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高三语文专项复习题虎丘记
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共20分,每题2分)1.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旁骛恣意桎梏恣意妄为B. 摒当斡旋恣睢恣情纵欲C. 摒除斡旋恣肆恣意妄为D. 摒当斡旋恣肆恣情纵欲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
B. 由于他勤奋好学,因此成绩优异。
C. 这个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
D. 他虽然年轻,但是经验丰富。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
B. 月光如水,洒在静谧的湖面上。
C. 那座山像一头沉睡的狮子。
D. 那片云彩像一匹奔跑的骏马。
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热爱大自然。
B. 他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热爱大自然,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C. 他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热爱大自然,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热爱一切值得热爱的事物。
D. 他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热爱大自然。
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对比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虽然年轻,但是经验丰富。
B. 他虽然年轻,但是经验丰富;她虽然年长,但是知识浅薄。
C. 他虽然年轻,但是经验丰富;她虽然年长,但是知识渊博。
D. 他虽然年轻,但是经验丰富。
答案:1. C2. A3. A4. C5. B二、阅读理解(共3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岳阳楼记》(节选)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最新-高二语文同步训练:《虎丘记》 精品

虎丘记●作业导航1.学习作者生动细腻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2.掌握文中“可”“迨”“属”“信”等词语。
3.了解袁宏道的文学要有个性的主张,理解本文所表现出的对为官鄙斥的思想。
一、基础部分(每小题3分,共21分)1.下列词语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箫鼓(xiāo)阖户(hé)蔀屋(bù)靓妆(liànɡ)B.重茵(yīn)交衢(qú)栉比(jié)檀板(tán)C.雷辊(ɡǔn)樽罍(léi)妍媸(chì)瓦釜(fǔ)D.殇客(shānɡ)兴阑(lán)荇藻(xìnɡ)呕者(ōu)2.下列句子中不含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A.声若聚蚊,不可辨识。
B.虎丘去城七八里。
C.而天地曾不能一瞬。
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
B.衣冠士女,下迨蔀屋。
C.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B.峦壑竞秀,最可觞客。
C.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D.剑泉深不可测,飞岩如削。
5.下列各组加粗词的词义相同的一项是()6.下列句子加粗词语中,古今词义不同的一项是()A.分曹部署,竞以新艳相角。
B.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C.千倾云得天池诸山作案。
D.最后与江进之、方子公同登。
7.下列理解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A.文前讲“其山无高岩邃壑”,后面又说虎丘“飞岩如削”“峦壑竞秀”,作者在前后矛盾的描绘中展现了虎丘独特的风景。
B.作者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红男绿女,漫山遍野。
欢愉的场面、瑰丽的色彩,使虎丘山色也因之生辉。
C.文中作者的用心所在,主要还不是虎丘的山色和游人的歌声笑语,而是借此抒发胸中的愤郁之情。
D.文中透露出封建官吏与百姓之间的矛盾,表现了作者对自己为官的鄙弃。
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卷2)

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卷2)1卷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模样(mó)疲惫(bèi)濒临绝境(bīn)并行不悖(bèi)B.麻痹(bì) 包庇(bì) 心潮澎湃(bài) 步履蹒跚(pán)C.贮藏(zhù) 鞭笞(chī)瞠目结舌(chēng) 解甲归田(jiě)D.畸形(jī)机械(jiè) 破绽百出(zhàn) 伺机报复(sì)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提纲舶来品一幅对联一诺千金B.凑合主弦律旁征博引死皮赖脸C.家具炒鱿鱼雍荣华贵流芳百世D.坐镇明信片枉费心机平心而论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伴随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展,生物芯片技术应运而生,并以完整的技术身份促进了基因组学的发展,带动了生物芯片技术的产业化。
B.足球比赛正在激烈进行着,只见一个防守队员快步赶上,抱住对方进攻队员的肩膀,从后面强行掀倒对方,而裁判却对此熟视无睹。
