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摄像与编辑》标准教案(给学生)
影视编辑课程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名称:影视编辑基础教程授课对象:影视制作专业学生授课课时:8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影视编辑的基本概念和流程。
2. 掌握常用影视编辑软件的基本操作。
3. 学会运用编辑技巧创作简单的影视作品。
4. 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艺术创造力。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影视编辑概述1. 教学目标:了解影视编辑的定义、作用和发展历程。
2. 教学内容:- 影视编辑的定义- 影视编辑的作用- 影视编辑的发展历程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第二课时:影视编辑软件介绍1. 教学目标:熟悉常用影视编辑软件的特点和功能。
2. 教学内容:- Adobe Premiere Pro- Final Cut Pro- DaVinci Resolve3. 教学方法:演示法、实践操作法第三课时:影视剪辑基础1. 教学目标:掌握影视剪辑的基本技巧。
2. 教学内容:- 剪辑的概念- 剪辑的基本步骤- 剪辑技巧:节奏、蒙太奇、镜头切换等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第四课时:音频编辑1. 教学目标:了解音频编辑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2. 教学内容:- 音频编辑的概念- 音频剪辑技巧:剪辑、混音、降噪等- 音频效果:淡入淡出、回声、混响等3.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践操作法第五课时:视频转场效果1. 教学目标:掌握视频转场效果的应用。
2. 教学内容:- 转场效果的概念- 常用转场效果:滑动、擦除、溶解等- 转场效果的应用技巧3.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践操作法第六课时:色彩校正1. 教学目标:了解色彩校正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2. 教学内容:- 色彩校正的概念- 色彩校正的步骤- 色彩校正的技巧3.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践操作法第七课时:影视作品创作1. 教学目标:运用所学知识创作简单的影视作品。
2. 教学内容:- 视频脚本编写- 视频拍摄技巧- 视频剪辑技巧3. 教学方法:实践操作法、小组讨论法第八课时:课程总结与考核1. 教学目标:总结课程内容,进行课程考核。
电视摄像与编辑课程设计

电视摄像与编辑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电视摄像的基本原理,掌握摄像设备的操作方法和使用技巧。
2. 学生能掌握电视编辑的基本流程和技巧,包括剪辑、特效、音频处理等。
3. 学生了解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包括前期策划、中期拍摄和后期制作。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摄像技巧进行拍摄,捕捉合适的画面,具备一定的构图审美能力。
2. 学生能够熟练使用编辑软件,完成视频剪辑、特效添加和音频调整等操作。
3.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一个简单的电视节目制作,具备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电视媒体制作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欲望。
