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专题十二第二讲考点一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19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阅读考点教案.doc

2019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阅读考点教案.doc

2019 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阅读考点教学设计第一专题阐述类文本阅读专项打破【备考攻略】知识贮备一、科学类文章的设题规律大概能够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来说:1.选材内容自然科学类文章中,能表现新知识、新观点、新信息,反应人类社会中的最新的研究成就,同时又与现在我国社会经济、社会、人民生活亲密有关的文章更授命题者的喜爱。

社会科学类文章中,能表现时代性、人文性、传统文化特点等的文章,反应现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理论成就或现在中国发展中的重要理论(如和睦社会、生态文明、绿色经济、可连续发展等等)的文章,反应现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样文化现象或反应中国的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等内容的文章,更简单成为命题者选择的对象。

2.设题技巧纵观近几年高考科学类文章的命题,关于“错误”选项的设置,命题者常用的方法大概有以下几种:(1)惹是生非。

命题者在选项中硬加进去一些原文中没有的直观信息或示意信息,目的是考察考生阅读文章的仔细度。

这是最近几年来最常有的设题方式,应惹起考生足够的重视。

(2) 误解原文。

命题者将原文中的词语、语句等信息成心作犯错误的表述,设置为选项,目的是考察考生对文中有关信息的理解。

(3 )偷换观点。

命题者存心将原文中的词语(观点)用拥有必定扰乱作用的非等值词语(观点)替代下来,设置为选项,目的是考察考生对词语(观点)的理解。

(4)时态、模态错杂。

命题者在选项中将原文中的有关信息,未然表述为未然,未然表述为未然;或然表述为必定,必定表述为或然。

命题者的目的是考察考生对原文信息时态的掌握。

(5) 答非所问。

命题者摘取原文信息设置选项,但选项与题干绝不相关,目的是考察考生审题的仔细、仔细程度及正确理解题目的能力。

(6) 张冠李戴。

命题者将原文中的对象 a,与对象 b 的属性对接,造成对象与属性的错位。

(7) 以偏概全。

命题者设置选项时,以片面的、局部的、特别的认识来表述拥有全面性、整体性、广泛性的内容,目的是考察考生挑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以及概括文章内容重点的逻辑思想能力。

2019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doc

2019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doc

2019 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学设计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考点复习设计考点分解说要本考点要修业生熟习标点符号的种类, 掌握各样标点符号的用法、作用及书写地点 , 侧重掌握冒号、分号、破折号、引号、问号的用法及标号与点号的连用;能给现代文、文言文加标点;对错、漏标点能加以更正或补出, 做到书写规范 , 使用正确。

应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之-, 高考对于标点符号使用的测试, 一般都带有较高程度的综合性和技巧性, 分值在 2-5 分之间。

近几年来, 考试频次最高的知识点有 : ①问号的使用。

②引号与有关点号的地点关系。

③用句号、冒号、分号、逗号、顿号显示文章的层次。

1987 年以来 , 本考点的命题形式有两种 , 一是单项选择题 , 一是综合语用题中的改错题。

知识重点梳理一、标点符号的种类和用法标点符号16种,这是1990 年国家语委和新闻第一版署从头公布的〈标点符号用法》的最新数字。

包含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胃号、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侧重号、连结号、间接号、书名号、专名号。

标点符号分点号和标号两类。

下边分别表达:[ 点号] 点号的作用是点断 , 主要表示语句的停留、构造关系的语气。

按照使用的不一样地点 , 点号可分为句末点号和句中点号两种。

1.句末点号包含句号、问号、叹息号三种 , 表示一句话说完之后一个较大的停留。

(1)句号(。

)句号用在陈说句的末端, 表示陈说句完了以后的停留。

比如:①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 都要仔细学习和认识祖国的历史特别是近代以来的历史。

②请把门关上。

③今日我们一定回去。

④下课了。

句子不论长短, 只需构造完好 , 意思独立的陈说句 , 句后都应用句号停留。

语气舒缓的析使句 ( 如例② ), 有重申意味的陈说句 ( 如例③ ), 有时独词句元主句 ( 如例④ ) 表示陈说语气时也用句号。

(2) 问号 (?) 问号用在一句话未尾 , 表示疑问的语气。

2019高考语文全国卷一教学提纲

2019高考语文全国卷一教学提纲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 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故C错误。
题许道宁画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 有什么样的评价?
1“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 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 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2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 赞画之精妙。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 擅权,纷乱诸事。” (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 可稍削之。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 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 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 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 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义、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结 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 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
诗歌翻译: 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万里江山,
如今都在尺牍之间。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画作里 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 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 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许道宁, 北宋画家。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北宋中期(约公元970年 -1052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多写林木、野水、 秋江、雪景、寒林、渔浦等,并点缀行旅、野渡、捕鱼等 人物,行笔简快,峰峦峭拔,林木劲硬。有《秋江渔艇图 》、《关山密雪图》、《秋山萧寺图》传世。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3.2 散文阅读(教学案)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3.2 散文阅读(教学案)

