正比例函数y =(b+c)x 在同一坐标系中的大致图象可能是( ).【答案】B ;【解析】由2y ax bx c =++的图象开口向上得a >0,又02ba->,∴ b <0. 由抛物线与y 轴负半轴相交得c <0. ∵ a >0,∴ ay x=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 ∵ b+c <0,∴ y =(b+c)x 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 同时满足ay x=和()y b c x =+图象的只有B . 【点评】由图1得到a 、b 、c 的符号及其相互关系,去判断选项的正误.类型三、数形结合3.(2015•陕西模拟)已知二次函数y=ax 2+bx+c (a >0)经过点M (﹣1,2)和点N (1,﹣2),交x 轴于A ,B 两点,交y 轴于C .则: ①b=﹣2;②该二次函数图象与y 轴交于负半轴;③存在这样一个a ,使得M 、A 、C 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④若a=1,则OA •OB=OC 2. 以上说法正确的有( )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 【思路点拨】①二次函数y=ax 2+bx+c (a >0)经过点M (﹣1,2)和点N (1,﹣2),因而将M 、N 两点坐标代入即可消去a 、c 解得b 值.②根据图象的特点及与直线MN 比较,可知当﹣1<x <1时,二次函数图象在直线MN 的下方. ③同②理.④当y=0时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可得到OA •OB 的值,当x=0时,可得到OC 的值.通过c 建立等量关系求证. 【答案】C ;【解析】①∵二次函数y=ax 2+bx+c (a >0)经过点M (﹣1,2)和点N (1,﹣2),∴,解得b=﹣2.故该选项正确.②方法一:∵二次函数y=ax2+bx+c,a>0∴该二次函数图象开口向上∵点M(﹣1,2)和点N(1,﹣2),∴直线MN的解析式为y﹣2=,即y=﹣2x,根据抛物线的图象的特点必然是当﹣1<x<1时,二次函数图象在y=﹣2x的下方,∴该二次函数图象与y轴交于负半轴;方法二:由①可得b=﹣2,a+c=0,即c=﹣a<0,所以二次函数图象与y轴交于负半轴.故该选项正确.③根据抛物线图象的特点,M、A、C三点不可能在同一条直线上.故该选项错误.④当a=1时,c=﹣1,∴该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2﹣2x﹣1当y=0时,0=x2﹣2x+c,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可得x1•x2=c,即OA•OB=|c|,当x=0时,y=c,即OC=|c|=1=OC2,∴若a=1,则OA•OB=OC2,故该选项正确.总上所述①②④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是二次函数的综合题型,其中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熟练掌握所学函数的图象性质及特点对于解题很重要;同时也要灵活应对知识点彼此之间的联系.类型四、函数与方程4.(2016•台湾)如图,坐标平面上,二次函数y=﹣x2+4x﹣k的图形与x轴交于A、B两点,与y 轴交于C点,其顶点为D,且k>0.若△ABC与△ABD的面积比为1:4,则k值为何?()A.1 B.C.D.【思路点拨】求出顶点和C的坐标,由三角形的面积关系得出关于k的方程,解方程即可.【答案】D.【解析】解:∵y=﹣x2+4x﹣k=﹣(x﹣2)2+4﹣k,∴顶点D(2,4﹣k),C(0,﹣k),∴OC=k,∵△ABC的面积=AB•OC=AB•k,△ABD的面积=AB(4﹣k),△ABC与△ABD的面积比为1:4,∴k=(4﹣k),解得:k=.【点评】本题考查了抛物线与x 轴的交点、抛物线的顶点式;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关系得出方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举一反三:【变式1】无论x 为何实数,二次函数的图象永远在x 轴的下方的条件是( )A .B .C .D .【答案】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 轴无交点,则说明y=0时,方程无解,即.又图象永远在x 轴下方,则. 答案:B【变式2】对于二次函数,我们把使函数值等于0的实数x 叫做这个函数的零点,则二次函数(m 为实数)的零点的个数是( )A .1B .2C .0D .不能确定 【答案】当y=0时,,,即二次函数的零点个数是2. 故选B.类型五、分类讨论5.已知点A(1,1)在二次函数22y x ax b =-+的图象上.(1)用含a 的代数式表示b ;(2)如果该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 轴只有一个交点,求这个二次函数的图象的顶点坐标. 【思路点拨】(1)将A(1,1)代入函数解析式.(2)由△=b 2-4ac =0求出a . 【答案与解析】(1)因为点A(1,1)在二次函数22y x ax b =-+的图象上,所以1=1-2a+b ,所以b =2a . (2)根据题意,方程220x ax b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所以2244480a b a a -=-=, 解得a =0或a =2.当a =0时,y =x 2,这个二次函数的图象的顶点坐标是(0,0). 当a =2时,2244(2)y x x x =-+=-,这个二次函数的图象的顶点坐标为(2,0).所以,这个二次函数的图象的顶点坐标为(0,0)或(2,0).【点评】二次函数2y ax b c =++(0)a ≠的图象与x 轴只有一个交点时,方程20ax bx c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所以240b ac =-=△.类型六、二次函数与实际问题6.(2015•黄陂区校级模拟)进价为每件40元的某商品,售价为每件50元时,每星期可卖出500件,市场调查反映:如果每件的售价每降价1元,每星期可多卖出100件,但售价不能低于每件42元,且每星期至少要销售800件.设每件降价x 元 (x 为正整数),每星期的利润为y 元. (1)求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2)若某星期的利润为5600元,此利润是否是该星期的最大利润?说明理由. (3)直接写出售价为多少时,每星期的利润不低于5000元? 【思路点拨】(1)根据利润y=每件利润×销售量,每件利润=50﹣40﹣x ,销售量=500+100x ,而售价50﹣x≥42,销售量=500+100x≥800,列不等式组求x 的取值范围;(2)根据(1)的关系式配方后确定最大利润,与5600比较后即可发现是否为最大利润; (3)设当y=5000时x 有两个解,可推出0≤x≤5时,y≥5000. 【答案与解析】解:(1)依题意,得y=(50﹣40﹣x )•(500+100x )=﹣100x 2+500x+5000,∵,∴3≤x≤8;(2)y=﹣100x 2+500x+5000=﹣100(x ﹣)+5625,∵5600<5625,∴5600不是最大利润.(3)当y=5000时,y=﹣100x 2+500x+5000=5000,解得x 1=0,x 2=5,故当0≤x≤5时,y≥5000,即当售价在不小于45元且不大于50元时,月利润不低于5000元.【点评】本题考查二次函数的实际应用.一般求最值问题,大多是建立二次函数关系,从而借助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用相似三角形解决问题—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提高)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用相似三角形解决问题—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提高)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用相似三角形解决问题—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提高)本文介绍了相似三角形解决问题的知识点,包括平行投影和中心投影。

要点一是平行投影,介绍了物体在平行光线下产生的影子,以及物高与影长的关系。

要点二是中心投影,介绍了点光源下物体产生的影子,以及离点光源远近对影子长度的影响。

通过这些知识点,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在利用影长计算物高时,要注意测量两物体在同一时刻的影长。

在中心投影下,一个重要的结论是,点光源、物体边缘上的点以及它们在影子上的对应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可以根据其中两个点来求出第三个点的位置。

要点诠释:物体的中心投影受到光源和物体位置及方向的影响。

改变光源或物体的方向会导致影子方向的变化。

但不论如何改变,光源、物体和它们的影子始终分离在物体的两侧。

要点三、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的区别与联系1.联系: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都是研究物体投影的一种方法。

