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性物品对人体的危害(一)

合集下载

化学性物品对人体的危害

化学性物品对人体的危害

化学性物品对人体的危害1、甲醛对人体可能产生的危害有哪些?甲醛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嗅觉异常、刺激、过敏、肺功能异常、免疫功能异常等方面。

当室内空气中甲醛含量为0.1mg/m3时就有异味和不适感;0.5mg/m3时可刺激眼睛引起流泪;0.6mg/m3时引起咽喉不适或疼痛;浓度再高可引起恶心、呕吐、咳嗽、胸闷、气喘甚至肺气肿。

长期低浓度接触甲醛气体,可出现头痛、头晕、乏力、两侧不对称感觉障碍和排汗过剩以及视力障碍,且能抑制汗腺分泌,导致皮肤干燥皲裂;浓度较高时,对粘膜、上呼吸道、眼睛和皮肤具有强烈刺激性,对神经系统、免疫系统、肝脏等产生毒害。

八十年代初,人们开始研究甲醛与肿瘤之间的关系,其致癌性在动物实验中又被证实。

但是否为人类的致癌剂,目前国内外对比仍然没有得出肯定的结论,有报告说可能与鼻咽癌有一定的联系。

美国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MOSH)已将甲醛列为人体可疑致癌物。

世界卫生组织(WHO)工作组曾对甲醛规定了它对嗅觉、眼睛刺激和呼吸道刺激潜在致癌力的阈值,并指出当甲醛的室内环境浓度超标10%时,就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苯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一般认为苯毒性的产生是通过代谢产物所致,也就是说苯须先通过代谢才能对生命体产生危害。

苯可以在肝脏和骨髓中进行代谢,而骨髓是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成部位,故苯进入体内可在造血组织本身形成具有血液毒性的代谢产物。

长期接触苯可引起骨髓与遗传损害,血象检查可发现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全血细胞减少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甚至发生白血病。

曾经有人对低浓度苯接触工人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外周血白细胞数虽在正常值范围之内,但非常显着低于对照组;经常性苯接触工人淋巴细胞微核率分布高于非苯接触组,且制苯车间观察人群的淋巴细胞微核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随作业环境苯浓度的增高,白细胞数有降低趋势,淋巴细胞微核率有增加的趋势。

这些均证明低浓度苯对作业人群的健康有损害,尤其要注意对人体遗传物质的损伤作用。

本章主要讨论常见的毒物毒品及其对人体的危害

本章主要讨论常见的毒物毒品及其对人体的危害
4.大麻
大麻,别名火麻。
世界上最大的大麻产地是哥伦比亚,年产量在7500-9000 吨,其次是墨西哥和美国。
由于种植和加工比较方便,价格便宜,故被称为穷人的毒 品。它的毒性仅次于鸦片,可以口服,吸烟,也可以 咀嚼。
根据试验表明:人一般吸入7毫克即可引起欣快感。它有 生理的依赖性,会使人上瘾。
5.咖啡因和安钠咖 咖啡因又称咖啡碱。咖啡因在医疗上用作中枢神经兴奋
海洛因,又称二乙酚吗啡,俗称摪酌鏀。 纯净物是白色晶体、味苦、有毒,其毒性相当 于吗啡的2~3倍,它是毒品之王。
3.可卡因
又名古柯碱。是无色无臭的单斜形晶体,味先苦而后 麻。纯净的古柯碱是白色结晶性粉末,在医疗上可作 为局部麻醉药,也是一种能导致神经兴奋的兴奋剂和 欣快剂。但毒性较大。超量服用即成为毒品。
(4)化学灼伤体表(皮肤)化学灼伤、呼吸道化学灼 伤、消化道化学灼伤、眼化学灼伤等四种。
(5)职业性肿瘤如苯所致白血病,氯甲醚所致肺癌, 砷所致肺癌、皮肤癌,氯乙烯所致肝血管肉瘤,焦 炉工人肺癌和铬酸盐制造工人肺癌为法定的职业性 肿瘤。
5.2 日常生活中的毒物及其危害
一、毒物的类型 二、天然食物中的毒物 三、其它毒物
毒物引起的常见损害或疾病:
(1)骨骼损害如镉中毒可引起骨软 化。
(2)眼损害如甲醇急性中毒者的眼 部表现模糊、眼球压痛、畏光、视 力减退、视野缩小等症状,严重中 毒时可导致复视、双目失明。
(3)皮肤损害引起皮肤损害的化学性物质分为原 发性刺激物、致敏物和光敏感物三类。常见原发性 刺激物为酸类、碱类、金属盐、溶剂等;
二、天然食物中的毒物 1.食用油 (1)原油 ①生棉籽油。内常含棉酚、棉酚紫、棉酚绿等 毒物,通常不能用加热法除去。 ②菜籽油.含有芥子甙。 (2)陈油 ①多次高温加热的油 ②存放过久的油

