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
中医药发展为什么需要工匠精神

中医药发展为什么需要工匠精神在国内外的医药领域中,中医药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其发展所需要的工匠精神也备受关注。
工匠精神是一种专注、坚持和追求卓越的态度和精神,对于中医药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发展为什么需要工匠精神,并分析工匠精神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实践和应用。
首先,中医药作为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宝藏,具有丰富的历史和经验积累,但也面临着新时代背景下的挑战。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西医药的发展,中医药被一些人质疑和贬低,认为其理论落后、疗效不确切。
为了提升中医药的发展和推广,我们需要工匠精神来打破这种困境。
只有像工匠一样对待中医药,专注于不断地研究和实践,才能够证明其疗效,并使其在现代医药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其次,工匠精神在中医药的研究和创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药的理论体系深厚而复杂,需要对千百年的经典著作进行深入研究,并通过实践不断调整和完善。
例如,针灸疗法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和应用针灸需要有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
只有具备工匠精神的医者,才能够在针灸治疗中取得出色的效果,并将其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此外,中药的生产过程也需要工匠精神的倡导。
中药药材的炮制和制作需要严格遵循传统工艺和工序,对每一步的操作都要有高度的专注和严谨。
只有工匠精神的薪火相传,中药制作工艺才能得到保护和传承,同时确保中药的质量和疗效。
针对中医药发展需要工匠精神的问题,应提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培养更多有工匠精神的中医药人才,通过传承和培训,加强他们对中医药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此外,加强与现代科学的结合,将工匠精神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
同时,加强中医药的推广和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药的疗效和特点,提高中医药的社会认可度。
总结起来,中医药的发展需要工匠精神的支撑和引领。
只有具备工匠精神的医者和从业人员,才能够更好地发扬中医药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中医药的瑰宝,同时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的进步。
浅谈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医学生德育培养的途径

浅谈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医学生德育培养的途径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进步,高职医学生的德育培养愈发受到重视。
作为医学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具备医德医风和人文情怀。
而要培养出一批具有医者仁心、德才兼备的优秀医学生,就需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德育培养中。
本文将围绕着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医学生德育培养的途径进行浅谈。
一、加强职业精神培养,培养匠人精神工匠精神是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它强调精益求精、致良知、尽责任等品质。
医者仁心、精益求精、细致认真、务实创新等都是工匠精神的具体表现。
高职医学生在德育培养中,应当加强职业精神的培养,不仅要注重医疗技能的学习,更要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匠人精神。
可以对医学生进行职业伦理的培训,引导他们学习医学专业知识的注重其对患者的尊重和细致入微的态度。
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临床实践、社会实习等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养成责任心和专业精神,提高其治病救人的责任感。
二、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匠人技艺“技艺精湛”是工匠精神的一大特征。
在医学生的德育培养中,除了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外,更应该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
只有让学生亲身去实践,才能增强他们的临床操作技能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学校可以通过加强实验课程、临床技能操作训练和模拟病例训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通过反复练习、模拟病例处理等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获得近乎真实的临床操作经验,增强其技艺修养,进而培养匠人精神。
三、倡导匠人精神,树立榜样学校和社会应当联合起来,倡导工匠精神,让匠人精神成为整个社会的价值观。
学校可以邀请一些优秀的医师或者医务人员来做讲座,向学生们传递匠人精神的重要性,并且鼓励学生向他们学习。
在现实社会中,也要树立一些匠人精神的典型,通过他们的成功事例,激励学生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学校还可以在校园内设置匠人精神宣传栏,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匠心匠艺,培养学生的匠人精神。
四、加强人文关怀,培养匠人情怀匠人精神不仅仅是技艺的精湛,更是蕴含着对生命的关怀、对患者的尊重和对社会的责任。
以“工匠精神”培养优秀中医药人才——论创新传统文化教育

中职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1],一直把德育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版)》中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部分。
这既对某些人认为中职教育仅仅是技能教育的有力回应,同时又给中职德育工作者带来新的课题和挑战。
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教什么?如何教?这是每一个中职德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大纲还提到“要充分挖掘德育因素,有机渗透德育内容”[1]。
这意味着对于中职德育工作者来说,德育工作有了更多自主的空间和灵活的方式及途径。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主要是指在制造产品的过程中追求“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以及追求完美和极致、严谨、一丝不苟、耐心、专注、坚持、专业、敬业”的精神[2]。
德育以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培养优秀的工匠。