平行投影是在平行光线下形成的投影,例如太阳光线和月光。

中心投影是从一点发出的光线所形成的投影,例如灯泡和手电筒的光线。

在平行投影中,改变物体的方向和位置会导致投影方向和位置的变化。

在中心投影中,同一灯光下,改变物体的位置和方向也会导致投影的变化。

固定物体的位置和方向,改变灯光的位置,物体投影的方向和位置也会发生变化。

2.区别:太阳光线是平行的,因此太阳光下的影子长度与物体高度成比例。

灯光是发散的,灯光下的影子与物体高度不一定成比例。

在同一时刻,太阳光下的影子方向总是在同一方向,而灯光下的影子可能在同一方向,也可能在不同方向。

要点诠释:在解决有关投影的问题时,必须先判断是平行投影还是中心投影,然后根据它们的特点进一步解决问题。

要点四、相似三角形的应用1.测量高度测量不能到达顶部的物体的高度,通常使用“在同一时刻物高与影长的比例相等”的原理解决。

要点诠释:测量旗杆高度的方法包括平面镜测量法、影子测量法、手臂测量法和标杆测量法。

初中数学教材知识梳理-九年级下册

初中数学教材知识梳理-九年级下册

初中数学教材知识梳理·系统复习北师大版本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知识点一: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关键点拨与对应举例1.锐角三角函数正弦: sin A=∠A的对边斜边=ac余弦: cos A=∠A的邻边斜边=bc正切: tan A=∠A的对边∠A的邻边=ab.根据定义求三角函数值时,一定根据题目图形来理解,严格按照三角函数的定义求解,有时需要通过辅助线来构造直角三角形.2.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度数三角函数30°45°60°sinA122232 cosA322212 tanA3313知识点二:解直角三角形3.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一共有五个元素,即三条边和两个锐角,由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已知元素求出所有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科学选择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口诀:已知斜边求直边,正弦、余弦很方便;已知直边求直边,理所当然用正切;已知两边求一边,勾股定理最方便;已知两边求一角,函数关系要记牢;已知锐角求锐角,互余关系不能少;已知直边求斜边,用除还需正余弦.例:在Rt△ABC中,已知a=5,sinA=30°,则c=10,b=5.4.解直角三角形的常用关系(1)三边之间的关系:a2+b2=c2;(2)锐角之间的关系:∠A+∠B=90°;(3)边角之间的关系:sin A==cosB=ac,cos A=sinB=bc,tan A=ab.知识点三: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5.仰角、俯角、坡度、坡角和方向角(1)仰、俯角: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角叫做仰角.视线在水平线下方的角叫做俯角.(如图①)(2)坡度:坡面的铅直高度和水平宽度的比叫做坡度(或者叫做坡比),用字母i表示.坡角: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叫做坡角,用α表示,则有i=tanα. (如图②)(3)方向角:平面上,通过观察点Ο作一条水平线(向右为东向)和一条铅垂线(向上为北向),则从点O出发的视线与水平线或铅垂线所夹的角,叫做观测的方向角.(如图③)解直角三角形中“双直角三角形”的基本模型:(1)叠合式(2)背靠式(1)弄清题中名词、术语,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建立数学模型;第二章二次函数实际问题中求最值①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函数关系式;②研究自变量的取值范围;③确定所得的函数;④检验x的值是否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并求相关的值;⑤解决提出的实际问题.解决最值应用题要注意两点:①设未知数,在“当某某为何值时,什么最大(最小)”的设问中,“某某”要设为自变量,“什么”要设为函数;②求解最值时,一定要考虑顶点(横、纵坐标)的取值是否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结合几何图形①根据几何图形的性质,探求图形中的关系式;②根据几何图形的关系式确定二次函数解析式;③利用配方法等确定二次函数的最值,解决问题由于面积等于两条边的乘积,所以几何问题的面积的最值问题通常会通过二次函数来解决.同样需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第三章圆第1讲圆的基本性质知识点一:圆的有关概念关键点拨与对应举例1.与圆有关的概念和性质(1)圆: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如图所示的圆记做⊙O.(2)弦与直径: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过圆心的弦叫做直径,直径是圆内最长的弦.(3)弧: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弧,小于半圆的弧叫做劣弧,大于半圆的弧叫做优弧.(4)圆心角: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5)圆周角:顶点在圆上,并且两边都与圆还有一个交点的角叫做圆周角.(6)弦心距:圆心到弦的距离.(1)经过圆心的直线是该圆的对称轴,故圆的对称轴有无数条;(2)3点确定一个圆,经过1点或2点的圆有无数个.(3)任意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确定一个圆,即该三角形的外接圆.知识点二:垂径定理及其推论2.垂径定理及其推论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关于垂径定理的计算常与勾股定理相结合,解题时往往需要添加辅助线,一般过圆心作弦的垂线,构造直角三角形.推论(1)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2)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延伸根据圆的对称性,如图所示,在以下五条结论中:①弧AC=弧BC;②弧AD=弧BD;③AE=BE;④AB⊥CD;⑤CD是直径.只要满足其中两个,另外三个结论一定成立,即推二知三.知识点三:圆心角、弧、弦的关系3.圆心角、弧、弦的关系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圆心角、弧和弦之间的等量关系必须在同圆等式中才成立.推论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知识点四: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O4.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1)定理: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如图a,∠A=1/2∠O.图a 图b 图c( 2 )推论:①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如图b,∠A=∠C.②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如图c,∠C=90°.③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如图a,∠A+∠C=180°,∠ABC+∠ADC=180°.在圆中求角度时,通常需要通过一些圆的性质进行转化.比如圆心角与圆周角间的转化;同弧或等弧的圆周角间的转化;连直径,得到直角三角形,通过两锐角互余进行转化等.例:如图,AB是⊙O的直径,C,D是⊙O上两点,∠BAC=40°,则∠D的度数为130°.第2讲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知识点一: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关键点拨及对应举例1.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设点到圆心的距离为d.(1)d<r⇔点在⊙O内;(2)d=r⇔点在⊙O上;(3)d>r⇔点在⊙O外.判断点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将该点的圆心距与半径作比较即可.2.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位置关系相离相切相交由于圆是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所以关于圆的位置或计算题中常常出现分类讨论多解的情况.例:已知:⊙O的半径为2,圆心到直线l的距离为1,将直线l沿垂直于l的方向平移,使l与⊙O相切,则平移的距离是1或3.图形公共点个数0个1个2个数量关系d>r d=r d<r知识点二:切线的性质与判定3.切线的判定(1)与圆只有一个公共点的直线是圆的切线(定义法).(2)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3)经过半径外端点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切线判定常用的证明方法:①知道直线和圆有公共点时,连半径,证垂直;②不知道直线与圆有没有公共点时,作垂直,证垂线段等于半径.4.切线的性质(1)切线与圆只有一个公共点.(2)切线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3)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利用切线的性质解决问题时,通常连过切点的半径,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来解决问题.*5.切线长(1)定义:从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这点与切点之间的线段长叫做这点到圆的切线长.(2)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可以引圆的两条切线,两切线长相等,圆心与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例:如图,AB、AC、DB是⊙O的切线,P、C、D为切点,如果AB=5,AC=3,则BD的长为2.知识点四:三角形与圆5.三角形的外接圆图形相关概念圆心的确定内、外心的性质内切圆半径与三角形边的关系:(1)任意三角形的内切圆(如图a),设三角形的周长为C,则S△ABC=1/2Cr.(2)直角三角形的内切圆(如图b)①若从切线长定理推导,可得r=1/2(a+b+c);若从面积推导,则可得r=.这两种结论可在做选择题和填空题时直接应用.例:已知△ABC的三边长a=3,b=4,c=5,则它的外切圆半径是2.5.经过三角形各定点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外接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外心,这个三角形叫做圆的内接三角形三角形三条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6.三角形的内切圆与三角形各边都相切的圆叫三角形的内切圆,内切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内心,这个三角形叫圆的外切三角形到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到三角形的三条边的距离相等第3讲与圆有关的计算知识点一:正多边形与圆关键点拨与对应举例1.正多边形与圆(1)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边长(a)、中心(O)、中心角(∠AOB)、半径(R))、边心距(r),如图所示①.(2)特殊正多边形中各中心角、长度比:中心角=120°中心角=90°中心角=60°,△BOC为等边△a:r:R=2:1:2 a:r:R=2::2 a:r:R=2:2例:(1) 如果一个正多边形的中心角为72°,那么这个正多边形的边数是5.(2)半径为6的正四边形的边心距为32,中心角等于90°,面积为72.知识点二:与圆有关的计算公式2.弧长和扇形面积的计算扇形的弧长l=180n rπ;扇形的面积S=2360n rπ=12lr例:已知扇形的圆心角为45°,半径长为12,则该扇形的弧长为3π.3.圆锥与侧面展开图(1)圆锥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扇形的半径等于圆锥的母线,扇形的弧长等于圆锥的底面周长.(2)计算公式:lrrlππ=•=221S圆锥侧2S rlrππ+=全在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时,注意利用割补法与等积变化方法归为规则图形,再利用规则图形的公式求解.例:如图,已知一扇形的半径为3,圆心角为60°,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1. 教材整体概述九年级数学下册通常涵盖了更加深入和广泛的数学知识,包括但不限于代数、几何、概率与统计等。

