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G4相关肾病的诊断与治疗
IgG4相关肾病

• 在Saeki等的研究中,23例患者中19例应用了泼尼松治
疗, 剂量为10~60 mg/d, 18例用药4周后肾功能、补
体水平、影像学异常等明显改善。
Kawano M, Saeki T, Nakashima H, et al. Proposal for dignostic criteria for IgG4 related kidney disease. Clin Exp Nephrol, 2011, 15(5): 615-626. Saeki T, Nishi S, Imai N, et al. 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ith IgG4-related tubulointerstitial nephritis .Kidney Int, 2010, 78(10): 1016-1023.
Raissian Y,Nasr SH,Larsen CP,et al.Diagnosis of IgG4一related tubulointerstitialnephritis[J].J Am Soc Nephrol,2011,22(7):1343-1352.
组织和病理特点
• 免疫荧光:80%以上病例基底膜有免疫复合物沉积,免 •
影像学特点
• 通常双侧受累,主要累及肾实质。 • 增强 CT 是公认的最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 按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外周皮质的小结节状
• •
改变,圆形或楔形损害,孤立的较大肿块或肾实质弥漫 斑片状受损。 与转移性肿瘤、 淋巴瘤、 肾盂肾炎等鉴别。 必要时可考虑行 MRI或 PET 检查协助诊断。 超声检查可 发现肾脏显著增大。
IgG4相关性疾病

DOI:10.3760/cma.j.issn.0578-1426.2013.08.027
IgG。相关性疾病的3个主要特征。相关共识。1纠如下:(1)淋 巴浆细胞浸润:淋巴细胞弥漫分布于病损部位,其间散在部 分浆细胞。浸润的淋巴细胞主要为T细胞,浆细胞也可占主
作者单位:100034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 通信作者:张卓莉,Email:zhuoli.zhang@126.com
・697・
4.治疗:IgG。相关性疾病是否需要治疗以及治疗的强 度取决于受累器官的部位及临床表现的轻重。如IgG4相关 性淋巴结病通常是无症状的,而且可能长达几十年不复发, 因此通常不需要治疗。然而当IgG。相关性疾病累及重要的 内在脏器,导致严重的器官功能异常甚至衰竭时,则需要积 极的治疗。激素是治疗IgG4相关性疾病的一线药物,对大 多数早期患者有效。治疗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推荐方案:醋 酸泼尼松龙初始诱导剂量0.6 mg・kg~・d~,2~4周后每 1—2周减5 mg,3~6个月内逐渐减至5.0 mg/d,以2.5—
[1]Hamano
H,Kawa in S,Horiuchi with A,et a1.High serum IgG4
满足(1)、(3)条为可能I如相关性疾病,满足(1)、(2)条为
可疑IgG。相关性疾病。随后在美国波士顿市召开的“关于 IgG。相关疾病”的国际研讨会上达成了新的专家共识:IgG。
相关性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特征,而非Ig凹浆细胞的 计数和比值,但Ig瞄浆细胞计数和比值是诊断必不可少的
concentrations
patients
sclerosing
pancreatitis.N Engl
J
Med,2001,344:732-738.
