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练习:阶段提升练(十一)+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练习:阶段提升练(八) Word版含解析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练习:阶段提升练(八) Word版含解析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阶段提升练(八)(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7·全国名校联盟联考)一位西方观察家在1919年5月这样报道了当时的形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数百万农民、商人和工匠有史以来第一次谈论起国家和国际大事……不论你走到哪家饭馆,不论遇到哪一伙工人,你都能听到他们在谈论这些事情。

茶馆里‘莫谈国事’的招牌已经过时了。

”这说明当时( )A.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B.揭开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C.近代民族民主思想开始传播D.各阶层民众广泛关注社会运动解析:D 材料指的是五四运动的影响。

鸦片战争之后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A项错误;19世纪中期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B项错误;19世纪末维新变法使近代民族民主思想开始传播,C项错误;据材料“数百万农民、商人和工匠有史以来第一次谈论起国家和国际大事”可知各阶层民众广泛关注社会运动,D项正确。

2.(2018·江西重点中学盟校联考)1921年,中共一大制定了革命纲领,规定“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

”这表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要进行( )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B.旧民主主义革命C.新民主主义革命D.社会主义革命解析:D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材料中的“推翻资产阶级政权”不符,故A项错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所以不可能推翻资产阶级政权,故B项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据材料中“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可知是无产阶级性质的社会主义革命,故D项正确。

3.(2017·广东广州月考)国共两党曾积极开展农村动员工作,在广州、武汉等地培训大量农民运动干部,并利用革命刊物发表了一系列以农村、农民为题材的文章。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单元检测:(十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单元检测:(十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解析

单元检测(十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孟子认为:“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

这表明他主张()A.知识分子应重视农事B.知识分子应参与政治C.统治者应维护分封制度D.统治者应该有民本意识解析:选B材料中“士之仕也”表明知识分子应重视仕而非耕,故A项错误;知识分子应参与政治与材料中“士之仕也”“士之失位”相符,故B项正确;材料中孟子关注重点是“士”,没有涉及分封制与民本意识,故C、D两项错误。

2.战国时期,针对当时的社会动荡,某学派提出:“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然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曰: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敖贱,此天下之害也。

”该思想属于() 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解析:选B该思想反对“大国之攻小国”,主张非攻;反对“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敖贱”,主张兼爱,故B项正确。

3.“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

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以上言论应该出自()A.《论语》B.《道德经》C.《孟子》D.《韩非子》解析:选D由材料“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得知,作者主张严刑峻法,反对实行“仁政”。

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与材料观点相符,故D项正确。

4.钱穆在论及先秦诸子思想时说:“要视人之父若其父……不该在个人或家庭生活上浪费和奢侈。

……把当时社会上最劳苦的生活,即刑徒役夫的生活,作为全人类一律平等的标准生活。

”这一论述提及的思想学派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解析:选C墨家主张“兼爱”,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墨家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与材料相符,故C项正确。

5.先秦时期,某学派提出“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

通史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近代文明的曙光__工业革命前的世界第31讲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学案含解析

通史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近代文明的曙光__工业革命前的世界第31讲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学案含解析

第31讲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拓] 国王虽然“统而不治”,但作为国家元首,国家象征性的地位更为突出,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起着维系英联邦的纽带作用。

[注] 责任制内阁的两层含义一是集体负责,即在大政方针问题上,内阁对外是一个整体,阁员与首相共进退。

二是内阁对议会负责,其主要表现就是,一旦内阁失去议会的多数支持,就应集体辞职。

[拓] ①联邦与各州分享政治权力。

联邦政府只能行使宪法“列举的权力”以及从中引申出来的权力;各州政府保留着中央政府拿走权力之外的所有权力;②联邦与州在各自的权力范围内享有最高权力。

[注] 民主共和是组合概念。

民主即主权在民,一般由公民选出的代表掌握国家政权,即代议制民主。

共和即最高权力由多人共同行使,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1.前提:资产阶级革命。

(1)背景①经济基础:资本主义已经有了较大发展。

②阶级基础: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受斯图亚特王朝的迫害。

(2)过程:1640年革命爆发,后建立共和国。

(3)结束:1688年,“光荣革命”结束了复辟王朝的统治。

2.确立过程(1)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

①内容:以明确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②作用:使国王逐渐“统而不治”,开始确立君主立宪制。

