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西厢记·长亭送别》中曲辞的绘画美
西厢记长亭送别的艺术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西厢记长亭送别的艺术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西厢记》全称《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王实甫根据前人的《莺莺传》和《西厢记诸宫调》改编的杂剧,共五本二十折(张君瑞闹道场崔莺莺夜听琴张君瑞害相思草桥店梦莺莺张君瑞庆团圆)。
全剧叙写了书生张生(张君瑞)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仕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率兵围寺,强为压寨夫人)、崔母(食言赖婚门第应试)、郑恒(谎言骗婚)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
长亭送别这一场景出现在第四本第三折中--佳期巧辩送别惊梦。
《西厢记》中最精彩的一折之一。
写的是张生赴京应试,崔莺莺在长亭送别时的离愁别恨。
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完成了莺莺、张生、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也成功地表现了事件曲折复杂的过程。
这折戏由旦角主唱,即崔莺莺主唱。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送张生进京赶考时,她对张生能否高中毫不介意,只盼他早日考完,早日归来。
这种毫不掺杂物质诱惑的纯洁爱情观,令人动容。
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营造氛围、烘托感情。
本折戏开头就将离别场景设置在一个暮秋黄昏,通过秋景的悲凉凄清来烘托离愁别恨之情。
(觉得古人有大团圆的强迫症,男女主角不到结婚不算完,故事收在第四本末一折是张生草桥店梦莺莺,悲剧结尾就挺好的嘛哈哈第五本只有一句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池塘梦晓,阑槛辞春;蝶粉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
香消了六朝金粉,清减了三楚精神。
【课外阅读】《长亭送别》离别审美意蕴光环后的隐痛

【课外阅读】《长亭送别》离别审美意蕴光环后的隐痛在“霜林醉”的季节里,王实甫在文学长廊的那一头,以崔莺莺圆心,为我们描画了一幅令人心碎的离别图:阴霾的天空,雪片仍在不断地飞旋着飘飘而下;沉郁的古道,在“哗啦啦”的响动。
是谁让它无情地飘离?是谁让它无情的拍打?是肆意狂乱了思绪!霎时间杯盘狼藉,那马蹄声撕碎了灿烂的春天,那车轮声重重地在心底碾过。
孑孓望着你离去的背影,远去的脚步伴着落日的沉静,朦朦的暮霭,消融了你,将你的一颦一笑,定格在我的心中……诗意的迷惘与浓浓的哀愁是《西厢记•长亭送别》中最动人的色调,其比山高,比海深,比无边的芳草更加无边无际的离愁别恨,感染着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条更加久远的历史长河。
据此,许多评论者认为:《长亭送别》从头到尾是一曲迷人的诗剧,是一首优美动人的爱情诗,洋溢着明快的抒情节奏。
但是,我在读完读《长亭送别》,透过莺莺与张生缠绵惜别的场面,看到的不仅仅是“杨柳岸晓风残月”式的伤离别之情,而是隐藏其背后莺莺的浓重悲凉,深深心痛……莺莺原本就是“长在深闺人未识”,从小就聆听着“治家严肃,有冰霜之操”的母亲的教诲,沐浴着封建礼教,受着最传统思想的熏陶。
因此,崔莺莺自觉遵守、维护封建社会给予女子的礼教规范。
但是作为一个情窦初开的女子,内在的“自我”又充满了对爱情的渴望。
一旦机会降临,自我膨胀的结果便是张扬自己作为“人”的本性。
性格的二重性注定了莺莺内心在矛盾中哀痛。
当张生出现在莺莺的生活中占据了其精神世界之后,她的灵魂无时无刻不在跟母亲、张生进行激烈的对话,外在、理性的“我”和内在、感性的“我”之间展开激烈的冲突,结果是让她在怀着对爱情婚姻的渴望的同时,充满着深深的恐惧感。
与母亲对话反映了莺莺对封建礼教的恐惧。
唐代因袭魏晋“上品无寒门,下品无氏族”的传统,以“崔卢李郑王门女,不入寻常百姓家”为正统,门阀观念十分严重。
作为崔相国的遗孀崔老夫人自然担当起了这一礼教的代言人,她执意打发张珙上京赴考,“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表现出了封建代言人对功名执着时的顽固立场。
从_西厢记_长亭送别_看中国古典诗_词_曲的抒情艺术