专题3.2 散文阅读从各地模拟题及其他省份高考题来看,对散文的考查有以下特点:简答题往往从散文的词语和句子含意、结构的作用、形象的特征、手法与情感等多个角度出题。

散文中探究题相对较少,多是对散文复杂意蕴和多样手法的分析评价。

在题材上记人、叙事、写景、咏物、抒情的散文都有,尤其注重语言优美、情理交融、意蕴深刻的作品。

一、散文的特征1.形散而神不散“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借景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地表现主题服务。

2.情理交融,意味盎然“情”指散文中表现出来的情调趣味,它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态度。

与诗歌相比,散文中流露出来的情感显得较为深沉含蓄,而且它又更多地把情感寓于所描写的生活材料中,转为一种情趣。

“理”即哲理,指作者对生活进行独到的观察、深刻的思考和精心的提炼后形成的对人生经验的高度概括;也可指事理,即散文中表现出的对生活的认识和对生活经验的总结。

有些散文虽然取材小,却需要有哲理人情,并且散文中表达的这些哲理、事理不是凭空而发,他们往往与情绪紧密相依,是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的升华和结晶。

情理两者有机地交融统一,形成了散文内容的重要特点。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散文素有“美文”之称,散文的语言往往具有高度准确的概括力,力求做到句中无余字,篇中无剩言;也讲究平实易解,决不故弄玄虚,总努力把艺术匠心藏于自然而和谐的气势之中,将一系列警句妙语融于朴实无华的文字之中,从而呈现出一种华而不俗、朴而不拙的美。

二、考场上如何迅速读懂散文考场阅读是一种快速的精阅读,与平时的浏览或慢品有区别。

它要求能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对一篇千字文读两遍。

快速阅读要善于抓标题、开头、结尾及意蕴深刻处,同时圈点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段落和语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专题十二第二讲考点三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和重要句子含意及作用 Word版含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专题十二第二讲考点三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和重要句子含意及作用 Word版含解析

考点三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含义和重要句子含意及作用基础点:1.重要词语所谓“重点词语”是就词语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

一般情况下,高考试题中考查的词语含义往往不限于“词典义”,而是这个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的、具体的、附加的、动态的、不同于词典义又与词典义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新的含义。

散文阅读中主要把握以下几类词:(1)体现作者态度或情感主旨的词语俗话说“字斟句酌”,词语的运用需要仔细考虑与锤炼。

很多情况下,词语的选择与文章的主旨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关系密切。

仔细体味这类词语,就能理解句意甚至文章的主旨,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关键词语单个的词语,本身是没有修辞手法的,只有运用到句子中,才显示出其运用的修辞手法。

运用拟人、排比、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词语,能够取得丰富的表达效果。

(3)特殊指代(远指、近指等)的词语具有特殊指代义的词语就是指代词,它包括指代词与指代短语两类。

前者有人称代词及指示代词,如我、你、他(它),我们、你们、他们(它们),自己、人家、别人,这、此、那等。

后者如这些、那些、某些、这样、那样、如此、之所以如此、既然这样等等。

(4)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有些词语,单独存在时,并没有特殊的表达作用。

当其一旦进入语境,与具体的文本发生关系时,就有了明显的表达效果。

这类词语可以是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还可以是反复出现的词语等。

(5)有特殊用法的词语有的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与词典义、表面义有着很大的差距。

因为在新的语境中,其产生了特殊的含义。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能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地领悟词语的含义,是高水平阅读的一项重要标志,也是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里的“文中”二字,一是指理解词语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二是指要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

2.重要句子所谓重要语句,主要指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使用了特殊手法的句子、能显示脉络层次或主旨的句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PPT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PPT

