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流量表编制的公式

合集下载

现金流量表计算公式

现金流量表计算公式

现金流量表计算公式如下:1、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主营业务收入+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应收帐款(期初余额- 期末余额)+应收票据(期初余额- 期末余额) - 预收帐款(期初余额- 期末余额) - 当期计提的坏帐准备2、购买商品、提供劳务支付的现金=主营业务成本+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应付帐款(期初余额- 期末余额)+应付票据(期初余额- 期末余额) - 预付帐款(期初余额- 期末余额) - 存货- 当期列入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的工资和福利费及折旧费3、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中的工资、福利费+应付工资(期初余额- 期末余额)+应付福利费(期初余额- 期末余额) - 应付福利费《在建工程中列支》(期初余额- 期末余额)4、支付的各项税费=所得税+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应交税金(增值税- 已交税金)5、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营业费用+其他管理费用6、收回投资收到的现金=短期投资贷方发生额+与本金一起收回的短期股票投资收益7、取得投资收益所收到的现金=收到的股息收入8、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根据现金、银行存款、营业外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等科目的记录分析填列9、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应收帐款(期初余额- 期末余额)+应收票据(期初余额- 期末余额)+其他应收款(期初余额- 期末余额)10、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应付帐款+应付票据+应付福利费+应付工资+应交税金+其他应付款+其他应交款一、经营活动(1)收到现金1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容: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含销项税金、销售材料、代购代销业务)依据: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应收帐款、应收票据、预收帐款、现金、银行存款公式:主营业务收入+销项税金+其他业务收入(不含租金)+应收帐款(初-末)+应收票据(初-末)+预收帐款(末-初)+本期收回前期核销坏帐(本收本销不考虑)-本期计提的坏帐准备-本期核销坏帐-现金折扣-票据贴现利息支出-视同销售的销项税-以物抵债的减少+收到的补价2税费返还容:返还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所得税、教育费附加依据: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补贴收入、应收补贴款、现金、银行存款3收到其他经营活动容:罚款收入、个人赔偿、经营租赁收入等依据:营业外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现金、银行存款(2)支付现金1购买商品、接受劳务容: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扣除购货退回、含进项税)依据:主营业务成本、存货、应付帐款、应付票据、预付帐款公式:主营业务成本+进项税金+其他业务支出(不含租金)+存货(末-初)+应付帐款(初-末)+应付票据(初-末)+预付帐款(末-初)+存货损耗+工程领用、投资、赞助的存货-收到非现金抵债的存货-成本中非物料消耗(人工、水电、折旧)-接受投资、捐赠的存货-视同购货的进项税+支付的补价2支付职工容:支付给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劳动保险、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其他福利费(不含离退休人员,在其他)依据: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现金、银行存款公式: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中工资及福利费+应付工资减少(初-末)+应付福利费减少(初-末)3支付的各项税费容:本期实际缴纳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所得税、教育费附加、矿产资源补偿费、“四税”等各项税费(含属于的前期、本期、后期,不含计入资产的耕地占用税)依据:应交税金、管理费用(印花税)、现金、银行存款公式:所得税+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已交增值税等4支付其他经营活动容:罚款支出、差旅费、业务招待费、保险支出、经营租赁支出等依据:制造费用、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营业外支出二、投资活动(1)收到现金1收回投资容:短期股权、短期债权;长期股权、长期债权本金(不含长债利息、非现金资产)依据:短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权投资、现金、银行存款2投资收益容:收到的股利、利息、利润(不含股票股利)依据:投资收益、现金、银行存款3处置长期资产容: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其他长期资产收到的现金,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包括保险赔偿;负数在“其他投资活动”反映依据:固定资产清理、现金、银行存款4收到其他投资活动容:收回购买时宣告未付的股利及利息依据:应收股利、应收利息、现金、银行存款(2)支付现金1购建长期资产容: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分期购建资产首期付款(不含以后期付款、利息资本化部分、融资租入资产租赁费,在筹资活动中)依据: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2支付投资容:进行股权性投资、债权性投资支付的本金及佣金、手续费等附加费依据:短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权投资、现金、银行存款3支付其他投资活动容:支付购买股票时宣告未付的股利及利息依据:应收股利、应收利息三、筹资活动(1)收到现金1吸收投资容:发行股票、发行债券收入净值(扣除发行费用,不含企业直接支付的审计、咨询等费用,在其他中)依据:实收资本、应付债券、现金、银行存款2收到借款容:举借各种短期借款、长期借款收到的现金依据:短期借款、长期借款、现金、银行存款3收到其他筹资活动容:接受现金捐赠等依据:资本公积、现金、银行存款(2)支付现金1偿还债务容:偿还借款本金、债券本金(不含利息)依据: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现金、银行存款2支付股利、利息、利润容:支付给其他单位的股利、利息、利润依据:应付股利、长期借款、财务费用、现金、银行存款3支付其他筹资活动容:捐赠支出、融资租赁支出、企业直接支付的发行股票债券的审计、咨询等费用等一、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计算公式如下:(1)主营业务收入(指净收入)+(2)其他业务收入(如销售多余材料、代购代销等)(来自于利润表)+(3)销项税发生额(业务中分析)+(4)(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的期初金额-期末金额)+(5)(预收账款期末金额-预收账款期初金额)(来自于资产负债表)+(6)收回以前已经核销的坏账-(7)应收的意外减少:包括:实际发生坏账;应收票据贴现财务费用在借方部分;债务重组中对方以存货抵账;非货币性交易中涉及到应收账款的换出。