C.金沙遗址是成都地区继三星堆之后又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对破解扑朔迷离的古蜀历史文化之谜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D.在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交汇处的凌云山上,雕凿有一尊高达71米的栩栩如生的弥勒佛像,这就是闻名世界的乐山大佛。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21世纪的中国有没有希望,关键在于既要坚定地继承和发掘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要广泛地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
B.提高早餐质量十分重要,早餐营养应提供占人体每天所需总量三分之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因而我们对待早餐一定不要马虎。
C.那几天阴雨连绵,造成他家住的平房因年久失修而大面积漏雨,屋内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妻子只在这时才写信向他发一两句牢骚。
D.为及时征求和收集广大人民群众对我省“十一五”规划的意见和建议,省统计局日前在省内组织了一系列大型社会调查活动。
《虎丘记》文言文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虎丘记》文言文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虎丘记》文言文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文言文就是白话文的提炼跟升华。
为了让更多人学习到文言文的精华,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虎丘记》文言文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阅读《虎丘记》,回答问题:虎丘记袁宏道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
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
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
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
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
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
分曹部署,竟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自别。
未几而摇手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
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剑泉深不可测,飞岩如削。
千顷云得天池诸山作案,峦壑竞秀,最可觞客。
但过午则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
文昌阁亦佳,晚树尤可观。
而北为平远堂旧址,空旷无际,仅虞山一点在望,堂废已久,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而病寻作,余既乞归,恐进之之兴亦阑矣。
山川兴废,信有时哉!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
最后与江进之、方子公同登,迟月生公石上。
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
余因谓进之曰:“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今余幸得解官称吴客矣。
虎丘之月,不知尚识余言否耶?【注释】①万历二十三年(1595)作者曾任吴县令,期间六次游览虎丘。
万历二十四年,解职离吴前,留连虎丘胜景,写下这篇描写吴中民俗的散文。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虎丘记》《琵琶行》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虎丘记》《琵琶行》含答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选自白居易《琵琶行》)10.(3分)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要加句读处的字母按顺序填写到答题卡上的横线处。
但过A午则日光B射人C不堪久D坐E耳F文昌阁G亦佳H晚I树J尤可观。
11.(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箫鼓楼船”中的“鼓”和“鼓瑟吹笙”(《短歌行》)中的“鼓”用法不同。
B.“凡月之夜”的“凡”和“凡六百一十六言”(《琵琶行》)中的“凡”含义相同。
C.“比至夜深”的“比”意为“等到”,和成语“无与伦比”中的“比”含义不同。
D.“信有时哉”和“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信”含义相同。
12.(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虎丘尽管没有高峻的山峰与幽深的峡谷,但是因为离城比较近而受到游人的喜爱。
B.中秋之夜既有众人争相比试歌喉的热闹场景,也有三四个人演奏歌唱的清越之境。
C.平远堂已经荒废了很久,作者和江进之想要对其进行修复,用来供奉白乐天等人。
D.作者被免职后又回到吴县,他再次和方子公等友人一起登虎丘,回忆过去的岁月。
13.(8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
(2)而病寻作,余既乞归,恐进之之兴亦阑矣。
14.(3分)文本一第三段表现了“一夫”的歌声之美,文本二表现了琵琶的乐声之美,二者在表现声音之美时,所用艺术手法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10.CFH11.B12.C13.(1)每到这一天,全城闭户,携手并肩而来。
(2)但不久生了病,我既然已经辞了官,恐怕进之的兴致也消尽了。
14.(1)都运用比喻修辞手法。
