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生物氧化概述(生物化学)

合集下载

生物化学--生物氧化

生物化学--生物氧化

脱电子 Fe2+
Fe3+ + e
生物氧化中的CO2的生成
绝大部分有机物生物氧化中的CO2生成是经 ? 中的脱羧作用产生的。
答案:三羧酸循环
其他一些CO2产生途径如: 糖异生
草酰乙酸 + GTP → PEP +GDP + CO2 氨基酸脱羧
NH2
脱羧酶
NH2
R C COOH
R C H + CO2
磷酸烯醇式丙酮 酸羧激酶
COCOOH
GTP
GDP
β-氧化脱羧:
CH2 CO~ P + CO2 COOH
CHOH-COOH CH-COOH CH2-COOH
异柠檬酸脱氢酶
CO-COOH CH2
NAD+
NADH+H+ CH2-COOH
+CO2
生物氧化中H2O的生成
真核生物线粒体内膜上的电子传递链作用下产生
化合物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氨基甲酰磷酸
kJ/mol -61.9 -51.4
△E0′
(kcal/mol) (-14.8) (-12.3)
1,3-二磷酸甘油酸 磷酸肌酸
ATP →ADP+Pi 乙酰辅酶A
ADP →AMP+Pi 焦磷酸
1-磷酸葡萄糖
-49.3 -43.1 -30.5 -31.5 -27.6 -27.6 -20.9
线粒体结构模式图
二、ATP
NH2
NN
O- OOPγ~- O
OP~β O O-
O Pα O-
O CH2
N O
N
OH OH AM P ADP
ATP
高能磷酸键与高能磷酸化合物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氧化知识点总结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氧化知识点总结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氧化知识点总结一、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1.1 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失去电子的过程称为氧化,而获得电子的过程则称为还原。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接受电子,而还原剂失去电子。

1.2 氧化态的概念氧化态是描述原子或离子中原子核周围电子分布状态的一种表征,它表示原子或离子相对于标准状态的电子亏损或超出。

1.3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氧化还原反应具有电子的转移或共享、伴随着能量变化、原子或离子的氧化态改变等特征。

二、生物氧化过程的基本知识2.1 生物氧化过程的基本概念生物氧化过程是指生物体内利用氧气进行氧化呼吸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有机物质分解,同时释放能量。

2.2 细胞呼吸的过程细胞呼吸是指生物体细胞内有机物质通过氧化呼吸途径,最终将产生的能量转化为三磷酸腺苷(ATP),提供给细胞进行生命活动和代谢过程。

2.3 生物氧化过程的类型生物氧化过程主要包括有氧氧化和无氧氧化两种类型,其中有氧氧化产生较多的ATP和CO2,而无氧氧化则主要产生乳酸或酒精。

三、生物氧化反应的关键酶及代谢途径3.1 三羧酸循环三羧酸循环是细胞内主要的有氧氧化途径,其通过一系列酶的参与,将碳水化合物代谢产物中的丙酮酸和丙酮酸进行氧化,最终生成能量和二氧化碳。

3.2 ATP合成途径ATP合成途径主要包括磷酸化氧化途径和磷酸化还原途径,其中磷酸化氧化途径通过三羧酸循环过程中的酶促反应,将ADP和磷酸转化为ATP。

3.3 乳酸发酵乳酸发酵是一种无氧氧化途径,通过此途径,生物体将碳水化合物代谢产物中的丙酮酸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还原生成乳酸。

3.4 酒精发酵酒精发酵也是一种无氧氧化途径,通过此途径,生物体将碳水化合物代谢产物中的丙酮酸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还原生成乙醇和二氧化碳。

四、生物氧化过程的调节与控制4.1 ATP酶的调节ATP酶作为控制细胞内ATP水平的关键酶,其活性受到细胞内ATP和ADP浓度比例的调节。

最新临床执业医师《生物化学》备考:生物氧化

最新临床执业医师《生物化学》备考:生物氧化

最新临床执业医师《生物化学》备考:生物氧化生物氧化是在生物体内,从代谢物脱下的氢及电子﹐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与氧化合成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也指物质在生物体内的一系列氧化过程。

主要为机体提供可利用的能量。

概念、特点1.概念:有机物质在生物体细胞内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水,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称为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又称细胞呼吸或组织呼吸。

2.特点:生物氧化和有机物质体外燃烧在化学本质上是相同的,遵循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规律,所耗的氧量、最终产物和释放的能量均相同。

