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克特

合集下载

贝克特的代表作

贝克特的代表作

贝克特的代表作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年-1989年)是一位爱尔兰作家和戏剧家,被广泛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他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独特的创作风格而闻名,他的代表作品反映了人类存在的孤独、绝望和悲剧。

《等待戈多》《等待戈多》(Waiting for Godot)是贝克特最著名的戏剧作品之一,首次于1953年在巴黎上演。

这部戏剧被认为是存在主义剧作的杰作,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绝望的主题。

剧中的两个主角,弗拉基米尔(Vladimir)和埃斯特拉冈(Estragon),在一个荒凉的道路上等待着一个叫戈多(Godot)的人。

他们希望戈多能带来意义和目的,但是戈多从未出现。

在漫长的等待中,两个主角展开了许多对话,探讨了生命、死亡、时间和人类存在的本质。

贝克特通过戏剧中的荒谬和幽默来表达他对人类存在的无聊和绝望的看法。

《等待戈多》的剧本简洁而具有挑战性,多层次的对话和象征主题使观众深思。

这部戏剧对于现代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了贝克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爱尔温》《爱尔温》(Endgame)是贝克特的另一部重要戏剧作品,首次于1957年在伦敦上演。

它是一部象征性的戏剧,以孤独和绝望为主题,在探索人类存在的无聊和虚无中引人深思。

剧中的四个角色分别是:哈梅(Hamm)、克洛卓(Clov)、尼尔 (Nagg) 和尼尔伯 (Nell)。

这些角色被困在一个废弃的房子里,他们之间始终存在着互相依赖和互相厌恶的关系。

他们生活在一个末日般的世界中,与战争和破坏相伴随。

《爱尔温》的舞台布景简单,剧本中的对白充满象征和隐喻。

贝克特通过幽默和谐和荒诞的对话,传达了他对人类存在的饱受折磨的观点。

这部戏剧挑战了传统戏剧的观念,并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闻名于世。

《等待戈多》和《爱尔温》对贝克特的影响《等待戈多》和《爱尔温》是贝克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他们体现了贝克特独特的戏剧形式和创作风格。

贝克特的典型代表作是什么

贝克特的典型代表作是什么

贝克特《终局》1 荒诞派戏剧概述荒诞派戏剧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戏剧界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

一般认为,“荒诞派”戏剧这个概念由英国戏剧评论家马丁?艾斯林提出。

他在1961年出版的《荒诞派戏剧》一书中化用了加缪的“荒诞”概念,认为“荒诞”不仅仅意味着“荒唐”,更意味着人在被切断了宗教和形而上学根基后,行动上缺乏目的和意义,进而产生痛苦的感觉。

代表作家有尤内斯库、贝克特、阿达莫夫、内热等。

这些剧作家在20世纪20年代流行的超现实主义文学影响下,特别是在阿尔托戏剧理论的影响下,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创造了一批从内容到形式别开生面的剧作。

剧作的主题是面对人的生存条件的荒诞不经所引起的抽象的恐惧不安之感。

在表达这个主题时,故意不用合乎逻辑的结构和明智的理性去阐明人的生存处境的不合理性、荒诞性,而是直接用形象表现对理性的怀疑和否定。

在戏剧发展过程中,明确的时间和地点均被抽掉,行动被压缩到最小极限,甚至行动不复存在。

他们用抽象的、还原到人的原型的形象去代替人物性格的描绘与概括。

他们借助语言本身的空洞无物,以显示存在的空虚。

正如象棋游戏中的终局阶段,此时已经是一种僵局状态,人们深陷其中却又无法自拔。

因为结局早已经注定,不论是放弃还是继续游戏,结局都将是一样。

所以,《终局》这部戏剧的题目形象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无助和窘迫其实,这部戏剧到最后也未能给观众一个明确的答案,甚至剧中的四个人物也无一个做出他的最终选择。

2 《终局》情节解读孤独、寂寞就像怎么也挥之不去的阴影,笼罩着《终局》的整个环境氛围。

在一间狭小封闭、只在高墙上开了两个小窗户的地下室里,有着这样四个奇怪的人:主人公哈姆是个盲人,整天坐在轮椅上,由屋里唯一能行走的仆人克罗夫侍候;哈姆的父母早在骑双人自行车的时候出了车祸,摔断了双腿,只得生活在两个大大的垃圾桶中,靠儿子的施舍度日。

