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第四核酸优选演示
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第四版课后习题

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第四版)课后习题————————————————————————————————作者: ————————————————————————————————日期:2蛋白质化学1.用于测定蛋白质多肽链N端、C端的常用方法有哪些?基本原理是什么?解答:(1) N-末端测定法:常采用2,4―二硝基氟苯法、Edman降解法、丹磺酰氯法。
①2,4―二硝基氟苯(DNFB或FDNB)法:多肽或蛋白质的游离末端氨基与2,4―二硝基氟苯(2,4―DNFB)反应(Sanger反应),生成DNP―多肽或DNP―蛋白质。
由于DNFB与氨基形成的键对酸水解远比肽键稳定,因此DNP―多肽经酸水解后,只有N―末端氨基酸为黄色DNP―氨基酸衍生物,其余的都是游离氨基酸。
②丹磺酰氯(DNS)法:多肽或蛋白质的游离末端氨基与与丹磺酰氯(DNS―Cl)反应生成DNS―多肽或DNS―蛋白质。
由于DNS与氨基形成的键对酸水解远比肽键稳定,因此DNS―多肽经酸水解后,只有N―末端氨基酸为强烈的荧光物质DNS―氨基酸,其余的都是游离氨基酸。
③苯异硫氰酸脂(PITC或Edman降解)法:多肽或蛋白质的游离末端氨基与异硫氰酸苯酯(PITC)反应(Edman反应),生成苯氨基硫甲酰多肽或蛋白质。
在酸性有机溶剂中加热时,N―末端的PTC―氨基酸发生环化,生成苯乙内酰硫脲的衍生物并从肽链上掉下来,除去N―末端氨基酸后剩下的肽链仍然是完整的。
④氨肽酶法:氨肽酶是一类肽链外切酶或叫外肽酶,能从多肽链的N端逐个地向里切。
根据不同的反应时间测出酶水解释放的氨基酸种类和数量,按反应时间和残基释放量作动力学曲线,就能知道该蛋白质的N端残基序列。
(2)C―末端测定法:常采用肼解法、还原法、羧肽酶法。
肼解法:蛋白质或多肽与无水肼加热发生肼解,反应中除C端氨基酸以游离形式存在外,其他氨基酸都转变为相应的氨基酸酰肼化物。
②还原法:肽链C端氨基酸可用硼氢化锂还原成相应的α―氨基醇。
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第四版课后答案.

2 蛋白质化学 1.用于测定蛋白质多肽链N端、C端的常用方法有哪些?基本原理是什么?解答:(1) N-末端测定法:常采用―二硝基氟苯法、Edman降解法、丹磺酰氯法。
① ―二硝基氟苯(DNFB或FDNB法:多肽或蛋白质的游离末端氨基与―二硝基氟苯(―DNFB)反应(Sanger反应),生成DNP―多肽或DNP―蛋白质。
由于DNFB与氨基形成的键对酸水解远比肽键稳定,因此DNP―多肽经酸水解后,只有N―末端氨基酸为黄色DNP―氨基酸衍生物,其余的都是游离氨基酸。
②丹磺酰氯(DNS法:多肽或蛋白质的游离末端氨基与与丹磺酰氯(DNS―Cl)反应生成DNS―多肽或DNS―蛋白质。
由于DNS与氨基形成的键对酸水解远比肽键稳定,因此DNS―多肽经酸水解后,只有N―末端氨基酸为强烈的荧光物质DNS―氨基酸,其余的都是游离氨基酸。
③苯异硫氰酸脂(PITC或Edman降解)法:多肽或蛋白质的游离末端氨基与异硫氰酸苯酯(PITC)反应(Edman反应),生成苯氨基硫甲酰多肽或蛋白质。
在酸性有机溶剂中加热时,N―末端的PTC―氨基酸发生环化,生成苯乙内酰硫脲的衍生物并从肽链上掉下来,除去N―末端氨基酸后剩下的肽链仍然是完整的。
④氨肽酶法:氨肽酶是一类肽链外切酶或叫外肽酶,能从多肽链的N端逐个地向里切。
根据不同的反应时间测出酶水解释放的氨基酸种类和数量,按反应时间和残基释放量作动力学曲线,就能知道该蛋白质的N端残基序列。
(2)C―末端测定法:常采用肼解法、还原法、羧肽酶法。
肼解法:蛋白质或多肽与无水肼加热发生肼解,反应中除C端氨基酸以游离形式存在外,其他氨基酸都转变为相应的氨基酸酰肼化物。
②还原法:肽链C端氨基酸可用硼氢化锂还原成相应的α―氨基醇。
肽链完全水解后,代表原来C―末端氨基酸的α―氨基醇,可用层析法加以鉴别。
③羧肽酶法:是一类肽链外切酶,专一的从肽链的C―末端开始逐个降解,释放出游离的氨基酸。
