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的这天

合集下载

1976年耳闻目睹的惊世之事

1976年耳闻目睹的惊世之事

神龙1976年,是最为难忘的一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灾难的一年,是天崩地裂、地动山摇、惊心动魄的一年,也是中国历史初现重要转折的一年。

这一年,震撼世界的大事、奇事、罕见之事,在中华大地接憧而来!1月8日: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外交家,中国各族人民十分爱戴的周恩来总理不幸逝世,寒风呼啸,举国致哀,十里长街,整个神州,在冰雪和哀乐中震颤。

3月:吉林地区降落了世界上罕见的陨石雨,最大的一块达1770公斤,创下世界纪录。

百姓对星球的特殊外来之“客”,忐忑不安,众说纷纭。

4月5日:发生“四·五”运动,人民英雄纪念碑旁摆满花圈,松树上挂满白花,人们颂诗吟词,泪水沾襟。

7月6日: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红军之父、十大元帅之首的朱德委员长与世长辞,中国人民又一次遭到悲哀的打击。

7月28日:唐山发生大地震,一座百万人口的大城市顷刻间被夷为平地,累计死亡24万余人,重伤16万余人,这是迄今为止的世界地震史上最悲惨的一页。

其伤亡程度远远超过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的两颗原子弹威力的总和。

9月9日: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久病不治,与世长辞。

10月6日:粉碎四人帮,人们奔走相告,心灵的压抑得以释放。

这些惊世之事接踵而来,无不令人震颤。

这些大事,无不波及一线指挥机关——县委。

这一年,是我调到县委办公室工作的第三个年头。

作为全县工作指挥中心的县委办公室,那年的工作自然更加繁忙。

三位伟人逝世,举国哀悼,我县和全国一样,沉浸在无限悲痛之中。

毛主席逝世后,县里在城内人民礼堂搭建灵堂,有组织的进行吊唁哀悼。

吊唁的人们臂带黑纱,胸别小白花,拖着沉重地步伐,心有塌天之感,无不为国家安危担忧。

唐山大地震使百万人口的城市顷刻间被夷为平地,几十万人伤亡。

不幸的灾难,震惊全国,人们似惊弓之鸟,谈震色变。

受此影响,全国各地关于地震的传言到处流传,似乎随时都有发生地震的可能,一时间人心惶惶。

1976年《人民日报》逝世消息汇总(下)

1976年《人民日报》逝世消息汇总(下)

1976年《人民日报》逝世消息汇总(下)第四届人大代表、中国民航总局顾问查夷平先生逝世新华社一九七六年九月五日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民用航空总局顾问查夷平先生长期患病,医治无效,于一九七六年八月十日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一岁。

查夷平先生在我党的领导下,于一九四九年任旧中央航空公司副总经理时,积极参与组织旧中国、中央航空公司人员起义,对祖国对人民做了有益的贡献。

查夷平先生追悼会于九月四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务院办公室、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中国民用航空总局送了花圈。

(1976年9月6日《人民日报》)郭小川同志逝世王震副总理参加了追悼会新华社一九七六年十二月十四日讯前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中国作家协会秘书长郭小川同志,于一九七六年十月十八日不幸逝世,终年五十八岁。

郭小川同志的追悼会今天下午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

国务院副总理王震参加了追悼会。

追悼会由中共中央组织部负责人王常柏主持,中央组织部负责人高淑兰致悼词。

悼词中说:郭小川同志一九三七年九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十一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热爱党、热爱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认真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积极参加三大革命运动,为党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

他在文艺战线工作多年,写了不少歌颂党、歌颂革命的好作品。

他积极参加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他曾同“四人帮”作过斗争,“四人帮”以莫须有的罪名对他进行排斥和打击。

他热烈拥护华国锋同志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热烈欢呼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粉碎王张江姚“四人帮”篡党夺权阴谋的伟大胜利。

参加追悼会的还有,中央组织部、文化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诗刊社的负责人和群众代表,以及郭小川同志的生前友好和亲属。