文本一中用“音若细发,响彻云际”赞美他歌声清幽而又明亮;文本二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运用比喻手法,描写琵琶声突然发出的雄壮、激越,用“裂帛”写琵琶声戛然而止;(2)都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虎丘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虎丘记阅读练习及答案虎丘记袁宏道虎丘去城可六七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
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
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
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
檀板丘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
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
分曹部署,竞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自别。
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
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
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
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剑泉深不可测,飞岩如削。
千顷云得天池诸山作案,峦壑竞秀,最可觞客。
但过午则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
文昌阁亦佳,晚树尤可观。
面北为平远堂旧址,空旷无际,仅虞山一点在望。
堂废已久,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而病寻作,余既乞归,恐进之之兴亦阑矣。
山川兴废,信有时哉!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
最后与江进之、方子公同登,迟月生公石上,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余因谓进之曰:“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今余幸得解官称吴客矣。
虎丘之月,不知尚识余言否耶?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迨:到、至B.属而和者,才三四辈属:连缀C.每度一字,几尽一刻度:吐D.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吏:做官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山无高岩邃壑其闻道也固先乎吾B.竞以歌喉相斗秦亦不以城予赵C.一人缓拍而歌吾尝终日而思矣D.则箫板亦不复用于其身也,则耻师焉10.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①段首先交代了虎丘的方位,虽“其山无高岩邃壑”,却因其“近城”而吸引众多游人。
2010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语文试卷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6分)笔墨的超越①毛笔、墨是中国书法和绘画的主要工具,原本并无奇特之处,不过分别是由兽毛与熏烧的烟灰制作而成的。
但是,在中国的书画艺术史上,它们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②汉代蔡邕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的确,毛笔是中国书画成为艺术的关键因素之一. “墨分五色”,足以展现万类的缤纷,更是中国艺术家的常识。
毛笔的锥体造型,具有“锋出八面”的能力;墨与水的调和,经过宣纸的洇化,可产生变幻莫测的效果.④笔墨的造型过程一般不可重复,书法和绘画,虽是静态地呈现在纸上,却可以在人们心中唤起强烈的动感。
沈尹默说,在欣赏书法时,“不但可以接触到五光十色的神采,而且还会感到音乐般轻重疾徐的节奏”。
原本的“墨色",居然可使人感受到“五光十色”;原本静止的文字,居然可以使人感受到“音乐的节奏”!中国的书法与绘画艺术,因笔墨的性能,具有了独特的表现能力与艺术魅力。
简单的书写或皴擦、普通的黑白两色,竟然以简驭繁、以静寓动,胜过了许多复杂的艺术。
宗白华认为:“中国音乐衰落,而书法却取代了音乐成为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
”其中或有溢美之词,但也足见中国人对笔墨艺术的特殊感情。
④这种特殊感情的形成,不仅由于笔墨造型能力的超妙和奇特。
⑤笔墨与文人长相厮守,须臾不离,年深日久,似乎也具有了特殊的性灵..。
因此,笔可以“歌”,墨可以“舞",“妙笔”可以“生花”,笔底可走“龙蛇",甚至文人也被称为“墨客”——工具与人,达成了性灵的相通。
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里,笔墨成为文人精神生活重要的呈现手段之一.相传锺繇说过:“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
”笔迹界破空间。
成为人们传达美的手段,于是乎有了中国书法和绘画的文人传统。
⑥在这一传统中,笔墨超越了物质的限制,而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外化.朱光潜说:“例如写字,横、直、钩、点等等笔画原来都是墨涂的痕迹,它们不是高人雅士,原来没有什么‘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但是在名家书法中我们常常觉到‘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
2010高考语文试题江苏卷

2010高考语文试题江苏卷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江苏卷)目录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弹.劾/弹.丸之地哽咽./狼吞虎咽.责难./多难.兴邦B.鲜.活/寡廉鲜.耻泊.位/淡泊.明志叶.韵/一叶.知秋C.大度./审时度.势长.进/身无长.物解.救/浑身解.数D.参.差/扪参.历井披靡./风靡.一时畜.牧/六畜.兴旺【答案】C【解析】A.tán/dàn,ya/yàn,nàn/nàn;B.xiān/xiǎn,bó/bó,xi?/ya;C.dù/duó,zhǎng/cháng,jiě/xia;D.cēn/shēn,mǐ/mǐ,xù/chù。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司机张师傅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乘客的事迹,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就被传得满城风雨....,感动了无数市民。
