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专题二第三节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专题之二表达技巧(精)

诗歌鉴赏专题之二表达技巧(精)

(五)、联想和想象
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 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 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 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 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 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 的理想世界。“小时不识月,呼着白 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 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 来之笔。
诗歌鉴赏专题之二:
—表达技巧
高考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 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 者的观点态度
表达方式:
正面描写:直接、实 叙述 侧面描写:间接、虚 细描:对事物特征细致刻画,我用修饰的修辞 描写 白描:抓住事物主要特征,用简练笔墨,不加 烘托、渲染、铺排,进行粗线条勾勒
议论
概括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往往直接记叙主观
抒情
感受、心理反应、思想感情等。 间接抒情 融情于景 寄情于物 寓情于事
一、古代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手法
(一)、借景抒情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 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 感情 、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 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 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 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 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 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 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 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阵惊喜中忽发 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 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 的吧!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 动了,情感更浓郁了。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 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1),赋予柳 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2)并使主客移位, 巧妙而含蓄地(3)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 之情(4)
解析: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 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 诗人语义双关,表面写自然之春天,实喻 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 “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 思念情怀。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诗的最后一句采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1) 这里晴雨的“晴”是用来暗指感情的“情”,(2) 含蓄的(3)表达出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希望 而又疑虑、欢喜而又担忧的微妙心理。(4)
“马策”和“刀环”都运用 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前者指战 马,后者指武器,合起来指代 战争,一、二两句表达了对战 争的怨恨之情。
(2010年安徽省高考语文试题)岁 暮①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 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 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 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 蕃攻占。
春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2)诗的后两名既写惜春之情,又有思乡之意, 请分析其写作特点。
这两句语言平易,但使用拟人手法,想象独特。 (1)上句写春风吹拂思乡的梦,下句写梦追逐着 风,仿佛诗人在梦中伴随春风,一起回到故乡, 又仿佛诗人舍不得春天,而追随春风而去,(2) 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春风的善解人意、多情,(3) 表达思乡之意,惜春之情。(4)

高考一轮复习第二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第三节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习题试题

高考一轮复习第二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第三节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习题试题

智才艺州攀枝花市创界学校第三节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两船并行〞与“八音齐奏〞明朝永乐年间的兵部尚书陈洽,自幼聪明过人。

据说他八岁那年,一次随父亲到河边漫步,看见两船驶来,有帆的一只比摇橹的一只行驶得快,父亲即景出联:两船并行,橹速不如帆快;陈洽正思索下联时,突然传来了悠扬动听的牧笛声,于是高声念道:八音齐奏,笛清莫假设箫和。

上下联各涉及哪几个历史人物?各有什么含意?答案:此联构思奇巧,巧妙地用了谐音手法,使历史名人在联语中出现。

上联:“橹速〞谐“鲁肃〞,“帆快〞谐“樊哙〞,下联:“笛清〞谐“狄青〞,“箫和〞谐“萧何〞。

1.从近年的高考来看,对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考察重点是什么?考察重点是诗歌的修辞手法技巧、表达方式技巧和表现手法技巧,构造手法技巧涉及得较少。

从近三年的高考来看,全国卷Ⅰ在2021年、2021年考察了表达方式技巧,2021年考察了表现手法技巧,其他份的高考对诗歌的修辞手法技巧、表达方式技巧和表现手法技巧涉及了很多。

2.高考对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考察主要有哪几个角度?其中常考角度有:鉴赏古代诗歌的修辞手法技巧、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技巧、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技巧、鉴赏古代诗歌的构造手法技巧。

3.复习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可从哪些方面入手?(1)仔细审题,看清题干要求。

