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写作思维训练
人间秋风诗圣心,一词一句总关情--以《登高》为例略谈诗评的写作指导

11[写作教学的逻辑思路。
说明文需紧紧围绕说明对象,说说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的?并说出依据。
诗歌的学习要找意象,从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要有阅读感受。
2.研读评价,活动建构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针对阅读教学的重点、难点来设计研读的问题。
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或问题,必须遵循一定的思路,最好能体现出学生学习探究的过程,体现一定的阅读思路和方法。
要突出语段阅读、语言的品味与理解、作者思想情感的体会、人文因素的挖掘等,要突出阅读方法的指导,以便顺利实现后续的拓展,架好读与写之间的桥梁。
就该环节阅读形式设计而言,必须突出“读”这一根本手段,将读与练有机结合起来,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如学习《春》,要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品味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
可以这样设计:你觉得哪一段最有可能读好?请尝试有感情地朗读。
这一段描绘了怎样的图画?这幅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你最喜欢哪些语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再如学习《孔乙己》一文,探究“笑”的含义与作用,文中哪些地方是写“笑”的?写到了哪些人的“笑”?这些人“笑”的含义相同吗?他们为什么会“笑”?你认为值得“笑”吗?作者在笑声中去展现孔乙己悲剧的意图是什么?又如《范进中举》一文,模拟朗读范进“发疯”的相关段落,探究人物描写的方法与作用:作者分几个阶段来写范进发疯的?这样一步步地写来,好在哪里?表现范进发疯,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你认为哪些描写最精彩?请谈谈你的理解。
3.拓写运用,读写双飞阅读拓展是指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学习技巧,向课外阅读延伸拓展,扩大阅读面,促进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形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问题驱动课堂模式下的课堂拓展大致有两个路径:一是运用课内学到的知识、方法,由课内阅读拓展到课外阅读,进一步深化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形成阅读的一种能力。
阅读题宜少不宜多,因为重点在“读”上,在方法的运用上。
二是从课内或课外的阅读中,从一个角度,选取写作的“点”,进行写作训练,以此来落实“运用语言”这一中心,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07诗歌鉴赏专题(知识点思维导图+习题训练)-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冲刺专题系列(解析版)

07 诗歌鉴赏专题(知识点思维导图+习题训练)思维导图习题训练一、(2024·河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新制布裘白居易桂①布白似雪,吴②绵软于云。
布重绵且厚,为袭有馀③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
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中夕④忽有念,抚袭起逡巡⑤。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袭,盖裹周四垠⑥。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①桂:地名。
②吴:地名。
③馀:同“余”。
④中夕:半夜。
⑤逡巡:迟疑徘徊,欲行又止。
⑥垠:边际。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因_________一事,产生联想,表达内心的愿望;《新制布裘》中,白居易因新制布裘这件事,产生联想,表达自己的愿望。
2.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
这两首诗中作者的境况不同,但抒发的情感有相同之处,都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
【答案】1.茅屋为秋风所破(或“秋风破屋”)2.推己及人的博大胸襟、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和心系天下寒士的济世情怀。
【解析】1.本题考查作家作品识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