从5西厢记#长亭送别6看中国古典诗、词、曲的抒情艺术刘雯莉(成都五十中,四川成都 610000)5西厢记6被喻为我国古典戏曲中的/花间美人0,是高度融合了诗词意境美、语言美的/诗式戏曲0,其5长亭送别6更是由于特殊的艺术价值而被选为高中语文教材的精读课文。
仔细研读这一选段会发现,这短短19曲其实运用了很多古典诗词惯用的方法来抒写人物性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张生的钟情,莺莺的深情,达到了让人沉醉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
透过这一选段的分析,也大致可为我国古典诗词的抒情方法作一个梳理。
从抒情类型来说,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抒情;一种是间接抒情。
与西方艺术不同,由于中国文化中贯有的/含蓄0风格影响,直接抒情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运用相对较少,诸如张养浩在5山坡羊#潼关怀古6中的名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0等直抒胸臆的句子的出现确实为数不多,而饱含着深情厚意而又继承了中国/委婉0风格的诗人、词人们更多的是通过/藏而不露0的方式内敛地表达着自己,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方式不少,最常见的便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此类方式多选用一些有代表性的、本身就包蕴着许多特殊意义的事物(如柳、月、荷、枫、雁、梅等)组成典型意境。
在5长亭送别6中,这种方式较多,最令人称道的是=正宫#端正好>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景,北雁南飞,,0,作者大块着色,点染了几种常见而又包融着无限诗意的形象,让人一来就如置身于凄恻缠绵的送别场面之中,替莺莺而忧恨。
而在其它作品中,此类借景抒情的句子也是不胜枚举。
诸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0(杜甫5登高6),抒诗人悲怆寥落之情。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0(王安石5桂枝香#金陵怀古6),融入词人对如画江山不变而历史则/悲恨相继0的感叹。
此类抒情方式在古典文学作品中可以说比比皆是,讲解也很多,此处不再赘述。
另一种常用抒情方式是借典故抒情。
典故是在漫长的文学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并且经过多次使用被不断加深含义的语言结构。
《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的戏剧影视美术设计语汇

《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的戏剧影视美术设计语汇作者:程士元来源:《戏剧之家》2019年第07期【摘要】一部堪称千古绝唱的《西厢记·长亭送别》,其情景交融的文字描述中不经意蕴藏着美不胜收的戏剧影视美术设计语汇。
由此衍生出古典文学中的诗意审美与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的视觉传达之间的密切关系。
一方面,文字的诗意审美孕育着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的创作灵感,其艺术想象可以连通美术设计思路;另一方面,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为文字的诗意审美呈现出多维的视觉图像,其创意设计能够借鉴美学修辞手法。
【关键词】长亭送别;诗意审美;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中图分类号:J801 ; ; 文献标志码:A;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7-0015-02元代著名剧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戏文脍炙人口,通篇行文诗情画意,以美景映悲情,烘托出离别的不舍之情。
不但字里行间流露出丰富的视觉艺术审美经验,而且闪现出生动的戏剧影视美术设计语汇。
故本文将撷取如下几点来分别加以解读,试图从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的角度去剖析和鉴赏该段戏文的审美特征。
原文:“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①一、场景方位设定该曲首先为我们构建了一个非常具象的六维空间。