城市的水果店里是难得看见的,它的产量少,时令短,又经不起久藏,难怪不易发现它的踪迹。它似乎只
出现于词人的笔下,“樱桃落尽春归去”引来了李后主的叹息;“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也是作为流光
容易把人抛”的论据提出来的。词人好像无例外地一致惋惜春光的短暂,千方百计地想留它下来,看见檐
外蛛网上的落花瓣,敏感地发现蜘蛛竟也是自己的同志,也在进行无效的挽留春光的努力。在他们看来,
大药几时成,漫拨炉中丹火。 先生何处去,试问松下仙童。
2022年春季语文下学期
2022年春季语文下学期
18
⑤桐君,是古代一位采药的老人,住在山上。药,总是采了来给人们服用的,所以老百姓记得他。不
过他却不大喜欢回答人们的问讯,终于连名字也没有留下。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在传说中却变成了一
位道士,像老君那样的“仙人”了。人们还指给我看他日常静坐在树荫下的桐树。这树就在祠后的山崖旁
第3部分 现代文阅读
2022年春季语文下学期
2022年春季语文下学期
1
专题十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 (选考)
2022年春季语文下学期
2022年春季语文下学期
2
第二讲 散文类文本阅读
2022年春季语文下学期
2022年春季语文下学期
3
2022年春季语文下学期
2022年春季语文下学期
4
考点一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 思路
散文的主要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 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 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 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是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 的。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教案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教案

古代诗歌阅读教案“人间随处有诗意,千年至美莫如诗。

”诗歌是高度凝炼的文字,是作者发挥想象并浓缩在心中的一幅至美图画,一字浓缩数语,一句就是一个场景。

因此,读懂诗歌,须字斟句酌,善于想象,不可操之过急,浮于表层,不求甚解地盲目去做题。

无论是平时的训练,还是在考场上,读懂是做对的前提,读是第一位的,具体到每一首诗,应坚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读诗。

一、从“四角度”入手,读懂诗歌大意抓标题以从以下方面来“读”:①“读”标题揭示的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②“读”标题交代的写作缘由或目的;③“读”标题暗含的情感或奠定的作品感情基调;④“读”标题揭示的作品线索;⑤“读”标题表明的诗歌题材;⑥“读”标题暗示的诗歌表达技巧。

[应用体验]卷别标题重要信息1.2017年全国卷Ⅰ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①交代地点(礼部贡院);②表明了事件(阅进士就试);③暗示作者身份(主考官)2.2017年全国卷Ⅲ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交代了写作缘由(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②表明了对象(元九、李二十);③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戏赠)3.2017年北京卷晓行巴峡①点明了写作时间(晓);②表明了事件(行巴峡)4.2016年全国卷Ⅰ金陵望汉江①交代了写作地点(金陵);②表明了事件(望汉江);③明确了诗歌题材(即景抒怀诗)5.2016年天津卷登裴秀才迪小台①交代友人(裴秀才迪);②交代事件(同友登台远眺);③暗示手法(借景抒情)6.2016年山东卷水仙子·舟中①交代了地点(舟中);②暗示了题材(羁旅行役诗)7.2015年四川卷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①点明了写作时间(夏日);②交代了事件(游山家);③表明了诗歌题材(山水田园诗);④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闲适愉悦)8.2015年全国卷Ⅰ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交代了诗歌的题材(羁旅思乡诗);②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看作者要真正读懂一首诗歌,必须“知人论世”。

高中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教学案3篇

高中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教学案3篇

高中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教学案高中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教学案精选3篇(一)教学目标:1. 复习高中语文知识,巩固基础;2. 提高学生语文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3.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入(5分钟)1. 教师进行简单提问,复习学生上次所学内容。

2. 引导学生回忆高三语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二、知识讲解(20分钟)1. 分别进行相关语文知识的讲解,带领学生复习所学知识。

2. 整理知识总结,让学生掌握重点和难点。

三、综合练习(30分钟)1. 进行综合练习,包括语法、作文等方面的练习。

2. 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进行解答和讲解。

四、文学鉴赏(30分钟)1. 教师讲解一篇名篇或优秀作品的内容和背景知识。

2. 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分析作品的结构和主题,并进行讨论。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阅读,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六、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重要知识点。

2. 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复习教学,学生对高中语文知识有了较好的复习,对重点和难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通过文学鉴赏的活动,学生对文学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了文学素养。

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

下一步,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巩固复习,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高中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教学案精选3篇(二)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蜀道难》这首古文诗,了解作者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2. 掌握古文诗的基本意义和诗歌形式,并能正确运用相关知识进行解读;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品味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蜀道难》的基本内容和含义;2. 分析诗歌的结构、修辞手法和表达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抒发,把握作者表达的主题;2. 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解析诗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散文类文本阅读考纲展示命题探究考点一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基础点: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形式,是一种自由灵活、短小精悍、表现真人真事真情的文体。

近年来高考中的散文,主要包括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与哲理散文四类。

散文的主要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是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的。

一、散文的整体构思散文的整体构思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

1.散文在结构上有三种层次关系第一种是相承,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第二种是相并,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

第三种是相属,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2.材料组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

