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手背静脉穿刺置管化疗73例护理体会
护士静脉穿刺心得体会

护士静脉穿刺心得体会在一年的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静脉穿刺是临床护理工作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疾病治疗抢救及手术中的一项基本操作,因此护理人员必须不断练习和提高自己静脉穿刺的技术首先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是否牢固及实践经验是否丰富直接影响着穿刺成功率,因此我要求自己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认识和自我素质,本着救死扶伤的精神,把每一个患者当做自己的亲人,尽职尽责。
其次护士心理状态往往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护理人员心理失衡表现在静脉穿刺时就可能造成痛苦,甚至失去抢救生命的良机。
因此要减少或者避免静脉穿刺的失败、减轻患者的痛苦及血管的损伤,必须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做到一针见血,是我们护理人员因具备的重要素质。
然而由于科室的特殊性,我科室老年人相对较多,而老年人机体老化,静脉管壁增厚、变硬,血管弹性较差,脆性增加,官腔狭窄等特点,再加上经常树叶导致血管破坏,给静脉穿刺增加了很大的难度,我通过对老年患者血管的特点和穿刺技术的研究,掌握了一些静脉穿刺的技巧,老年患者静脉较细小表浅、皮下脂肪少、末梢血管纤维化,缺乏弹性,静脉硬而脆,血管活动度较大,穿刺时易滑动,造成穿刺的困难。
因此,穿刺前腰仔细了解老年患者血管的生理特点,使血管充分暴露,看清走行,摸清深浅和粗细。
在选择穿刺部位时,按原则从远心端至近心端寻找静脉。
对较长期输液的患者,应从末梢血管开始的方法,以保护血管。
同时也出了自己的一套方法:扎止血带前在选择穿刺的肢体上双手自上而下按摩,使血液集中在肢体末端,血管明显暴露,便于穿刺。
在冬季,周围温度低,静脉痉挛充盈不良,穿刺困难,可先给予局部热敷,血管充盈后,再行穿刺。
也可以局部外涂血管扩张剂或上下扎两根止血,待血管充盈后再行穿刺。
我也非常关注各种护理杂志及相关护理网站,我认为作为当今的护理人员我们不应满足于书本的知识,而是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多了解护理行业的研究及发展。
关于静脉输液我了解到许多关于静脉穿刺技术的改进方法,如某研究表明将静脉穿刺角度加大至35°-40°即大角度静脉穿刺术,可弥补常规静脉穿刺术的不足,因此自己也在临床中尝试应用,通过前后两种方法对比,我发现大角度静脉穿刺有利于减轻病人疼痛。
深静脉穿刺置管的操作和护理体会

深静脉穿刺置管的操作和护理体会自从深静脉穿刺置管(CVP)进入临床操作后,它不仅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手段,同时也为护士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护理机会。
作为一名护士,无论在以往的临床实践过程中,还是在新的护理实践过程中,时刻关注病人的身体状况,做到以阅读、观察、判断为主的护理要求,是护理实践的重要内容。
本次参与深静脉穿刺置管操作护理,是我近 cl 年来护理实践过程中的第一次。
它不仅要求护士有较高的专业技能,更需要关注病人在做手术前存在的精神状态,切实保障操作期间病人安全健康。
首先,为了保证操作安全,护士需要准备专业护理用品,熟悉穿刺部位,准备好穿刺止血带,配合医生进行深静脉穿刺操作。
其次,护士要注意观察病人神态,准备及时安抚病人情绪,以缓和病人心理紧张状态。
同时护士需要给病人安抚剂,配合医生进行手术及其后续操作,并定时观察病人情况,及时发现异常状况,做出有效处理。
此外,病人下麻醉后,护士还要充分准备必要的用品,如血型浆,氧气,急救用品等,以防止出现意外情况,并及时处理病人的疼痛。
护士还要给病人解释手术的相关信息,让病人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保证操作顺利进行。
本次操作护理的实践让我获益匪浅,我意识到护士有责任在操作前期进行深入了解,分析病人手术时的状况,开展有效的护理措施,并要对手术中一步步的准备过程进行贴心护理,保障病人有足够的心态进行手术。
本次实践过程中,我衷心感谢手术室内同仁们对我的指导和帮助,我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自身能力,不断提高护理技能,为患者创造优质的护理环境。