教材的整体设计旨在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为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做好准备。

2. 知识结构分析该教材的知识结构清晰,从基础知识出发,逐步引导学生探索复杂的概念和应用。

各章节内容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 重点内容解析教材中的重点内容通常包括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相似三角形、圆与扇形等。

这些内容不仅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高中数学的基础。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这些重点知识。

4. 难点内容解析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函数的性质和应用、几何证明题等可能是难点。

教材通过逐步引导和深入解析,帮助学生克服这些难点,建立信心。

5. 教学方法建议教师在教授本册教材时,建议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结合多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6. 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在学习本册教材时,应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不仅要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培养自己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 典型例题分析教材中的典型例题是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的重要资源。

教师和学生都应重视例题的解析过程,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8. 章节复习要点每个章节结束后,教材通常会提供复习要点,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内容。

学生应充分利用这些复习要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和巩固。

总体来说,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的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旨在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学生的学习目标指导,帮助学生克服难点,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学生也应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努力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难点

九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难点

九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难点九年级下册的数学学科在内容上涵盖了多个重要知识点,其中一些难点容易引起学生的困惑和挑战。

本文将就数学知识点的一些难点进行探讨和解析,旨在帮助九年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难点知识。

一、立体几何立体几何是九年级下册的一个重要内容模块,其中难点主要集中在四面体、正方体和棱锥的计算上。

许多学生常常把它们混淆,在计算面积和体积时很容易出错。

以四面体为例,学生们容易混淆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四面体的表面积计算需要考虑每个面的面积,而体积计算则需要考虑基底面积和高的乘积再除以3。

在实际解题中,学生应该仔细审题,注意区分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在正方体方面,学生最容易误解的是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之间的关系。

正方体的表面积等于其六个面的面积之和,而体积则是边长的三次幂。

学生需要理清这两者之间的概念,并在解题时注意识别。

棱锥的体积计算也是一个难点,尤其是当上底和下底不共面时,学生常常对其体积计算公式产生困惑。

需要学生做到善于观察题干中给出的条件,灵活运用棱锥的计算公式。

二、几何问题应用在九年级下册的几何问题应用中,学生需要学习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相关知识解决。

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际问题分析和数学建模能力。

该部分知识难度较大,往往涉及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运用。

学生应该关注其中的问题描述,理解问题所涉及的几何概念和原理,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此外,学生还需要注意结果的合理性和实际意义,尽量用几何语言和图形去解释答案。

三、方程与不等式方程与不等式在九年级下册的数学学科中是一个重点,其难点主要在于学生对方程与不等式的根的求解方法和过程理解不透彻。

在方程与不等式的解题过程中,学生需要熟练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并且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进行求解。

