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教学案例
对联幼儿园教案

对联幼儿园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对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述能力和创造力。
3.提升幼儿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对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通过创意搭配和押韵推理能力来创造对联。
三、教学难点1.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判断力。
2.如何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兴趣。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幼儿熟悉的儿歌《捉泥鳅》引入对联的概念。
在唱完歌后,提问:“大家有没有听到歌词中的对句呢?是什么呢?”引导幼儿开始对对联有个大概了解。
2.讲解对联的特点通过幼儿熟悉的诗句《静夜思》中的对句来讲解对联的基本特点,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引导幼儿熟悉对联的基本结构和押韵规律。
3.进行大量的练习进行对联的创意搭配,例如:“小蝴蝶,飞过花丛;小朋友,笑声喧闹。
”,引导幼儿通过联想和押韵来创造一些简单的对联,然后用这些对联来贴在横幅上。
4.进行评价通过幼儿自己创造的对联进行交流和评价,引导幼儿听取别人的观点,自我评价和改进。
5.结束带领幼儿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幼儿对对联的特点和结构形式做个总结。
五、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幼儿在课堂中的表现,了解幼儿对对联概念的兴趣程度和理解能力;通过幼儿创造的对联和交流的过程,了解幼儿的语言表述能力和创造力的提升程度。
六、教学反思对联这种文化形式,能够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述和创造能力,同时也能够让幼儿了解传统文化。
在讲解基本概念的时候,最好能够用一些熟悉的诗句来进行讲解,这会让幼儿更容易理解和触类旁通。
在练习环节中,需要注意幼儿对联的创意质量和搭配合理性,过于简单和无逻辑的对联不应当得到鼓励和赞扬。
《对联》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对联》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及其基本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使学生掌握对联的基本写作技巧,能创作出有创意的对联。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2. 对联的基本特点3. 对联的写作技巧4. 名联欣赏和解析5. 学生对联创作实践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和基本特点。
2. 示例法:展示名联,让学生欣赏和解析。
3.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对联创作实践。
4.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联创作心得。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对联的起源、发展、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等内容。
2. 名联示例: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名联供学生欣赏和解析。
3. 练习纸:供学生进行对联创作实践。
4. 评分标准:制定对联创作的评分标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对联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对联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示例解析名联。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对联创作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4. 展示:每组选出一副最佳对联进行展示,全班同学共同欣赏和讨论。
5. 总结:对学生的对联创作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给予鼓励和建议。
6. 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创作一副对联。
教案示例: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及其基本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使学生掌握对联的基本写作技巧,能创作出有创意的对联。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2. 对联的基本特点3. 对联的写作技巧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和基本特点。
2. 示例法:展示名联,让学生欣赏和解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对联的起源、发展、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等内容。
2. 名联示例: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名联供学生欣赏和解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对联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
幼儿园对联作品教案

幼儿园对联作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培养幼儿对联作品的兴趣和能力。
2.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
二、教学准备:1.图片或实物:对联的例子、成品等。
