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家族遗 传中, BPD有关的人格因素的遗传(冲动性和不稳定的情感)

合集下载

了解边缘人格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

了解边缘人格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

了解边缘人格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边缘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简称BPD)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特征包括情绪不稳定、自我认同问题、人际关系困难等。

本文将介绍边缘人格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心理障碍。

一、边缘人格障碍的分类边缘人格障碍在国际疾病分类系统(ICD)和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中都有明确的分类。

根据DSM-5,边缘人格障碍被归类为个人格障碍的一种,与其他个人格障碍(如反社会人格障碍、孤独人格障碍等)有所区别。

二、边缘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根据DSM-5,边缘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包括以下九个方面:1. 强烈的恐惧被遗弃,不论是实际上的还是想象中的;2. 极度不稳定的人际关系,表现为交替的理想化和贬低他人,以及快速的情感波动;3. 持续的自我认同问题,包括不稳定的自我形象和自我价值感;4. 冲动性行为,例如过度食用、滥用药物、自残等;5. 反复出现的自杀威胁或自杀行为;6. 情感不稳定,经常出现愤怒、易怒或焦虑等情绪;7. 感觉被空虚所填满,追求刺激或无聊;8. 暂时性的精神错乱,例如短暂的偏执妄想或强迫行为;9. 持续的紧张感或焦虑,常常伴随着身体症状,例如头痛或胃痛等。

三、边缘人格障碍的特点与表现边缘人格障碍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情绪不稳定:患者常常经历情绪快速波动,从极度的兴奋转为深度的沮丧,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

2. 自我认同问题:患者对自己的身份和价值感常常感到困惑,缺乏稳定的自我认同。

3. 人际关系困难:患者常常表现出对他人的理想化或贬低,容易产生冲突和矛盾,导致人际关系的不稳定。

4. 自我伤害和自杀行为:患者常常有自残行为或自杀威胁,这是他们应对情绪困扰的一种方式。

5. 冲动性行为:患者常常表现出冲动行为,例如滥用药物、过度食用、不负责任的性行为等。

四、边缘人格障碍的治疗方法边缘人格障碍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两个方面。

bpd的医学名词解释

bpd的医学名词解释

bpd的医学名词解释BPD,即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影响着个体的情绪、认知和行为。

本文将从定义、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解释BPD的医学概念。

定义:边缘性人格障碍(BPD)是一种复杂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不确定自我身份、人际关系困难和冲动行为等特征。

这种障碍通常在早年成年期开始,对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

BPD的症状包括转换性思维、情感波动、自我毁灭、寂寞感和接触困难。

症状:BPD的症状表现广泛,包括情绪不稳定、冲动行为、自我伤害、空虚感和认知问题等。

患者常常感受到极端和快速的情感波动,从愤怒、焦虑到抑郁,情绪不确定性给患者造成了巨大的困扰。

冲动行为包括过度食用、滥用药物、自残等,这些行为可能是为了缓解内心的压力。

自我伤害常常出现,以切割、烫伤等方式体现,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空虚感常常伴随着对待人际关系困难的患者,他们可能对自己的存在感到质疑,并经历着无处可去的孤独感。

认知问题体现在负面的自我评价、分裂观念和失去对现实的感知等方面。

诊断:诊断BPD是基于对患者症状和功能影响的综合评估。

虽然没有特定的生物标志物来确定BPD的存在,但心理评估和症状评估可以提供有力的诊断依据。

心理评估通常包括面谈、问卷和心理量表等,以了解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症状。

症状评估通常包括查询自我伤害、情绪波动和心理功能等方面的信息。

诊断BPD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心理障碍,如抑郁症和人格障碍。

治疗:治疗BPD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包括心理疗法、药物治疗和社会支持等多种手段。

心理疗法是治疗BPD的主要方法之一,如认知行为疗法(CBT)、方案化短期疗法(Schema Therapy)和边缘性人格障碍治疗方法(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等。

这些疗法旨在帮助患者改变消极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和人际关系技巧。

边缘人格障碍的生物学基础与遗传因素探究

边缘人格障碍的生物学基础与遗传因素探究

边缘人格障碍的生物学基础与遗传因素探究边缘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简称BPD)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特征包括情绪不稳定、自我认同困惑、人际关系困扰以及冲动和自残行为。