2. 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提高他们的时间管理和组织协调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使他们懂得尊重他人、倾听意见,培养良好的沟通习惯。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学生特点:初中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激发兴趣和引导学习。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设计有趣实用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指导,确保课程目标的达成。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电视摄像与编辑的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电视摄像基础知识:包括摄像机的工作原理、摄像设备的使用方法、拍摄技巧和构图原则。
- 教材章节:第一章《电视摄像基础》- 内容安排:讲解摄像机种类、镜头、曝光、聚焦等基本概念,进行实际操作演示。
2. 电视编辑技巧:介绍编辑软件的使用、视频剪辑、音频处理、特效制作等。
- 教材章节:第二章《电视编辑技巧》- 内容安排:学习编辑软件的基本操作,掌握剪辑技巧,了解音频编辑和特效制作。
3. 电视节目制作流程:讲解电视节目的策划、拍摄和后期制作过程。
- 教材章节:第三章《电视节目制作》- 内容安排:分析电视节目制作案例,讨论策划方案,学习拍摄和后期制作流程。
《影视摄像与剪辑》课程教学大纲

《影视摄像与剪辑》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影视摄像与剪辑课程编号:05010159教学对象:二年级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英文名称:一教学目的和任务:1、掌握视听语言原理、提高摄影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2、掌握动态摄影技巧和摄像技能,通过影像记录光线运动特征。
熟练使用摄像技术进行摄影创作。
3、了解剪辑基础,通过剪辑是所拍摄的能容以蒙太奇形式展现。
二教学原则和要求:结合摄影专业特点设置影像表达课程,通过对摄像与后期编辑学习,熟练掌握摄像的基本方法,提高动手能力,拍摄出出符合自己创意要求的高质量的摄影作品,为摄影专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方法:分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理论讲述原理配合观看获奖短片,了解影视拍摄与剪辑的关系。
实践方面是巩固所学掌握操作,在教学过程中以示范分析辅导掌握摄影技巧与剪辑技巧。
四授课年限和学时安排:授课学期:二年级下学期周学时:16学时总学时:64学时(4周)学分:3五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第一周:采用课堂讲授理论知识,讲授基本摄影原理和掌握摄影器材。
第二周:观看和分析摄影作品,详细介绍摄像实际操作方法。
第三周:做好分镜头剧本,设计好分镜头画稿。
第四周:选景,进行实地的拍摄、镜头角度的运用。
检查拍摄完的素材,补拍镜头。
六课堂作业:第一周:阅读影像资料及有关书籍;第二周:观看和分析摄影作品,写出有关影片分析的短文。
第三周:做好分镜头剧本,设计好分镜头画稿。
第四周:选景,进行实地的拍摄、镜头角度的运用、完成一部10分钟DV短片。
课外阅读与本课程有关的书籍等资料七教学质量标准:掌握导演,摄影,录音,剪接等基础知识,学会运用各种电影元素与画面去叙事。
掌握DV摄像机的使用方法与拍摄技巧,掌握各种摄影造型的手段,灵活运用光线、色彩、构图、镜头、角度、景别、空间构成等手段进行创作。
八考核和评分方法:从分镜头剧本、分镜头画稿、拍摄表现手法、整体风格方面评分,做得好者85分以上,做得较好者75分以上,做得一般者65分以上。
《影视摄影》教案

影视摄影教案教学目的:讲授电视摄像技术的基础知识以及摄像机的使用操作技巧。
使学生了解摄像的造型原理和基本原理,掌握摄像机的各种操作规程与操作方法,并能熟练地使用摄像机。
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摄像造型的基本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摄像的造型原理和基本原理,掌握摄像机的各种操作规程与操作方法,并能熟练地使用摄像机,学会运用电影电视画面拍摄的基本技巧和画面构成手段,准确地摄取指定的景物,符合我们的设想与艺术构思。
训练学生运动、光学、光线和色彩等造型手段构成。
掌握运用影视画面的技能,电视摄像和图片摄影的区别,明确影视摄像的时空特征性。
