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欣赏与诗词整合的探索
幼儿园古诗画的教案

幼儿园古诗画的教案【篇一:幼儿园绘画与古诗教学论文】幼儿园绘画与古诗的教学初探【摘要】尝试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将美术活动与古诗文的诵读紧密结合起来,探索有效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我从激发兴趣;欣赏体验,引导体会;实践练习这四步具体展开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引领幼儿进入诗的意境,通过大量图片、视频、诗篇启发幼儿思维,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古诗美术幼儿我们通过美术课堂,将美术创意活动与古诗词联系在一起,让幼儿吟诵优美的古典诗词的同时,结合欣赏古诗画面,为古诗配画等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给幼儿多方面的感官刺激,体会蕴含在古诗文中深厚淳美的传统文化内涵,及独特的优美意境,鼓励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并尝试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将美术活动与古诗文的诵读紧密结合起来,探索有效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我从激发兴趣;欣赏体验,引导体会;实践练习这四步具体展开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引领幼儿进入诗的意境,通过大量图片、视频、诗篇启发幼儿思维,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运用古典的音乐,使图与诗交融,提高幼儿探索讨论的实效。
一、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兴趣孔子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使幼儿保持学习的一剂良方。
运用多媒体课件设计情景导入,激发幼儿对诗、画的兴趣。
有了对诗和画的兴趣。
才能真正理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创设学习情境,精心设境以激趣,通过优美【篇二:幼儿“诗画”教学浅谈】幼儿“诗画”教学浅谈摘要:“诗画”教学给幼儿园的美术活动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不仅有助于培养幼儿浓厚的绘画兴趣,还使绘画教学由难变易,最重要的是促进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发展,真正做到了手口脑并用、教学玩合一。
关键词:绘画兴趣诗画教学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在幼儿美术教学历程中,我们深深的体验认识到,爱漂亮是幼儿的天性,几乎所的儿童都喜欢涂鸦、画画。
幼儿以自己特有的形象语言表达对事物的感触感染,通过动手将思维中的形象变为可视现象,创造出一个新的可视世界。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模式的探索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模式的探索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古诗词教学既是语文基础知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
但古诗词教学却存在着不少问题,如教材内容单一,学习氛围不够浓厚等。
因此,我们需要探索创新的古诗词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文水平。
一、多元引导古诗词阅读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多以注重背诵和解读为主,往往缺乏多元引导。
应采取多种阅读引导方式,使学生能够在不同层面上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和意义。
比如,可以结合音乐欣赏、美术欣赏、文化参观等形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认识古诗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同时,通过电子媒体、多媒体等手段,使学生可以更直观、更形象地了解古诗词。
二、情景模拟实现情感教育古诗词往往具有深刻的情感内涵,通过情景模拟可以实现情感教育。
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根据课文情境,利用小型舞台、情景再现等形式,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方式更加深刻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推演、转化和联想等方式,从而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古诗词的思想。
三、语境化古诗词教学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注重字义和格律的掌握,往往忽略了课文的语言环境和时空背景。
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应注重语境化。
通过阅读课文背景知识、文字解释、文化历史、时代背景等相关资料,让学生能够全面把握古诗词的意义和内涵,从中获取历史文化信息,拓宽自身的文化广度。
四、交互式古诗词教学交互式的古诗词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记忆,也可以促进学生的语言交流和思辨能力的提高。
