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化学性危害因素及预防措施2
危险化学品的危害及预防控制措施

编号:AQ-JS-06455( 安全技术)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危险化学品的危害及预防控制措施Hazards of hazardous chemicals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危险化学品的危害及预防控制措施使用备注:技术安全主要是通过对技术和安全本质性的再认识以提高对技术和安全的理解,进而形成更加科学的技术安全观,并在新技术安全观指引下改进安全技术和安全措施,最终达到提高安全性的目的。
危险化学品是指物质本身具有某种危险特性,当受到摩擦、撞击、震动、接触热源或点火源、日光曝晒、遇火受潮、遇性能相抵触物品等外界条件的作用,会导致燃烧、爆炸、中毒、灼伤及污染环境事故发性的化学品。
1、危险化学品的主要危害1.1危险化学品的毒性刺激:二氧化硫、氯、煤尘会引起气管炎,甚至严重损害气管和肺组织。
过敏:环氧树脂、胶类硬化剂、偶氮染料、煤焦油衍生物和铬酸可引起皮肤或呼吸系统过敏,出现皮疹或水疱等症状。
呼吸系统过敏可引起职业性哮喘,这种症状的反应一般包括咳嗽,特别是在夜间,以及呼吸困难。
引起这种反应的化学品有甲苯,聚氨酯单体,福尔马林等。
窒息麻醉和昏迷:乙醇、丙醇、丙酮、丁酮、乙炔、烃类、乙醚、异丙醚地导致中枢神经抑制。
这些化学品一次大量接触可导致昏迷甚至死亡。
中毒致癌:砷、石棉、铬、镍等物质可能导致肺癌;铬、镍、木材、皮革粉尘等易引起膀胱癌;接触砷、煤焦油和石油产品等易引起皮肤癌;接触氯乙烯单体易引起肝癌;接触苯易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致畸:某些麻醉性气体、水银和有机溶剂可致使胎儿畸形。
致突变:某些化学品对人的遗传基因的影响可能导致后代发生异常。
尘肺:能引起尘肺的物质有石英晶体、石棉、滑石粉、煤粉和铍。
1.2危险化学品的腐蚀性腐蚀性物品接触人的皮肤、眼睛或肺部、食道等,会引起表皮细胞组织发生破坏作用而造成灼伤,而且被腐蚀性物品灼伤的伤口不易愈合。
钻探职业危害及预防范本

钻探职业危害及预防范本钻探职业是指进行地下、海底、岩石等各类探测工作的专业人员。
由于钻探工作特殊的工作环境和高风险的自然条件,钻探职业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为了保障钻探工作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预防职业危害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钻探职业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一、钻探职业的危害1. 物理性危害(1)高温和低温环境:钻探工作常常需要在极高或极低的温度环境下进行,如地下矿井、高山区和北方寒冷地区等。
长时间暴露在高温或低温环境下,会导致体温调节功能紊乱、中暑或冻伤等。
(2)高湿度和干燥环境:钻井现场常常存在湿度较高或干燥的环境。
长时间暴露在高湿度环境中会引发皮肤病、呼吸道感染等疾病;而长时间暴露在干燥环境中会导致皮肤干裂、眼睛干涩等问题。
(3)震动和噪声:钻机震动和钻井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是钻探工作者常面临的物理危害。
长时间暴露在强烈震动和噪声中,会导致各种健康问题,如牙齿疼痛、耳聋等。
2. 化学性危害(1)有害气体:在钻井现场,常常会产生一些有害气体,如硫化物、二氧化碳、甲烷等。