火力发电厂职业病危害因素健康危害

火力发电厂职业病危害因素健康危害

附录1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理化特性、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接触限1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 一氧化碳(8)(锅炉、电焊)一氧化碳为无色、无嗅、无刺激性气体,当与空气混合后爆炸极限为12.5 ~ 74% ,当空气中浓度达58.5 mg/m3时,人接触150分钟可有轻度头痛;而浓度达300 mg/m3时,接触2小时后可致严重头痛、眩晕。

轻度中毒表现为头痛、眩晕、耳鸣、眼花,并有恶心、呕吐、心悸、四肢无力,甚至昏厥。

只要脱离接触,呼吸新鲜空气,症状会很快消失。

严重一氧化碳中毒,可出现昏迷、意识丧失等。

经治疗好转后,个别病例于数日或数周后突然出现神经或精神症状,甚至出现瘫痪、失明、失语等严重后发症。

一氧化碳在《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中列为II级,属高度危害;已列入《高毒物品目录》;在《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中一氧化碳被列为可能导致一氧化碳中毒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所致职业病及诊断标准《职业性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诊断标准》(GBZ23-2002)。

CO急救措施:1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

就医。

(2)氮氧化物3。

又)(锅炉、电焊)X氮氧化物是氮的氧化合物的总称。

氮氧化物包括多种化合物。

接触到的氮氧化物主要是NO和NO。

氮氧化物中除NO外均极不稳定,NO遇水汽和氧即转化为NO2。

NO2较难溶于水,具有刺激性气味。

分子量46.01,熔点-11.2℃, 沸点21.2℃,蒸气压101.31 ( 21℃) kPa。

NO分子量30.01,熔点-163.6℃,沸点151.8℃,蒸气压101.31 (- 151.7℃) kPa。

NO2主要引起肺损害。

急性吸入可致肺水肿、化学性肺炎和化学性支气管炎。

长期接触较低浓度氮氧化物,可有上呼吸道粘膜刺激症状,引起慢性咽喉炎、支气管炎和肺水肿,有人还有神衰症状,如头昏、头痛、无力、失眠、食欲减退等以及慢性呼吸道炎症。

常见化学危险品对人体危害的途径

常见化学危险品对人体危害的途径

常见化学危险品对人体危害的途径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常见化学危险品对人体危害的途径在化学事故中,化学毒物经大量排放或泄漏后污染空气、水、地面、土壤或食物,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或黏膜进入人体;一部分中毒是由毒物通过创口直接吸入血管中,引起严重中毒或死亡。

另外,一些有毒的化学危险品可以直接伤害眼睛,燃烧爆炸引起人员损伤等。

(一)、经呼吸道、肺吸入中毒呼吸道、肺吸入是化学泄漏事故引起中毒最危险、最常见、最主要的途径。

凡是有毒气体、液体蒸气、化学品燃烧产生的有毒气体以及工业生产中意外释放有毒化学成分的烟、雾、粉尘等均可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内。

人的呼吸系统从鼻到肺泡都具有相当大的吸收能力,尤其肺泡的吸收能力最强。

由于人体肺泡总面积大,约为55--120平方米,肺泡壁薄,壁上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毒物一旦进入肺脏,很快就通过肺泡壁进入血液循环而被送至全身。

毒物在空气中的浓度影响呼吸道吸入中毒的最重要的因素,空气中毒物浓度越高,呼吸的量越大,吸收越多,中毒越重。

有毒气体的泄漏,往往在短时间大范围形成高浓度毒物环境,其中的人员因为吸入的量多,在极端的时间内造成严重伤害,有时仅一次所吸进的毒气就会造成肺水肿、失去知觉甚至死亡。

水容性气体和蒸汽如氨等可直接引起上呼吸道损伤,而不溶于水的气体或蒸气如少量的盐酸也会损伤肺内组织、刺激气管、支气管和肺泡,造成水肿而使呼吸道损伤,有毒气体也可经呼吸道损伤处入血。