此外,对于一些特殊形式的方程和不等式,学生还需要理解其解集所代表的实际意义。

对于含有分式和绝对值的方程与不等式,学生常常遇到求解过程复杂、困难较大的问题。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数学(全册知识点考点梳理、重点题型分类巩固练习)(提高版)(家教、补习、复习用)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数学(全册知识点考点梳理、重点题型分类巩固练习)(提高版)(家教、补习、复习用)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数学全册知识点梳理及重点题型巩固练习锐角三角函数—知识讲解【学习目标】1.结合图形理解记忆锐角三角函数定义;2.会推算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并熟练准确的记住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3.理解并能熟练运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及“锐角三角函数值随角度变化的规律”. 【要点梳理】要点一、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如图所示,在Rt △ABC 中,∠C =90°,∠A 所对的边BC 记为a ,叫做∠A 的对边,也叫做∠B 的邻边,∠B 所对的边AC 记为b ,叫做∠B 的对边,也是∠A 的邻边,直角C 所对的边AB 记为c ,叫做斜边.锐角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正弦,记作sinA ,即sin A aA c∠==的对边斜边;锐角A 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余弦,记作cosA ,即cos A bA c ∠==的邻边斜边; 锐角A 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做∠A 的正切,记作tanA ,即tan A aA A b∠==∠的对边的邻边. 同理sin B b B c ∠==的对边斜边;cos B aB c∠==的邻边斜边;tan B b B B a ∠==∠的对边的邻边. 要点诠释:(1)正弦、余弦、正切函数是在直角三角形中定义的,反映了直角三角形边与角的关系,是两条线段的比值.角的度数确定时,其比值不变,角的度数变化时,比值也随之变化.(2)sinA ,cosA ,tanA 分别是一个完整的数学符号,是一个整体,不能写成,, ,不能理解成sin 与∠A ,cos 与∠A ,tan 与∠A 的乘积.书写时习惯上省略∠A 的角的记号“∠”,但对三个大写字母表示成的角(如∠AEF),其正切应写成“tan ∠AEF ”,不能写成“tanAEF ”;另外,、、常写成、、.(3)任何一个锐角都有相应的锐角三角函数值,不因这个角不在某个三角形中而不存在. (4)由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知: 当角度在0°<∠A<90°间变化时,,,tanA >0. 要点二、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利用三角函数的定义,可求出30°、45°、60°角的各三角函数值,归纳如下:锐角30°B C a b c45° 160°要点诠释:(1)通过该表可以方便地知道30°、45°、60°角的各三角函数值,它的另一个应用就是:如果知道了一个锐角的三角函数值,就可以求出这个锐角的度数,例如:若,则锐角.(2)仔细研究表中数值的规律会发现:、、的值依次为、、,而、、的值的顺序正好相反,、、的值依次增大,其变化规律可以总结为:①正弦、正切值随锐角度数的增大(或减小)而增大(或减小);②余弦值随锐角度数的增大(或减小)而减小(或增大).要点三、锐角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在Rt△ABC中,∠C=90°.(1)互余关系:,;(2)平方关系:;(3)倒数关系:或;(4)商数关系:.要点诠释:锐角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式可由锐角三角函数的意义推导得出,常应用在三角函数的计算中,计算时巧用这些关系式可使运算简便.【典型例题】类型一、锐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1.(2016•安顺)如图,在网格中,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点A,B,C都在格点上,则∠ABC的正切值是()A.2 B.C.D.【思路点拨】根据勾股定理,可得AC、AB的长,根据正切函数的定义,可得答案.【答案】D.【解析】解:如图:,由勾股定理,得AC=,AB=2,BC=,∴△ABC为直角三角形,∴tan∠B==,故选:D.【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先求出AC、AB的长,再求正切函数.举一反三:【变式】在RtΔABC中,∠C=90°,若a=3,b=4,则c =,sinA=,cosA=,sinB=,cosB=.【答案】c= 5 ,sinA=35,cosA=45,sinB=45,cosB=35.类型二、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2.求下列各式的值:(1)(2015•茂名校级一模)6tan230°﹣sin60°﹣2sin45°;(2)(2015•乐陵市模拟)sin60°﹣4cos230°+sin45°•tan60°;(3)(2015•宝山区一模)+tan60°﹣.【答案与解析】解:(1)原式==122-.(2) 原式=×﹣4×()2+×=﹣3+63;Ca bc(3) 原式=+﹣=2+﹣=3﹣2+2=322.【总结升华】熟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或借助两个三角板推算三角函数值,先代入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再进行化简.举一反三:【变式】在RtΔABC中,∠C=90°,若∠A=45°,则∠B=,sinA=,cosA=,sinB=,cosB=.【答案】∠B=45°,sinA=22,cosA=22,sinB=22,cosB=22.类型三、锐角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3.(2015•河北模拟)已知△ABC中的∠A与∠B满足(1﹣tanA)2+|sinB﹣|=0(1)试判断△ABC的形状.(2)求(1+sinA)2﹣2﹣(3+tanC)0的值.【答案与解析】解:(1)∵|1﹣tanA)2+|sinB﹣|=0,∴tanA=1,sinB=,∴∠A=45°,∠B=60°,∠C=180°﹣45°﹣60°=75°,∴△ABC是锐角三角形;(2)∵∠A=45°,∠B=60°,∠C=180°﹣45°﹣60°=75°,∴原式=(1+)2﹣2﹣1=.【总结升华】本题考查的是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熟记各特殊角度的三角函数值是解答此题的关键.类型四、锐角三角函数的拓展探究与应用4.如图所示,AB是⊙O的直径,且AB=10,CD是⊙O的弦,AD与BC相交于点P,若弦CD =6,试求cos ∠APC 的值.【答案与解析】连结AC ,∵ AB 是⊙O 的直径,∴ ∠ACP =90°, 又∵ ∠B =∠D ,∠PAB =∠PCD ,∴ △PCD ∽△PAB ,∴PC CDPA AB=. 又∵ CD =6,AB =10, ∴ 在Rt △PAC 中,63cos 105PC CD APC PA AB ∠====. 【总结升华】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三角函数等于两边的比值,当这个比值无法直接求解,可结合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利用对应线段成比例转换,间接地求出这个比值.锐角的三角函数是针对直角三角形而言的,故可连结AC ,由AB 是⊙O 的直径得∠ACB =90°,cos PC APC PA ∠=,PC 、PA 均为未知,而已知CD =6,AB =10,可考虑利用△PCD ∽△PAB 得PC CDPA AB=.5.通过学习三角函数,我们知道在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的大小与两条边长的比值相互唯一确定,因此边长与角的大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类似的,可以在等腰三角形中建立边角之间的联系.我们定义:等腰三角形中底边与腰的比叫做顶角的正对(sad).如图1①,在△ABC 中,AB =AC ,顶角A 的正对记作sadA ,这时sadA BCAB==底边腰.容易知道一个角的大小与这个角的正对值也是相互唯一确定的.根据上述角的正对定义,解下列问题:(1)sad60°=________.(2)对于0<A <180°,∠A 的正对值sad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3)如图1②,已知sinA =35,其中∠A 为锐角,试求sadA 的值.【答案与解析】(1)1; (2)0<sadA <2;(3)如图2所示,延长AC 到D ,使AD =AB ,连接BD .设AD=AB=5a,由3sin5BCAAB==得BC=3a,∴22(5)(3)4AC a a a=-=,∴CD=5a-4a=a,22(3)10BD a a a=+=,∴10 sadA5BDAD==.【总结升华】(1)将60°角放在等腰三角形中,底边和腰相等,故sadA=1;(2)在图①中设想AB=AC的长固定,并固定AB让AC绕点A旋转,当∠A接近0°时,BC接近0,则sadA接近0但永远不会等于0,故sadA>0,当∠A接近180°时,BC接近2AB,则sadA接近2但小于2,故sadA <2;(3)将∠A放到等腰三角形中,如图2所示,根据定义可求解.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数学重难点突破知识点梳理及重点题型巩固练习锐角三角函数—巩固练习【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 (2016•乐山)如图,在Rt△ABC中,∠BAC=90°,AD⊥BC于点D,则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A.B.C.D.2.(2015•山西)如图,在网格中,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点A,B,C都在格点上,则∠ABC的正切值是()A.2 B.C.D.3. 已知锐角α满足sin25°=cosα,则α=( )A.25°B.55°C.65°D.75°4.如图所示,直径为10的⊙A经过点C(0,5)和点O(0,0),B是y轴右侧⊙A优弧上一点,则∠OBC 的余弦值为( )A.12B.34C3D.45第4题第5题5.如图,在△ABC中,∠A=120°,AB=4,AC=2,则sinB的值是( )A.5714B.35C.217D.21146.在Rt△ABC中,∠C=90°,若将各边长度都扩大为原来的2倍,则∠A的正弦值( ) A.扩大2倍B.缩小2倍C.扩大4倍D.不变7.