(1)是在细胞内进行酶催化的氧化过程,反应条件温和(水溶液中PH约为7和常温)。

(2)在生物氧化的过程中,同时伴随生物还原反应的产生。

(3)水是许多生物氧化反应的供氧体,通过加水脱氢作用直接参与了氧化反应。

(4)在生物氧化中,碳的氧化和氢化是非同步进行。

氧化过程中脱下来的质子和电子,通常由各种载体,如NADH等传递给氧并最终生成水。

[1](5)生物氧化是一个分步进行的过程。

每一步都有特殊的酶催化,每一步反应的产物都可以分离出来。

这种逐步反应的模式有利于在温和的条件下释放能量,提高能源利用率。

(6)生物氧化释放的能量,通过与ATP合成相偶联,转换成生物体能够直接利用的生物能ATP。

3.部位:在真核生物细胞内,生物氧化都是在线粒体内进行,原核生物则在细胞膜上进行。

所属体系1.酶类:重要的为氧化酶和脱氢酶两类,脱氢酶尤为重要。

氧化酶为含铜或铁的蛋白质,能激活分子氧,促进氧对代谢物的直接氧化,只能以氧为受氢体,生成水。

重要的有细胞色素氧化酶,可使还原型氧化成氧化型,亦可将氢放出的电子传递给分子氧使其活化。

心肌中含量甚多。

此外还有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等。

脱氢酶分需氧脱氢酶和不需氧脱氢酶。

前者可激活代谢物分子中的氢,与分子氧结合,产生过氧化氢。

在无分子氧时,可利用亚甲蓝为受氢体。

需氧脱氢酶皆以FMN或FAD为辅酶。

生物化学 生物氧化

生物化学 生物氧化

(4)电子传递抑制剂:凡能够切断呼吸链中某一部
位电子流的物质。
鱼藤酮、安密妥
抗霉素A
氰化物、叠氮化物、一氧化碳、H2S
返回
三、氧化磷酸化作用与ATP的生成
1、氧化磷酸化的概念 2、ATP的生成方式 3、氧化磷酸化的作用机制 4、磷氧比值 5.呼吸链的加强、抑制和解偶联
返回
1、氧化磷酸化的概念:
H2O 氧化
偶 联
ATP 磷酸化
(2)底物水平磷酸化
由底物分子因脱氢或脱水而使分子内部能量分配 产生的高能磷酸键(或高能硫酯键),高能键上 的键能直接转移给ADP(或 GDP)而生成 ATP( 或 GTP)的反应,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每次底物磷酸化产生一个ATP 例如: 糖酵解过程
3、氧化磷酸化的作用机制 H+
4、能荷 ATP占腺苷酸库的比例 。
[ATP]+1/2[ADP]
能荷= [ATP]+[ADP]+[AMP] 腺苷酸库
1个分子的ADP所含能量为1/2ATP的能量
主要内容
一、生物氧化中CO2生成的方式 二、呼吸链
三、氧化磷酸化:ATP的生成途径
四、线粒体外 NADH 的氧化
返回
线粒体是生物氧化的发生场所
H2S CO CN
②解偶联剂:
能够使氧化过程与磷酸化过程脱节的物
质称解偶联剂,它对电子传递没有抑制作
用,但能抑制ADP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
作用: 使线粒体膜通过性增加,H+泄漏 举例: 2,4-二硝基苯酚 ③磷酸化抑制剂 作用: 抑制ATP合酶的活性 举例: 寡霉素
四、线粒体外NADH的氧化
返回
一、能量的性质及自由能
能量是状态函数. 能量的两种形式:

临床执业医师生物化学复习笔记:生物氧化

临床执业医师生物化学复习笔记:生物氧化

临床执业医师生物化学复习笔记:生物氧化单细目内容元1.ATP 与其他高(1)ATP循环与高能磷酸键(2)ATP的利用能化合物(3)其他高能磷酸化合物生(1)氧化磷酸化的概念物氧化(2)两条呼吸链的组成和排列顺2. 氧化磷酸化序(3)ATP合酶(4)氧化磷酸化的调节一、 ATPATP(三磷酸腺苷 ) 是生命活动的直接供能物质。

二、生物氧化生物细胞将糖、脂和蛋白质等营养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生成CO2和 H2O并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

三、氧化磷酸化( 一) 概念:呼吸链电子传递的氧化过程偶联ADP磷酸化生成 ATP 的过程。

( 二) 发生部位:线粒体( 三) 呼吸链的组成和排列顺序递氢体: NAD、FMN、FAD、CoQ递电子体:铁硫蛋白、Cyt( 四)P/O 数值可以反映ATP的生成数目。

( 五)ATP 合酶F1—位于线粒体基质侧,含寡霉素敏感蛋白催化 ATP生成 ;F0—镶嵌在线粒体内膜中,是 H+通道( 六) 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影响机制因素阻断呼吸链中电子传递。

