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岳-威东地区须家河组低渗、低阻油气层形成机理

合集下载

《川中须家河组低渗砂岩气藏渗流机理及储层评价研究》范文

《川中须家河组低渗砂岩气藏渗流机理及储层评价研究》范文

《川中须家河组低渗砂岩气藏渗流机理及储层评价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其开采与利用日益受到重视。

中国川中地区须家河组低渗砂岩气藏作为国内重要的天然气资源之一,其开发利用具有广阔的前景。

然而,低渗砂岩气藏的开发面临诸多挑战,其中对渗流机理的理解与储层评价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开发效果。

因此,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川中须家河组低渗砂岩气藏的渗流机理及储层评价方法,为该类气藏的有效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二、川中须家河组低渗砂岩气藏特征川中地区须家河组低渗砂岩气藏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储层以低渗透率的砂岩为主,储集性能较差;二是储层非均质性强,不同区域渗透率差异大;三是气藏压力系统复杂,储层压力变化大。

这些特征使得低渗砂岩气藏的渗流过程较为复杂,给开发带来了困难。

三、渗流机理研究1. 物理模拟实验通过对川中须家河组低渗砂岩气藏的物理模拟实验,我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其渗流过程。

实验表明,低渗透砂岩的渗流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岩石的孔隙结构、流体性质、温度和压力等。

在低渗透条件下,气体在储层中的流动往往呈现出非达西流特征。

2. 数学模型分析基于达西定律和流体力学原理,建立数学模型对低渗砂岩气藏的渗流过程进行定量分析。

通过模型分析,可以揭示气体在储层中的流动规律,为优化开发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四、储层评价方法研究1. 岩石物理性质评价通过岩石物理性质测试,如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参数的测定,可以了解储层的物理性质,为评价储层的储集性能和开发潜力提供依据。

2. 地质综合评价结合地质资料和地球物理测井数据,对储层进行综合评价。

通过分析储层的沉积环境、成岩作用、构造特征等因素,可以评估储层的非均质性和开发风险。

3. 开发效果预测基于数学模型和实际数据,对低渗砂岩气藏的开发效果进行预测。

通过分析不同开发方案的优劣,可以为制定合理的开发策略提供依据。

五、结论与建议通过对川中须家河组低渗砂岩气藏的渗流机理及储层评价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一是低渗砂岩气藏的渗流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需综合考虑;二是储层评价应结合岩石物理性质、地质资料和地球物理测井数据等多种方法;三是制定合理的开发策略对于提高低渗砂岩气藏的开发效果至关重要。

威东-安岳地区须家河组沉积体系及储集砂体储集性评价

威东-安岳地区须家河组沉积体系及储集砂体储集性评价

1.2.2 浅湖亚相
浅湖带发育于滨湖沉积带以下到浪基面以上的地 区。水动力条件主要是波浪和湖流的作用,以粉砂岩 沉积为主,发育有瓣鳃、腹足、介形虫和鱼类等生物 和生物钻孔。具水平纹理、波状层理及块状层理。
研究区须家河组沉积相类型划分及特征
沉积相组 沉积相
三角洲 大陆沉积
相组
湖泊
亚相
微相
发育层位
三角洲平原
分流河道中发育的板状斜层 理
滨湖砂滩中发育的双向交错层 理
须一段沉积相平面分布图
威远曹家坝-连界剖面须四段三角洲平原沉积剖面结构
分流河道的底冲刷
分流河道 冲刷面
分流河道
决口扇 天然堤
泛滥平原
荣县墨林场剖面须6段中的分流河道及其堤泛沉积
荣县墨林剖面须五段滨湖亚相沉积剖面结构
滨湖泥中发育的砂纹层理
滨湖砂滩 沼泽化湖
三角洲前缘 前三角洲 滨湖 浅湖
分流河道 天然堤 决口扇
分流间洼地
泛滥平原
水下分流河道 河口坝
水下天然堤、水下决口扇 分流间湾
远砂坝、席状砂 前三角洲泥 沼泽化湖 滨湖泥 滨湖砂滩 浅湖泥 浅湖砂坝
须6段 须4段 须2段
须6段 须4段 须2段
须5段 须3段 须1段
1.1 三角洲沉积体系
三角洲环境位于河流入湖盆的河湖交界处和混合 处的区域,由河湖两者共同作用形成的锥状沉积体系。 它最早由吉尔伯特(Gilbert)发现,具有典型的三 层结构的河湖三角洲,即可分为顶积层(又称三角洲 平原亚相)、前积层(又称三角洲前缘斜坡亚相)、 底积层(又称前三角洲亚相)。古代河湖三角洲广泛 分布,并与油气密切相关。对研究区须家河组三角洲 沉积可进一步划分三个亚相,分别为:(1)三角洲 平原亚相、(2)三角洲前缘亚相、(3)前三角洲亚 相。