(二)、通过皮肤吸收中毒在化学事故中,通过皮肤吸收引起中毒的情况也比较常见。

化学毒物可通过表皮、毛孔、汗腺等管道渗透进入人体。

一些脂溶性毒物经过表皮吸收后,还需要有一定的水溶性才能进一步扩散和吸收。

如沙林、苯、有机磷农药、绿化烃等神经毒害物,可经过皮肤毒害人的神经系统。

经皮肤中毒的过程不比呼吸中毒那么快,但严重时可使人失去知觉。

无法呼吸甚至死亡。

腐蚀性化学危险品(如强酸)喷溅到人体皮肤上,会引起皮肤的腐蚀性灼伤,其灼伤程度及引起的危险一般与化学品浓度以及与皮肤接触的时间长短有关。

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与危害预防

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与危害预防

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与危害预防一、我们身边的危险化学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许多危险化学品,如果我们不了解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知识,很有可能在接触的过程中受到危险化学品的伤害。

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

危险化学品包括: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放射性物品、有毒品和腐蚀品等。

常见的危险化学品有:液化气、管道煤气、香蕉水、油漆稀释剂、汽油、苯、甲苯、甲醇、聚乙烯、液氯(氯气)、液氨(氨、氨水)、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氯化氢、过氧化物、氰化物、黄磷、三氯化磷、强酸、强碱、农药杀虫剂等。

二、危险化学品的危害1、危险化学品对人体的危害引起刺激:一般受刺激的部位为皮肤、眼睛和呼吸系统。

缺氧(窒息):机体组织的供氧不足,就会引起头晕、恶心、调节功能紊乱等症状,缺氧严重时可导致昏迷,甚至死亡。

昏迷和麻醉:某些高浓度的化学品有类似醉酒的作用,一次大量接触可导致昏迷甚至死亡。

全身中毒:是指化学物质引起的对一个或多个系统产生有害影响并扩展到全身的现象。

致癌:长期接触一定的化学物质可能引起细胞的无节制生长,形成癌性肿瘤。

尘肺:是指在生产活动中吸入粉尘而产生的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心疾病。

煤粉、石棉等可引发尘肺病。

2、危险化学品对环境危害:(1)对大气的污染及危害:破坏臭氧层、导致温室效应、引起酸雨、形成光化学烟雾。

(2)对水体的污染及危害;含氨、磷及其他有机物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可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赤潮”和“水花”。

重金属、农药、挥发酚类、氰化物、砷化合物等污染物可在水生物体内富集,使其受到伤害或死亡,从而破坏生态环境。

石油类污染可导致鱼类、水生生物死亡,还可引起水上火灾。

(3)对土壤的污染及危害:土壤酸化、土壤碱化、土壤板结。

三、危险化学品使用安全1、不要直接曝晒化学品,应将其放置在通风处。

化学品职业危害告知卡(12种)

化学品职业危害告知卡(12种)

有毒有害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告知卡明细二氯乙烷1,2-dichlor oethane本品对眼睛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吸入可引起肺水肿;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刺激胃肠道和引起肝、肾和肾上腺损害。

皮肤与液体反复接触能引起皮肤干燥、脱屑和裂隙性皮炎。

液体和蒸气还能刺激眼,引起严重操作,角膜混浊。

吸入高浓度的蒸气能刺激粘膜,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眩晕、恶心、呕吐、精神错乱,有的可致肺水肿。

还能刺激胃肠道,引起肝和肾的脂肪性病变,严重的直至死亡。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无色或浅黄色透明液体,有类似氯仿的气味。

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性烟气。

与氧化剂接触发生反应,遇明火、高热易引起燃烧,并放出有毒气体。

禁忌物:强氧化剂、酸类、碱类。

当心中毒应 急 处 理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灭火剂: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用水灭火无效。

急救电话:120 公司职业卫生咨询电话:XXXXXX 职业危害告知卡有毒有害物品,对人体有害,请注意防护苯酚phenol;carbolic acid苯酚对皮肤、粘膜有强烈的腐蚀作用,可抑制中枢神经或损害肝、肾功能。

急性中毒:吸入高浓度蒸气可致头痛、头晕、乏力、视物模糊、肺水肿等。

误服引起消化道灼伤,出现烧灼痛,呼出气带酚味,呕吐物或大便可带血液,有胃肠穿孔的可能,可出现休克、肺水肿、肝或肾损害,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可死于呼吸衰竭。

