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课文解读

1 .课文解读⑴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史铁生,1951 年生于北京市,1967 年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初中毕业,1969 年赴陕西延安插队,三年后21 岁时因病双腿瘫痪转回北京,后到街道工厂当工人,1981 年因病情加重停薪留职回家。
1979 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 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
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他的创作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于残疾人命运的关注。
有的作品反映了他对于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我与地坛》写于1989 年 5 月,改定于1990 年 1 月,全文 1 万 3 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方方面面写了作者自己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对于人生的思考。
地坛的正式名称叫做“方泽坛”,坐落在北京老城的东北角安定门外路东,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
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清乾隆时又加以扩建,是一组颇具规模的古建筑群。
整个建筑群呈方形,象征大地。
每年夏至,皇帝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
辛亥革命后祭祀活动废止。
新中国建立后,经过修葺开放,称“地坛公园”,并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革”期间因遭毁弃及疏于管理等原因,园址荒芜。
现在皇祗室、拜台、斋宫等主要建筑保存尚好。
⑵基本解读本篇课文的内容涉及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深邃而透辟,在感情处理上沉郁而厚重,文笔优美而坦诚,提供了品读分析的多种资源。
课文分析可以考虑以作者感情为中心。
全文的总体情感发展是:追寻,解答。
课文节选的是第一第六两个部分。
前半部分是追寻的开始,后半部分是答案的初现。
提醒学生注意第一部分中这样几句话,“我一连几小时……我为什么要出生。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去窥看自己的心魂。
”这实际是史铁生在园中15 年,全部所思所想的总体线索。
史铁生《我与地坛》原文及赏析

史铁生《我与地坛》原文及赏析(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学习资料,如英语资料、语文资料、数学资料、物理资料、化学资料、生物资料、地理资料、历史资料、政治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learning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English materials, language materials, mathematics materials, physical materials, chemical materials, biological materials, geographic materials, historical materials, politic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史铁生《我与地坛》原文及赏析--> 史铁生的代表作《我与地坛》是本店铺为同学们整理了《史铁生《我与地坛》原文及赏析》,供同学们参考学习。
我与地坛的随笔(8篇)

我与地坛的随笔(8篇)我与地坛的随笔篇1在读《我与地坛》时,我仿佛不是在读书,而是在倾听一位知己细细地讲述他的故事,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这篇散文给我的感受是: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母亲是伟大的,同时也是痛苦的。
“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亲那儿是加倍的。
”她应对一个在“最狂妄的年龄突然残废了双腿”的儿子,她在期待,期待自我的儿子能从困境中走出来,期待自我的儿子能像普通人一样的生活。
她甚至为了自我的儿子在心灵上能有一份宽慰与自由,她不惜自我忍受心灵与肉体上的双倍痛苦。
她对儿子的爱,也仅有天底下的母亲能够体会。
在史铁生第一次获奖的日子里,期望能给母亲一个小小的安慰,哪怕是让她有一个淡淡的微笑,也心满意足了。
可是,她却不在了,人世艰难,事与愿违。
这让史铁生的心里是何等的失落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珍贵的东西叫幸福,它看不见,摸不着,却一向在你的身边。
有的人认为幸福是荣誉,是金钱,是权力,而我认为,幸福是母亲对你深深的爱。
经过阅读《我与地坛》,我也深深的反思了自我种种不对。
写作业时,妈妈让我身体要挺直,肩膀不要一高一低,我总是会反驳一句:这跟您有什么关系;暑假里,我每一天都吃冰条,妈妈说,女孩子冰条吃多了对身体发育不好。
可我还是趁您上班了,偷偷吃。
我还记得许多这类的事,可是在做过之后没有勇气对您说对不起。
妈妈,我爱您!是您给了我一个充满爱与奇迹的世界;是您在我身边不断的督促,鼓励我去勇敢地放飞自我的梦想;是您给我自信,让我微笑着去应对生活。
我与地坛的随笔篇2史铁生,听到这个名字大多和我一样有着初中学历的人来说都很陌生,因为他的一些散文文章没有出现过在初中教材上,只有高中以上教材才有他的作品,我也是不小心偶然的接触到了史铁生及他的作品。
如果人的一生可以用三个符号来表达,句号、感叹号、问号,那么孔子、孟子的一生可以用句号来表达,因为他们创造出了自己完整的思想体制,岳飞、文天祥等他们壮志未踌便离开了,所以用感叹号来结束,而我们大多数人不知道为什么来到这世上,又蒙笼的过了一生,我们这类人的一生就用问号来结束,我觉得史铁生就是用了一个完美的句号来结束了他的一生。
我与地坛(图文)