常见的交互式古诗词教学方法包括:剖析讨论、小组互动、集体猜谜、情境抒写等。
在交互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引导,扶持学生迎难而上、敢于表达的精神品质。
综上所述,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往往是注重死记硬背而缺乏多元引导和情感教育的单一模式。
因此,我们需要探索富有创意的古诗词教学模式,多层次、多角度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古诗词,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能力水平,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情感认同和热爱。
小学美术《诗词配画》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诗词配画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创作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词意境的理解和绘画技巧的掌握。我希望大家能够将所学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继续探索艺术的魅力。如果对今天的学习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向我提问。
-诗词与绘画的创意结合:学生往往在将诗词转化为绘画语言时遇到困难,不知道如何取舍和创意。难点在于指导学生如何筛选诗词中的关键元素,进行合理构图和创新表现。
-情感表达与艺术表现的平衡: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如何平衡情感表达与艺术表现,使作品既传达出诗词的情感,又具有艺术性,是教学的难点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这些难点和重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如小组讨论、个别辅导、作品分析、实践操作等,帮助学生透彻理解课程内容,提高创作水平。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作品。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词配画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创作的乐趣、分析作品的优缺点,并解决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意境的理解和绘画表现技巧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不同画作和诗词,以及现场示范,来帮助大家理解。(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首诗词,讨论如何通过绘画来表现诗词的意境。
2.创作操作:为了加深理解,学生们将开始创作自己的诗词配画作品。这个过程中,他们将实践所学的绘画技巧,尝试表现诗词的情感和意境。
人教版美术《诗情画意》教案

人教版美术《诗情画意》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感受诗情画意的艺术魅力。
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审美素养。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体验诗情画意的创作过程。
1.2 教学内容介绍诗情画意的概念和特点。
分析诗词与绘画的关系,探讨如何将诗词意蕴转化为绘画作品。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范、讨论、实践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经典诗词和对应的绘画作品,引发学生对诗情画意的兴趣。
1.4.2 讲解诗情画意的概念和特点,分析诗词与绘画的关系。
1.4.3 示范如何将诗词意蕴转化为绘画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1.4.4 学生实践: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诗词进行绘画创作,尝试表达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第二章:绘画材料的运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常用的绘画材料,如水墨、水彩、素描等。
培养学生对绘画材料的特性和运用方法的认识,提高绘画技巧。
2.2 教学内容介绍常用的绘画材料及其特性,如水墨的浓淡干湿、水彩的透明度等。
讲解不同绘画材料在不同绘画技法中的应用方法。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范、实践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和掌握绘画材料的运用。
2.4 教学步骤2.4.1 讲解常用的绘画材料及其特性,如水墨的浓淡干湿、水彩的透明度等。
2.4.2 示范不同绘画材料在不同绘画技法中的应用方法。
2.4.3 学生实践: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绘画材料,进行实际操作,掌握绘画材料的运用方法。
第三章:线条与形状的表现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线条和形状在绘画中的表现力。
培养学生运用线条和形状表达情感和意境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讲解线条和形状的种类和特点,如直线、曲线、圆形等。
