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色彩美
浅谈古诗的色彩美

浅谈古诗的色彩美中国古典诗歌因其语言优美、画意隽永而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代表,也是世界文坛的瑰宝。
我国古代诗人往往将诗和画联系起来,构筑完美的艺术境界。
诗人们以精湛的艺术画笔,铺陈色彩,借色传情,寄寓内心的情绪和审美意趣,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幅色彩瑰丽、意境深远的画卷,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色彩意象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达到了顶峰。
1.古诗色彩的视觉认知色彩的运用和组合,能给诗歌带来浓郁的画意,创造优美的意境。
例如:《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青青。
”写一片翠竹,葱郁秀丽,生意盎然,呈现出一派清新繁茂的色调。
《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写桃花一片,火样鲜红,色彩明艳,夺目耀眼。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经过清晨春雨的滋润、洗刷,柳叶柳枝更加清翠,颜色焕然一新。
柳色青青,映照得客舍青青,呈现出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自然图景。
柳宗元《渔翁》:“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云销雾散,杲杲日出,显露出一片绿水青山,突出表现了大自然的幽静和纯净,令人悦目怡情。
李贺《致酒行》:“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一“白”色绘出一个光明灿烂的世界。
这“天下白”使诗人“迷魂”觉醒,心胸豁然,壮志勃发。
这些诗所描绘的色彩,都给人留下了鲜明而难以磨灭的印象,因为它们真实地艺术地再现了大自然中人们常见的色彩美。
以上所举诗例,其中的色彩均属单色。
单色,给人以整体的印象,全面的感受。
单色,描绘出自然环境、客观世界的纯净美。
除了单色,诗歌中经常有双色的运用。
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南山水之美,简直是被这首小诗刻画得淋漓尽致了。
“红”、“蓝”两种颜色的运用,巧妙地概括了江南水乡景色的特征,使景物鲜明怡目,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江南春景图。
春天的太阳刚刚升起,金色的阳光照射在江边盛开的鲜花上,红红的显得更加耀人眼目,江水也因之更显得绿波粼粼,红花、绿水两相辉映,红的更红(红胜火),绿的更绿(绿如蓝)。
中国古诗词描述色彩的诗句

中国古诗词描述色彩的诗句1.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哎呀,你看那河里的大白鹅,可不就像诗里说的那样,白白的毛在绿水上漂着,红红的脚掌划着清波,多有意思呀!就像我上次去动物园,看到白天鹅在湖里游来游去,真的好美呀!2.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哇塞,这画面感太强了吧!就好像在公园里,黄鹂在翠绿的柳树枝头叽叽喳喳地叫着,然后一群白鹭排成一行直直地飞向蓝天,那场景真让人惊叹!3.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说得不就是春天江边的美景嘛!我记得那次去江边玩,早上太阳出来的时候,江边的花红得像火一样,江水绿得像蓝色颜料似的,简直太美啦!4.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夏天去看荷花池的时候就会想到这句诗呀!那满池的荷叶望不到边,碧绿碧绿的,荷花在太阳下红得特别耀眼,真好看!5.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可不是嘛,春天一到,到处都是五颜六色的,可不就是万紫千红嘛!就像我们去踏春的时候,那花呀草呀的,各种颜色都有,真美呀!6.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哇,想想那傍晚的江边,残阳照在水面上,一半江水是碧绿的,一半江水是红彤彤的,多神奇呀!就像我那次看到的夕阳下的小河,真的好漂亮!7.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哎呀呀,这天气变化就跟这诗里写的一样呢!就像那次突然变天,黑黑的云像墨汁一样,然后雨点就噼里啪啦地落下来了,真吓人!8.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画面多悠闲呀!就好像看到一个人戴着青色的箬笠,穿着绿色的蓑衣,在那斜风细雨里也不着急回家,好自在呀!9.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哇,秋天的枫叶那么红,比二月的花还红呢!我记得去山上看枫叶的时候,那满眼的红色,真让人陶醉呀!10.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走在小路上,那绿荫还是和来的时候一样多,还多了黄鹂的叫声,多有趣呀!就像我们那次去森林里玩,一路走一路听着鸟儿的叫声,真开心!。