2.简单的对联教材和练习册。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或实物向幼儿介绍对联: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由一对相对的词句组成,一般左对右,或上对下,用以表达祝福、赞美等心情。
请幼儿简短地表达对对联的认识和了解。
2.讲授(10分钟):向幼儿介绍对联的基本结构和要素:1)结构:对联由上下联或左右联组成。
2)要素:对联有韵律、对仗和对意的要求。
3.示范(10分钟):给幼儿展示一些简单的对联例子,并向他们解释其中的对仗、韵律和对意。
然后,请他们跟读这些对联,并指导他们注意韵律、对仗和对意的匹配。
4.练习(30分钟):让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对联的练习:1)给出齐头式的第一句,让幼儿自由创作第二句,要求他们注意韵律和对仗的匹配。
2)给出下句,让幼儿自由创作上句,同样要求他们注意韵律和对仗的匹配。
5.制作(30分钟):将练习好的对联制作成小对联,比如用彩纸剪成横幅的形式,将上下联分别黏贴在两条横幅上。
鼓励幼儿在制作过程中进行创新,可以添加一些简单的装饰和画画。
6.汇报展示(10分钟):鼓励幼儿相互交流、展示自己制作的对联,可以邀请幼儿上台念对联。
同时,教师也要鼓励每个幼儿表达自己对同伴作品的欣赏之情,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7.总结(5分钟):请幼儿回忆本节课学到的对联的基本结构和要素,以及创作对联的一些技巧。
并请幼儿讨论对联的乐趣和意义,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四、教学延伸:1.家庭作业:要求幼儿在家中尝试制作对联,并鼓励他们将做的对联带到学校与同伴分享。
2.拓展活动:如果时间允许,可以邀请家长提前准备一些简单的对联材料,并在家长参与的情况下进行对联游戏和比赛。
五、教学评估:观察幼儿在制作对联过程中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并通过幼儿之间的交流和展示,了解他们对对联的理解和对联作品的质量。
奇妙的对联公开课教案(优秀6篇)

奇妙的对联公开课教案(优秀6篇)学生学习情况分析篇一初中时已初步接触对联知识,中考有考对联,初中时对仗的基本知识已掌握,可不作为教学重点;但初中时对联多作为应试要求,对于对联的艺术性、趣味性、承载的文化没有专题的探究活动或未充分开展过有关对联的探究活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望得到充分的调动。
奇妙的对联公开课教案篇二一、教学目标:1、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如起源、特点、种类等。
2、学会拟写简单的对联。
3、了解对联的有关题型,基本上学会做。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对联常识的介绍;2、难点:对联的练习。
三、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四、授课时间:2个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先给学生看电影《唐伯虎点秋香》的片段(略)师生共同分析对联妙处,导入新课。
(二)、教学目标展示:今天我们要学习:1、对联起源2、对联特点3、学对歌诀4、对联种类(三)、讲析目标:1、对联起源:要求筛选出要点: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
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
末年(公元九*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
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2、对联特点: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对联教案(合集5篇)

对联教案(合集5篇)第一篇:对联教案、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为人教版第一模块梳理探究单元第二课,是我国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作为第一模块的学习内容,可以很好地激发高一学生对文化文学的热爱,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探求活动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喜爱这一类型的课程,感觉到新课程教与学与过去的不同,从而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初中时已初步接触对联知识,中考有考对联,初中时对仗的基本知识已掌握,可不作为教学重点;但初中时对联多作为应试要求,对于对联的艺术性、趣味性、承载的文化没有专题的探究活动或未充分开展过有关对联的探究活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望得到充分的调动。
三、设计思想“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在教学中扣紧“奇妙”二字,以欣赏与对对子激励兴趣,以兴趣激励学生对对联的知识、文化的探究学习。
在教学中采用迁移教学法:教学循序渐进,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迁移的方法就是能较好的进行类比推理,沟通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
启发式教学法:在学生对对的过程中,采用启发的办法,帮助学生对出正确答案。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书法展示、用学生姓名创设对联情境的办法,激发学生兴趣,感受对联艺术和文化。
作为梳理探究单元课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体现学生主体,提高学习兴趣,引发进一步自主探究的愿望。
四、教学目标通过对联的欣赏和对对子的活动,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领略对联艺术和文化的魅力,引发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学会基本的对仗方法,学会自主、创新、推理、演化。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参与活动,激发兴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赏与对。
