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情人节

合集下载

七夕有哪些传统习俗

七夕有哪些传统习俗

七夕有哪些传统习俗七夕,又称中国情人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它源于古代的牛郎织女传说,讲述了一对相爱的神仙因为工作错误而被分隔在银河两岸,每年七月七日他们才有机会相聚一次。

七夕已经成为中国浪漫爱情的象征,被人们广泛庆祝。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人们有许多传统习俗,下面就来介绍一下。

1. 拜穿针乞巧穿针乞巧是七夕节最为传统和浪漫的活动之一。

在这一天,年轻的女孩子会将自己精心准备的一块红绸缎系在庭院的灯杆上,然后拿起一把细针,立志要在七夕这一天学会织布。

因为古代民间传说中,七夕这天,织女会降临到人间,并赐福有心之人,使她们的心愿能够实现。

因此,女孩们都希望借助织女的力量,织出美丽的衣物。

在这一天,还有一些神秘莫测的细活,例如,将细线穿过针眼,并且许愿后用细线绕织针数周,随后将针放入清澈的水中,如果针浮在水面上则代表愿望可实现,如果针沉入水底则代表愿望恐难实现。

2. 点燃七夕烛点燃七夕烛是一项古老而又浪漫的七夕习俗。

在七夕这一天的夜晚,人们会点燃许多红蜡烛,并将它们放置在屋外或庭院中,以期祈福。

据传闻,牛郎织女之间的那条银河,就是由七夕烛的光芒所组成。

燃烧的蜡烛不仅代表了爱情的圆满和美好,也象征着无数有情人之间的思念和祝福。

3. 写情书七夕节被誉为中国情人节,当然少不了写情书这一浪漫的习俗。

在这一天,有情人们会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通过笔墨表达出来,为对方写一封浪漫的情书。

情书中的每个字都充满了爱意和真挚的情感,能够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对对方的爱和重要性。

写情书已经成为七夕节最为常见、浪漫且深入人心的习俗之一,是表达感情的最佳方式之一。

4. 吃七夕饭吃七夕饭是七夕传统习俗中一项不可忽视的活动。

在这一天,家人和爱人们会一起准备丰盛的晚餐,围坐在一起共度美好的时光。

七夕饭通常以鱼为主,因为鱼在中国文化中寓意着吉祥和团圆。

此外,人们还会准备一些精致的甜点,例如蛋糕或水果,来庆祝这个甜蜜的节日。

5. 观赏牛郎织女星七夕这天,人们还喜欢出门观赏牛郎织女星。

古诗词中的情人节

古诗词中的情人节

古诗词中的情人节情人节是世界上许多文化中的一个特殊节日,人们在这一天表达对爱人的深情和祝福。

在中国古代,诗人们也通过各种优美的诗词表达了他们对情人节的思念和祝福。

以下是一些古诗词中关于情人节的经典作品。

1. 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爱人的思念之情。

诗人通过描述昨夜星辰和风,以及画楼西畔和桂堂东,将爱人与美好的情景联系在一起。

作者认为,即使身体无法相随,心灵却能够相通,象征着深厚的感情。

2.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讲述了元宵节时的思念之情。

词人以东篱把酒黄昏后、暗香盈袖为描写背景,传达了对爱人的思念和追忆。

帘卷西风的描写更加深化了词人的忧伤之情。

3. 纳兰性德《渔家傲·世情薄》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绕阶前雁。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世间情感薄淡的感叹,强调了人情恶劣和无常。

词人通过雨送黄昏花易落、泪痕残等描写,表达了内心深处的孤寂和惆怅,同时也表达了对爱人的思念之情。

4.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这首词豪情万丈,描述了作者在情人节时与爱人一起出猎的豪迈场景。

词人以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等描写,展现了热血青年的豪情壮志和对爱人的倾慕之情。

