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无前例的大迁徙
下南洋: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人口大迁徙

下南洋: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人口大迁徙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涉足南洋岛国?以当时的航海技术,人们是驾着怎样的船只经过怎样的航线,来到南洋?是什么推动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离乡背井、远涉重洋?而一旦出洋,对于船舱中那一个个脆弱的生命来说,又意味着一趟多么凶险与艰难的旅途。
从汉朝到明清时期,每当新老政权交替之时,不堪战乱的百姓与没落的权贵都会纷纷移居海外。
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
这种漂洋过海到南洋谋生的移民浪潮史称“下南洋”。
南洋是明、清时期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是以中国为参照物的一个概念,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马来半岛等地。
而广义的南洋还包含当今的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附近的太平洋诸岛。
下南洋在福建、广东、台湾一带也称“过番”,意指到南洋一带谋生。
中国人一次又一次大规模迁徙南洋的背后,大抵上有三大原因:一是为战乱和天灾所迫;二是因为政治、经济的原因;三是由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逐。
下南洋,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汉代。
据《史记》、《汉书·地理志》等文献记载,公元1世纪左右,中国就与缅甸、越南等国互有来往。
西汉末年,一批汉儒学者、军政官员数千人逃往越南。
南北朝时,五胡乱中华,中原人士纷纷移居印度支那。
唐代时,移民人数开始增多,他们被当地人称为“唐人”。
唐朝后期,黄巢袭击广州时,广东人争相逃往东南亚。
中国人的南洋路,一直到了明朝和清朝前期,才越走越宽,呈现大规模的迁徙潮。
“闽广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望海谋生”。
福建、广东一带在当时慌乱穷困,人多地少,老百姓生活难以维持,为了谋生计,躲避战乱,700多万中国人漂洋过海,一次又一次、一批又一批批地到南洋谋生。
清朝初年,大量的难民、被清兵打散的农民军、抗清失败的明军余部以及不愿侍奉清廷的明朝遗民,掀起了移民东南亚的高潮。
1659年,跟随永历帝流亡缅甸的官兵眷属,有的逃亡暹罗 (今泰国 ),有的被安置在缅甸边远地方,今天缅甸北部的桂家与敏家都是这些官兵的后裔。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三次大迁徙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人口大迁徙创新实验学院生科104班孙志明2010014971“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堪称中国历史上三次规模宏大的人口大迁移,而电视剧《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恰恰就是对历史真实的写照,几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为了逃离恶劣的生存环境,他们吞下艰辛和无奈,加入规模的迁徙大军去,中国人讲究衣锦还乡,乡土情结特别强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背井离乡?想要知道这些,我们就不能不了解这段历史。
所谓关东,是指山海关以东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域,即今天的东北地区,自康熙初年至十九世纪中叶长达200年的时间内,清廷对关东地区实行封禁,此间黄河中下游诸省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禁令依旧,成千上万的破产农民只好不顾禁令,冒险“闯”入东北谋生,此即“闯关东”的由来。
由于地少人稠灾害频发,兼之地理位置与关东接近,山东圣人之乡心态乡土意识淡化,冒险精神最强,促使流民春往冬归转变为在东北扎根,山东逃荒农民便成了“闯关东”的主流人群。
据相关史料记载,“闯关东”的历史源自清顺治元年(1644年),止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共绵延了300余年的历史,先后历经了四次移民高峰。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迁徙才尘埃落定。
山东村、河北村等在关东的“复制”,实际上就是中原文化的平面移植,加上人数占绝对优势,他们有充分理由保持齐鲁文化或燕赵文化,所谓“聚族而居,其语言风俗一如旧贯”即是。