(1976年12月15日《人民日报》)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作曲家郑律成同志在京逝世王震副总理等参加追悼会新华社一九七六年十二月十七日讯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作曲家郑律成同志(《八路军军歌》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作者)因病于一九七六年十二月七日在北京逝世,终年五十八岁。

1976年中国大事记

1976年中国大事记

1976年中国大事记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在经历了长期病痛折磨以后,阖然长逝;1976年7月6日,朱德委员长以90岁高龄与世长辞;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毛泽东主席久病不治,离开我们;共和国的几位主要开创者,竟然都在同一年先后去世,这真是古往今来难得一见的巧合。

老百姓接二连三的听着哀乐,扎着白花,心怀恐惧,很多人都有“天塌下来”的感觉。

自然界的“天崩”也紧随而来。

1976年3月8日下午,吉林发生极为罕见的陨石雨。

陨石在离地面19公里左右的空中爆炸,3000多块碎石散落在永吉县境内,其中最大的陨石重1770千克,比美国1948年2月发现的“诺顿”陨石还要大,成为“世界陨石之最”。

还有“地裂”。

1976年5月29日,云南西部先后发生两次强烈地震。

第一次震级为7.3级,第二次震级为7.4级,9个县遭到损失,人员死亡98人,重伤451人,轻伤1991人,房屋倒塌和损坏42万间。

两个月以后的7月28日凌晨3时42分,河北省冀东地区的唐山、丰南一带突然发生7.8级强地震,新兴的重工业城市唐山被夷为一片废墟。

地震震中在唐山路南区的吉祥路一带,即北纬39度38’,东经118度11’,震中烈度达11度,震源深度12公里。

极震区以唐山为中心向四面延伸,约47平方公里。

唐山市老区多为老式单层民房,震后变成一片瓦砾;新市区大多是砖混结构多层建筑,几乎倒塌殆尽;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高层建筑物亦未能幸免,铁路轨道发生蛇形扭曲或由于路基下沉而呈波浪式起伏,地表产生宽大裂缝,桥梁普遍塌毁,地震构造裂缝延伸达8公里,裂缝带附近的地面运动非常惊人,其两则200多米的范围内连人都被抛向空中。

地震的影响区域极大,强震波及我国东部的广大地区,北起黑龙江的满洲里,南至河南的漂河,东临渤海湾,西抵宁夏的名咀山,14个省、市、自治区、2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居住的几亿人受到扰动。

遭受地震破坏的区域约21万多平方公里,其中严重破坏区3万多平方公里。

吉林陨石雨竟预示了毛周朱三星陨落

吉林陨石雨竟预示了毛周朱三星陨落

吉林陨石雨竟预示了毛周朱三星陨落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吉林陨石雨竟预示了1976毛、周、朱三星陨落1976年,对中国人民来说是悲痛的一年。

这一年,发生了太多让人震惊的事情。

周恩来、朱德、毛泽东三位国家领导人相继去世;还有那级的唐山大地震,令许多人人都因此丢掉了生命。

而这一年,吉林省竟相继有三颗陨石降落。

这里面究竟有没有什么关联,世上真有这么凑巧的事吗这三颗陨石是不是就象征着这三位伟人呢,人们对此议论纷纷。

三颗陨石降落民间曾流传有“文臣武将开道”的说法。

那么,文臣武将分别指的是谁呢正是我们的周总理和朱老总。

1976年的1月8日,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永远离开了,当人们还沉浸在无限悲痛中时,在同年的7月6日,朱德总司令也离开了我们。

