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的色彩美
浅谈古诗的色彩美

浅谈古诗的色彩美中国古典诗歌因其语言优美、画意隽永而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代表,也是世界文坛的瑰宝。
我国古代诗人往往将诗和画联系起来,构筑完美的艺术境界。
诗人们以精湛的艺术画笔,铺陈色彩,借色传情,寄寓内心的情绪和审美意趣,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幅色彩瑰丽、意境深远的画卷,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色彩意象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达到了顶峰。
1.古诗色彩的视觉认知色彩的运用和组合,能给诗歌带来浓郁的画意,创造优美的意境。
例如:《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青青。
”写一片翠竹,葱郁秀丽,生意盎然,呈现出一派清新繁茂的色调。
《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写桃花一片,火样鲜红,色彩明艳,夺目耀眼。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经过清晨春雨的滋润、洗刷,柳叶柳枝更加清翠,颜色焕然一新。
柳色青青,映照得客舍青青,呈现出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自然图景。
柳宗元《渔翁》:“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云销雾散,杲杲日出,显露出一片绿水青山,突出表现了大自然的幽静和纯净,令人悦目怡情。
李贺《致酒行》:“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一“白”色绘出一个光明灿烂的世界。
这“天下白”使诗人“迷魂”觉醒,心胸豁然,壮志勃发。
这些诗所描绘的色彩,都给人留下了鲜明而难以磨灭的印象,因为它们真实地艺术地再现了大自然中人们常见的色彩美。
以上所举诗例,其中的色彩均属单色。
单色,给人以整体的印象,全面的感受。
单色,描绘出自然环境、客观世界的纯净美。
除了单色,诗歌中经常有双色的运用。
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南山水之美,简直是被这首小诗刻画得淋漓尽致了。
“红”、“蓝”两种颜色的运用,巧妙地概括了江南水乡景色的特征,使景物鲜明怡目,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江南春景图。
春天的太阳刚刚升起,金色的阳光照射在江边盛开的鲜花上,红红的显得更加耀人眼目,江水也因之更显得绿波粼粼,红花、绿水两相辉映,红的更红(红胜火),绿的更绿(绿如蓝)。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赏析古诗词中的色彩美

赏析古诗词中的色彩美色彩是生命的外部象征,能给人强烈直觉,丰富人的想象,激发人的感情。
古人做诗,很善于运用色彩这种绚丽的视觉语言表达内心的情感。
明亮轻快的色泽,充溢着诗人愉悦的感情;凝重灰暗的色调,则寄寓诗人伤感怨悱的意绪。
他们撷草木之艳,集虹霓之彩, 用心于设色,然后泼洒于诗行中描绘出一幅幅清新艳丽、生动可感的彩色画境,使诗歌亮丽光彩,宛如一幅幅写意的图画,故后人的诗评中,常有“诗中有画”之语。
大自然中的青山绿水,白云碧空,银星素月、丹枫金菊、鸭绿鹅黄、青松翠竹、绿叶红花等以色彩之美吸引着诗人。
例如倡导“诗中有画”的王维曾说自己“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
他以诗人兼画家的眼光来观察客观世界,凭着自己长期隐居于山水林壑之间对自然美独特的敏感和对画理的娴熟运用,以画家的表现技法来展现山水景物,所以他的诗不但意味深长,而且还具有鲜明生动的画意。
如“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山中》这幅由白石磷磷的小溪、鲜艳如火的红叶和蓊郁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斑斓鲜明,山石白,树叶红,而山中主色调则是翠,三种色彩强烈、醒目,反差明显,组合在一起更诱发读者丰富的联想。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
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
”《白石滩》这首小诗描写白石滩的月夜景色。
诗中“绿”字,表面上看只是形容蒲草之色,用的平常;但细细品味,却大有妙处。
蒲草生长在水中,又是在夜里,诗人却清清楚楚地见到它的绿色,并且感到它那么肥嫩,可以用手满把地采摘,这就巧妙地暗示出月色的皎洁、明亮。
全诗仅二十字,就写出了月之明,水之清,蒲之绿,石之白,纱之亮,浣溪女之美。
这一幅笼罩在月光的银纱中的绿色风景画,给人以清朗、明净、纯洁的美感,它也寄寓着诗人对这种美的热情追求。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一脍炙人口、传唱千古的佳句更是传神地描绘出一幅动人的画面:一望无际的莲叶铺展着无穷的碧绿,而阳光映照下的荷花也闪耀着别致的艳红。
色彩斑斓的古诗词名句

