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叙事观关照下的_老人与海_
解析生态文学批评视野下的《老人与海》

圣地亚哥对于所有非人的生物都予以了高度的尊重和 关怀,无论是大海中的海豚、海龟、飞鸟等各种生物,还是大
是值得尊重、值得敬畏 的生命,更是人类的兄弟和朋友。 海明威通过圣地亚哥这一 人物表达了自己的生态观,也对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了 颠覆。
2.2 重新思考人类对自然的征服 抗争、征服可以说是《老人与海》的一个重要主题,然而 在《老人与海》中作者海明威也对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 行了深刻的思考。 生态文学批评应该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进 行重新审视,特别是重新思考人类对自然无情的征服,并对 这种思想予以批判。 事实上原来只能从某种局限的层次上对 自然进行暂时的征服,而自然却拥有无尽的威力。 生态批评 认为人类是自然之子,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之一,人类应该 融入自然生态圈,而不是与自然对立,甚至征服自然。 在《老人与海》中,大马林鱼显然是大自然的象征,圣地 亚哥为了生存与之进行了殊死搏斗。 在搏斗的过程中虽然与 这条大马林鱼处于竞争关系,但是圣地亚哥却总是在心中将 自己本人和这条大马林鱼进行全方位的对比,这事实上也是 将人类与自然进行对比。 在圣地亚哥的眼中,与大马林鱼相 比自己的优势在于拥有武器、更有头脑,而大马林鱼的优势 则在于更加高尚、更有能耐。 圣地亚哥甚至认为自己之所以 能够战胜这条大马林鱼不过在于自己拥有武器,这也可以看 作作者海明威对于人类征服大海、 征服自然的行为的否定, 表示了对人类愚蠢行为的讽刺。 假如将一个手无寸铁的人类 放置于大自然中,其不仅一筹莫展,而且不一定能赢得其他 非人类生命, 依赖武器所取得的胜利无非是阶段性的胜利。 这种阶段性的胜利催生了人类的贪欲,只会给人类带来灭顶 之灾。 人类的盲目自大,以及对大自然自以为是的征服必然 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甚至惩罚,书中的鲨鱼这一形象象征着 复仇,而圣地亚哥最终败于鲨鱼之手。 圣地亚哥在与鲨鱼搏 斗时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纠结, 不停的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 思,也表示出了一定的负罪感和愧疚。 尽管最后鲨鱼被圣地 亚哥所杀死,但是这种怀疑和反省本身就代表了对人类征服 自然的谴责。 鲨鱼被圣地亚哥所杀死,但是圣地亚哥的战利 品— ——大 马 林 鱼 也 被 鲨 鱼 吃 光 , 最 后 留 下 的 只 是 一 副 鱼 骨 架,人类与自然的对立最终只会两败俱伤。 在小说的结尾,圣 地亚哥拖着毫无价值的鱼骨架,只希望潮水将其带走。 人类 通过征服自然所缔造的文明最终会暴露人类的愚蠢无知,甚 至造成人类的自我毁灭。 2.3 对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反思 因为工业社会以来, 人类文明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随 着生产力的飞速提高,社会逐渐形成了以人类自身利益为中 心的价值观,也就是藐视大自然的威力,为了人类利益的最 大化不惜践踏自然,肆意地损害其它生物的权益。 这种行为 虽然会给人类带来暂时的收益,但是也会带来巨大的潜在威 胁。 但是《老人与海》中也强调了在获得征服自然的精神胜利
《老人与海》的结构主义叙事阐释

《老人与海》的结构主义叙事阐释《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其晚年创作的巅峰之作。
这部小说以古巴渔夫圣地亚哥的奋斗和坚持作为主题,通过结构主义的叙事手法展示了生命的意义和困境。
结构主义是一种文学分析方法,强调作品的结构和符号的系统性。
在《老人与海》中,结构主义的叙事手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小说采用了循环性的结构。
整个小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圣地亚哥与大马林鱼的搏斗、圣地亚哥与鲨鱼的对抗以及圣地亚哥回到家乡的旅程。
这三个部分彼此环绕,构成了一个闭合的循环。
这种叙事结构体现了生命的循环性和重复性,同时也暗示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坚持和复苏能力。
其次,小说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
海明威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比喻,将圣地亚哥与大马林鱼的斗争转化为对人类生存和意志的探讨。