(2)形成责任制内阁,使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

①形成:1721年,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责任制内阁逐渐形成。

②内容: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

首相掌握国家行政大权,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

二、美国民主共和制的建立1.美国独立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宣布独立,美国诞生。

2.颁布1787年宪法(1)背景①严峻形势:美国实行邦联体制,导致商品流通不畅,社会动荡加剧,而且与欧洲的贸易也常处于不利地位。

②人心所向: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必须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才能促进美国的繁荣发展。

③理论来源:华盛顿等资产阶级领导人深受启蒙思想影响,希望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共和制国家。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练习:阶段提升练(六) Word版含解析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练习:阶段提升练(六) Word版含解析

阶段提升练(六)(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山西太原摸底)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在英国人看来,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是一个捍卫他们的通商权利、维护其国家荣誉、纠正在华英国官员和臣民所受不公正待遇,以及确保未来开放的必要行动。

在中国人看来,这场战争主要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肯定英国人发动战争的正义性B.中国禁烟运动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C.国家立场影响战争的性质D.都抹杀了鸦片战争发生的实质解析:D 鸦片战争在英国人看来是报复性的战争,在中国人看来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双方看问题的立场不同,材料“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说明英国发动的战争不是正义性的,A项错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B项错误;中英双方对战争的看法体现了中西文明的冲突,材料没有指出鸦片战争的性质,C项错误;双方都是从各自国家的角度来看待战争,没有点明这场战争发生的实质是一场英国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双方都抹杀了战争的实质,D项正确。

2.(2017·吉林长春二模)中英《南京条约》的第一款第一条:“自今以往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陛下与中国皇帝陛下以及两方臣民之间和平敦睦,两方臣民各在对方疆土之内得享人身、财产之完全的保障与维护……”。

材料说明( )A.中国人已经不再坚守农业文明B.重视人身和财产权是现代文明的特征C.工业革命使人们重视生命财产D.中国人对英国及其西方文明的敌视解析:B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农业文明受到了冲击,但不能说中国人已经不再坚守农业文明,且A项表述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南京条约》体现的是英国的要求,“两方臣民各在对方疆土之内得享人身、财产之完全的保障与维护……”反映出以英国为代表的现代文明重视中英双方臣民的人身和财产权,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中没有提及工业革命,故C项错误;材料“自今以往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陛下与中国皇帝陛下以及两方臣民之间和平敦睦”反映出中英双方并不是相互敌视的,故D项错误。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板块十 第1讲 新时期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活动练习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板块十 第1讲 新时期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活动练习

第1讲新时期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活动1.1979年全国人大对原“选举法”进行了修订,取消了举手表决,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但这一比例在2010年修改为1∶1。

这表明( )A.中国开始实践启蒙思想家思想B.无记名投票比举手表决更公平公正C.新中国民主政治在不断的完善D.城乡平等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根本解析:C 启蒙思想家主张资产阶级的民主和法制,中国开始实践其思想是在近代时期,故A 项错误;无记名投票取代举手表决只是材料的部分内容,不是材料主旨的全面体现,故B项错误;从“对原‘选举法’进行了修订”“正式规定了……”“这一比例在2010年修改为1∶1”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在不断的完善,故C项正确;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应注重城乡平等,但不是以此为民主建设的根本,故D项错误。

2.1956年《中国共产党的章程》规定党员有义务“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

1982年宪法总纲第五条特别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从材料中体现八二宪法制定的关键原则是( )A.社会主义B.人民民主C.党在法下D.党政分开解析:C 社会主义原则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材料中都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人民民主原则体现在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材料中也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1956年党章规定党员必须遵守国家法律,1982年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形式规定,任何政党和社团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可知党必须依法治国,故C项正确;党政分开,指党务和政务分开,发挥党总揽全局,管好路线方针和政策,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3.(2017·安徽安庆月考)1979年美国通过《与台湾关系法》,宣称:“我们支持一个中国政策,但统一如何以和平方式达成要靠双方进行两岸对话。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练习题10含解析新人教版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练习题10含解析新人教版