通过这次深静脉穿刺置管的操作护理,让我认识到穿刺工作的重要性,学会在病人术前神经紧张的情况下,以最贴心的护理服务给患者,强化对护理的操作与观察,做到科学的处理,保障操作的安全。
在今后的护理实践中,我将竭力学习和归纳,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充分把握病人各方面的变化,及时发现护理不足,以便及时定位病情,积极有效的为护理提供有效的护理服务,从而更好的保障病人的健康。
对静脉穿刺的护理体会

会失衡使操作难 以顺利 进行 , 静脉穿刺 的 成功率除 与操作娴熟 的技 术外 , 其稳定 的
情绪和 良好 的心 理状 态也是 提高 静脉 穿
刺 成 功 的关 键 , 理 人 员 不 良 的心 理 状 态 护 也 是 导 致 静 脉 穿刺 失 败 的 原 因之 一 , 此 因
用 ,0几年 的临床护理经 验告诉 , 个成 2 一 功的静脉穿刺 , 不仅仅是干法 、 巧、 技 熟练 程 度 , 有 操作 过 程 护 士 良好 的心 理 因 还
般应先选择小静脉 的远端 , 同时对老 人的 血管特点灵活掌握 。 当对手背静脉进行 穿刺 时 , 扎上 止血 带后 , 不用让患者握拳 , 自然放 松 , 心 手 放 的交 给操 作者 , 护士 根 据 患者 血 管 的特 点, 用左手将患者的手 固定成背 隆掌 空的 弓形状成 操作 者左 手 握 紧被穿 刺 手 的 4
为握拳 时手背肌 肉拉 紧 , 骨骼 突 隆明显 , 增加 了静 脉的弯 曲度及 不平 整性 , 握拳 不
时避 免 了 这两 点 。 当对 手 臂 部 静 脉进 行 穿 刺 时 , 止 血 扎
护士给患者进行输液治疗 时 , 患者及 家属心理 比较 紧张 , 穿刺前 易挑 剔 , 此 因 作为一名护士 , 以换位思考的方式充分 理
们 的护 理人 员应加强 自身修养 , 任何时候 都不 急不躁 , 沉着冷 静 , 操作时集 中精力 ,
认 真负责 , 丝不苟 , 一 做到心 中有数 , 遇到 问题及 时解决 , 到忙 而不 乱 的状 态 , 做 同 时应不断加强业务知识 的学 习 , 才能做到 最佳 的穿刺效果 。 实行静脉穿刺流程 中的温 馨告 知 对静脉穿刺流程 中进行穿 刺前 、 穿刺 中、 穿刺后及 拔针 后 的温馨 告知 : 穿刺 ① 前, 你好 , 根据你 的医嘱 , 今天 由我来为你 输液, 你是 否方便 一下 , 有其 他事 情需 或 要处理 , 需要 什 么。为 了你更 加舒 适 , 你
化疗患者采用静脉留置针的护理体会

化疗患者采用静脉留置针的护理体会作者:夏志新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年第06期【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140-01【摘要】本文通过对癌症患者采用静脉留置针进行化疗时的观察与分析,验证了静脉留置针应用在癌症化疗患者中,可以更有效地避免药物外渗、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还能便于保护患者的血管,减少穿刺的痛苦,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恶性肿瘤化疗静脉留置针护理体会随着恶性肿瘤发病率的逐年升高,化疗病人越来越多,多种化疗药物刺激性较强,再加上治疗周期长,患者多次化疗对周围静脉血管损伤较大,容易引起静脉炎。
又因静脉输液时间长、药液容易外渗,造成血管及周围组织损伤、增加患者痛苦和治疗效果的降低。
因此在化疗过程中保护好静脉和局部组织,是确保化疗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
采用静脉留置针凸显它的优势,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静脉的选择根据静脉解剖及循环情况,制定选择静脉的计划,上肢较粗的浅静脉有手背静脉网、前臂肘正中静脉;下肢有足背静脉弓、大隐静脉等,但人体下肢静脉瓣多,血流缓慢,易发生静脉炎,故常不作为首选。
应首选静脉较为粗直、有弹性、远离关节、神经、韧带、受伤、感染等利于固定的静脉进行穿刺。
且化疗前必须详细了解病人的病情及所用药物的性质、毒性及用药次数。
2。
穿刺方法严格无菌操作,穿刺前备齐用物,仔细检查留置针质量,如针头有无倒钩、套管完整无断裂开叉等现象。
在穿刺上方10cm处扎止血带,常规消毒皮肤,用左手固定皮肤,右手拇指和食指持针翼使针尖斜面向上,于静脉的上方与皮肤呈15o~30o左右缓慢进针,见回血后降低约15o,继续进针1~2mm,松开止血带,右手固定针芯,左手向穿刺血管方向推进塑料套管完全进入静脉,右手拔出针芯,遇有无法确定针尖是否刺入血管时,可先将针芯拔出少许,松止血带,让液体低入少量,如点滴通畅、局部无肿胀隆起,可再沿血管方向平行推进软管。