看清题目设置的鉴赏角度,是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构造手法中的哪一个角度。

(2)熟记常见的表达技巧术语。

将鉴赏表达技巧的常用术语熟记于心,做到表达标准。

(3)掌握常见表达技巧的特点及效果。

(4)标准根本的答题步骤。

注意结合诗句分析。

1.(2021·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答复以下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刘禹锡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注】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第三节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第三节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第三节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考纲解读表达技巧是诗人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情感所使用的各种手法。表达技巧大体可分为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构思技巧等。鉴赏表达技巧的主要考查方式有:1.判断技巧名称。2.分析表达技巧的用法。3.比较表达技巧的异同。4.评价表达技巧的效果。题型技巧题型一修辞手法古人十分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采用比喻、比拟、象征、起兴等手法使描写的事物更为形象生动;采用夸张、衬托、对比、婉曲、设问、反问等手法来突出诗的主旨;采用通感、借代、双关、叠字、对偶、反复等手法使诗中字句更为精巧。几种常考的修辞手法,其作用如下:修辞手法表达作用夸张增强表达效果,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共鸣。拟人把物人格化,是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丰富。对比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分得更加鲜明。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给人以鲜明、生动、深刻的印象。解题指津修辞手法是为表达主旨服务的。答题时,不仅要考虑修辞手法对体现句意的作用,还要特别关注其对作品情感、意趣等表现的促进作用。答题步骤(1)确定所用的修辞手法;(2)简要阐述该修辞手法在诗中的具体体现;(3)指出该修辞手法在表达主旨和情感方面所起的作用。误区警示1.注意,有些题目虽只笼统地用“表达特色”“艺术手法”之类的属概念提问,考查的却是“修饰手法”。2.几组容易混淆的概念比与兴:“比”是比喻,是打比方,即“以彼物比此物也”。“兴”是寄托,是一种托事于物,把诗人的思想情感融入到景物描写中,或通过描写引发联想和感慨的手法,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当然,两者又常会同时出现在同一句子中。比喻与象征:比喻是修辞手法,往往一句或几句即可完成;象征是表现手法,需要整段甚至整篇文章才能完成。比喻要求双方是具有相似点的非同类事物;象征只要求双方具有某种相关之处。比喻旨在形象生动或通俗易懂;象征旨在委婉含蓄或强烈深刻。借喻与借代:借喻的作用是“比喻”,往往喻中有代;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作为主体的替代,不存在“喻”的成分。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两者之间具有相似性;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两者之间具有某种特定的关联。【例1】(2009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第三节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第三节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第三节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手法。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考法一修辞手法对修辞手法的鉴赏,就是要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现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修辞手法题答题“3步法”步骤一:明技巧。

(若题干中已明确所赏析的技巧,此步可省略)参见上面的列举分类。

步骤二:释运用。

结合诗句具体阐释如何运用表达技巧。

步骤三:析效果。

主要从对形象、意境、结构和情感等方面的作用分析。

虽然表达技巧分为4大类,每大类又分多种技巧,但是从实际解题答题来看,其步骤和方法是一样的,仅在此说明,下文不再赘述。

[典例1]比拟、排比(2016·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水仙子舟中孙周卿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

推开篷雪满天。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

一笑琅然。

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典例2]对仗、比拟(2015·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雨过至城中苏家[宋]黄庭坚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用体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3 高考命题点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各类术语要辨清

3 高考命题点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各类术语要辨清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第二板块
23
类型一 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其中在诗歌创作中用到的主要是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尤其是描写和抒情,用得最为普遍。这两种表达方式与表现 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第二板块
答: 答案:这两句运用了以景结情的结构技巧。八字对结,只写景象和境界,悲凉而又 雄阔,千古兴衰都在其中。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第二板块
16
(6)根据技巧特征判断。(借景抒情少不了景物,想象虚写总有“想、忆、梦”等词, 对比要有两个内容存在,动静结合会有声音、动作描写)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三句运用了 哪些表现手法?
20
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4 分) 审题型: 审范围: 审角度: 审数量: 审答法: 答: 审题:明考型 局部(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 小角度(修辞 手法) 两种(数量) 分析型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第二板块
21
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 2016·山东卷
辞手法。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第二板块
6
二、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准确判定表达技巧。而如何 准确判定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它既与个人所构建的表达技巧知识网络有关,又与规 范的审题有关,更与个人掌握的判定方法有关。 要规范答题,需要“四审题”“一注意”“三步骤”:

讲义练习:第2部分 2 专题二 3 阅读技法 “两步四法”解读诗词曲——“看一看”读懂诗词

讲义练习:第2部分 2 专题二 3 阅读技法 “两步四法”解读诗词曲——“看一看”读懂诗词

要想做好诗词鉴赏题,首要的是读懂诗词。

只有读懂了一首诗或一首词曲,才能有针对性地得出答案。

因此,诗词鉴赏的关键是读懂诗词。

那么,怎样去读懂诗词呢?可以采用“两步四法”。

第一步解读文辞,揣摩情意解读文辞,揣摩情意就是从标题、注释、意象、关键词句等方面把握诗词大意,从而揣摩诗词情感。

需用“三法”:“看一看,找启示”“抓一抓,寻突破”“辨一辨,明关系”。

看诗词的题目、注释、诗序甚至标点等,从而找到理解诗词的启示点。

看题目,思考信息题目是诗词的眼睛,是诗词内容和形式等丰富信息的载体,是我们理解诗词的重要切入点。

具体说来,标题常有以下作用:①揭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②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③奠定诗歌的感情基调;④揭示诗歌的线索;⑤表明诗歌的题材;⑥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