十里长街送总理但是,这还远远没有结束。

在9月9日的时候,毛泽东主席与世长辞。

人们在深深的悼念这三位伟人的时候,不禁怀疑中国到底是怎么了然而,也就是在这一年,吉林也有三颗陨石降落。

时间是在1976年的3月8日下午,一棵庞大的陨石沿着自己的运行轨道从地球的后面追上地球,以极快的速度穿过了大气层。

在15时2分36秒的时候发生了陨石降落。

当时,也有很多老百姓曾目睹了这一幕。

我们就去拜访了那些目击者。

据他们所言,最初时候天空出现一个红色的火球,光芒四射,极为耀眼,比满月还要大。

在火球的后面拖着一束光带,夹杂着滚滚的浓烟。

火球在远行过程中,由于巨大的温度以及受外力作用,曾产生过多次爆炸。

当陨石的主体在吉林市龙潭区金珠乡上空发生爆炸时,一个黄色的大火球突然发出强烈的闪光,随之冲出三个小火球,带着光束鱼贯向西南飞行。

吉林陨石就其数量、重量、散落范围以及科技含量在世界都是罕见的。

吉林陨石雨降落时,铺天盖地,呼号之声,几百里以外都清晰可闻,落地的巨响和震波,震碎了很多居民住宅的玻璃窗,场面之宏大,威力之巨猛,如同一颗原子弹。

吉林一号陨石这就是吉林陨石中最大的三块陨石,现在被命名为吉林一号、二号和三号陨石,是不是就象征着周、朱、毛呢唐山大地震然而,这还不算完,就在人们惊魂未定之时,1976年7月28日,中国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级强烈地震。

1976年,迟浩田工作组进驻人民日报社

1976年,迟浩田工作组进驻人民日报社

1976年,迟浩田工作组进驻人民日报社作者:钱江来源:《湘潮》2017年第06期1976年10月7日晚上,以迟浩田、孙轶青、郗汉生3人组成的工作组进驻人民日报社,从鲁瑛手中接管编辑事务,使“文革”中长期受控于张春桥、姚文元的《人民日报》完全转入以华国锋、叶剑英为首的中共中央政治局领导之下。

为迅速消除“四人帮”在各地“造反势力”,消除这种势力对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威胁,《人民日报》发挥了积极作用,及时而稳妥地向社会公众传递了党中央的声音。

编辑记者议论新来的领导迟浩田等3人在10月7日进驻人民日报社后,立即召开由9人参加的“党的核心小组”会议,宣布由迟浩田代表党中央新的领导人华国锋、叶剑英对人民日报社进行领导,切断人民日报社与张春桥、姚文元的工作关系,切断原人民日报社领导人鲁瑛办公室的“红机子”(即可以直接接通中央领导人的红色电话机),亦控制鲁瑛的对外联系,特别是控制他与上海市领导人徐景贤、王秀珍的联系,要求他不向上海方面透露北京发生的一切变化。

会议结束后,迟浩田等人审阅了第二天《人民日报》的主要版面,因为差不多已到截稿时间,不可能做大的调整了。

实际上,为了稳定局面,不走漏消息,也不需要对版面做大调整,因此也就基本未动。

10月8日早晨的人民日报社机关食堂里,前来用早餐的编辑记者们没有议论当天版面,而是交头接耳,交流传闻:“报社昨天晚上又来了新的军代表!”有的听者司空见惯:“嗨,这有什么稀奇!‘文革’以来,军代表来过几拨了。

”确实如此,“文革”以来,陈伯达首带“工作组”进驻人民日报社,随即跟来一个“记者团”。

不到两个月,“记者团”撤走,前番随同陈伯达前来的《解放军报》副总编辑唐平铸被任命为代总编辑。

“文革”进入高潮时,报社又先后进驻了中学“红卫兵”和来自大学的“红卫兵小组”,此后又有“工宣队”“军宣队”轮番来到。

其中,“军宣队”在人民日报社的时间最长,直到迟浩田工作组进驻,以某军一个师政委崔金耀为首的“军宣队”仍在人民日报社。

唐山大地震具体时间唐山大地震什么时候

唐山大地震具体时间唐山大地震什么时候

唐⼭⼤地震具体时间唐⼭⼤地震什么时候 【唐⼭⼤地震具体时间】 唐⼭⼤地震具体时间:1976年7⽉28⽇3时42分54秒,在河北省唐⼭、丰南⼀带,发⽣了7.8级强烈地震,震中区烈度11度,地震波及天津市和北京市。

这次地震集中在⼯矿企业集中、⼈⼝稠密的城市,造成242419⼈丧⽣(包括天津等受灾区),100多万⼈受伤,15886户家庭解体,3817⼈成为截瘫患者,25061⼈肢体残废,遗留下孤寡⽼⼈3675位,孤⼉4204⼈,数⼗万居民转眼变成失去家园的难民。