虽然边缘人格障碍的确切原因尚不明确,但研究表明,生物学基础和遗传因素在其发展和表现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神经生物学因素边缘人格障碍与神经生物学因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研究发现,BPD患者的大脑结构和功能存在显著差异。

例如,影像学研究显示,BPD患者的海马体和前额叶皮质等脑区的体积和功能异常,这些区域与情绪调节和认知控制密切相关。

此外,神经递质的异常水平也与BPD的发展有关。

例如,血清5-羟色胺水平下降可能与BPD患者的冲动和自残行为有关。

二、基因遗传因素边缘人格障碍的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家庭和双生子研究表明,BPD在家庭成员和同卵双生子中的发病率较高。

遗传研究发现,BPD与多个基因的关联性显著,这些基因与情绪调节、认知控制和社会认知等相关。

例如,5-羟色胺转运蛋白基因(SLC6A4)的多态性与BPD的发病风险增加相关。

此外,研究还发现,B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COMT(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等基因也可能与BPD的发展有关。

三、早期环境因素虽然生物学基础和遗传因素对边缘人格障碍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早期环境因素也不容忽视。

研究表明,儿童期的早期创伤经历,如虐待、忽视或早期分离,与BPD的发病风险增加相关。

这些创伤经历可能导致儿童的情绪调节和认知控制能力受损,进而增加BPD的发展风险。

综上所述,边缘人格障碍的发展和表现受到生物学基础和遗传因素的影响。

神经生物学因素,包括大脑结构和功能异常以及神经递质水平的改变,与BPD的发展密切相关。

遗传研究表明,多个基因与BPD的发病风险增加相关。

此外,早期环境因素,如儿童期的早期创伤经历,也可能对BPD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边缘人格障碍与自闭症的区别与联系

边缘人格障碍与自闭症的区别与联系

边缘人格障碍与自闭症的区别与联系引言:边缘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简称BPD)和自闭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简称ASD)是两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尽管它们在症状表现和发病机制上存在一定的区别,但也有一些相似之处。

本文将探讨边缘人格障碍与自闭症的区别与联系,希望能够加深对这两种心理障碍的理解。

一、边缘人格障碍的特征:边缘人格障碍是一种复杂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自我认同困惑、人际关系不稳定以及冲动行为等症状。

患者常常感受到强烈的情绪波动,情绪易于失控,常常出现自杀倾向或自残行为。

此外,边缘人格障碍患者对自己的认同感和自尊心常常存在困惑,难以建立稳定的自我形象。

他们也往往难以建立和维持稳定的人际关系,容易出现亲密关系的焦虑和恐惧。

冲动行为是边缘人格障碍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包括滥用药物、过食或暴食、自残等。

二、自闭症的特征: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交互动和沟通能力的缺陷,以及重复刻板的行为和兴趣。

自闭症患者常常表现出对社交互动的困难,缺乏理解他人的能力,对非语言和语言交流存在障碍。

此外,他们也表现出刻板重复的行为模式,如重复摆弄物品、固定的兴趣爱好等。

自闭症患者对于环境的变化也往往表现出极度的敏感性,对于不熟悉的事物和情境常常感到焦虑和不安。

三、边缘人格障碍与自闭症的区别:1. 症状表现上的区别:边缘人格障碍患者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和人际关系不稳定等症状,而自闭症患者则主要表现为社交互动和沟通能力的缺陷。

边缘人格障碍患者情绪易于波动,而自闭症患者则缺乏理解他人的能力。

此外,边缘人格障碍患者常常出现冲动行为,而自闭症患者则表现出刻板重复的行为模式。

2. 发病机制上的区别:边缘人格障碍的发病机制涉及到遗传、生物化学和环境等多个因素,但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自闭症的发病机制则主要涉及到遗传和神经发育异常等因素。

人格障碍的危险因素

人格障碍的危险因素

人格障碍的危险因素心理咨询师吴剑2019年1月19日人格障碍PD是一种偏离所在社会文化期望的,持久的行为方式或者内在体验,可以导致社交与职业功能损害或者内心痛苦。

国外人格障碍的发生率是2.8-13%,各种人格障碍发病率波动。

我国的人格障碍发病率是0.01%,另外的调查显示是2.49%,人格障碍的原因复杂,人格障碍是在具有生物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同时遭受环境有害因素的影响形成。