检测血、尿IgG4在特发性膜性肾病中的临床意义

Cl i a i n fc n e o t c i n o a m a a rne I G4 i d o a hi mb a us i c lsg i a c fde e to fpl s nd u i g n i i p t c me n i r no n p o a hy e hr p t
at i n erlpeo ip ti me rn u e ho ah I ci t a dt ea s f do ahc mba o sn p rp ty( MN) vy h i .M eh d :Pamaa d u n a t o s ls n r esm. i pe r ban d f m ainsw t MN ( w nyfu ainsh d fl w.p d t ) lsweeo tie r p t t i I o e h T e t— rp t t a ol u aa .mii lc a g o e o nma h n e dsae( D)a dfc l e me tl lmeuo ceoi( S S eoei i s MC e n o a g na o rlslrss F G )b fr mmu ou p es etea y o — s g n sp rsi rp .C n v h
pla2r抗体和igg4诊断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意义

PLA2R抗体和IgG4诊断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意义研究生李彬导师程根阳教授河南郑州 450052摘要背景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是成人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以上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和基底膜增厚形成“钉突”为特征,分为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和继发性膜性肾病(secondary membranous nephropathy,SMN)。
SMN多继发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肿瘤、病毒感染、某些药物或毒物等,其治疗与预后也与原发病密切相关。
而排除继发因素后,病因不明的膜性肾病为IMN,约占MN的80%,虽然KDIGO 指南首推以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为标准治疗方案,但具体的治疗方案又存在个体化差异,而且预后也不尽相同。
约1/3IMN患者可自发缓解,约1/3患者经治疗后疾病好转或痊愈,约1/3患者最终进展至终末期肾脏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 ESRD)。
尽管IMN和SMN在病理、临床表现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其治疗和预后却截然迥异,因此对于两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一直都是研究的热点。
IMN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近年来关于IMN诸多自身抗体的研究使我们对其有了初步的认识,尤其是2009年M型血清磷脂酶A2受体(M-type phospholipase A2 receptor,M-PLA2R)及其抗体的发现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
M-PLA2R是存在于足细胞膜上的Ⅰ型跨膜蛋白,属于甘露糖受体家族(MR),其胞外糖基化区域由从氨基端到羧基端依次为半胱氨酸富含域(CysR)、纤维连接蛋白样Ⅱ型结构域(FnⅡ)、8至10个C型凝集素结构域(CTLD1-10)构成。
Beck等发现PLA2R抗体在IMN患者中的敏感度约70%~80%,而在其他原发肾小球疾病和继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的血清中检出率偏低,那么这意味着PLR2R抗体可作为诊断IMN特异性的生物指标,而且主要为IgG4型。
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肾组织PLA2R抗体联合IgG4检测的临床意义