人教版历史2019高考一轮选练习题(10)李仕才一、选择题1、封驳就是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而不呈递。

北宋前期,机密公文、皇帝的诏命、宰相和枢密的公文都要经过银台封驳司的审查,才能发放有关部门执行。

古代封驳制度A. 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君主专制B•降低了行政效率C. 有利于促进权力运行程序化D. 限制了皇权滥用【答案】C【解析】根据"■封驳就是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駁正臣下有误的奏童而不呈递"^机密公文、皇帝的诏命、宰相和枢密的公文都要经过银台封驳司的宙查,才能发放有关部门执行"可知,古代封驳制度纠正皇帝不恰当的诏令,驳回臣下有错误的奏童」对各部门重要公文进行亩查,有尹厅公文权力运行的程序化,提高决策的正确•性,f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盲,制瞬』古代封驳制度提高决策的正确也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封驳制度有利于制约皇权滥用,但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臥2、观察下图,图中的双虚线表示“农牧过渡带”,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 农牧分界线一直未变化B. 游牧文明在向南发展C. 农牧袖合整体趋势北移D. 政治形势决定分界线【答案】C【解析】材料图片反映了唐代的过渡带断续点多且接近中原。

宋代和明清双线清晰,北部的牧场虚线在宋元一明清时整体北移,且北京一带成为完整的农业区,说明游牧文明的南部与中原农耕文明逐渐融合,故C项正确;图片反映了农牧分界线有变化,故A错误;图片反映了游牧文明在向北移,故B错误;“政治形势决定分界线”说法过于绝对,故D错误。

故选Co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图片信息变化,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游牧文明的南部与中原农耕文明逐渐融合的特点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3、如表是近代上海《申报》和重庆《商务日报》两份报纸发行的广告量据表推断A. 传统的生活物资被洋货取代B. 重庆报刊业的西化程度较上海高C. 重庆广告业比上海更加发达D. 重庆地区民族工业发展弱于上海【答案】D【解析】从材料信息反映的洋货商品广告量占总商品广告比例来看』重庆竄商务日报》在多数年份要高于上海《申报爲即民族工业商品广告蚩的比例少于上海地区』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重庆地区的民族工业发展弱于上海。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练习:阶段提升练(二、三) Word版含解析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练习:阶段提升练(二、三) Word版含解析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阶段提升练(二、三)(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秦律》中记载:“父盗子,不为盗。

今假父(即继父)盗假子(即继子),何论?当为盗。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秦朝用法律来规范经济关系B.继子未被当作家庭成员看待C.体现秦律同罪不同罚的原则D.秦律保护继子的私有财产权解析:C 结合题意可知秦朝对亲生父子与继父子在盗窃问题上的量刑、定罪方面有所不同,这体现出秦律中的一个特点——同罪不同罚原则,与此吻合的是C项。

A 项“规范经济关系”材料无体现,排除;B项是对材料的误解;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故排除。

2.班固认为汉初分封“成太宗(汉文帝)之业”,武帝推恩而致“藩国自析”。

西汉末年“中外殚微,本末俱弱”,故王莽“生其奸心”。

据此推断班固认为( ) A.汉武帝有削藩过度之嫌 B.分封有利于巩固大一统C.太宗时期实现安平四方D.外戚专权导致朝野叛乱解析:A 由材料可知,班固认为汉初分封成就了文帝大业,而武帝实行推恩令,导致“中外殚微,本末俱弱”,造成王莽叛乱,由此可知A项正确。

3.(2018·皖南八校联考)唐初三省制下本无“中书门下”一职,“盖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才在置政事堂后设立中书门下一职。

由此可知,“中书门下”的出现( )A.进一步加强了皇权专制B.奠定了唐代多相制基础C.破坏了三省决策的机制D.调和了中枢机构的矛盾解析:D 材料反映的“中书门下”设立的原因是中书省与门下省争论不断,没有体现皇权加强,故A项排除;三省制下,唐代即为多相制,故B项排除;材料“故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表明唐朝还是实行中书决策、门下审议机制,故C项排除;材料表明在政事堂设立中书门下,是为了避免中书省、门下省的争论分歧过多影响决策,故答案为D项。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提升练(十)(20210211193646)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提升练(十)(20210211193646)

