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浮沉现象教案

合集下载

大班沉与浮的优秀教案(精选5篇)

大班沉与浮的优秀教案(精选5篇)

大班沉与浮的优秀教案大班沉与浮的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班沉与浮的优秀教案(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班沉与浮的优秀教案1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体验物体沉浮现象。

2、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能够根据沉浮现象将物体进行分类。

3、通过活动提高幼儿的团结协助能力,渗透环境保护意识。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5、能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活动准备:各种操作材料:水盆、纸、木块、金属、石子、海绵、塑料、乒乓球、树叶、羽毛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

活动过程:1、故事导入:老师这里有一副美丽的图画,(出示图画)叙述,在蔚蓝的大海里生活着好多各种各样漂亮的鱼,有些鱼在大海里游得多开心呀!可是有一天,这些小鱼都伤心地哭起来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有一些游客来游玩,把好多废旧垃圾丢到了水里。

这些垃圾严重污染了水里的环境,使小鱼生命受到了威胁。

2、"你们想知道人们扔到水里的都是些什么吗?小朋友,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你们认识这些都是什么物品吗?(展示桌子上的物品,引导幼儿认一认,说一说)3、师:环境遭到破坏,小鱼们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小朋友你们想帮助这些小鱼吗?那我们今天就赶紧组织一批打捞队,去帮助小鱼把水里的垃圾打捞上来好吗?4、可是,这些垃圾有的漂浮在水面上,有的沉入到了水底,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打捞队分成两队才行,一队去打捞浮在水面的垃圾,一队去打捞水底的垃圾。

你们说好吗?5、猜测活动,师:小朋友,那你们知道哪些物品会沉到水底,哪些物品又会浮到水面上来吗?(教师操作演示,引导幼儿观察)6、操作活动师:请你来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不是一样?(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提高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

有趣的沉浮现象教案

有趣的沉浮现象教案
生: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物体会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会沉到水底下去呢?轻的物体会浮在水面上。大头针很轻,却沉到水底下去了。我觉得木块挺重,它却能浮在水面上。尺子如果被轻轻平放在水面上,就会浮着,可如果把它斜着插入水里,它就沉下去了。
生:泡沫块很轻,所以浮着。轮船很重,可也浮着呀!瓶子里有空气,能浮着。皮筋浮着,但它里面没有空气。水可以托着它们。水有浮力。
沉浮
反思
本课通过动手实验,学生知道了物体在水中都会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活动
教学任务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同学们先来预测一下好吗?
(学生实践活动)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生:我们发现浮着的物体有:木块、气球……沉下的物体有:玻璃球、钩码;我以为蜡烛会沉下去,可它浮在水面上了;玻璃瓶是浮着的,可我把它灌上水,它就沉下去了。
发展性
目标
一、认知性:知道水有浮力,了解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技能性:能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三、体验性:了解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
知道水有浮力,了解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
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浮沉的特征。
方法
观察实验法
手段
学生利用学具进行实验观察得出结论。
板书
11.有趣的沉浮现象
什么是水的浮力?
选做题
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又没有受到水的浮力?
学生开始讨论,有的用手去按压气球等物体。多数小组按提示要求去做,并填写记录单。
生:我们用手按浮在水面上的物体,觉得按气球很费劲,按泡沫块有点费劲,按木块不费劲。我往下按气球,感觉下面好像有一个弹簧。我们把木块、泡沫块、小瓶放在水底下,一松手它们就浮到水面上来了。

大班有趣的沉浮优秀教案20篇

大班有趣的沉浮优秀教案20篇

大班有趣的沉浮优秀教案20篇在大班教学中,教案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一个好的教案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有条不紊地完成教学任务,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20篇有趣的沉浮实验教案。

1. 实验目的:了解物体的沉浮原理实验步骤:将不同形状的物体放入水中观察是否浮起,并让学生解释原理。

实验结果:学生对物体的形状和密度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 实验目的:探究物体的大小对沉浮的影响实验步骤:让学生尝试将相同的物体按大小顺序放入水中观察,记录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学生发现物体的大小与是否浮起有关,培养了观察和记录的能力。

3. 实验目的:了解饱满和空洞物体的沉浮原理实验步骤:让学生分别用一个饱满的水果和一个空洞的玩具放入水中观察,记录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学生了解到饱满物体比空洞物体更容易浮起的原因,提升了逻辑思维能力。