如图所示是教学用具直角三角板,边AC=30cm,∠C=90°,tan∠BAC=33,则边BC的长为( )A.303cm B.203cm C.103cm D.53cm第7题第8题8. 如图所示,在Rt△ABC中,∠ACB=90°,CD⊥AB,垂足为D,若AC=5,BC=2,则sin∠ACD 的值为( )A.53B.253C.52D.23二、填空题9.(2016•临夏州)如图,点A(3,t)在第一象限,OA与x轴所夹的锐角为α,tanα=,则t的值是.10. 用不等号连接下面的式子.(1)cos50°________cos20°(2)tan18°________tan21°11.在△ABC中,若223sin cos022A B⎛⎫+-=⎪⎪⎝⎭,∠A、∠B都是锐角,则∠C的度数为.12.如图所示,△ABC的顶点都在方格纸的格点上,则sinA=________.13.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点P是直线CD上一点,若DP=1,则tan∠BPC的值是________.第12题第15题14.如果方程2430x x-+=的两个根分别是Rt△ABC的两条边,△ABC的最小角为A,那么tanA的值为________.15.如图所示,△ABC的内心在y轴上,点C的坐标为(2,0),点B的坐标是(0,2),直线AC的解析式为112y x=-,则tanA的值是________.16.(2014•高港区二模)若α为锐角,且,则m的取值范围是.三、解答题17.如图所示,△ABC中,D为AB的中点,DC⊥AC,且∠BCD=30°,求∠CDA的正弦值、余弦值和正切值.18. 计算下列各式的值.(1) (2015•普陀区一模);(2) (2015•常州模拟)sin45°+tan45°﹣2cos60°.(3) (2015•奉贤区一模)﹣cos60°.19.如图所示,在矩形ABCD中,E是BC边上的点,AE=BC,DF⊥AE,垂足为F,连接DE.(1)求证:AB=DF;(2)若AD=10,AB=6,求tan∠EDF的值.20. 如图所示,已知⊙O的半径为2,弦BC的长为23A为弦BC所对优弧上任意一点(B、C两点除外).(1)求∠BAC的度数;(2)求△ABC面积的最大值.(参考数据:3sin60=°,3cos30=°,3tan30=°.【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C.【解析】在Rt △ABC 中,∠BAC=90°,sinB=,∵AD ⊥BC , ∴sinB=,sinB=sin ∠DAC=,综上,只有C 不正确 故选:C . 2.【答案】D ;【解析】如图:由勾股定理得,AC=,AB=2,BC=,∴△ABC 为直角三角形,∴tan∠B==,故选:D .3. 【答案】C ;【解析】由互余角的三角函数关系,cos sin(90)αα=-°,∴ sin25°-sin(90°-α), 即90°-α=25°,∴ α=65°.4.【答案】C ;【解析】设⊙A 交x 轴于另一点D ,连接CD ,根据已知可以得到OC =5,CD =10,∴ 2210553OD =-=,∵ ∠OBC =∠ODC , ∴ 533cos OB cos 102OD C ODC CD ∠=∠===.5.【答案】D ;【解析】如图所示,过点C 作CD ⊥AB 于D ,∵ ∠BAC =120°,∴ ∠CAD =60°, 又∵ AC =2,∴ AD =1,CD =3, ∴ BD =BA+AD =5,在Rt △BCD 中,222827BC BD CD =+==,∴ 321sin 1427CD B BC ===.6.【答案】D ;【解析】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锐角三角函数值等于相应边的比,与边的长度无关,而只与边的比值或角的大小有关.7.【答案】C ;【解析】由3tan 3BC BAC AC ∠==,∴ 333010333BC AC ==⨯=8. 【答案】A ; 【解析】 ∵ 223AB AC BC =+=,∴ 5sin sin 3AC ACD B AB ∠=∠==二、填空题 9.【答案】.【解析】过点A 作AB ⊥x 轴于B , ∵点A (3,t )在第一象限, ∴AB=t ,OB=3, 又∵tanα===,∴t=. 故答案为:.10.【答案】(1)<; (2)<;【解析】当α为锐角时,其余弦值随角度的增大而减小,∴ cos50°<cos20°;当α为锐角时,其正切值随角度的增大而增大,∴ tan18°<tan21°.11.【答案】105°;【解析】∵ 223sin cos 022A B ⎛⎫-+-= ⎪ ⎪⎝⎭, ∴ 2sin 02A -=3cos 0B = 即2sin A =3cos B =.又∵ ∠A 、∠B 均为锐角,∴ ∠A =45°,∠B =30°,在△ABC 中,∠A+∠B+∠C =180°,∴ ∠C =105°. 12.5【解析】假设每一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利用网格,从C 点向AB 所在直线作垂线CH .垂足为H ,则∠A在直角△ACH中,利用勾股定理得224225AC +=,∴5sin 525CH A AC ===13.【答案】2或23【解析】此题为无图题,应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如图所示,由于点P 是直线CD 上一点,所以点P既可以在边CD 上,也可以在CD 的延长线上,当P 在边CD 上时,tan 2BC BPC PC ∠==;当P 在CD 延长线上时,2tan 3BC BPC PC ∠==.14.【答案】13或24; 【解析】由2430x x -+=得11x =,23x =,①当3为直角边时,最小角A 的正切值为1tan 3A =;②当3为斜边时,另一直角边为223122-=,∴ 最小角A 的正切值为12tan 422A ==. 故应填13或24.15.【答案】13;【解析】由△ABC 的内心在y 轴上可知OB 是∠ABC 的角平分线,则∠OBA =45°,易求AB 与x 轴的交点为(-2,0),所以直线AB 的解析式为:2y x =+,联立2112y x y x =+⎧⎪⎨=-⎪⎩可求A 点的坐标为(-6,-4), ∴ 2262AB AD BD =+=,又OC =OB =2,∴ BC =22.在Rt △ABC 中,221tan 362BC A AB ===.16.【答案】 ; 【解析】∵0<cosα<1,∴0<<1,解得.三、解答题17.【答案与解析】过D作DE∥AC,交BC于点E.∵AD=BD,∴CE=EB,∴AC=2DE.又∵DC⊥AC,DE∥AC,∴DC⊥DE,即∠CDE=90°.又∵∠BCD=30°,∴EC=2DE,DC=3DE.设DE=k,则CD=3k,AC=2k.在Rt△ACD中,227AD AC CD k=+=.∴227sin77AC kCDAAD k∠===,321cos77CD kCDAAD k∠===.223tan33AC kCDACD k∠===.18.【答案与解析】解:(1)原式=4×﹣×+×=1+3.(2) 原式=×+1﹣2×=1+1﹣1=1.(3) 原式=﹣×=﹣231-19.【答案与解析】(1)证明:∵四边形ABCD是矩形,∴AD∥BC,AD=BC∴∠DAF=∠AEB又∵AE=BC,∴AE=AD又∵∠B=∠DFA=90°,∴△EAB≌△ADF.∴AB=DF.(2)解:在Rt△ABE中,22221068BE AE AB--=∵△EAB≌△ADF,∴DF=AB=6,AF=EB=8,∴EF=AE-AF=10-8=2.∴21 tan63EFEDFDF∠===.20.【答案与解析】(1)连接BO并延长,交⊙O于点D,连接CD.∵BD是直径,∴BD=4,∠DCB=90°.在Rt△DBC中,233 sin42BCBDCBD∠===,∴∠BDC=60°,∴∠BAC=∠BDC=60°.(2)因为△ABC的边BC的长不变,所以当BC边上的高最大时,△ABC的面积最大,此时点A应落在优弧BC的中点处.过O作OE⊥BC于点E,延长EO交⊙O于点A,则A为优孤BC的中点.连结AB,AC,则AB=AC,∠BAE12=∠BAC=30°.在Rt△ABE中,∵BE3=BAE=30°,∴33tan303BEAE===°,∴1233332ABCS=⨯=△答:△ABC面积的最大值是33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数学重难点突破知识点梳理及重点题型巩固练习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知识讲解【学习目标】1.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含义,会综合运用平面几何中有关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和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解直角三角形;2.会运用有关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解直角三角形问题.【要点梳理】要点一、解直角三角形在直角三角形中,由已知元素(直角除外)求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一共有5个元素,即三条边和两个锐角.设在Rt△ABC中,∠C=90°,∠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则有:①三边之间的关系:a2+b2=c2(勾股定理).②锐角之间的关系:∠A+∠B=90°.③边角之间的关系:,,,,,.④,h为斜边上的高.要点诠释:(1)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元素为定值(直角为90°),是已知值.(2)这里讲的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指的是等式,没有包括其他关系(如不等关系).(3)对这些式子的理解和记忆要结合图形,可以更加清楚、直观地理解.要点二、解直角三角形的常见类型及解法已知条件解法步骤Rt△ABC 两边两直角边(a,b)由求∠A,∠B=90°-∠A,斜边,一直角边(如c,a)由求∠A,∠B=90°-∠A,一边一角一直角边和一锐角锐角、邻边(如∠A,b)∠B=90°-∠A,,锐角、对边(如∠A,a)∠B=90°-∠A,,斜边、锐角(如c,∠A)∠B=90°-∠A,,1.在遇到解直角三角形的实际问题时,最好是先画出一个直角三角形的草图,按题意标明哪些元素是已知的,哪些元素是未知的,然后按先确定锐角、再确定它的对边和邻边的顺序进行计算.2.若题中无特殊说明,“解直角三角形”即要求出所有的未知元素,已知条件中至少有一个条件为边.要点三、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应用很广泛,关键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善于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化归为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是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关键.解这类问题的一般过程是:(1)弄清题中名词、术语的意义,如仰角、俯角、坡度、坡角、方向角等概念,然后根据题意画出几何图形,建立数学模型.(2)将已知条件转化为几何图形中的边、角或它们之间的关系,把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3)根据直角三角形(或通过作垂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元素(边、角)之间的关系解有关的直角三角形.