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的护理体会

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的护理体会静脉留置针是一种在医疗护理中常用的设备,用于给患者提供静脉输液、注射药物和监测血液等服务。
作为一名护士,我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频繁使用静脉留置针,并积累了一些关于其应用的护理体会。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这些体会,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
首先,选择正确的插入部位是非常重要的。
在选择插入部位时,我们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治疗需求来进行判断。
常见的插入部位有手背、前臂和手臂等,在选择时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血管情况、输液速度和输液时间等因素。
此外,为了避免对患者的不适和疼痛,我们在插入前应该充分与患者沟通,告知他们插管的目的和过程,并尽量选择疼痛感较小的部位进行插入。
其次,正确的操作技巧是保证留置针安全的关键。
在操作过程中,我们应该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确保插管时不会引入细菌感染。
在插入过程中,我们应该掌握合适的角度和深度,避免针头的穿透过深或过浅。
同时,我们应该注意插管时的速度,过快的插管可能导致针头在血管内滑动,增加插管失败的风险。
插管后,我们要手动检查血管的回血情况,确保留置针插入的位置准确。
在静脉留置针的应用过程中,我们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和留置针的情况,及时进行护理干预。
一旦发现留置针周围出现红肿、疼痛或渗液等症状,应该立即停止使用,并将情况及时报告给医生。
为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我们还应定期更换留置针,避免因长时间使用而导致感染或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合理管理留置针的管路也很重要。
我们应该定期检查和更换输液的管路,防止老化和污染。
保持管路通畅也是非常关键的,我们应该注意避免过高或过低的输液速度,避免因过快或过缓的输液速度而导致不良反应。
同时,我们还应该定期检查输液的容量和时间,确保患者的治疗计划得到正确执行。
总之,静脉留置针在临床护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作为护士,我们应该具备良好的技术和护理技能,准确地插入留置针,并及时观察和处理相关的并发症。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提高自身的护理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和贴心的护理服务。
静脉留置针在输注化疗药物应用的护理体会

静脉留置针在输注化疗药物应用的护理体会化疗是肿瘤病人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在病人经济条件较差,或有picc管禁忌等其它原因的情况下,我们选用静脉留置针进行化疗药物的输注,显著有效地预防了化疗药物外渗引起的不良后果。
1 临床资料自2011年5—9月,本科化疗患者中静脉输液200例,均使用静脉留置针输注化疗药,一例外渗(普通药物),其它全部安全输注完毕。
2 输液方法2.1套管针的选择套管针型号很多,使用时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血管选择合适型号的套管。
2.2疗程长的化疗患者应注意避开上次化疗的穿刺部位。
根据化疗药物选择部位,发疱性药物,一定选择上肢腕关节上2|3位置且走向直、血管充盈、粗大、弹性好、远离关节和静脉瓣的血管。
2.3选择好套管针、血管及常规消毒皮肤后,戴无菌手套,取出静脉留置针,检查并旋紧各连接处,将输液器上的针头插入留置针的肝素帽内,排尽空气。
去除针套,旋转松动留置针针芯,调整针头斜面,操做者手持静脉留置针,使针头斜面与皮肤呈15-30度进行静脉穿刺,进针速度要慢,同时观察回血,见到回血后,调整穿刺角度为10度左右。
采用边退针芯边置入外套管法,回退针芯0.5em,同时沿血管平行将外套管全部送入静脉,观察周围有无渗漏。