眼接触可致灼伤。

可经灼伤皮肤吸收经一定潜伏期后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

慢性中毒:可引起头痛、头晕、咳嗽、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严重者引起蛋白尿。

可致皮炎。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化学性物品对人体的危害示范文本

化学性物品对人体的危害示范文本

文件编号:RHD-QB-K9071 (安全管理范本系列)编辑:XXXXXX查核:XXXXXX时间:XXXXXX化学性物品对人体的危害示范文本化学性物品对人体的危害示范文本操作指导:该安全管理文件为日常单位或公司为保证的工作、生产能够安全稳定地有效运转而制定的,并由相关人员在办理业务或操作时进行更好的判断与管理。

,其中条款可根据自己现实基础上调整,请仔细浏览后进行编辑与保存。

1、甲醛对人体可能产生的危害有哪些?甲醛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嗅觉异常、刺激、过敏、肺功能异常、免疫功能异常等方面。

当室内空气中甲醛含量为0.1mg/m3时就有异味和不适感;0.5mg/m3时可刺激眼睛引起流泪;0.6mg/m3时引起咽喉不适或疼痛;浓度再高可引起恶心、呕吐、咳嗽、胸闷、气喘甚至肺气肿。

长期低浓度接触甲醛气体,可出现头痛、头晕、乏力、两侧不对称感觉障碍和排汗过剩以及视力障碍,且能抑制汗腺分泌,导致皮肤干燥皲裂;浓度较高时,对粘膜、上呼吸道、眼睛和皮肤具有强烈刺激性,对神经系统、免疫系统、肝脏等产生毒害。

八十年代初,人们开始研究甲醛与肿瘤之间的关系,其致癌性在动物实验中又被证实。

但是否为人类的致癌剂,目前国内外对比仍然没有得出肯定的结论,有报告说可能与鼻咽癌有一定的联系。

美国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MOSH)已将甲醛列为人体可疑致癌物。

世界卫生组织(WHO)工作组曾对甲醛规定了它对嗅觉、眼睛刺激和呼吸道刺激潜在致癌力的阈值,并指出当甲醛的室内环境浓度超标10%时,就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苯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一般认为苯毒性的产生是通过代谢产物所致,也就是说苯须先通过代谢才能对生命体产生危害。

苯可以在肝脏和骨髓中进行代谢,而骨髓是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成部位,故苯进入体内可在造血组织本身形成具有血液毒性的代谢产物。

长期接触苯可引起骨髓与遗传损害,血象检查可发现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全血细胞减少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甚至发生白血病。

车间危险化学品

车间危险化学品

酒精一、物品名称:乙醇、酒精二、危险性:侵入途径:吸入、食入健康危害:本品为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

急性中毒主要见于过量饮酒者,职业中毒者少见。

吸入高浓度乙醇蒸气可出现酒醉感、头昏、乏力、兴奋和轻度的眼、上呼吸道粘膜刺激等症状,但一般不引起严重中毒。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害。

燃爆危险:易燃,其蒸气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三、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如有不适感,就医。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如有不适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

就医。

四、消防措施:危险特性: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与氧化剂接触发生化学反应或引起燃烧。

在火场中,受热的容器有爆炸危险。

蒸气比空气重,沿地面扩散并易积存于低洼处,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

灭火方法:用抗溶性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灭火。

灭火注意事项及措施: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

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五、泄漏之紧急应变:应急行动:消除所有点火源。

根据液体流动和蒸气扩散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密闭性空间。

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收。

使用洁净的无火花工具收集吸收材料。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

用抗溶性泡沫覆盖,减少蒸发。

六、操作处理与储存: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全面通风。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建议操作人员佩戴面具,穿工作服。

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避免与氧化剂、酸类、碱金属、胺类接触。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

远离火种、热源。

库温不宜超过37℃,保持容器密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性物品对人体的危害(一)
1、甲醛对人体可能产生的危害有哪些?
甲醛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嗅觉异常、刺激、过敏、肺功能异常、免疫功能异常等方面。

当室内空气中甲醛含量为0.1mg/m3时就有异味和不适感;0.5mg/m3时可刺激眼睛引起流泪;0.6mg/m3时引起咽喉不适或疼痛;浓度再高可引起恶心、呕吐、咳嗽、胸闷、气喘甚至肺气肿。

长期低浓度接触甲醛气体,可出现头痛、头晕、乏力、两侧不对称感觉障碍和排汗过剩以及视力障碍,且能抑制汗腺分泌,导致皮肤干燥皲裂;浓度较高时,对粘膜、上呼吸道、眼睛和皮肤具有强烈刺激性,对神经系统、免疫系统、肝脏等产生毒害。