人的因素是第一要素。
要创造一流产品,先培育一流师资,以“工匠精神”去育人,把培养优秀工匠建立在深厚的人文基础之上。
这对于直接为社会大生产第一线提供人才的中职学校来说,培养千千万万“来之能用,用之能行”的工匠显得尤为重要。
结合学校德育尤其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本文谈谈湛江中医学校(以下简称“学校”)的做法。
1学校概况及学生情况的分析学校创办于1965年,占地面积127亩。
中职教育主要开办中医、中医康复保健、中药、药剂、护理、助产、美容美体及农村医学8个专业。
学生规模达9119人(其中,中职学生5800人)。
校园种植名贵中草药360多种,以中草药全面绿化校园,精心打造“三园”(药园、桃园和榕园)。
已建设成为集“五化”(绿化、药化、亮化、香化、美化)为一体的生态花果园。
校园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是教书育人的理想场所。
目前已建有中医、药学、护理、医学基础、美容美体等五大实训基地,拥有护士站、ICU一体化实训室、手术室、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人体生命科学馆、湛江中医药博物馆等60多个实验实训室,能较好地满足教学的需要。
中药学专业工匠精神心得体会

中药学专业工匠精神心得体会众所周知,我们国家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工人数量众多,但能被称为工匠的却屈指可数。
从表面看起来,工人和工匠之间只有一字之差,但两者却有天壤之别。
当前,一些贴有“中国制造”的商品在国外成为了粗制滥造的代名词,只能在地摊上去销售。
就是因为缺乏“工匠精神”。
什么是“工匠精神”呢?“工匠精神”是一种热爱工作的职业精神。
和普通工人不一样的是,工匠的工作不单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从中获得快乐。
这也是很少有工匠会去改变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原因。
这些工匠都能够耐得住清贫和寂寞,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去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总装厂高级技师高凤林,他是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为此,很多企业试图用高薪聘请他,甚至有人开出几倍工资加两套北京住房的诱人条件。
高凤林却不为所动,都一一拒绝。
理由很简单,用高凤林的话说,就是每每看到自己生产的发动机把卫星送到太空,就有一种成功后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用金钱买不到。
“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能够被称之为工匠,其手艺自然得到社会公认。
但工匠对于自己制造的产品,却永远不会满足。
在他们的心目中,制作出来的产品应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工匠精神”的代表人物哈里森费时40余年,先后造了五台航海钟,最后一个钟,创造了航行了64天,只慢了5秒的记录,从而完美解决了航海经度定位问题。
而我国的工匠们同样毫不逊色,他们中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还有人检测手感堪比X光那般精准,令人叹服。
而这没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显然是无法做到的。
因此,“大国工匠”诠释出的“工匠精神”应该成为“中国制造”的内在支撑,这样才能让我们国家制造的产品释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工匠精神融入中药炮制学教学过程的探索

工匠精神融入中药炮制学教学过程的探索本文探讨了工匠精神如何融入中药炮制学教学过程中,并提出了一些教学改进的建议。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是一种追求完美和精益求精的态度,他们注重细节、精益求精,有着非常高的责任感和自我要求。
这种精神不仅仅应用于制造业,也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例如中药炮制学。
在中药炮制学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注重细节、精益求精,教育他们如何在炮制中发扬工匠精神。
例如,老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去炮制药材,让他们感受到每一个步骤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我要求。
同时,老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中药炮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教育学生在炮制过程中必须非常谨慎,不能马虎大意。
这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炮制过程,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
最后,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工匠精神运用到中药炮制的实践中。
例如,如何在制药过程中创新,提高炮制效率,减少浪费。
这些思考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他们更好地掌握中药炮制的技巧和技能。
综上所述,工匠精神在中药炮制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责任感、自我要求和安全意识等素质,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生涯规划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在中药炮制学的教学中更好地融入工匠精神,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浅谈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医学生德育培养的途径

浅谈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医学生德育培养的途径一、加强工匠精神教育通过加强工匠精神教育,可以帮助高职医学生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同时也可以激发他们对于医学行业的兴趣和热爱。
在工匠精神教育方面,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讲座、读书班、文艺演出等,宣传如医学师德、医师鞠躬尽瘁奉献精神等医学领域中的精神典范,让学生深刻理解医疗服务的价值和意义。
二、提高高职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想将工匠精神融入到高职医学生的德育培养中,首先需要加强实践教学。
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工匠精神的实际应用效果,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领悟这种精神。
在实践教学中,可以模拟病人就诊场景,让学生了解医生工作中常见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等过程,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对病情的感知能力以及处理病情的技能。
三、加强素质教育工匠精神重视细节和专业技能,这与医学专业的要求非常相似。
因此,要想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医学生的德育培养中,还需要加强素质教育。