(4)得出数学问题的答案并检验答案是否符合实际意义,得出实际问题的解.拓展:在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经常会用到以下概念:(1)坡角: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叫做坡角,用字母表示.坡度(坡比):坡面的铅直高度h和水平距离的比叫做坡度,用字母表示,则,如图,坡度通常写成=∶的形式.(2)仰角、俯角: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中水平线上方的叫做仰角,在水平线下方的叫做俯角,如图.(3)方位角:从某点的指北方向线按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的水平角叫做方位角,如图①中,目标方向PA,PB,PC的方位角分别为是40°,135°,245°.(4)方向角:指北或指南方向线与目标方向线所成的小于90°的水平角,叫做方向角,如图②中的目标方向线OA,OB,OC,OD的方向角分别表示北偏东30°,南偏东45°,南偏西80°,北偏西60°.特别如:东南方向指的是南偏东45°,东北方向指的是北偏东45°,西南方向指的是南偏西45°,西北方向指的是北偏西45°.要点诠释:1.解直角三角形实际是用三角知识,通过数值计算,去求出图形中的某些边的长或角的大小,最好画出它的示意图.2.非直接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要观察图形特点,恰当引辅助线,使其转化为直角三角形或矩形来解.3.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题时,首先弄清题意(关键弄清其中名词术语的意义),然后正确画出示意图,进而根据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求解. 【典型例题】 类型一、解直角三角形1.在Rt △ABC 中,∠C =90°,a 、b 、c 分别是∠A 、∠B 、∠C 的对边,根据下列条件,解这个直角三角形.(1)∠B=60°,a =4; (2)a =1,3b =. 【答案与解析】(1)∠A =90°-∠B =90°-60°=30°.由tan bB a =知,tan 4tan6043b a B ==⨯=°. 由cos a B c =知,48cos cos 60a c B ===°. (2)由tan 3bB a==得∠B =60°,∴ ∠A =90°-60°=30°.∵ 222a b c +=,∴ 2242c a b =+==.【总结升华】解直角三角形的两种类型是:(1)已知两边;(2)已知一锐角和一边.解题关键是正确选择边角关系.常用口诀:有弦(斜边)用弦(正弦、余弦),无弦(斜边)用切(正切). (1)首先用两锐角互余求锐角∠A ,再利用∠B 的正切、余弦求b 、c 的值;(2)首先用正切求出∠B 的值,再求∠A 的值,然后由正弦或余弦或勾股定理求c 的值.举一反三:【变式】(1)已知∠C=90°,a=23,b=2 ,求∠A 、∠B 和c ;(2)已知sinA=23, c=6 ,求a 和b ; 【答案】(1)c=4;∠A=60°、∠B=30°; (2)a=4;b=252.(2015•湖北)如图,AD 是△ABC 的中线,tanB=,cosC=,AC=.求:(1)BC 的长;(2)sin∠ADC 的值.【答案与解析】解:过点A作AE⊥BC于点E,∵cosC=,∴∠C=45°,在Rt△ACE中,CE=AC•c osC=1,∴AE=CE=1,在Rt△ABE中,tanB=,即=,∴BE=3AE=3,∴BC=BE+CE=4;(2)∵AD是△A BC的中线,∴CD=BC=2,∴DE=CD﹣CE=1,∵AE⊥BC,DE=AE,∴∠ADC=45°,∴sin∠ADC=.【总结升华】正确作出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注意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的正确应用.类型二、解直角三角形在解决几何图形计算问题中的应用3.(2016•盐城)已知△ABC中,tanB=,BC=6,过点A作BC边上的高,垂足为点D,且满足BD:CD=2:1,则△ABC面积的所有可能值为.【思路点拨】分两种情况,根据已知条件确定高AD的长,然后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即可求得.【答案】8或24.【解析】解:如图1所示:∵BC=6,BD:CD=2:1,∴BD=4,∵AD⊥BC,tanB=,∴=,∴AD=BD=,∴S△ABC=BC•AD=×6×=8;如图2所示:∵BC=6,BD:CD=2:1,∴BD=12,∵AD⊥BC,tanB=,∴=,∴AD=BD=8,∴S△ABC=BC•A D=×6×8=24;综上,△ABC面积的所有可能值为8或24,故答案为8或24.【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解直角三角形,以及三角函数的定义,三角形面积,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是本题的关键.举一反三:【变式】(2015•河南模拟)如图,在等腰Rt△ABC中,∠C=90°,AC=6,D是AC上一点,若tan∠DBA=,则AD的长为多少?【答案与解析】解:作DE⊥AB于E,如图,∵∠C=90°,AC=BC=6,∴△ACB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B=AC=6,∴∠A=45°,在Rt△ADE中,设AE=x,则DE=x,AD=x,在Rt△BED中,tan∠DBE==,∴BE=5x,∴x+5x=6,解得x=,∴AD=×=2.类型三、解直角三角形在解决实际生活、生产问题中的应用4.某过街天桥的截面图为梯形,如图所示,其中天桥斜面CD 的坡度为1:3i =(i =1:3是指铅直高度DE 与水平宽度CE 的比),CD 的长为10 m ,天桥另一斜面AB 的坡角∠ABC =45°.(1)写出过街天桥斜面AB 的坡度; (2)求DE 的长;(3)若决定对该过街天桥进行改建,使AB 斜面的坡度变缓,将其45°坡角改为30°,方便过路群众,改建后斜面为AF ,试计算此改建需占路面的宽度FB 的长(结果精确到.0.01 m). 【答案与解析】(1)作AG ⊥BC 于G ,DE ⊥BC 于E ,在Rt △AGB 中,∠ABG =45°,AG =BG . ∴ AB 的坡度1AGi BG'==. (2)在Rt △DEC 中,∵ 3tan 3DE C EC ∠==,∴ ∠C =30°.又∵ CD =10 m .∴ 15m 2DE CD ==. (3)由(1)知AG =BG =5 m ,在Rt △AFG 中,∠AFG =30°,tan AG AFG FG ∠=,即3535FB =+,解得535 3.66(m)FB =-=. 答:改建后需占路面的宽度FB 的长约为3.66 m .【总结升华】(1)解梯形问题常作出它的两条高,构造直角三角形求解.(2)坡度是坡面的铅直高度与水平宽度的比,它等于坡角的正切值.5.腾飞中学在教学楼前新建了一座“腾飞”雕塑.为了测量雕塑的高度,小明在二楼找到一点C ,利用三角板测得雕塑顶端A 点的仰角为30°,底部B 点的俯角为45°,小华在五楼找到一点D ,利用三角板测得A 点的俯角为60°(如图所示).若已知CD 为10米,请求出雕塑AB 的高度.(结果精确到0.1米,参考数据3=1.73).【答案与解析】过点C作CE⊥AB于E.∵∠D=90°-60°=30°,∠ACD=90°-30°=60°,∴∠CAD=180°-30°-60°=90°.∵CD=10,∴AC=12CD=5.在Rt△ACE中,AE=AC·sin∠ACE=5×sin 30°=52,CE=AC·cos ∠ACE=5×cos 30°=53 2,在Rt△BCE中,∵∠BCE=45°,∴5553(31)222AB AE BE=+=+=+≈6.8(米).∴雕塑AB的高度约为6.8米.【总结升华】此题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是解题关键,从实际操作(用三角形板测得仰角、俯角)过程中,提供作辅助线的方法,同时对仰角、俯角等概念不能模糊.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数学重难点突破知识点梳理及重点题型巩固练习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巩固练习【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在△ABC中,∠C=90°,4sin5A=,则tan B=( ).A.43B.34C.35D.452.(2016•绍兴)如图,在Rt△ABC中,∠B=90°,∠A=30°,以点A为圆心,BC长为半径画弧交AB 于点D,分别以点A、D为圆心,AB长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E,连接AE,DE,则∠EAD的余弦值是()A .B .C .D .3.河堤、横断面如图所示,堤高BC =5米,迎水坡AB 的坡比是1:3(坡比是坡面的铅直高度BC 与水平宽度AC 之比),则AC 的长是( ). A .53米 B .10米 C .15米 D .103米4.如图所示,正方形ABCD 中,对角线AC 、BD 交于点O ,点M 、N 分别为OB 、OC 的中点, 则cos ∠OMN 的值为( ).A .12 B .22C .32D .1第3题 第4题 第5题5.如图所示,某游乐场一山顶滑梯的高为h ,滑梯的坡角为α,那么滑梯长l 为 ( )A .sin h α B .tan h α C .cos h αD .sin h α 6.如图所示,在△ABC 中,∠C =90°,AC =16 cm ,AB 的垂直平分线MN 交AC 于D ,连接BD , 若3cos 5BDC ∠=,则BD 的长是( ). A .4 cm B .6 cm C .8 cm D .10 cm7.如图所示,一艘轮船由海平面上A 地出发向南偏西40°的方向行驶40海里到达B 地,再由B 地向北偏西20°的方向行驶40海里到达C 地,则A 、C 两地相距( ). A .30海里 B .40海里 C .50海里 D .60海里第6题 第7题 第8题8.如图所示,为了测量河的宽度,王芳同学在河岸边相距200 m 的M 和N 两点分别测定对岸一棵树P 的位置,P 在M 的正北方向,在N 的北偏西30°的方向,则河的宽度是( ).A .2003mB .20033m C .1003m D .100m 二、填空题9.(2015•揭西县一模)在菱形ABCD 中,DE⊥AB,,BE=2,则tan∠DBE 的值是 .10.如图所示,等边三角形ABC中,D、E分别为AB、BC边上的点,AD=BE,AE与CD交于点F,AG⊥CD于点G,则AGAF的值为________.11.如图所示,一艘海轮位于灯塔P的东北方向,距离灯塔402海里的A处,它沿正南方向航行一段时间后,到达位于灯塔P的南偏东30°方向上的B处,则海轮行驶的路程AB为________海里(结果保留根号).12.如图所示,直角梯形ABCD中,AB⊥BC,AD∥BC,BC>AD,AD=2,AB=4,点E在AB上,将△CBE沿CE翻折,使B点与D点重合,则∠BCE的正切值是________.13.如图所示.线段AB、DC分别表示甲、乙两座建筑物的高.AB⊥BC,DC⊥BC,两建筑物间距离BC=30米,若甲建筑物高AB=28米,在A点测得D点的仰角α=45°,则乙建筑物高DC=__ __米.