5. 杨炯《临江仙·满地都黄金》满地都黄金,百堵吴娘住。

弄瓦之间足踏声,声尽破楼月。

谁家被薜荔,院夜船归去。

这首词以黄金、吴娘、破楼月等描写,将爱人和美好的情景紧密联系在一起。

词人通过描绘富丽堂皇的环境和从容自若的爱人,表达了对爱人的倾慕和思念之情。

以上是一些古诗词中关于情人节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以各自独特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爱人的思念和祝福,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们在情人节这个里对爱情的追求和热爱。

七夕节中国文化中的爱情象征

七夕节中国文化中的爱情象征

七夕节中国文化中的爱情象征七夕节,也被称为中国情人节,是中国传统的浪漫节日。

它源于古代的牛郎织女传说,与爱情密切相关。

在中国文化中,七夕节有着丰富的爱情象征,以下将分别介绍。

1. 牛郎织女传说七夕节的爱情象征最为重要的来源就是牛郎织女传说。

传说中,牛郎织女分别是一对牛仙和织女仙,由于遭到玉帝的阻拦,二人被迫分隔于鹊桥两岸,每年的七夕夜才可以相会一次。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凡人与仙女之间真挚坚定的爱情,象征着爱情的坚贞和不懈追求。

2. 七夕乞巧七夕节的爱情象征之一是乞巧。

乞巧是中国古代女子在七夕夜向织女仙乞求智慧和巧手的节日习俗。

女子们会提前准备绣花针、绣线、绢片等手工制作用具,然后在七夕夜时集体进入院子里,点燃灯笼,将自己的心愿写在绢片上,再用红丝线将绢片系在桂树上。

这一传统象征着女子们渴望美好婚姻和幸福的爱情。

而乞巧也体现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追求自主与平等的精神。

3. 七夕的禁忌七夕节也有一些与爱情相关的禁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七夕节被视为“女儿节”,有一些禁忌被人们遵守。

例如,不宜此日结婚订婚,以免冲撞了牛郎织女的故事;不宜剪指甲、修眉,以免伤害织女仙;同时,也禁忌自己一个人过夜或独自离家外出,以免独身一生。

这些禁忌以及传统观念的存在,使得七夕节的爱情象征更加深入人心。

4. 七夕的礼物和节目在七夕节,人们会通过赠送礼物和欣赏各种表演来表达爱情。

最常见的礼物就是巧克力和鲜花,因为巧克力甜蜜可口,而鲜花则寓意着爱情的美好。

此外,情侣们也会选择在这一天一起观看浪漫的电影、看演唱会或者参加七夕情人舞会等活动来增加彼此间的情感。

这些举动展现了人们对爱情的热情和浪漫,也成为了七夕节爱情象征的一部分。

七夕节中国文化中的爱情象征丰富多样,从牛郎织女传说中的爱情坚贞,到乞巧活动中的心愿和追求,再到节日禁忌和赠送礼物等方式,都在传达着中国人对爱情的独特诠释。

这一节日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同时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七夕节的来历和习俗及诗句大全

七夕节的来历和习俗及诗句大全

七夕节的来历和习俗及诗句大全七夕节,又称中国的情人节,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

七夕的来历与中国古代的一个传说有关。

传说中,有一个牛郎织女的故事,这个故事被后来的人们传诵并流传至今,成为了七夕节的来历之一。

据说,牛郎织女乃是天上的神仙。

牛郎是牛魔王的儿子,因为胆大心细,所以被封为牛郎。

织女是王母娘娘的七仙女中最小的一个,因为善于纺织而被封为织女。

织女因为违背了王母娘娘的禁令下凡散心,偶然遇见了牛郎,两人一见钟情。

织女和牛郎结了婚,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然而,天界的王母娘娘并不允许人仙之间的婚姻。

