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的色彩美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赏析古诗词中的色彩美

赏析古诗词中的色彩美色彩是生命的外部象征,能给人强烈直觉,丰富人的想象,激发人的感情。
古人做诗,很善于运用色彩这种绚丽的视觉语言表达内心的情感。
明亮轻快的色泽,充溢着诗人愉悦的感情;凝重灰暗的色调,则寄寓诗人伤感怨悱的意绪。
他们撷草木之艳,集虹霓之彩, 用心于设色,然后泼洒于诗行中描绘出一幅幅清新艳丽、生动可感的彩色画境,使诗歌亮丽光彩,宛如一幅幅写意的图画,故后人的诗评中,常有“诗中有画”之语。
大自然中的青山绿水,白云碧空,银星素月、丹枫金菊、鸭绿鹅黄、青松翠竹、绿叶红花等以色彩之美吸引着诗人。
例如倡导“诗中有画”的王维曾说自己“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
他以诗人兼画家的眼光来观察客观世界,凭着自己长期隐居于山水林壑之间对自然美独特的敏感和对画理的娴熟运用,以画家的表现技法来展现山水景物,所以他的诗不但意味深长,而且还具有鲜明生动的画意。
如“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山中》这幅由白石磷磷的小溪、鲜艳如火的红叶和蓊郁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斑斓鲜明,山石白,树叶红,而山中主色调则是翠,三种色彩强烈、醒目,反差明显,组合在一起更诱发读者丰富的联想。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
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
”《白石滩》这首小诗描写白石滩的月夜景色。
诗中“绿”字,表面上看只是形容蒲草之色,用的平常;但细细品味,却大有妙处。
蒲草生长在水中,又是在夜里,诗人却清清楚楚地见到它的绿色,并且感到它那么肥嫩,可以用手满把地采摘,这就巧妙地暗示出月色的皎洁、明亮。
全诗仅二十字,就写出了月之明,水之清,蒲之绿,石之白,纱之亮,浣溪女之美。
这一幅笼罩在月光的银纱中的绿色风景画,给人以清朗、明净、纯洁的美感,它也寄寓着诗人对这种美的热情追求。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一脍炙人口、传唱千古的佳句更是传神地描绘出一幅动人的画面:一望无际的莲叶铺展着无穷的碧绿,而阳光映照下的荷花也闪耀着别致的艳红。
古代诗词中的色彩意象与情感表达

古代诗词中的色彩意象与情感表达引言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们以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展示了古代人的智慧与情感。
在许多古代诗词中,色彩意象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它通过运用不同的颜色来描绘人物、环境和情感,为读者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视觉和情感体验。
本文将探讨古代诗词中的色彩意象与情感表达,并举例说明。
色彩意象与情感表达的关系色彩意象在诗词中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它能够通过颜色的选择和运用来增强诗词的情感表达。
在古代,人们常常通过色彩来象征不同的情感状态,例如,黄色可以代表忧郁、忧伤或是成熟的感觉,红色往往和热烈、愉悦、喜悦相关,蓝色可能与忧郁、温柔、寂寞等情感相联系。
通过运用不同的色彩意象,诗人能够更加精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
例如,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他通过描绘秋天红叶的景象,来表达人生短暂的感慨;在杜牧的《秋夕》中,他通过紫色的荷花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黄色意象与情感表达黄色是一种既明亮又暗淡的颜色,常常用来表达忧郁、忧伤或是成熟的感觉。
在古代诗词中,黄色常常用来描绘秋天成熟的景象和人们的离别之情。
描绘秋天的成熟与离别1.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洞庭波浩渺,登鹳雀楼高。
临风眺群壑,怀古伤离号。
此地经历万古,百年一刹那。
黄叶如秋雨,青楼几疏凉。
此诗中的黄叶意象象征着秋天的成熟和人生的短暂,通过黄色的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对时间流逝和离别的忧伤之情。
黄色暗示忧郁的情感1.王之涣的《登骅骝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西北望乡路,黄云度征轩。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首诗通过黄色意象描绘了边疆的荒凉和战乱带来的苦难,表达了人民对战争和动乱的忧郁之情。
红色意象与情感表达红色是一种热烈、愉悦、喜悦的颜色,常常用来表达充满活力和热情的情感。
在古代诗词中,红色常常用来描绘花朵、春天和喜悦的心情。