回退针芯时,不能过多,软官腔内无支撑,造成送管时针体折曲,导致穿刺失败或不能维持较长的输液时间,力求一针见血,避免反复穿刺使软管粗糙,造成液体外渗,或皮下血肿。
2.4 牢固固定穿刺成功后,松开止血带,左手固定针柄,右手取出针芯,固定贴膜前再次用碘伏消留置针针眼处。
肝素帽与输液针头连接处应用胶布固定,防止患者活动时连接部脱离。
最后注明置管日期及时间。
3 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一般的化疗药,对血管刺激性轻的,无静脉炎发生时,留置针可留置3—5d。
如果护贴内有渗液、渗血、出汗等应给予更换一次留置针护贴,针眼处用碘伏擦试消毒。
输液前后应适量输入生理盐水,用以冲管,这样可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延长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
手背静脉穿刺技术的改进体会

手背静脉穿刺技术的改进体会目的探讨手背静脉穿刺技术的改进方法及临床应用体会。
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300例行静脉注射患者,并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改进组,每组患者150例。
针对常规组患者予以常规穿刺方法,针对改进组患者予以改进后的穿刺方法,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的一次成功率和疼痛发生情况。
结果经对比分析可知,改进组患者的1次穿刺率为98%,显著高于常规组的88%,且采用改进穿刺法的改进组患者穿刺疼痛情况显著优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具有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改进组患者总满意率为82%,常规组组患者总满意率仅为49.3%,组间比较具有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改进后的手背静脉穿刺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运用效果,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穿刺成功率和满意程度,并在很大程度上减缓患者的疼痛感。
标签:手背静脉穿刺;改进;比较体会静脉输液是现阶段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给药途径,因而护理人员需积极掌握静脉穿刺的基础操作及关键技术。
一针见血是评价穿刺成功率的重要标准[1]。
为了更好的保护机体静脉,需从远端依次性往近端向心性进行穿次血管的选择,故手背经脉是目前常用的静脉注射部位。
为寻求最佳的手背经脉穿刺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300例行静脉注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后分别采用常规穿刺法和改进穿刺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成功率及疼痛率。
现作出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于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300例行静脉注射患者,并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改进组,每组患者150例。
其中常规组中男性患者63例,女性患者87例;患者年龄18~76岁,平均年龄(37.7±2.6)岁。
改进组中男性患者65例,女性患者85例;患者年龄18~78岁,平均年龄(38.3±3.2)岁。
两组患者均言语清晰、神志清醒,两侧肢体健康且无感知障碍,均经前检查提示正常。
静脉穿刺的护理心得

3 2 2 2 加 强新 生儿 室 的管 理 : 新 生儿 病 房 保持 合适 的温 湿度 , . .. ① 温度 z 一2 ℃ , O 2 湿度 5 一6 ℃ , 时 通 风 2次/ 紫外 线 照射 消 毒 1小 o 0 定 日, 时/ 地 面用 1 0 g L含 氯消 毒 剂湿 式 拖 扫 2次/ 日, 00 / 日。门把 手 及 床单 位
2 静 脉 穿 刺 前 的 准 备 工 作