古诗词的色彩美

句时 , 学 生 马 上 能联 系《 屈原列传》 和《 琵 琶行》 , 进 而
会 使 诗人 产 生 脱 离 官 场 返 乡的 心情 。 ( 2 ) 以考 查 鉴 赏表 达 技 巧 的 形 式 出现 。如 ( 2 0 1 0 ・ 安
徽卷)
想 到 屈 原 和 自居 易 两 位 历 史 人 物 , 看 到“ 请缨 ” 一词 . 也 能联 系到
渲染 了时 局 的艰 危
古 诗词的色彩姜
画 岳 新环
宋代诗人 杨万里描 绘六 月西湖荷 花 的姿色风韵 :
( 解析 ) 《 汉书 ・ 终军传》 汉武帝想让 南越王归顺 , 派 终 军 前 往劝 说 . 终军请求给 他长缨 , 必 缚 住 南越 王 . 带 回 到皇 宫 门 前 。后 用 “ 请缨 ” 来 指 投 军报 国 。“ 朝 廷 谁 请 缨” 中暗 示 朝 中无 人 为 国分 忧 . 借 以 表 达 诗 人 对 国 事 的 深 深 忧 虑 ( 3 ) 以填 空 题 的形 式 出 现 。 如 ( 2 0 0 8 ・ 浙江卷 ) 日暮 倚杖 水 边
观 赏 不 尽 的 江 南 夏荷 图 . 让 人 浮 想 联 翩 。色彩 虽然 只 是 事物客观显现 . 但 在 诗 人 那 里却 有 其 妙 用 . 用 它 装 点 画 面. 营造 意 境 . 以 期淋 漓 尽 致 地 表 达 自己 的 感 情 。
一
、
单一 的色 调 渲 染 画 面
尔辈 何 伤 吾 道 在 , 此 心 惟 有 彼 苍 知 。苍 颜 华发 今 如
堡 : 墨 I l { i
因. 最近五年语文高考很少考“ 用典 ” 这 一名 词 术 语 , 即 使考“ 用典 ” . 考 题 也 常 限 于 三 种 类型 :
色彩斑斓的古诗词名句

色彩斑斓的古诗词名句在中国文化中犹如璀璨的宝石,散发出历久弥新的光彩。
以下是一些具有鲜明色彩意象的古诗词名句:1.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唐·白居易《忆江南》。
这句诗以红火的江花和绿如蓝的江水作比,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色的艳丽。
2.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诗人用碧绿的莲叶和艳红的荷花展现了夏日的西湖美景,色彩对比鲜明。
3.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这句诗中的“黄”字既指黄姓人家,又暗含花朵的黄色,与后文的花团锦簇相映成趣。
4.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宋·苏轼《赠刘景文》。
诗人用橙黄橘绿来形容秋天的丰收景象,色彩温暖而富有生机。
5.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唐·白居易《问刘十九》。
这句诗中的绿蚁指的是新酿的米酒上浮起的绿色泡沫,红泥则是小火炉的颜色,二者相映成趣,营造出温馨的氛围。
6.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唐·高适《别董大》。
诗人用黄云、白日和纷飞的大雪描绘了北方的壮阔与苍茫,色彩对比强烈。
7.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这句诗中用金黄、雪白等色彩描绘了田园风光的美丽和丰收的喜悦。
8.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诗人用黑云和白雨形象地描绘了夏日骤雨来临前的景象,色彩分明而富有动感。
这些古诗词名句通过运用丰富的色彩词汇和生动的意象,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让我们在品味诗词之美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诗中的色彩美

鲜 的
含风鸭绿粼粼起 , 日鹅黄袅袅垂。( 弄 王安石《 南浦》 ) 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 状物精妙。绿水“ 含风”始有波光粼粼的动态 ; , 黄 柳“ 目”方显袅娜轻盈的舞姿。以“ 弄 , 鸭绿” 代水 , 鹅黄” 以“ 代柳 , 用词精妙 而意韵悠长 。 色彩清丽且对比分明 , 把春水、 柳条表现得形神兼备。
烈火 , 多么绮丽 , 多么灿烂 !两旬诗将江 、 花 、 山、 鸟四景分别着 以碧 、 、 青 红、 白四色 , 景象清新 , 令人赏心悦 目。
两个黄鹂鸣翠柳 , 一行 白鹭上青天。( 杜甫《 绝句四首》 ) 冒出新绿的柳枝上 , 成对 的黄鹂在欢 唱 , 有声有色 , 营造出优美的意 境。 翠柳” “ 是春天的候物 , 可见此诗作于三四 月间。 两个黄鹂鸣翠柳 ”鸟 “ ,
古诗词中的色彩美

清代 方 薰 《 静 居 画 论》 论 山
及 绘 画 着 色 云 : “ 色 不 以深 浅 设
为 难 ,难 于彩 色 相 和 。 和 则 神 气
生 动 , 否 则 形 迹 宛 然 , 画 无 生 气 。 作 诗 同 理 , 注 重 色 调 的 共 ” 性 ,统 一 诗 歌 的 基 调 ,可 以形 成 浓 厚 生 动 的 氛 围 ,构 建 色 调 鲜 明 的意境 美 。 杜 甫 《 上》: “ 满 巴 西 城 草 绿 ,城 空 白 日长 。 风 吹 花 片 片 ,
...................