长时间暴露在这些有害气体中,会对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等造成危害。
(2)化学品:在钻探工作中,经常会使用一些有毒的化学品,如砂浆、润滑剂、清洗剂等。
这些化学品有可能对皮肤、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等产生损害。
3. 生物性危害(1)传染病:由于钻井现场工作环境复杂,易受到细菌、病毒和真菌等微生物的感染。
长时间暴露在这些环境中,容易感染上白喉、肺结核和大肠杆菌等传染病。
(2)极端环境下的动植物威胁:钻探工作常常需要在野外进行,有可能遭遇野生动物的攻击或受到有毒动植物的威胁。
二、钻探职业的预防措施1. 物理性危害的预防(1)提供适宜的工作环境:在高温和低温环境下工作时,应提供恰当的防护装备,如防寒服、防暑服、防寒鞋等,确保工作者的体温调节功能正常。
(2)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减少在高温和低温环境下的连续作业时间,合理分配工作强度和休息间隔,以减轻体力负担。
3化学性危害因素及预防措施2

(3)胆毒鱼类 鱼胆有毒的鱼类叫胆毒鱼类。青鱼、 草鱼、鲢鱼、鳙鱼、鲤鱼是我国主要淡水 鱼类,它们的胆有毒,属于胆毒鱼类。我 国民间素有吃鱼胆可以清热、明目、止咳、 平喘等,但若吞服了有毒的鱼胆,则会引 起中毒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鱼胆中含有胆盐、氰化物、组胺等有毒 物质,胆盐可以破坏细胞膜,使人体细胞 受损;氰化物可以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的 功能,使组织缺氧;而组胺则可以引起变 态反应。吃4个约500克大的鱼的鱼胆就可 以引起中毒,如果吃10个左右可导致急性 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毒性:蟾蜍的腮腺和皮肤腺能分泌毒素。进食煮 熟的蟾蜍(特别是头和皮),服用过量的蟾蜍制 剂,或伤口遭其毒液污染均可引起中毒。 蟾蜍毒的主要成分:蟾蜍二稀醇化合物(包括蟾 蜍毒素和蟾蜍配基),作用类似洋地黄,可兴奋 迷走神经,直接影响心肌,引起心律失常。此外, 尚有刺激胃肠道、抗惊厥和局麻的作用;儿茶酚 胺类化合物,有缩血管和升压作用;吲哚烷基类 化合物,可引起幻觉,对周围神经有类似菸碱样 作用。
鸡臀尖,即肛门上方的肥肉块。因为鸡 臀是鸡身上淋巴最为集中的地方,虽然淋 巴中的巨噬细胞有很强的吞噬的细菌、病 毒和致癌物质的能力,但是它只能 吞食这 些毒物,却无法消除有害物质。因而鸡臀 尖成了贮藏细菌、病毒和某些致癌物质的 “仓库”,在宰杀时应将其除去。
(4)动物肝脏 能引起中毒的肝脏主要有熊肝、海豹肝、 狗肝、狍子肝、狼肝和鱼类如鲨、鲽鱼、 刀鲛鱼的肝。这些动物和鱼肝脏中含有极 高的维生素A,比一般畜、禽肝中含量高 100倍,因此动物肝脏中毒,实际上是 维生素A急性中毒。
8、有毒动物组织 (1)甲状腺 甲状腺是一种内分泌腺,可以分泌激素 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和正常发育。误食各 种动物甲状腺均可引起中毒,临床上以误 服猪甲状腺中毒者最为多见,主要中毒原 因是,屠宰时未将动物甲状腺剔除干净所 致。
化学性危害分析和预防控制

化学性危害分析和预防控制这类潜在的危害物质是在生长、收获、加工、贮藏和销售过程中加到食品中的 ,这些化学物质 ,只有发生误用或超出限量时才会危害食品。
食品中主要添加的化学危害物质有:①化学清洁剂:是食品中最重要的化学危害物质 ,清洗不彻底残留在用具、管道和设备内的清洁剂可以直接转移到食品上或清洁设备时清洁剂溅到邻近的食品上造成污染。