探讨线条和形状在不同绘画材料和技法中的表现力。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范、实践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线条和形状的表现技巧。
3.4 教学步骤3.4.1 讲解线条和形状的种类和特点,如直线、曲线、圆形等。
美术欣赏课与其他学科知识整合的探索

美术欣赏课与其他学科知识整合的探索美术欣赏课作为一门专门讲授艺术和美的课程,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传统上,美术欣赏课主要注重学生对艺术作品的观赏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教育的改革和课程多样化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美术欣赏课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
本文将探索美术欣赏课与科学、历史、文学以及心理学等学科的整合,旨在发掘美术欣赏课的多重教育功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造力。
一、美术欣赏与科学1.科学与创造力科学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而创造力则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可以通过介绍艺术家们的创作过程,让学生了解到科学与艺术其实是息息相关的。
例如,当学生学习到达芬奇的绘画作品时,可以借此了解到他在解剖学和光学方面的研究,以及他对构图和色彩运用的独特见解。
通过将科学思维与艺术创作联系起来,学生可以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2.科学艺术融合的创意作品美术欣赏课也可以通过创意作品的制作,将科学与艺术融合在一起。
例如,学生可以参考植物的结构和生长过程,设计出独特的植物艺术作品。
这种综合性的创意作品既能展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又能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作能力。
二、美术欣赏与历史1.艺术作品的历史背景艺术作品往往承载着时代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通过美术欣赏课,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艺术流派的兴起和发展,以及它们与特定的历史背景的关联。
例如,通过学习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学生可以了解到宗教改革、人文主义思潮等对绘画艺术的影响。
这种历史的脉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并将其融入到历史知识的学习中去。
2.历史事件的艺术呈现美术欣赏课也可以通过艺术作品再现历史事件,使学生对历史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例如,通过观赏中国古代壁画中的战争场景,学生可以了解到战争时代的生活和社会状况,以及人们对战争的理解和思考。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同时也能够深入思考历史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美术鉴赏与中学语文教学的结合

美术鉴赏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可以让学生领略到不同风格和流派的美术作品所表现出的美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在讲解古诗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古代画家的山水画作品,让学生领略到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美术鉴赏与中学语文教学的结合方法
1.增加美术鉴赏课程比重
为了更好地实现美术鉴赏与中学语文教学的结合,学校应该增加美术鉴赏课程的比重。通过开设专门的美术鉴赏课程,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了解各种美术作品,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同时,教师也应该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引入美术鉴赏的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美术鉴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例如,在讲解小说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小说插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插图来理解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美术鉴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可以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增强他们的文化自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结合语文教学内容进行美术鉴赏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美术鉴赏。例如,在讲解古诗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古代画家的山水画作品;在讲解小说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小说插图等。通过将美术鉴赏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3.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兴趣爱好,因此在美术鉴赏与中学语文教学的结合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适合他们的美术作品进行鉴赏,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浅谈陶瓷绘画与诗词结合的方式及影响