第12题第13题第14题14.在一次夏令营活动中,小明同学从营地A出发,要到A地的北偏东60°方向的C处,他先沿正东方向走了200m到达B地,再沿北偏东30°方向走,恰能到达目的地C(如图所示),那么,由此可知,B、C两地相距________m.三、解答题15.如图所示,某校综合实践活动小组的同学欲测量公园内一棵树DE的高度,他们在这棵树正前方一座楼亭前的台阶上A点处测得树顶端D的仰角为30°,朝着这棵树的方向走到台阶下的点C处,测得树顶端D的仰角为60°.已知A点的高度AB为2米,台阶AC的坡度为3即AB:BC=3,且B、C、E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请根据以上条件求出树DE的高度(测倾器的高度忽略不计).16. (2016•包头)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中,∠ABC=90°,∠ADC=90°,AB=6,CD=4,BC的延长线与AD的延长线交于点E.(1)若∠A=60°,求BC的长;(2)若sinA=,求AD的长.(注意:本题中的计算过程和结果均保留根号)17.(2015•资阳)北京时间2015年0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发生8.1级强烈地震,我国积极组织抢险队赴地震灾区参与抢险工作.如图,某探测队在地面A、B两处均探测出建筑物下方C处有生命迹象,已知探测线与地面的夹角分别是25°和60°,且AB=4米,求该生命迹象所在位置C的深度.(结果精确到1米.参考数据:sin25°≈0.4,cos25°≈0.9,tan25°≈0.5,≈1.7)【答案与解析】一、选择题1.【答案】B;【解析】如图,sin A=45BCAB=,设BC=4x.则AB=5x.根据勾股定理可得AC=223AC AB BC x=-=,∴33 tan44AC xBBC x===.2.【答案】B.【解析】如图所示:设BC=x,∵在Rt△ABC中,∠B=90°,∠A=30°,∴AC=2BC=2x,AB=BC=x,根据题意得:AD=BC=x,AE=DE=AB=x,作EM⊥AD于M,则AM=AD=x,在Rt △AEM 中,cos ∠EAD===;3.【答案】A ;【解析】由tan BCi A BC===1:3知,353AC BC ==(米). 4.【答案】B ;【解析】由题意知MN ∥BC ,∠OMN =∠OBC =45°,∴ 2cos 2OMN ∠=. 5.【答案】A ;【解析】由定义sin h l α=,∴ sin h l α=. 6.【答案】D ;【解析】∵ MN 是AB 的中垂线, ∴ BD =AD .又3cos 5DC BDC BD ∠==, 设DC =3k ,则BD =5k ,∴ AD =5k ,AC =8k .∴ 8k =16,k =2,BD =5×2=10.7.【答案】B ;【解析】 连接AC ,∵ AB =BC =40海里,∠ABC =40°+20°=60°, ∴ △ABC 为等边三角形,∴ AC =AB =40海里. 8.【答案】A【解析】依题意PM ⊥MN ,∠MPN =∠N =30°,tan30°200PM=,2003PM =. 二、填空题 9.【答案】2;【解析】设菱形ABCD 边长为t ,∵BE=2,∴AE=t﹣2,∵cosA=,∴,∴=,∴t=5,∴AE=5﹣2=3, ∴DE==4,∴tan∠DB E===2.故答案为:2.10.【答案】32; 【解析】由已知条件可证△ACE ≌△CBD .从而得出∠CAE =∠BCD .∴ ∠AFG =∠CAE+∠ACD =∠BCD+∠ACD =60°,在Rt △AFG 中,3sin 602AG AF ==°.11.【答案】40403+;【解析】在Rt△APC中,PC=AC=AP·sin∠APC=2 402402⨯=.在Rt△BPC中,∠BPC=90°-30°=60°,BC=PC·tan∠BPC=403,所以AB=AC+BC=40403+.12.【答案】12;【解析】如图,连接BD,作DF⊥BC于点F,则CE⊥BD,∠BCE=∠BDF,BF=AD=2,DF=AB=4,所以21 tan tan42BFBCE BDFDF∠=∠===.13.【答案】58;【解析】α=45°,∴DE=AE=BC=30,EC=AB=28,DE=DE+EC=58 14.【答案】200;【解析】由已知∠BAC=∠C=30°,∴BC=AB=200.三、解答题15.【答案与解析】过点A作AF⊥DE于F,则四边形ABEF为矩形,∴AF=BE,EF=AB=2.设DE=x,在Rt△CDE中,3tan tan603DE DECE xDCE===∠°.在Rt△ABC中,∵13ABBC=,AB=2,∴23BC=.在Rt△AFD中,DF=DE-EF=x-2.∴23(2) tan tan30DF xAF xDAF-===-∠°∵AF=BE=BC+CE.∴33(2)233x x-=+,解得6x=.答:树DE的高度为6米.16.【答案与解析】解:(1)∵∠A=60°,∠ABE=90°,AB=6,tanA=,∴∠E=30°,BE=tan60°•6=6,又∵∠CDE=90°,CD=4,sinE=,∠E=30°,∴CE==8,∴BC=BE﹣CE=6﹣8;(2))∵∠ABE=90°,AB=6,sinA==,∴设BE=4x,则AE=5x,得AB=3x,∴3x=6,得x=2,∴BE=8,AE=10,∴tanE====,解得,DE=,∴AD=AE﹣DE=10﹣=,即AD的长是.17.【答案与解析】解:作CD⊥AB交AB延长线于D,设CD=x 米.Rt△ADC中,∠DAC=25°,所以tan25°==0.5,所以AD==2x.Rt△BDC中,∠DBC=60°,由tan 60°==,解得:x≈3米.所以生命迹象所在位置C的深度约为3米.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数学重难点突破知识点梳理及重点题型巩固练习《锐角三角函数》全章复习与巩固--巩固练习(提高)【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 计算tan 60°+2sin 45°-2cos 30°的结果是( ).A.2 B3C2D.12.如图所示,△ABC中,AC=5,2cos B=,3sin5C=,则△ABC的面积是( )A.212B.12 C.14 D.213.如图所示,A、B、C三点在正方形网格线的交点处,若将△ACB绕着点A逆时针旋转得到△AC B'',则tan B'的值为( )A.12B.13C.14D.24第2题图第3题图第4题图4.如图所示,小明要测量河内小岛B到河边公路l的距离,在A点测得∠BAD=30°,在C点测得∠BCD=60°,又测得AC=50米,那么小岛B到公路l的距离为( ).A.25米B.253米C.10033米D.25253+米5.如图所示,将圆桶中的水倒入一个直径为40 cm,高为55 cm的圆口容器中,圆桶放置的角度与水平线的夹角为45°.要使容器中的水面与圆桶相接触,则容器中水的深度至少应为( ).A.10 cm B.20 cm C.30 cm D.35 cm6.如图所示,已知坡面的坡度13i=:,则坡角α为( ).A.15°B.20°C.30°D.45°第5题图第6题图第7题图7.如图所示,在高为2 m,坡角为30°的楼梯上铺地毯,则地毯的长度至少应为( ).A.4 m B.6 m C.42m D.(223)m+8.(2016•绵阳)如图,△ABC中AB=AC=4,∠C=72°,D是AB中点,点E在AC上,DE⊥AB,则cosA的值为()A.B.C.D.二、填空题9.如图,若AC、BD的延长线交于点E,5 11CD AB =,则cos CEB∠= ;tan CEB∠= .10.如图,AD⊥CD,AB=10,BC=20,∠A=∠C=30°,则AD的长为;CD的长为.A BCDEO第9题图 第10题图 第11题图11.如图所示,已知直线1l ∥2l ∥3l ∥4l ,相邻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都是1,如果正方形ABCD 的四个顶点分别在四条直线上,则sin α=________.12.如果方程2430x x -+=的两个根分别是Rt △ABC 的两条边,△ABC 最小的角为A ,那么tanA 的值为__ ______.13.(2015•荆州)如图,小明在一块平地上测山高,先在B 处测得山顶A 的仰角为30°,然后向山脚直行100米到达C 处,再测得山顶A 的仰角为45°,那么山高AD 为 米(结果保留整数,测角仪忽略不计,≈1.414,,1.732)14. 在△ABC 中,AB =8,∠ABC =30°,AC =5,则BC =____ ____.15. 如图,直径为10的⊙A 经过点C (0,5)和点O (0,0),B 是y 轴右侧⊙A 优弧上一点,则∠OBC 的余弦值为 .第15题图16. (2016•临沂)一般地,当α、β为任意角时,sin (α+β)与sin (α﹣β)的值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求得:sin (α+β)=sinα•cosβ+c osα•sinβ;sin (α﹣β)=sinα•cosβ﹣cosα•sinβ.例如sin90°=sin(60°+30°)=sin60°•cos30°+cos60°•sin30°=×+×=1.类似地,可以求得sin15°的值是 .三、解答题17.如图所示,以线段AB 为直径的⊙O 交线段AC 于点E ,点M 是AE 的中点,OM 交AC 于点D , ∠BOE =60°,cos C =12,BC =23 (1)求∠A 的度数;(2)求证:BC 是⊙O 的切线;(3)求MD 的长度.18. (2015•湖州模拟)如图,坡面CD的坡比为,坡顶的平地BC上有一棵小树AB,当太阳光线与水平线夹角成60°时,测得小树的在坡顶平地上的树影BC=3米,斜坡上的树影CD=米,则小树AB的高是多少米?19.如图所示,圆O的直径为5,在圆O上位于直径AB的异侧有定点C和动点P,已知BC:CA=4:3,点P在半圆弧AB上运动(不与A、B重合),过C作CP的垂线CD交PB的延长线于D点.(1)求证:AC·CD=PC·BC;(2)当点P运动到AB弧中点时,求CD的长;(3)当点P运动到什么位置时,△PCD的面积最大?并求这个最大面积S.20. 如图所示,在Rt△ABC中,∠A=90°,AB=6,AC=8,D,E分别是边AB,AC的中点,点P从点D出发沿DE方向运动,过点P作PQ⊥BC于Q,过点Q作QR∥BA交AC于R,当点Q与点C重合时,点P停止运动.设BQ=x,QR=y.(1)求点D到BC的距离DH的长;(2)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不要求写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3)是否存在点P,使△PQR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所有满足要求的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华师大版九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华师大版九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华师大版九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第二十六章 二次函数一、二次函数概念:1、二次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形如2y ax bx c =++(a b c ,,是常数,0a ≠)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