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2.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及情感主旨把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激情和火热希望。
这种感情,咏歌不足以表达,所以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古代诗歌鉴赏解题新思维训练

间 ,人们 这 才 为 之诧 韦秉文 ◆江苏射阳县陈洋中学 异 。 这 里 比 喻 人 人 都 可 以 挺 立 起 自 己 的 人 格 。 可 惜 士 人 往 往 陷 溺 于私 欲 ,难 能 “ 然 见 高 枝 ” 卓 。
思 维
最 后 四 句铺 陈 写 自己 :先 写近 ,壶挂 寒 柯 ,再 写 远 ,遥 望松 姿 ,最 后 抒情 。 可
一
。
譬
1 I
一
人 ,“ 霜 ” 比 喻 当时 恶 劣 的政 治 气候 。 凝
“ 林 人 不 觉 ,独 树 众 乃 奇 ” 意 思是 说 , 连
青 松 多 了 ,蔚 然 成 林 ,便 难 以 给 人 以 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古 诗 歌 鉴 赏 铭
烈 印 象 ;一 株 青 松 卓 然 独 立 于 天 地 之
( 2) “ 松 ” 比喻 自 己坚 贞 不渝 的 可 见 烟 是 被 夜 色 遮 断 ;木 是 被 夜 色 荡 青 人 格 , “ 草 ” 比 喻 一 帮 无 品 无 节 的 士 平 的 。 “ 戍 荒 烟 ” 与 “ 山古 木 ” 众 野 深 ,原
然 出现 于世 ,暗 喻 人格 高 尚的 士人 ,与 周 : 入 城 前 见 到 过 的 野 外 戍 楼 上 的 缕 上 句 形 成 对 比 ,这 样 便 不 难 推 断 出深 缕 荒 烟 ,这 时 已在 视 野 中消 失 ;深 山上
层 意思 。
参 差 不 齐 的 林 木 ,看 上 去 也 模 糊 一 片 。
【 题提示 】 解 ( 1)回 归原 诗 ,结 合 全 诗 的意 境 情 径 ,身 临 其 境 、设 身 处地 体 味 诗 人 的 心
i
霜殄 异 类” 中的 “ 异类 ”在 诗 中的意 思。
如何写现代诗

如何写现代诗一、诗是如何写出来的,有几个步骤:A、心里有话要说首先是创作者本人有一种思想或者情感想要表达(如爱党、爱祖国、恨腐败等等内容可以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管这种思想或者情感是清楚还是模糊(这里的模糊指到了一定的写作程度和水平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总之心里产生一种非要表达出来的愿望,想让这个世界知道自己的这种思想或者情感,当然你可以缩小范围只想让某个人知道(可以假定有那么个人)。
于是,你觉得有话要说。
那么,含蓄地说,还是直白地说,这就是你自己的选择了。
写不出来的时候,大家总说:我没灵感。
实际上,就是心里没话要说,没话对任何人说。
如果每天心里都有许多不同的东西要说出来,那么每天都会有东西可写了。
B、运用艺术感觉来表达先作一个实验,以玻璃为题,写出你能够想到的词语、句子,或者一段话、一个故事,也可以是一句诗,或者意象、色彩、场景,总之是你看见玻璃所能够想到的东西,把它写出来。
一种色彩,一个场景等等,你想到什么写什么(5分钟)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要通过语言来表达,那么,这种语言必须是提炼出来的艺术语言,艺术语言来自于创作者本人的艺术感觉。
艺术感觉和自然感觉是不同的。
举例:大家根据玻璃写一句诗,或者写意象、色彩,场景,总之是你看见玻璃所能够想到的东西,写出来。
请看:我的思绪穿过透明的玻璃飞向白云深处(修改时去掉“我的”即可以去掉不会发生误解的代词).艺术感觉就是用审美的眼光来看事物,这种感觉是艺术性质的,非真实的,非写实的,甚至是不符合科学的,但是符合作者此刻的心情,带有明显的想象的成分。
“心在胸膛里跳动”是写实的,真实存在的,符合科学的。
“心在小雨中飞舞”是想象的,符合心情的,这就是艺术感觉。
心穿过透明的玻璃飞向蓝天忧伤————————遥远幸福————————明天昨天————————白云深处梦———————飞成朝霞梦穿过夜色(月色)在星光中飘舞(微笑)穿过时空穿过岁月穿过草原这种思维方式叫发散性思维。
用思维之风吹皱一池春水

撷英篇写作过程是一个心理内化的过程,学生必须拥有与作文有关的感情表象和知识材料,经过自己的认真思考和充分认识才能完成。
当今中学生接触面广,信息丰富,都拥有自己的一池春水,只是这一池春水却没有半点涟漪,就像闻一多先生笔下的“一潭死水”。
所以在考场上一看到作文,头脑就发昏,一片空白,只能望题兴叹。
这就需要我们借助思维之风,吹皱学生的一池春水。
一、变形式,转变思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鼓励自由表达和创意表达,减少束缚,以自然心态面对作文,平静轻松和自信,消除写作压力”。
所以在写作训练中,我经常转换形式,让学生转变对写作的认识,消除人为的写作樊篱。
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我发现学生论据的使用太啰嗦,不精练,特别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人物事例,很多同学还铺开陈述,效果很差。
有的叙述很多,甚至有种议论文的记叙倾向,这是写作的大忌。
平时学生在阅读一些颁奖词的,都非常佩服语言的精炼。