44浅谈陶瓷绘画与诗词结合的方式及影响杨 冰 李双晴(景德镇陶瓷学院)收稿日期:2015-03-23“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词与陶瓷都是中国灿烂历史文化中骄傲的存在,两者虽分属于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有着各自独特的艺术特征及表现手法,但究其根本两者都是来源于生活,是人们对于生活的认识和感受的表达,于是中国人便巧夺天工般把诗词通过意境和情感桥梁融入陶瓷绘画艺术,让两者相得益彰、交相辉映。
诗词与陶瓷绘画的结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其一,诗词为陶瓷绘画提供灵感和题材即诗意画。
从字面上看诗意画是指以诗词内容或诗的意境以及诗中佳句为题材而创作的绘画。
诗词表现的物象虽然不是能直接观看的生活情景,但却是作者对于生活的认识和介绍,并且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内心感受,也正由于诗词所描绘的情景不是直观的而是留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这便为陶瓷绘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题材。
陶瓷绘画创作者采用诗词题材而创作的诗意画往往要将诗中意境着意加深加远一番,以诗作画,那所作出的画必定要有诗意,不可拘泥于诗词所描写的物象细节,也不仅仅是对诗词的诠释和写意,而是绘画艺术的再创造,它既要有诗词的内涵又要有绘画的特点,融诗情画意于一体,观画者能从画中得出诗的意境和情感。
其二,在陶瓷绘画作品上题诗即题画诗。
在中国古代,文人常常以诗会友,以画抒情,但陶瓷创作者在瓷上作画毕竟只是作者的一时心境,观赏者很难去体会作者作画的心情,这便导致常常出现曲高和寡的情况。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也能用来表达艺术创作者知音难觅的孤独情怀,虽然陶瓷绘画创作中所画的景物是生动具象的,但表达的感情却是抽象虚空的。
这时,诗词便以书法为媒介跃于陶瓷绘画作品上,引发观画者的联想,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将诗词题于瓷上彩绘中构成瓷画的组成部分,这不仅丰富了画面,加深感情的抒发,而且能寄予作品更为广阔的寓意,从而提高瓷画作品的艺术水平。
题画诗在陶瓷绘画作品中,和绘画意境是相承相融的,画面中有了题画诗,绘画的景与诗文的情统一于此画的情趣之中。
写意花鸟画意境与古典诗词意蕴的融合

写意花鸟画意境与古典诗词意蕴的融合□李梅珍摘要: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花鸟画和古典诗词早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花鸟画与古典诗词的作岛形式、表达的意境和展现的形象存在相通之处,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都是对美好事物的热烈追求。
关键词:花鸟画古典诗词融合关系在中国传统艺术宝库中,花鸟画和古典诗词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花鸟画与古典诗词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在中华文化的沃土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花鸟画和古典诗词的艺术形式不同、特点不一,但二者的哲学思想和审美特征相同,都力图展示艺术家的思想感情、气质特征和特殊的个人魅力。
欣赏花鸟画和古典诗词可以净化人们的心灵,提高人们的人文素养。
在历史的进程中,二者表达的意境相互契合,共同发展。
一、古典诗词意蕴与花鸟画意境相融合宗白华是中国近现代的美学大师,他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指出:“画与诗都有属于自已独特的物质条件,对它们的表现范围和表现力进行一定程度的局限,不可以简单地进行代替,但二者之间又互相吸引,彼此融入到对方的表现形式中。
”这段话全面地概括了绘画意境与诗词意蕴的相融性。
花鸟画的表现内容,借鉴和模仿了古典诗词的艺术表现方式,展现了画中有诗的独特韵味。
绘画审美的完美追求,就是将花鸟画与古典诗词意蕴有机融合。
人们在对绘画艺术和古典诗词进行审美评价时,主要将绘画艺术的意境和古典诗词艺术的意蕴作为衡量标准,高度关注艺术的内容和形式,追求绘画和古典诗词表达的意蕴。
画家在创作时,不仅追求形似,而且力求做到神似。
假如一幅作品仅仅有形式上的外在之美,而没有内在的传神之处,就不能被称为佳作。
在评价古典艺术作品时,人们也十分关注作品的精神内涵。
美学大师王国维提出“意境”一词,以此概括古典美学中的艺术境界。
在此后的中国艺术评价体系中,意境被全面地应用并提升至较高的地位,人们也将其作为衡量艺术水平的重要标准。
对于艺术家和文学家而言,他们首先要成为一位审美者,才能成为一位优秀的创作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术欣赏与诗词整合的探索中国绘画的发展与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审美观点和中国的整个文明史是分不开的。