通过使用无毒化学清洁剂和优化的清洁程序设计和管理 ,可以防止其污染食品;②农药:有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森林保护剂、驱鸟剂、食品保鲜剂、杀鼠剂和工业或家用卫生产品等 ,这些化学物质应用十分广泛 ,给消除其危害带来许多的困难。
建立在HACCP系统中的控制要确保产品中农药从来没有超过安全水平;③过敏性物质:某些食品成分能引起易感个体的过敏或食物不适反应。
因此生产者要对有过敏成分的食品在包装上予以说明 ,标签上要有产品内含物含量的精确描述并突出说明任何潜在的过敏化合物;④有毒金属元素:有毒金属元素进入食物链最重要的来源有:环境污染;生产食品原料的土壤;烹饪、加工和贮藏的设备、用具、容器;用于食品加工的水及农田中使用的化学物质。
污染食品最常见的金属元素有锡 (来自罐头容器 )、鱼中的汞 ,来自污染环境的镉和铅 ,其他还有砷、铝、铜、锌、锑和氟化物等;⑤亚硝酸盐、硝酸盐和亚硝基氮化物:亚销酸盐和硝酸盐作为保藏系统的组成要素 ,在许多食品中添加已有很长的历史 ,由于食品中高含量的亚硝酸盐、硝酸盐和亚硝基氮化物能产生致癌效应 ,所以这些化合物向食品中添加必须十分谨慎 ,而且有法律限制。
HACCP系统必须确定加到食品中的亚硝酸盐和硝酸盐没有超出法定的安全水平 ,同时也要考虑其他来源和其他成分污染使之超出安全水平的风险;⑥增塑剂和包装迁移:一些增塑剂和其他塑料添加剂可以从包装物向食品中迁移 ,迁移依赖于包装物的组成成分和食品的种类 ,如油脂类食品比其他食品更容易促进包装物中成分向食品迁移。
库房管理员岗位危害因素辨识与预防措施

库房管理员岗位危害因素辨识与预防措施1、危害因素:室内密闭时间过长产生有害气体,可能造成有害气体中毒。
预防措施:库房常通风、常清扫。
2、危害因素:库房内吸烟、动用明火,可能引发火灾。
预防措施:严禁在库房内吸烟、动用明火,检查防火器材,检查供电线路,加强库房防火管理,库房严禁明火。
3、危害因素:易燃物堆放拥挤,产生火灾。
预防措施:合格摆放,配置灭火器材。
4、危害因素:化学药品随意摆防,可能造成渗漏伤人。
预防措施:化学药品要有专人管理,防止渗漏污染。
5、危害因素:离开库房未切断电源,引发火灾。
预防措施:离库必须切断电源。
6、危害因素:各种电器设备、照明线路不符合防爆要求引发火灾。
预防措施:库房内不准架设临时电线,必须使用防爆灯具7、危害因素:高处存放重物掉落,重物掉落砸人。
预防措施:检查货架牢固性,物品摆放合理。
8、危害因素:危险化学品容器的包装损坏,或者出厂的包装不符合安全要求,可能造成泄漏,遇火源引起火灾、爆炸。
预防措施:入库时严格检验物品质量、数量、包装情况,有无泄漏,桶盖是否旋紧。
9、危害因素:地面不防腐、防潮,或与酸碱等腐蚀性、氧化性物品存放,容易导致包装容器腐蚀泄漏,遇火源引起火灾、爆炸。
预防措施:每天定期巡检,发现包装破损引起泄漏,立即采取转移容器内剩余有机溶剂,排风,吸干地面;严禁存放腐蚀性或氧化性物品。
10、危害因素:违反操作规程,搬运危险化学品时撞击、磨擦、拖拉、倒翻造成泄漏,运输途中温度过高危险,可能造成泄漏,遇火源引起火灾、爆炸。
预防措施:要轻拿轻放,切忌粗野,尽量避免颠簸震荡;如遇高温天气,则要在桶上盖上湿麻袋,以确保运输安全。
11、危害因素:取用、运输化学物品时打碎引起的各种危害,可能造成泄漏、灼伤、腐蚀、燃烧、爆炸、中毒等。
预防措施:严格按安全操作规程小心取用、运输;做好劳动防护;万一发生打碎事故按不同化学品性质防范内容进行处理。
12、危害因素:室内温度过高引起的鼓桶危害,可能造成桶内气压过高,引起桶盖外弹,产生的火花造成火灾、爆炸。
法医尸检工作中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预防措施