提高影视摄像的拍摄技巧,并掌握曝光和影调调节方法。
了解电视摄像机的结构和原理;熟练掌握摄像机的操作规程与方法,并能按要求进行拍摄;掌握影视摄像构图的基本规律。
教学手段:本课程作为影视专业的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技术与艺术的全面发展。
课程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的结合在教学中尤为重要,实践的操作可让学生产生“画面”的具体概念。
因此在教学中采用面授与实验、观摩相结合的形式,教学中鼓励学生勇于创新,不必拘泥于课本的理论。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指定的各教学单元的作业,通过学生的操作体验、教师的现场辅导、示范及作业讲评,强化与巩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考核方法:本课程的考核方法为随堂考察,学生应有创新性及独特的思路,本课程是对学生的学习课程、作业过程的考察及作业成果的考核为成绩评定的依据。
平时成绩占60%,结课作业占40%。
学时分配:板书设计:因为该课程主要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所以板书不多,具体板书设计如下:一级知识点用汉字“一、二、三…”标明。
二级知识点用汉字加阔符号“(一)、(二)、(三)…”标明。
三级知识点用阿拉伯数字“1、2、3…”标明;四级知识点用阿拉伯数字加阔符号“(1)、(2)、(3)…”标明。
在更小的知识点用拼音数字“a、b、c…”标明。
《影视摄像与编辑》标准教案(给学生)

《影视摄像与编辑》标准教案(给学生)第一讲影视艺术与视听语言概述1、影视广告与电影1)关于影视广告的界定总之,影视广告兼具电影和广告的双重性质。
事实上,当下的影视广告就可以看作是一部短小精悍的影片。
(影视广告比电影更加强调制作者的“功利”,更加要求在极短的时间里抓住、吸引观众,尤其是商业广告)本门课将从电影艺术的角度、视听语言的角度出发探讨作为电影艺术的影视广告的读解方式与制作方式。
2)电影是什么A、电影是一种新兴的现代文化。
首先,电影是一种现代科技文化。
其次,电影是大众文化。
最后,电影是一种视觉文化。
B、电影是现代大众传播媒介。
C、电影是一种新兴艺术。
2、电影与视听语言1)视听语言的概念视听语言与剧作法是电影的双足,缺一不可,电影的故事本身是内容,而视听语言就是表现这种内容的的形式、工具。
2)视听语言与蒙太奇视听语言=蒙太奇(镜头、剪接)蒙太奇(Montage)原是法语中建筑学上的一个名词,原意是把各种不同的材料,根据一个总的计划分别加以处理,把材料安装、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
最初被电影艺术所借用过来的时候就是指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组接。
现在发展为:广义蒙太奇——电影思维、电影手段(电影拍摄的技术、技巧)、电影语言的总称。
狭义蒙太奇——苏联蒙太奇学派(二十年代电影)的剪辑方式。
(苏联蒙太奇学派代表人物:维尔托夫、库里肖夫、爱森斯坦、普多夫金)3)视听语言与大众传播媒介A、大众传播媒介的四大主要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商业功能)、娱乐功能、艺术审美功能。
B、传播模式:信息→作者→编码→传输↘媒介信息←受重←解码←传输↙C、传播模式的要求:统一标准的符号编码系统,即视听语言体系的统一性。
D、根据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现代电影可以粗略划分为三种主要形态。
4)视听语言与文化现象3、本门课程的学习方法与考察方法第二讲镜头的内容(一)引言:我们对镜头的理解:首先,光学镜头(Lens)其次,拍摄单元(Shot),即摄影机从开始到停止所摄录下来的这段胶片或磁带,包括声音和画面两部分。
小学校园影视剪辑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影视剪辑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2. 培养学生运用剪辑软件进行视频创作的兴趣和能力。
3. 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审美能力,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教学对象:小学四年级学生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准备:1. 影视剪辑软件(如Adobe Premiere Pro、Final Cut Pro等)安装及账号准备。