首先是加强基础素质教育,如提高学生的基本学科知识、人文、语言、数学等素质;其次是加强技能素质教育,如医学技能、检验技术等专业技能的培养。
四、注重自我价值觉醒高职医学生要想有足够的工匠精神,不仅需要对专业有高度的热爱,还需要注重自我价值觉醒。
这种价值觉醒来自于对自己的工作有深刻的认识,也来自于对未来发展的展望和规划。
因此,学校需要通过课程安排,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人生观。
五、加强校企合作工匠精神是一种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精神,而校企合作可以提供实践的机会和资源。
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将学生送往在职医生的实际岗位中进行观察和学习,更好地感受医疗服务的现实场景,进而更好地理解工匠精神的真谛。
同时,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技能实践、工作经验等方面的支持,使学生的学习更具实效。
综上所述,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医学生的德育培养中,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职业素质和道德水准,同时也可以推动医学专业的发展。
学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和措施,全面提升高职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浅谈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医学生德育培养的途径

浅谈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医学生德育培养的途径工匠精神是一种追求卓越的态度和价值观,它强调细致入微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精神、注重实践与技术的细节,并追求完美。
在高职医学生德育培养中,融入工匠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提高他们的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以下是一些融入工匠精神的途径。
注重实践与技术的细节。
在医学教育中,强调实践是学生们获得技术能力和实践经验的重要途径。
融入工匠精神的德育培养要求学生注重实践中的细节,精益求精,追求技术的精湛和完美。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实训课程和临床实习,让学生有机会实际操作和运用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技术能力和专业素养。
学校还应定期组织学生参加专业技能比赛和学术交流活动,激发他们对技术的热爱和追求卓越的动力。
倡导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工匠精神要求人们在工作中追求卓越,注重细节,精益求精。
在高职医学生德育培养中,学校可以通过树立榜样和示范引领,引导学生形成优秀工匠的工作态度。
学校可以邀请一些在医学领域有卓越成就和表现的专业人士来给学生做座谈交流,分享他们的工作经验和工匠精神。
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和团队项目,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锻炼工匠精神,培养他们的细致入微和精益求精的态度。
重视质量和安全意识的培养。
工匠精神要求我们在工作中注重质量和安全,追求卓越。
在医学教育中,质量和安全意识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医疗服务的质量。
为了培养学生的质量和安全意识,学校可以加强相关课程的教学,教授学生正确的操作流程和规范,注重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细致入微的态度。
学校还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检验学生在质量和安全方面的表现,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合格的行为,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推崇团队合作和共享精神。
工匠精神要求我们在工作中注重团队合作和共享精神,追求卓越。
在高职医学生德育培养中,学校可以通过创设合作学习的机会和环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
学校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团队项目的设计和操作,让他们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共同完成任务。
工匠精神在具体化项目中的培养——以中药专业为例

工匠精神在具体化项目中的培养①———以中药专业为例刘巧元(湖南食品药品职业学院,湖南长沙410014)[摘要]传承工匠精神、培养具有“现代工匠”精神的职业人是高职学院的重要使命。
工匠精神的培养必须深深植入人心,融入工作实践中,做到知行合一。
这样才能让工匠精神真正得到传承和发扬。
以中药专业为例,在深入认知工匠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具体的实践活动项目,让学生理解工匠精神的实质,帮助每一个学生树立正确的“工作观”,从而成为工匠精神的受益者。
[关键词]工匠精神;具体化项目;培养[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0)05-0076-02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和我国制造业进入世界前列,迫切需要培养能适应技术进步与生产方式变革的技术型、创新型、复合型“工匠”人才,这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同时也阐明了新时代职业教育的使命和职责应是传承工匠精神、培养具有“现代工匠”精神的职业人。
因此,高职院校应不断丰富培养载体,将工匠精神的培养有效融入教育、教学及生产实践等各个环节中,做到“知行合一”,从而让每一个学生成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成为“工匠精神”的最佳传承者与接班人。
培养具备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除了要拥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外,还必须贴近实际,与经济社会接轨,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精准对接社会发展的用工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
中药产业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较强发展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一项战略性产业,中医药事业已成为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也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开展人文交流、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医药是我国的民族瑰宝,一定要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
”因此,要传承和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就必须要培养出一批对技艺和道德有至高追求的工匠精神的药学专业人才。