王母娘娘发现了织女和牛郎的恋情,便把织女召回天界,分开了两人。

牛郎痛不欲生,但无法再与织女相见。

他苦苦哀求王母娘娘,王母娘娘终于答应让两人每年七月七日,也就是农历七月初七,鹊桥相会一次。

于是,七夕节就成了中国人传承的情人节。

七夕节在中国的习俗非常丰富多样,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庆祝方式。

最为有名的莫过于赏星。

在七夕节这天,人们会提前准备好各种食品,携带个人物品和纸钱,一同前往郊外草地或者田野等开阔地方。

等到傍晚时分,人们便待在田野上或者草地上用肉眼仰望星空,寻找天上的牛郎织女。

人们相信牛郎织女会给那些心地善良的人带来幸福和爱情的祝福。

而在草地上开展七夕晚会、赏月、守岁等活动也是与亲人朋友共度七夕的一种方式。

此外,求姻缘也是七夕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在这一天,单身男女或者期待拜堂的夫妻会祭拜文昌帝君,希望能够得到爱情、婚姻的祝福。

七夕节的到来,也让中国的文人墨客们翘首以待。

他们以自己的才情写下了许多优美动人的诗句,表达着自己对于爱情和乡愁的思念。

下面就是一些七夕相关的诗句:1.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倾全蜡烛。

七夕节是什么意思

七夕节是什么意思

七夕节是什么意思七夕节,又称中国传统情人节,是中国民间的一个浪漫传统节日。

它是按照农历而定的,通常在每年的七月初七这一天。

七夕节有许多寓意和故事,被视为中国的“情人节”。

它不仅代表了爱情的美好,更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文化与传统价值观。

七夕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一段美丽的神话故事——《牵牛织女》。

相传,天上的织女和地上的牛郎因为爱情不得相见,只能每年的七月初七泪眼相望。

后来,他们的坚贞和真爱感动了天上的老天爷,便允许他们在每年的七夕节相会。

因此,七夕节也被称为“牛郎织女节”。

七夕节的寓意包含了众多的浪漫元素,其中最重要的是爱情和美好的祝愿。

这一天,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向自己心仪的人表达爱意,或者希望得到对方的芳心。

纵观古今,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情侣对对联和写诗,也常常出现在七夕节这一特殊的日子里。

七夕节不仅仅是一天的庆祝活动,更是一种信仰的象征和一种精神追求的体现。

在现代社会,七夕节已经与消费和商业活动联系在一起,人们会给自己的爱人送花、送礼物,甚至约会去浪漫的地方度过这一天。

这些活动虽然有些商业化,但并不能掩盖中国人对真爱的向往和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七夕节在中国的文化传承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仅代表了情侣之间甜蜜的爱情,也反映出中华民族对家庭和爱情关系的重视。

人们以此日为契机,表达出对爱情的向往、对家庭的思念,以及对亲人朋友的感恩之情。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传统节日也为中国的文艺作品提供了灵感。

从古代诗人的吟咏到现代作家的作品,无不以七夕节为主题,展现了中国人对爱情的独特感悟和深刻理解。

七夕节不仅是一个庆祝现象,更是激发创造力和思考的源泉。

七夕节在古代社会里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也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息息相关。

中国的古代诗词曾流传着关于七夕节的优美篇章,描述着那个浪漫的夜晚。

这些诗词不仅是艺术作品,更是中国古代文人学士对婚姻和人际关系的思考和社会期望的表现。

总之,七夕节是中国情人的节日,寄托着浪漫和温馨的爱情之意。

关于七夕的古诗19首

关于七夕的古诗19首

关于七夕的古诗19首七夕,又称中国情人节,是中国传统的浪漫节日,相传始于古代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以各种方式表达爱意,祈求美好的爱情和幸福的婚姻。

在古代,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七夕古诗,这些古诗既表达了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美好的愿望,也流传了千百年来的思念之情和深情厚意。