川东南地区须家河组低阻气层成因机制

川东南地区须家河组低阻气层成因机制
s u he se n S c ua o i c o t a t r ih n Pr v n e
Ja gYu in h n h n ,T n Yo g ,G o Ho g u n in qa g ,Z a g C u a n u n g a g ,Xu Ho w i n iC u h i u e a d J h n a ( . o ee R sucs n ni n et S u ws P t l m U i rt,C eg u Scu n60 0 , hn ; 1 C lg e re a dE v om n, ot e e o u nv sy hn d , i a 15 0 C ia l o r h t re ei h
ti su y hs td ,man c nrln cosrs o sbefr h e eo me t f h s o eit i a ee or r i o t l gf tr ep n il ed v lp n e elw r s i t g srsr i ae:1 oi a ot ot svy v s )
rz d b o r ssiiy,c mp e e ei y e nd c mp e a — t rr l t n h p wh c ke t m a d t ie y lw e itvt o l x g n tc tp s a o l x g swae eai s i s o ih ma he h r o
2 P t C iaS uh e i & G s o p n , h n q g 4 0 2 , hn ) . e o hn o tw s O l r t a m a y C o g i 0 0 1 C i C n a
A s at G srsro s nteU p r r s cX j h om t n o tw s r i u nPoic r c a c — b t c : a ee i p e Ti s ui eF r a o ,suh et nS h a rvneae h r t r v ri h测 构造及试油等资料 , 结合低 阻气层测 井响应特 征 , 宏观和 微观 方面入手 , 从 对该 区低 阻气层 成 因 机制进行 系统深入剖析 。研 究表 明, 造成该 区低 阻气层 的主控 因素 为: 低 幅度 构造 背景 下发 育低孔 、 渗泥 质砂 岩储 ① 低 层 ; 孔 隙结构复杂 , ② 高束缚水饱和度 , 高地层水矿化度 ; 低 能沉积环 境下储 层颗粒 细, ③ 泥质含量 较高 , 粘土矿 物 附加 导

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油气成因与富集

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油气成因与富集

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油气成因与富集地质工程:吴可嘉学号:20103090第1 章前言川中地区侏罗系至三叠系地层层序正常,保存条件好,须家河组烃源条件在四川盆地也较好。

经过勘探,在中层须家河组砂岩中也发现了较为频繁的油气显示,且附近的川中大安寨,磨溪等地区的须家河组均获得了良好的勘探效益。

其中通1井和岳1井已累计采气约1 亿余方;界6井至今仍在生产,已累计采气9868.1×104m3,出产原油1058.8t;威东2井、岳3井等多口井获得工业性油气流;包浅1、包浅4、包浅202 井等须二段获气并采出油约1.8万吨,该区的勘探前景良好。

过去油源的判识过分依赖生物标志化合物来对比,将油气孤立起来研究,未考虑油气藏整个烃体系的成因及来源。

而不同期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含量最高可相差2−3个数量级,只要极少量低熟—成熟油的混入足以使高过成熟油气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发生改变,误导油气源判识。

因此对复杂油气源不能单靠生物标志化合物来确定。

在川渝地区,目前已在同位素、气组分、轻烃和生物标志物等方面形成一套可信度高的系列鉴别指标和理论。

在众多老专家的带领下,深入研究了各类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建立了各类天然气的鉴别标志,特别是煤成气与油型气的识别标志,为为须家河组煤成气成因与富集的地质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2 章地质背景2.1 地区概况川中地区西起内江,东至大足县,南起荣昌县,北至安岳县,面积约8000平方公里,区域构造位置为川中古隆平缓构造区、华蓥山深大断裂断下盘(图2-1)。

图2-1 研究区地理位置图其基底为刚性强磁性隆起基底,局部构造位于威远背斜东北下斜坡,向西南过渡到印支期泸州古隆起下斜坡,整个工区具有基底刚硬,断层发育较少,褶皱平缓的特点。

