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

合集下载

古茶园景观案例

古茶园景观案例

古茶园景观案例今天咱就来唠唠云南景迈山的古茶园,那可真是古茶园里的明星选手呢!一、茶园的地理位置和环境。

景迈山位于云南省的西南边陲,那地方啊,就像是大自然专门为茶树打造的一个世外桃源。

它被群山环抱,云雾缭绕,就像给茶园盖了一层薄纱,神秘又迷人。

山上的气候那叫一个温和,四季都挺舒服的,既不太冷把茶树冻着,也不太热让茶树喘不过气来。

而且土壤肥沃得很,这种得天独厚的环境,就像是茶树们的“高级公寓”,让它们能茁壮成长。

二、茶树的独特之处。

景迈山的古茶树,那可都是有故事的“老人家”了。

好多茶树都有着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树龄。

这些古茶树长得那叫一个千姿百态,有的树干粗壮得像水桶一样,感觉充满了力量,上面还布满了岁月的痕迹,就像老爷爷脸上的皱纹。

它们的树冠也是枝繁叶茂的,像是一把把巨大的绿伞。

这些古茶树可是普洱茶的优质原料来源呢。

它们产出的茶叶,泡出来的茶香气浓郁,有一股独特的兰花香,喝上一口,就像把整个景迈山的清新空气都吸进了肚子里,口感醇厚,让人回味无穷。

三、茶园的布局和景观层次。

走进古茶园,就像走进了一个绿色的迷宫。

茶树不是那种规规矩矩排列的,而是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上。

从远处看,茶园就像是一片绿色的海洋,随着山势起伏,一浪接着一浪。

茶园里还夹杂着一些高大的乔木,这些乔木就像茶园里的“守卫”,高高地耸立着。

有了这些乔木,茶园的景观就有了层次感,不再是单一的绿色。

而且在茶树之间,还长满了各种各样的小花小草,像是给茶园铺上了彩色的地毯。

比如说,春天的时候,会有很多不知名的小野花开放,有红的、黄的、紫的,和绿色的茶树相互映衬,简直就是一幅天然的油画。

四、茶文化与人文景观的融合。

景迈山古茶园可不仅仅是茶树的天地,还充满了浓浓的人文气息。

当地的少数民族,像傣族、布朗族等,世世代代都在这里种茶、制茶。

他们的生活和茶园紧密相连。

在茶园里,你能看到传统的干栏式建筑,这些建筑古色古香的,就建在茶园的旁边或者山坡上。

当地的村民们还保留着古老的制茶工艺,你要是去游玩,说不定能看到村民们在院子里或者简陋的作坊里炒茶、晒茶的场景。

普洱茶 茶文化 茶马古道概览

普洱茶 茶文化 茶马古道概览

茶马古道概览自唐以后,在云南与西藏、印度及东南亚各国之间逐渐形成了一条以马帮驮运云南普洱茶的通道,堪与著名的“丝绸之路”相媲美这就是至今还有巨大的人文意义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的源头思茅普洱,历史上长期为府、道、专署治地,是思普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闻名中外的普洱茶故乡。

明、清以来,普洱茶以普洱府治所生产加工集散的茶,称普洱茶,名扬天下,香飘四海,长盛不衰。

在1729年,思茅、普洱茶叶很兴盛,清朝廷在思茅厅设总茶店。

历史上的普洱茶产于普洱辖区(今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州)思茅厅之古六大茶山,即江内的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曼撒。

这六大古茶山至今犹存,有的还在生产普洱茶。

此外,江外勐海、澜沧,也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地。

日今,江外的南糯山和景迈尚存千年人工栽培型古茶树,万亩古茶园。

这些地方,以晒青毛茶为原料,经传统加工工艺生产、加工成散茶,蒸压成紧茶用笋叶和竹箩包装,经茶马古道运往内地、西藏和东南亚诸国。

一时,普洱茶名震京师,驰名海外,成为藏胞日常生活之必需。

清顺治18年,西藏派使臣到胜州(永胜)请求,在胜州与云南举行茶叶贸易,获准当年,做成生意5万担。

清政府实行配额专卖,征收茶捐。

1744年,普洱茶被朝廷列为贡品,由思茅同知(七品官名)承办贡茶事宜。

明清时期,茶马古道迅速发展起来,古道的源头以普洱、思茅两城为中心,向东、西、南、北辐射出5条茶马大道,往来不绝的马帮,为普洱茶传播输送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是它们源源不断把各茶山的茶叶驮运到思茅普洱加工制作后,又沿茶马大道西北运销西藏、尼泊尔、印度,南销东南亚诸国;内销由昆明中转全国各地。

