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少阴肾及心包经
足少阴肾经课件

足少阴肾经小结
1、经脉走向 体表:起于小趾下,斜走足心,循内踝,沿下 肢内侧后缘上行,经腹胸第一侧线,止于锁骨下。 体内:属肾,络膀胱,贯肝入肺,循咽喉,挟 舌本,支脉从肺联络心脏,流注胸中,与手厥阴心 包经相接。 本经起于涌泉,止于俞府,单侧27穴。 本经联系的脏腑器官包括肾、膀胱、肝、肺、 心、喉咙、舌。
特 殊 性
太 溪
照 海
主治肾之病变,月经不调, 益 耳鸣,咽喉疼痛 肾 滋 偏
【定位】在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功效】补肾益阴,通调水道。 【主治】1.盗汗,身热无汗。
2.肠鸣,泄泻,水肿,腹胀。
3.腰脊强痛,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0.8~1寸;可灸。
八、足少阴肾经
(一)经脉循行 体表:起于小趾下,斜走足心,循内 踝,沿下肢内侧后缘上行,经腹胸第一侧 线,止于锁骨下。 体内:属肾,络膀胱,贯肝入肺,循 咽喉,挟舌本,支脉从肺联络心脏,流注 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本经联系的脏腑器官包括肾、膀胱、 肝、肺、心、喉咙、舌。
(二)主要病候
咳血,气喘,舌干,咽痛,水肿,便秘, 泄泻,腰痛,下肢内后侧痛,痿软无力,足心 热等症。
(三)主治概要 妇科、前阴病:月经不调,带下,阴 挺,遗精,遗尿,癃闭。 肾虚证:耳鸣,耳聋,腰痛,咽痛, 气喘,下渴、齿痛。 外经病:足心热,下肢痿痹,股内后 侧痛。
(四)腧穴 本经共27穴:涌泉、然谷、太溪、大钟、水泉、照海、复溜、交信、 筑宾、阴谷、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 腹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 重点掌握5穴)
4、特殊作用 • 太溪治失眠、耳鸣。 • 照海治癫狂、失眠。 • 复溜治汗证。
照海
足少阴肾经

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从脚小趾下边开始,斜向脚底心(涌泉),出于舟骨粗隆下(然谷、照海、水泉),沿内踝之后(太溪),分支进入脚跟中(大钟);上向小腿内(复溜,交信;会三阴交),出窝内侧(筑宾、阴谷),上大腿内后侧,通过脊柱(会长强)属于肾、络于膀胱(肓俞、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会关元、中极)。
它直行的脉:从肾向上(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通过肝、膈,进入肺中(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沿着喉咙,夹舌根旁(通廉泉)。
它的支脉:从肺出来,络于心,流注于胸中,接手厥阴心包经。
肾脏依现代医学而言,是掌管水份的调节,并具有将体内多余水份和代谢废物由膀胱排出体外的功能;但在中医医学的领域中,肾脏包含着生命的原动力,是生殖力的源泉。
因此,和现代医学中的副肾机能很相近。
副肾是小型的内分泌器官,是控制人体内脏机能的重要组织。
因为其所处地位的重要性,所以此一机能一旦发生异常,便会引发各种不适的症状。
如脸部皮肤带黑,失去光泽。
口干舌燥,喉咙重痛。
站起身时头晕、食欲减退,特别是心窝处有无力感。
下痢、容易疲劳。
背、脚内侧冰冷,脚底、脚尖发热,有倦怠感,腰痛、精力衰退。
精神衰弱,做任何事都提不起劲。
肾是健康、生命之源,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衰弱。
若出现以上所述症状,请刺激肾经上的穴位,以谋求症状的改善。
肾经共有二十七个穴位。
俞府KI27俞府Shufu[释名]俞,转输;府,会聚。
足少阴肾经脉气由此会聚而转输至胸中,故名。
[出处]《针灸甲乙经》。
[位置]胸部锁骨下缘,胸正中线(璇玑)旁开2寸凹陷处。
《针灸甲乙经》:“在巨骨下,去璇玑傍各二寸陷者中”。
[局部解剖]肌肉:胸大肌。
(深层为肺脏)神经:锁骨上内侧神经。
血管:胸内动、静脉穿支。
[功效]利气、平喘。
[主治]古代记述:咳逆上气、喘不得息、呕吐、胸满不得饮食、咯血。