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肾组织PLA2R抗体联合IgG4检测的临床意义丁丽娜;陈孟华;俞敏;彭佳楠;吴丽华【摘要】目的探讨肾组织M型磷脂酶A2受体(PLA2R)抗体联合IgG4检测在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者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7月确诊的IMN患者30例,选取同期行肾活检病理诊断为肾小球微小病变(MCD)的患者10例,膜性狼疮性肾炎(MLN)患者10例;分析PLA2R抗体、IgG4在不同疾病中的沉积情况、及其与IMN患者24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水平及转归的相关性.结果①IMN与MCD、MLN患者的血清白蛋白、24h尿蛋白定量及血肌酐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IMN患者肾组织中PLA2R抗体及IgG4检测阳性率均高于MLN和MCD患者(P均=0.000);③IMN患者肾活检时肾组织PLA2R抗体及IgG4不同染色强度组间的性别、年龄、病程、病理分期、24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④IMN患者肾组织PLA2R抗体及IgG4不同染色强度组在治疗3个月时的缓解率分别为阴性组100%、弱阳性组20%和强阳性组4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3),但三组在治疗1、6、12个月时的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肾组织PLA2R抗体联合IgG4检测在IMN的发病、诊断以及鉴别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其肾组织沉积程度与24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水平及病理分期无相关性.PLA2R抗体及IgG4阴性的IMN患者能较早的达到临床缓解,但最终的缓解率与其沉积程度无关.【期刊名称】《宁夏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37)011【总页数】6页(P1256-1260,封4)【关键词】肾组织;M型磷脂酶A2受体抗体;IgG4;特发性膜性肾病【作者】丁丽娜;陈孟华;俞敏;彭佳楠;吴丽华【作者单位】宁夏医科大学,银川750004;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肾脏内科,银川750004;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肾脏内科,银川750004;宁夏医科大学,银川750004;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肾脏内科,银川75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92.3E-mail:*****************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是导致成年人肾病综合征的主要病理类型之一,虽然约有1/3 患者可自发缓解,但仍有 40% 的患者在10 年后进入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 ESRD)[1-2]。
IgG4相关疾病大病历

住院病历姓名:XX性别:男年龄:64婚姻:已婚职业:退休单位或住址:XXXXX 籍贯:辽宁省民族: 汉族入院日期:2017/9/6 记录日期:2017/9/6 病史陈述者:本人可靠程度:可靠主诉:头晕、尿中泡沫增多7月,加重1月现病史:患者于2017年2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无视物旋转,无恶心、呕吐,无肢体麻木;伴乏力,步行上3层楼即出现双下肢沉重,无胸闷、喘憋,无肌痛,无发热。
伴尿中泡沫增多,尿量无改变。
间断出现双下肢可凹性浮肿。
4月17日发现血压升高,最高为170/100mmHg(既往约135/90mmHg)。
当地医院予美托洛尔(25mgqd)+氨氯地平(5mgqd)后最高血压可控制在120/80mmHg,但上述症状无改善。
7月曾当地就诊,化验提示“Hb 104g/L,Cr 102umol/L(未见化验单,具体不详)”。
8月中旬起头晕、乏力加重,纳差,8月17日晨起呕吐胃内容物数次,非喷射性,无血液、胆汁、隔夜宿食;尿量无改变。
8月25日就诊并入住外院:查血常规WBC 5.87×109/L,,Hb 89g/L;血生化:Cr 628umol/L,BUN 26.55mmol/L,Alb 35.8g/L;尿常规:SG 1.006,BLD-,24小时尿蛋白835mg。
血清IgG 2540mg/dl,IgG4 9.28g/L,κλ均升高(分别为2160mg/dl、1250mg/dl),肿瘤标志物、ANA、ANCA、HBV、HCV、梅毒、HIV均阴性。
泌尿系彩超未见明显异常。
但腹部CT示腹膜后腹主动脉周围及盆腔内侧条片影,病变包埋双侧输尿管盆内段伴其上尿路梗阻征象,考虑“IgG4相关性疾病”,8月31日起予泼尼松40mgqd口服(期间监测血糖谱示空腹血糖正常,餐后血糖升高,最高11.5mmol/L(未见化验单,既往血糖状况不详),未予特殊处理)。
9月4日就诊我院门诊,为进一步诊治收入我科病房。
尿液IgG4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A S R CI Obet e T x lr h l i l inf a c f r ay IG ee r i n s BT A " : jci oe poeteci c g icn eo i r g 4i t al da o i v n as i u n n h y g s