(www.) 【唐⼭⼤地震与汶川地震的⽐较】 经过地震系统的进⼀步研究,加上实地观察以及各地上报的情况,汶川⼤地震重灾区的范围已经超过10万平⽅公⾥,汶川⼤地震的强度、烈度都超过了唐⼭⼤地震。

据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学所基础地质研究室专家冯梅介绍,汶川⼤地震破坏性强于唐⼭⼤地震有⼏点: ⾸先,从震级上可以看出,唐⼭⼤地震是7.8级,汶川⼤地震是8级,稍强。

其次,从地缘机制断层错动上看,唐⼭⼤地震是拉张性的,是上盘往下掉,汶川⼤地震是上盘往上升,要⽐唐⼭地震影响⼤。

第三,唐⼭⼤地震的断层错动时间是12.9秒,汶川⼤地震是22.2秒,错动时间越长,⼈们感受到强震的时间越长,也就是说汶川⼤地震建筑物的摆幅持续时间⽐唐⼭⼤地震要强。

第四,从地震张量的指数上看,唐⼭⼤地震是2.7级,汶川⼤地震是9.4级,差别很⼤。

第五,汶川⼤地震波及的⾯积⽐唐⼭⼤地震⼤,前者超过10万平⽅公⾥,⼏乎全国甚⾄东南亚⼀些地区都有震感,后者为3万平⽅公⾥,影响范围为14个省市⾃治区。

最后,汶川⼤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次⽣灾害⽐唐⼭⼤地震⼤得多,因为唐⼭⼤地震主要发⽣在平原地区,⽽汶川⼤地震主要发⽣在⼭区,次⽣灾害、地质灾害的种类都不太⼀样。

汶川⼤地震容易引发破坏性⽐较⼤的崩塌、滚⽯加上滑坡等,⽐唐⼭⼤地震的地陷等次⽣地质灾害要严重得多。

另外,因为四川⽔⽐较多,容易形成危险的堰塞湖。

2006 毛周朱 黑色的1976

2006 毛周朱 黑色的1976

男女老少都不约而同地脱帽致哀。

悲痛万分的群众终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开始抽泣,哭声
很快变成哭的海洋。

大家顾不得擦
虽然看不见总理的遗容,但多看几眼
对无边的哀思也是一种最大的寄托和安
人们在热爱总理的信念支撑
形始终没有变、没有
朱德带着对
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永远离开了亲人
离开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伟
来的
这时主持中央日常工
作的华国锋赶来向他报告了朱德逝世的消息,毛泽东嘱
咐华国锋一定要妥善料理朱德的丧事,并感叹:“‘朱毛’,‘朱
大厅内,每天有10余万群众前来瞻仰遗容。

在吊唁大厅内外出现病状,
高领袖逝世的悲恸程度。

置病情。

人追悼大会举行。

幅遗像,
了红色高台,
献的花圈。

东西两侧陈放着党政军各部门和各
省、市、自治区敬献的花圈。

穆。

首都百万群众很早就来到天安门广场和东、安街,一直延伸到东单、
……。

1976年11月6日农历阳历表对照表

1976年11月6日农历阳历表对照表

1976年11月6日农历阳历表对照表1976年11月6日,是农历十月初一,也是阳历11月6日。

这一天,正值秋末冬初之际,天气渐渐变冷,树叶渐渐凋零,人们开始穿上厚重的衣物,迎接即将来临的寒冷季节。

当时,正值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尾声,社会风气动荡不安。

人们在政治斗争的阴影下生活,思想受到极大的束缚,社会秩序受到严重破坏。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岁月里,人们对于新生活的渴望更加强烈。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生活的节奏依然在继续。