不同类型的人格障碍受到遗传和环境的作用有区别。

男性,年龄小是人格障碍的危险因素。

童年经历,特别是头脑受到虐待的历史是人格障碍的危险因素。

家庭环境对人格发育至关重要,人格障碍的危险因素包括父母的拒绝和偏爱,父母关系不和,家庭收入低,独生子女,单亲家庭。

遗传对易患性所起作用的程度称为遗传度,是因为遗传因素所引起的差异在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引起的差异之间所占比例。

遗传度高,说明遗传因素在疾病发病的作用就重要。

人格障碍有比较高的遗传度。

工具使用,人格诊断问卷pdq4,国际人格障碍检查表iode,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有过分干涉,情感温暖,过度保护,归罪,拒绝15种教养方式。

结果显示,父母过度保护型,偏爱型,否认拒绝型养育方式,父母关系不良是人格偏离和人格障碍的危险因素,情感温暖型的养育方式,父母同住年限长是保护因素。

父母否认拒绝给子女造成很多心理冲突,在社交中更容易担心自己的行为被指责,从而过分苛求自己的行为表现,形成不良的人格特点,发展成为人格偏离和人格障碍的高危人群。

否认拒绝型的养育方式降低子女的自尊水平,导致子女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影响子女的人格。

父母过度保护阻碍子女独立性和社交能力的发展,使子女形成缺乏自信,过分自我约束和依赖的不良人格特点。

家庭环境对子女的心理,行为发育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父母关系不和,单亲家庭是人格障碍的危险因素。

父母关系不和,离婚,容易使子女产生不安全感,残缺感,敏感多疑,自卑,敌意,偏执,焦虑水平高,发展成为人格偏离和人格障碍的高危人群。

bpd文档

bpd文档

BPD (边界性人格障碍)文档1. 引言边界性人格障碍(BPD)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影响了许多人的生活。

这种障碍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困扰,同时也给他们的家人、朋友和社交关系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本文档将探讨BPD的定义、症状、诊断标准以及常见的治疗方法。

2. BPD的定义BPD是一种严重的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自我认同问题、人际关系困难以及冲动和自残行为。

这些症状会导致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经历持久的情绪低落、孤独感、恐慌和愤怒。

3. BPD的症状BPD的症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3.1 情绪不稳定患者常常经历情绪的极端起伏,从极度兴奋到深度绝望。

他们可能会经历灾难性的情感爆发,情绪迅速转变,表现出急躁、易怒、情绪波动和情感空虚等症状。

3.2 自我认同问题BPD患者常常对自己的身份、价值和目标感到模糊和不确定。

他们可能会经历自我怀疑、自我厌恶和自我毁灭的感觉,导致自尊心的不稳定。

3.3 人际关系困难BPD患者在人际交往中经常遇到困难。

他们可能会经历重度的冲突、争吵、失去亲密关系的恐惧和强烈的分离焦虑。

他们也可能表现出对他人的强烈依赖和恐惧的接近行为。

3.4 冲动和自残行为BPD患者经常表现出冲动和自残行为,这是他们试图缓解内心痛苦和恐惧的一种方式。

这些行为可能包括过度食量进食、滥用药物和酒精、自我伤害和自杀行为。

4. BPD的诊断标准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的标准,诊断BPD需要满足以下条件:•持续的情绪不稳定,表现为强烈而不适当的愤怒、焦虑或悲伤;•持续的冲突和人际关系问题,包括相互推崇和强调人际关系的极度依赖;•持续的自我认同问题,表现为不稳定的自我形象或性别身份;•持续的冲动和自残行为,例如过食、滥用药物和自我伤害;•心理行为方面的不稳定,例如意识涣散、分离感、幻觉和错觉。

5. BPD的治疗方法BPD的治疗通常是综合性的,结合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5.1 辅导和心理疗法认知行为疗法、边界治疗和心理动力学疗法是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