厂
古 诗 词 中 的色彩 美
回 段装- 车
内容摘 要 :古诗词 往往 以色彩之 丰 富来呈现 物象之 繁复 ,更 以色 彩所 蕴涵 的多重意义 来构建 独特 的 意境 、表达 复杂 的情感 。因此 ,从色彩 的角度 来欣 赏古诗 词 ,我们 可 以对 古诗 词产生 更鲜 明的体验 ,获 得更深 刻 的美感 享受。 古诗 词 中 的色 彩运用 或相 互映衬 ,对 比鲜 明 ;或烘 托 气氛 ,构建 意境 ;或 以色 主 情 ,情景相谐 ,可谓手法 多样 ,变化 多姿 。
红 , “ 绿 ” 和 “ 红 ” 这 两 种 翠 鲜
花 鸟 缠 绵 ,使 得 这 幅 “ 南 春 ” 江 的 图 画 变 得 愈 加 明 丽 鲜 艳 ,有 声 有 色 ,也 愈 显 出 江 南 春 景 的 广 阔
深邃 、繁 丽 多姿 、韵 味 十足 。
二 . 托气 氛 烘 构 建 意境
天 莲 叶 无 穷 碧 , 映 日荷 花 别 样
与 “ 红 ” 那 般 强 烈 ,却 也 相 互 鲜 映 衬 ,传 达 出 一 种 凄 冷 的感 觉 效
果 。而前 两 句 中 “ ” 与 “ ” 翠 红
中考语文阅读文章——古诗词中的色彩美范文

2008年南京中考现代文阅读②古诗词中的色彩美①“诗中有画”,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的描写表情达意,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体验,展示出一幅幅多彩的画卷。
②许多诗人写诗在运用色彩上往往追求复色搭配之美。
用色时,或组合,或对比,方法多样。
③诗人通过多种色彩的组合给诗歌带来了浓郁的画意。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垠的空间延伸。
这里,明丽的色彩组合,绘出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
④诗人爱用鲜明的色彩对比,来增加感情的浓度。
白居易回忆江南春色之美:“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杨万里赞美西湖荷花风韵:“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些佳句都是用鲜明的对比色,使画面显得十分绚丽,使情感表现得明朗而热烈。
这种“着色的情感”,具有绘画的鲜明性和直观感,增强了诗歌意境的感染力,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境界。
⑤诗人还善用色彩的暗地对比,初看似不觉得,一加玩味,就感到富有含蓄的画意美。
杜甫的“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李贺的“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都是先用大块黑色,用暗色调作底色,又用亮光点染,色调明暗差别很大,构成一幅色调分明的画面。
⑥诗人用色有时还不局限于一句一联,所写诗词全篇用色,色彩更加丰富,诗的境界更为开阔。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开始便出人意料地用洁白的梨花比喻落在树上的积雪,生动地勾画出塞外八月飞雪的奇景。
接着又以空旷荒凉的塞外、乌云沉沉的天空、纷纷扬扬的白雪构成了送别的背景。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在一片银白的世界中,诗人特别描绘了那面鲜艳的红旗。
在整个背景和个别事物的映衬上,在色彩的调配上,是那么美丽而又和谐,真是“独树一帜”。
全诗展现出一幅色彩鲜明、奇异壮伟的边塞图景。
⑦有时诗人不用复色搭配,而是追求单一色调深浅浓淡的变化之美。
中国古诗词中的色彩

中国古诗词中的色彩小编收集了部分古诗中的色彩,分别是黛色、琥珀、锦葵、梨白、凝紫、素馨、棠红、松烟、杏黄、胭脂色。
让我们一起感受五彩斑斓的中国色彩吧。
一、黛色1.黤黕凝黛色,峥嵘当曙空。
——唐代·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2.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
——唐代·元稹《咏廿四气诗·谷雨春光晓》3.凫声闻梦泽,黛色上昭丘。
——唐代·欧阳詹《荆南夏夜水楼怀昭丘直上人云梦李莘》4.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唐代·杜甫《古柏行》5.不堪相望病将成,钿昏檀粉泪纵横,不胜情。
——五代·鹿虔扆《虞美人》二、琥珀6.冰盘荐琥珀,何似糖霜美。
——宋代·苏轼《送金山乡僧归蜀开堂》7.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沉醉意先融。