4. 实验目的:探究不同液体的密度对物体沉浮的影响实验步骤:给学生提供不同密度的液体,并观察不同物体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情况。

实验结果: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到密度差异是物体在液体中浮沉的原因,提高了实验能力。

5. 实验目的:分析物体的密度与其沉浮的关系实验步骤:让学生通过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并计算出它们的密度,然后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实验结果:学生通过计算和观察,得出物体的密度与它们在水中浮沉的关系。

6. 实验目的:探究不同形状的物体的沉浮规律实验步骤:给学生提供不同形状的物体,并帮助他们进行观察和归类。

实验结果: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到物体的形状对浮沉有一定的影响,培养了分类和归纳的能力。

7. 实验目的:探究温度对物体沉浮的影响实验步骤:让学生用不同温度的水进行实验观察,记录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学生通过实验发现温度的变化会影响物体在水中浮沉的情况,培养了动手实践的能力。

8. 实验目的:了解物体的浮力原理实验步骤:让学生在水中放入物体并观察,引导他们理解浮力的概念。

小学科学《有趣的浮沉现象》教案

小学科学《有趣的浮沉现象》教案

小学科学《有趣的浮沉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浮沉现象的基本概念,知道物体浮沉的条件。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发展科学思维。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浮沉现象的定义2. 物体浮沉的条件3. 实验探究浮沉现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浮沉现象的基本概念,物体浮沉的条件。

2. 教学难点:实验探究浮沉现象,分析影响浮沉的因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观察、问题引导、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

2. 利用直观教具、实验器材,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的机会。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浮沉现象相关知识资料,实验器材(如石头、木块、泡沫块、水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分组合作。

【教学环节1】1.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浮沉现象实例,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课主题。

1.2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物体能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却沉入水底。

【教学环节2】2.1 讲解:介绍浮沉现象的定义,讲解物体浮沉的条件。

2.2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教学环节3】3.1 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的浮沉现象。

3.2 记录: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影响浮沉的因素。

【教学环节4】4.1 分享:每组汇报实验结果,分享观察到的浮沉现象。

4.2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浮沉现象。

【教学环节5】5.1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浮沉现象的规律。

5.2 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浮沉现象的知识。

六、教学拓展6.1 出示一些浮沉现象的实际应用例子,如船舶、救生圈等,让学生了解浮沉现象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6.2 引导学生思考:浮沉现象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七、课堂小结7.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浮沉现象知识。

7.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八、课后作业8.1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浮沉现象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中班科学活动浮沉教案(精选8篇)

中班科学活动浮沉教案(精选8篇)

中班科学活动浮沉教案中班科学活动浮沉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班科学活动浮沉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班科学活动浮沉教案篇1活动目标:1、探索物体的“沉”和“浮”。

2、乐于参与科学实验。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1、盛有水的大盆。

2、塑料玩具、木片、石子、铁钉。

3、纸、笔。

活动过程:1、请幼儿猜一猜老师准备的这些东西,如果放到水中会怎样?2、请幼儿将这些东西(塑料玩具、木片、石子、铁钉)依次放到水中,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3、请幼儿在室内搜集各种材质的物品,将它们放到水中,观察它们的变化,并将实验结果以小组为单位记录下来。

4、各组幼儿表述本组的记录,教师将结果在黑板上进行统计。

统计出哪些物品沉到水底,哪些物品浮到水面。

(通过统计引导幼儿发现物体的沉和浮与物体本身的材质有关。

)5、为什么有的物品会浮到水面上,有的物品却沉到水底?请幼儿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6、教师根据幼儿讨论的情况进行小结7、总结分享:请幼儿说说自己对哪些物品做过沉浮实验,实验结果如何。

活动评价:1、幼儿乐于参与实验探索。

2、幼儿发现了物体的沉浮与物体本身的材质有关。

活动反思:这个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不仅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同时也让孩子学习到了知识还增加了见闻。