我就以此为契机,让同学给喜爱的作家写颁奖词:(李煜)他告别了雕阑玉砌,走出了不堪回首的故国,一句“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使自己的无限哀愁,随流水流去,他不再是国家的帝王,但它永远是词的“帝王”。
(李清照)你是幸福中的玫瑰,更是灾难中的冬梅,你用纤细的手端起诗词的酒杯,于前于后畅饮醉生,纵使人生坎坷,清幽之气仍在,无论光照何处,依然巾帼不让须眉。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他们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作用。
”特别高中阶段,相对稳定静态生活容易造成学生精神上的色盲和短视,经常变换形式,培养生活的新鲜感,从不同角度,用陌生的眼光看熟悉的事物,获得对作文的悟性。
学生的写作兴趣会大大提高,心理的积淀犹如春水汩汩流诸笔端。
作文能由要我写,变成我要写。
二、巧联系,激活思维写作是一种思维过程,任何思维过程都可以归结为三部分,即出发知识、接通媒介和结论性知识。
所谓接通媒介,即通过接通有关的联系,从而导出结论知识的那个(或一系列的)中间环节。
诗歌教学中的仿写与创新思维培养

制、 无既定线路的思维模式 , 它主要有逆向思维 ( r e .
v e r s a l hi t n k i n g ) 、 曲解 思维 ( d i s t o r t i o n h t i n k i n g ) 、 头 脑 风 暴( b r a i n s t o r m i n g ) 、 夸 张思维 ( e x a g g e r a t i o n hi t n k i n g ) 等 几 种表 现方 式 , 强调 思维个 体 的直 观知 觉 。理查 德 ・ 瑞 普认 为 , “ 发散 思 维促使 人们 改变对 生活 中种 种视 而不见 事 物 的认 识 , 以 自我 特别 的方式 加 以重 新 认 识” 3 J ( 嘲 , 指 出了发散 思 维认 识 事 物 的独 特 视 角 和
预 知 的正确 解决 方法 或答案 的情境 中进 行 的精 神 活
动” ( D i v e r g e n t t h i n k i n g i s a m e n m l a c t i v i t y p e f r o r m e d i n
s i t u a t i o n s wh e r e t h e r e i s n o p io r r c o r r e c t s o l ut i o n o r a n —
、
人 的创 造力 离不 开 创 新 思 维 , 而 创 新 思维 与聚
合思维( c o n v e r g e n t t h i n k i n g ) 和 发散 思维 ( d i v e g r e n t hi t .
n k i n g ) 密切相关L 2 】 。聚合思维遵循逻辑向度 , 对已知
第2 8 卷 第1 期 2 0 l 4 年1 月
《写作思维训练——放飞想象的翅膀》教学案例

1. 引言写作思维训练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而放飞想象的翅膀则是其中关键的一环。
本篇文章将通过教学案例的方式,深入探讨如何通过写作思维训练来放飞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帮助他们写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作文。
2. 教学目标与内容本次教学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写作思维训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其创意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内容方面,将结合具体的写作练习,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唤起他们内心深处的感受和想法。
3. 教学过程3.1 创设情境在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通过音频、视频、图片等方式,创设一个充满想象空间的情境,比如一幅神秘的画作、一个未解之谜的故事片段等,引导学生投入到充满想象力的氛围中。
3.2 启发思维通过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或命题,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比如“如果我有超能力,我会选择什么样的能力?”“如果时光倒流,我会选择回到哪个时刻?”等等,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
3.3 利用外部资源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与主题相关的文学作品、诗歌或影视作品等,让学生欣赏并借鉴其中的创意和想象力,激发他们对写作的兴趣。
3.4 引导表达在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时,教师可以给予及时的反馈和引导,帮助他们更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保持作品中想象力和创意的连贯性和深度。
4. 教学反思与总结通过以上的教学过程,学生在这堂课上不仅得到了写作思维的训练,更重要的是锻炼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未来的写作中,他们可以更加自信地展现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见解,为作品增添更多的灵动和魅力。