六、教学过程设计(一)课前学习1.关于对联的知识,重点抓住“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平仄相异”“区分上下联”“对联的张贴”的知识,学生课前解决。
对联教案初中

对联教案初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历史以及基本特点,提高对对联文化的认识。
2. 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
3. 训练学生运用对联技巧进行创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史2. 对联的基本特点和分类3. 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4. 对联的鉴赏和评价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引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
例如,可以讲述古代文人墨客对联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对联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对联的基本特点和分类,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和解答。
对联的基本特点包括: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语意相关、字数相等。
对联的分类包括:春联、挽联、寿联、行业联等。
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包括如何选词、如何对仗、如何运用修辞手法等。
同时,教师可以举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对联的创作技巧。
4. 课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对联创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可以相互交流、借鉴,提高创作水平。
练习结束后,教师选取部分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评价。
5. 对联鉴赏教师选取一些经典对联,让学生进行鉴赏和评价,分析其艺术价值。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对联中汲取文化营养,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6. 总结反馈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对联的基本特点和创作技巧。
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联创作能力的提高2. 学生对对联文化的认识和理解3. 学生对对联的兴趣和喜爱程度五、教学资源1. 对联教材或相关资料2. 电脑、投影仪等教学设备3. 经典对联作品集六、教学建议1.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对联。
2. 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
3. 联系实际,让学生尝试运用对联进行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言对联教学教案模板范文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五言对联的基本知识,包括起源、特点、构成等。
2. 培养学生欣赏和创作五言对联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 五言对联的基本知识。
2. 五言对联的构成和创作技巧。
教学难点:1. 五言对联的平仄协调。
2. 五言对联的意境表达。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五言对联的相关资料,如对联的起源、历史、著名对联等。
2. 学生准备笔和纸,以便练习创作五言对联。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引导学生了解对联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 展示一些著名的五言对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授1. 讲解五言对联的基本知识:- 五言对联由上联、下联和横批组成。
- 上联和下联的字数相等,平仄相对。
- 对联的内容要求对仗工整,意境深远。
2. 分析五言对联的构成特点:- 每句五个字,分为平仄两声。
- 平仄要求相对,即上联的平声与下联的仄声相对,反之亦然。
- 对仗工整,字词意义相近或相反。
3. 讲解五言对联的创作技巧:- 选择合适的题材,如自然、人文、历史等。
- 运用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夸张等。
- 注重意境表达,使对联富有诗意。
三、课堂练习1. 教师给出几个五言对联的题材,让学生根据题材创作对联。
2. 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创作心得,教师巡回指导。
3. 选取部分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并让学生点评。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五言对联的基本知识和创作技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3. 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五言对联的内涵。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
2. 创作能力:评价学生对五言对联的创作水平。
3. 知识掌握:检查学生对五言对联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课后作业:1. 收集五言对联的资料,了解对联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2. 尝试创作一首五言对联,并请教教师或同学的意见。
备注:1.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
写对联幼儿园教案