尤其与中国的哲学、伦理学、文学、书法、音乐、舞蹈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绘画,在上古本来也曾具有一种宗教和政治功能性的起源,是礼教的工具。
它的使用,一是助成教化;一是“铸鼎象物,百物为备,使民知神奸”。
这种功能主义的艺术,是一种被动的艺术,社会的艺术,集体伦理的艺术。
唐宋以后,中国画中出现写意文人画,则意味着绘画功能的重大转变。
绘画由伦理教化工具转到士人和诗人表现个性抒发胸中块垒的自由表现。
中国的绘画渗透着中国儒、道、释各家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
如果不知道中国儒家的思想,就不可能理解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如果不读一点老庄哲学著作,就不可能理解“元四家”会以“平淡天真”作为山水画追求的最高境界;如果不了解佛教教义传入中国的历史,就不可能理解何以会在“丝绸之路”上出现莫高窟这样惊人的佛教艺术宝库;如果不熟读一些中国古典诗词,就不会体会到中国绘画中有着诗歌般的抒情的优点、含蓄蕴藉的情趣、形象生动的比兴法、抑扬顿挫的音韵、节奏……。
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
苏东坡说过,"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唐代人,字摩诘。
他是诗人同时又是画家。
诗中有画的例子很多,可谓俯拾皆是。
李白的"平林漠漠烟如织";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谢灵运的"野广沙岸净,天高秋月明";王安石的"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王绩的"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等等。
诗与画,不仅仅是诗中有画和画中有诗的关系。
上述所列诗句只不过是古人寄景于诗罢了,这和画中有诗还大有区别。
戴熙有题画诗,"崎岸无人,长江不语,荒林古刹,独鸟盘空,薄暮峭帆,使人意豁。
"诗题其画,确感诗意盎然,但题画是一回事,画中有诗又是一回事。
诗、画作为两门艺术,各有长处与短处,两者结合起来,便能取长补短。
画表现的事物直观、具体、真实、便于领略,但它要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只能选取某一瞬间的静止状态;而诗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写事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发展变化,天上地下,古往今来,东西南北,自由驰骋,容量比画大得多。
把诗与画结合起来,可以使静止的画面活跃起来,画面的容量膨胀起来。
而诗也有了形象的凭借,想象的依托,因此,诗与画的结合使二者交相生辉。
画上题诗题款,也可以起到点题的作用。
如人们面对一幅山水画或花鸟画,有时就很难猜透画者的心思,但通过画上的题诗题款,就比较容易把握作者的意图。
从画的题诗题款中,以及已有的历史知识。
诗与画的结合也是随着书与画的结合而出现的,那就是出现了喜欢作诗或作词的画家,而书法又写得不错,这样他就用不错的书法把他的诗书到他的画上了。
绘画史一般把王维看成是诗画结合的创始者。
说他是一个"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代表人物。
苏轼也是一个诗画结合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后人又评价苏轼,说他"以诗为有声画,画为无声诗",这也是一个很高的评价。
看来王维和苏轼便是诗画结合当之无愧的典范。
人们常将“诗”与“画”对举。
如“诗情画意”、“如诗如画”等,足见两者间的渊源之深。
诗与画的融合,在形式上,体现为“题画诗”的出现。
李白、杜甫皆有精彩的题画诗行世。
在古典绘画史上,真正将诗题在画面的空白位置,并直接参与画面的构图与布局,据说始于宋徽宗时。
不过若讲两者间内在的会通和合,则起码要追溯到魏晋时代。
绘画的与诗相融,大致可分为两个层面:其一,取用诗的题材;其二,吸纳诗的技法。
画家取用诗歌题材而创作的“诗意图”,往往要将诗中意境着意加深加远一番,于是画得诗之意,诗助画之思。
宋代画院亦常以诗词秀句为考试题。
如“野渡无人舟自横”,许多人画荒凉的古渡舶着一只小船,却不合格,因为没有画出“无人”的意境。
某考生在渡口的船头画了一只雍容悠闲的水鸟,鸟的在场传达出人的不在场,因此颇受考官的赏识。
再如以“踏花归去马蹄香”为题,难倒了许多考生,而有人在马蹄周围画出几只盘桓飞舞的彩蝶,给出了一个关于“香”的幽远有味的视象。
“乱山藏古寺”,则只需画“远上寒山石径斜”,亦即画一条没入白云的斜曲的小径,就可以了。
由小和尚能想到山中的古寺,此谓“藏”;由“石径”能想到“石径”尽头的人家,此谓“白云深处”。
此类故事还有很多。
总之,绘画语言的介入反而使诗歌意境更加形象有味。
中国历代有許多由诗意生发的画中名作,许多在名画上題写的诗中佳品。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中国诗画艺术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中国画家和中国诗人的共同艺术追求。
当两种艺术形式结合得比较完美的时候,便会体现出两种艺术的更高价值。
这是中国诗画艺术的一种传统方式。
从流传下来的作品看,许多大画家依诗作画,许多大诗人为画题诗,许多画家,又是诗人。
诗人追求诗中画的意境,画家追求画中诗的情感。
为画题诗的诗人创作了大量的题画诗,依诗作画的画家创作了大量的诗意画。
诗意画是中国画创作的一种形式,源远流长。
以他人诗歌內容创作的画,或是以自创诗歌为题材创作的画,有悠久的历史。
从已经看到的绘画和文字资料中,可以看到,诗意画的源头是东晋顾恺之所作《洛神赋图》。
《洛神赋图》是曹操儿子曹植所作。
赋中以神奇的色彩,华美的文筆,丰富的想像,缠绵悱恻的感情,塑造了一位光采照人的美神。
赋中运用多种比喻、排比、对偶,敘次井然,从仪态、容貌、风度、服饰、动作等方面,极写洛神之美。
可以说此赋是赋苑中的奇葩,赋史上少有的杰作。