5. 我的观点与理解在写作思维训练中,放飞想象的翅膀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教学案例的实践,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学生们想象力的无限可能性,也进一步坚定了我在写作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创造力和个性表达的信念。
6. 总结通过本次教学案例的实践,我们不仅帮助学生提高了写作水平,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对写作的热爱和探索欲。
写作思维训练,就如同给学生们装上了一双可以自由飞翔的翅膀,让他们可以在想象的天空中尽情飞翔,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世界。
语文课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案例

语文课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案例案例一:阅读理解训练在语文课上,老师布置了一篇短文,要求学生读完后回答一系列问题。
这样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生们需要仔细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细节,然后通过思考和推理来回答问题。
这样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案例二:写作训练在语文课上,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的家乡的文章。
学生们需要通过思考和回忆来描述自己的家乡,包括家乡的地理环境、人文景观、风土人情等。
这样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案例三:诗词鉴赏在语文课上,老师给学生们分发了几首古诗或现代诗,要求学生们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并进行鉴赏和赏析。
学生们需要通过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语言表达来感受诗歌的美,同时也需要通过思考和分析来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这样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思考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案例四:语法分析在语文课上,老师给学生们分发了一篇文章,要求学生们进行语法分析。
学生们需要仔细阅读文章,分析句子结构、词语搭配、语法错误等,并给出相应的解释和改正。
这样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法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
案例五:文学作品解读在语文课上,老师给学生们分发了一篇文学作品,要求学生们进行作品的解读和评析。
学生们需要通过阅读和思考,理解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等,并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
这样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案例六:辩论赛在语文课上,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赛,学生们需要就某个话题进行辩论。
学生们需要通过思考和分析,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和证据,并进行合理的论证。
这样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说服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文玫、闵——诗
文学——诗学——美学 文学写作—诗歌写作—美的表达 美的发现 美的表达——文学写作——诗歌写作
第一节、诗的本义与定义
訨,从言之声。思绪,情绪,宣泄、表达。
之, 出也,過也, 益大,生长,产生,展开,飛盛,妄生,开心
远古声音时代诗歌概念:用具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声音表达美 (生命存在、生命时空)的声音组织。
——英国著名文学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
说话的(1)结构、节奏和(2)韵味
(二)小结:
诗人苦心孤诣地“探求”、千方百计“追寻”的
[美]吉姆斯·狄克易《诗人显示自我
——关于我的作品的偶然观察》
——本质:精神、灵魂、高雅情趣、哲理精神
“如果你在一个汽车站走近我低声说:‘你仍然不喜欢 沉静的新娘’,那时我马上会意识到我遇到了一个诗人。 我知道这点是因为你说话的(1)结构、节奏和(2)韵味 超出了它们可概括的意思……你的语言夸耀它的有形的存 在,引起人们对它本身的注意,而这是‘你不知道司机正 在罢工?’之类的说法所做不到的。”