他们可以不必改变自己,削足适履,去适应当地的社会风俗、宗教信仰,使用当地的语言文字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同样是文化上的保守主义。
赵中孚在论及“闯关东”的意义时说过这样一段话:“社会意义上,东三省基本上是华北农业社会的扩大,二者之间容有地理距离,但却没有明显的文化差别。
华北与东三省之间,无论在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家族制度、伦理观念、经济行为各方面,都大同小异。
最主要的是东三省移垦社会成员,没有自别于文化母体的意念。
12.史无前例大迁徙

②建国后:
“文化大革命”现在叫“十年动乱”开始后,规模最大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把大约1700万一二十岁的中学生抛到了全国各地农村,成为世界人口迁移史上绝无仅有的独特事件。
三峡移民:10年移民路,1999年,国家进一步调整三峡工程移民政策,把本地安置与异地安置、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政府安置与自找门路安置相结合,库区13万多移民分别被安置到11个省市。
洪洞大槐树景点:主要有根雕大门,上面写着“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根字影壁、同源渠、迁民壁画、一代大槐树遗址、二三代大槐树千年槐根、思源潭、祭祀广场、祭祖堂等景点。
电视连续剧《大槐树》简介:本剧是以林屹的命运为主,展现其办理、安置移民的艰难曲折和其在家族矛盾、爱情中复杂的情感历程,同时也全景式地展现了上至朝廷高官,下至黎民百姓,在洪武年间的这次大移民。
元末战乱之后,历经20余年,朱元璋统一了天下,但是,此时的江山已是遍地疮痍,布满了战争的创伤;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多是无人之地。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为了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明洪武年间,朱元璋采取了移民政策,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迁移。其中洪武年间十次;永乐年间八次。
大雁:天空中,大雁是出色的空中旅行家。每当秋冬季节,它们就从老家西伯利亚一带,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飞到我国的南方过冬。第二年春天,它们经过长途旅行,回到西伯利亚产蛋繁殖。大雁的飞行速度很快,每小时能飞68~90公里,几千公里的漫长旅途得飞上一两个月。在长途旅行中,雁群的队伍组织得十分严密,它们常常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它们一边飞着,还不断发出“嘎、嘎”的叫声。大雁的这种叫声起到互相照顾、呼唤、起飞和停歇等的信号作用。
历史上六次大迁徙

历史上六次大迁徙无论在一个地方定居多久,中国人总是想追溯自己的血脉来源。
在长江出海口的南通如皋,冒姓的血缘来自遥远的蒙古草原;在云南玉溪,很多张姓人的祖先居住在南京“高石坎柳树湾”;在安徽、湖北交界的大别山里,王家人供奉的牌位上写的是“太原王氏”。
如果从族谱上追溯,中国人的迁徙历史如同无数条交错的大河,从一处涌出、奔腾,然后在某一处汇聚、分叉,蔓延逶迤成支流、沟渠,乃至溪涧。
在气候、历史、土地、粮食、财富以及各种偶然命运的驱赶下,中国人远投荒野,然后让荒野成为故乡。
尽管存在大量附会、臆想和伪造,中国汉族各个姓氏的族谱,依然能够粗略勾勒出汉族人在历史中迁徙的路线。
汉族的祖先生活在中原,他们因为诸侯的封地而获得姓氏,然后迁移到四面八方。
按照一般的说法,中国古代到近代历史上,一共有过六次大规模人口迁徙浪潮。
第一次,被称为“衣冠南渡”。
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迁入内陆,与汉族混杂而居,到西晋末年北方大乱,北方的汉族先后南下,迁移到长江中下游一带。
据史学家考证,当时迁居到南方的中原人有70多万;第二次,发生在公元8世纪的安史之乱时,大批北方居民南下逃避战乱;第三次,是公元12世纪,北宋末年到南宋时期,随着女真民族建立的金国占据中国大陆中北部,大批人口随着败退的统治者,迁居偏安江南。
三次北人南迁使得江南地区取代中原,成为中国经济和文化最发达地区。
与此同时发生的,则是北方民族以归化者或者征服者的姿态,不断进入华北、华中,甚至江南。
而汉民族国家的统治者,则不断调动士兵、居民,迁移到值得开发的土地,或者需要守卫的边疆。
在中国的史籍中,移、发、迁、徙、实、屯,这些字不绝如缕,每出现一次,就意味着一次规模或大或小的、由官方发起的移民。
第四次,明初山西大移民。
官方历史的记载中,这次移民之前,由于连年战乱屠戮、北人南迁,北方的人口从全国户数的四成,降低到不足一成半,千里沃土化为废墟。
中国北方经济衰败,而江南则人满为患。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大迁徙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大迁徙中国历史上重大的人口迁徙事件,主要原因是战乱、灾害、瘟疫等所致,有六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而每一次迁移都对历史产生了的影响,可以说是不可磨灭的,因为直至今日我们依旧在被影响。