他们早出晚归,在田间劳作,在工厂车间里忙碌。

他们或许并不关心政治斗争的是非曲直,他们更注重的是如何维护家庭的温暖,如何养育子女成人。

1976年11月6日,或许是一个普通的日子,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

但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一天可能意味着一次重要的人生转折。

也许有人在这一天迎来了新生命的诞生,也许有人在这一天告别了亲人的离去。

生死往来,岁月如梭,每一个日子都承载着太多的故事和情感。

回首过去,我们不禁想起那段历史的烽火岁月,想起那些为信仰、为理想、为家庭默默奋斗的人们。

他们或许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们的精神永远留存于我们心中。

正是因为他们的坚守和奋斗,我们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今天的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拥有了更多的物质财富,拥有了更自由开放的思想。

然而,我们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困难。

社会竞争激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

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更需要记得那些朴素的美德,珍惜那些真挚的情感。

1976年11月6日,或许已经成为历史的一页,但它所承载的意义却永远不会消失。

让我们珍惜当下,感恩生活,铭记历史,坚守信念,让每一个日子都充实而有意义。

无论是风雨飘摇的年代,还是繁花似锦的时光,我们都要坚强地面对,勇敢地前行。

1976年11月6日,那一天,或许什么都没有发生,但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却是意义非凡的。

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情,迎接未来的每一个日子,让生命在岁月的涤荡中闪耀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76年的这天,名不经传的美国酒打败了法国名庄酒第一财经.识趣高翰2016-06-15
1976年5月24日,巴黎品酒会上,来自加州的葡萄酒向法国名庄酒发起了挑战
不久前,史密森尼国立美国历史博物馆(Smithsonian National Museum of American History)宣布将1973年份的蒙特雷纳城堡酒庄霞多丽和1973年份的鹿跃酒庄赤霞珠,纳为博物馆永久典藏的珍品,这两支破天荒得到最高礼遇的葡萄酒,正是40年前在巴黎品酒会上成功夺冠,把木桐、侯伯王、梦图斯等一众法国顶级酒庄甩在身后的纳帕谷葡萄酒。

1976年5月24日的下午,一场汇集英国、法国、美国三国葡萄酒专业人士的非正式品酒会在巴黎洲际酒店内举行,9位法国籍顶尖葡萄酒专家受邀担任评审,以蒙瓶试饮的方式,对10支初出茅庐的加州葡萄酒和10支来自波尔多、勃艮第的名庄酒做出评判。

所有人,无论是列席的葡萄酒业内人士,抑或抱着好玩的心态参加此次活动的媒体人,纷纷认为结果是板上钉钉,加州葡萄酒取胜的可能性为零。

然而,随着分数及名次一一揭晓,满座哗然。

让所有人感到讶异的,不仅仅是因为蒙特雷纳城堡酒庄和鹿跃酒庄拔得了红白小组冠军,同时还因为春山、山脊等多款加州酒的表现一致可圈可点。

两周后,《时代周刊》的相关报道刊出,越来越多人开始意识到,这场品酒会与两个世纪前莱克星顿的枪声具有某种微妙的联系,看起来,一场撼动新旧世界秩序的战役已经打响——纳帕谷作为名不见经传的新型产区代表,正式向长居桂冠宝座的经典产区发起了挑战。

《时代周刊》特派记者乔治·泰伯中在这一事件基础上著写了《1976巴黎品酒会》
一个有生命力的故事
乔治·泰伯时任《时代周刊》驻巴黎特派记者,在巴黎品酒会举办的当天,才决定抽时前往。

他想要争取一个有趣的故事,结果也如其所愿。

乔治·泰伯未曾预料到的是,这个事件本身的新闻价值远远超过了记者、与会专业人士乃至整个葡萄酒行业的预期。

以1976年为起点,纳帕谷以及美国加州其他籍籍无名产区就像坐上火箭一样,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崛起。

在此之前,加州酒的主要销售对象是州内人士,来自外省份乃至外国的订单寥寥无几,整个产业也刚刚从大禁酒时代的禁锢中解放出来,百废待兴。

然而,美国酒打败法国酒的消息传出后没多久,加州酒在其他省份及欧洲主要葡萄消费市场上就拥有了区别于其他产区的独立货架,蒙特雷纳城堡酒庄和鹿跃酒庄的电话则在很长一段时间响个不停。