B.近年来,在种种灾害面前,各级政府防患未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力争把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C.这些“环保老人”利用晨练的机会,将游客丢弃在景点的垃圾信手拈来....,集中带到山下,分类处理。
D.“生命的价值在于厚度而不在于长度,在于奉献而不在于获取……”院士的一番话入.木三分...,让我们深受教育。
【答案】D【解析】A.褒贬不当。
满城风雨:形容事情传遍各处,到处都在议论着(多指坏事)。
此处为英雄事迹。
B.前后矛盾、不合语境。
防患未然: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之前采取预防措施,也说防患于未然。
此处灾害已经发生。
C.对象不当、不合语境。
信手拈来:随手拿来。
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
捡垃圾不能用“信手拈来”。
D.入木三分:相传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刻字的人发现墨汁透人木板有三分深(见于唐张怀瓘《书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届高三语文专项复习题:虎丘记一、字词练习1.下列各组划线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其又何尤中秋为尤胜B.栉比如鳞比至夜深C.虎丘去城可七八里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D.每至是日吾祖死于是2.下列句中划线词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B.栉比如鳞,擅板丘积C.峦壑竞秀,最可觞客D.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3.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B.迟月生公石上D.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低哉D.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4.在下句划线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衣冠士女,下迨(到)蔀屋虎丘之月,不知尚识(知道)余言否耶B.而病寻(终于)作,余既乞归山川兴废,信(确实)有时哉C.恐进之亦兴阑(衰落)矣吏(做官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D.属(嘱咐)而和者,才三四辈倾城阖(全)户,连臂而至答案:1.D 2.B 3.C 4.C二、课内阅读布席之初,呕者百千,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竞以新艳相角,雅俗既陈,妍媸自别。
未见而摇首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
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
属而和者,才三四辈,一萧,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
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
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钢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凡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1.本段文字是斗歌场面,描写生动,笔法细腻。
若按时间顺序而言,文中标明层次的四个词语是,,,________;若按场景先后而言,则从歌者芸芸到曲高和寡,从下里巴人到阳春白雪,从热闹喧哗到空灵寂静。
其中比喻歌声嘈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比喻歌声高亢的句子是____ ,________。
作者写月亮,运用景物烘托歌声效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对“一夫登场”演唱效果作者评价的句子是______2.对“斗歌场面”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斗歌场面,歌者由多到少,从“布席之初,呕者百千”,到“未见而摇首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再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最后是“一夫登场,四座屏息”。
B.歌声则由粗到精,从“呕者百千”到“一箭,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清声亮彻,听者魂销”,到“萧、板亦不复用”,“音若细发,响彻云际”。
C.对虎丘中秋月夜的描写,由极喧闹渐入极寂静,作者的情感也由极热烈而至极凄清。
文章的风格,也由欢快明朗而至幽深凄杳。
D.作者在对美的追求上着眼点是放在声态的清幽而又明亮上,至于对月色的描写,则仅仅局限在显示时间的不断推移而已。
答案:1.布席之初未几已而比至呕者百千声若聚蚊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明月浮空,石光如练月影横斜,荇藻凌乱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2.D三、课外阅读(甲)晚游六桥待月记袁宏道西湖最盛,为春为月。
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今岁春岁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