法医尸检工作中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预防措施发布时间:2022-07-26T08:21:28.451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3月6期作者:饶曦[导读]饶曦(四川民生法医学司法鉴定所;四川绵阳621000)摘要法医尸检工作中的危害因素较多,不仅会危及法医的健康,严重时还会危及法医的生命安全。
但部分地区对法医尸检危害预防的重视不足,对尸检解剖室的建设支持不足。
因而导致临床尸检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
基于此,本次研究在总结法医尸检工作中常见职业危害的基础上,分析其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期为丰富法医尸检工作危害因素的预防措施提供相应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法医尸体检查;职业危害因素;危害因素预防尸检是法医病理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尸体进行系统、全面的检查,从而明确死亡原因与死亡方式等。
从而为案件侦破提供相应的证据支持。
但尸体检查也存有一定的职业危害性,法医在检查过程中容易遭遇物理性感染、生物性感染及化学性感染的威胁[1]。
不仅对法医的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严重时还会危及法医的生命安全。
基于此,临床中提出了针对法医工作中的职业危险因素进行集中分析后,相应的预防措施的研究策略,从而促进提升法医尸检工作的临床安全性。
本次研究在总结法医尸检工作中常见职业危害的基础上,分析其相应的预防措施,具体报道如下:1、法医尸检具体危害情况(1)生物性危害因素生物性危害因素是法医尸检中的首要影响因素,具体可概括为:腐败菌群,传染病与蚊虫叮咬等[2]。
第一、腐败菌群。
机体死亡后,血循环失效,肠道菌群与腐败菌群会分解而成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脂肪,并发生大量的增殖。
上述菌群对正常机体具有严重的危害,可通过皮肤、呼吸进行感染;第二、传染病。
人体死亡后,传染病病菌并不会因此而死亡,且部分传染病也具有较强的感染性。
目前临床中常见的传染病较多,如肺结核,艾滋病、HIV等。
当法医防护措施不当时,传染病病菌会通过防护措施进行感染;第三、蚊虫叮咬。
目前我国部分法医解剖室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部分法医解剖室的消毒、防御措施不完善,容易发生蚊虫叮咬的问题。
化学品危害的个体防护范文(二篇)

化学品危害的个体防护范文在工业生产和实验过程中,化学品的使用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化学品的使用也带来了一定的危害。
为了保护个体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个体防护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围绕化学品危害的个体防护展开讨论,重点介绍个体防护的方法和措施。
首先,个体在接触化学品时应注意个人防护装备的佩戴。
个人防护装备主要包括防护眼镜、防护手套、防护服、防护靴等。
防护眼镜应具备防化学品喷溅的功能,能够保护眼睛免受化学品的刺激和伤害。
防护手套应选用防化学品的特殊材料制作,能够有效隔绝化学品对皮肤的直接接触。
防护服应选用化学纤维材料制作,具有防护化学品的特性和性能,能够有效保护个体的身体免受化学品的侵害。