现金流量表的公式

现金流量表的公式

一、确立主表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销售商品、供给劳务收到的现金=利润表中主营业务收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应收单据期初余额-应收单据期末余额)+(应收账款期初余额-应收账款期末余额)+(预收账款期末余额-预收账款期初余额)-当期计提坏账准备- 单据贴现的利息2、收到的税费返还=(应收补助款期初余额-应收补助款期末余额)+补助收入+所得税本期贷方发生额累计数3.收到的其余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营业外收入有关明细本期贷方发生额+其余业务收入有关明细本期贷方发生额+其余应收款有关明细本期贷方发生额+其余对付款有关明细本期贷方发生额+银行存款利息收入(公式一)4.购置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利润表中主营业务成本+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存货期初余额-存货期末余额)+(对付单据期初余额-对付单据期末余额)+(对付账款期初余额-对付账款期末余额)+(预支账款期末余额-预支账款期初余额)-当期列入生产成本、制造花费的员工新酬 - 当期列入生产成本、制造花费的折旧费和固定财产维修费5.支付给员工以及为员工支付的现金=当期列入生产成本、制造花费、管理花费中员工新酬 +(对付员工薪酬年初余额 - 对付员工薪酬年终余额) - 对付员工薪酬(在建工程)年初余额 - 对付职工薪酬(在建工程)期末余额6.支付的各项税费=当期所得税花费 +营业税金及附带 +应交税费(增值税 --- 已交税金) -(应交所得税期末余额 - 应交所得税期初余额)即:实质缴纳的各样税金和附带税,不包含进项税。

7.支付的其余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营业外支出(剔除固定财产处理损失、包含对外捐献)+管理花费(剔除薪资、福利费、劳动保险金、待业保险金、住宅公积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折旧、坏账准备或坏账损失、列入的各项税金等、但包含支付离退休人员的薪酬支付的租金、支付的罚款、差旅费、业务款待费、保险费等)二、确立主表的“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回收投资(交易性金融财产、可供销售金融财产、拥有至到期投资、长久股权投资)所收到的现金(买股票、债券面值的回收)=比如:交易性金融财产贷方发生额+与交易性金融财产一同回收的投资收益该公式中,按期初数小于期末数,则在投资所支付的现金项目中核算。