下面是19首关于七夕的古诗,让我们一起来品味这些古代文人墨客们的才华与情感吧。

1. 《七夕》——苏轼七夕无穷事,忍让两情长。

鹊桥相会夜,千里共思祥。

2. 《七夕闲居》——杨万里七夕过时,天弄银河泻烂汉;星云闭尘,人显巧合参天。

高情不独巫山见激薄,寄信应无负月招钱。

且笑青天愁云富,却仰令风化把玩。

馀德若能庶寿追踵,烟霞横卷免通灿然。

3. 《七夕》——俞文豹层阴被驭清明,七夕一经星宫谒。

金冠暗度云卿策,引却织女下天来。

4. 《七夕》——黄庭坚离愁白兔起,嫦娥蟾蜍笑。

七月七,长生催逝巧。

两地经年客,双星卷浩浩。

鹊随银河去,禁火高扇扬。

睿智为谁建,渔阳专墓旁。

5. 《乞巧奉丹像》——周邦彦瑶池岂只仙人著,嫦娥无限慕天时。

照看一德抚巫津,梁国儿孙明月期。

6. 《七夕》——俞樾七夕牵牛短,流年景不周。

天河涨秋月,弃度指重楼。

九天重氛雾,三道填云愁。

未必天知道,谁陪处七愁。

7. 《乞巧》——陆游从国乞巧,教人ios赢妆妍。

不佞愚适,昨日夜遇烟。

雀及桥南识巧华,势病光辉满盈殿。

雀讳阿松言异端,采松讳短吣公平。

8. 《致鹊桥》——董仁宗欲来问古道,合平心歎暮。

眨眼便归鹊,春风快莫往。

地下千条线,幽双阴寂寂。

走马双低头,病女来归国。

9. 《七夕》——范成大古意七上方,佳期独惘丧。

明明长短日,各各無时间。

10. 《庐山谣》——曾巩淮南江北九州情,七夕倩碧下秧星。

桃丝碧玉两两语,抬眼遥看碧鹊行。

11. 《七夕祝》——陈亮河翻桥,百重皂,七夕织空香少闺梦路遗香。

每逢夜,珍珠雨,星斗连阴几度愁长。

苏子渡楚水为谁,锦云藏细雨支线条上梁。

良皋楚节情无味,海棠云雀几前缘长。

七夕节又叫什么节

七夕节又叫什么节

七夕节又叫什么节七夕节又叫中国情人节七夕节,也被称为中国情人节,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之一,始于古代的牛郎织女传说,经历了千百年的流传和演变,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都会有不同形式的庆祝活动。

这个节日以爱情为主题,成为了中国人民心中的浪漫节日。

在中国民间,七夕节有着多种称呼,不同地区甚至有不同名称。

七夕节又被称为“乞巧节”、“女儿节”、“郎等节”等。

乞巧节是在中国北方地区广泛使用的名称,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

乞巧一词源于民间传说,传说中,七夕这一天,织女会降临凡间,聪明的女子可以乞巧向织女学习织布技艺。

女儿节则主要在中国南方地区使用,因为在这些地区,每年七夕这一天有着特殊的意义,家中的女儿会回娘家参加庆祝活动,所以也被称为女儿节。

郎等节则是指这一天情侣们因为思念对方而共同期待的节日,被用来形容七夕节的浪漫和甜蜜。

七夕节的习俗和庆祝活动也因地域和民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中国的南方地区,尤其是江南地区,七夕节的活动主要集中在家庭和小伙伴间。

当晚,在家人的陪伴下,人们会观赏皓月当空,寻找牛郎织女星,同时还会放放小烟花,传统而浪漫。

在这一天晚上,女性们通常会精心装扮自己,期待着和心爱的人一起度过一个美好的夜晚。

夜晚,人们还会在室外摆放座位,用竹竿串满各种装饰品,象征着美满幸福的家庭。

而在中国北方地区的七夕节庆祝活动则更加热闹和富有活力。

乞巧节的习俗非常重要,年轻的女性们会在这一天互相交流自己所织的蜘蛛网手链、香囊以及其他手工制品。

乞巧节还有刺绣、织布等技艺比赛,让人们展示自己的巧手和创意。

此外,一些地方还有撞钟祈福的活动,人们会去寺庙或道观撞钟祈求平安和幸福。

同时还有许多文艺演出,如舞龙舞狮、杂技表演等,为七夕节增添了喜庆气氛。

除了中国,七夕节的庆祝活动也在其他东亚国家有所体现。

在日本,七夕节被称为“七夕祭”,是日本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人们会在这一天祈求鹊桥仙女的保佑,同时也会装饰竹子和制作各种各样的手工艺品。