【 要 】 目的 研究尿 液 I 4 摘 g 在糖 尿病 肾病早 期诊 断中的临床 意 义。方 法 用 双抗 体夹 心式免 疫酶 联法 测定 G
不 同 时 期 糖 尿 病 患 者 的 尿 液 IG4 量 。结 果 糖 尿 病 微 量 白 蛋 白期 尿 液 lG4 平 显 著 高 于 正 常 对 照 组 和 糖 尿 病 g 含 g 水 正 常 白蛋 白尿 期 ( <0 0 和 P <0 0 ) 而 低 于 临床 白 蛋 白 尿 期 (P < 0 0 ) 尿 液 IG P .1 .5 , .1 ,  ̄ 4与 尿 白 蛋 白 排 泄 率 呈 显 著 正 相 关 (P < 0 0 ) .1 。糖 尿病 正 常 白 蛋 白尿 期 IG g 4阳 性 率 为5 . % 。结 论 尿 IG4 27 g 可作 为 糖 尿病 肾 病 的 一 个 早
ee ae , u wa lwe ta t a o m a rab m iu i ru .Th u iay g wa p st ey lv td b t s o r hn ht f co lu n r g o p a e rn r I G4 s o iv l i
c re a e t h r r l u i x r t n. n l so e r s a c u g ss t a h rn r g o r l t d wi t e u i y ab m n e c e i Co c u i n Th e e r h s g e t h t t e u i a y I O4 h a o
临床膜性肾病发生机制、标准治疗方案、进展风险分层治疗、免疫抑制剂用药期间监测及新型生物制剂

临床膜性肾病发生机制、标准治疗方案、进展风险分层治疗、免疫抑制剂用药期间监测及新型生物制剂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分为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N, IMN)和继发性膜性肾病(secondary membranous MN, SMN),成人 MN 中 IMN 约占 75%,SMN 约占 MN 的 18%~20%。
MN 大多起病隐匿,大量蛋白尿是主要临床特点,其诊断主要依赖于肾活检,若早期未及时诊断并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易发展为肾病综合征。
30%~35% 的 MN 可自行缓解,30%~40% 在 5~15 年内发展为终末期肾病。
发生机制MN 是一种免疫球蛋白(主要是 IgG4)和补体成分(主要为 C3)沉积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壁上皮下导致基底膜弥漫性增厚的非炎性、免疫介导的肾脏病,是成人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原因。
循环抗体与内源性足细胞抗原原位结合导致上皮下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触发足细胞损伤。
循环抗体也可直接改变靶抗原的功能,增加膜屏障通透性,导致蛋白尿。
MN的靶抗原和自身抗体IMN 是一种器官特异性的自身免疫性肾病,位于足细胞的靶抗原被自身抗体识别,抗原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基底膜足细胞下,激活补体系统引起足细胞损伤脱落,导致基底膜通透性增加,进而出现大量蛋白尿。
多种足细胞的靶抗原可能与 MN 的发病相关(表 1),其中,磷脂酶 A2 受体(PLA2R)和Ⅰ型血小板反应蛋白 7A 域(THSD7A)是主要的靶抗原——PLA2R 和 THSD7A 在原发性膜性肾病的靶抗原中占比分别为 70%~80% 和 1%~5%。
根据靶抗原的检出情况,患者应接受与抗原相关的全身性疾病的临床评估。
表 1 MN 的主要靶抗原和相关疾病图 2 不同抗原在MN 患者中的大致检出率MN标准治疗方案支持治疗IMN 合并蛋白尿的患者均应接受支持治疗,主要措施包括降压、减少尿蛋白、调节血脂、抗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gG4相关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2013-12-28发表评论分享2001 年日本学者滨野等报道了血清IgG4 浓度升高可作为诊断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utoimmune pancreatitis, AIP)的标志物之一,并且发现了AIP患者的胰腺及腹膜后组织中多数有IgG4 阳性浆细胞浸润。
此后,又有学者先后报道了AIP患者的胰腺周围组织、胆管、胆囊、肝脏的门静脉区域、胃黏膜、肠黏膜、唾液腺、淋巴结、骨髓等胰腺外的组织器官中也有较多的IgG4 阳性浆细胞浸润。
此类疾病是以血清IgG4 升高及组织中IgG4 阳性浆细胞浸润为共同表现特征的全身性疾病,因此命名为IgG4相关疾病(IgG4-related disease, IgG4-RD)。