大马林鱼象征着困难、挑战和命运的抗争,而圣地亚哥则代表了人类的坚持和勇气。
他们之间的斗争不仅仅是渔夫与鱼的对抗,更是人与命运的较量。
通过这样的象征主义手法,海明威在小说中深化了主题的意义。
最后,小说强调了语言和叙事的重要性。
圣地亚哥在整个搏斗过程中,几乎是与自己对话,通过不断的自问自答和内心独白,展现了他的坚强和意志力。
海明威运用了内疚和回忆的叙事手法,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圣地亚哥的内心世界。
通过语言和叙事,小说传递了人类生命的复杂性和困境。
总之,《老人与海》是一部具有深刻主题和精心结构的作品。
通过结构主义的叙事手法,海明威以圣地亚哥的故事,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困境,使读者思考人类的坚持和命运的掌握。
这部小说的成功不仅在于其精湛的叙事技巧,更在于其传达的智慧和力量。
海明威《老人与海》的象征主义手法的赏析【精选】

海明威《老人与海》的象征主义手法的赏析内容摘要: 海明威的著名小说《老人与海》,运用其提出的“冰山理论”的创作原则,运用象征主义和解构主义的创作手法,颂扬了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斗争的这一题材时,表达出“可以被摧毁、不能被打败”的伟大精神。
本文在联系海明威人生经历的基础上,着重挖掘老人、大海、小男孩、大马林鱼等蕴涵的象征意义,进而理解海明威的创作风格。
关键词:象征主义;老人与海;冰山理论;海明威莫言拿到“诺奖”,国人心里热了,大街小巷“奔走相告”,各大媒体更是将莫言先生的“红高梁地”的曝光到底的。
溯源的精神总是驱使国人,遇事“总要翻过底朝天”。
同样的,我最近方才读完海明威几本作品,其中包括《老人与海》、《永别了,武器》。
并且翻阅海明威的相关资料,追溯其的生平事迹,以期望更好的解读文本。
一、 海明威的人生经历与文本关系分析(一)海明威事迹简述:1899年出生在一个父母性格迥异的家庭,父亲的冒险精神深刻影响着他的人生。
他爱好广泛,但是好胜心极强,在体育运动比赛项目上拿不到冠军,就会放弃这项运动。
也因此,他拳击失败了,该踢足球,但因为足球队里不是主力而放弃。
喜欢钓鱼和打猎,这是他一生都爱好的事情。
自学生时代起,爱写作,是校园里写文章响当当的人物。
1918年参加军队,受到垄断资本家的鼓动,年轻的他赴欧洲意大利一带参加协约国对奥地利的作战受了重伤。
战后获得意大利十字军功奖章回国做了记者,但是思想转入了迷茫。
1924年辞去记者工作,专心从事文学写作,这一年出版了《在我们的时代》。
次年再版的《在我们的时代》使他赢得了声誉。
此后,陆续出版了《太阳也升起来了》、《永别了,武器》、《下午之死》、《非洲青山》,《有的和没有的》。
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他参加了反对佛朗哥的战争,后来加入国际纵队,对人民和共产主义有了接触与了解。
这改变了他在精神世界里面的迷茫。
海明威在此期间写了剧本《第五纵队》的解说词,还写了战争题材的小说《战地钟声》等。
从叙事技巧的层面谈谈你对《老人与海》的理解

从叙事技巧的层面谈谈你对《老人与海》的理解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老人与海》:叙事技巧的魅力解析《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一部经典之作,以其独特的叙事技巧展现了人性的坚韧与生活的哲理。
《老人与海》的叙事手法

《老人与海》的叙事手法《老人与海》的叙事手法海明威出生于美国,是著名的小说家,他的代表作是作《老人与海》。
我们不得不从小说的时代背景来给它一个定位和思考,当时处于世界大战和西班牙战争的双重夹缝中。
相信这些和一些颠沛流离的社会现象,给作者的精神和身体带来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曾经被别人说才华已尽的海明威就是老人的一个典型的缩影,作者直到自杀都没有发表什么作品,这些相似的人生命运使海明威产生了极大的共鸣。
老人失败后的行为和语言折射出海明威的行为准则和人生观,在精神上的胜利就是作者做人的勇气和尊严。
一、人物性格对话描写叙事手法小说根据现实中发生的事件改编而成的,叙述了一个名为桑提亚哥的失去老伴的老人。
生活中的磨难使老人后颈上凝聚着皱纹,瘦弱而憔悴。
尽管很多部位都显示出年迈但是他却拥有着一双像海一样蓝的眼睛。
老人拥有坚强的勇气和毅力,老人对年轻渔民的打趣保持很淡然的心态,因为他们就是以这种方式寻开心而已,自己又不会失去什么,无关紧要。
而上了年纪的渔民对老人却抱有同情的态度,因为老人确实是很多天没有打到过大鱼了。
从第三人称不流露自己的感情,叙述事情发生的结果。
通过谈论棒球赛战况时,老人的偶像——狄马吉奥的表现。
表面只是说老人的兴趣爱好,实则是桑提亚哥坚信自己的背运就快要过去的激动心情。
电报风格一直是海明威的写作特点、语言对话模式语法运用更是写作风格之所在。
二、心理活动描写叙事手法桑提亚哥捕获金枪鱼只是海明威想用简短的兴奋来煽情一下,正是用了简短的字句还有诗歌意象的内容让人感觉身临其境。
即使对于那些没有捕过鱼的人也像是自己在捕鱼,气氛烘托得很到位。