现金流量表编制方法及其计算公式

现金流量表编制方法及其计算公式

1、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利润表中主营业务收入×( 1+17% ) +利润表中其他业务收入+ (应收票据期初余额-应收票据期末余额)+(应收账款期初余额-应收账款期末余额)+(预收账款期末余额-预收账款期初余额)-计提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期末余额2、收到的税费返还=(应收补贴款期初余额-应收补贴款期末余额)+补贴收入+所得税本期贷方发生额累计数3 .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营业外收入相关明细本期贷方发生额+其他业务收入相关明细本期贷方发生额+其他应收款相关明细本期贷方发生额+其他应付款相关明细本期贷方发生额+银行存款利息收入(公式一)具体操作中,由于是根据两大主表和部分明细账簿编制现金流量表,数据很难精确,该项目留到最后倒挤填列,计算公式是: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公式二)=补充资料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 ( 1+2 ) -(4+5+6+7) }公式二倒挤产生的数据,与公式一计算的结果悬殊不会太大。

4 .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利润表中主营业务成本+ (存货期末余额-存货期初余额) 〕×( 1+17% ) +其他业务支出(剔除税金)+(应付票据期初余额-应付票据期末余额)+(应付账款期初余额-应付账款期末余额)+(预付账款期末余额-预付账款期初余额)5 .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应付工资”科目本期借方发生额累计数+“应付福利费”科目本期借方发生额累计数+管理费用中“养老保险金”、“待业保险金”、“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成本及制造费用明细表中的“劳动保护费”6 .支付的各项税费=“应交税金”各明细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累计数+“其他应交款”各明细账户借方数+“管理费用”中“税金”本期借方发生额累计数+“其他业务支出”中有关税金项目即:实际缴纳的各种税金和附加税,不包括进项税。

7 .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营业外支出 (剔除固定资产处置损失) +管理费用(剔除工资、福利费、劳动保险金、待业保险金、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折旧、坏账准备或坏账损失、列入的各项税金等)+营业费用、成本及制造费用(剔除工资、福利费、劳动保险金、待业保险金、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 )+其他应收款本期借方发生额+其他应付量净额”1 .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短期投资期初数-短期投资期末数)+(长期股权投资期初数-长期股权投资期末数)+(长期债权投资期初数-长期债权投资期末数)该公式中,如期初数小于期末数,则在投资所支付的现金项目中核算。

现金流量表编制方法及其计算公式

现金流量表编制方法及其计算公式

现金流量表编制方法及其计算公式一、确定主表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利润表中主营业务收入×(1+17%)+利润表中其他业务收入+(应收票据期初余额-应收票据期末余额)+(应收账款期初余额-应收账款期末余额)+(预收账款期末余额-预收账款期初余额)-计提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期末余额2、收到的税费返还=(应收补贴款期初余额-应收补贴款期末余额)+补贴收入+所得税本期贷方发生额累计数3.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营业外收入相关明细本期贷方发生额+其他业务收入相关明细本期贷方发生额+其他应收款相关明细本期贷方发生额+其他应付款相关明细本期贷方发生额+银行存款利息收入(公式一)具体操作中,由于是根据两大主表和部分明细账簿编制现金流量表,数据很难精确,该项目留到最后倒挤填列,计算公式是: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公式二)=补充资料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2)-(4+5+6+7) }公式二倒挤产生的数据,与公式一计算的结果悬殊不会太大.4.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利润表中主营业务成本+(存货期末余额-存货期初余额)〕×(1+17%)+其他业务支出(剔除税金)+(应付票据期初余额-应付票据期末余额)+(应付账款期初余额-应付账款期末余额)+(预付账款期末余额-预付账款期初余额)5.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应付工资"科目本期借方发生额累计数+“应付福利费"科目本期借方发生额累计数+管理费用中“养老保险金"、“待业保险金”、“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成本及制造费用明细表中的“劳动保护费” 6.支付的各项税费=“应交税金"各明细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累计数+“其他应交款"各明细账户借方数+“管理费用”中“税金”本期借方发生额累计数+“其他业务支出”中有关税金项目即:实际缴纳的各种税金和附加税,不包括进项税。