• 地坛又称方泽坛,是古都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 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是明清两朝 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也是我国现存的 最大整体到局部都是遵照我国古代“天圆 地方”、“天青地黄”、“天南地北”、“龙 凤”、“乾坤”等传统和象征传说构思设计的。 地坛现存有方泽坛、皇祇室、宰牲亭、斋宫、神 库等古建筑。 •
•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 当代著名作家。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 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 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 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曾自称说“职业 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 《我与地坛》激励了无数人。2002年获华语文 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 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 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2010年12月 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铁生对生命的解读,对宗教精神的阐释,对文学 和自然的感悟,构成了真正的哲学。他幻想脚踩 在软软的草地上的感觉,踢一颗路边的石子的感 觉。――贾平凹
• • • • • • • • • • • • • • • • • •
我一直要活到我能够 坦然赴死,你能够 坦然送我离开 我想,这一次,是他认为时候到了。 他做到坦然了,我也做到了。 他还写过: 我一直要活到我能够 历数前生,你能够 与我一同笑看 所以我们不再悲伤,我们的会场上到处 都是灿烂的鲜花和温暖的回忆。 在另一首诗里,他说: 谁说我没有死过? 出生以前,太阳 已无数次起落 悠久的时光被悠久的虚无 吞并,又以我生日的名义 卷土重来 今天,他肯定来了,他就在我们中 间……
• 幸福是要自己去寻找的,无论你在空间的 哪一个角落,在时间的哪一个时刻,你都 可以享受幸福,哪怕是你现在正在经历着 一场大的浩劫,你也应该幸福,因为你可 以在浩劫中看到曙光,能从浩劫中学到很 多别人可能一辈子都学不到的东西,当你 拥有了别人所不曾拥有的东西那你就是唯 一。 • ————史铁生
我与地坛课文原文

我与地坛课文原文我与地坛课文原文汉语中的近义词,如同满园的鲜花,五彩纷呈,香气各异,只要精心选用,恰当布局,就能充分表达思想感情,使文章生辉。
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我与地坛课文原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与地坛课文原文1我与地坛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
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地坛离我家很近。
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
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
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座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撤离它越近了。
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
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
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
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
”“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
(新)史铁生《我与地坛》原文全文阅读(DOC)

史铁生《我与地坛》原文全文阅读(DOC)《我与地坛》史铁生一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
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地坛离我家很近。
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
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
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座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撤离它越近了。
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
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
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
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
”“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高一课文我与地坛原文

高一课文我与地坛原文高一课文我与地坛原文《我与地坛》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散文,作者用细腻笔触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沧桑古园,实则是他的精神家园。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一课文我与地坛原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与地坛》原文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
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地坛离我家很近。
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
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
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座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撤离它越近了。
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
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
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
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
”“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
高一课文我与地坛原文