2. 相关影视素材(如校园活动、学生表演等)。
3. 投影仪、电脑等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播放一段校园活动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视频中的画面、声音和剪辑手法。
2. 提问:同学们觉得这段视频好看吗?为什么?视频中有哪些地方使用了剪辑技巧?二、影视剪辑基础知识讲解1. 介绍影视剪辑的基本概念,如镜头、剪辑点、转场等。
2. 讲解剪辑技巧,如切换、淡入淡出、叠加等。
3. 展示一些经典的影视剪辑案例,分析其剪辑手法。
三、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段校园活动视频作为剪辑素材。
2. 教师指导学生使用剪辑软件进行初步的剪辑操作,如选取镜头、调整时长等。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影视剪辑的基本技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剪辑作品,互相评价。
第二课时:一、复习与巩固1. 教师提问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影视剪辑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回顾自己的剪辑作品,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二、高级剪辑技巧讲解1. 介绍更高级的剪辑技巧,如时间线调整、音频调整、字幕添加等。
2. 展示一些具有创意的剪辑案例,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三、实践操作1. 学生根据所学的高级剪辑技巧,对校园活动视频进行二次剪辑。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剪辑作品,互相评价。
2. 教师点评学生的作品,指出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高级剪辑技巧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表达对影视剪辑的热爱。
影视编辑课程教案设计模板

一、课程名称:影视编辑基础课程二、课程目标:1. 使学生掌握影视编辑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2. 培养学生运用剪辑软件进行视频制作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影视作品的理解和审美能力。
4.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课程内容:第一单元:影视编辑概述1. 影视编辑的定义及作用2. 影视编辑的发展历程3. 影视编辑的分类第二单元:影视剪辑技巧1. 剪辑软件的基本操作2. 切割、拼接、调序等剪辑技巧3. 裁剪、缩放、旋转等图像处理技巧4. 特效、转场、字幕等后期制作技巧第三单元:影视声音处理1. 音效的采集与合成2. 音频剪辑与混音3. 音频效果的应用第四单元:影视色彩调整1. 色彩调整的基本概念2. 色彩校正与匹配3. 色彩风格化处理第五单元:影视剪辑案例解析1. 分析经典影视作品的剪辑手法2. 比较不同导演的剪辑风格3. 探讨剪辑在影视作品中的重要作用第六单元:影视编辑项目实战1. 分组讨论,确定项目主题2. 拍摄素材,进行剪辑3. 项目展示与评价四、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影视编辑概述第二周:影视剪辑技巧第三周:影视声音处理第四周:影视色彩调整第五周:影视剪辑案例解析第六周:影视编辑项目实战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影视编辑的基本概念、技巧和理论。
2. 演示法:通过实际操作演示剪辑软件的使用方法和剪辑技巧。
3.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影视作品的剪辑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 项目实战法:通过实际项目锻炼学生的剪辑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评价:1. 平时作业:完成课程布置的作业,包括剪辑练习、案例分析等。