描绘花朵的美丽与喜悦1.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古诗词的色彩美

古诗词的色彩美“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
”这首小诗的成功与其色彩的妙用分不开。
白毛、绿水、红掌、青波,对仗工整,色彩明丽。
诗人用极普通的四色来描摹事物,似信手拈来,然清新可爱,宛如一幅水粉画,人见人爱。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歌子》)词中所写之物如白鹭、红花、青箬笠、绿蓑衣色彩斑斓,令人目不暇接。
诗人有时为了描绘一个全新的境界,便用单一颜色来渲染画面,从而加强读者的视觉形象。
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咏柳》)中的“碧”、“绿”写出了杨柳婆娑、碧绿如染、春意十足的景象。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勾画玉树琼枝、漫天皆白的圣洁世界。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从“海上明月共潮生”写起,接着写明月当空,朗照大地。
皎洁的月光洒在江水、沙滩、芳甸上,一切景物像披上了一层乳白色的轻纱。
一幅多么优美的春江花月夜图画。
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这首绝句倾诉了宫女无穷的哀怨之情,抒发了诗人深沉的盛衰之感,诗中的“红”、“白”二色反差衬映出主题。
红花和白头宫女形成反衬,使人产生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杜牧的《山行》是一首颂秋名作,末句“霜叶红于二月花”写景尤为出色:枫叶流丹,层林尽染,满山云锦,如炼彩霞,不是春花,胜似春花。
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感悟到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生命力。
全诗格调昂扬、催人奋发,着一“红”字,豪情顿生。
有时诗人在一首诗中运用多种色彩来刻画意境。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全诗四句用了黄、翠、白、青四种色调,由近及远,极富层次感。
“黑云压城城欲摧”、“塞上胭脂凝夜紫”(《雁门太守行》),这里用黑、黄、紫色尽写了悲壮、苍凉的气氛。
(作者单位:331600江西省吉水二中)。
古诗词的色彩美

古诗词的色彩美作者:岳新环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3年第01期宋代诗人杨万里描绘六月西湖荷花的姿色风韵:“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是因为作者在这两句诗中分别用“无穷”与“别样”修饰“碧”“红”,赋予“莲叶”与“荷花”极为浓重的色彩,在强烈的红绿对比中给我们绘出了一幅令人观赏不尽的江南夏荷图,让人浮想联翩。
色彩虽然只是事物客观显现,但在诗人那里却有其妙用,用它装点画面,营造意境,以期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一、单一的色调渲染画面诗人采用单一的色调渲染画面,以加强读者的视觉印象,让人过目不忘,被深深吸引其中。
清代戏曲家洪升有首诗《雪望》:“寒色孤村暮,悲风四野闻。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
鸥鹭飞难辨,沙汀望莫分。
野桥梅几树,并是白纷纷。
”风雪黄昏中,诗人举目遥望,天地间一片白茫茫,雪还在下着,白色的鸥鹭再也辨识不见,只能听见它们的啼叫声,近旁野畔的白梅也开放了,可再也分辨不出哪是白梅,哪是白雪。
诗人早年即已显露才华,闻名当世,仕途却很坎坷,为了生计四处奔波,甚至有一阶段靠卖字为生,他对现实的不满,对前途的茫然,充盈在字里行间。
诗人在反复渲染中,给我们绘制出一幅暮色飘雪图。
读此,每一位读者都要生出几份凉气。
二、鲜明对比的色调增强画面观感,以强化感情白居易的《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传唱至今。
作者青年时曾经漫游江南,旅居江南,对江南美景的印象极其深刻,虽已六十七岁仍念念不忘。
作者成功采用比喻渲染两种浓重的色彩,通过它们强烈的对比,给我们勾画出了江南春水图,有力地表现了作者对江南的偏爱。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先描绘漫天昔日的雪地景色,说明此次朋友所去的胡地自然环境极其恶劣。
一句“风掣红旗冻不翻”形成红与白的强烈对比,更突出了整个境地的洁白,让人更感觉到寒冷,更增添了离别时令人窒息伤感,对朋友的担忧。
三、色彩的暗地对比,让人感到富有含蓄的画面美清代诗人徐兰曾随军出关作战,他有首《出居庸关》的诗:“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必肯逗留。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色彩之美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色彩之美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色彩之美如下:
1、胭脂色:胭脂,是一种名叫“红蓝”的花朵,将这种花整朵摘下,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色后,即成鲜艳的红色染料。
《渔家傲·粉蕊丹青描不得》
宋·欧阳修
粉蕊丹青描不得,金针线线功难敌。
谁傍暗香轻采摘,风淅淅,船头触散双鸂鶒。
夜雨染成天水碧,朝阳借出胭脂色。
欲落又开人共惜,秋气逼,盘中已见新荷的。
2、桃红色:又称“桃夭”,出自“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类似桃花的颜色,比粉红略鲜润的颜色,常给人娇俏可爱之感。
《庆全庵桃花》
宋·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3、缃叶色:缃,指浅黄色,缃叶是桑叶初生的颜色,也用来指被秋风吹黄的荷叶。
《荷》
唐·李峤
新溜满澄陂,圆荷影若规。
风来香气远,日落盖阴移。
鱼戏排缃叶,龟浮见绿池。
魏朝难接采,楚服但同披。
4、松花色:是松树花粉的颜色,色泽为微微透着绿的浅黄色。
《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节选)
唐·李白
轻如松花落金粉,浓似苔锦含碧滋。
远山积翠横海岛,残霞飞丹映江草。
5、月白:古人认为月亮颜色并非纯白色,而是带着一点淡淡的蓝色。
因其近似月色,故称“月白”,又莹润的质感。
《新秋》
元·赵孟頫
夜久不能寐,坐来秋意浓。
露凉催蟋蟀,月白澹芙蓉。
渐觉綀衣薄,欲将纨扇慵。
诗词 探索诗词中的 色彩美学

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色彩美学。
通过对诗词中的色彩运用和描绘的探索,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我国古代文人对色彩的理解和表达,以及色彩在文学中的意义。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诗词中的色彩美学。
1. 色彩与情感在诗词中,色彩常常与情感紧密相连。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这句词中的“红豆”和“春”蕴含着浓烈的情感色彩,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红色和绿色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着吉祥和生机,因此这些色彩的运用也带有美好的情感寓意。
2. 色彩与意境诗词中的色彩常常用于营造意境和氛围。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句,通过白色和黄色的描绘,展现出了壮阔的自然景观,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和内心的宁静。
3. 色彩与象征在诗词中,色彩常常被赋予象征意义。
白色在古代诗词中往往象征着洁净和纯洁,《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的白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而红色则常常代表着热情和喜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明月”就带着红色的祝福之意。
在诗词中,色彩美学的表达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色彩搭配和运用都能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和韵味。
当我们深入探索诗词中的色彩美学时,不仅能够丰富我们对于文学艺术的理解,更能够为我们带来一种心灵上的愉悦和启迪。
在欣赏诗词的也要多留心色彩的运用,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刻意义和美学价值。
以上就是对诗词中的色彩美学的探索和理解,希望能够为你对这一主题的了解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
在我们的生活中,色彩无处不在,而诗词中的色彩运用更是让我们体验到了一种美的享受和情感的愉悦。
期待你在阅读本文后,也能对诗词中的色彩美学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体会。
对于我个人来说,诗词中的色彩美学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的抒发。
每当我沉浸在诗词的世界中,常常被其中细腻而生动的色彩描绘所吸引,感受到了一种超越现实的美的力量和精神的洗礼。
我深信诗词中的色彩美学将会继续为我们带来无限的想象和愉悦,成为人们灵魂的一片净土。
古诗词中的色彩美

清代 方 薰 《 静 居 画 论》 论 山
及 绘 画 着 色 云 : “ 色 不 以深 浅 设
为 难 ,难 于彩 色 相 和 。 和 则 神 气
生 动 , 否 则 形 迹 宛 然 , 画 无 生 气 。 作 诗 同 理 , 注 重 色 调 的 共 ” 性 ,统 一 诗 歌 的 基 调 ,可 以形 成 浓 厚 生 动 的 氛 围 ,构 建 色 调 鲜 明 的意境 美 。 杜 甫 《 上》: “ 满 巴 西 城 草 绿 ,城 空 白 日长 。 风 吹 花 片 片 ,
...................