诗人是全部身心与现实相触。灵魂身体企图了解生命, 企图给混乱和不同的现象以秩序;同时,他又靠意志力与 洞察力来创造可传达的文字形式,提供快感:
诗就是在这方面所作的基本努力。”
——理查·艾伯哈特在《我怎样写诗》
——本质:非理性的神秘洞察:生命存在之思,给混乱以 秩序,精神广阔无垠的境界
“我已经开始觉察到:在具有程序的文字和我自己的生活 之间存在一种关联(令人困扰,确属必需的关联:马:艺术的 精神秩序)……依我看,在活过来的时间(经验:马:生存体 验)和文字之间都有同样不可见但是正确的相互关系(马:艺 术的精神秩序)。不过,要等几年之后我才认清——慢慢认清 ——原来我继续追寻的这种性质便是诗(马:生命时空、美) ,我才认清,全神贯注于如此被运用的语言,此种专著精神正 好存在于我高中被研读时自认为全无用处(按:即非实用主义 而是哲理精神之类的)的那些作品。”
Poetry;后缀:-ry 1. 集合名词,通常放在一个完整的单词后面,表“整体“。
定义:诗,是一种用节奏韵律生动性语言来表达心灵空间的组织制作的言语篇 章。时空表达品。
1、《尚書·堯典》:“诗言志”
2、《论语》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
无邪’。”——节制:发乎情,止乎礼义。
3、《庄子·》天篇》:“诗以道志。”
(一)诗人谈诗
“我相信许多美国人都是如此,我们是彻头彻尾的实用主 义,所以一提到精神、灵魂,或者高雅情趣之类,总觉得不好 意思去承认或讨论,但是,即使我在读高中时,我已经开始觉 察到:在具有程序的文字和我自己的生活之间存在一种关联( 令人困扰,确属必需的关联)。……(现在)依我看,在活过 来的时间(经验)和文字之间都有同样不但可简单是正确的相 互关系。不过,要等几年之后我才认清——慢慢认清——原来 我继续追寻的这种性质便是诗,我才认清,全神贯注于如此被 运用的语言,此种专著精神正好存在于我高中被研读时自认为 全无用处的那些作品。”
Poem(佩维蒙) n.诗歌o—e—m—Poem;
poet(帕维) n.诗人
poetry(帕维翠)
n.诗,诗意,诗艺
诗学:poetics(制作学,写作学)
poker
n.扑克
Po音根、词根的含义:极限、权力,势 1、形式空间:美;2、权力空间:美;3、心灵空间(道德、胸襟):美; 4、思维空间:美;5、生命空间:美。
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7、陆机《文赋》“诗言情而绮靡。”
结论:
中国上古文献认为,诗歌是渲染强化的充足表 达情志、情思的节奏化韵律化语言作品。
而诗、诗意是从这些语言节奏韵律和情致中直 观或者设出来的生命境界、生命时空、美。
一、19世纪西方文学中诗的概念
诗(或说得更确切一点,一首诗)是一种以获得智力上的愉快为目的的 作品,并借赖在兴奋状态中自然流露的语言达到此目的,它与科学是相 对的。
ɯ(啊)——j(怡悦)——l(乐,)——t(等 待,大,戴森,大生)——h——s(寺)
ɯ(啊)——j(怡悦)——l(乐,)——t(等 待,大,戴森,大生)——h——s(寺)
远古声音时代诗歌概念:用具有节奏、韵律 的语言、声音表达美(生命存在、生命时空) 的声音组织。
周以后:诗歌是一种用具有节奏化、韵律化 的言语,足值充沛的表达自己符合时代道德规 范的思想情感的文学体裁。
——柯尔立治(1772—1834)《诗的定义》 ——本质:语言自然、思想深刻
诗的根本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是:它必须是朴素的和诉渚我们天性的 要素和基本规律的;它必须是诉诸感官的,并且凭意象在一瞬间引出真 理的;它必须是热情奔放的,能够打动我们的情感,唤醒我们的爱慕的 。
——柯尔立治(1772—1834)《诗的本质》 ——本质:语言朴素、生动,思想深刻,生命天性
西语远古诗的概念:表达诗人所感受到的生命时空、美(灵感émp
nef̱si̱阿彭乐森)的语言整体,篇章
当代诗歌的概念:用具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声音,
表达诗人思想情感的美(生命存在、生命时空)的言语组织。
(三)西语“诗”的概念
古希腊语,诗:poiema(所制作的东西,名词),制作:poiesis(动词);
4、战国《楚简》:“孔子曰:诗无离志,乐无离情,文
无离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
5、《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仲尼曰:“《志》有之: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
不远。”
6、《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
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
[美]吉姆斯·狄克易《诗人显示自我
——关于我的作品的偶然观察》 ——本质:精神、灵魂、高雅情趣
“是什么使诗留存,留存下来的诗具有怎样的独特性质 ,……分析到最后,关于诗的最深刻事物,在我看来似乎 十分神秘。这些最深刻的事物跨过了心智,进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精神广 阔无垠的境界,似乎不可能完全用理性来理解。我固然不 敢极端地说有关诗的最深刻的事物是非理性的,但提到我 的诗观,我却想把非理性的觉察力和成分包括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