色彩斑斓的古诗词名句在中国文化中犹如璀璨的宝石,散发出历久弥新的光彩。
以下是一些具有鲜明色彩意象的古诗词名句:1.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唐·白居易《忆江南》。
这句诗以红火的江花和绿如蓝的江水作比,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色的艳丽。
2.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诗人用碧绿的莲叶和艳红的荷花展现了夏日的西湖美景,色彩对比鲜明。
3.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这句诗中的“黄”字既指黄姓人家,又暗含花朵的黄色,与后文的花团锦簇相映成趣。
4.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宋·苏轼《赠刘景文》。
诗人用橙黄橘绿来形容秋天的丰收景象,色彩温暖而富有生机。
5.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唐·白居易《问刘十九》。
这句诗中的绿蚁指的是新酿的米酒上浮起的绿色泡沫,红泥则是小火炉的颜色,二者相映成趣,营造出温馨的氛围。
6.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唐·高适《别董大》。
诗人用黄云、白日和纷飞的大雪描绘了北方的壮阔与苍茫,色彩对比强烈。
7.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这句诗中用金黄、雪白等色彩描绘了田园风光的美丽和丰收的喜悦。
8.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诗人用黑云和白雨形象地描绘了夏日骤雨来临前的景象,色彩分明而富有动感。
这些古诗词名句通过运用丰富的色彩词汇和生动的意象,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让我们在品味诗词之美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诗词中的色彩美

古诗词中的色彩美①“诗中有画”,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的描写表情达意,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体验,展示出一幅幅多彩的画卷。
②许多诗人写诗在运用色彩上往往追求复色搭配之美。
用色时,或组合,或对比,方法多样。
③诗人通过多种色彩的组合给诗歌带来了浓郁的画意。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垠的空间延伸。
这里,明丽的色彩组合,绘出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
④诗人爱用鲜明的色彩对比,来增加感情的浓度。
白居易回忆江南春色之美:“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杨万里赞美西湖荷花风韵:“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些佳句都是用鲜明的对比色,使画面显得十分绚丽,使情感表现得明朗而热烈。
这种“着色的情感”,具有绘画的鲜明性和直观感,增强了诗歌意境的感染力,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境界。
⑤诗人还善用色彩的暗地对比,初看似不觉得,一加玩味,就感到富有含蓄的画意美。
杜甫的“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李贺的“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都是先用大块黑色,用暗色调作底色,又用亮光点染,色调明暗差别很大,构成一幅色调分明的画面。
⑥诗人用色有时还不局限于一句一联,所写诗词全篇用色,色彩更加丰富,诗的境界更为开阔。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开始便出人意料地用洁白的梨花比喻落在树上的积雪,生动地勾画出塞外八月飞雪的奇景。
接着又以空旷荒凉的塞外、乌云沉沉的天空、纷纷扬扬的白雪构成了送别的背景。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在一片银白的世界中,诗人特别描绘了那面鲜艳的红旗。
在整个背景和个别事物的映衬上,在色彩的调配上,是那么美丽而又和谐,真是“独树一帜”。
全诗展现出一幅色彩鲜明、奇异壮伟的边塞图景。
⑦有时诗人不用复色搭配,而是追求单一色调深浅浓淡的变化之美。
古诗词中的色彩美 古诗词中的色彩美思维导图

古诗词中的色彩美古诗词中的色彩美思维导图今天给各位分享古诗词中的色彩美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古诗词中的色彩美思维导图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现在开始吧!《古诗词中的色彩美》的阅读答案《古诗词中的色彩美》的阅读答案古诗词中古诗词中的色彩美的色彩美(转自南京市08中考试题①“诗中有画”古诗词中的色彩美,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古诗词中的色彩美,却可以通过语言的描写表情达意古诗词中的色彩美,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体验,展示出一幅幅多彩的画卷。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答古诗词中的色彩美:“悄然走来”运用拟人手法,形象而含蓄地写出端午习俗在不知不觉中形成。
“染”准确传神地表现出端午习俗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拓展性试题。
提醒:需结合文中所介绍的知识进行回答。
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天净沙·秋》无名)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咏鹅》骆宾王)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苏轼)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唐诗中关于色彩的诗句唐诗中关于色彩的诗句碧绿的莲叶连接天际,浩渺无尽,红日与荷花相映,色彩分外鲜艳娇红。
唐代杜甫《绝句四首(其三)》原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描写颜色的古诗词(一) 南歌子柳色遮楼暗唐代:张泌柳色遮楼暗,桐花落砌香。
画堂开处远风凉。
高卷水晶帘额、衬斜阳。
见好花颜色,争笑东风,双脸上,晚妆同。
——元代:王冕《献衷心·见好花颜色》释义:看那春花鲜艳,竞开着笑迎春风,晚妆后的双脸,像花儿一样的粉红。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含有色彩的诗句并赏析含有色彩的诗句并赏析1、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古诗词中的色彩美,春来江水绿如蓝”古诗词中的色彩美,通过蓝绿的江水映衬出红日下的江花的描写,显得鲜明亮丽、明艳迷人,色彩对比极为强烈,勾画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江南美景。
古 诗 词 中 的 色 彩 美