被释放的氨基酸数目与种类随反应时间的而变化。
【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第四版03章 核酸

3 核酸1.①电泳分离四种核苷酸时,通常将缓冲液调到什么pH?此时它们是向哪极移动?移动的快慢顺序如何? ②将四种核苷酸吸附于阴离子交换柱上时,应将溶液调到什么pH?③如果用逐渐降低pH的洗脱液对阴离子交换树脂上的四种核苷酸进行洗脱分离,其洗脱顺序如何?为什么?解答:①电泳分离4种核苷酸时应取pH3.5 的缓冲液,在该pH时,这4种单核苷酸之间所带负电荷差异较大,它们都向正极移动,但移动的速度不同,依次为:UMP>GMP>AMP>CMP;②应取pH8.0,这样可使核苷酸带较多负电荷,利于吸附于阴离子交换树脂柱。
虽然pH 11.4时核苷酸带有更多的负电荷,但pH过高对分离不利。
③当不考虑树脂的非极性吸附时,根据核苷酸负电荷的多少来决定洗脱速度,则洗脱顺序为CMP>AMP> GMP > UMP,但实际上核苷酸和聚苯乙烯阴离子交换树脂之间存在着非极性吸附,嘌呤碱基的非极性吸附是嘧啶碱基的3倍。
静电吸附与非极性吸附共同作用的结果使洗脱顺序为:CMP> AMP > UMP >GMP。
2.为什么DNA不易被碱水解,而RNA容易被碱水解?解答:因为RNA的核糖上有2'-OH基,在碱作用下形成2',3'-环磷酸酯,继续水解产生2'-核苷酸和3'-核苷酸。
DNA的脱氧核糖上无2'-OH基,不能形成碱水解的中间产物,故对碱有一定抗性。
3.一个双螺旋DNA分子中有一条链的成分[A] = 0.30,[G] = 0.24,①请推测这一条链上的[T]和[C]的情况。
②互补链的[A],[G],[T]和[C]的情况。
解答:①[T] + [C] = 1–0.30–0.24 = 0.46;②[T] = 0.30,[C] = 0.24,[A] + [G] = 0.46。
4.对双链DNA而言,①若一条链中(A + G)/(T + C)= 0.7,则互补链中和整个DNA分子中(A+G)/(T+C)分别等于多少?②若一条链中(A + T)/(G + C)= 0.7,则互补链中和整个DNA分子中(A + T)/(G + C)分别等于多少?解答:①设DNA的两条链分别为α和β则:Aα= Tβ,Tα= Aβ,Gα= Cβ,Cα= Gβ,因为:(Aα+ Gα)/(Tα+ Cα)= (Tβ+ Cβ)/(Aβ+ Gβ)= 0.7,所以互补链中(Aβ+ Gβ)/(Tβ+ Cβ)= 1/0.7 =1.43;在整个DNA分子中,因为A = T,G = C,所以,A + G = T + C,(A + G)/(T + C)= 1;②假设同(1),则Aα+ Tα= Tβ+ Aβ,Gα+ Cα= Cβ+ Gβ,所以,(Aα+ Tα)/(Gα+ Cα)=(Aβ+ Tβ)/(Gβ+ Cβ)= 0.7 ;在整个DNA分子中,(Aα+ Tα+ Aβ+ Tβ)/(Gα+Cα+ Gβ+Cβ)= 2(Aα+ Tα)/2(Gα+Cα)= 0.75.T7噬菌体DNA(双链B-DN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5×107,计算DNA链的长度(设核苷酸对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640)。
生物化学4 核酸

核酸核酸通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主要依据是:1.已知核酸的化学结构知识;2.发现了DNA碱基组成规律3.得到了DNAX射线的衍射结果中心法则:遗传信息从DNA传到RNA,再传到蛋白质,一旦传到蛋白质就不再转移蛋白质组是细胞内基因表达的所有蛋白质核酸的种类和分布核酸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两大类。
所有的生物细胞都含有这两类核酸。
生物体的遗传信息以密码形式编码在核酸分子上,表现为特定的核苷酸序列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由亲代传给子代。
RNA与遗传信息在子代的表达有关DNA通常为双链结构,含有D-2-脱氧核糖,以胸腺嘧啶取代RNA中的尿嘧啶,使DNA 分子稳定并便于复制。