虽说这更像舞台空间设定,但其实包含着中国古代的宇宙空间观念,呈现出传统的“天圆地方”的场景方位认知方式。
“碧云天”,指上面方位;“黄花地”,指下面方位;“西风”,即秋风,来自西边方向,其“紧”字说明崔莺莺是正面朝向西边,否则该字语境不切。
另一可参考的证据是,古人送别多往西方,盖因西方辽阔荒凉,陌生遥远,故伤感之情即景而生,所谓“西出阳关无故人”是也。
既然崔莺莺是面朝西,那就意味著她原来是乘车马自东方来的。
因此,“西风紧”三字暗喻了主角在舞台上的站姿应该是面西背东的人物戏剧方位。
至于“北雁南飞”的南北方位就交代的十分浅显了。
这里仅仅十三个字,却囊括了上、下、东、西、南、北六个具体的场景方位,从而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传统的六维舞台空间,一场旷世绝美的爱情经典戏剧由此空间拉开了帷幕。
细处写相思,微里见深情——《长亭送别》艺术特色鉴赏

“ 不能 想说什么就说什 么 . 不能想在什 么时候 说就 什么时候说 .不能想在 什么地方说 就什 么 地方 说 .不 能想 对什 么 人说 就 对什 么 人 说 ” 细致人微的动作描写 . 将一双小儿女 腹 内深情 、 眼前愁绪 . 域得无 比生动 。读这 样 刻
的细节描 写 , 物如在 眼前 . 人 呼之欲 t . 人 t令 i 心生爱怜 , 又不禁为他们 的别离而生叹惋 。
一
写 中 . 者用 自己一枝妙 笔 . 作 将莺莺小姐 的内 心情感展现得无比生动. 将一双璧人分别之情
刻 画得人木三分 四 情感细节字字生辉
之美 . 强烈 的艺术感染力。而注重细节 的 具有 刻画 . 更使文章摇 曳生姿 , 动人心弦。下面, 我 们就从细节刻 画的角度 .一起来欣 赏其迷人 的艺术魅力
云, 如霞 , 如烟 , 如幽林 曲涧” 极 具 阴柔 婉约 ,
030 ) 6 6 0
美酒 。 喝越香 . 品越 淳。太多心理细节描 越 越
舍. 那一 种缠绵心绪 . 简单 的细节里表现得 在 淋漓尽致 “ 叨叨令 ” 先是说莺莺看见送行 中. 的车 马 , 中非常难 过 、 心 闷气 : 而又 说无 心 进 梳妆 打扮 .从今后只能用 昏睡和哭泣来 熬度 时光 这段 曲词是莺莺在 自己丈夫和最知 心 的 丫环红娘 面前尽 情倾诉 离别 的痛苦 心情 : “ 准备着 被儿 、 枕儿 . 只索 昏 昏沉沉 的睡 ; 今 从 后衫 儿 、 袖儿都韫做重重 叠叠的泪 ” 。此处 是 想象 别后情 景 . 里相思 , 中愁 肠 , 睡 泪 这该 是
氛 围 秋 天往往让人伤感 而寂寞 . 中“ 云 曲 碧
再如 当莺莺 、张生 、红娘 与老夫人会 见 后. 送别的酒宴开始了 当着严厉无情的老夫 人. 莺莺 和张生不能尽情表 露 自己的感情 . 他 们 只能感 叹 、 悲伤 .一 个这壁 , “ 一个那 壁 , 一 递一声长吁气”猛然见 了把头低. “ 长吁气. 推整
《长亭送别》之四美

《长亭送别》之四美一、故事之美身为名门闺秀的莺莺和琴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权势为条件的传统择偶标准的违逆。
《长亭送别》一折表现的则是崔张爱情取得初步胜利后的又一次曲折——张生去赶考,莺莺来送别,两人被迫分离。
整折戏虽没有曲折复杂的戏剧情节,却有撼人的艺术魅力。
这魅力主要来自作者精心安排的19支曲词。
这些曲词对处于长亭送别这一特定时空交叉点的莺莺的心灵作了细腻的刻画,多层次地展示了莺莺“此恨谁知”的复杂心理——既有对“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的张生的百般依恋,又有对即将来临的“南北东西万里程”的别离的万般痛苦;既有对“拆鸳鸯在两下里”的科举功名的深深怨恨,也有对当时司空见惯的身荣之后“停妻再娶妻”行为的不尽忧虑。
这一复杂的心理内涵体现了莺莺纯净的灵魂美,也突出了她叛逆的性格。
二、人物之美1.莺莺的深情之美。
莺莺对“白衣秀士”张生的爱,是相互倾慕的产物,丝毫没有掺杂世俗的考虑和利害的打算。
她所追求的爱情已经不再停留于“才子佳人”的传统模式上了,更没有把“夫贵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
她对礼教的背叛是彻底的。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她也有过矜持,有过顾虑,有过矛盾和思想斗争,但这不仅没有削弱她形象的光辉,反而在其形象上增添了端庄深沉的色彩,使这个叛逆者的形象更为真实动人。
这一切在由她主唱的《长亭送别》一折中得到集中表现。
在她看来,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不是爱情的前提和基础。
她只想“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她反复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与老夫人汲汲于功名富贵的态度形成鲜明对照;同时她对未来也有深深的忧虑。