厂
古 诗 词 中 的色彩 美
回 段装- 车
内容摘 要 :古诗词 往往 以色彩之 丰 富来呈现 物象之 繁复 ,更 以色 彩所 蕴涵 的多重意义 来构建 独特 的 意境 、表达 复杂 的情感 。因此 ,从色彩 的角度 来欣 赏古诗 词 ,我们 可 以对 古诗 词产生 更鲜 明的体验 ,获 得更深 刻 的美感 享受。 古诗 词 中 的色 彩运用 或相 互映衬 ,对 比鲜 明 ;或烘 托 气氛 ,构建 意境 ;或 以色 主 情 ,情景相谐 ,可谓手法 多样 ,变化 多姿 。
红 , “ 绿 ” 和 “ 红 ” 这 两 种 翠 鲜
花 鸟 缠 绵 ,使 得 这 幅 “ 南 春 ” 江 的 图 画 变 得 愈 加 明 丽 鲜 艳 ,有 声 有 色 ,也 愈 显 出 江 南 春 景 的 广 阔
深邃 、繁 丽 多姿 、韵 味 十足 。
二 . 托气 氛 烘 构 建 意境
天 莲 叶 无 穷 碧 , 映 日荷 花 别 样
与 “ 红 ” 那 般 强 烈 ,却 也 相 互 鲜 映 衬 ,传 达 出 一 种 凄 冷 的感 觉 效
果 。而前 两 句 中 “ ” 与 “ ” 翠 红
古诗词中的色彩

古诗词中的色彩古诗词中的色彩,是诗人对自然、生活和情感的细腻描绘,它们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感受,更是心灵上的共鸣。
在古诗词的世界里,色彩是一种情感的载体,一种意境的营造,一种美的表达。
红色在古诗词中象征着热情、喜庆和生命力。
如杜甫的《春望》中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里的“花溅泪”便是用红色来表现作者对战乱时期的忧虑和无奈。
又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里的“野火烧不尽”便是用红色来表现生命的顽强和不屈。
绿色在古诗词中象征着生机、希望和宁静。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的“白日依山尽”便是用绿色来表现大自然的美好和宁静。
又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里的“月有阴晴圆缺”便是用绿色来表现人生的曲折和变化。
蓝色在古诗词中象征着高远、澄澈和超脱。
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写道:“豪华若何?烟波浩渺空蒙蒙。
”这里的“烟波浩渺”便是用蓝色来表现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和向往。
又如李白的《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里的“黄河之水天上来”便是用蓝色来表现诗人对英雄豪情的赞美和敬仰。
白色在古诗词中象征着纯洁、高洁和超然。
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这里的“银烛秋光”便是用白色来表现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又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的“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这里的“钟山只隔数重山”便是用白色来表现诗人对仙境般的美好景色的赞美和向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古诗的色彩美
中国古典诗歌因其语言优美、画意隽永而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代表,也是世界文坛的瑰宝。
我国古代诗人往往将诗和画联系起来,构筑完美的艺术境界。
诗人们以精湛的艺术画笔,铺陈色彩,借色传情,寄寓内心的情绪和审美意趣,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幅色彩瑰丽、意境深远的画卷,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色彩意象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达到了顶峰。
1.古诗色彩的视觉认知
色彩的运用和组合,能给诗歌带来浓郁的画意,创造优美的意境。
例如:《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青青。
”写一片翠竹,葱郁秀丽,生意盎然,呈现出一派清新繁茂的色调。
《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写桃花一片,火样鲜红,色彩明艳,夺目耀眼。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经过清晨春雨的滋润、洗刷,柳叶柳枝更加清翠,颜色焕然一新。