——宋代·李清照《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8.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唐代·李白《客中作》9.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唐代·李贺《将进酒》10.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唐代·李商隐《咏史》三、锦葵11.锦葵月夕。
红定瓯圆露华拭。
——清代·沈岸登《暗香尝蚧,为澹人赋》12.锦葵原自恋金蜂,谁供花颜奉神灵。
——清代·仓央嘉措《情诗˙其五》13.黄帘照映锦葵春,红情绿意犹三月。
——明代·陈霆《踏莎行˙葵花》14.锦葵碧筱閒云底,小几疏帘暮雨馀。
——明代·乌斯道《和刘彦高倪氏园亭即事七首˙其二》15、视草堂前新雨过,锦葵承日不胜春。
——明代·杨士奇《夏日馆閤赋柬马学士曹侍讲》四、梨白16.露脆秋梨白,霜含柿子鲜。
——明代·蔡文范《自瀛德趋东昌道中杂言八首˙其三》17.柳青梨白,春浓月淡,蹋歌椎鼓。
——宋代·鞠华翁《桂枝香(过溧水感羊角哀左伯桃遗事)》18.多情一树山梨白,小立柴门待月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中的色彩美①“诗中有画”,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的描写表情达意,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体验,展示出一幅幅多彩的画卷。
②许多诗人写诗在运用色彩上往往追求复色搭配之美。
用色时,或组合,或对比,方法多样。
③诗人通过多种色彩的组合给诗歌带来了浓郁的画意。
“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垠的空间延伸。
这里,明丽的色彩组合,绘出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
④诗人爱用鲜明的色彩对比,来增加感情的浓度。
白居易回忆江南春色之美:“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杨万里赞美西湖荷花风韵:“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些佳句都是用鲜明的对比色,使画面显得十分绚丽,使情感表现得明朗而热烈。
这种“着色的情感” 具有绘画的鲜明性和直观感,增强了诗歌意境的感染力,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境界。
⑤诗人还善用色彩的暗地对比,初看似不觉得,一加玩味,就感到富有含蓄的画意美。
杜甫的“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李贺的“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都是先用大块黑色,用暗色调作底色,又用亮光点染,色调明暗差别很大,构成一幅色调分明的画面。
⑥诗人用色有时还不局限于一句一联,所写诗词全篇用色,色彩更加丰富,诗的境界更为开阔。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开始便出人意料地用洁白的梨花比喻落在树上的积雪,生动地勾画出塞外八月飞雪的奇景。
接着又以空旷荒凉的塞外、乌云沉沉的天空、纷纷扬扬的白雪构成了送别的背景。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在一片银白的世界中,诗人特别描绘了那面鲜艳的红旗。
在整个背景和个别事物的映衬上,在色彩的调配上,是那么美丽而又和谐,真是“独树一帜”。
全诗展现出一幅色彩鲜明、奇异壮伟的边塞图景。
⑦有时诗人不用复色搭配,而是追求单一色调深浅浓淡的变化之美。
这样也能浸润情感,收到很好的抒情效果。
“儿重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淡黄深黄相互对衬,蝴蝶和花融为一体?表达了诗人的喜爱之情。
⑧还有的诗不用直接表示色彩的词语,各种景物巧妙组合,形成色调之美。
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苍天、草原、牛羊,这些具有不同色彩的形象构成一幅苍茫的画面。
⑨诗歌中的色彩饱蘸着感情,在诗人笔下可以产生神奇的魅力。
它已经超越了客观的写景效果,而成为独特的抒情手段。
从色彩美的角度来欣赏诗歌,我们对诗歌的美便有了更深层的认识。
诗的色彩美???近代实验心理学告诉我们:色彩的经验类似感动或情绪的经验。
诗人对色彩的敏感并不亚于画家,不过因为诗笔和画笔的不同,在对色彩的反映上和诉诸欣赏者的方式上有所不同而已。
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的描写,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情绪体验。