中国的情人节浪漫传统

中国的情人节浪漫传统

中国的情人节浪漫传统中国的情人节,又称七夕节,是一个充满浪漫和传统的节日。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古代中国。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以各种方式表达爱意,传承了许多浪漫的传统。

一、牛郎织女的传说七夕节的浪漫传统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即牛郎织女的故事。

传说中,牛郎是天上的牛仙,织女是世间的织女,他们相爱却被分离。

每年的七夕夜,他们才有机会相会。

这个故事象征了爱情的坚持和等待,成为了中国情人节的象征。

二、搭桥的习俗在中国的一些地方,七夕节还有一个特殊的习俗,即搭桥。

这个习俗起源于古代的农耕社会,人们相信在七夕夜的时候,桥上的神仙会降临人间,所以他们会在这一天搭桥,以祈求爱情的祝福和保佑。

这个习俗在现代也得到了延续,许多地方会举办搭桥活动,吸引了众多情侣前来参与。

三、送花的浪漫在中国的情人节,送花是一种非常流行的表达爱意的方式。

尤其是送玫瑰花,被视为最浪漫的礼物。

不同颜色的玫瑰花代表着不同的含义,比如红色代表热情和爱意,粉色代表温柔和浪漫,白色代表纯洁和祝福。

人们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花束,用花语表达自己的感情。

四、写情书的传统在中国的情人节,写情书也是一种传统的表达爱意的方式。

人们会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写下对另一半的思念和祝福。

情书不仅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是一种艺术形式。

许多人会精心地选择纸张和笔墨,用最美的文字表达自己的爱意。

五、共度浪漫的夜晚在中国的情人节,许多情侣会选择共度浪漫的夜晚。

他们会一起去看电影、吃美食、逛街购物,或者选择在家中共进晚餐。

这个夜晚是他们彼此相互陪伴、关心和爱护的时刻。

许多餐厅和商场也会推出特别的情人节套餐和优惠活动,吸引情侣们前来享受浪漫的氛围。

六、七夕节的商业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七夕节逐渐商业化。

商家们看到了商机,开始推出各种各样的情人节礼品和活动。

虽然商业化给七夕节带来了更多的选择,但也有人担心这样的商业化会淡化节日的浪漫和传统。

七、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尽管七夕节的传统正在逐渐演变,但人们依然保留着对浪漫和传统的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的情人节篇一:中国古代的情人节中国古代的情人节今年的元宵节正好与西方的情人节是同一天。

其实,元宵节就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

正月十五闹元宵。

这一天,全国各地除有吃元宵(汤圆)的习俗外,人们还以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将从除夕即开始延续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花灯、猜灯谜、玩龙灯、踩高跷、舞狮子、划旱船……这个据考证起自汉代的传统节日,在封建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的相识提供了一个机缘。

在封建传统社会里,年轻女孩一般深居闺阁,是不允许擅自外出自由活动的,但是过年过节时却可以结伴出门游玩。

唐代时,热闹的元宵灯市还出现了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和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称作行歌、踏歌。

热闹的元宵节赏花灯、观杂耍场面,正是一个交谊的好机会,未婚的男女常常借着元宵观灯、玩耍之际,顺便为自己物色对象,互诉衷情。

在传统戏文中,有关元宵偶遇钟情的故事不胜枚举。

如《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夜情订终身,《陈三和五娘》中两人在元宵赏花灯时一见钟情,《破镜重圆》中乐昌公主与徐德言在元宵夜重修旧好……一个个浪漫的故事,让元宵节成为一个浪漫的节日,也佐证了元宵在中国古代的情人节地位。