从题目抓住题材是较为实用的方法,题材即写的是什么,主要有:爱国爱民,忧国伤时,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标傲世,伤春悲离,惜别怀友,羁旅思乡,思亲怀人,即事感怀,咏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己,思慕田园,隐逸山水,行役戍边,参禅说理,人民疾苦,劳动生活等。

特别要注意的是一些咏物之作,要联想到有关背景,思索它是否是借物咏怀或托物言志的作品。

有些标题并不一定蕴涵着那么丰富、全面的信息,而是留下了空白点,这个空白点给我们留下了猜想揣摩诗词的内容的空间,使我们能较快地深入到诗词的内容中去。

以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为例: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此诗作于诗人贬谪永州之时。

读标题①时间是中夜(半夜);②地点是西园;③人物动作:中夜起来后望着西园的月亮。

猜想①作者为什么半夜的时候站在自己的房间里望着西园呢?②他是不是听到了什么呢?读诗①我们在诗中就看到了“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点题)②标题里有月,诗中颔联就有“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③作者“望”时是怎样的心情呢?于是尾句有交代“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第3节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第3节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2012·浙江高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未展芭蕉 [唐]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新课标全国版高考总复习· 语文
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
情。例如:“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 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新课标全国版高考总复习· 语文
考点全突破
智勇稳冲关
二、答题步骤
第一步:指出使用的修辞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修辞手法是如何运用的。 第三步:指出所用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第二编
第五章 古代诗歌鉴赏
第3节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考点全突破
智勇稳冲关
新课标全国版高考总复习· 语文
考点全突破
智勇稳冲关
“表达技巧”是诗人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情感、阐述 观点所采用的各种手法。“表达技巧”是个广义综合概念,它
有时与“艺术特色”“表达特色”“艺术技巧(手法)”等概念是
同义词。一般认为,“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 高分别是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艺术构思。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各种艺术 技巧,分析其艺术效果,评析其对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起到 的作用。考查内容主要包括对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 法、艺术构思的辨别及赏析。
月 亮 传 情达 意 , 但又 很 少 直接 写 月 ,而 常 用 借喻 , 如 “玉 轮”“冰轮”“银盆”“玉环”“玉盘”等。
新课标全国版高考总复习· 语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逐点突破——掌握古代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用的独特的手法或方式。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构思技巧等。

一、修辞手法《考试说明》规定常见的修辞手法为: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另外,古典诗歌常用的还有通感、互文、双关、顶真等。

1.(2013·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秋斋独宿[唐]韦应物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注]《秋斋独宿》[金]赵秉文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我的理解】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韦诗第一句“皎如烛”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赵诗第一句中“侵残烛”的应是“月”,此句以“晕”替代。

赏析修辞手法时要结合诗歌表达的作者的感情。

答案:韦诗:比喻,以烛喻月。

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

赵诗:借代,借“晕”代月。

“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文。

[触类旁通]2.读读下面的诗句,看分别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并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

①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钱羽《未展芭蕉》)答:答案:比喻,拟人。

以“一缄书札”喻“未展芭蕉”;以“未展芭蕉”喻少女;“怯”,拟人,娇怯含羞。

②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李白《劳劳亭》)答:答案:拟人。

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情感,生动表现了送别时的怅然、感伤之情。

③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答:答案:双关。

貌说天气,实说郎君对她的情意,使全诗语言活泼而含蓄。

④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甫《寄李太白二十韵》)答:答案:夸张,对偶。

高度赞扬了李白的诗歌艺术成就。

⑤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李白《忆秦娥》)答:答案:顶针。

使上下诗句紧密衔接,气势通畅,富有节奏感。

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答:答案:通感。

用视觉的描写听觉,巧妙渲染了离愁。

⑦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蝶恋花》)答:答案:借代。

以花的色彩代替花,显得具体形象,更突出“花”的特征。

⑧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白居易《琵琶行》)答:答案:设问。

引出情感句,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

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答:答案:互文。

将寥廓的空间和悠远的时间浓缩在一起,给人以苍茫之感。

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一般怎样作答?提示:对于修辞手法的鉴赏,首先要明确诗歌使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然后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达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二、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广义的表现手法等同表达技巧;狭义的表现手法常常指渲染、烘托、象征、映衬、对比、比兴、铺陈、用典、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联想想象等。

3.(2014·高考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商调·黄莺儿赠燕[清]张潮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注]。

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

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花口:指初开的花。

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

作者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我的理解】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

作者将燕子当作人来写,写它不忍花落,着意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的花朵,燕语呢喃,好像向人诉说着千般心情这描写中有作者的想象,是虚写;“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是实写,虚实结合;“最难消王谢堂前憾”化用刘禹锡《乌衣巷》中的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是用典的手法。

答案:拟人,用典,虚实结合。

4.(2014·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阮郎归西湖春暮[南宋]马子严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