古诗词中的色彩美【摘要】色彩美是古诗词美的重要表现之一,其主要通过颜色词来表现。
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来加以阐述:第一,颜色词与其修饰的事物一同出现,写实描绘;第二,不用颜色词,只出现事物,但读者仍能“看到”色彩;第三,用颜色词替代事物,事物不出现。
【关键词】诗词颜色中国古典诗词讲究格律,在短小的篇幅内,要求“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历代文人墨客以此为追求的理想和目标,“语不惊人死不休”,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文章。
“难写之景”的“景”,要用文字来表现其形其状其态,并非易事。
于是,诗词中又辅以各种各样手法力求穷形尽相,色彩的运用便是其中之一。
提到色彩,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画家。
其实,用文字生动地表现事物形色,诗词作家的本领丝毫不亚于画家直接用颜料描绘事物的能力。
而且诗词更富于想象力,更易于感情的融入。
诗词中表现的颜色丰富多彩,色彩斑斓。
赤橙黄绿青蓝紫,色色具备。
最常见的是写实描绘,颜色词与它们修饰的事物紧密相连,一同出现。
《咏鹅》中“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白”修饰鹅毛,“绿”“青”修饰水,“红”修饰鹅掌,“白”“绿”“红”三色搭配,清新可爱,一(只)群在水中嬉戏的大白鹅形象跃然纸上。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骄阳下,铺满水面无穷无际的深碧荷叶,傲立其间的粉红荷花,画面绚丽夺目,作者浓墨重彩,好一派浓郁的的盛夏风光!“红”“绿”两色是诗词中的常客,其他颜色也时有登场。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橙黄橘绿”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
“青山郭外斜”、“岸上杨柳青”、“溪上青青草”、“一行白鹭上青天”,“青”在诗词中修饰的多是绿色植物或天空。
而我们现在常用修饰天空的“蓝”,诗词中多用“碧”,“碧云天”、“便引诗情到碧霄”。
能窥见其本色的要数那句“春来江水绿如蓝”,颜色似乎非常纯正,但还是与“绿”脱不了关系。
倒是“最是雨后江上望,白云堆里泼浓蓝”,“浓蓝”即深蓝色,显示了“蓝”的本来面目。
古诗中的色彩美

鲜 的
含风鸭绿粼粼起 , 日鹅黄袅袅垂。( 弄 王安石《 南浦》 ) 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 状物精妙。绿水“ 含风”始有波光粼粼的动态 ; , 黄 柳“ 目”方显袅娜轻盈的舞姿。以“ 弄 , 鸭绿” 代水 , 鹅黄” 以“ 代柳 , 用词精妙 而意韵悠长 。 色彩清丽且对比分明 , 把春水、 柳条表现得形神兼备。
烈火 , 多么绮丽 , 多么灿烂 !两旬诗将江 、 花 、 山、 鸟四景分别着 以碧 、 、 青 红、 白四色 , 景象清新 , 令人赏心悦 目。
两个黄鹂鸣翠柳 , 一行 白鹭上青天。( 杜甫《 绝句四首》 ) 冒出新绿的柳枝上 , 成对 的黄鹂在欢 唱 , 有声有色 , 营造出优美的意 境。 翠柳” “ 是春天的候物 , 可见此诗作于三四 月间。 两个黄鹂鸣翠柳 ”鸟 “ ,
古诗词中的色彩美