2 3 静 脉穿 刺 的 技 巧 : 刺 前 应 看 清 血 管走 向 , 清深 浅 和 粗细 。 . 穿 摸 穿刺 时护 士左 手握 患者 手 或足 , 以拇 指绷 紧皮 肤 以减 少血 管 滑 动。进 针 速度 要快要 稳 , 回血 后再 慢慢将 针体 进入 血管 少许后 固定好 。 见 2 4 拔针 时 注意事 项 : 针时 应注意 无痛 技术 和 防止局 部 淤血 。拔 . 拔 针前 先结掉 固定 针柄 的胶 布 , 右手 拇指 与食指 捏住 针 柄 , 防针头 转动 刺 以 破血 管。左 手指 轻轻 放在 覆 盖穿 刺 点 的输 液 贴上 , 然后 右 手迅 速拔 出 针 头 。左 手随 即用 力按 压 2 —3分钟 , 能揉 以免局 部 淤血 影响 下 一次静 脉 不
1 0 g L用 含 氯 消 毒 剂 擦 拭 1次 /日 , 院 后 床 单 位 终 末 消 毒 。 ② 沐 浴 室 O 0/ 出 开 窗 通 风 2次 /日 , 次 3 每 0分 钟 , 外 线 照 射 消 毒 2次 /日 , 次 1小 时 紫 每 ③婴儿 集体 沐浴 时一 婴一 浴 巾, 每天更换 婴儿 室 床单 , 小毛 巾 、 大浴 巾 、 床 单清 洁晾 干后高 压蒸 汽灭 菌后备 用 。④每 天用 1 0 g L含氯 消毒 剂刷 洗 00 / 沐浴池 及洗 浴用 具 。⑤婴 儿衣物 在穿 之前 须清 洗消 毒 。⑥新 生儿 小床 每 日更换 清洁 床单 , 褥定 期 消毒 。 被 3 2 2 3 加强 新 生儿 的管理 : 勤洗 澡和 勤换 内 衣, .. . ① 动作轻 柔 , 次 每 洗澡后 要注 意拭 于颈部 、 耳后 和腋 下等部 位 , 既保 持新 生 儿皮 肤干 净又 保 持 相对 干燥 , 换尿 布 , 止红臀 。② 新生儿 分 娩后如 果 体表 胎脂 过多 过 勤 防 厚 , 时用 石蜡 油棉 球将 其 胎脂 轻 轻擦 去 , 及 特别 是 腋 下及腹 股 沟 等处 , 以 免 细菌 滋生 。③新 生儿 沐 浴时 先 洗无 皮 肤 感染 者 , 后 再洗 有皮 肤 感染 最 者 。④ 有胎膜 早 破或羊 水 污染 出生 的新 生 儿 , 以及身 体 表面 有血 迹 等 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核细胞凋亡及白介素2的影响[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 33(1)∶39.
[6]李华,王吉波.细胞凋亡与系统性红斑狼疮[J].山东医药,
2005,45(16):80281.
[7]GraningerWB,Hassfel d W,Pesau B B,et al.Induction of s yste m ic
lup us erythe m atos u s by interfer on2gam m a i n a patien t with rheum a2 t o i d arthritis[J].J R heum at ol,1991,18(10):162121622.
[8]Ki m HR,R yu SY,Ki m HS,et al.Adm inistrati on of dehydroep i2
androster one revers es the i mmune supp ressi on i nudced by high doses of antigen i n m ice[J].I mmuno l Invest,1995,24(4)∶5832593.
[9]Straub RH,Konecna L,H rach S,et al.Seru m Dehydroep i andr o s2
ter one(DHE A)and DHEA Sulfat e A 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 t h
Serum I n t erl eukin26(I L26),and DHEA I nhib its I L26S ecreti on fr om Mononuclear Cells in Man i n Vit r o:P o ss ible L i nk bet w een En2 docri nosenes cence and I mmuno s enescence[J].J Cl i n Endocri nol Metab,1998,83(6):201222017.
[10]L inker2Israel iM,Deans RJ,W all ace DJ,et al.Elevated l evels of
endogenous I L26in syst em i c l upus erythe m atos u s[J].J I m munol, 1991,147(1):1172123.
[11]张红娟,王总阀,彭学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核细
胞分泌I L212的水平及临床意义[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2001;21(5):3552356.