防护靴应选用化学耐腐蚀、耐磨损的材料制作,能够有效防止化学品对脚部的损害。
其次,个体在操作化学品时应注意操作规范和安全操作程序。
化学品的操作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严禁超出规定范围和条件的操作。
对于有毒有害的化学品,个体在操作时应按照安全操作程序进行,确保操作过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操作时应避免产生化学品喷溅、飞溅、挥发等情况,及时清理溅出的化学品,并做好相关消防工作。
另外,个体在接触化学品时应注意个人卫生的保持。
个体应将化学品所污染的工作衣、工作鞋等个人用品和工具及时进行清洗和消毒,避免化学品对人体的二次侵害。
接触化学品后,个体应立即洗手,避免将化学品残留在皮肤上。
同时,个体应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化学品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此外,个体在面临化学品危害时应注意应急处理和事故防范。
个体应了解和掌握各类化学品事故的危害特性和应急处理方法,确保在事故发生时能够正确、迅速地采取应急措施,减少事故对个体的伤害。
个体应经常参加化学品安全知识的培训和学习,提高应对化学品事故的能力和水平。
总之,个体防护是防止化学品危害的重要环节。
个人防护装备的佩戴、操作规范和安全操作程序的遵循、个人卫生的保持以及应急处理和事故防范的措施都是保护个体安全和健康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化学品主要危害因素及预防措施是什么

添加标题
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建立应急响应 机制,包括报警、疏散、救援等环 节,确保在事故发生时能够迅速响 应
配备专业救援队伍:配备专业的救 援队伍,确保在事故发生时能够及 时、有效地进行救援
加强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
提高作业人员对化学品危害的 认识和防范意识
掌握正确的使用和处理化学品 的方法
熟悉应急处置措施和自救互救 能力
定期进行演练和检查是 化学品事故预防和管理 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减 少事故发生的风险,保 障人员和财产安全。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确保作业 安全
定期进行演练和检查
化学品事故的预防和管 理需要定期进行演练和 检查,确保应急预案的 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定期检查应急设备和设 施,确保其处于良好状 态,同时对应急人员进 行培训,提高其应急处 理能力。
通过定期的演练和检查, 可以对应急预案进行评 估和改进,确保在化学 品事故发生时能够迅速、 有效地响应。
逃生时注意观察周围环境,避免进入 危险区域
逃生后及时报警并告知火场情况
消防力量的调配和协调
确定火灾地点和规模 调动附近消防力量 协调其他地区增援 确保救援人员安全
化学品中毒应急处理
第五章
中毒现场急救措施
迅速脱离现场:将中毒者迅速移至安全区域,避免继续接触化学品 清除毒物:迅速脱去被污染的衣物,用清水冲洗皮肤、眼睛等接触部位 保持呼吸道通畅:确保中毒者呼吸通畅,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或吸氧 及时就医:将中毒者送往医院接受专业治疗,告知医生中毒原因和症状
个体防护和卫生管理