传统的高职课堂教学大多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教学或虚拟情境下的项目教学,这些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但是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存在不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8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9月第18卷第3期JOU RNAL OF NANJING UNIVERSn Y O F TCM{S C U AL SCJENCE)V〇[.\8 N〇3 Sep.2)17“工匠精神”融入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封瑶|,刘振2,王小丁2*1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与政治教育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摘要:工匠精神”是一种实践精神,既有普适性,也有行业特色性。
中医药“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是“大医精诚”,这构成了中医药隐性知识得以传承的推动力量。
将‘‘工匠精神”融入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实践与理论并重,能更 好地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继承人,推动中医药行业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工匠精神;人才培养;中医药中图号:G6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 3222(2017)03 0208 032016、2017连续两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到“培育精益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既重技能,也重道德品质,是促进一个行业发展的精神动力。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实践精神,对于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
1中医药行业中蕴藏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内涵丰富,目前学界同仁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精益求精的探索精神,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二是求真务实的诚信品质,诚于品质,严谨认真,一丝不苟;三是坚守奉献的职业道德,专业敬业,耐心 专注,坚持一生做好一件事的信念。
从对“工匠 精神”内涵的理解中可以看出,“工匠精神”不仅 具有普适性的价值,也具有行业性的特色,“工 匠精神”并不是从德国、日本进口的价值观念,而是中国自古有之并积淀成为一种美德。
自古而今,中医药人就是既有从事理论研究的一面,也有进行治病制药实践技术层面,体 现出“道”与“术”的辩证统一。
“道”是思维方式、精神境界,“术”是治病救人的临床实践操作,在追求“术”精的同时离不开对“道”的领悟,而对医道、医理、医德的高层次境界的领悟又有助于提升临床实践操作。
中医一直以“术”载 “道”,“术”与“道”相辅相成。
因此,《难经•十三难》对“医者”有明确的评判标准,“经言知一为下工,知二为中工,知三为上工。
上工者十全九,中工者十全八,下工者十全六。
”[1]“上工”忠 于医道、精于医术、博施济众的精神正符合中国古代“大医精诚”的内涵。
“精”是指技术精湛、精益求精,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提到,医道是 “至精至微之事”,从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 勤不倦”[2],以达“术精”。
“诚”为忠诚、诚信,忠 于医道,诚于患者。
这与当今提倡的“工匠精神”的内涵不谋而合,是中医药“工匠精神”精髓所在。
医者,“术 精岐黄,医道仁心”药工,“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注:北京同仁堂古训)。
无论医与药,表现的都是对“术”与“道”的极致追求。
那些国医大师和老药工便是“大 医精诚”的代言人,他们身上“精诚”的人生追求 更是彰显了当代中医药行业的“工匠精神”。
所 以“工匠精神”对于中医药行业来说并不是外在的舶来之词,而是蕴藏在中医药的发展过程之中。
收稿日期:017-06-16 ;修稿日期:017-08-22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项目(6Z D A234)作者简介:封瑶(995 —),女,江苏泰兴人,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经济管理学院。
*通信作者:C〇v e 432@163.封瑶,等:工匠精神”融人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第3期•209 •2 “工匠精神”融人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的必要性中医药人才培养是中医药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担负着传承与创新中医药的重任,是中医 药事业发展的关键,中医药“工匠精神”的培育 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
中医药“工匠精神”是中医药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其传 承可推动中医传统诊疗手法和中药炮制古法的代代相传,促进从业人员临床技能的提升与诊疗规范的完善。
在一切讲求效率、减少成本而尽力获得利益最大化的时代,中医药的发展更需要传承和坚守“工匠精神”,传承中医药文化温柔敦厚的底蕴。
中医药“工匠精神”有助于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延,代表着中医药人“大医精诚”的坚定气质,暗含着对职业精神的要求,使价值 观的培育和践行更有力量,而这种价值观应从学生时代开始培养,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积极献身于中医药事业、为 人类生命健康服务的中医药人才。
广大杏林学子是中医药事业的继承者,是“工匠精神”未来 的践行者,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离不开青年学子这样的新鲜血液,因此将“工匠精神”融人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是培养中医药“工匠精神”的关 键。
无论医与药,“工匠精神”的培养与传承须贯穿于整个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的始终,在知 识传承的同时也完成价值观的培育,“大医精诚”的中医药“工匠精神”也得到了传承。
传统中医药凝结着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理论和经验,蕴含特色的诊疗方法和医家悟性。
重拾“工匠精神”,将其渗透于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中,开启学生的精神资源,使学生真正懂得中医药的实质,这既遵循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历史规律,又满足了时代对“工匠精神”的诉 求。
将“工匠精神”纳人人才培养体系,在现代人才培养中探索出一种适合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中医药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学习环境,潜移默化中将“工匠精神”根植 于意识深处。