近人报道:胸膜炎。
[方例]气喘风痰:俞府、乳根。
[刺灸法]横刺0.3~0.5寸,不可深刺。
十二经脉循行路线

十二经脉循行路线
十二经脉循行的顺序是: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肺经。
十二经脉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具体的循行顺序如下:
肺经从肺中出发,在食指端与大肠经交汇;大肠经从手走到头部,在鼻翼旁与胃经交汇;胃经从头走到脚,与脾经交汇于足大趾之端;脾经从足走到胸,在心中与心经交汇;心经从胸中走到手,在小指端与小肠经交汇;小肠经从手走头,在内眼角与膀胱经交汇。
膀胱经从头走到足,在足小趾端与肾经交汇;肾经从足走到胸中,与心包经交汇;心包经从心包中出,走到手指无名指端与三焦经交汇;三焦经从手走到头,在外眼角与胆经交汇;胆经从头走到足,在足大趾与足肝经交汇;肝经从足走到肺中,连接手太阴肺经。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1.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衔接:如手太阴肺经在示指(食指)端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手少阴心经在小指端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手厥阴心包经在环指(无名指)端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
足阳明胃经在足大趾与足太阴脾经交接;足太阳膀胱经在足小趾与足少阴肾经交接;足少阳胆经在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与足厥阴肝经交接。
2.同名的手、足阳经在头面部相接:如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交接于鼻旁;手太阳小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交接于目内眦;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交接于目外眦。
3.手、足阴经在胸部交接:如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
足少阴肾经PPT课件

15
应用:痫证配申脉;(调理阴、阳跷脉) 月经不调,带下配中极、三阴交; 小便频数配肾俞; 癃闭配曲骨; 咽喉干痛配列缺。
操作:直刺0.5~0.8寸。 备考:八脉交会穴,通阴跷脉。照海通
阴跷,列缺通任脉,合治肺系,咽喉, 胸膈疾病。
16
穴位主治鉴别表
穴位 太溪 照海
中医经络
1
2
3
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
4
肾为先天之本 主要生理功能,主藏精,主水,主纳气。
5
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中医认为呼吸并不单 是肺管理,吸气靠肾,呼气靠肺,肺和肾配 合好才能正常平和的呼吸,如果肾气虚弱, 则吸气困难,呼多吸少,动则耗气,肺和肾 的气更容易衰弱,气不足则不能统摄津液, 动不动就会出汗。
太溪
定位: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作用:补肾滋阴,纳气调经。 主治:头痛目眩,咽喉肿痛,齿痛,耳
鸣,耳聋,气喘,胸痛,咯血,消渴, 月经不调,失眠,健忘,遗精,阳萎, 小便频数,腰脊痛,下肢厥冷,内踝 肿痛。
13
14
照海 Zhaohai KI6
定位:内踝尖下方凹陷中。 作用:补肾滋阴,利咽宁神。 主治:痫证,失眠,小便不利,小便频数,咽
(一)经脉循行 体表:起于小趾下,斜走足心,循内踝,沿
下肢内侧后缘上行,经腹胸第一侧线,止于 锁骨下。 体内:属肾,络膀胱,贯肝入肺,循咽喉, 挟舌本,支脉从肺联络心脏,流注胸中,与 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8
(二)主要病候
咳血,气喘,舌干,咽痛,水肿, 便秘,泄泻,腰痛,下肢内后侧痛, 痿软无力,足心热等症。
25
2019/11/25
.