研究区北部威东~安岳地区为由西南至东北方向下倾的单斜,河包场~界市场~永安桥一线为由西南至东北方向下倾的由多个鼻状构造组成的巨型鼻状构造。

2.2 构造演化史四川盆地现今发现的大、中型气田均与地史上主要的构造运动密切相关;研究区处于盆地相对稳定的西倾斜坡带和泸州~开江古隆起的西北斜坡。

威东地区须家河组油气藏形成条件研究

威东地区须家河组油气藏形成条件研究
132技术路线图11技术路线图威东地区须家河组油气藏形成条件研究区域地质资料烃源条件油气地球化学特地层特征沉积相构造特征储层特征烃源岩厚度及分布特征烃源岩有机质烃源岩条件综合评价油地球化学特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油气运聚及成藏模式运聚特征分析盖层和保存条储层条件油气水特征及分布成藏模式探讨西南石油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133主要结论一个油气藏要形成必须要具备油气藏形成的各种必要条件生储盖运圈保而且这些必要的条件之间在时间与空间上都必须相互匹配协调统一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oil and gas
Granville East
威东地区须1 绪论 ............................................................. 1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1.3.1 研究内容 .............................................. 2 1.3.2 技术路线 .............................................. 3 1.3.3 主要结论 .............................................. 4 2 研究区概况 ....................................................... 5 2.1 地理及构造位置 .............................................. 5 2.1.1 地理位置 .............................................. 5 2.1.2 构造位置 .............................................. 5 2.2 沉积及构造特征 ............................................. 6 2.2.1 地层特征 .............................................. 6 2.2.2 沉积相 ................................................ 7 2.2.3 构造特征 ............................................. 8 2.3 储层特征研究 ............................................... 9 2.3.1 储层岩石学特征 ........................................ 9 2.3.2 储层物性特征 .......................................... 9 2.3.3 储集空间特征 ......................................... 11 2.4 勘探开发简况 .............................................. 14 2.4.1 地质调查 ............................................. 14 2.4.2 地震勘探 ............................................. 14 2.4.3 钻井勘探 ............................................. 14 2.4.4 开发简况 ............................................. 14 3 烃源条件 ........................................................ 15 3.1 烃源岩厚度及分布特征 ...................................... 15 3.2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 .......................................... 16 3.3 烃源条件综合评价 .......................................... 21 4 油气地球化学特征 ................................................ 22

《川中须家河组低渗砂岩气藏渗流机理及储层评价研究》范文

《川中须家河组低渗砂岩气藏渗流机理及储层评价研究》范文

《川中须家河组低渗砂岩气藏渗流机理及储层评价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资源,其开采与利用日益受到重视。

中国川中地区须家河组低渗砂岩气藏作为重要的天然气储集层,其渗流机理及储层评价研究对提高开采效率和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川中须家河组低渗砂岩气藏的渗流机理,并对储层进行评价,以期为该地区的天然气开采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川中须家河组地质特征及低渗砂岩特点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地层主要由砂岩、泥岩和碳酸盐岩等组成,其中低渗砂岩是主要的天然气储集层。

低渗砂岩具有孔隙度低、渗透率低、非均质性强等特点,这些特点对气藏的渗流特性及开采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三、渗流机理研究1. 渗流物理模型针对川中须家河组低渗砂岩气藏,建立合适的渗流物理模型是研究渗流机理的基础。

通过综合考虑岩石物理性质、流体性质及渗流过程,建立能够反映实际地质条件的物理模型。

2. 渗流数学模型在物理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假设和简化,建立渗流数学模型。

运用达西定律、泊肃叶定律等基本原理,描述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规律。

同时,考虑低渗砂岩的特殊性质,如启动压力梯度、非线性渗流等影响因素,建立更为准确的数学模型。

3. 实验研究通过实验室模拟实验,对川中须家河组低渗砂岩的渗流特性进行深入研究。

实验包括岩石物性测试、流体性质测定、渗流实验等,以获取低渗砂岩的渗透性、孔隙结构、流体流动规律等关键参数。

四、储层评价研究1. 储层物性评价储层物性评价是储层评价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对川中须家河组低渗砂岩的岩石物性、孔隙结构、渗透性等参数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储层的物性特征及储集能力。

2. 储层含气性评价储层含气性评价是评估储层天然气富集程度和开采潜力的重要指标。

通过分析气藏的地质条件、流体性质及储层物性等参数,评价储层的含气性和开采效益。

3. 开发效果预测在储层评价的基础上,对川中须家河组低渗砂岩气藏的开发效果进行预测。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低孔低渗气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的开题报告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低孔低渗气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的开题报告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低孔低渗气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现状随着国内外石油勘探的不断深入,低孔低渗气层的开发正成为石油勘探的难题。

四川盆地作为我国重要的油气勘探区之一,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然而,该地区须家河组低孔低渗气层地质复杂,难以评价,因此需要开展相关的研究。

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通过岩石力学实验、CT扫描等方法研究了低孔低渗岩石的物理特性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同时,核磁共振、地震、测井等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低孔低渗油气田的勘探评价。