贡茶则由官方驿道快运到北京。

茶马古道是连接地域、民族文化的纽带,是中土与西藏,外地商品流通、经济交流的通道,是民族文化融汇的通道,也是一条中华民族战胜艰难险阻,标记伟大民族精神的大道,是一条长长的民族团结和中外友谊的金桥。

五条茶马古道主要路线是:北道——由普洱经昆明中转内地各省、北京,称为“官茶大道”。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世界遗产申报回顾与总结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世界遗产申报回顾与总结

张丕生1,陈耀华2*ZHANG Pisheng 1,CHEN Yaohua 2*(1.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局,云南 普洱 665622;2.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871)(1.Yunnan Provincial Administrat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Old Tea Forests ofthe Jingmai Mountain in Pu ’er ,Pu ’er Yunnan 665622,China ;2.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China )作者简介:张丕生(1986—),男,局长,学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遗产管理。

E-mail:********************.陈耀华(1966—),男,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风景区规划与世界遗产研究。

E-mail:****************.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世界遗产申报回顾与总结Review and Summary of the World Heritage Nomination ofthe Cultural Landscape of Old Tea Forests ofthe Jingmai Mountain in Pu’er景迈山的遗产性质非常特殊。

作为全球第一例茶文化景观遗产,它既是农业遗产,也是乡村遗产,因此其申遗过程既要保护自然环境,还要考虑人文的发展。

在景迈山申遗13年的漫漫道路上,遗产价值挖掘、遗产地科学管理、遗产教育与公众参与、价值传播与经验交流4个方面对其他遗产地的保护和申报具有积极启示意义。

1 遗产申报过程回顾自1992年世界遗产类型中增设文化景观类别以来,这类反映人类聚落景观或特殊土地利用的持续演进的世界遗产项目在不断增加,尤其以欧洲的葡萄种植、酿酒相关的文化景观占据主导,在1999—2007年间连续提名登录,形成了欧洲葡萄庄园文化景观系列。

云南茶马古道沿线“茶文化”旅游资源概述

云南茶马古道沿线“茶文化”旅游资源概述

现 中 国国家 邮 电部 于 1 9 9 7 年4 月8 1 3 发行《 茶》 邮票 一 套 四枚 , 其 中 第 一 枚 《 茶 树》 就是 澜沧邦 崴古 茶树 。具 有 代 表 性 的栽 培型 大 茶树 有 :勐 海 南 糯 山
栽 培 型 大 茶树 、澜 沧 景 迈栽 培 型 古 茶
文化 旅 游
云 南茶马古道沿线“ 茶 文化” 旅游 资源概述
文/ 贾红风 王跃 荣

要: “ 茶” 是 云南 “ 茶 马 古道 ” 的重 要组 成 要 素 , 在长 期 的历 史发 展过 程 中 . 云南“ 茶 马古 道 ” 沿 线 民族 形 成 了独 特 的种 种茶 茶食 茶祭祀
茶、 制茶 、 食茶 、 敬茶 的习俗 , 具有研 究 和旅 游开 发 的价值 。 关 键词 : 茶 马古 道
和 金 沙江 、 澜沧 江 、 怒 江三江 流域 , 是 以 茶 马 互 市 为 主要 内 容 .以 马帮 为 主要 运输 方式 的一 条古代 商道 【 l I 。而 今其 交 通运 输 功 能 虽 然 已近 消失 .但 作 为 一 条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传播古道 , 作 为 一 条 串联 中 国优 质 自然 旅 游 资源 和 民族 旅 游 资源 的古 道 .其 文 化 价值 和 旅 游 价 值一 E t 重要 。云南 是 茶 马古 道 滇藏 线 的 起点 .也 是 主要 的茶 叶 输 出
米、 彝、 白、 傈僳 、 回、 傣、 拉祜 、 哈尼、 苗、 怒、 独龙 、 基诺等 十多 个少数 民族 . 在 长
期 的生 产 生活 中 .他 们 形成 了 自己独 特 的茶 食 习俗 , 与 汉族 的清 饮 不 同 , 他 们 喝 的茶 大 多是 水 煮 的 .茶 中 还常 会 添 加乳扇 、 糖、 盐等 物 . 其 使用 器皿 也与 汉族不同。 多 是 就地 取 材 , 利 用 当地 的 材 料来 煮茶 、喝茶 。对有 的 民族 而言 . 茶 不仅 是一 种饮 料 , 也 是一种 佳肴 。譬 如 布 朗族 就 会 直接 口含或 蘸 蘸 水 来 吃 新鲜 的 茶 叶 ,他们 还 会把 茶 叶做 成 酸

云南茶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云南茶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云南茶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云南茶文化是指云南地区独特的茶叶生产、制作和饮用的传统习俗。

云南是中国茶叶的重要产区之一,也是世界上著名的茶叶产地之一。

云南茶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体现了当地人民对茶叶的热爱和追求。

云南茶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历史渊源:云南作为茶叶的原产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西汉时期,云南就开始种植茶树,并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茶叶生产地。