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3.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选材上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1)散文中主要的线索有:①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②以作品中的“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2)线索在散文中的主要作用有: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②结构清晰,情节集中;③揭示主题;④使行文富于变化。

二、散文中句段的作用1.开头句段的作用(1)点明标题,开门见山。

(2)引起下文。

有一些文章开头虽不直接点题,但能引起下文。

或连续发问,发人深省,引发读者兴趣;或埋下伏笔,暗示下文呼应;或设置线索,暗示下文贯通;或设置悬念,暗示下文解释;或运用特殊语言,以照应结尾。

(3)奠定基调。

有的文章开头就展现思想深沉或情感饱满的特点,比如连续感叹,抒发强烈感情,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4)正反铺垫。

有的文章要写某个人、某件事或某个道理,但开头不直接写这些内容,而先去写别的人、别的事或别个道理,这样就从正面或反面为要写的人、事、理作了烘托、陪衬。

这种方法叫铺垫。

无论是正面铺垫还是反面铺垫,其作用都是调动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

反面铺垫又叫对比。

2.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前后呼应作用,或照应开头,或照应结尾;转换(折)作用,是全文内容、思路的转换(折);也有总领(引起)下文的作用。

3.结尾句段的作用(1)结尾句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2)结尾句段的作用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3)结尾句段也有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4.另外,注意(1)插入段的作用: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映、正反对照、层进烘托、总分印证关系;对全文中心起强化、突出作用;在结构上宕开一笔,形成波澜。

(2)反复出现的句子的作用: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

另外,它在表达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

重难点:散文结构上的“散”主要表现在材料的选用、材料的组织和表达方式的运用这些外在形式上。

“神”是文章的灵魂、统帅,是指蕴涵于外在的“形”中的思想情感,驾驭着看似散的“形”,并使之为“神”服务。

因此由“形散”而解“神聚”就成了散文的重点。

另外散文的线索不似小说那么清晰,寻找线索来理清结构也便成了难点。

[考法综述]理清结构和思路,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文章各段写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

只要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结语段分辨清楚,文章的脉络层次就在你眼前了。

所以,首先要对文章的层次有一个大致的划分,然后再对内容进行概括。

命题法1分析整体结构安排典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樱桃黄裳①富春江沿岸的几座县城,富阳、桐庐和上游的白沙(建德),几乎没有例外都有一条沿江的长街。

主要的商业店铺就都集中在这里。

一些行政机关和民居大抵都坐落在长街后面。

有时江岸连山,没有多少发展余地,新兴的建筑只能向长街侧边扩展,有时还免不了要上山。

这一格局,恐怕是一切沿江城市的通例。

②桐庐的街,从公路车站开始,一直向东伸展开去,迤逦行来,约有二三里远近。

从八十年代新建的百货公司大楼、电影院,到五十年代以来陆续修建的商店、机关,还有更早的、三五十年、百把年前留下的老屋,杂然并陈地对峙在长街的两侧。

这些时代脚步留下的痕迹,它们的新旧比例、建筑规模与风貌的对比,说明本来是迂缓前进的步伐显然是一天天加快了,尤其近两三年来是如此。

前年到这里来时还没有看到踪影的电影院,就是披着八十年代的新装新出现的“娇客”。

从簇拥在门前广告栏边人群的脸上,可以看到兴奋、专注的神色。

他们中间有小孩子,也有中年人;有城镇居民,也有进城来挑着担子的农村男女。

③这样一个中小县城居民的文娱生活,竟是出人意外的丰富。

两三年前在山上的大会堂里,我看到过金华婺剧团演出的广告;现在是浙江绍剧团在那里上演《火焰山》,是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

票价是三角、四角、五角。

好像比婺剧稍高一些。

此外,桐庐越剧团在上演《啼笑姻缘》,票价是一角(童票)到三角。

一家旅馆“桐江饭店”里还开设了评话人的书场,长街上新增设了旅游局的宣传栏。

这个局也是最近才出现的,就在南面长街尽头的城隍庙旧址里,门前有一棵几百年树龄的老樟树。

城隍庙不在城市中心,竟被挤到边远的角落,无疑也说明了这个依江傍山的山城的特色。

桐庐三个著名的旅游点是桐君山、钓台和新发现的“瑶琳仙境”。

这个古老的地下迷宫几年来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旅游者,就在我们来到桐庐的当天,听说就接待了五千名游人。

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

对比之下,前两处就要冷落得多,不过我觉得论山水之美和历史气息,还是这两处有更多的吸引力。

④到桐庐的当天下午,我们踱过长街,来到“渔梁渡口”,乘渡船到了桐君山下,接着又登了山。

这山,比起两年前初访时,也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登山的石级铺好了,桐君祠也正在重新整修。