柳色青青,映照得客舍青青,呈现出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自然图景。
柳宗元《渔翁》:“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云销雾散,杲杲日出,显露出一片绿水青山,突出表现了大自然的幽静和纯净,令人悦目怡情。
李贺《致酒行》:“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一“白”色绘出一个光明灿烂的世界。
这“天下白”使诗人“迷魂”觉醒,心胸豁然,壮志勃发。
这些诗所描绘的色彩,都给人留下了鲜明而难以磨灭的印象,因为它们真实地艺术地再现了大自然中人们常见的色彩美。
以上所举诗例,其中的色彩均属单色。
单色,给人以整体的印象,全面的感受。
单色,描绘出自然环境、客观世界的纯净美。
除了单色,诗歌中经常有双色的运用。
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南山水之美,简直是被这首小诗刻画得淋漓尽致了。
“红”、“蓝”两种颜色的运用,巧妙地概括了江南水乡景色的特征,使景物鲜明怡目,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江南春景图。
春天的太阳刚刚升起,金色的阳光照射在江边盛开的鲜花上,红红的显得更加耀人眼目,江水也因之更显得绿波粼粼,红花、绿水两相辉映,红的更红(红胜火),
绿的更绿(绿如蓝)。
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
如此强烈的色彩渲染,给人留下了浓得抹不掉的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
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绿蚁”、“红泥”一实一虚,相对列出,在红炉绿酒两种色彩的和谐搭配之下,在天寒欲雪的苍茫背景之下,诗人平和舒畅的心情和盘托出,令人自然地联想到杜甫的“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同样运用了极为浓重的色彩和强烈的对比手法,用大面积的绿陪衬高亮度的红,色调绚丽而调和,将夏日的湖光景色写得明丽如画。
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词人写海棠花凋谢,绿红更替,用“绿”肥衬托“红”瘦,突出花的衰残。
若单单绘出“红瘦”,深度、力度和意味都似乎不够了。
双色,往往构成对比色。
它起着两种色彩互相对比、对照,互相映衬、烘托,以及相互补充的作用,取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大千世界,五色斑斓,多姿多彩。
诗人为了反映大自然的丰富色彩,描绘复杂的形象,展示色彩缤纷的世界,单色、双色都不足以表现时,遂使用多种色彩。
骆宾王《咏鹅》:“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一只浑身长满雪白羽毛的鹅,轻轻拨动着红色的脚掌游在碧绿的湖水上。
“白、红、绿”三种颜色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戏水图”。
写作这首诗时作者正年少,阅历谈不上丰富,整首诗所表现的内容也算简单。
但正因为色彩词的准确运用,使得原本如儿歌式的一首诗成了传诵不衰的千古名句。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诗人在这里展现了一幅动人的春景图:新绿的柳枝上,成队的黄鹂在欢唱;蓝天上,一行白鹭渐飞渐远。
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垠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在这里,明丽的色彩组合,正绘出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
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愉悦的心情。
诗的前两行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组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鸣翠柳”、“上青天”,描绘了黄鹂欢唱、白鹭飞翔的景象,有声有色,令人赏心悦目。
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中出现了“夹江对峙的青山、回旋激荡的碧水、水天相接处的红光、从天际徐徐而来的白帆”等色彩景物。