第一次,永嘉之乱,晋室南迁,中原汉族南下江南、湖南、湖北。
西晋自太康二年至太熙元年(282—292)十年间,因黄河流域涝旱蝗虫瘟疫之灾频繁,土地早已贫瘠,连年烽烟不断,而长江流域土壤肥沃,气候极佳,许多百姓为了能在战争中生存,成群结队的选择迁移到长江流域,人口数量有百万之多。
西晋中后期八王之乱,加以天灾连年,永兴元年(304),南匈奴起兵犯我中原。
永嘉五年(311),洛阳被匈奴攻陷,怀帝被作为人质掳走,歼灭晋军十万,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并挖掘陵墓和焚毁宫殿。
北方陷入水深火热,胡人肆虐侵犯,百姓为求汉人风骨不失,集结南下避难。
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衣冠”是文明的意思,“衣冠南渡”即是中原文明南迁。
这次移民成为吴、湘两大南方汉族的基本源流,据史学家考证,当时迁移到南方的流民高达90万,约占刘宋人口的六分之一,其中苏皖两省就占移民总数将近一半,南京至镇江呈高度集中状态,这一带北方侨民甚至比当地原住居民还要多。
这次南渡殷氏在政治舞台上是最活跃的姓氏之一。
第二次,安史之乱,中原涂炭,河南、河北、陕西汉族居民南下江淮,西入川蜀。
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起,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本来繁荣兴旺的大唐发生了一场持续七载的战役,带领叛乱的主人公就是安禄山和史思明,这次叛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给唐王朝的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更为严重的是,此后中原地区陷入了长达百年的藩镇割据的混乱状态,相对和平的南方再次成为中原居民逃避战火的首选之地。
七年的时间僵持也许对很多战役都不值一提,但对当时的老百姓带来的危害是无法想象的,国破山河在大抵如此,北方大地从此再未太平,直到五代十国全部覆灭、宋朝建立,往日安定才慢慢恢复,可曾经盛唐时期的繁荣却再也没有回归。
史无前例的大迁徙(教案)

12 史无前例的大迁徙【课文解读】这是一篇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文章用史诗般的语言,勾勒出一幅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迄今尚在进行的一场史无前例的农民大迁徙的壮观画面。
解说词是对画面、展品或旅游景观进行讲解、说明、介绍的一种应用性文体。
其作用有二:一是发挥对视觉的补充作用,让观众在观看实物和形象的同时,从听觉上得到形象的描述和解释,从而受到感染;二是发挥对听觉的补充作用,即通过形象化的描述,使听众感知故事里的环境,犹如身临其境,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本文首先从历史的进程离不开大迁徙这个历史规律拉开镜头,通过追溯日耳曼民族大迁徙,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的大规模移民等历史现象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推出主画面——正在我国发生的这场史无前例的大迁徙。
课文从“春运”这个我国独创的词语入手,引出“春运”的主体——农民工。
引发人们的思考:他们究竟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他们这个群体到底有多大?他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他们每年像候鸟一样来回飞翔,究竟是什么在推动他们的行程?“农民工”,这是我国特有的对这一群体的特定称谓。
这一特定人口的迁徙现象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甚至客观上在推动着我国改革开放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
接下来,课文用大量的事实和数据,说明了农民工对我国经济发展所作出的独特贡献,他们身上的那种追求美好生活而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拓荒精神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一种动力。
课文深刻地阐述了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同步发展已经变成了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的今天,农民工——已经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为城市化进程而披荆斩棘的历史使命。