两三位上了年纪的木工师傅正在大殿里细心地雕制着镂空的“雀替①”,殿内一角堆着樟木的板材,散发出淡淡的香味。

这些装在外檐梁柱尽头的纯装饰性构件,被木工灵巧的双手雕成了镂空的人物亭台花样,有几只已经加上了金碧斑斓的重彩,繁缛极了也美丽极了。

殿中的桐君像还是白垩②的,两侧悬着一副新雕成的抱柱对联,是从山东来的老书法家孟庆甲的楷书。

这可能是一副原曾有过的旧联:大药几时成,漫拨炉中丹火。

先生何处去,试问松下仙童。

⑤桐君,是古代一位采药的老人,住在山上。

药,总是采了来给人们服用的,所以老百姓记得他。

不过他却不大喜欢回答人们的问讯,终于连名字也没有留下。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在传说中却变成了一位道士,像老君那样的“仙人”了。

人们还指给我看他日常静坐在树荫下的桐树。

这树就在祠后的山崖旁边。

据说那株古桐早已枯死,现在的桐树是从原来的树根上生发出来的,亭亭地也已有了十多丈了。

⑥等我们走下山来,渡过江去,重新踏上长街,已是傍晚时分了。

街上的摊贩早已散去,只剩下一位老年农妇还坐在路边的石级上在等候顾客,她身边放着一只编织精巧的半旧竹篮,手里拿了一杆小秤。

走近去时,我惊喜地发现篮里满盛着一颗颗晶莹如珍珠的樱桃。

真的已经很久没有吃到樱桃了,这种果子在城市的水果店里是难得看见的,它的产量少,时令短,又经不起久藏,难怪不易发现它的踪迹。

它似乎只出现于词人的笔下,“樱桃落尽春归去”引来了李后主的叹息;“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也是作为“流光容易把人抛”的论据提出来的。

词人好像无例外地一致惋惜春光的短暂,千方百计地想留它下来,看见檐外蛛网上的落花瓣,敏感地发现蜘蛛竟也是自己的同志,也在进行无效的挽留春光的努力。

在他们看来,樱桃的出现,简直就是春去的信号。

其实又何必如此呢?晚春以后紧接着就是初夏,这才是更为丰富、坚实、健旺、充满了生机的季节,也是人类努力工作的季节。

⑦齐白石为荣宝斋画过一幅诗笺,一只高脚水晶盘里,满满盛着鲜红的樱桃,每只晶圆的颗粒上都缀着一根细柄。

真是一片火红,饱满地孕育着势将迸裂喷发的生命的力。

老画家给了樱桃崭新的解释,在他看来这应该是象征着未来更大更多收获的信息。

不能不佩服齐白石的见识与魄力,他的笔一下子就扫尽了多少年来围绕了樱桃凝聚着的悲叹、哀愁的气氛。

他在画幅上角的题词是“女儿口色”,一下子竟从樱桃联想到女孩子的朱唇上去了。

⑧老太太篮里的樱桃,并不全是红的,有些还带着浅绿嫩黄的奶白色,也许是品种不同,或尚未完全成熟。

不管这些,我们买了一大捧,一面走一面吃,有的还带着微酸,甜味也是淡淡的。

就这样边走边吃,再走近那棵古老的香樟时竟自全部吃完了。

一九八二年五月十七日(选自黄裳《过去的足迹》)[注]①雀替:中国传统建筑中横梁与立柱相交处的托座。

②白垩:石灰岩的一种,白色,可用作粉刷材料。

这里指用白垩粉刷塑像,为上彩做准备。

文章以“樱桃”为题,但后三段才集中写“樱桃”,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按照游览顺序依次展开,行文舒畅自然。

②在前五段叙述社会生活变化的基础上,借樱桃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思考,丰富文章内涵。

③后三段从不同层面揭示樱桃寓意,升华文章主旨。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结构安排技巧的分析。

后三段是文章的重心所在,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技巧就体现在这些方面。

前五段的描述都是为后三段服务的,或摹状实物,或绘制图景,或旁征博引,但都与主题材料形成了某种特定的关系,更好地凸显主题。

解题法1----------------------1.设问方式(1)文章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2)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什么特点?2.解题步骤(1)粗读全文,把握全貌。

[典例1] 中作者记录了游览桐庐的所见、所闻、所感。

(2)以段为单位仔细审读,用一句简明的话标示段意。

有明显总括句的则不需要概括,如[典例1] 第③段“这样一个中小县城居民的文娱生活,竟是出人意外的丰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