这些景物自然而巧妙的组合构成了一幅雄伟秀丽、意境深远的山水画。
色彩间配合得十分和谐、优美且很有层次,令人赏心悦目。
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土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死。
”全诗用黑、金(黄)、燕脂(血红)、红、紫等多种鲜明而浓重的色彩,加强了悲壮情调,体现了奇峭瑰丽的风格。
苍凉肃杀的环境气氛,紧张危机的形势,激烈的战斗场面,都借色彩而达到突出的表现。
诗中不论运用单色、双色或多色,都须搭配适当,敷施得体,以免破坏色调的和谐,形象的完美,给人以杂、乱、怪的不悦目之感。
在设色敷彩时都必须注意画面的和谐统一,求得形象完美,气韵生动,臻于自然完美。
2.古诗色彩的情感感受
从视觉上感知色彩,只是对色彩最浅层次的认知,对色彩更深层次的解读,应该来自情感的感受。
“以色主情,以情观色”是古代诗人描绘颜色的总原则。
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诗人们对颜色的描绘具体地体现了我们民族独特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
同一景,同一物,可以因为看景人不同而情异。
如:同样是花,同样的红,无论是“红杏枝头春意闹”还是“一枝红杏出墙来”,都让人感觉如沐春光,生机盎然。
而“知有杏园无路入,马前惆怅满枝红”(温庭筠《经李徵君故居》)却令人惆怅满怀,徒添伤感;同样是红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对大自然,对秋色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而在宫廷内,“西宫墙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此时的红,却带着幽怨和落寞使人沉重。
又如面对落红之景,“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刻画的是暮春花落,佳人落泪之景,抒发的是迟暮伤感之情,而龚自珍唱出的是绝然不同的景象:“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明亮开朗,乐观奋进。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和“林花谢了又红,太匆匆”(李煜《相见欢》)描画的却是年华不再,盛世难返的深沉叹息。
同一色,同一人,也可以因时空不同而情异。
同是诗人李商隐的句子,“青袍白简风流极,碧沼红莲倾倒开”(《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中的颜色无半点悲情,渲染的是诗人意气风发的愉悦心情,气氛热烈而欢快;而“青袍似草年年定,白发如丝日日新”(《春日寄怀》),从草色未变联想至官袍未换,反衬时光流逝,白发日增,无限伤感。
封建社会等级森严以至阶级对立的现状在忧国忧民的诗人笔下也出现了大量佳作。
其中有不少诗句是通过色彩词的运用而达到同情或控诉的效果的。
如:白居易《卖炭翁》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以及“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这两句诗就是如此。
一边通过“苍苍、黑”等色彩词生动地勾画了卖炭翁的肖像,表现烧碳生活的艰辛、痛苦。
同时也说明了他是一个受剥削、受宰割的下层劳动人民;一边通过“黄、白”这两个色彩词的运用使那宫使为虎作伥者的身份不言而喻。
诗人没有直接发议论加以点破,但对劳动者的同情、对宫使罪恶的揭露、控诉都已蕴含在这两组词中了。
又如:“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
(杜荀鹤《再经胡城县》)“朱绂”(深红色)本是唐代文武四品高官的装束。
“县宰”而“加朱绂”,表明他加官受赏。
他凭什么“加朱绂”?诗人没有说,而是有意识地把“县宰”的“朱绂”和人民的鲜“血”这两种颜色相同而性质相反的事物联系起来,最后再用“血染成”来揭示二者的因果关系。
句中色彩词准确而巧妙的运用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与民为敌的反动本质,极大加深了诗的讽刺和控诉的效果。
总之,色彩是某些事物存在的外在形式,唐人做诗,很善于运用色彩。
他们用心设色,然后泼洒与诗行中,应物象形,使诗歌亮丽光彩,宛如一幅幅写意的图画,故后人的诗评中,常有“诗中有画”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