尤其在写老人濒临绝境时候靠着坚强意志把体积巨大的马林鱼制服的时候,老人如获而归。
事实上他捕捉的那条鱼儿已经被鲨鱼给剥削的只剩下空架子,但是老人丝毫没有被这样的结果所击败。
叙述了象征耶稣的圣地亚哥在床上躺下来,拉起毯子、盖住双肩、裹住腿、两臂伸展得很直,手掌向上。
对姿态的描写隐喻了像耶稣受难一样的老人的坚韧品格!作品中叙述孩子和老人的时候其实也隐喻了像基督教徒对耶稣的追随一样,因为孩子对老人的关心是无微不至的。
从叙事学聚焦理论看《老人与海》的生态观

从叙事学聚焦理论看《老人与海》的生态观从叙事学聚焦理论看《老人与海》的生态观毕业论文是检验在校学习成果的重要文档,如何写好毕业论文也成为每个即将毕业的学子最关心的事情之一,可以参考一些优秀的论文范文关键词:聚焦叙事学生态观《老人与海》摘要:《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杰出的中篇小说之一。
这部篇幅不长的作品中却有大量关于环境的描写。
作者或从第三人称的客观角度,或转变为从老人桑地亚哥的视觉,对这些客观环境进行细致的、充满意味的描述。
从这些环境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老人桑地亚哥朴素的生态观。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杰出的中篇小说之一。
该小说创作于1950年底至1951年初,1952年发表于《生活》周刊上。
海明威在1952年获得普利策奖,并在两年后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该小说功不可没。
自该小说问世以来,国内外评论界曾就“冰山理论”、硬汉形象、虚无主义和悲剧意识等不同层面作过大量而充分的研究。
本文试联系叙事学理论,从聚焦角度分析《老人与海》中环境描写的意义。
米克·巴尔在《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一书中指出:“聚焦是‘视觉’(即观察的人)和被看对象之间的联系。
”在大多数文学作品中,尤其是长篇类作品,“观察的人”往往不止一个,叙述的视觉经常在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之间转换,叙述者或从第三人称的客观全能角度讲述故事,时而又将自己化身为作品中某个人物;这种情况同样存在于《老人与海》这篇作品中。
《老人与海》情节相当简单,篇幅也相对短小,但在这短短的、文字不多的中篇小说中却有大段大段的环境描写。
作者或从第三人称的客观角度,或转变为从老人桑地亚哥的视觉对这些客观环境进行细致的、充满意味的描述。
如:“他仔细俯视着海水,只见深蓝色的水中穿梭地闪出点点红色的浮游生物,阳光这时在水中变幻出奇异的光彩。
他注视着那几根钓索,看见它们一直朝下没入水中看不见的地方,他很高兴看到这么多浮游生物,因为这说明有鱼。
”这几句文字中,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转换自然。
《老人与海》叙事深层结构分析

《老人与海》叙事深层结构分析
郭慧
【期刊名称】《黑河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09)004
【摘要】《老人与海》是美国著名文学家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的代表作.综合运用托多罗夫式的表层结构分析和列维-斯特劳斯的深层结构分析理论,旨在探究《老人与海》的深层结构中隐藏的丰富蕴涵,从而体会作者精湛的创作技巧.【总页数】2页(P175-176)
【作者】郭慧
【作者单位】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驻马店 4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人与自然--迟子建小说的深层叙事结构分析 [J], 梁爱民
2.叙事主体态度:浅表叙事向深层叙事转换的动因——从《金瓶梅》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叙事指向谈起 [J], 唐明生
3.空间与嵌套:《祝福》深层叙事结构分析 [J], 陈娟;张期梦
4.空间与嵌套:《祝福》深层叙事结构分析 [J], 陈娟;张期梦
5.《老人与海》的叙事视角与叙事伦理 [J], 米卫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学批评视角下的老人与海

文学批评视角下的老人与海一、解读《老人与海》蕴含的生态思想欧内斯特海明威是20世纪世界著名的小说家,被誉为“文坛硬汉”,他的作品堪称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老人与海》为海明威在1953年赢得了美国普利策奖,并且在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这部小说被世人公认为是“描写海洋和渔夫最深刻的文学作品”,其寓意十分深刻。
人们对这部小说的解读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不同。