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斩酷酒,红泥小人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这是一首相饮的小诗,其诱人之处,正在于“绿”酒、“红”炉两种色彩的和谐配合,在天寒欲雪的背景下,产生了一种亲切而温暖的情味,仿佛在向客人含笑招手。
色彩的组合,给诗歌带来了浓郁的画意和鲜明的节奏。
“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垠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在这里,明丽的色彩组合,正绘出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
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江欲暮。
”这是周邦彦《玉楼春》词中的名句。
“青无数” 指暮霭中青山连绵,眺望不尽;而雁背上那暗红的夕照却不过一缕而已。
青、红二色的对比,一个无限在,一个非常小;然而正是在无边青苍的背景上,才衬托出这一缕晚照是那样地引人注目和令人依恋。
诗人爱用鲜明的对比色,来增加感情色彩的浓度。
白居易回忆江南春色之美,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杨万里赞美西湖荷花的姿色风韵,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过,说: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他在另一首词中写秋天清晨篱落间的景色之美,有句云:“月有微黄禽无影,挂牵牛数朵青花小。
秋太淡,添红枣。
” 这些佳句都是用鲜明的对比色,使画面显得十分绚丽,诗人的情感也表现得明朗而热烈。
这种“着色的情感”,具有绘画的鲜明性和直观感,仿佛可以使人触摸,增强了诗歌意境的感染力。
上面各例是色彩的明显对比,还有一种色彩的暗地对比,初看似不觉得,一加玩味,就感到富有含蓄的画意美。
杜甫的“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上句明言“黑”,下句暗点“红”;四野黑云中闪烁着一星渔火,以黑衬红,所以感到特别明亮。
钱起的“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两句都未明写色彩,而雨后之竹含“翠”,夕阳在山见“红”,仍暗寓鲜明的色彩对比。
陶岘的“鸦翻枫叶夕阳动,鹭立芦花秋水明”,则写出了光与色的变幻和对比。
乌鸦翻动枫叶,使得叶上的夕阳之光不停晃动;白鹭站在芦花滩上,映得秋水格外澄明。
上句是红与黑的对比,下句是青与白的映照。
这种色彩的暗比,不仅可以用来写景,还可以写人。
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写一位少女:“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杏红色的上衣,多么鲜艳;再配上一头乌黑发亮的头发,有如小乌鸦的羽毛,下句以比喻写颜色。
两相映照,其人之美,宛在眼前。
诗人运用色彩的对比,还可以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行情氛围。
请看:“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骆宾王)“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司空曙)“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李商隐)好象电影的镜头,从树上黑色的鸣蝉,转为狱中白发诗人的悲吟;从秋雨中飘零的黄叶,切入寒灯下白头的客子;从夜残媳灭的烛火,化为春去夏来,石榴绽开的红花(暗示耿耿相思,随着时序的转换而永无尽时)。
诗人悲苦的情怀都寄寓在色彩对比和转换的镜头中了。
有时候诗人不用复色对比,而通过一种单色,也能浸渍情感,收到很好的抒情效果。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春草的绿色使离人想起爱人的罗裙,因而产生一种恋惜之情。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满林枫叶,火红如醉,在诗人看来〉不是秋霜所打,而是离人的眼泪染成的。
在这里,色彩中饱蘸着感情,它已经超越了客观的写景效果,而成为独特的抒情手段了。
中国古典诗歌有炼字的传统,讲究“一字见境界”。
有时这一个字,恰好是一种色彩。
杜甫常有此例,女口:“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雪岭界天白,锦城廩日黄。
”“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别的诗人也常爱炼这类字:“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李贺)“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李贺)“五更疏欲断,一例碧无情。