莺莺的态度突出地表现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著,就是她的离愁别绪也闪耀着重爱情轻功名反礼教的思想光辉,她的叛逆是对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和抗争,而不仅仅是儿女情长。
2.张生的钟情之美。
张生虽然有时也有软弱的一面,但对爱情却是执著专一的。
他毫不顾虑自己的“白衣”地位,大胆追求自己钟爱的女人;他为莺莺而“滞留浦东”,不去赶考,忘了功名也忘了食寝,甚至身染沉疴;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长亭分别之际,他“蹙愁眉”“长吁气”“阁泪汪汪不敢垂”,根本不愿意离去,但为了婚姻,只得忍痛“伯劳东去燕西飞”,就是后来得中功名之后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
《西厢记·长亭送别》欣赏

《西厢记·长亭送别》欣赏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
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
下面是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欣赏,欢迎参考!长亭送别元代:王实甫(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
(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做到)(见夫人科)(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
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
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
(洁云)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
(把酒了,坐)(旦长吁科)[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
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夫人云)小姐把盏者!(红递酒,旦把盏长吁科,云)请吃酒![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
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
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
西厢记长亭送别赏析

西厢记长亭送别赏析《西厢记.长亭送别》借景抒情艺术赏析借景抒情或曰借景写情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手法。
然而在中国古典戏曲中借景抒情也十分常见。
以《西厢记》为例,曲词中就有景物描写的唱词。
虽然不多,但却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本文就具体探讨《长亭送别》中几处写景的作用。
《西厢记》是古典戏曲中情境交辉的最好的典范,尤以《长亭送别》为最。
写情而能“沁人心脾”方为最佳。
情因景生、境因情现,二者不能割裂。
其写景虽少,却对表“情”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体看来,这出戏中的景物主要是造境,它把莺莺的离愁别情放在四种不同的环境(即下文谈到的景一、景二、景三、景四)中作了境异情殊的描写,为角色的喜怒哀乐创设一个特定的环境。
这种环境的确立主要作用是使情与境融合,避免了刻意写情产生的浮泛。
从而使人物具有生活的具体性和真实感。
《长亭送别》总是在情节转折之处,用秋景显现环境。
景一:这是赴长亭前之景。
这样就把莺莺在途中的离情别绪,包笼在一径秋光之境中了,形成了情与境的交融。
景二:这里写得是秋郊长亭的离筵。
不是小庭深院的团聚,所以首先渲染出暮秋凄苦之情,把整个离筵用秋的萧条气氛笼罩起来,使秋境和离情统一,愈显悲苦。
景三:这一景语,把上面全部形象都包容在苍山落照的秋境之中了。
金圣叹评之为“笔力雄大”。
景四:此又一境,又一情。
景随人远,情随恨长,情境关合,丝丝入扣。
《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的离歌,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凄艳动人。