这篇解说词共19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4):以中外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两次规模浩大的人口迁徙为例,说明人口迁徙对于历史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第一自然段开篇就以结论性史诗般的语言,传达两个信息:一是人口迁徙,二是历史随之变迁。
第二、三两个自然段分别以宏大的笔触概括地描绘了日耳曼民族迁徙的滚滚洪流,和大槐树下人们对新生活和美好家园的憧憬。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三次大迁徙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三次大迁徙中国历史上的三次人口大迁徙创新实验学院生科104班孙志明2010014971“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堪称中国历史上三次规模宏大的人口大迁移,而电视剧《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恰恰就是对历史真实的写照,几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为了逃离恶劣的生存环境,他们吞下艰辛和无奈,加入规模的迁徙大军去,中国人讲究衣锦还乡,乡土情结特别强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背井离乡?想要知道这些,我们就不能不了解这段历史。
所谓关东,是指山海关以东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域,即今天的东北地区,自康熙初年至十九世纪中叶长达200年的时间内,清廷对关东地区实行封禁,此间黄河中下游诸省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禁令依旧,成千上万的破产农民只好不顾禁令,冒险“闯”入东北谋生,此即“闯关东”的由来。
由于地少人稠灾害频发,兼之地理位置与关东接近,山东圣人之乡心态乡土意识淡化,冒险精神最强,促使流民春往冬归转变为在东北扎根,山东逃荒农民便成了“闯关东”的主流人群。
据相关史料记载,“闯关东”的历史源自清顺治元年(1644年),止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共绵延了300余年的历史,先后历经了四次移民高峰。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迁徙才尘埃落定。
山东村、河北村等在关东的“复制”,实际上就是中原文化的平面移植,加上人数占绝对优势,他们有充分理由保持齐鲁文化或燕赵文化,所谓“聚族而居,其语言风俗一如旧贯”即是。
他们可以不必改变自己,削足适履,去适应当地的社会风俗、宗教信仰,使用当地的语言文字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同样是文化上的保守主义。
赵中孚在论及“闯关东”的意义时说过这样一段话:“社会意义上,东三省基本上是华北农业社会的扩大,二者之间容有地理距离,但却没有明显的文化差别。
华北与东三省之间,无论在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家族制度、伦理观念、经济行为各方面,都大同小异。
最主要的是东三省移垦社会成员,没有自别于文化母体的意念。
人类学知识:人类大迁徙及其文化影响

人类学知识:人类大迁徙及其文化影响人类大迁徙及其文化影响人类始终生活在不断迁徙的过程之中,从最早的原始社会到现在的世界,人类迁徙的历程也经历了无数的变迁。
人类大迁徙是指人类从非洲出发,经过欧亚大陆、横跨北美洲、南美洲和太平洋洋底到达澳洲,直到最后到达极地、极东极西的过程。
人类大迁徙跨越了30万年,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类大迁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约30万年前,当时一些早期的现代人从非洲向欧亚大陆迁移。
这段历史被称为第一次人类大迁徙。
这些迁徙者促使了不同种群之间的文化和遗传物质的交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些种群的进化和发展。
第二次人类大迁徙发生在大约7万年前。
随着气候的变化,早期人类需要寻找新的食物来源。
这次迁徙带领着人类遍布了整个地球。
欧亚大陆上成千上万的人在气候逐渐变得更加寒冷的时候,开始向南迁移。
这次大规模的人类迁徙改变了世界地理格局,形成了大规模的文化和种群的交流。
第三次人类大迁徙发生在约1.2万年前。
这次迁徙导致欧亚大陆上的人类种群向北迁移,以适应不断变冷的气候。
这次迁徙也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和交流,如毛利文化的形成和阿姆哈拉人的登临埃塞俄比亚高原等。
人类大迁徙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每一次的迁徙都促进了文化和种群的交流,增强了人类社会的多样性。
这种文化的交流和创新带来了新的技术和发明,这推动了人类智慧的进化和文化法制的多元化,形成了今天多样的民族文化。