在四川盆地须家河组低孔低渗气层的研究中,测井技术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然而,由于该区域储层地质条件复杂,以及数据质量和解释能力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测井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存在一定问题,对于储层特征的评价存在一定的难度。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旨在探究四川盆地须家河组低孔低渗气层的测井评价方法,寻求一种更加准确、可靠、实用的评价方法。

具体研究目标如下:1. 通过对该区域储层特征的分析,深入探究测井响应特征及其与地质特征的关系;2. 建立须家河组低孔低渗气层的测井评价模型,对评价结果进行可靠性评估;3. 探究其他有效的评价方法,为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该区域储层的评价、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全国低孔低渗气田的开发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对该区域储层地质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获取准确的储层信息;2. 分析各种测井响应曲线的特征及其对储层特征的响应规律,建立测井评价模型;3. 研究其他有效的评价方法,如地震综合、岩石力学实验等方法,对比分析其研究成果与测井评价方法的差异;4. 对研究结果进行可靠性评估,验证所建立的评价模型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调查、实验室测试、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等。

通过运用多种方法综合分析,得出准确可靠的研究结论。

四、预期成果和应用价值1. 建立须家河组低孔低渗气层测井评价模型,具有应用价值;2. 探究有效的低孔低渗储层评价方法,为该区域以及全国其他低孔低渗气田的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3. 研究成果对于评价、开发和利用储层有重要的指导和应用价值。

低渗低阻产水气藏气水层识别:以广安气田须家河组为例

低渗低阻产水气藏气水层识别:以广安气田须家河组为例

低渗低阻产水气藏气水层识别:以广安气田须家河组为例
随着石油天然气需求的不断增长,低渗低阻产水气藏的开发成为了重要的勘探方向。

而须家河组作为广安气田的主要产油气层系之一,也被广泛用于低渗低阻产水气藏的勘探与开发。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以广安气田须家河组为例,探讨低渗低阻产水气藏的识别方法与技术。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低渗低阻产水气藏的特点。

这种气水层往往具有较低的渗透率和较高的含水饱和度,导致油气的难以流动和产生。

在勘探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地震勘探、地质分析、岩心分析等手段,寻找特征,识别气水层的存在。

针对须家河组进行识别,首先需要进行地震勘探。

利用波束叠加、共中心点叠加等手段,寻找出反射频率和幅度变化明显的地层,初步确定气水层的位置。

然后进行地质分析,通过钻井地层划分、岩性鉴定等手段,深入理解气水层的性质和特点。

同时,需要结合现场产量和液体含量等数据,加上人工制造的存疑点,进一步确定气水层的存在与边界位置。

对于气水层的识别,我们还需要关注一些细节问题。

例如,低渗低阻产水气藏往往具有较大的变异性,局部特征可能会影响全局识别结果。

因此,在勘探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次交叉验证,确保识别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低渗低阻产水气藏气水层的识别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工作,需要综合运用地震勘探、地质分析、岩心分析等多种手段,同时需要结合现场数据和多角度验证,以确保识别结果
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对须家河组的识别和分析,我们可以为其相关气田的勘探和开发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利 的依 据 , 这也 为 下一 步勘探 开发 奠 定 可靠 的地质基 础 。
关键词: 安岳 一威 东地 区; 低渗低 阻油气层特征 ; 形成机理 ; 提供依据
理 ,为该 类油 气 层 的评 价 和识 别 提供 有 利 的依 据 ,
0 前 言
低阻油气层一般定义为: 在同一油水系统 内油 气层与纯水层的电阻率之比小于 2 ,即油气层 的电 阻增 大率 小 于 2的油气层 。也 可理解 为低 电阻率油 气层 , 大量 勘探 开发实 践表 明 , 低孔 低渗 储层 。 在 中通常发育低阻油气层 , 其分布广泛 。如 四川盆地 须 家 河组 低 阻 油气 层 。其 成 因复 杂 多样 , 对 于常 相 规 电阻率油气层 , 低阻油气层 的识别和评价难度往 往较大 , 并且极易漏失 。而对于低渗、 特低渗低阻油 气层 , 其识别和评价更是困难 。 安岳 威东地 区隶属 于四川盆地川 中古隆 中

0 12 3

s 4 2 7d s
I “ 3 1 : 1 1 2 73 II 7 87 i 7
】 8丌 3 I 2 6
0 59 9 90 l
气幔 增阻匪^ 碱 阻I 曼
层 气 嘻