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花褪雨,絮沾泥。

凌波②寸不移。

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翻腾”。

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

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我的理解】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诗歌在描绘春天美景时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

“香红渐渐稀”从整体上表现春意阑珊的景象,是写景;“花褪雨,絮沾泥”则从细微处着眼,表现雨后春花凋零,沾染泥土的残败,蕴含情。

既有对春末的概括性描述,又有对具体景物的详细描写。

点、面相互映衬,丰富了本词的情感内涵。

答案:香红渐稀,是面的描写;花褪雨,絮沾泥,则是点的刻画。

勾勒写意,细节传神,点面结合,相互映衬;以景起情,丰富了词作的情感内涵。

[触类旁通]5.读读下面的诗句,看分别使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并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

①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答:答案:动静结合。

月光、流水显示环境之幽静,而竹喧舟动又表现了人的活动,构成了生动鲜活的画面。

②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答:答案:托物言志。

借石灰表达不畏磨难、保持操守的志趣。

③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陆游《诉衷情》)答:答案:用典。

“觅封侯”用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以取封侯”的典故,写自己报效祖国、收复旧河山的壮志。

④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答:答案:联想想象。

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柳树形象。

(比喻是一种特殊的联想)⑤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白居易《长恨歌》)答:答案:衬托。

用六宫粉黛衬托杨玉环之美。

⑥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答:答案:烘托渲染。

通过“残灯无焰”“影幢幢”“暗风吹雨”等一系列的凄凉景象的描写和气氛的烘托,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好友被贬的哀伤不平和凄苦的心情。

⑦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周南·桃夭》)答:答案:比兴。

以美丽怒放的桃花比喻美丽贤淑的女子;同时运用起兴手法,以桃花开放引出女子出嫁一事。

⑧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答:答案:欲抑先扬。

讽刺汉文帝关注鬼神,而不注重苍生百姓;借古讽今,讽唐王朝统治者只知礼佛而不知爱民。

⑨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答:答案:虚实结合。

夜深不眠,独剪残烛,听巴山夜雨,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想象共剪西窗红烛、共话巴山夜雨的情景——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⑩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答:答案:对比。

将豪门奢侈生活与平民百姓惨景对比,极力表现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一般怎样作答?提示:①指出诗歌用了哪种表现手法;②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手法的;③指出这种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三、表达方式表达方式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古代诗歌最主要运用描写和抒情,记叙、议论少见,一般没有说明。

鉴赏的重点是描写的手法和抒情的方式。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描写有直接描写、间接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白描,细节描写,肖像描写,景物描写,等等;抒情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即景抒情,融情于景,等等。

6.(2014·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

暮春山间[宋]黄公度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暮春山间》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我的理解】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是侧面描写,桃花落处无人看见,只是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

答案:没有直接描写桃花的形态,而是借涧水暗写桃花之香。

7.(2013·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宋]张炎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

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

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注】①劳劳:遥远。

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

③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

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我的理解】解析:本题考查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对重要词句的理解。

先由下片“故乡惟有梦相随”一句得出这首词表达的感情:思乡之情。

然后找出上片写到的意象——楼上笛声、迷蒙山水、千里燕子、雨中梨花,从中分析是如何表现思乡之情的。

答案:先写因笛声引起思乡之情,奠定思乡的情感基调;然后写眺望故乡而不得;再写眼前之景,燕子觅食、筑巢,雨中梨花。

思乡之情,孤苦之愁,油然而生。

[触类旁通]8.读读下面的诗句,看分别使用了哪种表达方式,并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

①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林景熙《溪亭》)答:答案:细节描写。

诗人于清秋日暮时在溪亭散步,“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的孤独,“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②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王昌龄《塞下曲》)答:答案:运用白描手法。

全诗抓住出征、扎营、作战、战后四个场景描写战争全过程,反映战争的残酷,表达了诗人的厌战情绪。

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渡江汉》)答:答案:直抒胸臆。

作者贬居岭外,一面思念亲人,另一面又担心家人因自己而遭遇不幸,表现了诗人对亲人的挂念之情。

④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武元衡《春光》)答:答案:即景抒情。

作者见到杨柳细雨、残花流莺所构成的暮春景色,而生乡思,从而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⑤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答:答案:融情于景(以景结情)。

诗人将满怀的离愁融入设想的晓风残月的凄清之景中,表达了离别的怅惘之情。

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一般怎样作答?提示:首先要分清是哪种表达方式,其次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这种表达方式在诗中是如何使用的,最后要点明使用的效果——在刻画形象和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四、构思技巧所谓构思技巧是指诗歌的结构安排方面的技巧。

主要有照应、过渡、线索、悬念、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

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午江行[注][宋]毛珝百川无敌大江流,不与人间说旧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