即便到现代,在台湾地区,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

可以说,元宵节是地道的、有历史厚度的中国情人节。

(方华)篇二:古代情人之间令人乍舌的古代情人之间令人乍舌的“献身”行为古代情人之间令人乍舌的“献身”行为。

西门庆与潘金连、李瓶儿、王六儿、如意儿她们,本来都是情人关系,但西门庆就把她们其中的人弄回家里了。

不过,尽管中国古代男女间缺少西方那样的常态情人,没有玫瑰花、金戒指,香吻热拥有时也会忽略,以直接上床替之,但也不失浪漫的,甚至比西方情人的表现得更热烈,“献身”得更淋漓尽致,更彻底坚决。

“烧情疤”现象的存在,就是这么回事情。

“烧情疤”到底是怎么回事?简单地说,就是在女人(当然啦也有特殊,如武则天就她的面首身上烧过“情疤”)身上烙下一个印记。

“情疤”最常见的烧法有两种:一是在将香直接放在女人的身体上燃,香燃尽了,自会烧到皮肤,从而就留下了疤痕;另一种是将铜钱于火上烧红后,在身子烙出伤纹出来。

当然,这种“情疤”有的是女人主动提出来要烧,以此证明“我是你的人了”;但也有男人会先提出这个要求,自然是希望女人记住“你已是我的人了”。

而之所说是留下的疤痕叫情疤,除了因系情人间所为外,(:古代的情人节)还因为这种疤一般很隐秘,有的烧在女人的双乳间、小腹下、阴阜上,甚至直接弄在生殖器上,反正是在一般男人不容易看到的地方,只有上她床的偷情者才能发现。

成书于明代中晚期、借宋人之名写明朝那事儿的《金瓶梅》,里面有很多这方面的描述,作为一个见女人小弟弟就往上翘的淫棍,西门庆欲海无边。

《另一只眼看金瓶梅》一书作者、“金学家”黄强称,西门庆在性事方面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性欲的异常旺盛,可以不分昼夜,纵情淫乐;第二,为了享乐,丝毫不顾及对方身体状况,生理特点,即使在女人经期也要交欢;第三,错乱的性欲,不仅对女人有欲望要求,而且有断袖之癖,与书童的同性恋、肛交以及品箫;第四,性虐待,把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最喜欢做的活儿就是“烧情疤”。

黄先生从学术角度,对本来存在于中国古代情人间的“烧情疤”现象作过研究,特别对西门庆的“烧情疤“行为进行了解读,认为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性文化现象,在明清时期的情人间很流行。

除了普通人家男女,在风月场,妓女对日久生情的嫖客也往往以“烧情疤”表达感情,但烧的部位一般不选隐私的地方,选择在膀子、大腿上烧的多,且以铜钱烙纹为主。

说得不好听一点,西门庆就是一头发情的公牛,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色魔,他一生过着荒淫的生活,最后活活死在色子上,在阴间也成了风流鬼。

西门庆对女人的嗜好已表现为一种病态,只要长女性生殖器的他都有兴趣,无论是把兄弟的老婆,还是仆人的媳妇、行院的妓女、家中的丫鬟,他统统都有“性”趣。

《金瓶梅》中交代,西门庆随身带有多种淫器和春药,供随时纵欲。

在得手后,从不会忘记在女人身上留下曾“到此一游”的标记,上演“烧情疤”的淫戏。

西门庆与如意儿纵欲时有一段描写,西门庆道:“我儿,我心里要在你身上烧柱香儿。

”老婆(如意儿)道:“随爹拣着烧。

”西门庆令她关上房门,把裙裤脱了,仰卧在炕上。

西门庆袖内还有烧林氏剩下的三个烧酒浸过的香马儿,撇去她抹胸儿,一个坐在她心口内,一个坐在她小肚儿底下,一个按在她X(“毛”加一个“必”)毡盖子上,用安息香齐点着。