佩戴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 护目镜等
定期进行体检:检查身体状况, 预防职业病
加强卫生管理:保持工作场所 整洁,定期消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毒性:蟾蜍的腮腺和皮肤腺能分泌毒素。进食煮 熟的蟾蜍(特别是头和皮),服用过量的蟾蜍制 剂,或伤口遭其毒液污染均可引起中毒。 蟾蜍毒的主要成分:蟾蜍二稀醇化合物(包括蟾 蜍毒素和蟾蜍配基),作用类似洋地黄,可兴奋 迷走神经,直接影响心肌,引起心律失常。此外, 尚有刺激胃肠道、抗惊厥和局麻的作用;儿茶酚 胺类化合物,有缩血管和升压作用;吲哚烷基类 化合物,可引起幻觉,对周围神经有类似菸碱样 作用。
9、毒蘑菇(毒蕈) 毒蕈中毒指因误食毒蕈所致。其症状因 毒蕈所含成份及其毒性作用而异,以胃肠、 心脉、脑神、肝肾等受损害所致的不同临 床表现为特点的中毒类疾病。毒蕈俗称毒 蘑菇,由于某些毒蕈的外现与无毒蕈相似, 常因误食而引起中毒。毒蕈中毒的症状也 比较复杂,临床表现各异。
(2)肾上腺 俗称“小腰子”,位于两侧肾脏的前方, 呈褐色,肾上腺外面包着一层白色的纤维 膜。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使人体内水盐代谢 发生障碍,引起血压升高,肌肉无力,促 进脂肪的分解和重新分布;肾上腺中还含 有肾上腺髓质激素,可使人全身血管收缩, 心跳加快,促使糖原分解,引起血糖升 高。
(3)淋巴腺 “花子肉”,多在动物大腿根部腹股沟、肩 胛前和腰下处等,呈圆形。淋巴腺是机体的免疫 屏障,相当于对外界的防御屏障,它的主要功能 是过滤和对抗外来入侵的有害细菌和病毒。在病 变的淋巴腺内含有大量的致病微生物及其代谢产 物,人如果食入后,就有可能发生中毒或者感染 某些传染性疾病。
LOGO
化学性危害因素及预防措施
(2)青皮红肉鱼 青皮红肉鱼,即鱼皮为黑青色,而肉色 较红,因其中血管系统较发达,含血红蛋 白较多。如鲣鱼、鲐鱼、鱼参、秋刀鱼、 沙丁鱼、竹荚鱼、金枪鱼等。
鲐鱼
鲣鱼
秋刀鱼
青皮红肉的鱼类肌肉中含血红蛋白较多,因 此组氨酸含量也较高,当受到富含组氨酸脱羧酶 的细菌(如莫根氏变形杆菌、组胺无色杆菌、埃希 氏大肠杆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污染后,可使 鱼肉中的游组氨酸脱羧基形成组胺。 在温度15~37℃,有氧、中性或弱酸性 (pH6.0~6.2)和渗透压不高(盐分3%~5%)的条件 下,易于产生大量组胺。当鱼品中组胺含量达到 4mg/克时,即可引起中毒。人体摄入组胺达 100mg以上时,即易发生中毒,同时也与个人体 质的过敏性有关。
毒性:即使食入少量的PSP毒素,也会引 起神经系统的疾病,包括:颤抖、兴奋及 唇、舌的灼痛和麻木感,严重时会导致呼 吸系统麻木以致死亡。 症状:食用30 分钟后,嘴唇、舌头、脸颊 便开始发麻,并伴随着灼热感。紧接着, 颈部、手腕、双手及双脚的末梢有麻痹现 象,甚至有呕吐症状。重者在2天内死亡。
减低贝类中毒风险的措施 有毒贝类在外貌、气味及味道上与没有受 污染贝类并无分别。麻痹性贝类毒素非常 耐热,不能透过一般家居烹调或蒸煮消除。 此外,这种毒素可溶于水,可能会溶于烹 调的汁液内,令汁液毒性甚高。 市民应在烹煮前先除去贝类的内脏及生殖 腺,每次进食较少分量,并避免食用烹调 汁液。如进食贝类后出现中毒症状,应立 即求医。
7、蟾蜍 别名癞蛤蟆、癞刺。分大蟾蜍中华亚种和黑 眶蟾蜍两种。从它身上刮下的蟾酥和脱下的蟾衣 是我国紧缺的药材。 蟾蜍的耳后腺、皮肤腺分泌的白色浆液的干 燥品叫蟾酥,是珍贵的中药材,内含多种生物成 分,有解毒、消肿、止痛、强心利尿、抗癌、麻 醉、抗辐射等功效,可治疗心力衰歇、口腔炎、 咽喉炎、咽喉肿痛、皮肤癌等。目前德国已将蟾 酥制剂用于临床治疗冠心病,日本以蟾酥为原料 生产“救生丹”。我国著名的梅花点舌丹、一粒 牙痛丸、心宝、华蟾素注射液等50余种中成药中 都有蟾酥成分。