他们是父子、是夫妻、是主仆、也是朋友;他们相互依赖又彼此厌倦;他们分不开,却又沟通不了;他们没话找话、喋喋不休,是废话,是生活;他们无所事事,仿佛都在等待死亡的到来,而死亡又是不那么确定;他们就这样苟延残喘,在相互牵扯间走向了一个终局……剧中,哈姆是主人,他自私自利、专横武断、贪图享受;克洛夫作为仆人,对哈姆充满仇恨,一直想要离开那个不见天日的鬼地方。

贝克特生平

贝克特生平
《等待戈多》的影响
《等待戈多》惊人的成功,反倒使贝克特声名狼藉,他不能不继续写下去,蒙受着这种惩罚。当这出戏首先在伦敦(英文译本)、然后在迈阿密、最后在纽约上演时,贝克特对美国导演艾兰·史奈德说,成功或失败对他来说完全无关紧要。到1980年,《等待戈多》已经在美国演出了几十场,旧金山的实验剧团还为滞留在圣昆丁的难民和参加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的人们演出。于是人们匆匆忙忙将贝克特称作荒诞派作家,认为他和欧仁·尤内斯库和品特同属一个“流派”;评论家和报界也发现他的戏剧虽然令人困惑、沮丧,但又非常重要,并指出这出戏的杂耍渊源和对爱尔兰民间漫画艺术的借鉴。威维安·梅西埃称它是“一出任何事情都没有发生过的双料戏”。 这突如其来的成功,同时也意味着他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它在某种程度上促使贝克特愈来愈缩进他自己隐退的缄默之中。他拒绝就自己的作品发表评论,而让评论家自己到作品本身中去寻找一切答案。后来他于1955年写成《结局》、广播剧《落下的一切》(此次由罗伯特·品盖特和作者一起译成法语,1957年出版)和专门为演员帕特里克·马洁所写的独角戏《克拉普的最后一盘磁带》(1956年)。在贝克特与苏珊娜结婚并与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分享国际编纂奖的同年,他写出了小说《如此情况》(1961年)和戏剧《快乐的日子》。几部小型作品——舞台剧、电视剧(其中最优秀的有写于1964年出版于1966年的《啊,乔》),甚至还有一部诗集——都难以确定写作日期,因为贝克特常常靠仔细翻阅陈年笔记并重写早年没有发表的脚本和手稿中的某些部分,来满足对他作品的新的需求。
贝克特萨缪尔·巴克利·贝克特(1906年——1989年),爱尔兰著名作家、评论家和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69年)。他兼用法语和英语写作,他之所以成名或许主要在于剧本,特别是《等待戈多》(1952年)。

第二贝克特-资料

第二贝克特-资料
奴隶主波卓和他的奴隶 “幸运儿”
报信的小男孩
贝克特与《等待戈多》 的导演、演员合影
第一幕。黄昏时分,两个老流浪汉在荒野路 旁相遇。他们从何处来,不知道,唯一清楚 的,是他们来这里“等待戈多”。
第二幕。次日,在同一时间,两个老流浪汉 又来到老地方等待戈多。
关于戈多
有很多种解释
有人认为戈多就是上帝,根据是戈多(Godot)是 由上帝(God)一词演变而来 。
3、主题:
“等待,无望的等待”
4、艺术特色:
没有曲折动人的情节,人 物的动作被压缩到最低限 度
独特的结构形式——循环 式结构。
人物语言荒诞不经,能真 实地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 和思想情绪。
第二节:贝克特
(1906-1989)
一、生平
出生于爱尔兰首府都柏林, 父亲是一位建筑工程估价 员,母亲是法国人,虔信 新教。
国际“流浪汉” 1969年获诺贝尔奖
“他那具有新奇形式 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 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振 奋。”
二、创作
以《等待戈多》的上演 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 个时期,前期主要写小 说,后期主要写剧本; 但就作品的题材、主题 和创作倾向看,前后两 期并无明显的变化。
有人认为,波卓就是戈多
也有人认为,戈多这一人物的由来同巴尔扎克的一 个喜剧剧本《自命不凡的人》有关,该剧中就有一 个众人都在谈论又始终不曾露面的神秘人物戈杜 (Godeau)等等。
另外一些学者,则不满足于对戈多的索引式解释, 而认为戈多无非是一种象征,是“虚无”、“死 亡”,是被追求的超验——现世以外的东西。
前期
《莫菲》是贝克特第一部引起人们注意的长 篇哲理小说。
最重要的小说是长篇三部曲《莫洛瓦》、 《马龙之 《等待戈多》 《剧终》 《啊,美好的日子!》

贝克特的生平及创作

贝克特的生平及创作

贝克特的生平及创作贝克特出生于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测量员,母亲是虔诚的教徒。