RNA为单链结构,含有D-核糖和尿嘧啶(另外三种碱基二者相同),与其遗传信息表达和信息加工的机制有关,DNA原核DNA集中在核区。
真核细胞DNA分布在核内,组成染色体(染色质)。
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也含有DNA.病毒只含DNA或RNA,从未发现两者兼有的病毒。
原核生物染色体DNA、质粒DNA、真核生物细胞器DNA都是环状双链DNA所谓质粒是指染色体外基因,它们能够自主复制,并给出附加的性状。
真核生物染色体是线型双链DNA,末端具有高度重复序列形成的端粒结构病毒必须依赖宿主细胞才能生存,因此只能看作一些游离的基因,而且种类很多哦。
RNA参与合成蛋白质的RNA有三类:转移RNA(tRNA),核糖体RNA(rRNA),信使RNA(mRNA),无论是原核生物还是真核生物都与这三类。
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tRNA的大小和结构基本相同,rRNA和mRNA却有明显的差异原核生物的mRNA结构简单,由功能相近的基因组成操纵子作为一个转录单位,产生多顺反子mRNA真核生物mRNA结构复杂,有5'端帽子,3’poly(A)尾巴,以及非翻译区调控序列,但功能相关的基因不形成操纵子,不产生多顺反子mRNA,真核生物细胞器有自身的tRNA,rRNA,mRNA核酸的生物功能DNA和RNA都是细胞重要的组成物质,前者可引起遗传性状的转化,后者可能参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DNA分布在细胞核内,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而染色体已知是基因的载体。
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第4版习题、试题集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11食品质量与安全肖翔第一章蛋白质蛋白质等电点:调节溶液的PH,使蛋白质所带的正电荷与负电荷恰好相等,总净电荷为零,在电场中既不向阳极运动,也不向阴极运动,这时溶液的PH称为该蛋白质的等电点蛋白质变性:天然蛋白质受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影响,其分子内部原有的高度规律性结构发生变化,致使蛋白质的物理性质和生物学性质都有所改变,但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不被破坏,这种现象称变性第二章核酸一种DNA 分子含40%的腺嘌呤核苷酸,另一种DNA分子含30%的胞嘧啶核苷酸,请问哪一种DNA的 Tm值高为什么解:后一种,因为G-C对含量高,A-T之间只有两个氢键,G-C之间有三个氢键已知人类细胞基因组的大小约 30亿 bp,试计算一个二倍体细胞中 DNA 的总长度,这么长的 DNA 分子是如何装配到直径只有几微米的细胞核内的解:*30*10^8=,1m=10^9nm;原因:DNA是高度螺旋化的,处于高度盘旋和压缩状态第三章酶酶的活性中心:在整个酶分子中,只有一小部分区域的氨基酸残基参与对底物的结合与催化作用,这些特异的氨基酸残基比较集中的区域称为酶的活性部位,或称为酶的活性中心酶的必需基团有哪几种,各有什么作用解:酶的必需基团分为活性中心内的必需基团和活性中心外的必需基团。
作用:活性中心内1、催化基团:使底物分子不稳定形成过滤态,并最终将其转化为最终产物;2、结合基团:与底物分子相结合,将其固定于酶的活性中心活性中心外的必需基团为维持酶活性中心的空间构象所必需说明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及其实用价值。
解:在较低的温度范围内,酶促反应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超过一定温度后,反应速率反而下降。
实用价值:略举例说明竞争性抑制作用在临床上的应用。