2. 项目展示:在课程结束时,展示实际剪辑项目,接受教师和同学的点评。
3. 考核:根据学生的平时作业、项目展示和课堂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影视编辑基础》2. 剪辑软件:Adobe Premiere Pro、Final Cut Pro等3. 影视作品:经典电影、电视剧等4. 网络资源:相关教程、论坛、博客等八、教学注意事项: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影视剪辑》_课程教案

第一节蒙太奇概述
蒙太奇理论:
研究20世纪20年代以来苏联电影导演所建立和发展的电影剪接美学理论。
一、蒙太奇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电影艺术——影视在艺术表现上的主要借助力量:
电影发展初期:
《火车进站》、《工厂大门》以全景的景别表现人物活动的全貌——景别的变化;
教学手段与方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
有关“蒙太奇”的概念、类型是学生在《电影艺术欣赏》课程中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在本课程中不再冗述。在教学中,主要讲清蒙太奇产生和发展历程中具有标志性的阶段。
了解蒙太奇这一美学理论的发展和变化,有助于帮助我们基于不同的创作理念运用合适的技巧形式,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
剪辑:特指电影中剪接师在专用的剪接台上用机械拼接电影胶片的方法。
影视画面编辑的基本原理:
人们有将相邻事物联系起来考虑的思维倾向;人们有忽略次要情节的倾向;
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形成了人们观察事物时共通的行为习惯与思考方式
(二)影视剪辑工作的几个阶段
1.审看、整理素材镜头
2.确定编辑点和转场方式
3.把素材镜头编辑成节目母带
《水浇园丁》——故事题材的介入(第一部以戏剧情节拍摄的影片);
格里菲斯和爱森斯坦时代——摄影机成为造型工具:改变机位、分镜头拍摄,创造了镜头连接,使蒙太奇第一次有了美学意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导演(库里肖夫、普多夫金)在实验和实践中研究和创造蒙太奇的功能——镜头组接的作用,爱森斯坦通过镜头间的冲突造成强烈对比和隐喻效果,创造了电影新的叙述方式;
1.认识影视摄制设备及其功能;
2.正确操控设备,拍摄下符合相应技术质量要求的图像和声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影视艺术与视听语言概述1、影视广告与电影1)关于影视广告的界定总之,影视广告兼具电影和广告的双重性质。
事实上,当下的影视广告就可以看作是一部短小精悍的影片。
(影视广告比电影更加强调制作者的“功利”,更加要求在极短的时间里抓住、吸引观众,尤其是商业广告)本门课将从电影艺术的角度、视听语言的角度出发探讨作为电影艺术的影视广告的读解方式与制作方式。
2)电影是什么A、电影是一种新兴的现代文化。
首先,电影是一种现代科技文化。
其次,电影是大众文化。
最后,电影是一种视觉文化。
B、电影是现代大众传播媒介。
C、电影是一种新兴艺术。
2、电影与视听语言1)视听语言的概念视听语言与剧作法是电影的双足,缺一不可,电影的故事本身是内容,而视听语言就是表现这种内容的的形式、工具。
2)视听语言与蒙太奇视听语言=蒙太奇(镜头、剪接)蒙太奇(Montage)原是法语中建筑学上的一个名词,原意是把各种不同的材料,根据一个总的计划分别加以处理,把材料安装、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
最初被电影艺术所借用过来的时候就是指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组接。
现在发展为:广义蒙太奇——电影思维、电影手段(电影拍摄的技术、技巧)、电影语言的总称。
狭义蒙太奇——苏联蒙太奇学派(二十年代电影)的剪辑方式。
(苏联蒙太奇学派代表人物:维尔托夫、库里肖夫、爱森斯坦、普多夫金)3)视听语言与大众传播媒介A、大众传播媒介的四大主要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商业功能)、娱乐功能、艺术审美功能。