总之,人类大迁徙是人类文化发展历程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它促进了文化和种群的交流,形成了今天多样的民族文化和文化法制多元化。
人类历史的演变离不开这种文化交流和创新,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从文化还是人类进化的角度,人类大迁徙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无前例的大迁徙》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农民工这一特定人口迁徙现象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农民工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独特贡献。
2、学习课文用史实和数据说明问题,用社会发展规律来解读社会现象的写作方法以及史诗般的语言风格。
3、学习农民工这一群体为追求美好生活而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拓荒精神。
二、课文导入:(春运)春运相关视频农民总是故土难离的,他们宁可面朝黄土背朝天,几千年来,一直以自己雄浑的胆气和脊梁推动着沉重的中国社会向前迈进。
然而今天他们却以另一种方式为着自己的幸福,推动着我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抒写着新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篇章。
三、学习生字词
1、迁徙()
2、杜撰()
3、阖()家团圆
4、行囊()
5、憧()憬()
6、肆()意
7、气势磅()礡()8、枢()纽
四、整体感知课文
这篇解说词共19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以中外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两次规模浩大的人口迁徙为例,说明人口迁徙对于历史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第二部分(第5~13自然段):作者以极富抒情性的语言,描写了一个只有我国才有的现象——春运。
第三部分(第14~16自然段):讲述我国史无前例的大迁徙起源、原因,及其产生的规律和本质属性。
第四部分(第17~19自然段):讲述这场史无前例的大迁徙在社会历史进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五、课文研读
1、课文为什么说“春运”是我国杜撰的一个名词?所谓“春运奇迹”是怎么一回事?这个奇迹的背后隐含的是一个怎样的现象?
2、课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数据来说明问题。
请根据语境说说这些数据在课文中都说明了哪些问题。
3、农民工身上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体现在哪些方面?
4、农民工对历史的进程起到哪些作用?
5、农民工身上有些什么样的城市人所少有的东西?为什么说农民工是中国的特殊群体?
6、为什么说农民工的迁徙是史无前例的?它与历史上的众多迁徙有什么本质区别?
六、创意讲谈。
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在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并要求各级政府采取针对性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指出生在1980年、1990年后的上一代农民工子女,这个群体已经超过了1亿。
他们和我们属于同一个时代的人,也许我们中的一些同学自己就是其中的一个分子。
请以自己对城市和市民的理解,谈谈“新生代农民工”应该怎样做,才能够尽快让自己融入城市生活,成为一个真正的市民。
七、课堂小结:
大迁徙日耳曼民族大迁徙洪武、永乐年间移民史无前例的大迁徙
——春运
时间公元前120年明朝洪武、永乐年间1989年春节开始
国家日耳曼、罗马帝国明朝中国当代
迁徙路径日耳曼→罗马帝国山西→中原农村→城市
中西部→东部
落后地区→发达地区
起源、原因匈奴人对日耳曼人
领地的入侵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追求美好的生活
性质民族斗争官方组织自发性为主,人口在城乡之间的候鸟式流动
意义摧毁了罗马帝国为封建帝国奠定经济基础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八、作业:
1.完成《习题册》本课练习。
2.对联也叫楹联,是一种言简意深、对仗工整的语言艺术形式。
其中“对仗工整”要求做到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协调、句法相同这四项。
研读课本中的新闻报道。
根据其内容和精神,拟写一幅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