贝克特1927年毕业于都柏林的三一学院,获法文和意大利文硕士学位。

1928年到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和巴黎大学任教。

1931年,他返回都柏林,在三一学院教法语,同时研究法国哲学家笛卡儿,获哲学硕士学位。

1932年漫游欧洲,1938年定居巴黎。

德国占领法国期间,他曾因参加抵抗运动,受法西斯的追捕,被迫隐居乡下当农业工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曾短朗回爱尔兰为红十字会工作,不久返回巴黎,成为职业作家。

生平1906年4月13日(或者是3月13日),萨缪尔·巴克利·贝克特出生贝克特于爱尔兰都柏林郊区福克斯洛柯的斯底劳根,确切的地点是一座名叫库尔俊纳的都铎王室建筑。

在孩提时代和中小学期间,他发现自己喜爱体育活动,而丝毫没显露出日后博学和善于驾驭语言的迹象。

后来他就读于三一学院,师从拉德莫斯-布朗攻读现代语言。

在这里所受的教育使他的才智得到了表现。

1928年至1930年,贝克特任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语言讲师,并经常光顾咖啡厅,从而使自己步入30年代令人振奋的巴黎文坛——他在这里为自己定下基调和主题,并和詹姆斯·乔伊斯、托玛斯·麦格里韦等人交往。

回到都柏林后,他先在三一学院教授法语,以后有一段时间照料父亲,最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不久定居巴黎。

他与后来成为妻子的苏姗·德克沃-迪梅斯尼尔一起参加法国地下抵抗组织,躲在鲁西荣生活了一段时间。

战后(即 1950年他母亲去世后),随着编辑和剧院老板开始发现他作品中的双语天才,贝克特的经济逐渐宽裕起来,但名声也出乎意料地跌落。

随着他的作品日渐出名,他却越来越退缩到自己的隐居状态之中。

贝克特只是偶尔鼓起勇气迈出国门,主要是1956年因参加《等待戈多》的首演式而去过美国的迈阿密,1975年因导演该剧去过德国。

此后他便隐居巴黎,只是通过他的出版商和外界联系。

文学历程最早创作的小说贝克特的文学生涯始于两部非小说作品和几首诗歌,而最终则以小说和戏剧创作著称。

荒诞派戏剧的领军人物贝克特及其作品

荒诞派戏剧的领军人物贝克特及其作品

荒诞派戏剧的领军人物贝克特及其作品塞缪尔·贝克特塞缪尔·贝克特是爱尔兰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代表作《等待戈多》。

他和尤奈斯库一样,都是荒诞派戏剧的领军人物,他号称是荒诞派戏剧的创始人和奠基人。

他于1969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等待戈多》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等待戈多》《等待戈多》在戏剧界引起巨大的反响,堪称开创了二十世纪现代话剧的新纪元。

该剧现已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

故事其实很简单,就是讲的两个流浪汉,一个叫戈戈,一个叫狄狄,两个人不知道什么身份背景,也不知道他们过往的经历,只知道他们现在是两个什么都没有的流浪汉,处于社会底层。

这两个流浪汉在一个黄昏的傍晚,在一条荒凉得只剩一个矮土堆和一棵柳树的乡村小道上,他们在等待一个叫戈多的人。

为什么要等待戈多,据说戈多能带给他们希望,让他们决定是否还需要活下来。

等待的日子是漫长的,无聊的,于是戈戈和狄狄闲聊起来,反正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至于说的内容则毫无逻辑,完全语无伦次。