那话下边便插进牝中,低着头看着拽,只顾没棱露脑往来送进不已。

又取过镜台来,傍边照看。

须臾,那香烧到肉根前。

夫人蹙眉啮齿,忍其疼痛,口里颤声柔语,哼成一块,没口子叫:“达达爹爹,罢了我了,好难忍也。

”这里的烧香就“烧情疤”。

被西门庆搞到手的女人,不只如意儿、王六儿让他烧,官宦人家出身的寡妇林太太,委身于西门庆后也,愿意让他在自已身子上留下偷情的印痕:“当下西门庆就在这婆娘心口与阴户烧了两柱香,许下明日家中摆酒,使人请她同三官儿娘子去看灯玩耍子。

”黄先生认为,“烧情疤”来源于佛教,出家人为僧前必须进行剃度,剃度标志着出家人告别红尘,开始遁人空门。

剃度仪式要经过“三坛同受”的戒律:初坛传沙弥、沙弥尼十戒;二坛传比丘、比丘尼具戒足;三坛传菩萨戒。

三传戒都要烧香疤,即在受戒者头顶燃香,燃香之处就不会再长出头发,留下鲜明的疤痕,外人一见即知此人受过菩萨戒,并可根据疤痕数目,判断其身份。

烧香疤被视为信奉佛教,已无七情六欲者对佛的一种誓约,皮肉虽苦,却是虔诚的表示。

但是没有想到这一不沾女色的受戒方式,会被借用到男女偷情、定情行为上。

“烧情疤”是两情相悦的结果,以示心诚情浓,心甘情愿。

但“烧”时女人是要忍受很大肉体痛苦的,西门庆在如意儿身上烧时,如意儿的反应就是“蹙眉啮齿,忍其疼痛”。

“烧情疤”到底是何时开始在情人间悄然流行的?《如意君传》中有一段描写:后(指武则天)谓敖曹曰:“我闻民间私情,于白肉中烧香疤者,以为荚谈,我与汝岂不可为之?”因命龙涎香饼,对天再拜,设誓讫,于敖曹尘柄头烧讫一圆,后于牝颅上烧一圈,且曰:“我为汝以痛始,岂不以痛终乎?”既就寝。

《如意君传》成书刊刻在《金瓶梅》之前,《金瓶梅》在性爱描写上借鉴了此书的手法。

因而可以推测,在明代之前,男女间已存在“烧情疤”之俗,既然武则天也在情人身上烧过“情疤”,那么“情疤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唐代了。

“烧情疤”有性虐的倾向,表现出一种变态的占有俗。

有学者作过比喻,在女人身上“烧情疤”,和马的主人用烧红的铁块,在马屁股上烙上印记,说明这马匹马是我家的一样,男人也把女人当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并以这种“疤”的存在,多少女人身子上有他的“疤”作为炫耀的资本和“采花”收成。