失忆性贝类中毒ASP 这种毒素目前只在北美洲东北、西北、海岸 有所发现。同样的ASP也是源自一种海洋藻类。 已在软体贝类的内脏中有所发现,像蟹类等。 软骨藻酸是比PSP 毒素弱一些的神经性毒素, 这类毒素同时具有胃肠系统及神经系统病毒的症 状,包括短时间失忆,即健忘症。 中毒者多数在食后3~6h 发病,主要表现为腹 痛、腹泻、呕吐、流涎,同时出现记忆丧失、意识 混乱、平衡失调、不能辨认家人及亲朋好友等严 重精神症状,严重者处于昏迷状态,重症者多为老人, 并伴有肾脏损害,曾有12 人病后记忆丧失长达18 个月之久的报道。
(3)胆毒鱼类 鱼胆有毒的鱼类叫胆毒鱼类。青鱼、 草鱼、鲢鱼、鳙鱼、鲤鱼是我国主要淡水 鱼类,它们的胆有毒,属于胆毒鱼类。我 国民间素有吃鱼胆可以清热、明目、止咳、 平喘等,但若吞服了有毒的鱼胆,则会引 起中毒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鱼胆中含有胆盐、氰化物、组胺等有毒 物质,胆盐可以破坏细胞膜,使人体细胞 受损;氰化物可以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的 功能,使组织缺氧;而组胺则可以引起变 态反应。吃4个约500克大的鱼的鱼胆就可 以引起中毒,如果吃10个左右可导致急性 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肝型: 潜伏期一般在24~48小时,初期胃部 不适,恶心、呕吐、腹痛、倦怠,还可有 出血斑,粟粒大小,红色或暗红色,多见 于肩胛部、上臂、四肢。重者可出现吐血、 黄疸、肝功能异常,甚至发生急性肝萎缩, 预后不良,多有死亡发生。 日光性皮炎型:可能由泥螺中的对光过敏物 质所致。潜伏期一般为3天,初期面部和四 肢的暴露皮肤出现红肿,并有灼热、疼痛、 发痒、发胀麻木等感觉,后期可出现瘀血 斑、水疱或血疱,破溃后引起感染。
中毒症状 组胺中毒是一种过敏型食物中毒,其 主要症状为:面部、胸部或全身潮红,头 痛、头晕、胸闷、呼吸促迫。部分病人出 现结膜充血,口唇肿,或口、舌、四肢发 麻,以及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荨麻 疹等。有的可出现支气管哮喘,呼吸困难, 血压下降。病程大多为1~2天,预后良好。
预防措施: 在鱼类产储运销各环节进行冷冻冷藏,尤 其是远洋捕鱼更应注意冷藏。 对在产运过程中受过严重污染或脱冰受热 的鲐、鱼参、鲣等须作组胺含量检测,凡 含量超过100mg%的不得上市销售,应改作 盐腌加工,使组胺含量降至允许量以下, 才得上市。
蟾蜍除去内脏的干燥尸体为干蟾皮,性寒、 味苦,可用于治疗小儿疳积、慢性气管炎、咽喉 肿痛、痈肿疗毒等症。近年来用于多种癌肿或配 合化疗、放疗治癌,不仅能提高疗效,还能减轻 副作用,改善血象。 蟾衣是蟾蜍自然脱下的角质衣膜,对慢性肝病、 多种癌症、慢性气管炎、腹水、疗毒疮痈等有较 好的疗效。 此外,蟾蜍的头、舌、肝、胆均可入药;同时 蟾蜍的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还是营养丰富的保 健佳肴。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为0.5-1小时,主要症状为: 消化系统:剧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水、 休克; 呼吸及循环系统:胸闷、心悸、发绀、心律不齐, 心电图可出现类洋地黄中毒的ST、T改变及传导 阻滞。重者可导致阿-斯氏综合征、呼吸和循环衰 竭; 神经系统:头晕、头痛、嗜睡、出汗、口唇及四肢 麻木、惊厥; 蟾毒误入眼内,可引起眼睛红肿,甚至失明。偶有 剥脱性皮炎。