1 8 6 0 1 J 22
2I 6

粒 、 一细 粒结 构 的岩 屑砂 岩, 含量 一般 在 3% 中 岩屑 0

7 %, 常规 油气 层 。 岩储 集层 孔 隙度 在 05% 0 高于 砂 . 7 l. % 之 间 , 平 均 63 % ; 渗 透 率 为 88 7 . 4
( .0 3 3 2 . o)×1 m2 00 0 5 — 65 0 0 ,平 均 为 02 4 × .6
区低渗低阻油气层的主要 因素为: 高不动水饱和度 ; 高地层水矿化度 ; ① ② ③低幅度构造背景引起 气水分 异 差 ; 复 杂的 孔 隙结构造 成 油气运 移对 地层 水驱 替 不彻底 , 留 大量地 层水 。此 外 , 部 ④ 残 局 富集导 电矿物和钻井液侵入进一步降低 了油气层 的电阻率。弄清 了 低渗背景下发育的低阻油气层 形成 机 理 , 索 出低 阻变化规 律 及 其 与储层 物性 之 间的 关 系, 探 为准 确 识 别和 评 价低 阻油 气层 提供
2 2 i 2 26 0∞
w 噶 锺二 I t
I W D9 女
¨ £l
7 6 9
0 O¨
4 9 3 5 一 d s 15
6 8 j d5

l 6 75 5 0
i 5 75 i 4 93
0 l0 {

气 层
表 1安岳 一威 东地 区部分低渗 、 低阻油气 层特征参数表
斗母 屠位 井 鞋 恻
( ) %

1 岬‘
埘碾
( “)
地崖
此 ( j < ) 0 ‘0 )
姚 率 骱 蛰 。
~‘ 。)
拥二 l 0】 攫 = Y1 细二
^l , 1 BI
阻油气 层特征和成 因,总结 出低 阻油气层形 成机
作者简介 : 张春 ( 9 2 , 在读硕士研 究生 , 18 -) 男, 主要从事储层 沉积 学和地球物理方法研 究。
总第 16期 7
安岳 一威 东地区须家河组低 渗、 低阻油气层形成机理
阻层段富含黄铁矿 。低渗 、 阻油气层钻井显示较 低 弱 , 般 与水层 不 容易 区别 。 一
斜平 缓 构造 带 的南部 , 造 弧度 平 缓 。该 区须 家 河 构
这对 今后 的勘 探 开发具 有 十分重 要 的意 义 。
1 低 渗 、 阻油 气 层 特 征 低
安岳 一 威东地区须家河组低渗 、 低阻油气层 电 阻率一般在 1—0 ・ 表 1油气层与水层电阻率 0 3 , m( ) Q , 般差 别不 大 。 电阻率 指数 小于 2或 3 。地层 以砂 泥 岩互层 为 主,单砂 层 厚 度薄 。储 集层 岩性 主要 为 中
碱l 苴律
Y f 甍= ? ,
F 1
09 6
0d 2
D2 67
69
17 0 l
2 1年 4月 00
国 外 测 井 技 术
W 0RL W EL L D L 0GGI T CHN0L NG E 0GY
Ap . 0 r201
总第 16期 7
I tI 7 1 a l 6 0
安岳 一威 东地 区须 家河组低渗 、 阻油气层形成机理 低
张 春 蒋裕 强 郭红光 徐后伟 季春海
( 西南石油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 院 I)l成都 6 0 0 )  ̄l t 1 50
摘 要: 安岳 ~威东地 区须 家河组低渗储层 中普遍发育低 阻油气层 , 其成因类型多样、 识别难度大。
针 对 这 一 问题 , 用岩 心分 析化 验 资料 , 利 结合 低 阻油 气层 测 井响应 特征 , 综合 分析 认 为 , 造成 该 地
l一 m , O3 2 属低孑 低渗 ~ L 特低孔特低渗储层 。 压汞资 料分析表明, L 孑 隙结构表现为排驱压力高 ( 均为 平
1 26 M a、 . 65 P )中值孑 喉半径 小( 均为 016 T 、 3 L 平 .1 I I ) 分选差等特征① 。主要孔隙类型为粒内溶孔 、 粒问孔 及铸模孑 等 , L 孔喉类型为细孑 微喉型。粘土矿物类 L 型主要为绿泥石、 伊利石, 含少量伊 一 蒙混层 。部分 低阻油气层储集层泥质含量较高, 胶结疏松, 个别低

组地层分为须一 一须六 , 为陆相碎屑岩沉积 , 砂体 主要发育 于三角洲 分流河道及滨浅湖滩坝沉积环 境 , 中须二 ( a 、 四 ( , 、 六 ( ) 其 T )须 X Tx ) 须 T 为
主要 储集 层 , 二为 主力产层 。 须 本 文针 对 研究 区特定 的地 质条 件 , 深入 分 析 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