边缘性人格障碍课件

边缘性人格障碍课件

02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症状表 现
情感不稳定
情绪波动大
患者常常表现出极端的情绪变化 ,如从极度兴奋迅速转为抑郁或 愤怒。
易焦虑和紧张
患者常常感到焦虑和紧张,对未 来过度担忧,缺乏安全感。
自我形象、目的及手段的持续不稳定
自我认同模糊
患者对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和目标常常改变,缺乏稳定的自 我认同。
生活无计划和无目的
心理动力疗法
辩证行为疗法(DBT)
教授患者应对情绪波动和自我伤害行 为的技能,提高情绪调节和应对压力 的能力。
探索患者的无意识冲突和过去经历的 影响,促进自我理解和情感整合。
药物治疗
01
02
03
抗抑郁药
用于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 和焦虑情绪,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SSRIs)。
抗精神病药
用于治疗患者的精神病性 症状和情绪不稳定,如第 二代抗精神病药(SGAs )。
04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预防与 日常护理
提高公众对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认识
总结词
提高公众意识
详细描述
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认识,减少误解和歧视,促进社会接纳和理解。
加强家庭教育
总结词
家庭教育指导
详细描述
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和培训,帮助家长了解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表现和应对方法,改善家庭环境,促进家庭成员间的 理解和支持。
提供专业心理咨询和治疗资源
总结词:专业支持
详细描述:建立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体系,提供针对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个体和 团体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疗法等,帮助患者应对心理困扰,改善 生活质量。
建立支持系统,提供日常护理与支持
总结词
日常护理与支持

科普:什么是PBD(边缘性人格障碍)

科普:什么是PBD(边缘性人格障碍)

科普:什么是PBD(边缘性人格障碍)PBD情绪,通常指的是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简称BPD)患者的情绪表现。

这是一种复杂且严重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人际关系、自我形象和行为的不稳定,并伴随多种冲动行为。

以下是对PBD情绪特点的详细阐述:一、情绪的高度敏感性和不稳定性1.情感门槛低:BPD患者对情感反应非常敏感,即使是微小的刺激也可能引发强烈的情绪反应。

2.情感强度大:当体验到某种情感时,BPD患者的情感强度往往比普通人更高,可能表现为极端的喜悦、愤怒、悲伤或恐惧。

3.情感持续时间长:BPD患者的情感反应不仅强烈,而且持续时间也较长,可能长时间沉浸在某种情绪状态中无法自拔。

二、情绪的快速波动BPD患者的情绪往往在短时间内发生剧烈波动,可能从一种极端情绪迅速转变为另一种极端情绪。

这种情绪的快速变化使得患者难以预测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三、情绪导致的冲动行为由于情绪的高度不稳定性和快速波动,BPD患者很容易在情绪驱使下做出冲动行为。

这些行为可能是自残、自杀威胁、暴力攻击他人等危险行为,也可能是不负责任的决策或行为。

四、情绪与人际关系的相互影响BPD患者的情绪状态往往与人际关系密切相关。

他们可能因为害怕被抛弃而疯狂努力维持关系,但又因为情绪波动而破坏这些关系。

这种不稳定的人际关系模式加剧了他们的情绪困扰。

五、情绪与自我认同的冲突BPD患者常常对自己的身份和价值感到困惑和矛盾。

他们可能无法形成稳定的自我认同,经常在不同的自我形象之间摇摆不定。

这种自我认同的冲突也加剧了他们的情绪不稳定。

六、情绪管理策略对于BPD患者来说,情绪管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以下是一些可能有助于缓解PBD情绪的策略:1.深呼吸和放松练习:通过深呼吸和放松练习来降低身体的紧张感,从而缓解焦虑和恐惧等负面情绪。

2.正念冥想:通过正念冥想来提高对当下时刻的觉察力,减少杂念和情绪困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代际-脑-经验模型”理解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病理机制梁耀坚1,钟杰2,*(1.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系,中国香港;2.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北京100871)【摘要】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personalitydisorder,BPD)在西方是一种常见的人格障碍,而在中国大陆没有进入CCMD诊断系统,因此缺乏相应的研究。