阶段提升练(十)(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 通常情况下,修改宪法都以前一部宪法为基础。

1982年,我国修订宪法时,邓小平等一些领导人主张不能以1975年或者1978年宪法为基础,而应该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进行修订。

这一主张从侧面说明()A. 宪法的修订要敢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B. 1954年宪法确定的若干原则一度被破坏C•“文化大革命”时期宪法修订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D.1982年宪法是我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解析:B 一般而言宪法是严肃的,其基本原则是不能更改的,修宪应该在原有基础上进行,A 项错误;1954年宪法的基本原则是正确的,以其为基础,有利于拨乱反正回到正轨,从侧面反映出1975年和1978年的宪法受“左”倾思想的干扰,破坏了1954年宪法的若干正确原则,B 项正确;“文化大革命”时期宪法虽存在严重的“左”倾思想,但并未违背社会主义原则,C 项错误;材料介绍了1982年宪法修订的基础,而非其内容、作用,不足以说明其地位,D项错误。

2. (2017 •四川内江摸底)为了清理改革路上的障碍,让农民尽快分享改革红利,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以授权的方式在试点县区暂时调整实施有关法律规定。

过去,耕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不能用来抵押贷款;如今松绑了,可以用来抵押贷款。

这一改革()A. 是在法治框架内的改革B. 是先改革再总结经验再立法C. 目的是让贫困人口尽快获得改革红利D. 是不用法律依据的尝试解析:A 结合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授权具有法律效力,因此是在法治框架内的改革,故A项正确;先改革再总结经验再立法不符合材料内容,故B项错误;“农民”不等于贫困人口,故C项错误;“不用法律依据的尝试”不符合题干材料“全国人大常委会以授权的方式”史实,故D项错误。

答案为A。

3.1978年5月2日到6月6日,在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的带领下,一个由包括6个部级干部在内的20名成员组成的考察团出访了瑞士、联邦德国、丹麦和比利时等欧洲国家,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派出国家级政府经济代表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阶段提升练(十一)(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 编者选题表西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湖南师大附中月考)有学者认为:希腊诸邦,虽则有他们共同的文化,却从没有他们共同的政治组织。

“没有他们共同的政治组织”反映了希腊( )A.独立自主的城邦特征B.小国寡民的城邦特征C.人民主权的政治特点D.轮番而治的政治特点解析:A 材料“却从没有他们共同的政治组织”说明希腊诸邦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体现的是城邦各自独立的特点,A项正确。

B项没有反映材料的内涵,C、D两项属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特点,不符合题意。

2.(2017·河南濮阳一模)“一般古希腊城邦的行政官员都是义务职,他们也并不组成为某个行政首脑统一领导之下的‘政府’,乃至也不形成对有关首脑的依属关系。

”这是由于古希腊( )A.建立了完整的权力监督机制B.公民大会拥有最高决策权力C.行政官员内部矛盾冲突频繁D.实行了行政机关权力平衡制解析:B 雅典实行直接民主轮流坐庄,公民大会拥有最高决策权力,未形成首脑集权现象,因此没有形成“某个行政首脑统一领导之下的‘政府’,乃至也不形成对有关首脑的依属关系”,故B项正确。

3.(2018·山东菏泽摸底)有学者认为,雅典的五百人会议较之四百人会议“不在人数的增加,而在于成分的变化”。

该学者观点说明了五百人会议( )A.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特权B.增强了公民民主观念C.有利于调动公民参政热情D.巩固了雅典民主政治解析:D 克利斯提尼改革以地域性的五百人议事会取代血缘性的四百人议事会,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削弱旧氏族贵族的特权,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铲除其特权,故A项错误;增强公民民主观念的是诸如陶片放逐法、津贴制度而非五百人议事会,故B项错误;有利于调动公民参政热情的是伯利克里时期的津贴制等措施,故C项错误;以地域性的五百人议事会取代血缘性的四百人议事会,并向所有等级公民开放有利于从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结构方面巩固和扩大雅典民主政治的范围和程度,故D项正确。