这里需要强调:和一元二次方程类似,二次项系数0a ≠,而b c ,可以为零。

二次函数的定义域是全体实数。

2、二次函数2y ax bx c =++的结构特征:⑴ 等号左边是函数,右边是关于自变量x 的二次式,x 的最高次数是2。

⑵ a b c ,,是常数,a 是二次项系数,b 是一次项系数,c 是常数项。

二、二次函数的基本形式1. 二次函数基本形式:2y ax =的性质:a 的绝对值越大,抛物线的开口越小。

2. 2y ax c =+的性质:3. ()2y a x h =-的性质:4. ()2y a x h k =-+的性质:三、二次函数图象的平移 1. 平移步骤:方法一:⑴ 将抛物线解析式转化成顶点式()2y a x h k =-+,确定其顶点坐标()h k ,; ⑵ 保持抛物线2y ax =的形状不变,将其顶点平移到()h k ,处,具体平移方法如下:【或左(h <0)】向右(h >0)【或左(h 平移|k|个单位2. 平移规律在原有函数的基础上“h 值正右移,负左移;k 值正上移,负下移”。

概括成八个字“左加右减,上加下减”。

方法二:⑴c bx ax y ++=2沿y 轴平移:向上(下)平移m 个单位,c bx ax y ++=2变成m c bx ax y +++=2(或m c bx ax y -++=2)⑵c bx ax y ++=2沿轴平移:向左(右)平移m 个单位,c bx ax y ++=2变成c m x b m x a y ++++=)()(2(或c m x b m x a y +-+-=)()(2)四、二次函数()2y a x h k =-+与2y ax bx c =++的比较从解析式上看,()2y a x h k =-+与2y ax bx c =++是两种不同的表达形式,后者通过配方可以得到前者,即22424b ac b y a x a a -⎛⎫=++⎪⎝⎭,其中2424b ac b h k a a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下册重难点梳理
学习重点:
1.从现实情境中探索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理解正切、倾斜程度、坡度、锐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的数学意义,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能用sinA、cosA表示直角三角形两边的比。

2.能根据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

能够进行含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会比较锐角三角函数值的大小。

3.经历探索船是否有触礁危险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

发展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难点:
1.理解正切的意义,并用它来表示两边的比。

2.用函数的观点理解正弦、余弦和正切。

3.根据相关术语,常用的方向角度准确的画出图像。

学习重点:
1.能够表示简单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

利用描点法作出y=x2的图像过程中,理解掌握二次函数y=x2的性质。

2.二次函数y=ax2、y=ax2+c的图像和性质,推导和研究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和性质。

学习时结合图像分别从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最大(小值)、函数的增减性几个方面记忆分析.
3.能够根据二次函数的不同表示方式,从不同的侧面对函数进行研究.函数的综合题目,往往是三种方式的综合应用,由三种不同方式,都能把握函数性质,才会正确解题。

4.应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要能正确分析和把握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从而得到函数关系,再求最值。

5.把握二次函数图像与x轴(或y=h)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关系。

理解二次函数y=ax2+bx+c图像与x轴交点,即y=0,即ax2+bx+c=0,从而转化为方程的根,再应用根的判别式,求根公式判断,求解即可。

学习难点:
1.函数图像的画法,及由图像概括出二次函数y=x2性质,由图像概括性质,结合图像记忆性质。

2.由函数图像概括出y=ax2、y=ax2+c的性质.函数图像都由列表、描点、连线三步完成。

难点在于根据函数图像来联想函数性质,由性质来分析函数图像的形状和位置。

3.用三种方式表示二次函数的实际问题时,忽略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常见的错误。

4.用三角形相似、对应线段成比例、面积公式等找出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5.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及求根公式,来对二次函数及其图像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学习重点:
1.圆及其有关概念,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2.垂径定理及其应用,圆心角、弧、弦之间关系定理。

3.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会用几个推论。

4.了解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5.理解直线与圆有相交、相切、相离三种位置关系,了解切线的性质,借助三角形的内心解决实际问题。

6.弧长计算公式及扇形面积计算公式,圆锥侧面积的计算公式。

学习难点:
1.用集合的观念描述圆。

2.垂径定理及其应用,“圆心角、弧、弦之间关系定理”中的“在同圆或等圆”条件的理解及定理的证明。

3.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理解圆周角定理的几个推论的假设和结论的关系。

4.会通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画圆。

5.灵活运用直线与圆有相交、相切、相离三种位置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灵活运用切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6.两圆外切、内切与两圆圆心距d、半径R和r的数量关系的联系,圆锥的侧面积计算公式,并会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学习重难点:
1.能求简单事件的概率。

2.体会如何判断某件事情是否“合算”。

3.能根据读取的信息和图表,进行数据的处理,研究有关统计度量,并能用加权平均数进行适当的估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