正如海明威所说:“如果五六个人或者更多的善于解释的人能够继续解释下去,我为什么一定要干涉他呢?”有人认为该部作品体现了海明威希绪弗斯式的悲剧色彩的英雄主义观;有人认为这部作品是海明威的大男子主义观的宣言书。
但是,该作品给人们带来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广袤得令人难以想象,亟待人们从新的视角、在新的视域下重新研读去发现埋藏其中更多的思想宝藏。
从生态批评角度来解读《老人与海》,我们要关注的是书中所描写的主人公圣地亚哥所秉持的生活态度,书中表现的众生平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意识以及对人类“走得太远”对自然过度开发所进行的批判。
在海明威的笔下,《老人与海》主人公圣地亚哥过着一种简朴、超然、注重内心世界的完全生态主义的生活。
远离都市文明,圣地亚哥对于物质生活无欲无求。
书中写到老人用一艘平底小帆船来捕鱼而不是渔船“……帆上用面粉袋片打了些补丁,收拢后看来像是一面标志着永远失败的旗子”。
老人住在窝棚里,“窝棚用坚韧的护芽棕皮做成,里面有一张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和泥地上一处用木炭烧饭的地方”,并且“他的衬衫上不知打了多少次补丁,弄得像他那张帆一样,而这些补丁被阳光晒得褪成了许多深浅不同的颜色”。
老人的饮食极其简单,不出海的时候吃的是“黑豆米饭、油炸香蕉,还有些炖菜”。
在出海前,他会喝上一些咖啡作为一天能量的补充。
在物质上,圣地亚哥几乎一无所有,但在精神上他是一个富足的人。
坚定的宗教信仰、丰富的精神生活使他满足于这种物质的匮乏,因为他对生活没有太多的物质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异域文苑2010.12·45·解构主义叙事观关照下的《老人与海》张大道[1]刘瑶[2]([1]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合肥 230009;[2]安徽新华学院安徽·合肥 230088)摘 要: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自发表以来,超越了国家和民族的界限,在全世界拥有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读者,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丰富的哲学意义,每个阅读过他的人都受到过不同的启迪。
在此试图在解构主义叙事观的关照下,通过对老人与海这两个意象的分析,揭示文本的开放性,希望有助于对文本主题思想进行进一步挖掘。
关键词:老人与海 开放性 不确定性 解构主义叙事观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On Narration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constructionZHANG Da-dao[1] LIU Y ao[2]([1]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hui·Hefei 230009;[2]Anhui Xinhua College Anhui·Hefei 230088)Abstract: Since the publication of the novella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there are different readers around the world due to transcending the bounds of countries and nationalities. It contains philosophical meaning so rich that people who read it can be enlightened. This essay tries to reveal the openness of the novel in the hope of further exploring the thematic ideas of the text by analysis of the two images of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from narrative view of deconstruction.Key words: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Openness; Indefiniteness; Narrative view of deconstruction一、解构主义的叙事观在解构主义以前的批评实践中皆将文本看作一个相对固定的空间性结构实体,即叙事在其中由头到尾地展开,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对此,解构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米勒认为,“就小说中一系列事件而言,无论他们是作为叙述出来的‘真实’事件还是作为叙述本身都不会构成真实的线条。