现金流量表计算公式

现金流量表计算公式

现金流量表计算公式1、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主营业务收入+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应收帐款(期初余额—期末余额)+应收票据(期初余额—期末余额)—预收帐款(期初余额—期末余额)—当期计提的坏帐准备2、购买商品、提供劳务支付的现金=主营业务成本+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应付帐款(期初余额—期末余额)+应付票据(期初余额—期末余额)—预付帐款(期初余额—期末余额)—存货—当期列入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的工资和福利费及折旧费3、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中的工资、福利费+应付工资(期初余额—期末余额)+应付福利费(期初余额—期末余额)—应付福利费《在建工程中列支》(期初余额—期末余额)4、支付的各项税费=所得税+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应交税金(增值税——已交税金)5、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营业费用+其他管理费用6、收回投资收到的现金=短期投资贷方发生额+与本金一起收回的短期股票投资收益7、取得投资收益所收到的现金=收到的股息收入8、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根据现金、银行存款、营业外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等科目的记录分析填列9、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应收帐款(期初余额—期末余额)+应收票据(期初余额—期末余额)+其他应收款(期初余额—期末余额10、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应付帐款+应付票据+应付福利费+应付工资+应交税金+其他应付款+其他应交款如何根据两大主表快速编制现金流量表首先填列补充资料中"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情况"各项目,并确定"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加额"。

第二填列主表中"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各项目,并确定"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第三填列主表中"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各项目,并确定"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现金流量表编制公式汇总

现金流量表编制公式汇总

现金流量表编制公式汇总1.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1.=利润表中主营业务收入×(1+17%)+利润表中其他业务收入+(应收票据期初余额-应收票据期末余额)+(应收账款期初余额-应收账款期末余额)+(预收账款期末余额-预收账款期初余额)-计提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期末余额2.=主营业务收入+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应收帐款(期初余额—期末余额)+应收票据(期初余额—期末余额)—预收帐款(期初余额—期末余额)—当期计提的坏帐准备3.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内容: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含销项税金、销售材料、代购代销业务)依据: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应收帐款、应收票据、预收帐款、现金、银行存款公式:主营业务收入+销项税金+其他业务收入(不含租金)+应收帐款(初-末)+应收票据(初-末)+预收帐款(末-初)+本期收回前期核销坏帐(本收本销不考虑)-本期计提的坏帐准备-本期核销坏帐-现金折扣-票据贴现利息支出-视同销售的销项税-以物抵债的减少+收到的补价3. 1.收到的税费返还=(应收补贴款期初余额-应收补贴款期末余额)+补贴收入+所得税本期贷方发生额累计数2.税费返还内容:返还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所得税、教育费附加依据: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补贴收入、应收补贴款、现金、银行存款8. 1. 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营业外收入相关明细本期贷方发生额+其他业务收入相关明细本期贷方发生额+其他应收款相关明细本期贷方发生额+其他应付款相关明细本期贷方发生额+银行存款利息收入2.收到其他经营活动内容:罚款收入、个人赔偿、经营租赁收入等依据:营业外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现金、银行存款10. 1.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利润表中主营业务成本+(存货期末余额-存货期初余额)〕×(1+17%)+其他业务支出(剔除税金)+(应付票据期初余额-应付票据期末余额)+(应付账款期初余额-应付账款期末余额)+(预付账款期末余额-预付账款期初余额)2.购买商品、提供劳务支付的现金=主营业务成本+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应付帐款(期初余额—期末余额)+应付票据(期初余额—期末余额)—预付帐款(期初余额—期末余额)—存货—当期列入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的工资和福利费及折旧费3. 购买商品、接受劳务内容: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扣除购货退回、含进项税)依据:主营业务成本、存货、应付帐款、应付票据、预付帐款公式:主营业务成本+进项税金+其他业务支出(不含租金)+存货(末-初)+应付帐款(初-末)+应付票据(初-末)+预付帐款(末-初)+存货损耗+工程领用、投资、赞助的存货-收到非现金抵债的存货-成本中非物料消耗(人工、水电、折旧)-接受投资、捐赠的存货-视同购货的进项税+支付的补价12. 1.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应付工资”科目本期借方发生额累计数+“应付福利费”科目本期借方发生额累计数+管理费用中“养老保险金”、“待业保险金”、“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成本及制造费用明细表中的“劳动保护费”2.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中的工资、福利费+应付工资(期初余额—期末余额)+应付福利费(期初余额—期末余额)—应付福利费《在建工程中列支》(期初余额—期末余额)3.支付职工内容:支付给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劳动保险、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其他福利费(不含离退休人员,在其他)依据: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现金、银行存款公式: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中工资及福利费+应付工资减少(初-末)+应付福利费减少(初-末)13. 1.支付的各项税费=“应交税金”各明细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累计数+“其他应交款”各明细账户借方数+“管理费用”中“税金”本期借方发生额累计数+“其他业务支出”中有关税金项目即:实际缴纳的各种税金和附加税,不包括进项税。