解:具有抗菌作用的磺胺类药物作为氨基苯甲酸的类似物,可抑制细菌二氢叶酸合成酶的活性,从而使细菌不能产生必需的二氢叶酸,从而直接利用食物中的叶酸,因此不受该类药物的影响。
说明酶原与酶原激活的意义。
生物化学简明教程

生物化学简明教程
第一章蛋白质化学(于洺)第一节蛋白质通论
第二节氨基酸
第三节蛋白质结构
第四节蛋白质结构与功能
第五节蛋白质性质
第六节分离方法与测定
第二章酶化学(于洺)
第一节酶的分类和命名
第二节酶结构基础和催化策略
第三节酶促反应的动力学
第四节重要的酶类
第五节酶的分离纯化和活力测定
第三章维生素化学(王翔)第一节维生素的分类和命名
第二节重要的脂溶性维生素
第三节重要的水溶性维生素
第四章激素化学(王翔)
第一节激素概念和分类
第二节重要动物激素
第三节激素调控体系
第四节激素的作用原理和细胞信号传递
第五章糖与糖代谢(王翔)
第一节代谢通论和研究方法
第二节糖化学
第三节糖的分解代谢
第四节糖的合成代谢
第五节糖代谢调节
第六节生物氧化
第六章核酸化学(王翔)
第一节DNA结构
第二节核酸变性、复性和杂交
第三节限制性内切酶和DNA测序
第四节染色体结构
第七章DNA的复制、修复
第一节
第八章RNA转录、剪接和修饰第九章蛋白质的合成、修饰附录:生物化学实验(于洺)。
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第4版)

教材目录
(注:目录排版顺序为从左列至右列 )
教学资源
《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第4版)》配套建设有“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第4版)”数字课程 。
教材特色
1、教材传承原版教材简明和重点突出的特色,保持教材的基本框架不变。 2、该教材注重反映学科进展,引进生物化学的新概念和新知识。增加一些新内容。 3、为给反映该学科的进展留出空间,对教材部分内容进行适当整合。 4、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新增了绪论、本章小结、中英文索引、文献导读。 5、书后配学习卡 。
2012年11月21日,该教材入选第一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书目 。
2013年5月17日,该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
内容简介
《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第4版)》分为16个章节,主要包括绪论、蛋白质、核酸、糖类、脂质和生物膜、酶、 维生素和辅酶、新陈代谢总论与生物氧化、糖代谢、脂质代谢、蛋白质的降解和氨基酸代谢、核苷酸代谢、DNA 生物合成、RNA的生物合成、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物质代谢的调节控制等内容 。
作者简介
张丽萍:女,东北师范大学学校教学督学组副组长 。
杨建雄:男,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药活性成分的分离和功能评价等应用生物化学方 面的研究工作 。论、蛋白质、核酸、糖类、脂质和生物膜、酶、维生素和辅酶、新陈代谢 总论与生物氧化、糖代谢、脂质代谢、蛋白质的降解和氨基酸代谢、核苷酸代谢、DNA生物合成、RNA的生物合成、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物质代谢的调节控制等内容 。
生物化学第四章 核酸化学知识点归纳

生物化学第四章核酸化学核酸是生物体内的重要生物大分子;核酸不仅与正常的生命活动如生长繁殖等有着密切关系,而且与生命的异常活动如人体肿瘤发生、辐射损伤等也息息相关。
核酸的研究是分子生物学的重要领域。
一、核酸的概述二、核酸的化学组成目录三、核酸的分子结构四、核酸及核苷酸的性质五、核酸的分离提取和纯化一、核酸的发展史二、核酸的分类和分布三、核酸的生物学功能概述I一、核酸的发展史●1869 年,瑞士生物学家Miescher首先从外科手术绷带上脓细胞的细胞核中分离出白色微酸性的含磷有机物质-称为核质(nuclein)。