在《时代周刊》2000万读者,尤其是刚开始对葡萄酒产生兴趣的美国中产阶级读者的密切关注下,新
闻持续发酵,来自《纽约时报》、《西雅图时报》、《洛杉矶时报》的特派记者及葡萄酒专栏作家亦纷纷加入事件的后续报道阵营。

泰伯花了一段时间才意识到,自己必须得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重新解读巴黎品酒会的意义。

随着时间流逝,这一事件作为加州葡萄酒历史上的逆转点,影响力不断凸显,它甚至在美国以外的地方也获得广泛关注,成为其他新型葡萄种植区锐意进取的灵感和信心来源。

2006年的同一天,泰伯在巴黎品酒会三十周年纪念活动上,再一次目睹加
州葡萄酒的优异表现之后,决定用一本书来讲述这场变革带来的影响。


此,他亲身前往西澳玛格丽特河、南澳巴罗莎谷、新西兰的马尔堡、智利
的安第斯山脉、南非的斯泰伦布什以及美国东海岸其他葡萄酒产区,寻找
全球化影响下的新兴葡萄酒生态,不断进化的耕作及酿造方式,新的市场
规则与竞争方式。

这本以非虚构方式写就的作品,仍然被冠以《1976巴黎
品酒会》之名(后改编为电影《瓶击》,由“斯内普教授”艾伦·里克曼主演),
可是它的叙述重点,已经从单一事件转向了对于更为广阔的行业生态和世
界葡萄酒版图的刻画。

泰伯认为,一个真正值得叙述的故事是有生命的,并且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得到进化。

这样的故事,即是放到数十年后,仍然能够唤起读者的共鸣。

重返品酒会现场
在1976巴黎品酒会结束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巴黎葡萄酒学院的创办者、英国籍酒商史提芬·斯伯瑞,作为活动最重要的发起人,被摈弃于主流社交圈之外。

法国媒体不断质疑他举办此次品酒会的初衷,
认为其中隐藏着龌龊的阴谋,而曾经与他交好的供应商,一夜之间相待如冰,甚至以拉蒙内-普鲁东为代表的勃艮第酒庄也对其个人下达了禁令,要求斯伯瑞远离蒙哈榭的葡萄园和酒窖。

斯伯瑞称,自己原本只是想要让加州葡萄酒的品质得到更多人的认可,让人们可以在酒桌上找到新的谈资,可是事实却是,“战争”因此引发,人们把他当成了头号公敌。

在1986年和2006年,斯伯瑞采用同样的品评制度与同样的酒款,重演了
巴黎品酒会的全过程——前一场活动由葡萄酒评论家及酿酒师阿莱克
斯·荔仙领衔评审团主席,在纽约举行,后一场则在伦敦和纳帕谷两地同时
举办,作为巴黎品酒会的30周年纪念活动,邀来英法美三国最有影响力的
酒瓶人如米歇尔·贝丹、休·强生、简西丝·罗宾逊、安东尼·迪亚斯·布鲁等人
担任评审。

有趣的地方在于,这两场时隔多年举办的“复刻版”品酒会,
依旧以大致相同的结果告终。

在第一场评比中,来自纳帕谷的谷园、山脊
和鹿跃酒庄,分别取得了红酒小组的第一、第二和第六名,而在第二场评
比中,伦敦、纳帕谷两地评审团一致将山脊、鹿跃两个酒厂的作品列为冠
亚军,当所有打分汇总在一起时,人们最终惊诧的发现,加州酒包揽了前
五名,第六名是1970年的木桐。

“在过去的数十年里,我听到了太多反对的声音,不少业内专家认为用于品鉴的法国葡萄酒不在适饮期内,陈年后的魅力无法得到发挥。

对于这一点,我本人是非常想要给出一个公正的答复的,因此才会选择继续以盲品的方式重演巴黎品酒会事件的始末。

“在上个月,斯伯瑞透过媒体再次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他同时宣称,时至今日,关于波尔多陈年后风味表现更佳的争议已经完全平息。