景一:十里长亭路,相思慢慢行[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支曲词是历来公认的写景名句。
相传王实甫写完此句后,思虑殚尽,扑地而死(晕厥)。
曲子写的是秋景,传统观点一般认为是通过萧瑟的景物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这值得商榷。
我认为这幅秋景的基调不是悲凉萧瑟的,此曲所本的范仲淹的《苏幕遮》词为“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的美丽画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12备元代王实甫所作的杂剧《西厢记》,是“古典四大名剧”之一,其第四本第三折又称《长亭送别》,描写了崔莺莺与张生分别时的动人情景,其中的曲辞极具美感。
通过整体感知,并结合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对于“境界说”的阐释:以是否具有画面感评判词的一流二流,我们发现,《长亭送别》为后人所传颂的原因,是因其具有绘画美而体现出的美学思想,而绘画美最突出之处,与词联系最为紧密的便是其曲辞,本文通过借用绘画中的几个相通要素挖掘其曲辞表现出的几种美,包括色彩、线条及质感,涉及视、听、感等多方面,解读其带来的审美体验,以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综合美。
课文曾入选苏教版高中必修五的语文课本中,可见其地位。
这折戏最能体现王实甫“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曹雪芹曾借林黛玉之口赞其“曲辞警人,余香满口”,所言非虚。
一、色调美:色彩词的多次运用色彩、明暗是构成画面最感性直观的要素,它们之间或和谐或产生强烈对比,使读者在脑海中运用联想想象自由建构出画面,总而言之,是共同要为画面的视觉效果而服务的,而色调的运用,也恰恰是作者情感态度的一种直观流露。
在文学作品中,同样有色彩的运用,它们能够使原本无声的文字变成视觉上的画面,恰如王维之“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长亭送别》中的画面感与意境便是一部分由它的色彩而来。
有的学者总结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于色彩的运用是:要雅淡之中带些娇艳。
借此来概括《长亭送别》亦未尝不可,经过色彩的搭配,让人感受到雅中有艳,艳而不媚,当然,这里的“雅”更多的是悲,是离别时的凄凉和愁苦,“艳”更多的是情感的激烈抒发。
开篇之曲化用了范仲淹[苏幕遮]词,描绘了一幅暮秋时节之情与景之融合的画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正宫·端正好])此曲历来为写景之无与伦比,一个“碧”字,澄明通透,配上秋开的满地菊花,低垂的花瓣依旧聚拢着,好一幅蓝黄交错的景致,如果说这样的色彩是淡雅的,是淡淡的忧伤,那么那远方如火一般火红的“霜林”便是情感欲喷薄而出的一个寄情之处了,“蓝”“黄”等色彩词在美学上被称为“语义色彩词”,具备形容词的语法特征,而“霜”是语用颜色词,是指在特定情形下用为颜色的词,枫林的红好像不是季节原因,而是离人带血的眼泪滴落其上,泪本无色,而一旦沾染了感情,便成了感情抒发的表现物,泪浓重到能将霜林尽染,深刻表现了十里长亭旁“泪眼问花花不语”的伤感,“晓来”二句意本唐诗“君看陌上梅花红,尽是离人眼中血。
”“红”向来是热烈的颜色,给人视觉上的强烈冲击,与淡雅的“碧”,与肃杀的“黄”形成强烈对比,此谓雅中有艳,艳而不媚。
除此首曲子外,另有一首[耍孩儿]中的色彩之强烈可与之媲美:“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伯劳东去燕西飞,登承先问归期。
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
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里成灰。
”“红泪”与“青衫”形成鲜明对照,在绘画中,红与绿是两种对立的纯色,一般都用于与其他色彩相调和,产生较为柔和的颜色,一旦混用,便是要做到足够地突出画面感,体现明暗度,这一点现代诗人张志民的诗歌《牧马姑娘》也有借用:“长辫花间舞/红裙湖底闪/有她更显牧草绿/有她天更蓝。
”一“红”一“绿”一“蓝”尽显画面跳动与牧马姑娘的活泼,而长亭送别中的“红”已与“血”这一意象相连,比红裙的“红”要更进一步了,如此跳跃的颜色在画面的明暗度上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与曲[小梁州]中“推整素罗衣”中之“素”,[朝天子]中“暖融融玉醅,白泠泠似水”之“玉”“白”,[一煞]中“淡烟暮霭相遮蔽”之“淡”形成明暗色调之美,这也正应了高尔基的那句:可以用词画出生动的图画。
