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4:地表形态的变化(附解析)
2020山东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4地表形态的塑造 Word版含解析

姓名,年级:时间:专题突破练4地表形态的塑造(2019山东济南高三5月三模)张掖祁连山丹霞主要由红色砾石、砂岩和泥岩组成,以交错分层、四壁陡峭、色彩斑斓而神奇。
下图为其形成初期岩层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张掖丹霞地貌中多七彩岩层,不同颜色岩层交替呈现的原因是()A.流水在溶蚀作用过程中,使岩层成分和性质发生改变B.不同时期人类活动方式不同,导致岩层破坏程度不同C.冷热干湿的气候频繁交替出现,沉积色彩交互的地层D.地壳运动过程中,岩浆侵入形成了不同颜色的变质岩2.图示地貌地区,垂直节理发育后,地表岩石最易风化破碎的地点是( )A。
甲B。
乙C。
丙 D.丁3.结合材料推测张掖丹霞地貌的形成过程是( )A。
地壳运动—岩层弯曲—外力侵蚀—外力沉积B。
外力沉积—地壳运动—岩层弯曲—外力侵蚀C。
地壳运动—外力侵蚀—岩层弯曲—外力沉积D。
外力侵蚀—外力沉积—地壳运动—岩层弯曲(2019广东高三六校第三次联考)岩溶台地是指山体为石灰岩,顶部相对平缓,四周为陡崖的一种岩溶地貌。
湘西岩溶台地因与峡谷伴生而独具特色。
下图为岩溶台地绝壁上悬挂式洞瀑景观及湘西主要岩溶台地空间分布示意图。
据此完成4~6题.4.绝壁形成的地质过程()①地壳抬升,流水下蚀加剧,形成峡谷②流水沿岩体断裂处溶蚀③地壳运动,岩层断裂④岩体沿断裂处解体崩塌A.①②③④B。
③②①④C。
④②①③ D.②①③④5.悬挂式洞瀑形成的关键是( )A。
丰富的降水形成较大的河流B.活跃的地壳运动形成巨大的高差C.地表河流下蚀快于地下河溶蚀D.河流溯源侵蚀造成崖壁岩石坍塌6。
图中,与湘西峰脊峡谷区域相比,台地峡谷区域的台地分布更广泛的主要原因是()A.岩性坚硬B。
河流较多C。
降水较少D。
断裂较少(2019河南高考模拟)下图示意浙江兰溪某喀斯特溶洞断面。
该溶洞具有明显的分层结构,在不同高度分布着三层水平溶洞,水平溶洞存在规模差异。
据此完成7~9题.7.目前空间规模持续扩大最显著的是()A。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变化导学案

冲刺2024年高考二轮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变化导学案(原卷+答案)新西兰南岛上的南阿尔卑斯山脉(约42°S~45°S)位于板块边界附近,呈东北-西南走向,其形态受板块运动和以流水为主的外力作用共同影响。
某科研团队对该山脉东西向剖面形态进行研究,观测到目前该山脉仍在升高并向西扩展;模拟研究表明未来该山脉升高速度逐渐放缓,高度将趋于稳定。
据此完成1~3题。
1.推测目前该山脉仍在升高并向西扩展是由于( )A.板块挤压 B.火山不断喷发C.板块张裂 D.岩浆持续侵入2.假设不受内力作用,在外力作用下,该山脉( )A.西坡侵蚀强烈,山脊线东移B.西坡侵蚀强烈,山脊线稳定C.东坡侵蚀强烈,山脊线西移D.东坡侵蚀强烈,山脊线稳定3.未来该山脉高度将趋于稳定,是由于随山体升高( )A.板块运动逐渐加强 B.板块运动逐渐减弱C.外力作用逐渐加强 D.外力作用逐渐减弱莲花盆是一种独特的地下喀斯特景观。
它是在溶洞的薄层水中由水底向上发育的盆状或圆盘状沉积体(下图)。
广西某溶洞数百米长的洞穴中,分布着百余座大小不一的莲花盆,最大的莲花盆直径达9米。
据此完成4~5题。
4.形成莲花盆需要( )①水自洞顶不断滴落②水沿洞壁缓慢渗出③不断流动的薄层水④相对静止的薄层水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5.曾经流过该段溶洞的地下河为发育大规模莲花盆群提供的关键条件是( )A.曲折的河道 B.平坦的河床C.充足的水汽 D.丰富的泥沙冰川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一种重要外力作用,常形成不同类型的冰川地貌。
科研人员通过对典型冰川地貌的研究,可判断冰川的规模、运动方向及古气候环境。
如图中的羊背石是典型的冰川侵蚀地貌景观,由于冰川侵蚀作用方式不同,迎冰面和背冰面坡度不同。
据此完成6~7题。
6.依据所学地理知识,判断该地貌景观目前在我国主要分布于( )A.青藏高原 B.黄土高原C.云贵高原 D.内蒙古高原7.通过对羊背石的观察,可以直接判断( )A.古冰川发育的厚度B.古冰川运动的方向C.古冰川作用的规模D.古冰川形成的时间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4地表形态的塑造讲含解析