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乙)游虎丘小记李流芳虎丘,中秋游者尤盛。
士女倾城而往,笙歌笑语,填山沸林,终夜不绝。
遂使丘壑化为酒场,秽杂可恨。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与弱生坐钓月矾,昏黑无往来,时闻风肆,及佛灯为隐观林抄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舍侄措访仲和于此。
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趺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觉悠然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友人徐声远诗云:“独有岁寒好,偏宜夜半游。
”真知言哉![注释]①六桥:在杭州西湖,依次为映波桥、锁澜桥、望山桥、压堤桥、东浦桥、跨虹桥。
②石篑;即陶望龄,字周望,号石篑,会稽人。
公安作家。
③傅金吾:不详。
金吾:官名,掌宫廷宿卫。
明代亲军中有金吾卫。
④张功甫:名鎡,南宋将领张俊的孙子。
玉照堂是他的园林,有四百株名贵的梅花。
⑤李流芳:字长蘅,号泡庵、慎娱居士,嘉定人。
万历举人,工诗文,善书法,精绘画。
1.对甲文第一段文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西湖最盛,为春为月赏析:这句总写西湖最美的是春天和月夜。
抓住“春”“月”二字,提纲挚领地勾画出了西湖美景的特征。
“盛”字兼指风光之美和游人之多,预为下文张目。
B.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赏析:“一日之盛”转写西湖最盛的景物:“为朝烟,为夕岚。
”文意又递进一层。
作者用“朝烟”、“夕岚”四字,概括了明曦和晚霞映照下的湖光山色之美,“朝烟”指早晨的雾气,“夕岚”指苍茫的山色。
C.梅花为寒所勒赏析:梅仿佛被严冬约束住了,极言寒冬挽留之情,颇有拟人的意昧。
D.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赏析:“相次开发”是说花期相连,接踵而来。
这句写姗姗来迟的梅花与桃杏争春,确是难得的奇观。
2.选出对“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一句的赏析有误的一项()A.作者正面写桃花,仅此两句,却已使人感到花光照眼,美不胜收了。
B.“绿烟红雾”,指远望盛开的桃花,花叶相映,如烟似雾。
“红”指桃花,“绿”指桃叶,造语隽美而有诗意。
C.“弥漫二十余里”,极写桃化之盛,使人目不暇接。
作者鸟瞰西湖一角,便把无边的春色尽收眼底。
D.通过这“弥漫二十余里”的“绿烟红雾”,烘托渲染出西湖“为春为月”之盛的意境。
3.对甲文最后一段语句的赏析,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A.“然杭州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始极其浓媚。
”作者在这里批评杭州人游湖不会选择时间,不能领略湖光山色的妙处。
“杭州人游湖,止午、末、申三时”,其实湖山之美偏偏不在这段时间,作者为此感到遗憾。
B.作者认为“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之时。
朝暮之间,正是西子最迷人的时候。
这几句与开头“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相呼应。
“湖光染翠”是“朝烟”之美,“山岚设色”则是“夕岚”之美。
C.作者用“极其浓媚”四个字,来概括西湖的朝暮之美,颇为熨贴。
“浓媚”是格外的妩媚动人,但其“浓”在于色彩,而不在于风神;其“媚”在于装饰,而不在于天然。
D.“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这句点醒全文,是通篇写景的结穴。
“尤不可言”的“尤”字,是与前面种种景色相比较的结果。
不可言传的美,却正是美的极至。
虽说“不可言”,作者还是忍不住略作点拨:“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有一种趣味。
”点到为止,让读者自己去领会和体味。
4.仔细体味下列文句,试分析都表现了袁宏道怎样的审美观?(《虎丘记》:“每至是日……置酒交衢间。
”甲文:“歌吹为风……艳冶极矣。
”)答:。
5.对乙文文句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虎丘,中秋游者尤感……秽杂可恨。
”开篇记叙中秋游虎丘,作者连用“尤盛”、“倾城”、“填山沸林”等词语表现作者对闹境的心绪和态度。
B.“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
”作者叙述自己到郡后,未及歇息“便夜游虎丘”之事,透露了作者酷爱自然的情趣,也为后文游虎丘佳境埋下了伏笔。
C.“月色甚美……独往会心。
”是夜听到见到的不是开篇所述的景况,尤其“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八字,体现了作者的美学观,也是全篇的中心所在。
D.“尝秋夜与弱生坐钓月矾……及佛灯隐观林妙而已。
”日暮夜黑,无人往来,二人各自默坐,此时只听得铃锋声在静夜里飘荡,只看见一点佛灯在林木梢头时隐时现,静境妙极,尽在不言中。
E.“又今年春中……觉悠然欲与清景俱往也。
”作者与其侄到虎丘访友人仲和,当时,“夜半月出无人”,除去他们之外,仅有静夜明月而已。
“相与趺坐石台”,像佛教徒一样盘腿而坐,参禅入定。
此时万籁俱寂,物我合一,作者的全身心都要“与情景俱往也”,要幻化进这永恒的静谧之中了。
F.作者在文章结尾时以友人徐声远的诗“独有岁寒好,偏宜夜半游”来画龙点睛,照应开头。
6.《虎丘记》是袁宏道的代表作,《游虎丘小记》提李流芳的代表作,两人同写虎山,但表现了不同的审美观,试作具体分析。
答:袁宏道的审美观:。
李流芳的审美观:。
参考答案1.B(“盛”字单指风光之美,与“西湖最盛”的“盛”兼指游人有所不同)2.D 3.C (“浓”在于风神,而不在于色彩;“媚”在于天然,而不在于装饰)4.和古典意味的山水游记不同,和以单纯的自然景象作描述对象不同,这里更多地表现了市井层的郊游生活。
作者不是从自然山水本身获取诗情,而是在市民参加的游览热潮中获得新鲜的审美感受。
5.C 6.袁宏道不是单纯的把自然景象作为审美的惟一标准,而把自然景观同人物活动结合起来作为他审美的出发点;而李流芳则纯粹是以“山空人静”的纯自然观作为审美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