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昆明的雨》说课稿
《昆明的雨》说课稿

《昆明的雨》说课稿说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前后勾连:对标题、全文、全文关键的情感句、细节来进行通盘的联系和综合分析。
通过对初中生历次考试在阅读中的失分点进行分析,在概括、分析理解和评价赏析这三个能力层级上表现都不是特别好。
本次借助《昆明的雨》这篇经典散文,试图让学生通过整体感知、前后勾连的策略来提升学生裸读文本的能力。
《昆明的雨》这篇文章是在部编版中的唯一一篇汪曾祺的散文。
引导学生了解汪曾祺其人、其文、其情,以1+X的教学理念,引发学生阅读汪曾祺其他作品。
所以,学习本课的目标,就是通过解读《昆明的雨》中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有层次的情感来完成。
说教学过程:我在本课的设计中围绕“整体感知、前后勾连”这一阅读方法的训练,拟用五大环节完成教学。
一、导入激趣环节:导入:(简介汪曾祺以及他对昆明独特的情感,从他的文风导入)本环节的任务是引导学生知人论世。
二、跳读,寻找雨踪。
整体感知:(1)初读:默读,正音知雨,让学生从第一台阶初识文本,积累本课重点字词,初步感受汪曾祺的语言风格。
(2)跳读,主问题导思1:“昆明的雨”与别处的不同在哪里呢?在文中找一找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一句话。
主问题导思2:快速梳理,作者笔下的雨都出现在哪些地方?我们可以用这样的句式(雨在_____)来表达。
雨在诗画中美食中、人情中。
三读:品读,赏雨悟情。
通过梳理作者情感表达的主旨句,让学生在第二台阶中,通过前后勾连对比,提炼中发现,这篇散文从宁坤要画缘起,作者构筑了“雨中的景、雨中的昆明人和雨中的自己”。
由风俗环境到饮食的细致描写引出昆明的人出场,由昆明人的热情、平和、生动、善良的性格再过渡到全文的核心——写出雨中的自己。
如果说第9段的最后一句,作者在雨珠中的缅桂花中感受到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是写他感受到昆明人的心灵,那么后文中引出的李商隐和他自己,都是异乡人的久客情怀,再结合本文开头那幅倒挂的仙人掌,生存环境的恶劣凸显生命的顽强。
那么,学生在前后勾连中,就会发现,本文中的雨仅仅是一个表面的载体,而作者想要表达的情却是多层次呈现的。
昆明的雨说课稿三篇

昆明的雨说课稿三篇《圆的认识》是要了解圆的有关特征,理解圆心、半径和直径的概念及其长度关系,能借助工具画圆,会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培养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昆明的雨说课稿三篇,供大家借鉴与收藏。
【篇1】昆明的雨说课稿课标解读:课标原文: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逻辑起点:散文的特点;什么是语言的表现力?逻辑重点:文章怎样体现散文特点?怎样的语言具有表现力?逻辑终点:能根据散文特点选材,语言富有表现力难度要求:理解、运用课时数:1——2节教材分析:《昆明的雨》是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本单元的文章或写人或写景,但字里行间都饱含着作者深挚的情感。
作者汪曾祺在这篇散文中,用他特有的江南小令般的平淡而有味的语言,记下自己青年时代的足迹,倾诉着对昆明的雨的喜欢与怀念。
从内容上来说浅显易懂,但从写作手法上来说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
学情分析:绝大部分学生基础很差,没有主动思考的习惯,阅读积累较少,阅读内容科普类居多,文学素养低,掌握的现代文阅读专用词汇少,学习本篇文章需从点到面的演示过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关于雨的诗句:志南和尚、贺铸、韩愈、余光中、戴望舒同样都是雨,传达出不一样的情,我们一起去看看汪曾祺先生“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逻辑起点)二、课堂学习补充写作背景:汪先生是江苏高邮人,为什么写的却是昆明的雨?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和昆明生活了7年,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时期。
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还结识了后来与他相知相爱的施松卿。
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的作者来说,昆明无异于是他的第二故乡。
汪曾祺73岁生日时曾作诗一首:“往事回思如细雨,旧书重读似春潮。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忆儿时。
”晚年汪曾祺的诗文书画中,也随处可见他对故人、故土、故事的魂牵梦绕的怀念之情自主学习(预习反馈):1、文章中哪句话最能表达作者情感,为什么?我想念昆明的雨独立成段,有强调作用;出现了两次,第一次点明中心,第二次深化主题2、最能概括昆明雨季典型特点的是哪一句?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昆明的雨》说课稿