在历史的长河中,云南茶叶与茶马古道的交通贸易有着密切的关系,茶叶不仅是当地人民的日常饮品,也是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2. 独特品种:云南茶叶以大叶种和小叶种为主要品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普洱茶。

普洱茶是一种经过发酵和存储的茶叶,具有独特的味道、香气和功效。

其他云南茶叶还包括滇红茶、云南砖茶、感古茶等,每种茶叶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和价值。

3. 制作工艺:云南茶文化注重传统的制作工艺,尤其是普洱茶的发酵和存储过程。

通过精细的制作工艺,茶叶可以获得独特的口感和品质。

同时,云南茶文化也注重茶具的选择和使用,如茶壶、茶杯、茶盘等,这些茶具都体现了云南人对茶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4. 茶文化仪式:在云南,饮茶不仅是一种口感的享受,更是一种仪式感的体验。

例如,普洱茶的冲泡过程有着讲究的步骤和仪式,如煮水、洗壶、养汤、冲泡等。

这种茶文化仪式的体验带给人们更多的是心灵上的放松和陶冶。

总的来说,云南茶文化是多元的、独特的茶叶文化。

它不仅是云南地区茶叶生产和饮用习俗的体现,也是当地人民对茶叶的热爱和追求的表达。

通过云南茶文化,可以理解当地人民对茶叶的情感和态度,以及茶叶在社会经济和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林、茶、人和谐共生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林、茶、人和谐共生

云南电网公司的员工刘进荣参与了这一项目,他 回忆,“景迈山的农网改造工程从2005年开始实施一直 持续到2007年,当时上山的路不像现在一样好走,都 是泥巴路,车开不上去,雨天鞋子都会陷到泥巴里, 所有的电杆、电力物资、施工器具都是靠人工扛上山。 而当地的居民也明白通电的好处,纷纷自发加入物资 运输大队中。”
年轻人的回归,反哺了当地的产业升级。他们利 用电商平台,扩大销售量,使得茶农的生活得到了很 大改善,人们的幸福感也提升了。
在她眼里,“一千多年了,我们和这片古茶林一起 繁衍生息。这小小的叶子,是大自然给我们世世代代 的宝藏。”
玉罗的家乡景迈山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 自治县内。公元10-14世纪,傣族、布朗族先民迁徙到 此地时,发现了野生茶树,于是在此建寨定居,栽培 茶树,与茶共生。一千多年来,人与茶树和谐共生的 故事,在这里不断上演。
2002年,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电力公司惠民供电所 (现云南电网公司普洱澜沧供电局景迈供电所)成立。 据统计,2002-2010年,云南电网公司在景迈山累计投 资6702.88万元开展主电网、配网和10千伏及以下无电 地区电力工程建设,陆续实现村村通电、户户通电。
56 社会
责60个网格台区2675户用户,走村串寨,迅速让移动 缴费方式在景迈山得到普及。
茶叶加工旺季,云南电网公司普洱澜沧供电局工作人员上门走访加工用电情况
设施更现代,茶园更绿色
“20世纪90年代,家家户户用火塘煮饭,燃烧松木 照明,景迈山所在的惠民镇只有3台变压器,靠附近小 学转供到政府和医院,后来老百姓自筹资金建设小水 电,还是没能缓解缺电局面。”中国南方电网云南电网 公司普洱澜沧供电局景迈供电所第一任所长沈发勇回 忆道。
在北京读书期间,岩砍就尝试着把家乡特色、家 乡文化元素推广出去,让更多人了解景迈山,去看一看, 品尝一下当地的茶叶。2018年,当景迈山申遗到关键 时期时,他萌生了毕业后回乡创业的想法。

普洱茶文化的历史起源

普洱茶文化的历史起源

普洱茶文化的历史起源一般而言,冲泡普洱茶的水,水温要在90℃以上,茶的香气和滋味才会更明显。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普洱茶文化的历史起源,一起来看看。

普洱茶文化的历史起源普洱茶是云南历史名茶,也是中国名茶。

原产于云南澜沧江流域的思茅、版纳、临沦等地,集散于思茅、普沮一带,闻名于普洱。

云南普洱茶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商周,到唐代己成为主要商品;明代“士庶所用皆普茶”;少数民族“不可一日无茶;清代入贡朝廷,声名崛起、闻名遐迩,成为华茶名品。

经历代沧桑锤炼,显放陈香,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普洱茶文化是高原大山的文化,多样民族的文化,地域特色的文化,历史积的文化。

作为普洱茶主产区西双版纳的古“六大茶山”,三国前就有茶树种植,经过两晋时期的逐步发展,唐、宋时期已成为较为成熟的商品茶基地,明洪武年间该地区更是被划作一个单独的行政区域。