写对联幼儿园教案教案名称:快乐成长,在对联中体验中华文化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对联,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2.增加幼儿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培养幼儿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3.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交能力。
二、教学内容:1.对联历史和意义的简单介绍;2.对联的基本构成与制作方法;3.中国传统节日和对联的关系;4.制作自己的对联作品。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a.引导幼儿回忆和描述自己最喜欢的节日,并询问他们从节日中可以想到什么。
b.引导幼儿谈论对联,了解他们对对联的基本认识,并展示一些对联作品,激发幼儿的兴趣。
2.知识讲授(15分钟)a.讲解对联的历史和意义,让幼儿了解对联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并能够通过对联传达特定的寓意和愿望。
b.介绍对联的基本构成以及制作方法,包括上下联的选择、对仗关系、字数和字体的搭配等。
3.实践活动(30分钟)a.分发纸张、彩笔等工具,引导幼儿按照学习到的知识,制作自己的对联作品。
b.鼓励幼儿动手实践,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如节日、动物等,并在之前画布上进行练习。
c.辅导幼儿在对联中体现中华文化的元素,如中国画的意境、传统节日的对联等。
并注重对联的整体美感和意境。
4.展示和分享(20分钟)a.鼓励幼儿将自己的对联作品展示给同班同学,并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主题和创作灵感。
b.引导幼儿彼此欣赏、评价和分享,提出积极的建议和鼓励。
5.活动总结(10分钟)a.回顾本次活动的学习内容和过程,让幼儿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和困难。
b.教师点评幼儿的表现和作品,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展示幼儿的对联作品。
c.帮助幼儿总结本次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和练习。
四、教学评估:1.观察幼儿的参与程度和专注度,以及对联制作的技巧和创意;2.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并与其他幼儿分享和交流;3.收集幼儿制作的对联作品,评估他们是否能够正确运用对联的基本知识并表达自己的意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遊客的時間
庭瑜Leabharlann 嘉義市基督教貴格會活水教會
基督教會,敬奉耶和華上帝 對聯:進美好寬闊地 淂流奶與蜜福 對聯意義:聖經上記載上帝吩咐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 埃及,進迦南美地,那地就是流奶與蜜之地,就是豐 盛之地;這副對聯意味著「信耶穌必能進美好之地, 得那上好福份」 除了傳統廟孙的對聯 ,其他宗教信仰也會融入當地
上聯:官階襲侯伯之尊神威顯著
下聯:祀典與山川並重俎豆常新
學生作品
嘉義市新店里林森東路真武宮
祭祀主神:玄天上帝 楹柱對聯:玄耀南天七星劍氣震群魔 天通北及五界神威佑眾生 對聯意義:保佑帄民百姓,為百姓斬妖除魔 由喬巴超人代替王同學來介紹廟孙對聯,但 地圖出現奇特地名,如「偉大的航道」、 「新世界」 郁婷
對聯意義解說詳盡,敘述主神受祭緣由 筱筑
台中縣大甲鎮瀾宮
祭祀主神:媽祖 楹柱對聯:大地呈祥共仰神光照市鎮 甲民納幅共沾德澤奠汲瀾 對聯意義:大甲呈現祥瑞之氣,人們共同仰望 神民庇祐這個城市;大甲民眾接納神明的福氣 沾染神明的德澤,一起安定所有風波 利用不同顏色標示出「主要路線」、 「次要 路線」 、 「附近地標」 ,可節省初次造訪
心永遠流傳至萬世;這間廟面對著嘉義,希望把佛法廣播、把恩德遍 及四方信眾
地圖清楚,並附上住址及祭祀主神的照片 姿誼
嘉義縣布袋鎮嘉應廟
祭祀主神:九龍三公 楹柱對聯:九野沐神恩威鎮岱江崇聖蹟 龍袍承帝澤功存宋室紀忠臣 對聯意義:供奉三公神像以民家禮拜,落腳於岱江嶼布袋嘴,
因神基顯赫, 人丁帄安, 生意興隆漁業獲利;九龍三公乃指南宋忠 臣魏大中,感念端宗知遇之恩, 替端宗趙昱飲鴆殉節退敵
上下聯配合
(F)1. 養心莫善寡欲 ( E)2. 鼓琴足以自娛 (C)3. 落日帄原縱馬
參考選項 (A)閒談莫道人非 (C)秋風古道題詩 (E)讀書不求甚解
(A)4.靜坐長思己過 (D)5.泉自幾時冷起 (B)6.南朝狀仍宰相
(B)西京孝子忠臣 (D)峰從何處飛來 (F)至樂無如讀書
城隍廟楹聯
溫故知新
※對聯(偶)的原則 1.由一對的語句組成,上聯和下聯字數相等. (小原則:上仌下帄) 2.上下聯結構相同、詞性相當 3.上下聯帄(國語1.2聲)仌(國語3.4聲)相反 4.上下聯意義相關,或是相近、相似,或是相反、 相對
上下聯判斷
1.德從寬處種( 上 ) 福向儉中求( 下 ) 2.法古今完人( 下 ) 養天地正氣( 上 ) 3.孝友可為子弟箴( 下 ) 帄安即是家門福( 上 ) 4.欲子孫賢必積德( 上 ) 要門庭顯還讀書( 下 )
對 聯 教 學
開場白
對聯的由來 對聯是由春聯發展而來的。至於春聯,相傳是由古代新春的桃 符演變而來的。 在古代,度朔山有大桃樹,住有兩位專抓妖魅鬼怪的神人,名 叫神荼、鬱壘,兩人常站在大桃樹下,檢閱百鬼,對於無故害 人的野鬼,就用繩索綁起來去餵老虎。當時人們就用桃木雕了 這二人的像,懸掛在門上,藉以鎮邪,以求永保帄安,桃符於 是就這樣產生了。到了漢代,除了用桃木雕像外,人們也在兩 塊桃木板上畫著二人的神像,掛在門的左右;後來更加以簡化, 只在紅紙上畫一桃形,並在上面寫上「神荼」、「鬱壘」。 至於桃符演變成春聯,源於五代蜀主孟昶在除夕時題兩句話在 桃板上:「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成為最早的一副春聯。 到了宋朝,除了春聯外,樓閣、亭臺、園林、祠廟,也都可以 題上對聯,以增添光彩;甚至當作應酬文字,題贈於人。至明 代,由朱仍璋大力提倡,對聯因而風行全國。
嘉義市城隍廟
祭祀主神:城隍爺 楹柱對聯:撿德有虧仕誑我 問心無愧可為人 對聯意義:欺騙自己作虧心之事有違道德, 反省自己無愧於心可成有用之人 介紹城隍廟附近小吃 易蓁
嘉義市溪興街慈玄宮
祭祀主神:中壇仍帥、濟公活佛、觀音菩薩 楹柱對聯:玉關臨八掌源遠流長慈心普渡萬世 神殿面桃城深法廣玄大德恩澤四方 對聯意義:這間廟鄰近八掌溪,可以將普渡眾生的那顆慈悲的
文化特色
沛嘉
謝謝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