4.伯利克里说:“我们服从法律本身,特别是那些保护被压迫者的法律,那些虽未写成文字,但是违反了就算是公认的耻辱的法律。

”材料反映的雅典法律体系的特点是( )A.成文法与习惯法并重B.习惯法与自然法并重C.注重保护平民的利益D.强调法律的公平正义解析:A “那些虽未写成文字,但是违反了就算是公认的耻辱的法律”体现了习惯法,“我们服从法律本身,特别是那些保护被压迫者的法律”体现了成文法,故A项正确;自然法是一种法律观念,与题干无关,故B项错误;“特别是那些保护被压迫者的法律,那些虽未写成文字,但是违反了就算是公认的耻辱的法律”反映了法律保护所有公民的利益,没有特别侧重平民,故C项错误;材料与法律的公平正义无关,故D项错误。

5.(2017·安徽池州一模)有学者指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两人对于雅典民主的评价都不高,柏拉图甚至认为暴君政治比民主还好,因为暴君只是他一人在做坏事,民主则有可能是全体人在做坏事。

据此可知( )A.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倾向于君主专制B.雅典民主排除了“贤人”参与政治活动C.雅典保证了男性公民都能成为管理者D.直接民主有可能不利于雅典城邦发展解析:D 根据“民主则有可能是全体人在做坏事”可知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不利于雅典城邦的发展,故D项正确。

6.(2017·华中师大新高考联盟模拟)《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十四条规定:现行窃盗被捕的,处笞刑后交被窃者处理;如为奴隶,处笞刑后投塔尔泊峨岩下摔死;如为未适婚人,由长官酌处笞刑,并责令赔偿损失。

材料体现出罗马法的主要特点是( )A.内容细致,可操作性强B.重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C.保留较野蛮的习惯法D.突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解析:A 材料对奴隶与未适婚人犯同一罪行进行不同的惩处规定,说明罗马法内容细致,可操作性强,故A项正确;材料重点突出对盗窃罪的分类处理而非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故B项错误;C项只能反映对奴隶的处理规定,不能反映材料全部信息,故C项错误;D项也仅能反映对未适婚人的处理规定,故D项错误。

7.罗马帝国前期,法学家的活动十分活跃。

他们除了协商国家进行立法和汇编法令的工作,还担负着答复法律上的疑难问题,指导诉讼,编撰契约合同以及其他法律事项,法学家纷纷著书立说,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相当流行,蔚然成风。

材料说明( )A.罗马法学家拥有了国家立法权B.成文法逐渐取代习惯法C.法学家的活动推动万民法发展D.罗马法已经发展到鼎盛解析:C 罗马帝国前期,立法权掌握在贵族元老院手中,材料表明罗马法学家也只能协商国家进行立法,并没有立法权,A项错误;罗马共和国时期成文法就逐渐取代了习惯法,B项错误;材料说明罗马帝国前期,法学家积极进行汇编法令、法律解释、著书立说等工作,从而推动法律教育与法学研究蔚然成风,说明法学家的活动推动了罗马帝国时期万民法的发展,C项正确;6世纪时,东罗马帝国编撰《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D项错误。

8.古罗马的法律谚语:“所谓正义,主要的不是关于实际规则的对或错。

人类的正义,是要求同样的事情,按同样的规则来处理,而且这种规则应能适用于一切人,适合于一切人与生俱来的本性。

”这一法律谚语主要体现了古代罗马法律遵循( )A.证据法则B.民主法则C.程序法则D.自然法则解析:D 根据材料中“所谓正义,主要的不是关于实际规则的对或错”可知强调的不是证据,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民主,B项错误;材料中“要求同样的事情,按同样的规则来处理”并未提到处理事情的程序,C项错误;材料中“适用于一切人”体现了“人人平等”的原则,体现了自然法则,D项正确。

【新知生成】自然法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一种法律观念。

罗马共和国晚期的著名政治家和法学家西塞罗被誉为“自然法之父”。

他认为,自然法是整个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它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

在自然法体系下,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资格享有某些基本权利。

这种人类自然平等的思想是对罗马法律实践的理论概括与升华,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

9.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学者安提丰认为:“一个人应该以他最有利的方式对待法律。