在活动中幼儿不光积极思考和还踊跃回答老师的问题,充分达到了教学的效果,这是一门很有创意的课。

在教学类容来看我也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来安排的。

在上课过程中更是充分抓住了幼儿的好奇心来进行教学让幼儿在一种愉快的氛围汇总进行学习。

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学习到了知识。

相信这样的教学方法对幼儿的学习很有帮助。

中班科学活动浮沉教案篇2活动目标:1、对科学活动感兴趣,体验实验的趣味。

《有趣的沉浮现象》教学案例

《有趣的沉浮现象》教学案例

《有趣的沉浮现象》教学案例第一篇:《有趣的沉浮现象》教学案例有趣的沉浮现象教学目标:1、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常见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浮沉,会通过观察、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能设计实验验证沉入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2、知道水中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理解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3、能体验到科学证据对科学结论的重要性,要尊重事实,尊重数据。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到水的浮力并能定性的描述水的浮力及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使学生理解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水槽、教学课件等。

学生准备:橡皮、玻璃球、木块、橡皮泥、钉子、钩码、气球、塑料尺子、泡沫塑料、皮筋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观察动画,注意水中有什么?(有的物体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沉在水底,还有的物体在水中自由的上浮下沉,游来游去。

)交流看到的内容生1:小船、木桶、空瓶子飘在水面上、生2:鱼在水里自由的上浮和下沉。

生3:鹅卵石、石块下沉在水底。

生:……师:同学们可真聪明,归纳总结的能力真高。

能看到有的物体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沉在水底,还有的物体在水中自由的上浮下沉。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趣的浮沉现象》。

板书课题:有趣的浮沉现象。

(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认识浮和沉两种现象,更好地把知识和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

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归纳总结,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实验探究,获取新知 1.提出假设、猜想(1)检查课前准备师:课前同学们准备了一些材料,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介绍活动材料。

师:我们把这些物体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

(2)学生猜想……师:先把我们的猜想结果用铅笔记下来,然后我们再把这些物体分别放入水中,用手按一下浮起来的物体有什么感觉?2.学生实验实验(一):它们在水中是浮还是沉?师:刚才我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需要亲自试一试。

《有趣的浮沉现象》优秀教案

《有趣的浮沉现象》优秀教案

11 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目标:1.能根据自己观察的浮沉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能采用简单的仪器对物体的沉浮原因进行定量的观察、实验,采集数据并做简单的记录;会通过观察、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2.愿意合作与交流;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由浮力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意识用学到的知识改善自己和周围人们的生活。

3.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浮沉的特征;认识水有浮力并能定性地描述水的浮力;了解水的浮力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描述: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设置悬念,提出问题同学们看,这儿有两个相同的乒乓球,猜猜把它们同时放入水中会怎么样?(学生自由猜测)那我们来试一试?师演示:一个浮在水面,一个沉入水底。

(沉入水底的乒乓球里塞满了橡皮泥)大家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大胆猜测)2.揭开谜底,揭示课题师打开,原来其中一个乒乓球里面塞了满了橡皮泥。

看到这个现象,你有什么想法或问题提出来吗?(学生提出问题)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简单的总结,然后导入本课。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物体在水中有趣的浮沉现象。

(板书课题:有趣的浮沉现象)二、猜测实验,亲历探究1.探究浮沉现象(1)提出问题:如果把材料盒里的材料放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有浮有沉)哪些物体会浮在水面?哪些物体会沉入水底?请各小组先猜测一下,把你认为沉、浮和不确定的物体在桌子上分开,并且要做好记录。

(实验器材每四人一组,每组的实验材料有水槽、铁钉、气球、直尺、橡皮筋、泡沫、钩码、木块、蜡烛、鹅卵石、皮球、橡皮、玻璃球、塑料瓶、铅笔)(2)学生分组活动。

哪个小组想汇报一下你们的猜测结果?(学生汇报)(3)同学们都做了大胆的猜测,但是,怎样证明你的猜测是否科学?动手实验前,谁能说说做这个实验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学生交流,教师补充)生分组做实验,填好实验记录单,师巡回指导。

大屏幕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提示:浮在水面的用“↑”表示;沉下去的用“↓”表示;预测意见不一致的可以用“○”表示。

小学科学《有趣的浮沉现象》教案

小学科学《有趣的浮沉现象》教案

小学科学《有趣的浮沉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浮沉现象的基本概念,掌握浮沉条件的判断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浮沉现象的定义和分类。

2. 浮沉条件的判断。

3. 浮沉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浮沉现象的基本概念、浮沉条件的判断。

2. 教学难点:浮沉现象的原理和在生活中应用的拓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浮沉现象的奥秘。

2. 利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浮沉现象。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浮沉现象相关知识资料、实验器材。