26
足少阴肾经

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从脚小趾下边开始,斜向脚底心(涌泉),出于舟骨粗隆下(然谷、照海、水泉),沿内踝之后(太溪),分支进入脚跟中(大钟);上向小腿内(复溜,交信;会三阴交),出窝内侧(筑宾、阴谷),上大腿内后侧,通过脊柱(会长强)属于肾、络于膀胱(肓俞、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会关元、中极)。
它直行的脉:从肾向上(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通过肝、膈,进入肺中(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沿着喉咙,夹舌根旁(通廉泉)。
它的支脉:从肺出来,络于心,流注于胸中,接手厥阴心包经。
肾脏依现代医学而言,是掌管水份的调节,并具有将体内多余水份和代谢废物由膀胱排出体外的功能;但在中医医学的领域中,肾脏包含着生命的原动力,是生殖力的源泉。
因此,和现代医学中的副肾机能很相近。
副肾是小型的内分泌器官,是控制人体内脏机能的重要组织。
因为其所处地位的重要性,所以此一机能一旦发生异常,便会引发各种不适的症状。
如脸部皮肤带黑,失去光泽。
口干舌燥,喉咙重痛。
站起身时头晕、食欲减退,特别是心窝处有无力感。
下痢、容易疲劳。
背、脚内侧冰冷,脚底、脚尖发热,有倦怠感,腰痛、精力衰退。
精神衰弱,做任何事都提不起劲。
肾是健康、生命之源,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衰弱。
若出现以上所述症状,请刺激肾经上的穴位,以谋求症状的改善。
肾经共有二十七个穴位。
俞府KI27俞府Shufu[释名]俞,转输;府,会聚。
足少阴肾经脉气由此会聚而转输至胸中,故名。
[出处]《针灸甲乙经》。
[位置]胸部锁骨下缘,胸正中线(璇玑)旁开2寸凹陷处。
《针灸甲乙经》:“在巨骨下,去璇玑傍各二寸陷者中”。
[局部解剖]肌肉:胸大肌。
(深层为肺脏)神经:锁骨上内侧神经。
血管:胸内动、静脉穿支。
[功效]利气、平喘。
[主治]古代记述:咳逆上气、喘不得息、呕吐、胸满不得饮食、咯血。
近人报道:胸膜炎。
[方例]气喘风痰:俞府、乳根。
[刺灸法]横刺0.3~0.5寸,不可深刺。
足少阴肾经、腧穴讲义

足少阴肾经、腧穴大纲要求: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共27穴)要点:涌泉、然谷、太溪、大钟、照海、复溜、肓俞一、足少阴肾经循行:1.起于足心之涌泉,沿大腿内侧后缘上行,贯脊柱,属于肾,络于膀胱→从横骨穴处上行于腹部前正中线旁0.5寸,胸部前正中线旁2寸,止于锁骨下缘(俞府穴)2.直行支脉:从肾上行,经肝,膈,入肺→沿喉咙,夹舌本3.另一支脉,从肺分出,联络心考点一:1.胸部,距离正中线,依次是2寸肾经,4寸胃经,6寸脾2.腹部,距离正中线,依次是0.5肾经,2寸胃经,4寸脾经考点二:足少阴肾经联络的脏腑最多!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上贯肝,入肺中,络心循喉咙,夹舌本二、足少阴肾经主治概要主治范围临床表现原理分析头和五官病头痛,目眩,咽喉肿痛,齿痛,耳聋耳鸣肾主骨生髓,髓通于脑---头痛肾经沿喉咙,夹舌本---咽痛肾主骨,齿为骨之余---齿痛肾开窍于耳及前后二阴---耳病妇科病,前阴病月经不调,遗精,阳痿,小便频数肾主生殖---月经不调,遗精阳痿肾开窍于耳及前后二阴---小便频数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下肢厥冷,内踝肿痛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厥冷肾经循行内踝部位三、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1.涌泉井穴【定位】在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
【涌泉穴主治】①昏厥、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井穴的通性)②癫狂痫、头痛头晕、目眩、失眠等神志病证③咽喉肿痛、喉痹、失音等头面五官病证(支脉走喉咙)④大便难,小便不利等前后二阴病证(肾开窍于前后二阴)⑤奔豚气(特殊记忆,公孙,期门皆治奔豚气)⑥足心热(腧穴所在主治所及)---掌心热的鱼际。
【操作】直刺0.5~1.0寸。
针刺时要防止刺伤足底动脉弓。
临床常用灸法或药物贴敷。
2.然谷荥穴【定位】在足内侧,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然谷穴主治】①月经不调、阴挺、阴痒、带下病、白浊等妇科病证②遗精、阳痿等男科病证(肾主生殖)③癃闭、小便不利等泌尿系统病证④咯血,咽喉肿痛(肾经支脉行经咽喉,故治咽肿)⑤消渴,腹泻(特殊功能,特殊记忆)⑥下肢痿痹,足背痛(经络所行主治所及)⑦小儿脐风,口噤(脐风多为肝风,用然谷体现滋水涵木)【操作】直刺0.5~0.8寸。