二、线条美:雅俗共赏的杂剧语言绘画中除了色彩之外,线条是构成画面的最基本形式,当然,这里说的线条是宽泛的含义,包括点、线、面,任何一幅成功的画作离了恰到好处的线条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如果把文学作品看作一幅画,那么构成其画面的基本形式便是语言了,语言是联结作品与外界世界的桥简论《西厢记·长亭送别》中曲辞的绘画美◎陆静一2017.12备梁,是要让读者走入作品、人物内心的一个关键点所在,特别于《西厢记》这般的戏剧而言,曲辞是渲染气氛,描摹意境的关键所在,也是其搬上舞台荧幕的参考所在。
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曾将《西厢记》译作英文,他追求的翻译境界是:重神似不重形似。
那么其基础便是原作“神”的构建,“神”能够通过文字巧妙的排列而“造境”,《长亭送别》一折中的曲辞可谓做到了“形神兼备”,语言做到了雅俗共赏,雅则典雅极富文学性,俗则质朴而“不废戏曲本色”。
[1](69)《长亭送别》其曲辞“雅”之美,首先便表现在运用大量替代性隐语与意象上。
可见曲牌[滚绣球]:“柳丝长玉骢难系”以“玉骢”代张生所骑之马,以“柳丝”喻离别时之绵长留情,以“柳”取“留”之意,以“柳丝”之长取“留情之深长”之意,简简数语,画面全出,既将离愁别绪全然托出,又充分保留了曲辞的含蓄之美,使人品罢余味无穷。
又可见一句“听得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无一字写痴与伤却仿佛字字于其中,以“金钏”“玉肌”作为一种线条来进行勾勒人物,极富画面感,因金钏与玉肌均是可观可感之物,与离别之愁绪不同,情感无从抓取,所以作者在构思曲辞时巧妙地将不可见之物转换为可见之物,同时又能将不可见之感通过看似无关的可见之物而表现出来,当然,在这里是运用了一定的夸张手法的,但是恰到好处,我们仿佛能够看到金钏从莺莺纤纤玉手上脱落在长亭外的尘土中,发出一声金属与小石块的撞击声,声声入耳,本就瘦削的脸蛋轮廓却更显清晰。
其次便是语言中巧妙地运用典故,读罢趣味盎生,最动人的要属[耍孩儿]:“眼中流血,心里成灰。
”一典故了,徐士范曰语出《烟花录》,讲述了一女子与商人一见钟情后分离,女子因思念过度而去世,焚之而独心不化,后商回,得所由,泪下成血,滴心上,心即成灰。
凄婉动人,典故为其语言更增悲凉意味,这也就是文学中所谓的“滥情”,当人物与某个故事某种情感相契合时,情感的感染力是最大的,此为语言雅之表现。
其语言可观见其俗,而非庸俗,陈词滥调,而是采用了民间的口语,还曲辞、人物一个最为本真的状态,俗在信口拈来,此一特点于[叨叨令]曲子中体现:“见安排著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的娇娇滴滴的媚;准备著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搵作重重叠叠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栖栖遑遑的寄。
”叠词的运用,口语化的表达,语音的拖长听来犹如缓缓诉说、叹息、呻吟,悲伤之甫欲诉之笔端的主人公那凄惶感喟的愁绪。
三、质感美:人物个性的鲜明生动各种物体有着极不同的质地差别,在绘画中运用各种手段可以表现出不同物体的质地感觉,从而加强绘画的真实感.质感也可以侧重某一手段,如线的轻重、疾徐、色彩的变化,通过感觉的对比来表现。
文学作品中,能够体现画面质感的,莫过于鲜活的人物个性了,人物塑造的成功之处在于,读者能够明白:他就是他,他做的事情、说的话完全符合他的人物心理,这对于作家来说,是非常难的,因为人是各不相同的,拥有着不同的心理,要想把人物写活,作家变成人物本身还不算是高明,最高明要数让人物自己发声,作家作为一个旁观者进行记录。
《长亭送别》一折可谓古典离愁文学之绝唱,佛曰:“一切众生,最苦离别,最难离别,最重离别,最恨离别。
”[2](242)离别之时,是情感抒发最“真”的时候,人物形象也可能最具生命力。
莺莺正值青春萌动的美好时期,对爱情有绝对的渴望,而今面对离别,一曲[滚绣球]:“马儿屯屯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十分生动细腻地表达着莺莺内心的焦急,张生骑马,莺莺坐车,马儿快跑在前,车儿在慢慢行进,这里莺莺表现出的是一些稚气,是面对爱情独特的童真,她希望张生的马儿能够跑得慢一些,她的车儿能够再快一些,她再离他近一点。
莺莺的善良,对爱人的担忧以及古代女子地位低下而导致的骨子里的自卑却是一曲[二煞]全部道出:“你休优文齐福不齐,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
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这般栖迟。