Miescher ●1889年,Altmann 制备了不含蛋白的核酸制品,提出核酸(nucleic acid);了肺炎双球菌的转化现象肺炎双球菌肺炎双球菌(Diplococcus pneumoniae)是一种病原菌,存在着光滑型(Smooth简称S型)和粗糙型(Rough简称R型)两种不同类型。
肺炎双球菌的种类S型肺炎双球菌R型肺炎双球菌菌落(肉眼观察)菌落光滑菌落粗糙菌体(显微镜观察)有多糖类荚膜无多糖类荚膜毒性(动物实验)有毒无毒致病情况使人患肺炎,使老鼠患败血症死亡不使人和老鼠患病实验证实:SⅢ型死菌体内有转化因子能引起RⅡ型活菌转化产生SⅢ型活菌,这种转化因子是遗传物质。
1944年,美国的O.Avery、C. Macleod及M.Mccarty等人在Griffith工作的基础上,利用体外转化实验对肺炎双球菌的转化本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实验:从SⅢ型活菌体内提取DNA、蛋白质和荚膜多糖,将它们分别和RⅡ型活菌混合均匀后,注射入小白鼠体内。
结果:只有注射SⅢ型菌DNA和RⅡ型活菌的混合液的小白鼠才死亡O.Avery实验证实:DNA是遗传物质光滑型细胞(有毒)粗糙型细胞(无毒)破碎细胞DNAase降解后的DNA 粗糙型细胞接受光滑型DNA只有粗糙型SS R RR DNA +1952年,Hershey和Chase的T2噬菌体的感染实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H H
H H
β-D-2-脱氧核糖
HOH 2C O OH
H
H
H OH
H OCH 3
β-D-2-O-甲基核糖
3.1.3 核苷
HOH 2C
O
base
H
H
H
H
OH
OH
核苷:含N苷,β-苷
核苷中戊糖与碱基的连接方式:
NH 2
N
N
9
N
N
HOH 2 C
O
1'
H
H
H
H
OH
OH
腺嘌呤核苷 (adenosine)
( 15% ( 5% )( 80% )
98 %核中(染色体中)
真核
线粒体( mDNA )
核外
叶绿体( ctDNA )
DNA
拟核
原核
核外:质粒(质体)
病毒: DNA 病毒
3.1 核酸的组成成分
核酸是由几十个甚至几千万个核苷酸聚合 而成的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大分子化合物。
核蛋白
核酸→核苷酸
磷酸 核苷
碱基 戊糖
5´
3´
5
3´
´
磷酸 核糖 碱基
3´
5´
5´
3
´
DNA 双螺旋模型主要特征
1. 两条反向平行的多聚核苷酸链沿同一中心轴右旋 相互盘绕而形成。
2. 磷酸和脱氧核糖单位作为不变的骨架组成位于外 侧,糖环平面与中轴平行,作为可变成分的碱基 位于内侧,碱基平面与中轴垂直链间碱基按A—T ,G—C配对(碱基配对原则,Chargaff定律), 形成碱基堆积力。
核苷酸的重要衍生物
①ATP类的高能磷酸化合物
AMP ADP ATP
②核苷酸是许多酶的辅因子的结构成分 NAD、NADP、CoA、FAD
③环状核苷酸
细胞内 :
腺苷酸环化酶
ATP (AC)
cAMP + PPi
磷酸二酯酶
5´-AMP
④核苷多磷酸类
(2)核苷酸性质 ①核苷酸紫外吸收性质
②核④苷酸碱 两基 性的 解解 离离性质
(2)DNA碱基组成的定量分析
20世纪40年代chargaff规则
① DNA碱基组成有种的特异性,但没有组织、器官特异性。
② A=T;G=C;A+G=T+C
(3)DNA的滴定曲线
3.3.2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点
1953年Watson和Crick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
DNA 双螺旋结构的形成
蛋白质
3.1.1 碱基(base):又称含氮碱
(1)嘧啶碱(pyrimidine, Py)
(2)嘌呤碱(purine, Pu)
其它嘌呤(核酸的代谢产物): 黄嘌呤、次黄嘌呤、尿酸等
3.1.2 戊糖(pentose)
(1)结构
HOH 2C O H
H OH
OH H
H OH
β-D-核糖
HOH 2C O H