首先一点,它们是时间性的,而非空间性的”。
[1]米勒又进一步指出“叙事线条”所赖以形成的“开头”“中部”“结尾”等概念也不是如人们及亚里士多德本人所理解的空间概念而是时间概念。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本并不存在真正的“开头”和“结尾”,即使无限回溯也无法找到一个稳固的生成基础;“结尾”也总有交代不完的事情,而且可以以此为起点,文本亦成为悬浮的开放的文本。
米勒认为,叙事具有无源性。
所谓叙事的无源性是指叙事话语缺少一个真正的“发话源头”。
[2]解构主义者认为,文本是一个没有中心的系统,正如巴尔特曾讲过的那样,“文本就像一个葱头,“是由许多层(层次、系统)构成的里面并没有中心、没有内核、没有隐秘、没有不能再简约的本质;唯有无穷层的包膜其中包着的只是它本身表层的统一”。
(Barthes,1971:10)[3] 所以,我们对《老人与海》的任何解读都是一种误读,因为只要阅读或阐释就必须有语言的修辞性参与进来,因此误读是无法避免的。
然而,解构主义的叙事观却可以帮助我们对其主旨的产生作出有益的探寻。
二、《老人与海》文本的自我解构美国现代著名作家海明威的经典之作《老人与海》的故事情节十分简单,但内涵非常丰富,令人难以把他们直白地、完全地说出来,这也是本作品的魅力之所在。
它被公认为20世纪欧美文坛最优秀的小说之一,对欧美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篇小说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影响,主要是其主题思想具有深刻的哲理性:人类应该勇敢地面对磨难、面对失败,绝不能妥协。
文本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导致了批评的开放性与不稳定性。
我们在解读这部作品时,不再是解读者一人,还将邀请读者参与进来,共同面对文字之谜,共同分享这种永无谜底的游戏的欢乐。
因此,《老人与海》自发表以来可以用不同的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这些都体现了文本的开放性和意义的不确定性。
在此通过对“老人”与“海”这对不同意象的分析,来透析由文本的自我解构所带来的无穷魅力。
1.老人的解读作者简介:张大道(1980.9—),男,汉族,安徽宿州人,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与实践;刘瑶(1985.4—),女,汉族,安徽合肥人,硕士,安徽新华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异域文苑·46·2010.12老人桑提哥可被解读为一个典型的“硬汉式”人物。
主人公曾是海边最有经验、捕鱼本领最高的渔夫,然而现在老了,运气也不佳。
但是他并没屈服,仍然对生活充满着昂扬的斗志,为的就是要证明自己还是最棒的渔夫。
所以他能够忍受三天三夜的饥饿,并想尽一切办法把扑到的鱼带回来(尽管剩下的只是骨头),以此证明他从来都不是弱者,而是命运的强者,从来不气馁,永远都乐观地面对生活。
我们可以认为,主人公桑提哥的“硬汉”形象是海明威理想化的。
“硬汉”是他的信念,是他的理想人物,是他对当时灰暗的、压抑的社会现状发出的呐喊。
其实,老人只是普通人中的一员,不过他对生活的态度达到了普通人生经历的超然境界。
沃特·威廉姆斯认为,“作者关于生活周期性的思想不容忽视;每个周期都像一次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经历”。
[4]基督执着于自己的使命而受难,最终赢得精神的超越。
而老人经过激烈的拼搏,在失去战利品的同时也得到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即表面上虽然失败了,却取得了内在的胜利,精神上达到了新的境界。
老人在与成群结队的鲨鱼进行搏斗的过程中,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斗志和能力,然而这一切努力似乎最终被证明是徒劳的。
首先,孤独一人出海是客观原因。
之所以孤独是由于渔民们怕沾上厄运而疏离了他。
老人一心要捕一条“他为之而生的”大鱼。
老人就是要指望着它来恢复自己的名声,这就决定了他不得不一个人去深海,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厄运漩涡。
老人在德行与命运的斗争中,德行取得了更高意义上的胜利——精神上的胜利。
这些深刻反映了海明威创作思想从消极向积极方面的转变。
海明威在1926年给马克斯韦尔·帕金斯的一封信中说:“我认识一些杰出的人物,他们即使正在走向坟墓,也要没法在路上有出色表现。
”[5] 的确,死亡,老人并不畏惧,慷慨激昂的面对,毫不屈服于命运,反而把厄运重重地踩在脚下。
2.大海的解读解构主义认为,言语在不断延异的同时也进行着不断的播撒,使得文本的内容呈开放性、不确定性,且不具有还原性。