呼吸CO、H2S、CN-链阻断剂#FormatImgID_4#解偶不影响电子传递只抑制ADP的磷酸化,如二硝基联剂苯酚。

甲状ATP合成和分解速度加快,氧化磷酸化速度加快,腺素耗氧量增加,呼吸加快。

ATP/当 ATP/ADP↑,氧化磷酸化速度减慢;ADP比值当ATP/ADP↓,氧化磷酸化速度加快。

A.葡萄糖B.硬脂酸C.二磷酸腺苷D.三磷酸腺苷E.磷酸肌醇1.人体直接利用的主要功能物质2.上述分解后产生能量最多的是【正确答案】 1.D2.B通常生物氧化是指生物体内A.脱氢反应B.营养物氧化成 H2O和 CO2的过程C.加氧反应D.与氧分子结合的反应E.释出电子的反应【正确答案】 B下列关于氧化磷酸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 物质在氧化时伴有ADP磷酸化生成 ATP的过程B. 氧化磷酸化过程涉及两种呼吸链C.电子分别经两种呼吸链传递至氧,均生成 3 分子 ATPD.氧化磷酸化过程中存在于线粒体内E. 氧化与磷酸化过程通过偶联产能【正确答案】 CNADH呼吸链组分的排列顺序为A.NAD+→FAD→CoQ→Cyt→O2B.NAD+→FMN→CoQ→Cyt→O2C.NAD+→CoQ→FMN→Cyt→O2D.FAD→NAD+→CoQ→Cyt→O2E.CoQ→NAD+→FAD→Cyt→O2【正确答案】 B甲亢病人甲状腺素分泌增多,不会出现A.ATP 合成增多B.ATP 分解加快C.耗氧量增多D.呼吸加快E.氧化磷酸化反应受抑制【正确答案】 EA. 结合 CDP后发生构象改变B. 具有 ATP合酶活性C.含有寡霉素敏感蛋白D.存在加单氧酶E.存在 H+通道1.线粒体内膜复合物 V 的 F12.线粒体内膜复合物 V 的 F0【正确答案】 1.B2.E。

生物氧化—生物氧化概述(生物化学课件)

生物氧化—生物氧化概述(生物化学课件)
3
◇生物氧化:
▽ 活细胞、水环境中进行,需中性pH、常温(体 温) 、常压环境中进行。 ▽ 需一系列酶,辅酶,电子和氢中间传递体。 ▽ 常是脱氢氧化, 分阶段逐步进行,能量逐步释放。 ▽ 释放的能量贮存在ATP高能磷酸键中,供生命 活动所利用。
4
5
2 生物氧化的方式:
◆ CO2的生成: 有机酸在酶催化下的脱羧作用而产生。代谢
生物氧化概述
生物氧化的概念及特点 生物氧化 生物氧化的方式 生物氧化的类型 生物氧化与体外氧化
2
1 生物氧化:
在有O2条件下,糖、脂和蛋白质等有机物 质被氧化分解,最终生成CO2和H2O,并释放能量 形成ATP的过程(biological oxidation)。
实际上是需氧细胞中呼吸作用的一系列氧化 还原反应,也称细胞氧化或细胞呼吸。
传给氧生成水。 脱氢酶、NAD、NADP+、FAD、FMN、氧化酶。
7
3 生物氧化的类型 ◆ 脱电子反应:
从底物上脱下一个电子,如Fe2+→Fe3+ + e◆ 加氧反应:
向底物分子上直接加入氧原子或氧分子. 如醛→酸 ◆ 脱氢反应:
从底物分子上脱下一对氢 原子,如异柠 檬酸、苹果酸等脱氢反应.
8
◆ 加水脱氢反应: 向底物分子加入水分子,同时脱去两个氢原子
(一对质子和一对电子),其结果是底物分子加入了 一个来自水分子的氧原子。实际上是一个脱氢酶的 反应。
如TCA中的延胡索酸水合酶和苹果酸脱氢酶反 应即是加水脱氢反应。
9
4、生物氧化与体外氧化
生物氧化与体外氧化之相同点 ➢生物氧化中物质的氧化方式有加氧、脱氢、
失电子,遵循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规律。
➢物质在体内外氧化时所消耗的氧量、最终产 物(CO2,H2O)和释放能量均相同。

生物化学——生物氧化(一)2024

生物化学——生物氧化(一)2024

生物化学——生物氧化(一)引言:生物氧化是生物化学领域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生物体内发生的氧化反应过程。

这些反应通常涉及生物体中的氧分子与有机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能量并支持生命的运行。