3. 螺旋直径2nm,相邻碱基平面垂直距离0.34nm,两 核苷酸夹角为36℃,每一圈10个核苷酸,螺距为 3.4nm。
多聚核苷酸的表示方式 T
U
OH OH OH OH
5′
3′ 5′
3′
DNA
RNA
5′pdApdCpdGpdTOH 3′
5′pACGTGCGT 3′ ( pACGTGCGT)
5′pApCpGpUOH ′
5′pACGUAUGU 3′
d
pACGUAUGU
3.3 DNA的二级结构
3.3.1 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根据 (1)x-光衍射分析
(1)
O
H
HN
H
H ONH
R
5 ,6 -d ih y d ro u rid in e (D o r h U )
H CH 3 N
N
N
NN
dR
N 6 -M e th y l-d A
(2)
Ade HO CH 2 O
HH
H
H
OH OCH 3
2 '- O - 甲 基 腺 苷 ( Am)
NH 2
N
CH 3
ON
取代基
取代位置 核苷
m22 N
取代基的数目
取代基用下列小写英文字母表示 :
甲基m 甲硫基ms 异戊烯基i
乙酰基ac 羟基o或h
羧基c
氨基n 硫基s
例:
S HN
O
N
R
O
HN
O
N
R
s4 U
CH 2 OH
o m 5U或 h m 5U
注意:
含修饰核糖的核苷即2’-O-甲基核苷的表示方法, 在核苷符号的右下方注上一个小写m。
例: 2’-O-甲基腺苷 Am
3.1.4 核苷酸
(1)核苷酸的结构和功能
2’,3’,5’一核糖核苷酸
(2´-AMP)
(3´-AMP)
(5´-AMP)
3’,5’一脱氧核糖核苷酸
Deoxyadenosine 3’- monphos 5’- monphosphate (5’- dAMP)
NH 2
N
HOH 2 C
1
O
N
O
1'
H
H
H
H
OH
H
胞嘧啶脱氧核苷 (deoxycytidne)
核苷
核糖核苷(核苷):A、G、C、U 脱氧核糖核苷(脱氧核苷):dA、dG、dC、dT
修饰核苷或稀有核苷
修饰核苷包括三种情况:
(1)由修饰碱基和糖组成的核苷 (2)由非修饰碱基和2-O-甲基核糖组成的核苷 (3)由碱基与糖连接方式特殊的核苷
dR
5 -M e th y l-d C
O
HN
NH
5 O
HO CH 2 O H H 1'
H
H
OH OH
假尿嘧啶核苷 (p s e u d o u rid in e )
(ψ)
修饰核苷的简写符号
少数修饰核苷用单字符号如D、ψ、I;但大多数 修饰核苷是将碱基取代基、取代位置和取代数目写在 核苷单字符号的左边,用小写英文字母代表取代基。
pKa2=4.5
O
ON
H O P O C H2 O
O-
HH
H
H
OH OH
C M P-
pKa3=6.4
O -
ON
O P O C H2 O
O-
HH
H
H
OH OH
C M P--
3.2 核酸的一级结构
1.核酸分子中核苷酸的连接方式 3 ′, 5 ′—磷酸二酯键
RNA
5′-磷酸端(常用5′-P表示);3′-羟基端(常用3′-OH表示) 方向性:注明它的方向是5′→3′或是3′→5′。
(4
核苷酸的两性解离和等电点
N H2 + HN
N H2 + HN
O
ON
H O P O C H2 O
OH
HH
H
H
OH OH
+ CMP
O
ON
pKa1=0.80 H O P O C H2 O
O-
HH
H
H
OH OH
±
N H2
CMP
N
pIC M P=
pKa1+pKa2 2
=
0.8+4.5 2
= 2.65
N H2 N
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第四核酸
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第四核酸
作业
类别
nucleic acid
ribonucleic acid, RNA deoxyribonucleic acid, DNA
分布
DNA ( deoxyribonucleic acid):大部分在核中 RNA ( ribonucleic acid ):核,质均有分布 三种 RNA :tRNA , mRNA, rR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