2004 年在世界范围内陆续有文献报告其可合并肾脏损害,主要表现肾脏及其周围器官组织病变,称之为IgG4 相关肾病(IgG4-related kidney disease,IgG4-RKD),肾损害的主要特征是肾小管间质肾炎(tubulointerstitial nephritis,TIN),故又有学者称之为IgG4 相关肾小管间质性肾炎(IgG4-related tubulointerstitial nephritis,IgG4- TIN)。
此后,又相继报道了该疾病影像学上可表现为肾盂、输尿管的肥厚及肿瘤样病变,部分患者可伴有肾小球病变,也可合并慢性硬化性泪腺炎、唾液腺炎而无AIP,少数患者病变也可仅局限于肾脏病变,如果没有对此疾病的全面认识,临床上极易漏诊和误诊,如误诊为肾脏肿瘤等,我国对此病的认识相对较晚,直到2011 年才开始有病例报道。
2011年美国学者Riassian等统计分析了35例IgG4-RKD患者,对照组175 例;日本学者总结分析了41 例IgG4-RKD患者,对照组9 例;先后制订出IgG4-RKD诊断标准。
两个诊断标准敏感性均为100%,特异性分别为92.0%和95.1%,内容主要包括:肾脏损伤、血清学、影像学、组织病理学等指标,为临床诊断此病提供了方向。
但由于两个诊断标准依据的病例数均较少,因此,还需在临床工作中进一步验证。
该病糖皮质激素治疗多数有效,预后一般较好,因此早期诊断对患者有重要意义。
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主要与过敏或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有关。
一、临床表现男性患者多见,占所报告病例数的73% ~86%,患病年龄60 岁以上患者较多,肾脏损伤主要表现尿液检查异常,表现为少量至中等量蛋白尿,偶有大量蛋白尿,尿β2 微球蛋白升高,偶有镜下血尿,肾功能损害比较常见。
日本报告的41 例IgG4-RKD患者血清肌酐平均值约为149.6 μmol/L(1.7 mg/dl)肾功不全患病率为58.5%。
美国报告的35例患者血肌肝平均值约为318.2 μmol/L(3.6 mg/dl),肾功能不全患病率为77.0%。
患者发病特点与AIP类似,多数伴有肾外脏器损害,累及器官组织包括胰腺、肝、胆管、胃肠道、唾液腺、泪腺、肺、眼眶、乳房、腹膜后、大动脉、淋巴结、皮肤、垂体、前列腺等,平均受累的脏器为3.4 个;其中最易受累的脏器是唾液腺,其次分别为:淋巴结、胰腺、泪腺、肺等,有最多累及8 个脏器的病例。
也有少数患者仅表现单个脏器损害,如日本报告的41 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仅有肾损害(占4.9%),美国报告的35例患者中有6 例仅有肾损害(占17.1%)。
二、血清学检查多数患者有高IgG 血症、高IgG4 血症和低补体血症,日本报告病例分别占90.2%、100%和53.7%;美国报道病例分别占73.0%、92.0%和56.0%。
外周血嗜酸细胞可升高,日本报道病例78.8%患者有高IgE血症,据此,有学者推测该病的发病可能与过敏有关;美国病例没有报道相关数据。
此外,也有报道患者血清抗核抗体和类风湿因子也可升高。
三、影像学特点美国报道的病例78.0%有影像学异常,日本报道病例也占70.7%。
影像学检查表现为双肾多发性低密度损害(呈类圆形、楔形,可累及肾被膜)最多见,其次分别为双侧弥漫性肾脏肿大、单发肾脏肿瘤、弥漫性肾盂壁肥厚(内腔光滑)等。
部分患者表现为肾脏肿块,类似肿瘤样病变,可突出于肾脏轮廓外(见图1)。
因此,要注意与肾脏肿瘤进行鉴别。
美国报道的35 例患者中有9 例(占25.7%)是因影像学检查异常而首诊,从而进行肾活检或肾切除组织病理检查而确诊。
四、肾脏损害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TIN,但要与其他原因所致的TIN鉴别,其主要特点是:光镜下有弥漫或片状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病变部位与非病变部位界线清楚,病变不仅限于肾皮质,也常累及肾髓质,甚至肾被膜、腹膜等,而且IgG4 和IgG阳性浆细胞比例≥ 40%、或IgG4 阳性浆细胞数量> 10 个/HP。
浸润细胞周围有特征性的纤维化,典型呈螺旋环状,又称“鸟眼”征,伴肾小管萎缩(见图2)。
电镜下80%以上病变部位肾小管基底膜,可见电子致密物沉积,甚至包曼氏囊、肾间质亦可有免疫复合物沉积。
直接免疫荧光检查主要表现为IgG、C3、κ、λ 沿毛细血管壁呈颗粒样沉积,偶可见沉积于系膜区,呈颗粒样。
Raissian 等将IgG4-TIN 肾脏病理分三种类型:(1)急性间质性肾炎,伴少量纤维化;(2)广泛间质纤维化伴炎细胞浸润;(3)寡细胞性纤维化,由此可推断患病时间的长短,并在2 例因肿块切除的肾脏组织中发现临近肿块中心部位纤维化显著而细胞成分较少,肿块周边表现为炎细胞浸润为特征的改变。
可伴有肾小球损害,日本报道的41 例患者中有11 例(占39.3%)伴有肾小球病变,最常见的是膜性肾病(3 例),与其他学者报道一致,其次分别是紫癜性肾炎(2 例),IgA 肾病(2 例),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炎(2 例),膜增殖性肾炎(1 例),系膜增生性肾炎(1 例)。
美国报告的35 例患者没有相关肾小球损害的报道。
五、美国肾脏病学会和日本肾脏病学会两个诊断标准的比较美国肾脏病变学会提出的诊断标准(见表1)中,在细胞浸润最集中区域IgG4+浆细胞> 10个/HP是必备的条件,伴有其他影像学、实验室检查或其他脏器受累中至少1 条即可诊断。