“2006年的30周年纪念品酒会,就结果而言是相当成功的,纳帕谷的陈年潜力比我们设想的还好。

实际上,在准备这场活动之际,我们同时也举办一次面向一般消费者的公开品鉴,把纳帕谷、波尔多、勃艮第的新旧酒款都拿出来比对,结果是波尔多葡萄酒得到了最多的支持票。

也许它可以证明盲品与普通品评,专业人士与普通消费者在审美趋向上的差异性。


不少波尔多名庄在巴黎品酒会后与纳帕谷跨区“联姻”,图为蒙特雷那酒庄一景
向真实风土致敬
蒙特雷那酒庄现任总酿酒师波·巴瑞特,是老庄主吉姆·巴瑞特的儿子。

回忆起40年前的光景,他提到自己当年在酒厂只是一名小工,负责给果实破皮、榨汁,赚取每小时3.15美元的生活费,不曾想到一则新闻的出现,会给酒庄、自己以及真个产区的命运带来渐进式的改变。

“若非透过盲品,人们永远不会意识到加州酒能酿得跟波尔多、勃艮第名庄一样好,而现时加州建立起以精品酒庄和可持续性种植为主导的产业环境,也是拜上述观念所赐。

”巴瑞特认为巴黎品酒会给
整个葡萄酒行业带来的正面激励,主要还在于观念上的改变。

“人们开始意识到,只要品质足够好,不论你的酒是否来自偏远无名之地,葡萄园没有足够长的历史,一样还是机会获得成功。


相比波尔多的不变与迁就传统,纳帕谷拥有更为自由、开放的氛围和一种积极、高效的力量,并且拥抱创新的工作方式,许多酿酒师来到这里时间虽然不长,但已经能够感受到工作带来的巨大成效。

因为这个原因,该产区渐渐成为了世界各地酿酒人首选的修行之地,甚至有不少波尔多名庄也在巴黎品酒会后打起主意,前往大西洋彼岸寻找合作伙伴,比如说,拉菲酒庄与谷园酒庄,木桐酒庄与罗伯特·蒙大菲,柏图斯与多明纳斯酒庄,都属于跨区“联姻”的成功案例。

巴瑞特同时提到,在这个产区,掌握主导权的不是贵族和世家子弟,而是知识分子,就像他自己的父亲杰姆·贝瑞特原本是来自南加州的律师,半路出家学习了种植和酿造,而他们的邻居华伦·维尼亚斯基,则在辞去芝加哥大学文学教师的职位后建立起了鹿跃。

这种领导结构的差异,是波尔多与纳帕谷之间文化冲撞的根源所在。

在巴雷特看来,加州酒之所以能够在40年前打出漂亮的胜仗,主要原因归
结于两点:其一,1970年代的波尔多就像一头沉睡的狮子,它在葡萄酒冠
桂宝座上呆的时间太久,变得陈腐、迟滞;其二,从1960年代开始,加州
大学戴维斯分校面向酒农及酿酒者无私分享研究成果,推广先进的葡萄园
管理技术和酿造技术,从而大大加速了产区的发展,尤其是可持续性农耕
技术的传播,带给葡萄酒品质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巴雷特称,随着时间
流逝,他愈发能够感受到上一代人在土壤、水源以及生态环境方面所做的
投资是何等明智,而这些投资又为今日的酿酒者带来了多么大的补益和便
利。

蒙特雷那酒庄在可持续性种植及酿造领域已经耕耘多年,酒庄最近还加入了纳帕绿色认证的土地计划,做出深远的可持续发展承诺。

计划包括保护区域水源和自然栖息地,使用自然堆肥和健康覆盖作物以保证植株的活力,在葡萄酒周围留出小型花园和绿地以平衡生态环境,同时在葡萄园及酒庄内部使用太阳能供电,安装LED照明设施及电动车充电桩,以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

当然,酒庄的最终诉求是捍卫风土的完整性与唯一性,在土地与葡萄酒的风味之间,创造一种真实的连接。

“想要追上欧洲,光靠40年的时间还是不够。

维持葡萄酒品质的稳定性是个困难的课题,更何况,我们的竞争对手也在不断成长,如今想要取胜,需要付出比40年前更多的汗水才行。

”他解释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