解构主义认为,延异与撒播是言语固有的特性,所以言语并不能真实反映作者的意图。
言语的播撒使意义的传达不可能像在场的形而上学那样由中心向四周散开,而是像种子一样不断地向四周离散所获得的零碎性与不充分性来反对中心本源,并且拒绝形成新的中心地带。
通过播撒,任何文本实际上都宣告了不完整,具有非自足性,然而却呈现出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意义多样性。
因此,我们对大海也可以有不同的解读。
本作品透过对大海这一意象的刻画折射出了海明威的存在主义哲学及超人哲学的气息。
萨特认为存在本身就是虚无,而尼采则认为存在是种超越,对人类本身的超越。
而海明威则通过对这位“硬汉”式英雄的描写诠释了尼采的这一理念:超越本身不是来自于生命之外,而是人的生命本身。
大海这一意象代表黑暗的人类世界,在她面前,人类只是渺小的弱者,受她支配。
高兴时她会给人类带来好运(好收获:大马林鱼),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考验与磨难(鲨鱼),让人类一无所有。
我们似乎无法预料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更无法躲避不幸的遭遇,因为我们此时正作为“此在”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人类唯有坚强地突破自我,不断获得新的希望和力量,才能超越现存世界强加给人的悲剧。
海对渔夫来说既是他生活的来源,又是生命的依托;既是生存的竞争对手,又是神圣而玄妙的象征。
他理想中的海是童年时代非洲的海,“拖长的金黄色的海难和白得刺眼的海滩,高耸的海岬和褐色的大山。
现在,他每晚住在海边,在梦中听到海潮的怒号,看见本地的小船从海潮中穿梭来去。
”[6]他想象中的海是个女人。
她爱憎分明,有时候撒性子,甚至搞恶作剧,那是她无法控制自己性情的缘故;正如月光能媚惑女子,月光也能媚惑海洋。
海似乎就是他的情人,迷蒙月光下的海洋是一个多么迷人的女郎啊!海又是他的慰藉。
有时大海更像一位母亲,仁慈而具有无限的生殖力;孕育并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总之,她是他的母亲又是他的情人;既是他的女神,又是他的女妖;既是他童年的故居,又是他心灵的慰藉。
她能够创造一切,也能够毁灭一切。
大海这一意象从某种意义上说象征了个性意识的消失,她深不可测,代表着死亡。
我们可以说老人所面对的问题其实就是“生存还是毁灭”。
在死亡面前,主人公毅然保持着人类的坚强个性、价值与尊严。
即使在与鲨鱼生死搏斗时,老人也从没被大海的汹涌、野蛮、阴险和深不可测所吓倒,反而激起了他的斗志并且保持了乐观优雅的风范。
作者在此似乎是向人类发出倡议:面对失败应自强不息地勇敢面对。
三、结语《老人与海》之所以能够成为20世纪欧美文坛最有影响力的小说之一在于海明威将富有生命的形象同朦胧的寓意结合在一起,从而创造了一种体现着人类尊严,为人类文学宝库增添了新的具有积极意义的形象。
虽然解构主义有其局限性,但在其言语观的合理批判精神的观照下,我们确实体会到了《姐妹们》文本的开放性和其意义的不确定性。
尽管我们不能准确、具体地勾勒出其内涵,但我们却可以沿着言语延异与播撒的轨迹进行建设性解读。
其内涵丰富,意义深远,非常值得我们深入研读和挖掘。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资助(Supported by“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2010HGXJ0156);2009年度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009sk010);合肥工业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校级xj2009018;YJG2008Z04; XYB2007034)参考文献:[1] 希利斯·米勒.解读叙事[M].申丹,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43,107. [2] Barthes.转引李红满:解构主义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冲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77.[3] 李小鹿.论<老人与海>中的象征手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1):88. [4] Barnes,Lois.The Helpless Hero of Ernest Hemingway[J].Science & Societywinter.1953:7.[5] (美国)厄内斯特·海明威.老人与海[M].海观,译.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0:15.责任编辑:荀 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