十二正经介绍

⼗⼆正经介绍⼗⼆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包括⼿三阴经(⼿太阴肺经、⼿厥阴⼼包经、⼿少阴⼼经)、⼿三阳经(⼿阳明⼤肠经、⼿少阳三焦经、⼿太阳⼩肠经)、⾜三阳经(⾜阳明胃经、⾜少阳胆经、⾜太阳膀胱经)、⾜三阴经(⾜太阴脾经、⾜厥阴肝经、⾜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简介⼗⼆经脉⼜名⼗⼆正经,是经络系统的主体。
其命名是根据其阴阳属性,所属脏腑、循⾏部位综合⽽定的。
它们分别⾪属于⼗⼆脏腑,各经⽤其所属脏腑的名称,结合循⾏于⼿⾜、内外、前中后的不同部位,并依据阴阳学说,给予不同的名称。
⼗⼆经脉的名称为:⼿太阴肺经、⼿厥阴⼼包经、⼿少阴⼼经、⼿阳明⼤肠经、⼿少阳三焦经、⼿太阳⼩肠经、⾜太阴脾经、⾜厥阴肝经、⾜少阴肾经、⾜阳明胃经、⾜少阳胆经、⾜太阳膀胱经。
⼗⼆经脉通过⼿⾜阴阳表⾥经的联接⽽逐经相传,构成了⼀个周⽽复始、如环⽆端的传注系统。
⽓⾎通过经脉即可内⾄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
其流注次序是:从⼿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阳明⼤肠经,⾜阳明胃经,⾜太阴脾经,⼿少阴⼼经,⼿太阳⼩肠经,⾜太阳膀胱经,⾜少阴肾经,⼿厥阴⼼包经,⼿少阳三焦经,⾜少阳胆经,⾜厥阴肝经,再回到⼿太阴肺经(表1)。
其⾛向和交接规律是:⼿之三阴经从胸⾛⼿,在⼿指末端交⼿三阳经;⼿之三阳经从⼿⾛头,在头⾯部交⾜三阳经;⾜之三阳经从头⾛⾜,在⾜趾末端交⾜三阴经;⾜之三阴经从⾜⾛腹,在胸腹腔交⼿三阴经。
⼗⼆经脉在体表的循⾏分布规律是:凡属六脏(⼼、肝、脾、肺、肾和⼼包)的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和胸腹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内侧的为⼿三阴经,分布于下肢内侧的为⾜三阴经。
凡属六腑(胆、胃、⼤肠、⼩肠、膀胱和三焦)的阳经,多循⾏于四肢外侧、头⾯和腰背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外侧的为⼿三阳经,分布于下肢外侧的为⾜三阳经。
⼿⾜三阳经的排列顺序是:"阳明"在前,"少阳"居中,"太阳"在后;⼿⾜三阴经的排列顺序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上⼋⼨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1.循行要点: 起于足小趾之下→斜向足心→绕内踝后→
下肢内侧后缘→通向脊柱→属肾、络膀胱。 体表:腹正中线旁开0·5寸→胸正中线
旁开2寸。 其直者:肾→上肝→穿膈→入肺→沿气管、
喉咙至舌根。其支者:肺→络心→注胸中。 接手厥阴心包经。
癔病; ③配百会、风池治疗头痛。 ④配太冲主治巅顶痛。 ⑤长高穴:涌泉+百会 操作:直刺.5~0.8寸。头部疾用灸或药物
贴敷。
7
2.太溪(输穴、原穴) 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
腱之间的凹陷处。 功效:调补肾气,滋补肾阴
8
主治: ①肾虚证:阳痿,小便频数,腰痛。 ②妇科病:月经不调。 ③阴虚性五官病:头痛,目眩,耳聋,
25
【配伍】 ①配委中可凉血解毒主治急性高
热、急性胃肠炎(四弯穴); ②配内关、中脘可调理肠胃主治
胃痛、呕吐。 【操作】直刺0.8~1寸,或用三
棱针点刺放血;可灸。
26
2.间使 (经穴) 【定位】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
上,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 腱之间。 【功效】清热宁心,舒筋活络。 【主治】 (1)心疾:心痛,心悸。 (2)胃病:胃痛,呕吐。 (3)热病,疟疾。 (4)癫狂痫。 (4)臂痛。
耳鸣,咽喉肿痛,齿痛,失眠,健忘。 ④胸肺病:咳喘,咳血。 ⑤腰下肢痛证。 此外,太溪通调冲任, 凡肾经本经病变
均可用此穴,既可作主穴,又可作配穴。 具有调整肾经功能的双向作用。
9
配伍: ①配神门治疗失眠; ②配照海、悬钟治疗足跟骨刺; ③配合谷、颊车可治疗牙痛。 ④配肾俞、志室可温肾壮阳主治阳痿、
17
2.主治要点 脏腑病:肾膀胱病 妇科病: 循行所过处相关病:
18
3.取穴要点: 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取涌泉。 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