(收稿日期:2008205210)
护理园地
经手背静脉穿刺置管化疗73例
护理体会
邵庆风
(濮阳市油田总医院,河南濮阳457001)
2007年1~12月,我们对73例恶性肿瘤患者行经手臂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化疗,现介绍护理体会。
临床资料:73例恶性肿瘤患者,男48例,女25例;年龄19~80岁,平均60.79岁。
患者均行经手臂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化疗,结果73例均一次穿刺成功,其中3例逆行入颈内静脉,于胸透下重新置入上腔静脉。
置管时间4~105d。
73例均留管成功,化疗全过程进行顺利。
1例出现局部感染,1例出现局部肿胀,2例出现导管阻塞。
结束治疗后拔出导管均完整。
置管方法:准备P I CC穿刺包及相关物品并测量导管植入长度。
患者平卧,手臂外展与躯干成90°角,从穿刺点沿静脉至右胸锁关节折返向下第三肋间(上腔静脉);或从穿刺点沿静脉至胸骨切迹(锁骨下静脉)的长度为置管长度,于下臂建立无菌区,戴无菌手套;用乙醇清洁脱脂,再用碘伏消毒,面积10cm×10cm,待干,消毒方法采用顺时针和逆时针各2次。
预冲和修剪导管,用注射器抽吸生理盐水并连接P I CC导管,生理盐水3~5m l冲洗导管,撤出钢丝至与所需长度短0.5~1cm,将导管修剪到所需长度。
建立无菌区,更换无菌手套。
局部麻醉后铺洞巾,松动穿刺鞘;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拇指和中指分别持针柄两侧,食指防御针上面指向方向,以15~30°角穿刺。
见回血后降低角度,与血管平行进针0.3~0.5cm,右手固定穿刺针,左手持鞘柄送入穿刺鞘,观察回血情况。
左手中指、食指按压鞘管向心端以阻断血流,拇指固定鞘管。
用右手按压穿刺鞘管的弹簧将针芯弹入保护鞘内,将修剪好的导管送入鞘管。
当导管余~时,左手中指、食指按压穿刺静脉,右手拔穿刺鞘于穿刺点2~3c m撕裂鞘管,将导管送入预定长度。
抽回血顺利后连接肝素帽或接头,透明贴将体外导管S形固定。
弹力绷带包扎或盐袋压迫1~2h。
护理体会:①置管前护理:穿刺前行凝血、血小板计数和活化、血常规检查,有条件者做炎性因子检查。
让患者知晓植入器材及其治疗方法的优点、手术必要性和风险、拒绝手术合作的可能风险。
请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检查患者对材料是否过敏;对穿刺血管进行评估。
②置管过程中的护理:穿刺时忌强行送导管。
送管阻力可能为导管贴血管壁、血管有瓣膜、血管变异、血管分叉、血管闭塞、穿出血管引起。
边快速推注生理盐水边送管可解除贴瓣膜阻碍、血管分叉;遇血管闭塞或穿出血管需拔管另置。
送管时应抽回血,防止凝固。
③置管后护理:置管24h更换敷贴。
每日观察局部及静脉走向,利用触摸、按压、观察皮肤颜色等方法评估局部情况。
每日输液前后用10~20m l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后输液或用肝素液正压封管。
间断输液者每周用20m l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后输液或用肝素液正压封管,并更换敷贴。
输入蛋白、脂肪乳、氨基酸、低分子、代血浆等高黏度液体后,必须用20m l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后再接其他液体。
常规每周更换敷贴和输液接头,如果浸湿或污染及时更换。
导管脱出后不可再送入体内。
疗程结束后拔管,在治疗期间发生静脉炎、感染等均需拔管。
使用过程中如出现堵管,排除感染、静脉炎后可原位更换导管。
④拔管护理:治疗结束或出现并发症时应及时拔管。
操作前向患者讲述拔管过程,以缓解其紧张心理。
拔管时患者取仰卧位,外展穿刺侧上肢,做深呼气动作,拔管时应缓慢,如感觉有阻力应停止拔管,热敷20~30m in再继续拔管;拔管后应检查导管是否完整;按压穿刺点不少于5m in,并用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24h。
拔管后24h应尽量减少穿刺肢体活动,以防出血。
⑤出院指导:出院前详细告知患者及家属导管留在体外的长度、封管及更换敷料的日期、更换敷料的操作指导等。
置管上肢不宜做剧烈活动及提重物,亦不能静止不动。
穿脱衣服时,先穿留置侧肢体,脱衣服时相反,以免将导管带出。
睡眠时建议不压迫置管侧肢体,以免因回血而堵管。
避免与水直接接触,若有浸湿,及时更换敷料。
山东医药2008年第48卷第20期
810 cm
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