2. 学生准备:记录本、实验操作技能。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浮沉现象,如船只、游泳圈等,引导学生关注浮沉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探究浮沉现象:提问学生对浮沉现象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浮沉现象的分类和特点。

3. 浮沉条件的判断:讲解浮沉条件的判断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浮沉条件。

4.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总结浮沉条件的规律。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浮沉现象和浮沉条件进行总结,引导学生理解浮沉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七、巩固练习:设计一些有关浮沉现象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进行巩固练习,提高学生对浮沉现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八、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浮沉现象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船舶工业、海洋开发等,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创新精神。

九、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浮沉现象的实践作业,让学生课后与家人或朋友一起完成,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十、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练习和实践作业等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提高教学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有趣的浮沉现象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

【教学目标】
1、用实验的方法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浮沉;对物体的浮沉提出猜想和假设;并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2、培养合作交流、细致观察的学习习惯,体会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
3、理解水有浮力,并举例说出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实验的方法验证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以及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

【教具、学具】
学生准备:木块、石头、橡皮筋、蜡烛、曲别针、泡沫板、塑料板、苹果、直尺、橡皮筋、手巾等。

教师准备:图片、钩码、水槽、乒乓球2个(一个装有橡皮泥,一个是完好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两个外表相同的乒乓球,其中一个装有橡皮泥,一个是完好的。

(学生不知道)
猜测:如果把这两只乒乓球同时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自由猜测)
师演示,大家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大胆猜测试分析原因)。

揭示谜底,提出问题:关于物体在水中的浮和沉你有什么问题吗?
板书课题:有趣的浮沉现象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出示材料袋,分发实验材料。

出示活动要求:
1、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判断下面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并在对应的格中画“√”号。

活动报告单一
2、大胆的猜测,填写猜测记录表。

3、怎样证明你的猜测是否科学?(实验验证)
动手实验前,谁能说说做这个实验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4、分组实验:把材料摆放在桌面上,分别放入水中,填写实验记录。

活动报告单二
提示:浮在水面的用“↑”表示;沉下去的用“↓”表示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自由汇报交流:根据实验发现,在汇报交流中随机进行。

1、通过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2、质疑:“什么样的物体会沉在水底?什么样的物体会浮在水面上?”
3、感知浮力存在:用手把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按到水里试试,你有什么发现?预设1:用手把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按到水里手会有什么感觉?
把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使劲按下去之后物体会怎么样?
4、认识浮力: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和沉入水底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师小结:物体在水中受到水向上托起的力,这种力就是水的浮力,水的浮力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板书)
预设2:指导发现,在水中上浮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那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

1、质疑:刚刚我们看到有的物体会上浮,有物体的会下沉,浮在水面上的
物体我们知道它受了到水向上托的浮力,那沉下去的物体会不会也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呢?
2、学生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发表意见,做出猜想与假设。

3、设计实验方案。

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4、交流实验方案。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提出注意问题,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

实验报告单三
师生共同总结:在水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

(板书)
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1、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有趣的浮沉现象有了哪些方面的了解?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

2、教师总结概括。

经过同学们的反复实验,我们发现物体在水中受到水向上托起的力,这种
力就是水的浮力。

水的浮力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在水中上浮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叙述: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在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了水的浮力?(生交流汇报)
2、出示生活中水的浮力应用图。

江面上的浮桥
打捞浮筒
浮漂
3、水的浮力在生活中应用极其广泛,课后继续研究有关物体在水中浮沉的现象,并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节典型的科学探究课,在教学活动设计上充分体现了以探究为核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一堂充满兴趣的课堂,可以激发孩子们的探究欲望,让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本课通过让学生观察感受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从而很自然地引入到对物体浮沉现象的探究活动中来,继而鼓励他们大胆猜测,亲历科学探究过程,把孩子们的探究欲望推向高潮。

教学中我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究空间,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探究活动,进行大胆猜想假设,并做出验证,获得结论,从而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严谨性和复杂性。

(2)教学中我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为其提供宽松的时间与空间,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让他们去质疑,猜想,探究。

使学生真正成为科学学习与探究的主人。

2、使用建议。

教学具的选择不一定按照教材中的材料进行准备,可因地适宜,选择学生随手可得的材料,但材料的准备应该相对丰富一些,这样才能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3、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节课是否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放手于学生,交给学生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让学生首先进行讨论、交流、猜想、假设,然后直接进行验证猜想,教师在教学之中只起辅助作用,而不做具体讲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