《昆明的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汪曾祺先生的《昆明的雨》。
一、说教材《昆明的雨》是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本单元以散文为主,所选文章或描写风景,或抒写个人生活感受,语言优美,情味悠长。
《昆明的雨》是一篇充满美感和诗意的散文。
作者以昆明的雨为线索,将记忆中昆明雨季的景、物、人、事一一展现,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昆明的喜爱与怀念之情。
文中语言平淡质朴,如话家常,却又韵味十足,值得细细品味。
二、说学情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散文学习的基础。
但对于本文这种看似平淡却蕴含深情的散文,学生在理解和感悟上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品味语言,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几点: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文中的生字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昆明雨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习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昆明的雨、对昆明这座城市的喜爱与怀念之情,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品味文中平淡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感受文中蕴含的生活情趣。
五、说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味,体会作者的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点拨法:在学生理解有困难的地方,适时进行点拨,帮助学生理解。
学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查阅资料,解决生字词等基础知识。
2、合作探究法:学生分组合作,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3、圈点批注法: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圈点批注关键词句,深入理解文本。
第17课《昆明的雨》说课 课件(共26张ppt)

1、快速浏览课文,学生边读边思考如下问题并进行相应勾画
(1)快速浏览文章,用横线画出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
(2)阅读文中直接描写雨的语段,找出昆明的雨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的点拨指导,都是为了 让学生们能够理解课文情节和结构,更好地感知课文内容。雨” 是对象,“美”是特征,“喜爱”和“想念”是情感。自读散 文从三个主要的方面来理解。
2、引导学生说一说汪曾祺最让你动情的地方,在学生的感悟发 言中突破教学难点。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希望同学们能从今天的 课堂学到阅读此类散文的方法,能从从凡人小事中捕捉生活的诗 意美好,拥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设计意图:汪曾祺是个性情中人,善于从凡人小事中捕捉生活的 诗意美好。链接背景资料,和汪曾祺先生的话,不仅丰富了教学 内容,更让学生在真实生活的苦难和乐观生活态度的对比中引起 情感共鸣,于无声处完成了情感目标的教学。
1、聚焦第七段,指名朗读,边听边思考如下问题
(1)本段中描写了哪几种美食。
(2)其中的哪个词语、哪个标点、哪个句子写得很巧妙。
通过对比阅读,换标点加感叹词、示范朗读等方法进行引导, 帮助学生赏析语言。在这样的品读学习中自然总结出汪曾祺 散文语言的特点:淡而雅。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最 主要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这一环节首先通过问题 引导让学生聚焦精读第七段,教师激活学生思维,通过领学 让学生深入阅读、品赏语言;而后让学生“以法炮制”自主 探究、学习其它文段。由“引导”到“自主”,水到渠成的 突破了文章的难点,真正意义上实现培育和提升学生语文核 心素养的目的。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说课稿第【1】篇〗[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性活用等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说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说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讨论点拨法教具准备:朗读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说教学过程:[教学要点]资料助读;师生共同研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文相关知识,把握文意,理清说理思路,把握说理方法,延伸拓展,深化对文章观点的理解。
品味语言。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讲淮海战役中民工支前导入:得民心者的天二、资料助读:孟子与《孟子》孟子,名,字,邹(现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
他是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
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著,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及句子停顿。
2.听了课文的朗读,你知道怎么读了吗关键是读出文章的气势。
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吧!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学习文言文朗读是第一步,那么接下来第二步我们该做什么了呢好,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己翻译课文,弄懂课文意思。
不懂的做上符号,待会可以举手提问。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昆明的雨》 说课稿

《昆明的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昆明的雨》。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昆明的雨》是汪曾祺先生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通过对昆明雨季中各种事物的描写,展现了昆明独特的风土人情和作者对昆明的深厚情感。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审美情趣和对生活的热爱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散文的魅力,还能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美好,学会用细腻的笔触去描绘生活。
二、说学情我所面对的学生是初中____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但对于散文这种文学体裁的理解和把握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此外,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对于昆明的雨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积累文中的生字词,了解昆明雨的特点。
(2)品味文中细腻、平淡而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和怀念之情,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2)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生活的意识,学会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品味文中细腻、平淡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2)理解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2、教学难点(1)学习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感悟。
(2)引导学生理解文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
五、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昆明的雨》教案(精选5篇)