清代 方 薰 《 静 居 画 论》 论 山
及 绘 画 着 色 云 : “ 色 不 以深 浅 设
为 难 ,难 于彩 色 相 和 。 和 则 神 气
生 动 , 否 则 形 迹 宛 然 , 画 无 生 气 。 作 诗 同 理 , 注 重 色 调 的 共 ” 性 ,统 一 诗 歌 的 基 调 ,可 以形 成 浓 厚 生 动 的 氛 围 ,构 建 色 调 鲜 明 的意境 美 。 杜 甫 《 上》: “ 满 巴 西 城 草 绿 ,城 空 白 日长 。 风 吹 花 片 片 ,
...................
厂
古 诗 词 中 的色彩 美
回 段装- 车
内容摘 要 :古诗词 往往 以色彩之 丰 富来呈现 物象之 繁复 ,更 以色 彩所 蕴涵 的多重意义 来构建 独特 的 意境 、表达 复杂 的情感 。因此 ,从色彩 的角度 来欣 赏古诗 词 ,我们 可 以对 古诗 词产生 更鲜 明的体验 ,获 得更深 刻 的美感 享受。 古诗 词 中 的色 彩运用 或相 互映衬 ,对 比鲜 明 ;或烘 托 气氛 ,构建 意境 ;或 以色 主 情 ,情景相谐 ,可谓手法 多样 ,变化 多姿 。
红 , “ 绿 ” 和 “ 红 ” 这 两 种 翠 鲜
花 鸟 缠 绵 ,使 得 这 幅 “ 南 春 ” 江 的 图 画 变 得 愈 加 明 丽 鲜 艳 ,有 声 有 色 ,也 愈 显 出 江 南 春 景 的 广 阔
深邃 、繁 丽 多姿 、韵 味 十足 。
二 . 托气 氛 烘 构 建 意境
天 莲 叶 无 穷 碧 , 映 日荷 花 别 样
与 “ 红 ” 那 般 强 烈 ,却 也 相 互 鲜 映 衬 ,传 达 出 一 种 凄 冷 的感 觉 效
果 。而前 两 句 中 “ ” 与 “ ” 翠 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古诗词中的色彩美
①“诗中有画”,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的描写表情达意,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体验,展示出一幅幅多彩的画卷。
②许多诗人写诗在运用色彩上往往追求复色搭配之荚。
用色时,或组合,或对比,方法多样。
③诗人通过多种色彩的组合给诗歌带来了浓郁的画意。
“两个黄鹂呜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垠的空间延伸。
这里,明丽的色彩组合,绘出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
④诗人爱用鲜明的色彩对比,来增加感情的浓度。
白居易回忆江南春色之荚:“日出江花红胜火,春采江水绿如蓝。
”杨万里赞美西湖荷花风韵:“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些佳句都是用鲜明的对比色,使画面显得十分绚丽,使情感表现得明朗而热烈。
这种“着色的情感”,具有绘画的鲜明性和直观感,增强了诗歌意境的感染力,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境界。
⑤诗人还善用色彩的暗地对比,初看似不觉得,一加玩味,就感到富有含蓄的画意荚。
杜甫的“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李贺的“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都是先用大块黑色,用暗色调作底色,又用亮光点染,色调明暗差别很大,构成一幅色调分明的画面。
⑥诗人用色有时还不局限于一句一联,所写诗词全篇用色,色彩更加丰富,诗的境界更为开阅。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开始使出人意料地用洁白的梨花比喻落在树上的积雪,生动地勾画出塞外八月飞雪的奇景。
接着又以空旷荒凉的塞外、乌云沉沉的天空、纷纷扬扬的白雪构成了送别的背景。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在一片银白的世界中,诗人特弗1描绘了那面鲜艳的红旗。
在整个背景和个别事物的映衬上,在色彩的调配上,是那么美丽而又和谐,真是“独树一帜”。
全诗展现出一幅色彩鲜明、奇异壮伟的边塞图景。
.
⑦有时诗人不用复色搭配,而是追求单一色调深浅浓淡的变化之荚。
这样也能浸润情感,收到很好的抒情效果。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淡黄深黄相互对衬,蝴蝶和花融为一体,表达了诗人的喜爱之情。
⑧还有的诗不用直接表示色彩的词语,各种景物巧妙组合,形成色调之荚。
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苍天、草原、牛羊,这些具有不同色彩的形象构成了一幅苍茫的画面。
⑨诗歌中的色彩饱蘸着感情,在诗人笔下可以产生神奇的魅力。
它已经超越了客观的写景效果,而成为独特的抒情手段。
从色彩荚的角度来欣赏诗歌,我们对诗歌的荚便有了更深层的认识.
14.说说④小节中“着色的情感”的含义。
(2分)
答:
15.④、⑤两小节都是介绍运用色彩的对比表现画意美,能否调换它们的顺序?为什么?(3分)
答:
16.结合本文,请你也从色彩美的角度,对下面的诗句作一点赏析。
(3分)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答:
17.不仅诗歌讲究色彩的画意美,园林设计常常也着眼于此。
下面《苏州园林》中的一段文字,与本文在巧用色彩创造美感方面,有哪些道理是相通的?(3分)
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
墙壁白色。
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村。
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
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
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
花开时节,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限。
答:▲
答案:
13.(3分)(1)单一色调的变化之美(2)全篇用色(3)多色组合
14.(2分)诗歌中表达色彩的词语寄托了诗人的情感。
(意思对即可)
15.(3分)不能。
因为前者明显,直观,后者需稍加玩味。
这样的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
(意思对即可)
16.(3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不用直接表示色彩的词语,各种景物巧妙组合,形成色调之美。
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橘红色的夕阳辉映着闪着白光的河水,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
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意思对即可)
17.(3分)①追求单一色调深浅浓淡的变化之美②运用多种色彩的组合③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18题(1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