编制现金流量表公式

编制现金流量表公式

编制现金流量表公式一、确定主表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利润表中主营业务收入X( 1 + 17% )+利润表中其他业务收入+(应收票据期初余额-应收票据期末余额)+(应收账款期初余额-应收账款期末余额)+(预收账款期末余额-预收账款期初余额)-计提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期末余额2、收到的税费返还=(应收补贴款期初余额-应收补贴款期末余额)+补贴收入+所得税本期贷方发生额累计数3.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营业外收入相关明细本期贷方发生额+其他业务收入相关明细本期贷方发生额+其他应收款相关明细本期贷方发生额+其他应付款相关明细本期贷方发生额+银行存款利息收入(公式一)具体操作中,由于是根据两大主表和部分明细账簿编制现金流量表,数据很难精确,该项目留到最后倒挤填列,计算公式是: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公式二)=补充资料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1+2)—(4+5+6+7) }公式二倒挤产生的数据,与公式一计算的结果悬殊不会太大。

4.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利润表中主营业务成本+(存货期末余额—存货期初余额)〕X( 1 + 17%)+其他业务支出(剔除税金)+(应付票据期初余额—应付票据期末余额)+(应付账款期初余额—应付账款期末余额)+(预付账款期末余额—预付账款期初余额)5.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应付工资”科目本期借方发生额累计数+ “应付福利费”科目本期借方发生额累计数+管理费用中“养老保险金” 、“待业保险金” 、“住房公积金” 、“医疗保险金”+成本及制造费用明细表中的“劳动保护费”6.支付的各项税费=“应交税金”各明细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累计数+ “其他应交款”各明细账户借方数+“管理费用”中“税金”本期借方发生额累计数+“其他业务支出”中有关税金项目即:实际缴纳的各种税金和附加税,不包括进项税。

7.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营业外支出(剔除固定资产处置损失)+管理费用(剔除工资、福利费、劳动保险金、待业保险金、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折旧、坏账准备或坏账损失、列入的各项税金等)+营业费用、成本及制造费用(剔除工资、福利费、劳动保险金、待业保险金、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其他应收款本期借方发生额+其他应付二、确定主表的“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短期投资期初数-短期投资期末数)+(长期股权投资期初数-长期股权投资期末数)+(长期债权投资期初数—长期债权投资期末数)该公式中,如期初数小于期末数,则在投资所支付的现金项目中核算。

现金流量表编制公式

现金流量表编制公式

现金流量表编制公式计算公式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加额-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第五填列补充资料中“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各项目,并将计算结果与第四步公式得出的结果是否一致,如不相符,再进行检查,以求最终一致;第六最后填列主表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各项目,并将计算结果与第四步公式计算的结果进行验证,如不相符,再进行检查,以求最终一致。