B、传播模式:信息→作者→编码→传输↘媒介信息←受重←解码←传输↙C、传播模式的要求:统一标准的符号编码系统,即视听语言体系的统一性。
D、根据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现代电影可以粗略划分为三种主要形态。
4)视听语言与文化现象3、本门课程的学习方法与考察方法第二讲镜头的内容(一)引言:我们对镜头的理解:首先,光学镜头(Lens)其次,拍摄单元(Shot),即摄影机从开始到停止所摄录下来的这段胶片或磁带,包括声音和画面两部分。
镜头内容包括:视觉元素:人、景、物、光、色听觉元素:人声、音乐、音响1、人1)影视作品的拍摄对象,是电影的主体、视觉形象的主体A、故事B、画面C、声音:同期录音、后期配音2)脸A、脸的意义:人最主要特征的集中表现,从人脸中可以读出人的很多东西。
B、电影中的脸:身体状况、生活经历、心理特征。
3)手A、手的意义:人的第二面孔。
B、电影中的手:生活经历。
4)形体A、包括身体和动作,是人的全部外在物、外在体现。
(《鸟人》)B、形体美学:绘画、雕塑。
C、形体叙事:舞蹈、歌舞剧、哑剧。
(《芝加哥》)D、电影中的形体:生活经历、身体状况、情绪、性格、欲望。
5)群体A、群体的意义:个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黄土地》)B、电影中的群体:多采用俯拍以及动态画面。
6、小结2、景1)景的意义2)景的分类:内景(人工景)、外景(自然景)内景:在摄影棚(包括场地外景)里所拍摄的,人工的。
外景:在摄影棚(包括场地外景)以外所拍摄的,非人工的。
二者的关键区别:再现性与表现性3)关于几种场景的说明:A、传达电影戏剧化故事发生环境的景——典型环境(如“浴室”、“卫生间”——谋杀、恐怖;“高速公路”——追击;“高尔夫球场”——高雅的人和事)B、为动作设计的场景C、传达哲学理念意味的景(哲学化)3、物1)物就是道具:分为大道具和小道具2)物是人类活动的对象,是人的一面镜子。
(优秀的电影往往是通过一个物来刻画人的性格)3)重点人物的重点道具往往构成影片的细节4)物在电影中的应用思考:对“典型性”的辨证分析——简单、直白化;重复造成厌烦与排斥。
第三讲镜头的内容(二)4、光光是摄影的艺术,光是构成电影的第一元素。
1)特征:光是电磁波、能量2)光是影像形成的基础。
3)分类:按照光源分为:自然光与人工光;直射光与散射光。
按照光效分为:戏剧性光效与自然光效;按照光的色温分为:高色温光和低色温光。
按照光的作用分为:主光、辅助光、修饰光(包括轮廓光、眼神光等等)。
按照光的方向分为:正、逆、侧逆、侧;底、顶。
4)几个必须掌握的概念:发光强度:光源在一定方向范围内发出的可见光辐射强弱的物理量。
光照度:被照物体表面受光的程度。
光亮度:发光体表面发光强弱的物理量。
既指自发光体表面的亮度,也可以指任何反光或逆光体表面的亮度。
胶片宽容度:胶片按比例记录景物亮度差别的范围。
影调:影像所表现出的被摄物的明暗层次。
反差:也称“明暗对比度”。
指景物或影像的明暗差别。
景物反差=最大亮度-最小亮度影像反差=最大密度值-最小密度值(软调与硬调)密度:胶片经曝光、冲洗加工后所形成的金属银或染料的量值。
其与投射在胶片上的总光量成正比。
5、色色是美术的艺术;色彩是影视创作者最直接的风格定位手段。
1)特征2)色彩的冷暖:依据大量的心理实验得来。
具体划分:四大类十种色彩暖色红、橙、黄中间色绿冷色青、蓝、紫素描色(消色)黑、白、灰3)冷色调、暖色调4)色彩的使用分类:色调:影视作品画面中总的色彩组织和配置。
它往往以一种颜色为主导,使画面呈现出一定的色彩倾向。
局部色相:画面中某一具体物体的颜色。
也就是指某一道具的具体颜色。
5)色彩的表现性:6、声音(听觉元素)1)分类:人声、音响、音乐A、人声:对白(对话)、独白、旁白、群杂B、音响环境音响:是整个电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夏天的树林里,蝉鸣必不可少。
(具体包括:自然音响、机械音响)动作音响:与画面联系紧密,由画面中的某物发出。
C、音乐:有源音乐(客观)、无源音乐(主观)声音总谱:音乐→对白→动作→环境。
从某种意义上讲,表现力是逐渐减弱的。
2)音乐与画面的关系:音画同步音画对位(音画对立、音画并行)第四讲镜头的构成(一)1、景别1)概念:被摄物在画面中所占位置与比例的大小。
景别本身无意义,主要是指一种摄影机操作的方法,只有其在和影视作品的内容本身相联系时才会有重要的叙事与表意意义。
2)景别的总体作用:A、景别的变化带来的是视点的变化,它以不同视距来满足观众视觉心理的要求。
B、景别的变化是实现造型意图、形成节奏的主要因素之一。