本文将详细介绍生物化学中的生物氧化过程。

正文:一、氧化应激作用1. 超氧阴离子的产生与作用2. 过氧化氢的生成及其对细胞的损伤3. 氮氧化物的产生和生物效应4. 氧自由基与细胞的抗氧化机制5. 氧化应激与疾病发生的关系二、细胞色素氧化过程1. 细胞色素P450介导的氧化反应2. 细胞色素c氧化还原作用3. 胆红素的氧化代谢及生物学功能4. 细胞色素氧化过程中的辅助因子与催化机制5. 细胞色素氧化在药物代谢中的作用三、生物体内的有氧呼吸过程1. 有氧呼吸的基本原理和产生的能量2. 糖代谢在有氧呼吸中的作用3. 脂肪酸氧化与有氧呼吸的关系4. 氨基酸代谢在有氧呼吸中的贡献5. 有氧呼吸与孤儿疾病的关联四、蛋白质氧化及抗氧化反应1. 氧化蛋白的产生与损伤2. 氧化还原调节蛋白的功能与机制3. 抗氧化酶的分类和作用4. 蛋白质氧化与老化以及疾病的关系5. 蛋白质氧化与抗氧化剂的应用五、线粒体呼吸链与生物氧化反应1. 线粒体呼吸链的结构与功能2. 线粒体膜中的电子转移过程3. 细胞色素c氧化酶的作用与调控4. 线粒体呼吸链与能量产生的关系5. 生物氧化反应在能量代谢调控中的意义总结:生物氧化是生物体内重要的代谢过程,涉及氧分子与有机物的相互作用。

氧化应激、细胞色素氧化过程、有氧呼吸、蛋白质氧化及抗氧化反应以及线粒体呼吸链都是生物氧化中的关键内容。

深入理解这些过程对于揭示生命活动的分子机制以及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公卫执业医师生物化学考点:生物氧化

公卫执业医师生物化学考点:生物氧化

公卫执业医师生物化学考点:生物氧化公卫执业医师生物化学考点:生物氧化生物氧化是在生物体内,从代谢物脱下的氢及电子﹐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与氧化合成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公卫执业医师生物化学考点:生物氧化,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物氧化一、生物能学的几个概念(一)化学反应中的自由能变化及其意义1、化学反应中的自由能自由能:在一个体系中,能够用来做有用功的那一部分能量称自由能,用符号G表示。

在恒温、恒压下进行的化学反应,其产生有用功的能力可以用反应前后自由能的变化来衡量。

自由能的变化:△G = G产物— G反应物= △H —T△S△G 代表体系的自由能变化,△H代表体系的焓变化,T代表体系的绝对温度,△S代表体系的熵变化。

焓与熵都是体系的状态函数。

焓代表体系的内能与压力P*体积V之和:H = U + P*V dH = dU + P*dV + V*dP熵代表体系中能量的分散程度,也就是体系的无序程度:△S = dQ/T ,△S = △S体系+△S环境,只有△S≥0,过程才能自发进行。

2、△G是判断一个过程能否自发进行的根据△G<0,反应能自发进行,能做有用功。

△G>0,反应不能自发进行,必须供给能量。

△G=0,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一个放热反应(或吸热反应)的总热量的变化(△H),不能作为此反应能否自发进行的判据,只有自由能的变化才是唯一准确的指标。

△G<0仅是反应能自发进行的必要条件,有的反应还需催化剂才能进行,催化剂(酶)只能催化自由能变化为负值的反应,如果一个反应的自由能变化为正值,酶也无能为力。

当△G为正值时,反应体系为吸能反应,此时只有与放能反应相偶联,反应才能进行。

(二)标准自由能变化及其与化学反应平衡常数的关系aA+bB → cC+dD标准自由内能变化:在规定的标准条件下的自由能变化,用△G°表示。

标准条件:25℃,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浓度都是1mol∕L(气体则是1大气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ATP与其他高能化合物(1)ATP循环与高能磷酸键(2)ATP的利用(3)其他高能磷酸化合物
2.氧化磷酸化(1)氧化磷酸化的概念(2)两条呼吸链的组成和排列顺序(3)ATP合成酶(4)氧化磷酸化的调节
在体内糖原、脂肪和蛋白质的氧化大致分成3个阶段。

第一阶段糖原、脂肪和蛋白质分解成其组成单位:葡萄糖、脂肪酸和甘油、氨基酸。

第二阶段葡萄糖、脂肪酸、甘油和大多数氨基酸经过一系列反应生成乙酰辅酶A。

第三阶段乙酰辅酶A经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过程,彻底分解并产生大量的AT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