中毒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吞食鱼胆的量 有关,一般一次吞食3.5斤以下鱼的鱼胆一 个,中毒症状不十分明显。 吞食鱼胆引起的中毒,潜伏期一般为 5—12小时,但也有在半小时内发病的。中 毒症状有许多表现,因吞食的鱼胆不同而 不同,一般情况下,消化、泌尿、神经及 心血管系统等都会产生症状。若治疗无效, 一周后会导致患者死亡。
市场供应的鲜鱼应采用冷藏货柜或加冰保 鲜,凡青皮红肉鱼类(如鲐、鱼参等)应有较 高的鲜度,严禁销售变质鱼类。 对体型较厚的鱼腌制加工时,应劈开背部 以利盐分渗入,使蛋白较快凝固。用盐量 不应低于25%。 消费者选购青皮红肉鱼类时,应特别注意 鲜度质量。烹调加工时,将鱼肉漂洗干净, 充分加热,采用油炸和加醋(或红果)烧煮等 方法可使组胺减少
鸡臀尖,即肛门上方的肥肉块。因为鸡 臀是鸡身上淋巴最为集中的地方,虽然淋 巴中的巨噬细胞有很强的吞噬的细菌、病 毒和致癌物质的能力,但是它只能 吞食这 些毒物,却无法消除有害物质。因而鸡臀 尖成了贮藏细菌、病毒和某些致癌物质的 “仓库”,在宰杀时应将其除去。
(4)动物肝脏 能引起中毒的肝脏主要有熊肝、海豹肝、 狗肝、狍子肝、狼肝和鱼类如鲨、鲽鱼、 刀鲛鱼的肝。这些动物和鱼肝脏中含有极 高的维生素A,比一般畜、禽肝中含量高 100倍,因此动物肝脏中毒,实际上是 维生素A急性中毒。
因为动物甲状腺中含有大量的甲状腺素,要加热 600℃以上才能破坏,经一般烹调后的甲状腺, 仍保存有激素的有效成份,故食用后仍可引起中 毒。一般认为食用新鲜甲状腺3克以上即可中毒, 进食量愈大,中毒愈严重。 食入动物的甲状腺后,突然大量外来的甲状腺激 素扰乱了人体正常的内分泌活动,产生甲状腺机 能亢进的临床表现,特别是严重影响了下丘脑功 能,造成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中毒表现最初的 症状就是头痛,发病者多数在食后一段时间内就 会出现症状。
8、有毒动物组织 (1)甲状腺 甲状腺是一种内分泌腺,可以分泌激素 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和正常发育。误食各 种动物甲状腺均可引起中毒,临床上以误 服猪甲状腺中毒者最为多见,主要中毒原 因是,屠宰时未将动物甲状腺剔除干净所 致。
我国卫生部出台的有关规定明确指出,动 物的甲状腺体应该剔除,进食羊的二分之 一、猪的六分之一甲状腺体,就可能发生 食物中毒。中毒是由于吃了未摘除甲状腺 的猪喉头气管,或猪血脖肉(颈口肉)所 致;另外,一些不良商家低价收购这些腺 体,剁成肉末出售,也极容易中毒,猪的 甲状腺在气管与喉头连结处的下方,左右 各一小块,中间相连。
腹泻性贝类中毒(DSP) 大概是由一组高分子量的聚醚引起,这 些聚醚包括冈田酸,甲藻毒素, pettenotoxins,和yessotoxin;DSP不是一 种可致命的毒素,通常只会引起轻微的胃 肠疾病,而症状也会很快消失。
神经毒性贝类中毒(NSP) 是一种与赤潮有关的毒素,受这种毒素影响 的贝类被称为Brevetoxin,也是源自于一种海洋 藻类。而且它会导致食物病菌,存在NSP。这种 毒素的典型区域为墨西哥湾。美国南大西洋海岸 以及新西兰,这类毒素虽不象其它贝类毒类那么 严重,但同样也会产生肠胃不舒服及神经系统疾 病的症状如神经麻木、冷热知觉的颠倒、即冷热 不分。 当人吸入随风传播的短裸甲藻的细胞碎片时, 会产生不传染的喷嚏和咳嗽等,其机理是使Na + 通道开放,释放乙酰胆碱,致气道平滑肌收缩而引起 的暂时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