”(丰高隐)“春风又绿江南岸。
”(王安石)“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昭)八、、/“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李清昭)八、、/例子不胜枚举。
即此一斑,也能窥见色彩在诗人笔下可以产生何等神奇的魅力了。
1 •阅读全文,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3瑕邑对比2 •说说第④小节中“着色的情感”的含义。
(2分)答:▲3 •④、⑤两小节都是介绍运用色彩的对比表现画意美,能否调换它们的顺序为什么(3分)答:▲4. 结合本文,请你也从色彩美的角度,对下面的诗句作一点赏析。
(3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一一王维《使至塞上》答:▲5. 不仅诗歌讲究色彩的画意美,园林设计常常也着眼于此。
下面《苏州园林》中的一段文字,与本文在巧用色彩创造美感方面,有哪些道理是相通的(3分)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
墙壁白色。
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
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
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弓I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
花开时节,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答:▲1.阅读全文,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3 分【分析】一般而言,说明文一定有一题是关于文章结构的。
其实只要心细一点,分数拿全完全没有问题。
在考场中有的时候会存在一篇文章读下来,其实你并不知道它讲什么,其实这也没什么,说明文嘛,没什么趣味性和故事性,但凡注意力稍稍不集中,就会有点看不进脑子里。
平复下自己,找出线索,就行了。
另外,初中的说明文一般题目就可以略见一二了。
好了,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题目。
明显的,图中是古诗词关于色彩美的一种分类,在看文章的时候也看到了,文章分了很多段,每段会开头有句话,后面就举例谁谁的诗是这样的。
那么一般看这种结构性的图标时最好按照一定的顺序,比如这张我们就从左到右,如果一旦出现了什么模糊的不好判断的再结合上下左右一起判断。
由最左边的一列可以看出,并列的是:复色搭配之美、(1)、景物组合,形成色调之美。
那么(1)填什么呢我们从文中从头到下看一遍,提取关键词:②中“追求复色搭配许多诗人写诗在运用色彩上往往追求复色搭配之美,用色时,或组合,或对比,方法多样。
”再结合图表可以看出,就是最左边上面的肤色搭配之美,再往下看,由③④⑤的第一句都可看出其实在讲的就是②段中的“用色时,或组合,或对比,方法多样。
”只是展开来说而已。
所以这三个显然都不是(1)。
那么再往下看,⑥段第一句里的还是用全篇用色,在对照图片看(2)与局部用色同属复色搭配之美,那么(2)显然是全局用色。
那么迎刃而解的就是局部用色中的双色对比和(3)并列,也就是都属于复色搭配的多色组合。
由第7 段中的“有时诗人不用复色搭配,而是追求单一色调深浅浓淡的变化之美”可得正确答案。
【答案】(3 分)(1)单一色调的变化之美(2)全篇用色(3)多色组合【注意】在我们已经遇到过的几篇考察结构的文章里其实这篇算是有点难度的,但是即使是这样这里的难度也只是对耐心和细心的考察,所以即使着手事有点混淆不清心理上要暗示自己平复,可以画画写写,在草稿纸上把这几个表示类型的关键词写下来就清楚了。
最后再代入看看,没什么问题。
况且还有一个小技巧就是,这张图表里的很多词本身就是包含和互补的关系,比如局部用色一一全局用色。
2 •说说第④小节中“着色的情感”的含义。
(2分)答:▲___________ 【分析】回到第④小节,抓住这个词前面一个特别关键的连词“所以”,所以前面是什么呢是一个例子,而看举出的几个诗人的例子,再次又回顾到我们之前掌握的方法了,在说明文里,在某段中出现的词语或者例子,一定是为该段的段落大意服务的,这段的段落大意是什么呢很明显第一句“诗人爱用鲜明的色彩对比,来增加感情的浓度。
”所以这周着色的情感就是这句要体现的意思,那么我们来整理一下语言,联系前一句的例子一句“这些佳句都是用鲜明的对比色,使画面显得十分绚丽,使情感表现得明朗而热烈” 串起来就是:用对比色的这些诗句使情感表现明朗,,具有绘画的鲜明感和直观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