由于本项中“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是倒挤产生,因此主表和附加资料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是相等的,从而快速完成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下面按以上顺序详细说明各项目的编制方法和公式:一、确定补充资料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加额”现金的期末余额=资产负债表“货币资金”期末余额;现金的期初余额=资产负债表“货币资金”期初余额;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加额=现金的期末余额-现金的期初余额。

一般企业没有现金等价物,故该公式未考虑此因素,如有则应相应填列。

二、确定主表的“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吸收投资所收到的现金=(实收资本或股本期末数-实收资本或股本期初数)+(应付债券期末数-应付债券期初数)2.借款收到的现金=(短期借款期末数-短期借款期初数)+(长期借款期末数-长期借款期初数)3.收到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如投资人未按期缴纳股权的罚款现金收入等。

4.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短期借款期初数-短期借款期末数)+(长期借款期初数-长期借款期末数)(剔除利息)+(应付债券期初数-应付债券期末数)(剔除利息)5.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应付股利借方发生额+利息支出+长期借款利息+在建工程利息+应付债券利息-预提费用中“计提利息”贷方余额-票据贴现利息支出6.支付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如发生筹资费用所支付的现金、融资租赁所支付的现金、减少注册资本所支付的现金(收购本公司股票,退还联营单位的联营投资等)、企业以分期付款方式购建固定资产,除首期付款支付的现金以外的其他各期所支付的现金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金流量表主表编制公式
一、确定主表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1、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利润表中主营业务收入×(1+17%(或1.03))+利润表中其他业务收入+(应收票据期初余额-应收票据期末余额)+(应收账款期初余额-应收账款期末余额)+(预收账款期末余额-预收账款期初余额)-计提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期末余额
2、收到的税费返还=(应收补贴款期初余额-应收补贴款期末余额)
+补贴收入+所得税本期贷方发生额累计数
3.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营业外收入相关明细本期贷方发生额+其他业务收入相关明细本期贷方发生额+其他应收款相关明细本
期贷方发生额+其他应付款相关明细本期贷方发生额+银行存款利息收
入(公式一)
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公式二)
=补充资料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2)-(4+5+6+7) } 4.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利润表中主营业务成本+(存货期末余额-存货期初余额)‟×(1+17%(或1.03))+其他业务支出(剔除税金)+(应付票据期初余额-应付票据期末余额)+(应付账款期初余额-应付账款期末余额)+(预付账款期末余额-预付账款期初余额)5.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应付工资”科目本期借方发生额累计数+“应付福利费”科目本期借方发生额累计数+管理费用中“养
老保险金”、“待业保险金”、“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成本及制造费用明细表中的“劳动保护费”
6.支付的各项税费=“应交税金”各明细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累计数+“其他应交款”各明细账户借方数+“管理费用”中“税金”本期借方发生额累计数+“其他业务支出”中有关税金项目
即:实际缴纳的各种税金和附加税,不包括进项税。

7.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营业外支出(剔除固定资产处置损失)+管理费用(剔除工资、福利费、劳动保险金、待业保险金、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折旧、坏账准备或坏账损失、列入的各项税金等)+营业费用、成本及制造费用(剔除工资、福利费、劳动保险金、待业保险金、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其他应收款本期借方发生额+其他应付款本期借方发生额+银行手续费
二、确定主表的“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1.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短期投资期初数-短期投资期末数)+(长期股权投资期初数-长期股权投资期末数)+(长期债权投资期初数-长期债权投资期末数)
该公式中,如期初数小于期末数,则在投资所支付的现金项目中核算。

2.取得投资收益所收到的现金=利润表投资收益-(应收利息期末数-应收利息期初数)-(应收股利期末数-应收股利期初数)
3.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收回的现金净额=“固定资产清理”的贷方余额+(无形资产期末数-无形资产期初数)+(其他长期资产期末数-其他长期资产期初数)
4.收到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如收回融资租赁设备本金等。