”这里的莺莺对即将远行的爱人多遍叮咛,她看中的不是张生能否考取功名回家娶她,她只希望不要就此断了联络,她会一直在家等着爱人的归来,痴心不改,但是如果他遇见了异乡更让人心动的姑娘,她最深的爱不过一句: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
对于莺莺的形象塑造,无需多言语,仅仅刻画一个动作,几句语言,把莺莺作为一个深陷爱河中的女人形象给写活了,作为读者,我敬佩于她的痴,怜惜她的自卑,爱她的细腻敏感,叹她的多情,由于此折为莺莺主唱,所以曲辞主要用以刻画莺莺鲜明有质感的人物形象。
总而言之,《西厢记》中的曲辞带有格外的绘画美和画面感,《红楼梦》中香菱曾言:“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
”这是她在阅读诗歌时根据语言的提示运用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再现诗歌所创造的真实画境。
[3](523)《长亭送别》亦是如此绝妙的一折,色调若雅,则平和清丽,透着悲伤,若艳,则尽显相思断肠,俨然一幅生动图画,凄凉悲壮的意境下十里长亭旁无语凝噎,只是泪无声2017.12备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的评价主要表现为多样化的外部考试,且以选择题为代表的客观题居多,学生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无法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另一方面,外部考试评价缺少学生的自评,学生对自己认识不足,学习缺乏主动性,抑制了学生个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语文表现性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时代的呼唤,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知识总量的不断增加,人类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愈来愈高,面对不断加快的知识更新速度,对教育领域的改革也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交流、探究的能力成了教学的重点。
因此,与学习结果相匹配的评价方式——表现性评价,应运而生。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识记相关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并将其运用到具体的生活实践过程中。
传统的纸笔测验仅能测试学生的学习结果,而表现性评价则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实际表现。
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习内容是无法形成最终的结果:如朗诵、唱歌、跳舞等。
而表现性评价则既是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又是对结果的评价,如在教授《小石潭记》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可以清楚地判定学生对本课的实际掌握情况,既考察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合作的交流能力,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二)新课程改革的产物,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发展,学习效率的提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要求做出了清晰的界定,而界定和表现性任务则是一种共生的关系,互相依赖,只有通过表现性准则才能清晰地界定学生的进步和现状,才能把评价和教学结合起来,使教师弄清楚学习目标的本质,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使学生清楚评价的标准,让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除此之外,通过表现性评价的任务开发,教师明确了知识的范围,准确解读了课程标准,化抽象为具体,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了教学、评价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