就在二人闲聊高兴的时候,一个叫波卓的人来了,还带着他的仆人——幸运儿。

幸运儿被波卓用绳子拴着,波卓可以随意侮辱和殴打幸运儿。

这对主仆的到来有什么意义呢?完全没意义,反正就是来了又走了,顺便进行了一连串无厘头的谈话。

主仆二人退场,此时报信的孩子告诉戈戈和狄狄:“戈多先生今天不会来,但是明天肯定能来。

”戈戈和狄狄又开始陷入到纠结之中,到底还要不要等待呢?带着纠结到了第二天。

第二天依旧跟昨天一样。

同一个时段,同一地点,戈戈和狄狄一直在等待,波卓和幸运儿依旧路过,只是此时的主仆二人分别失明了和失聪了。

主仆二人走后,依旧是昨日报信的孩子带来一样的消息。

戈戈和狄狄这两个流浪汉决定离开,明天再来,但他们没有动弹。

故事结束,就是这么一个故事。

总之,整部戏的剧情都很荒诞,没有戏剧冲突,没有人物形象,只有毫无头绪的对话和荒诞的插曲。

但这就是荒诞派,塞缪尔·贝克特就是通过这种荒诞的形式和内容来完成对现实的批判——这是一个荒诞、异化的世界,畸形、病态的社会。

西方文学名著导引第七节 《等待戈多-PPT精品文档

西方文学名著导引第七节 《等待戈多-PPT精品文档

贝克特从 20 世纪 20 年代末开始创作活动。早期 主要是写作诗歌、短篇小说和评论文章。20世纪50 年代以后,贝克特的创作在小说方面完成了长篇三 部 曲 , 《 马 洛 依 》 ( 1951 ) 、 《 马 洛 纳 之 死 》 ( 1951 )和《无名的人》( 1953 )。 50 年代以后, 贝克特的创作重点转向戏剧。第一个剧本《等待戈 多》(1953)上演,一时成为西方文学评论界关注 的中心。其他主要的作品有:《结局》(1957)、 《最后一盘磁带》(1958)、《啊,美好的日子》 (1961)、《喜剧》(1964)等。
图片链接:《等待戈多》剧照
图片链接:《等待戈多》剧照2
《等待戈多》在艺术上表现出反传统倾向,具有浓郁 的荒诞性特征。 首先,戏剧的情节内容是荒诞的。没有开端高潮,也无 结局。戈戈、狄狄从何而来,为何要等戈多,我们都不一 概不知。整个情节以人物无聊的小动作,语无伦次唠叨, 含糊不清、支离破碎地讲述小故事和人物的杂耍来代替。 其次,《等待戈多》的舞台景象是荒诞的。舞台背景布 置于简单、重复之中充满了荒诞性。 第三,戏剧的语言是荒诞的。人物对话、独白颠三倒四, 胡言乱语,充满了荒诞性,使剧情显得滑稽而混乱。
“ 一个能用歪理来解释的世界,还 是一个熟悉的世界,但是在一个突然被 剥夺了幻觉和光明的宇宙中,人就感到 自己是个局外人。这种放逐无药可救, 因为人被剥夺了对故乡的回忆和对乐土 的希望。这种人和生活的分离,演员和 布景的分离,正是荒诞感。” ——加缪
参考书目:
●《贝克特选集》(全5卷),湖南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 ●阿尔瓦雷斯:《贝克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罗伊丝· 戈登:《塞缪尔· 贝克特和他的世界》,敦煌文艺出版社 2000年版。 ● JOHN PILLING:《贝克特》,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年 版。 ●马丁· 艾斯林:《荒诞派戏剧》,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版。 ●阿诺德· 欣奇利夫:《论荒诞派》,昆仑出版社1992年版。 ●黄晋凯编:《荒诞派戏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贝克特的名词解释

贝克特的名词解释

贝克特的名词解释贝克特(Samuel Beckett)是一位享誉世界的爱尔兰作家和戏剧家,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对人生存在的深刻探索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类存在的无奈、虚无和孤独的思考,在艺术领域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几个与贝克特的作品和思想相关的名词进行解释,以更好地理解他的创作和思想。

1. 虚无(Nihilism):虚无是贝克特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一个主题。

它表达了对人类存在的缺乏意义和价值的看法。

贝克特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孤独、绝望和无望的情境,这些情境反映了虚无主义的核心思想。

他在剧本《等待戈多》中写道:“生活是没有意义的。

我为自己已经得出这个结论。

”贝克特通过其作品传达了一个深刻的信息:人的存在本质是毫无意义的,生活的目的和价值是虚构的。

2. 孤独(Solitude):贝克特的作品中,孤独是一个经常出现的主题。

他通过描述人物与自己和世界的脱离来表达这种孤独感。

孤独不仅是一种生理状态,更是一种内心的孤独和空虚。

贝克特的作品中的人物往往被置于一个荒凉、无人的环境中,与其他人隔绝并处于无尽的等待之中。

在剧本《等待戈多》中,主人公们不断地等待戈多的到来,而这个等待只是一种无尽的徒劳。

孤独成为了他们存在的代表,反映了人类存在的本质。

3. 演员(Actor):贝克特在剧本中对演员的角色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他通过演员的行为和言语来传递他的思想。

在贝克特的作品中,演员经常出现在一个空无一物、无意义的情境中。

演员不仅是一种表演者,更是一个承载作者思想的媒介。

贝克特在《等待戈多》中的角色表达了演员的困境和无助,强调了演员在表演艺术中的困扰和挣扎。

4. 自由(Freedom):自由是贝克特作品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他对自由的理解与传统定义有所不同。

在贝克特的世界里,自由不是指人的意志和行为完全自主的状态,而是指摆脱机械反应和固定模式的束缚。

他的作品中的人物经常沉浸在习惯和惯例中,缺乏真正的自由。

贝克特认为人们应该超越常规和惯例的框架,寻求真正的自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