由于当时的加工技术非常简单,所制茶叶均为晒青散茶,不易运输,人们便将散茶蒸软后压制成饼状紧茶。

当时云南交通不便、茶叶外运全靠人背马驮,经过长途跋涉,原先压制紧实的晒青团茶、由于历经长时间运输和贮放,在湿热及微生物作用下,茶叶中化学物质发生了一系列氧化、缩聚反应,无意中形成了甘、滑、醇、厚的品质特点及独特的药理功效。

历代饮用,经久不完。

清朝中叶,古“六大茶山“盛名一时,产品远销四川、西藏、南洋各地,普滇茶从此闻名中外。

普洱茶文化的历史云南是世界茶树发源地,全国乃至全世界各种各样茶叶的根源大多在云南的普洱茶产区。

普洱茶历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时期,云南种茶先民濮人就已经献茶给周武王,只不过那时还没有普洱茶这个名称。

元朝时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于后来写成汉字,就成了“普耳”(当时“耳”无三点水)。

普洱一词首见于此,从此名震国内外,直到明朝末年,才改叫普洱茶。

三国时期“武侯遗种”,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农历七月二十三日打开了普洱茶话史。

“茶山有茶王树,较五山独大,本武侯遗种,至今夷民祀之。

云南民族特色的茶文化

云南民族特色的茶文化

云南民族特色的茶文化关于云南民族特色的茶文化中华茶文化是中华大地上各民族文化以及各区域、流派、形式茶文化的有机融合体。

云南以鲜明的茶文化特征在其中占据着特殊的在位。

云南有26个民族,各民族都有各自的茶事、茶俗、茶礼。

边陲各少数民族多住在山林、交通不便,反映在茶事上就显提十分的质朴、粗犷,甚至原始。

清冽的山泉,天然的环境,黑黑的土吊锅,笨拙的大土碗、竹筒甚至芭蕉叶,就可以品尝到各种各样奇特的茶。

它淳朴、清远,等待着开发、整理、导引、提高。

云南是世界茶树原产地,也是仅次于闽渐的产茶大省,千百年来,各民族人民在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资源。

因为这些天然资源,才有了与这相关的茶业、茶事、茶礼、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若是长江,那云南民族茶文化就是源头。

云南特有的普洱茶文化。

在久远神秘的茶马古道上聚集着20多个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在茶上交融,丰满着云南民族茶文化。

普洱带动了民族商贸,促进了民族交流,是西南众多民族汇进中华大家族的凝聚剂。

云南民族茶文化发展到今天的大好局面,应理解为是以云南丰富的天然茶资源,厚重的粒洱茶马古道文化资源,以及各民族茶事、茶俗、茶瀑为基础,以茶科技、茶经贸,茶文化工作者的成果为主体的,符合最广大云南各民族的利益,代表先进生产力的一项先进文化。

中国茶史中国是中国茶的故乡,也是中国茶文化的发源地。

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在中国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始于宋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我国茶区辽阔,茶区划分采取3个级别,即一级茶区(以西南、江南地区蓝海舰队为代表),二级茶区(以西北、江北奥蓝特为代表),三级茶区(以华南地区捷盟为代表)。

同时,茶也已成为全世界最大众化、最受欢迎、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绿色饮料。

茶融天地人于一体,提倡“天下茶人是一家”。

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谈茶文化必须结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
2015-7-15 09:02来源:农民日报
摘要:云南是世界茶树的源起之地,这里出土了茶树的始祖化石,分布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野生古茶树群落,并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茶树——2700岁的茶树王。

云南是世界茶树的源起之地,这里出土了茶树的始祖化石,分布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野生古茶树群落,并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茶树——2700岁的茶树王。

这里的万亩古茶园千年不衰,都和一个地方密切相关——普洱。

在第四纪冰川时期,在哀牢山、无量山的南面,沿着澜沧江,地形起伏比较大,而且河谷纵横,形成一个个独立的有特色的地理地貌单元,最后形成了非常丰富的茶种品种类型和茶种资源。

位于景迈山的景迈、芒景古茶园,至今还保持着它最古老的面貌。

傣族人在景迈的历史和这片古茶园一样悠久。

一千年前,他们的祖先在这片森林中种植茶树,没有将其它的树木砍伐殆尽,而是让茶树和高低错落的不同植物共处,林下种植方式保留了森林的生态多样性,而茶叶也吸收了极为丰富的植物元素,无须再进行人工施肥。

在自然生态的调配下,各物种相辅相成,也彼此制约,而这种制约恰好能够抑制病虫害的暴发。

景迈、芒景的万亩古茶园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面积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

它见证了茶树从野生到驯化,再到规模化种植的发展历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