高一课文我与地坛原文高一课文我与地坛原文《我与地坛》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散文,作者用细腻笔触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沧桑古园,实则是他的精神家园。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一课文我与地坛原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与地坛》原文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
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地坛离我家很近。
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
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
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座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撤离它越近了。
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
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
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
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
”“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说,"大病一场后,世俗的东西好像便失去了以往的效用。茫茫尘世, 无边的苦恼,一切一切的身外之物,都被另眼看待了。"(《痛感与智 慧》,见《声音的重量》,作家出版社)史铁生不是张铁生,他是对自 己的生命有着精神上的要求的人。在那篇著名的《我与地坛》里,他便 完成了个体生命对宇宙、有限对无限的对话。
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 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 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
——余华《活着》
活在珍贵的人间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海子
太阳强烈
水波温柔 一层层白云覆盖着 我 踩在青草上 感到自己是彻底干净的 黑土地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泥土高溅 扑打面颊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 爱情和雨水一样幸福
史铁生
这些天我一定要节省,虽然我没有钱可节省
我一定要节省健康和力量,足够支持我很长时间 我一定要节省我的神经我的思想我的心灵和我精神的火
我一定要节省流下的泪水
我需要它们很长很长的时间 我一定要节省忍耐,在这些风暴肆虐的日子
一个小女孩在 纳粹集中营写的 一首诗
在我的生命里我有那么多需要的 情感的温暖和一颗善良的心 这些东西我都缺少 这些我一定要节省 这一切,上帝的礼物,我希望保存 我将多么悲伤 倘若我很快就失去了它们
北京市人,当代著名小说 家,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 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1969年 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 1972年 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 工厂工作。1979年发表第一篇 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 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多 篇小说。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 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 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 小说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专业作家。代 表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夏日的玫瑰》 《合欢树》《插队的故事》《病隙碎笔》。
有生必有死。出生不是由自己决定, 死亡也不该由自己决定。面对死亡, 我们应像面对生一 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 嗓子多么安详。终于醒悟:其实每 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 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 字。
——
《病隙碎笔》
为什么生?
有人这样评价:这是散文般的 奇迹,奇迹般的散文,只有沾着 生命的汁液书写,才能使文章字 如珠玑,带着无尽的深情,一粒 粒地漫化在我们心中。
——秦海英
有位哲人说: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 痛苦联结着生活和生命,它是一个看 不见底的深渊。痛苦无论多和少,大 家都一样无法超越它,必须经历它。 痛苦是一本书,研究它、体味它、咀 嚼它,会有诸多独特的感觉。痛苦是 深沉的土地,它孕育着生命,感染着 灵魂。在痛苦里,我们认识了这纷繁 的世界。
脆弱、渺小的生物,处于荒芜之地,但都按各 自的方式生活,有各自的一份执着于喜悦,无 言地诉说着生命的美丽。
如何理解“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 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 一个事实;上帝在交个我们这件事实的时 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 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 临的节日。”?
如果我们在世界里有了知识而不 能了解,有了批评而不能欣赏,有了 美而没有爱,有了真理而缺少热情, 有了公义而缺乏慈悲,有了礼貌而一 无温暖的心,这种世界将成为一个多 么可怜的世界啊!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我读史铁生
史铁生因失去了行走能力而获得了超凡的思想的能力,因失去了空间 而获得了时间。他的生活范围已十分狭小,但他的时间却被拉长。众生的 生命都是快镜头,如永不停息的钟摆,惟独他的生命是慢镜头,像漂浮的 游丝。仿佛他从上帝那里盗取了时间,或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那里获得了 时间。其实,他的时间来于他自己,来自于他深邃幽远的冥想,来自于他 思想的时速,来自于他每一寸时光中蕴藏的广阔的无边的价值。 在他当初谋生的那家小福利工厂附近,有一座古旧的寺庙。它们相距 很近却属于不同的时态。被生活的恶作剧作困囿的史铁生曾经希望告别现 实的忧患而皈依圣洁的宗教(详见《史铁生散文》,中国广播电视出版 社》。他常摇了轮椅到庙墙下闲坐,年代久远的庙堂可以抹去时间的边框, 令他沉浸在无边无际的思想远景中。寺院的沉静空寂、清疏简淡使他疲惫 的灵魂望到一处温暖可亲的彼岸。他并没有脱离红尘,然而那段岁月最终 引领他进入另一种时空,使他可以抛开一己之痛,专注于形而上的思考。 或许他已经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太好的生命个案,灵与肉的痛苦将普渡他 参悟出人生的真机。我不想说苦难便是财富这样的漂亮话,但是,当肉体 的残疾使人归于静止,思维则趋于活跃,却是可以揣想的。当上帝试图摧 毁形而下的生活,那么对形而上的执著,则显示出它的高贵。如友人孙郁
怎样活?
六个譬如
落日的灿烂 雨燕的高歌
孩子的脚印 古柏的镇静
秋风里落叶的味道 暴风雨中草木泥土的气味
无 不 是 生 命 的 印 迹
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 能改变它的。 精神,生命力
地坛这一景物看 似沉寂、荒凉、 萧瑟、幽深,实 际包含了醇厚沉 重、超然博大的 历史沧桑感和喧 嚣不已、生生不 息的生命意识。
亲近
颓废
喜爱 豁达
皈依 顽强
关于写作
… …我其实未必合适当作家,只不 过命运把我弄到这一条路上来了。左右苍 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 腿去趟,便用笔去找。而这样的找,后来 发现利于此一铁生,利于世间一颗最为躁 动的心走向宁静。我的写作因此与文学关 系疏浅,或者竟是无关也可能。我只是走 得不明不白,不由得唠叨;走得孤单寂寞, 四下里张望;走得怵目惊心,便向着不知 所终的方向祈祷… …
感 悟 生 命
走 进 《 我 与 地 坛 》
自 传 、 自 省 、 自 诉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 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 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 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一座废弃的 古园,……园子荒芜 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 很少被人记起。
失魂落魄 惺惺相惜
被社会遗弃的人
荒芜冷落
被人遗弃的古园
第五段对于小动物的描写有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