美国纳入的对照组病例数较多(共计175 例),包括82 例回顾2007年肾活检显示有明显的肾小管间质肾炎改变患者,93 例2007 年以外的肾小管间质性肾炎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和(或)组织学与IgG4-TIN相似。
结果显示,除了IgG4-RKD外,约有8.4%的TIN患者有中等程度的IgG4+浆细胞浸润(11 ~ 30 个/HP),实际上,最近的研究也发现,病理组织上有IgG4 阳性细胞浸润的疾病也不仅限于IgG4-RD,亦可见于其他疾病,如Castlemam病、小血管炎、特发性间质性肾炎、甚或糖尿病肾病等,而此类疾病亦可导致肾损害,有可能造成误诊,需注意鉴别。
日本肾脏病学会提出的诊断标准(见表2)包括了:确定诊断、拟诊和疑诊条件。
从2004 年至2011 年日本肾脏病学会在5 家医院共收集到确诊患者41 例。
纳入对照组的患者9 例,包括3 例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2 例肾功不全伴IgG4-RD,但肾活检明确为其他原因导致肾损害;1 例TIN合并干燥综合征;1 例微小病变肾病;1 例低补体血症伴过敏;1 例复发性多发软骨炎。
以血清IgG4 水平升高作为诊断的必备条件。
而实际上AIP作为IgG4-RD的代表,亦有报道8% ~ 23%的病例可有血清IgG4水平正常。
2010 年Shoji 等报道1 例IgG4 相关炎性假瘤患者,其血清IgG4 水平正常,故该诊断标准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数量的患者漏诊。
在AIP 诊断标准中包括了糖皮质激素治疗是否有效,尽管IgG4-TIN对激素治疗有效,但其他类型TIN对激素治疗同样也有效,因此,激素治疗是否有效不应作为IgG4-TIN的诊断条件之一,但激素治疗对肾脏肿块或其他脏器受累的疗效反应欠佳或将有益于鉴别诊断。
六、治疗和预后AIP 首选糖皮质激素治疗,多数病例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有效,肾功能和影像学异常得到显著改善,但有较高的复发率。
美国报告的病例治疗前血肌肝平均为309.4 μmol/L(3.5 mg/dl),治疗后降至了150.3 μmol/L(1.7 mg/dl),随访观察6个月,总有效率为90.5%,但激素减量后有复发的可能性,美国报道35 例患者中19 人应用激素治疗17 人有效,但其中2 人在激素减量过程中复发。
病理组织类型与治疗反应无显著相关性,甚至肾间质广泛纤维化的患者对激素治疗亦可能有效。
日本报告的41 例患者中有38 例使用了激素治疗,35 例反应良好,仅3 例肾功持续恶化(1 例患者进入到维持性血液透析,2 例血肌酐升高)。
在Saeki 等研究中,23 例患者中19 例应用了泼尼松治疗,剂量为10 ~60 mg/d,18 例用药4 周后肾功能、补体水平、影像学异常等明显改善,Raissian 等的研究结果也与此类似。
综上所述,就目前文献报道,大部分IgG4-RKD病例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延误治疗将增大肾衰竭的风险,但对于激素治疗的剂量、疗程,以及是否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目前,尚无统一治疗方案,有待于临床进一步研究探讨。
七、发病机制人类IgG分子根据铰链区结构不同分为IgG1,IgG2,IgG3,IgG4 亚型,IgG4 与其他亚型比较不同之处在于:(1)等电点不同,即在生理中性环境下带负电荷,而其他IgG 亚型均带正电荷;(2)在血清中水平最低,占IgG总量的3% ~ 6%;(3)激活补体的能力较弱,与其铰链区较短而活动性差有关。
尽管人们逐渐认识了IgG4-RKD,但对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对IgG4-RKD发病机制的研究目前多见于AIP。
因IgG4-RKD常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清学检查多种自身抗体阳性,且对激素治疗敏感,因此有学者认为其发病可能与自身免疫功能异常相关。
IgG4-RKD研究目前在日本最活跃,各国家也已经重视,病因及发病机制也正在积极探讨中。
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发病主要与自身免疫功能紊乱及过敏有关,如与Th2 及抑制性T 细胞应答体系改变有关,期待IgG4-RKD发病机制研究的进展。
总之,IgG4-RKD最主要特征是特异性的TIN,自2004 年有病例报告以来,已经得到各国肾脏病学者的关注,2011 年以来我国大陆地区已有病例报告。
2011 年美国肾脏病学会及日本肾脏病学会先后制订了IgG4-RKD诊断标准,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参照方向,但由于依据的病例数不多,因此还需在临床中进一步验证。
随着对IgG4-RKD认识的提高,企望能尽快制定出一个国际统一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案也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