本文将对BPD的临床现象学内容进行回顾和澄清,并在国外有关研究BPD的脑神经科学、神经生化学和发展心理病理学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建立了“代际—脑—经验模型”(Intergenera-tionalBrain-and-ExperienceModel,IBEM),并以之为线索探讨BPD的病理机制,以期深入理解BPD作为一种人格障碍的独特性,最后对在我国大陆开展BPD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边缘性人格障碍;病理心理学;诊断中图分类号:R39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611(2006)03-0258-05UnderstandingthePathogenesisofBorderlinePersonalityDisorderUsingtheIntergenerationalBrain-and-ExperienceModelFreedomYKLeung,ZHONGJiePsychologyDepartment,ChineseUniversityofHongkong,Hongkong,China【Abstract】Borderlinepersonalitydisorder(BPD)isverycommonamongpsychiatricpatientsintheWest.TheCCMD-3(ChineseClassificationofMentalDisorders,Versionthree),however,doesnotcontaintheBPDdiagnosis,andfewsystem-aticstudieshavebeenconductedtoexploretheconstructvalidityandprevalenceofBPDinChina.Inthisreview,wefirstreviewtheempiricalevidencerelatedtoBPD.Moreover,anIntergenerationalBrain-and-ExperienceModelisproposedtohelpclinicianstounderstandthepathogenesisofBPD.FuturedirectionsofBPDresearchinChinaarealsodiscussed.【Keywords】Borderlinepersonalitydisorder;Psychopathology;Diagnosis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personalitydisorder,BPD)在西方是一种常见的人格障碍,以情绪敏感、冲动行为、不稳定的自我形象和人际关系为临床特征,患者往往具有较大的社会功能损害,并存在10%的自杀率(高于普通人群50倍)[1]。

BPD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2%,在精神科病人中检出率较高:门诊病人为10%,住院病人为20%,女性的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70%比30%)[2]。

由于较高的自杀死亡率以及在治疗上的困难,BPD成为西方精神病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

由于BPD一直没有进入CCMD的诊断系统,国内有关BPD的研究论文极少,笔者以"边缘性(型)人格障碍"为关键词,从中国期刊网(1994-2005年)仅检索到直接与BPD有关的文献15篇。

从这些文献中可以看到在我国精神病学界中,关于BPD是否可以成为独立的诊断存在争论[3,4]。

本文将先对BPD的临床现象学内容进行回顾和澄清,并在国外有关研究BPD的脑神经科学、神经生化学和发展心理病理学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建立了“代际—脑-经验模型”(IntergenerationalBrain-and-ExperienceModel,IBEM),并以之为线索探讨BPD的病理机制、及其临床特征与病理机制的联系,以期深入理解BPD作为一种人格障碍的独特性,最后对在我国大陆开展BPD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1诊断标准与临床特点在DSM-IV-TR中,BPD的诊断标准共有九条[1]:①极力回避现实的或者想象的被抛弃(BPD-1);②在极端理想化和过分贬低之间不断变化的不稳定的紧张的人际关系(BPD-2);③身份感的紊乱,显著持久的自我感和自我意像不稳定(BPD-3);④可导致潜在的自伤冲动(满足2个,如:挥霍、性乱交、物质滥用、违章驾驶、暴食)(BPD-4);⑤经常性的自杀,作势或者威胁要自杀,或自伤、自残行为(BPD-5);⑥显著的情绪反应所致的情绪不稳定(如:紧张、发作性焦虑、易激惹)(BPD-6);⑦慢性的空虚感(BPD-7);⑧不适当的紧张愤怒或难控制的愤怒(经常发火,不断发怒,经常斗殴)(BPD-8);⑨短暂的、应激性的偏执观念或严重的分离症状(BPD-9)。

符合九条标准中的任何五条即可被诊断为BPD,但有研究表明BPD的临床症状可以归结为四大类核心症状:情感扰乱、冲动行为、不稳定的人际关系、紊乱的认知系统,据此分类可以将BPD与其他人格障碍有较好的区分[5]。

情感失调(mooddysregulation)是BPD患者的第一类核心症状,患者一方面可能会体验到烦躁不安、愤怒、悲哀、惊恐以及慢性的空虚(这种空虚感是非常深层的),而另一方面又会体验到与上述情况相对立的兴奋感。

这种多方面的情绪扰乱是BPD区别于其他群体的重要特征[6]。

此外,BPD患者的情绪波动极大,可在一天内多次在烦躁不安和正常情感状态之间转变,且不同情绪之间的转变过程非常迅速,可以瞬间从狂喜转变为不可抑制的愤怒[7],这是BPD区别于双向情感障碍的重要特征。

冲动行为失调(impulsedysregulation)是BPD患者的第【基金项目】本研究获得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系提供的“香港-中国大陆科研合作基金”资助;*通讯作者二类表现,包括两个方面:①攻击性的冲动行为:对自己(如自伤、自残和自杀行为)或对别人(如身体或语言攻击);②一般形式的冲动行为,如冲动性的物质滥用、暴食、挥霍、赌博、语言攻击、淫乱等行为[7]。