5.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在建工程期末数-在建工程期初数)(剔除利息)+(固定资产期末数-固定资产期初数)+(无形资产期末数-无形资产期初数)+(其他长期资产期末数-其他长期资产期初数)
上述公式中,如期末数小于期初数,则在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收回的现金净额项目中核算。

6.投资所支付的现金=(短期投资期末数-短期投资期初数)+(长期股权投资期末数-长期股权投资期初数)(剔除投资收益或损失)+(长期债权投资期末数-长期债权投资期初数)(剔除投资收益或损失)
该公式中,如期末数小于期初数,则在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项目中核算。

7.支付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如投资未按期到位罚款。

三、确定主表的“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1.吸收投资所收到的现金=(实收资本或股本期末数-实收资本或股本期初数)+(应付债券期末数-应付债券期初数)
2.借款收到的现金=(短期借款期末数-短期借款期初数)+(长期借款期末数-长期借款期初数)
3.收到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如投资人未按期缴纳股权的罚款现金收入等。

4.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短期借款期初数-短期借款期末数)+(长期借款期初数-长期借款期末数)(剔除利息)+(应付债券期初数-应付债券期末数)(剔除利息)
5.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应付股利借方发生额+利息支出+长期借款利息+在建工程利息+应付债券利息-预提费用中“计提利息”贷方余额-票据贴现利息支出
6.支付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如发生筹资费用所支付的现金、融资租赁所支付的现金、减少注册资本所支付的现金(收购本公司股票,退还联营单位的联营投资等)、企业以分期付款方式购建固定资产,除首期付款支付的现金以外的其他各期所支付的现金等。

四、汇率变动对现金的影响=汇兑损益
现金流量表附表编制公式
一、确定补充资料中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1、净利润
该项目根据利润表净利润数填列。

2、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
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本期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发生额累计数
注:直接核销的坏账损失,不计入。

3、固定资产折旧
固定资产折旧=制造费用中折旧+管理费用中折旧或:=累计折旧期末数-累计折旧期初数
注:未考虑因固定资产对外投资而减少的折旧。

4、无形资产摊销=无形资产(期初数-期末数)或=无形资产贷方发生额累计数
注:未考虑因无形资产对外投资减少。

5、长期待摊费用摊销=长期待摊费用(期初数-期末数)或=长期待摊费用贷方发生额累计数
6、待摊费用的减少(减:增加)=待摊费用期初数-待摊费用期末数
7、预提费用增加(减:减少)=预提费用期末数-预提费用期初数
8、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的损失(减:收益)
根据固定资产清理及营业外支出(或收入)明细账分析填列。

9、固定资产报废损失根据固定资产清理及营业外支出明细账分析填列。

10、财务费用=利息支出-应收票据的贴现利息
11、投资损失(减:收益)=投资收益(借方余额正号填列,贷方余额负号填列)
12、递延税款贷项(减:借项)=递延税款(期末数-期初数)
13、存货的减少(减:增加)=存货(期初数-期末数)注:未考虑存货对外投资的减少。

14、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减:增加)=应收账款(期初数-期末数)+应收票据(期初数-期末数)+预付账款(期初数-期末数)+其他应收款(期初数-期末数)+待摊费用(期初数-期末数)-坏账准备期末余额
15、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减:减少)=应付账款(期末数-期初数)+预收账款(期末数-期初数)+应付票据(期末数-期初数)+应付工资(期末数-期初数)+应付福利费(期末数-期初数)+应交税金(期末数-期初数)+其他应交款(期末数-期初数)
16、其他一般无数据。

二、确定补充资料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加额”
现金的期末余额=资产负债表“货币资金”期末余额;
现金的期初余额=资产负债表“货币资金”期初余额;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加额=现金的期末余额-现金的期初余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