八十年代初,人们开始研究甲醛与肿瘤之间的关系,其致癌性在动物实验中又被证实。

但是否为人类的致癌剂,目前国内外对比仍然没有得出肯定的结论,有报告说可能与鼻咽癌有一定的联系。

美国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MOSH)已将甲醛列为人体可疑致癌物。

世界卫生组织(WHO)工作组曾对甲醛规定了它对嗅觉、眼睛刺激和呼吸道刺激潜在致癌力的阈值,并指出当甲醛的室内环境浓度超标10%时,就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苯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一般认为苯毒性的产生是通过代谢产物所致,也就是说苯须先通过代谢才能对生命体产生危害。

苯可以在肝脏和骨髓中进行代谢,而骨髓是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成部位,故苯进入体内可在造血组织
本身形成具有血液毒性的代谢产物。

长期接触苯可引起骨髓与遗传损害,血象检查可发现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全血细胞减少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甚至发生白血病。

曾经有人对低浓度苯接触工人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外周血白细胞数虽在正常值范围之内,但非常显著低于对照组;经常性苯接触工人淋巴细胞微核率分布高于非苯接触组,且制苯车间观察人群的淋巴细胞微核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随作业环境苯浓度的增高,白细胞数有降低趋势,淋巴细胞微核率有增加的趋势。

这些均证明低浓度苯对作业人群的健康有损害,尤其要注意对人体遗传物质的损伤作用。

吸入4000ppm以上的苯短时间除有黏膜及肺刺激性外,中枢神经亦有抑制作用,同时会伴有头痛、欲呕、步态不稳、昏迷、抽痉及心律不整。

吸入14000ppm以上的苯会立即死亡。

3、甲苯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甲苯进入体内以后约有48%在体内被代谢,经肝脏、脑、肺和肾最后排出体外,在这个过程中会对神经系统产生危害,自愿者实验证明当血液中甲苯浓度达到1250mg/m3时,接触者的短期记忆能力、注意力持久性以及感觉运动速度均显著降低。

4、二甲苯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二甲苯包括邻位、间位和对位三种异构体,以间位比例最大,可达60%~70%,对位含量最低。

二甲苯可经呼吸道、皮肤及消化道吸收,其蒸气经呼吸道进入人体,有部分经呼吸道排出,吸收的二甲苯在体
内分布以脂肪组织和肾上腺中最多,后依次为骨髓、脑、血液、肾和肝。

工业用二甲苯三种异构体的毒性略有差异,均属低毒类。

据报告,三名工人吸入浓度为43.1g/m3的二甲苯,18.5小时后一名死亡,尸检可见肺淤血和脑出血,另两名工人丧失知觉达19~24小时,伴有记忆丧失和肾功能改变。

此外,吸入高浓度的二甲苯可使食欲丧失、恶心、呕吐和腹痛,有时可引起肝肾可逆性损伤。

同时二甲苯也是一种麻醉剂,长期接触可使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5、室内环境中氨的主要危害有哪些?
按毒理学分类,氨属于低毒类化合物。

氨是无色气体,当环境空气中氨达到一定浓度时,才有强烈的刺激气味。

人对氨的嗅阈值为0.5~1.0mg/m3。

氨是一种碱性物质,进入人体后可以吸收组织中的水分,溶解度高,对人体的上呼吸道有刺激和腐蚀作用,减弱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氨进入肺泡后易和血红蛋白结合破坏运氧功能。

短期内吸入大量的氨可出现流泪、咽痛、声音嘶哑、咳嗽、头晕、恶心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肺水肿或呼吸窘迫综合症,同时发生呼吸道刺激症状。

美国制造化学师协会规定,允许工作人员在低于100ppm的氨浓度下工作8小时。

6、室内环境中二氧化硫的危害有哪些?
二氧化硫作用的靶细胞主要是上呼吸道,因为它易溶于水形成亚硫酸刺激眼和鼻粘膜,具有腐蚀性;二氧化硫在组织液中的溶解度很高,所以吸入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很快会溶解消失在上呼吸道,很少进入深
部气道,因此只有深度呼吸或二氧化硫吸附在尘粒表面上时才有可能进入肺部。

长期接触二氧化硫的人一方面刺激上呼吸道引起支气管平滑肌反射性收缩,呼吸阻力增加,呼吸功能衰落;另一方面刺激和损失粘膜,使粘膜分泌增多变稠,纤毛运动受阻,免疫功能减弱,导致呼吸道抵抗力下降,诱发不同程度的炎症,如慢性鼻咽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和肺气肿等。

此外长期接触二氧化硫对大脑皮质机能产生不良影响,使大脑劳动能力下降,不利于儿童智力发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