间的凹陷处取太溪。 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取照海。 太溪直上2寸,跟键的前方取复溜。
19
4.刺灸注意事项: 涌泉穴多灸或药物贴敷; 胸部穴均斜刺或平刺,不可深刺。
5
主治:
(1)急证及神志病:头痛,失眠,眩晕, 昏厥,癫狂,小儿惊风。涌泉是神志病 的急救要穴。
(2)肺系病:咽喉肿痛,舌干,失瘖。 对阴虚火旺症具引火归源,益肾滋阴之 效,所谓上病下取。药物贴敷。
(3)二便疾病:便秘,小便不利。
(4)局部病:足心热。
(5)头部病
(6)奔豚气 6
配伍: ①配人中、百会可回阳救逆主治昏厥、休 克; ②配四神聪、神门可安神镇静主治失眠、
遗精、腰痛。 ⑤配阴陵泉小便不利。 操作:直刺0.5~1.5寸。可灸。
10
3.照海(八脉交会穴,通阴蹻脉) 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功效:滋肾阴,宁神志,调二阴
11
主治: ①妇科病:月经不调,痛经,带下,
阴挺,阴痒。 ②肾膀胱病:小便频数,小便不利,
癃闭。 ③五官热病咽喉干痛,目赤肿痛。 ④神志病:痫症,失眠。 ⑤局部病:足内翻。
29
【主治】 (1)心悸,心胸胁痛。 (2)休克,无脉症,心动过速或过缓,
心律不齐。 (3)胃痛呕吐,呃逆。 (4)失眠,癫狂,痫证,郁证,偏头痛。 (5)中风偏瘫,肘臂挛痛。 (6)热病,疟疾。 (7)眩晕症
本。 三、脏腑经络病候举要: 脏腑病:水肿、咳血、气喘、舌干、咽喉
肿痛、 经脉病:腰痛、大腿内后侧痛、痿软无力、
足心热。 妇科病:
4
四、腧穴:27穴,起穴 涌泉,止穴俞府。
1、涌泉 (井穴)
定位:足底2、3趾 趾缝纹端与足跟连线 的前1/3与后2/3 交 点处。足趾跖屈时呈 凹陷处。
功效: 】 ①配水沟治疗癫狂; ②配大杼、大椎治疗疟疾 ③配心俞可益心气主治心悸。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28
3.内关 (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 脉)
【定位】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 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 腱之间。
【功效】宁心安神,理气和胃,疏经活络。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高热惊厥; 3.所过部位病:腋肿,肘臂挛急,掌心发热
等证。 4.胃病:胃痛、呕吐。
24
四、腧穴:本经共9穴,起穴天池,止穴中 冲。
1.曲泽 (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
侧缘。 【功效】清热宁心,疏经活络,降逆止呕。 【主治】 1.心系病:心痛,心悸,胸痛。 2.胃疾:呕吐,胃痛,中暑,泄泻。 3.暑热病。 4.肘臂痛。
20
手厥阴心包经
21
22
一、经脉循行 起于胸中,属心包,穿横隔,络三焦。 其支者:从胸部抵腋下,沿上肢内侧正中下
行,止于中指端。 其支者:从掌中至无名指尺侧端,与手少
阳三焦经相接。
23
二、联系脏腑器官: 心包、三焦
三、脏腑经络病候举要: 1.心胸疾病:心痛,心悸,心烦,胸闷,胸痛; 2.神志病:不寐,多梦,癫狂,痫证,小儿
足少阴肾 经
1
2
一、循行 起于足小趾之下→斜向足心→绕内踝后→下
肢内侧后缘→通向脊柱→属肾、络膀胱。 体表:腹正中线旁开0·5寸→胸正中线旁开
2寸。 其直者:肾→上肝→穿膈→入肺→沿气管、
喉咙至舌根。其支者:肺→络心→注胸中。 接手厥阴心包经。
3
二、联络脏腑器官: 肾、膀胱、肝、肺、心、脊髓、喉咙、舌
12
配伍: ①配列缺可滋阴清热利咽主治咽喉肿
痛; ②配申脉治疗癫痫; ③配三阴交、中极治疗月经不调、痛
经。 ④配支沟可主治习惯性便秘。 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 。
13
4.复溜 定位:太溪直上2寸,
跟键的前方。 功效 补肾,利湿,
调汗液 主治: ①水肿,腹胀,泄
泻。 ②盗汗,热病汗不
出或汗出不止。 ③下肢痿痹。
14
配伍: ①配合谷治疗汗证;补合谷,泻复溜,可
止汗。泻合谷,补复溜,可发汗。 ②配丰隆可通络消肿主治四肢肿; ③配关元、血海治疗月经不调、痛经。 本穴为肾经金穴,为本经母穴,肾经虚
证,均可针本穴补之。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15
筑宾:太溪与阴谷连线上,太溪上5寸, 腓肠肌肌腹的内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