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应非常尊重法律。

但当可以自主而又无人在场的情况下,他可以随本性驱动行事。

”这种主张( )A.反映出古希腊法律是习惯法B.说明了古希腊实行民主政体C.体现了智者学派的思想特征D.表明知识分子倡导以人为本解析:C A、B两项信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错误;安提丰是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学者,与智者学派的普罗泰格拉处于同时代,“他可以随本性驱动行事”讲究人的感觉,强调了人的主观随意性,由此可判断这种主张与“人是万物的尺度”相似,C项正确;“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应非常尊重法律”并非以人为本,D项错误。

10.(2017·山东枣庄期末)柏拉图认为,正义的城邦或理想国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统治者应从有才能的人中挑选出来;第二,统治者阶层应过公社生活;第三,国王应是哲学家,或应该让哲学家做国王,因为只有哲学家才具备治理国家应有的知识。

这一主张( )A.初显了理性主义的思想理念B.规划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宏伟蓝图C.否定了雅典的城邦民主政体D.促使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鼎盛时期解析:A 材料中柏拉图主张正义的城邦或理想国应从有才能的人中挑选统治者,并由具备治理国家能力的哲学家担任国王。

可见柏拉图的政治主张在治国方面具有明确的是非优劣的标准,初显了理性主义的思想理念,故选A项。

柏拉图的政治主张不同于近代民主政治思想,故B项错误;柏拉图只是否定雅典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制,并不否定城邦民主政体,故C项错误;此时雅典民主政治的鼎盛时期已经过去,柏拉图针对直接民主制的弊端提出了自己的政治设想,故D项错误。

11.(2017·贵州遵义摸底)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对学生说:“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下来的苹果,你们闻闻它是什么味道?”闻过的学生都说是苹果的香味。

学生柏拉图最后闻,说“我什么味道也没有闻到”。

继而苏格拉底对柏拉图笑着说:“看来只有你是你自己”。

苏格拉底把苹果传给学生看,学生们呆住了——那是一个蜡做的假苹果。

这个故事反映出( )A.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B.人是万物的尺度C.美德的内涵是坚持独立思考D.理念是万物本原解析:C 材料反映的是苏格拉底用一个蜡做的假苹果考验学生,受苏格拉底所说的“刚从果园里摘下来的”影响,除柏拉图以外的学生都认为是真苹果,只有柏拉图坚持独立思考,没有受苏格拉底的“误导”,拥有追求真理和智慧的美德,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排除。

12.孟子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苏格拉底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

他们所述的共同目的是( )A.重视对人自身的研究B.强调教化对人的作用C.实行民主政治D.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解析:B 材料的主旨强调的是对人的教化,不是研究人本身,故A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民主政治,故C项错误;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不符合题干材料反映的主旨,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律疏议》是唐高宗永徽年间完成的法典,是唐律的典型代表。

据《旧唐书·刑法志》记载,唐太宗贞观年间有同州人房强,弟弟在岷州任统军,因为谋反伏诛;按照当时的法律,房强应当因为连坐处死。

太宗得知此案,怜悯其将死,于是对大臣们说:“因为风俗教化未能博施,所以如今仍然需要刑典。

这不是庶人的过错,怎么能因此滥施重刑呢?这更显得君主不德。

……怎么能不察其原本而一概加以诛罚呢,这违反了恤刑而重人命的原则。

”这对《唐律疏议》的修订产生了影响,如将原《贞观律·名例篇》中的“言理切害”,更为“情理切害”。

后来以其为代表的法律体系亦被宋元明清所继承,在东亚被其他国家所接受。

——陶舒亚《中国法制史》等材料二《法学阶梯》是罗马法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期间(公元527~565年)编写的一部法学教科书,书名取自罗马帝国鼎盛时期大法学家盖尤斯、保罗、乌尔比安以及其他法学家弗洛伦丁和马其安的同名著作。

该书简要阐明了法学原理,如“正义是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的这种坚定而恒久的愿望”,“奴役是违背自然法的(因为根据自然法,一切人生而自由)”。

但随着罗马帝国的分治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法学阶梯》逐渐湮没在欧洲中世纪的历史中,直到人类走出中世纪迈向近代时,其命运才发生了变化。

——徐国栋译《法学阶梯》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律、罗马法的立法思想,并指出它们产生的背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