第三类临床表现是不稳定的人际关系,BPD患者在人际关系中不断在极端亲密和对立之间急剧转换。

患者对亲密的依赖性很高,因而对被抛弃有一种强烈的恐惧感。

经常性的情感扰乱与冲动行为失调,亲密关系质量因此严重受损。

这种以反复冲突和分手为特点的关系模式不仅发生在亲密关系上,也发生在与普通人的交往过程中。

第四类核心症状是认知系统的紊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严重的自我同一感的紊乱(如忽好忽坏的自我感);②40%的BPD患者报告有类精神病性的症状[8],如短暂的、有限的、基于现实的错觉和幻觉;③14%的BPD患者报告曾经有真性错觉或幻觉,多在伴随重度抑郁时出现[8]。

值得注意的是BPD患者的认知紊乱症状与类精神病症状多与应激有关,且后者具有与其他人格障碍和精神分裂的鉴别意义[8]。

2BPD的病理机制过去20年中大量的遗传学、脑科学和心理病理学研究为理解各种心理疾病的病因和临床症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为了能更好的理解BPD的病理机制,本文在整合过去有关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从发展病理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代际—脑-经验模型”(IBEM),该模型的基本观点包括:①BPD患者存在上代基因遗传所决定的易感素质[7,9],主要包括情绪和冲动行为失调的神经生物易感性[10,11];②儿童大脑发育过程的重要时期中出现的长期的不良经验,如身体、性或心理的虐待,会带来儿童脑神经生化系统和结构的不良改变[12,13],尤其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HPA)、自主神经系统(ANS)和边缘系统的改变[12,14],从而增加了BPD及其众多共病的易患性;③遗传因素与不良环境应激因素交互作用[9,15],并经过长期的发展在青少年或成年期具备了边缘性人格的脑神经生物学基础(neurobiologicalpredispositions)[9,16],并在成人后与不良环境刺激的交互作用下发展为BPD(患者因其人格特点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更多的应激事件[17,18],特别是因情绪和冲动行为失调带来的不稳定的人际关系[17,19],形成恶性循环)。

下面本文将首先从生物因素(遗传、生物化学、脑科学)和成长或环境因素方面对有关BPD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然后从代际脑-经验模型的角度阐述BPD的病理机制。

2.1生物因素2.1.1遗传BPD患者的一级亲属中BPD的发病率约11.5%[11],但无法排除环境因素的影响。

双生子研究为遗传的作用提供有力的证据,Torgersen等研究了221对双生子(92对同卵双生子、129对异卵双生子),发现在同卵双生子中有35%、异卵双生子中有7%的可能性共患BPD,表明了遗传因素对BPD发病的重要影响[20]。

对人格障碍所包含的特质进行多变量基因分析后鉴别出4个因素,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因素是“情绪失调”,主要包括不稳定的情感、认知功能和人际关系,而遗传在这个与BPD特征有很大相似性的因素中所占的比重为47%[21]。

此外,Silverman等的研究指出BPD的家族遗传中,BPD有关的人格因素的遗传(冲动性和不稳定的情感)可能比临床上的BPD症状分类更稳定,这些因素的遗传存在一定的独立性[22]。

2.1.2生物化学生物化学理论认为,任何一种人格类型以及它的病态类型都能找到与之相应的生物根源。

在边缘性人格障碍中,主要的方面是包括:①情绪失调:不稳定的情感与强烈的愤怒情绪;②冲动性(impulsivity):冲动控制困难以及冲动不顾后果的行为[21]。

情绪失调是边缘性人格障碍一个主要方面。

有对照研究表明毒扁豆酶(胆碱脂酶抑制剂)会引发BPD患者的抑郁反应,该现象被认为与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的不稳定情感特质有关[23]。

而普鲁卡因会激发患者的烦躁不安情绪和分离症状,而这种反应能够被边缘系统中的类胆碱系统部分调节,因为边缘系统是对外来刺激做出评价并且激活情绪反应的关键部位[24]。

此外,去甲肾上腺素系统在BPD患者的不稳定情感特质方面也起到重要的作用[23],同时去甲肾上腺与人格障碍患者的攻击性行为有关[25]。

冲动性是clusterB人格障碍中最明显的症状之一,特别是在边缘性人格障碍和反社会性人格障碍中。

有关双生子和收养的研究证明冲动性攻击行为具有遗传性[26],并与大脑前额页眶上回和扣袋皮层血清素的活性下降有关[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