《昆明的雨》教案(精选5篇)第一篇:《昆明的雨》教案课题《昆明的雨》课型新授课时间第周星期第教案学习目标1.体会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2.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品味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语言。
3.感悟文中蕴含的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重点1.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2.体会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品味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语言。
难点感悟文中蕴含的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学与导的设计目标序号学习活动(学习任务及方式)学习指导新课导入我们已经对作者汪曾祺先生进行了了解,那老师呢,又在汪曾祺的《自得其乐》中找到了一些材料,有助于我们更加充分地去了解汪曾祺,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目标1学习任务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对昆明雨的感情的句子。
找出围绕这一情感都写了哪些景、物、人、事?(圈画并标注)2.思考: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而作者却写了这么多事物,是不是跑题了?1.引导学生找到“我想念昆明的雨”这个句子。
2.引导学生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目标2学习任务二:细读,品味雨季之美1.找出昆明雨季的特点的句子。
2.说一说昆明的雨季为什么是“明亮的”。
(找关键句,关键词自己选一个角度进行分析)3.说一说昆明的雨季为什么是“丰满的”。
(找关键句,关键词自己选一个角度进行分析)(1)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
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2)A这种东西也能吃?! B.这东西这么好吃?!(在这两句前面分别加一个语气词。
从“?!”入手,体会汪老表达的不同情感。
)4.齐读“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1.引导学生找关键词分析句子2.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把情感附着在特定词语上,注意语速和语调。
目标3学习任务三:悟情感1.读句子体会“昆明的雨季是使人动情的”这一特点。
2理解文章最后一段3再次齐读“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昆明的雨说课稿3篇