中医药“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其传承渗透在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前人的实践经验、名医大家的高尚品质、职业道德等,都需要在人才培养中步步彰显,所以将“工 匠精神”融人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是传承中医药“工匠精神”的必然要求。
“一种文化,赢得了 青年,也就赢得了未来”,应将“工匠精神”在实 践中内化为中医药青年的人格,更好地为全民健康服务。
3 “工匠精神”融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建议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工匠精神”,尤 其在倡导“健康中国”的今天,应将“工匠精神”融人现代教育体系,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中 医药人才。
3.1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结合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中医药得以世代相传,得益于“师徒制”—言传身教、口传心授。
“师徒制”是传统的师承教育模式,具有真才实学和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师带徒弟,耳提面命,将基本理论、诊疗手法等传授给徒弟,徒弟时刻 跟随老师,领悟中医门径。
在此过程中,师父 “精诚”的“工匠精神”在无形中也影响着徒弟。
在现代中医药人才培养过程中,将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采用“一师多徒”“一徒多师”的形式,以临床带教、学术研讨、病例讨论及医案整理等多种方式,分别从医道、医术、医理等 方面培养中医药人才[4],既满足了理论知识的普及,老师又能言传身教,是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高质量中医药人才的有效途径。
3.2理论与实践结合培育“工匠精神”的重心就在临床实践中。
中医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只注重摄取专业理论知识的容器,而是为了培养善于将理论知识运用于临床实践的优秀人才。
现代中医药教育扩增了人才培养规模,利于中医教育普及,系统化 教学和学习也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但 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3]。
调查显示,1999 年后中医药院校中医课时占专业课时的比重普遍维持在60%左右[4],学生缺乏动手实践的机会。
中医是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没有反复大量的实践,很难登堂人室[5]。
只有将理论用于实践,用实践巩固理论,才能更好地加深对理论的•210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9月第8卷第3期理解和锻炼操作的手法。
学校应当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转变教学模式,在实践中传授理论知识,给予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空间。
同时,中医 药院校可多开展与技能大赛类似的活动,鼓励 学生动手实践,通过不同的实践模式让学生得到锻炼,这是中医药行业“精英化”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3.3仁德与仁术结合“医乃仁术”是中医药文化的内核,要求中 医具有仁德与仁术。
“仁者,爱人”,“仁”为仁 爱,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德”为安身立命之本,“术”为治病救人之能。
“仁德”体现的是中医高尚的道德品质与精神素养,“仁术”则体现了中医精湛的医术。
仁德与仁术要求培养学生拥有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博施济众的人文情怀,这种教育理念与“大医精诚”的中医药“工匠精神”相契合。
中医药院校应当培养出具备德术兼备的优秀人才,增加中医药文化等必修课程,老师在实践与理论教学过程中树立正面形象,潜移默化中将“医者仁心”的观念传授给学生。
如南京中医药大学一直以“三仁”—仁德、仁术、仁人为教育理念,在传授仁术的同时,将高 尚的人文情怀传递给学生,培养新时期具备“工 匠精神”的接班人,是仁德教育的典范。
中医不是“工匠”,但是需要“工匠精神”。
中医药“工匠精神”的传承是一个潜移默化、循 序渐进的过程,其魅力在从业人员追求“精诚”的过程中彰显,在新型教育模式下传承。
中医 文化博大精深,传承中医药“工匠精神”,培养更 多知识型和实践型兼备的中医药人,助力健康中国发展,让中医药传统文化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1] 黄元御.难经悬解[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451.[2]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3] 岳秀永.现代新型中医师承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卫生职业教育,2016,35(5): 12-13.[]傅俊英.近五十年中医院校教育现状阶段性变化分 析[].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3) :-7.[5]黄莉,刘新桥.中医临床人才的培养[].环球中医 药,2015,8(10) :1235-1237.Thinking of the Integration of "Spirit of the Craftsman" into TCM Talent-Cultivation SystemF ENG Y a of L I U Z h e nf W A N G X ia o d in g"(1 . School o fH e a U h Economics andManagement,Nan0ing,2 China; 2 . School ofH u m a n istic and PoUtica! Education, NanjingUniversity ofCh ineseM ed icin e, Nanjing, 210023,China)ABSTRACT:"Spirit of the Craftsman" is a kind of practice spirit, which has both teristics. T'hc core c onnotation of the "Spirit of the Craftsman" of Chinese medicine is " the spirits of great phyri-cian11, which constitutes the driving force for the inheritance of the implicit knowledge of Chinese Medicine. Integrating the "Spirit of the Craftsman" into Chinese medicine talents training system, paying equal attention to practice and theory, can better cultivate successors with both ability and political integrity, and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KEY WORDS:Spirit of the Craftsman; talent-cultivation; Chinese medic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