C、景别的变化使被摄物的范围变化具有更加明确的目的性和指向性。
3)景别划分的依据:以人(成年人)在画面中所占的位置大小为主要依据。
4、景别分组与说明:特写组、中景组、全景组。
A、特写组:大特写 big close-up——物体(人)的细部、局部,如脸、手、脚。
特写 close-up——头部(稍带肩)。
近 close shot——胸部以上。
B、中景组:中近景 medium close shot——腰以上,常用来拍摄对话场面;中景 medium shot——膝以上,常用来拍摄小幅度的动作场面。
C、全景组:人全 full-length shot——人占满整个画面,“顶天立地”。
全 full shot——一个场景或一群人的全貌。
远 long shot——人物比例很小,以表现环境为主的外景镜头。
5)景别小结2、角度1)角度就是摄影视点,就是摄影机相对于被摄物所处的位置。
2)角度的作用:造成构图变化、创造视觉风格、增强戏剧性、控制观众。
3)角度的分类与说明:A、摄影高度:平拍、仰拍、俯拍。
B、摄影方向:正拍、侧拍、反拍。
C、观众心理:主观性、客观性。
注意:现代电影(影视广告)的角度特征:在拍摄中全景时,机位一般齐腰(即低机位),好处:A、容易产生前景,前景的运动可以加强视觉效果。
B、易于表现空间,使画面具有三个以上的层次。
C、虽然属于特殊的机位、不正常,但是最舒服的视角。
第五讲镜头的构成(二)3、摄法1)摄法就是摄影机的工作方式,摄法决定着摄影机如何运动。
2)分类:固定摄影移动(运动)摄影——推、拉、摇、移、手持、升降A、固定摄影:最古老的拍摄方法——客观冷静、善于表现相对“静止”的对象。
B、推:沿视轴向前移动。
C、拉:沿视轴向后移动。
与“推”相对。
D、摇:摄影机位置不动,以三角架为中心,摄影机做垂直或水平运动。
E、移(横移):摄影机沿水平方向做横向运动。
F、手持摄影:用手或肩做支架,由摄影师人体的移动造成摄影机的运动。
G、升降摄影:摄影机依托升降设备(升降车、升降臂)做上下运动。
3)摄法小结4)现代电影运动的特征:A、小的升降,移动的广泛使用,使画面美感增强,为构图而产生。
B、电影摄影机综合运动,加强时空的衔接;让复杂的调度紧凑的组织在一起,又同时保持时空连续的可能。
4、光学镜头1)对标准镜头的理解:通俗来讲,用标准镜头拍摄成像时,景物的距离感与人眼的正常感觉类似。
其镜头的焦距约等于成像平面的对角线。
2)长焦镜头(附“成像效果比较图”——幻灯片) 附图:注意:从造型角度上讲,镜头的视场角反映了摄影机(摄像机)记录景物范围的开阔程度。
在实际拍摄时,如果需要改变视场角的大小,一般只能通过改变镜头焦距来实现。
因此,在成像面尺寸不变、拍摄距离相对固定的情况下,镜头焦距越长、视场角越小,景深越小;反之,镜头焦距越短、视场角越大,景深越大。
3)广角镜头(短焦镜头) 4)变焦镜头a 、由几组镜片组成,是一组定焦镜头的替代物。
b 、变焦镜头的倍数是指从广角到长焦的比率。
5、特技1)特技——用非常规的方法,创造独特的影像语声音,是影视作品的基本表现手段。
2)摄影特技:拍摄速度(升降格)、光学特技。
像 平 面被 摄 物3)洗印特技:叠、淡、划;调色、补光。
4)美术特技:模型(主要用于背景、道具、角色)与化妆。
5)电脑特技:CG、合成、调色。
6)演员特技:武行、动作替身等;6、长度1)镜头(35mm摄影机)的长度单位:2秒=3英尺 2秒≈1米1英尺=16格,1米=52.5格2)长镜头巴赞的长镜头概念:若一个事件的主要内容要求两个或多个动作元素同时存在,则蒙太奇要被禁用,一个镜头当中应该完成多个动作元素。
(景深长镜头)显然,从理论上讲,长镜头理论与蒙太奇理论是“不共戴天”的。
3)短镜头附:常规影视作品长短镜头的主要特征:1、故事片:大量短镜头组成的场面中必须要有若干个长度合适的长镜头,以交代环境的主要情况并产生节奏。
2、影视广告:“短镜头+快速剪辑”盛行。
原因:本身时间的限制;流行文化的左右。
本质上讲,“长短搭配”可以出更好的效果——对比的力量。
第六讲分镜头的依据与场面调度1、分镜头的依据1)为什么要分镜头A、分切与组合是电影(包括影视广告)的基本表达方式。
B、分切的基本原因:物理原因:在电影诞生的早期,电影胶片的长度十分有限,最长也只有一分钟左右。
这就要求必须对影像进行分切。
观众接受原因:人们认识世界、观察世界的生活习惯和心理规律——选择、省略与概括。
电影艺术特性原因:电影是省略的艺术、电影时空的假定性。
2)依据之一,剧本内容(为分镜头而解读剧本)A、故事的叙述逻辑支点——视点B、人物动作的逻辑链——做什么的逻辑先后顺序注:关于“心理变化的线性链条”,影视广告剧本做不到,往往也不做;而优秀的电影剧本都会深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