昆明的雨说课稿3篇昆明的雨说课稿1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中的常用生字和词语。
2.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描写方法。
3.通过朗读体会文中作者平实朴素的语言特色。
重点难点1.阅读课文,提升筛选信息能力及思维能力。
2.受作者对昆明的热爱怀念之情,培养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策略方法朗读法、师友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教学时数2课时课前导学1.了解作者资料。
2.自学生字词:青头菌(jūn)避邪(bìxié)鲜腴(yú)八卦(ɡuà)篱笆(líbā)釉(yòu)晕倒(yūndǎo)吆唤(yāo)暮年(mù)缅甸(miǎndiàn)一碟(dié)细碎(suì)饱涨(bǎozhǎnɡ)淋湿(lín)苔痕(hén)密匝匝(zā)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交流感知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1.作者以及背景资料。
2.生字、生词的读音和释义。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默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请问本文写的仅仅是雨吗?1.导入新课: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
读他的散文就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那么就让我们来美美地欣赏吧2.组织全班交流预习内容。
1.学生交流作者的写作背景和生平。
2.师友互相检查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3.自主思考,然后全班交流。
研读共品三、研读课文:1.以上这些事物与雨有关系吗?任选其中的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2.赏析下列句子(1)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
(2)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教师适时引导教师选点精讲,进行学法指导。
1.师友讨论明确:可用课文原句,也可用自己的话概括2.全班交流。
总结提高四、课堂总结1.师友归纳,总结知识:2.总结收获,点拨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明的雨》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昆明的雨》选自《汪曾祺全集》第三卷,是汪曾祺的散文代表作之一。
作者对昆明的爱是深沉的,寄托感情的载体越小,越显得爱得醇厚,仙人掌、青头菌、牛肝菌等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等作为承载感情的载体,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们共同昭示了汪老散文的“凡人小事”之类,共同彰显着汪老对昆明对生活的热爱,生活中的美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中,作者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到了它们,然后携来入文,遂成美文。
2、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昆明的雨》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
该单元是以“爱”为中心话题,每篇文章都从不同角度去赞美人性中的美。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昆明雨的特点;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整体感知课文,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来品味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悟作者对往昔的一种怀念之情。
4、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把握昆明雨的特点。
(2)难点:感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5、课时安排:
2课时
二、说教法
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文的特点,按照初中生的认知规律,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法:
1、情境导入:展示描写雨的古诗文名句,说说诗句中的雨具有怎样的特点,那么昆明的雨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请问本文写的仅仅是雨吗?
3、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等景物。
写了为宁坤作画、和德熙去小酒店喝酒的事。
上述这些与雨有关系吗?任选其中的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你
能体会到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感情是怎样的吗?
4、“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针对教师对关键语句的提问,学生自主合作共同研究作答,解决本文重点。
5、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采用多媒体教学。
选择以上教法的依据是: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对昆明雨的特点的理解和感悟作者蕴含字里行间的情感。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来完成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动手解决问题。
教育家卢梭认为:“在达到理智的年龄以前,孩子不能接受观念,只能接受形象。
”鉴于此,我采用图例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课文,同时借助多媒体演示,以便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学习重点,分化学习难点。
三、说学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贯彻启发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
”据此,教学该课,我确定了以下学法指导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2、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3、引导学生根据间接经验学习感受生活。
4、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四、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我采用了这样的文字——春花秋月,夏雨冬雪,四季风景各异,也带给人不同的感受。
那么昆明的雨是怎样的情景,又带给人什么感受呢?让我们走进汪曾祺先生的《昆明的雨》来一探其实。
既引发学生对自然美的关注,同时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向往。
2、作者简介:汪曾祺是散文大家,学生第一次接触,所以要着重介绍。
3、预习检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我设置了两个问题,一个认读词语,第二个是根据意思猜词,这是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
4、解读文本:这是教学的重点,我由浅入深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以便循序渐进的理解课文。
同时注重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潜移默化的教给学生如何阅读。
第一部分: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此我设置了4个问题:
(1)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
(2)课文是怎样引出昆明的雨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课文除了写昆明的雨,还写了什么?这些内容和雨有什么关联呢?
(4)作者看似信笔写来,无拘无束,将诸多的人、事、物汇聚于此,那么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
这几个问题旨在把握课文内容及主旨。
这是走进文本的第一步,采用速读的方法,教会学生提炼文章的关键词句,由点带面来把握课文。
问题环环相扣,逐层推进。
而最后一个问题除了体会文章的情感主旨外,也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可谓一题两意。
第二部分:精读课文,赏析语言
散文文质兼美,学习散文语言是绕不过的重点,这里我选了三段富有代表性的文字,让学生在其中挑选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谈自己的感受。
三个句子分别是:
(1)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
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很舒服。
(2)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
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空气更加柔和了。
(3)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和创造性思维训练,这部分就突出这样的思想。
学生可能谈的不够深入,不要紧,思维的调动很重要,长时间如此的训练学生的能力是会提高的。
教师在学生谈论后,可再进行一点分析,最终让学生对汪曾祺散文的语言风格有一定的认识。
第三部分:研读课文,探究写法
学以致用,学习知识最终要为我所用,这里探究写法,实际就是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指导。
我设置了两个问题:
(1)课文第3、第12自然段都有一句“我想念昆明的雨”,想一想这两段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有人说本文采用“以小见大”的视角,折射出了一位老人醇厚的情怀,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第一个是结构安排的特点,而第二个问题是选材方面的问题,尤其是这个问题,激发学生对身边的人事物的关注、体察,很有思想价值。
5、课堂小结,我设计了如下的文字:作者曾经说过:“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
”美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本文即是作者对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的捕捉与展现。
愿我们在生活中能侧耳细听、俯
身微察,发现更多的美,来点染我们的生活。
既是对课文特色的再回顾,同时在强化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入大语文的观念。
五、作业布置
1、比阅读本文与《雨的四季》,体会两篇散文在写作上的异同。
2、小练笔:仿照本文的写法,也写一写给自己留下美好记忆的某个雨季。
(300字左右)
六、板书设计
突出课文在选材写作上的特色,既便于把握课文又为写作提供借鉴之处,一目了然。
昆明的雨
汪曾祺
雨的特点---- 雨季长、明亮、丰满
昆明的生活物:仙人掌、各种菌、杨梅、缅桂花
喜爱、怀念雨中之人:苗族女孩、房东母女
(以小见大)事:酒店小酌
七、说反思
本节课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的设计循序渐进,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同时注重学法的指导,速读、精读、跳读等阅读方法的综合运用,便于学生很好的走进文本。
注重学生的个性感悟和创造性阅读,导而弗牵,教师在课堂的角色定位准确。
注重三维目标的实现,始终贯彻大语文的观念。
当然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很薄弱,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学生能力的训练,学生会不断的进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