也许正因为如此,它吸引了在绘画理论与创作上均有突出成就的画家顾恺之的注意,创作了《洛神赋图》。
这是一幅长卷,画面伸延全依《洛神赋图》情节而展开。
画中洛神,独立画卷左侧,曹植及随从群居于画面右端,以繁视简,生动地画出曹植对洛神疵心眷念的神态,又现出洛神孤高靜洁的格调,表现了文学作品中想像的境界。
这幅画也显示了东晋时代人物画成熟的技巧。
诗意画题材广泛,涉及的內容非常丰富。
这是由中国古诗的题材广泛、內容丰富决定的。
中国古诗源远流长,其中的精华作品,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组成部分。
诗意画取材古代诗歌,不仅扩大了古诗的影响,寄拖了画家的情怀,而且为绘画开拓了题材,深化了绘画的意境。
以古典诗歌为题材的绘画作品,涉及到的古诗作品有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明清诗等。
有一位画家说到,他每天阅读最用心的便是《全唐诗》和《全宋词》,将之称为“神游诗词”中国的古诗词是他的艺术灵感的源泉。
有时读着读着就会按奈不住冲动,要把诗词中的意境、气韵和色彩画出来,以他独特的感悟再现“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王维),“千里江山寒色暮”(李熤),“霜叶红于二月花”(李牧)等。
石涛在题画中有"诗中画性情中来者也,则画不是可以拟张拟李而后作诗。
画中诗,乃境趣时生者也,则诗,不是生吞生剥而后成画"。
之所以王维能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为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诗人,同时是一个千真万确的画家。
兼画家与诗人于一身的,中外历史上并不多见。
元代画家王冕的《墨梅图》中题诗写到“我家洗砚池头树,各各花开淡墨痕,不叫人夸好颜色,留得清气满乾坤。
”就这样几枝墨梅的意境就表达了出来。
明代画家徐渭对画的主张,虽没有系统的画论流传下来,但从散落在其诗及其画的题跋上可见端倪。
有题画诗云:“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颂千秋。
”这句话既可以看作是其绘画创作思想的核心,也是其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强调绘画乃是一种用来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工具。
有题(墨牡丹)诗云:“五十八年贫贱身,何曾妄念洛阳春?不然岂少胭脂在,富贵花将墨写神。
” 徐渭尽管满腹经纶,名满天下,但因没有功名,没有地位,以致一贫如洗,竟至有人用两碟野鸭肉、牛肉和三卮酒就能换到他的一幅梅花。
题诗云,“凫牛两碟酒三卮,索写梅花四句诗。
想见元章(指王冕)愁米日,不知几斗换冰枝?” 所画的墨梅,无论发干和圈花,一如狂草,一气呵成,笔墨间有一种磊落、激愤之情。
表达了画家所处时代的境遇,对欣赏他的作品有很多的助益。
他另有一首题画诗说:“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不信且看千万树,东风吹着便成春。
”可见他对于画是素来不肯墨守陈规的。
明代唐寅经常在自己的画上题诗。
如题菊花图“黄花无主为谁容,冷落疏篱曲径中;尽把金钱买脂粉,一生颜色付西风”。
题秋风纨扇图“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情?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
孟蜀宫妓图“莲花冠子道人衣,日侍君王宴紫徽。
花开不知人已去,年年斗绿与争绯。
”扬州八怪”虽也有用以自娱或自悲身世,概叹境遇的作品,但他们有不少作品是参与了生活,揭露和讽刺社会不良现象,或同情于劳苦人民。
郑板桥的那首“疑是民间疾苦声”题画诗,最直接地表达了他关心民间疾苦的思想,道出了人民的心声。
又说他的画是“为天下为劳人”,不管他做得如何,这种思想是和“聊以自娱”的思想是迥异的。
郑板桥还有一首非常著名的咏物诗《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本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首题画诗,通过对岩竹坚定、强毅的赞颂,寄寓了作者不随波逐流,敢于顶着风险追求自己艺术面貌的意向;同时也是作者对诗格、画格、人格的自励语。
金农也曾画竹寄山阴邑长,用题画的诗句,希望他能体谅民间疾苦。
金农题兰花诗:“若被春风勾引出,和葱和蒜卖街头。
”哀叹真正有学问的人不被社会所重视的现象。
李复堂题画句:“画鸡欲画鸡儿叫,唤起人间向善心。
”借画来唤起人们为善感。
黄慎常画渔民、牵夫、丐乞。
罗聘作鬼趣图,嘲讽社会不良现象。
鲁迅先生称之古代漫画,在他们所处的时代里,他们的作品,能有如此思想内容,的确是很可贵的。
使文人画由“出世”而“入世”,不能不说是文人画的一人进步。
这是“八怪”作品深受人们欢迎的主要原因,也是“八怪”的创作思想一大特色。
近代画家陆俨少,诗书画“三绝”俱佳,与黄宾虹、李可染齐名,并称“当代三位杰出的山水画大师”。
每有画友来访,谈及绘画与读书的关系,陆俨少侃侃而谈:“窃以为学画而不读书,完全缺少营养,流于贫瘠,而且意境不高,匪特不能撰文题画,见其寒俭已也。
”后人读陆俨少的画,宛如读一篇好文章,一位报社总编辑观赏了陆氏题跋的山水画,感叹地说:“与陆翁的文采相比,吾辈文章差远了。
可见,中国绘画作品的背后,蕴藏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欣赏中国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我们应更多是注重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对作品思想内涵的挖掘和引导。
鼓励学生在课前课后阅读有关的资料、了解相应的文化。
如在教学中国宋朝画家郑思肖的一幅《墨兰图》,一株一花,墨色淡雅,叶片细长瘦韧,寥寥几笔就表现出一种清冷绝俗的风致,题曰“一国之香,一国之殇,怀彼怀王,于楚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