如西门庆在被他睡过的女人身子上都留下了记号,那“疤”里的“情”份就没有多少吧。

当然,西门庆能到哪“烧”哪见谁“烧”谁,也是因为他钱。

如,王六儿被西门庆勾搭上后说:“我的亲达,你要烧淫妇,随你心里拣着那块只顾烧,淫妇不敢拦你。

左右淫妇的身子属了你,顾的那些儿了!”西门庆道:“只怕你家里的嗔是的。

”老婆(王六儿)道:“那忘八七个头八个胆,他敢嗔!他靠着那里过日子。

”(第61回)这里说得很清楚,王六儿让西门庆“烧”,而且不怕被丈夫看到后骂她,除了碍于西门庆的淫威,就是图财。

所以嘛,西门庆也知道这女人的贱和心思,毫不顾忌在她身上烧了三处香,大发了一番淫威。

当然啦,过去情人间流行“烧情疤”,也不排除有的是性心理出现了问题。

有人在进行性行为时,通过摧残自己或对方的肉体才能产生性快感,只有在施虐和受虐过程中才能享受性生活。

如果是因为这原因而“烧情疤”,那就是性虐行为了。

有学者这样表述性虐:“故恋爱中屈从异性,求媚取欢,愿意跪在其膝下,全然成为俘虏。

甚者,虽被异性罚骂鞭打,刀割火炙,竟不以为苦,反而心感快乐,促进性的兴奋。

进而由残酷行为演变性的拜物狂,于是更有伤害对方,以疗嫉妒之心。

”印度古代《爱经》也有这样的说法:“热情的极度,殴打异性身体的某部分是性爱的伴随。

”此处即指性虐。

现代医学研究已证明,通过性虐,或被性虐才能达到快感,是一种病。

古代男子五种偷情术:男性偷情精髓已尽在其中人类自打认识了性,男女之间的偷情行为估计就出现了,好比这个世界有了战争,便随即出现间谍一样。

间谍的伎俩可谓千变万化,男女偷情却也异彩纷呈。

赵炎曾撰写过古代女子偷情的诸多借口,应部分读者要求,再说说古代男人是如何偷情的。

不去研究不知道,一经涉猎,居然大跌眼镜:古代男人偷情术颇有些现代痕迹,敢情现代男人偷情都是古代人教的。

所谓男人不坏,女人不爱,为了赢得女人爱,男人只能去变坏。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现代男人偷情有先贤遗风。

按说,古代男人社会地位高,家中可以三妻四妾,出外可以青楼妓馆,在性问题上应该不会感到压抑。

但是,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特别是在女人的问题上,男人似乎永远也感觉不到满足。

大概是家花不如野花香的缘故,孩子永远是自己的好,老婆永远是别人的好。

难怪那些有名帝王的后宫有着成千上万的小老婆,还四处搜寻人间美色;难怪民间传说唐伯虎家里有八个如花似玉的老婆,还去纠缠秋香;更难怪网络间曾流行过的一句歌词:路边的野花不要采?不采白不采。

据史料记载,唐代贞观三年二月,大臣杜如晦升为尚书右仆射,与房玄龄共同掌管朝政。

因为选拔官吏之事异常繁冗,需要连续值班,太宗李世民念其辛苦,就派宫女两名前往侍候。

此时的杜如晦四十五岁,身体倍棒,精力充沛,皇帝送礼,自然笑纳,一连两个月乐不思家。

此事居然被他老婆知道了,至于是谁泄的密,笔者不清楚,书上没有写。

一场家庭风波就此掀起,老婆骂他没良心,有了新人忘了旧人。

杜如晦却振振有词:皇上安排的,我能拒绝吗?要吵架找皇上吵去。

这不是废话吗?他老婆吃了豹子胆,敢去找皇上?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让我想起现在男人偷情,也会说如此借口,或陪领导娱乐,或有客户相邀,不一而足。

在唐代高宗主政时期,还曾发生过一则有趣的故事:和静县主(李元吉之女)的丈夫叫薛元超,因为好学又善于文辞,参与过《晋书》的修撰,所以结交了一帮文学朋友,免不了经常有诗词唱和之类的应酬,和静县主对此颇多怨言。

永徽五年(654年),他出任饶州刺史,离开了京城,应酬更加多了,还与不少歌女保持着那种关系。

和静县主也不是吃素的,她只是喝醋,毕竟是李世民的亲侄女,高宗李治的亲堂姐,派人回京向皇帝告状。

不久,李治就下旨责问薛元超,为何让和静县主受委屈?薛元超回答说:陛下,都是这酒精闹的,臣已打算戒酒了,您瞧好吧!把偷情的事情归罪于喝酒,因为酒可乱性,是个不错的借口。

现代男人发生婚外情,这样的借口也很常见,类似“酒后乱性,蓝颜知己变成性伴侣”的文章比比皆是。

据赵炎统计,调剂生活之借口,也常常被现在的男人使用,工作累,压力大,找个女人调剂一下偷偷情,至于老婆闹腾,随她去吧,反正不会闹翻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