专题4 地表形态的塑造考向一地质作用【一讲高考】1.考纲要求营造地表形态的地质作用。
2.命题规律结合重大地质灾难(如火山爆发、四川芦山地震等)考查内、外力作用。
【例1】(2024·新课标Ⅲ卷)贝加尔湖(图2)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
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
据此完成第6题。
6.贝加尔湖形成于A.地壳断陷集水B.火山口集水C.河流改道D.滑坡阻断河流【答案】6.A山走向大致相同,从流入与流出的河流方位来说,如若滑坡堵塞河流形成堰塞湖,贝加尔湖应不会呈现如此狭长状D不正确。
所以选A。
【四讲方法】1.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凹凸不平。
基本形式示意图岩层的运动方向岩层变更对地表影响例证相互关系水平运动平行于地表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大西洋二者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肯定时间和空间有主次之分,从全球范围看,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垂直运动垂直于地表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更和海陆变迁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变动、台湾海峡的形成二者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肯定时间和空间有主次之分,从全球范围看,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2.外力作用形式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形成的相应地貌特点(1)不同的区域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①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②潮湿地区以流水作用为主;③高山地区以冰川作用为主;④沿海地区以海浪作用为主。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地貌: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
因此,上游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积累——冰碛湖、冰碛垄等。
③风力作用:在干旱地区,风力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地貌;在风力搬运途中,形成移动沙丘、积累地貌(如黄土高原)等。
2020届(人教版)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岩石圈和地表形态含答案(解析)

2020届(人教版)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含答案(解析)**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一、选择题(一)读我国南方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题。
1、图示地区()A.①处地质构造是良好的储水构造B.②处适合修建水库C.③处是背斜山D.岩层中可能存在化石2、如果图中①河、②河为同一条河流。
结合其堆积物等图上信息判断() A.①河段自西向东流B.②河段自东向西流C.该河从图中③山岭东侧绕过D.该河从图中③山岭西侧绕过【参考答案】1---2、D.C解析:第1题,图中①河附近岩层是背斜、②河附近岩层是断层、③是向斜成山;图示岩层具有层理构造,属于沉积岩,故可能含有化石。
第2题,图中河流沉积物在①河段中位于南侧,说明河流自东向西流,在②河段中位于北侧,说明河流自西向东流;同时②河段海拔高于①河段,河流总是由高向低流,则河流从图中③山岭东侧绕过。
(二)某学校组织野外地质考察,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地貌素描图。
读图,完成第1--2题。
1.关于C处和D处地貌的形成原因,下列说法较为科学的是()A.C处—流水侵蚀作用D处—流水沉积作用B.C处—风力侵蚀作用D处—风力沉积作用C.C处—流水沉积作用D处—流水侵蚀作用D.C处—风力沉积作用D处—风力侵蚀作用2.在PQ这条考察线路上,这名同学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两侧的三角形陡崖一字排开;A1与A2、B1与B2山脉并不相连,但岩石类型和组合形态相同;多条河流不约而同地拐了个弯。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①PQ线两侧的地层形成在同一地质时代②PQ线两侧的地层发生水平错位③PQ线的地质构造是向斜谷地④PQ线的地质构造是断层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1.A 2.C第1题,图中C处为山谷,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D处为河漫滩平原,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
第2题,在PQ这条考察线路上,两侧的三角形陡崖一字排开,A1与A2、B1与B2山脉并不相连,但岩石类型和组合形态相同,说明A1与A2、B1与B2山脉原来是相连的,是同时形成的,但随后发生了断裂,在水平方向上产生了位移。
2020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附解答 地表形态变化

专题地表形态变化01内力作用考查角度1▶结合地质剖面图,判断地质构造类型(2018年海南卷)下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
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X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Y 区组成。
X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Y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
据此完成下题。
导致该区域分异为X区和Y区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侵蚀B.岩层褶皱C.风沙侵蚀D.岩层断裂解析▶据图可知,断层是X区和Y区的界线,两区存在的主要差异是X区各个岩层的海拔整体低于Y区,但X区和Y区地下岩层的沉积序列(泥岩、砂岩和砾岩)和厚度却高度一致,可推知两区在地质历史上的沉积环境也高度一致。
后来在内力作用下岩层整体出现断裂,同时X区岩层整体相对下沉,而Y区岩层整体相对上升,从而导致图示区域出现分异。
答案▶ D考查角度2▶以地质剖面图为命题背景,解析地质活动过程(2018年北京卷)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图中( )。
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解析▶本题以地质剖面示意图为背景,考查三大类岩石与地壳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
据图可知,甲处为花岗岩,属于岩浆岩中的侵入岩,为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主要来源于地幔的软流层;图中侵入岩(花岗岩)侵入了断层的上覆岩层(如砂岩、页岩、石灰岩),说明岩浆侵入发生在砂岩、页岩、石灰岩形成之后,而这些岩层又是在断层之后形成的,说明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前;岩浆侵入会提供高温高压条件,可能导致接触部位乙处的岩石变质;丙处的溶洞景观是因石灰岩岩体受到水的溶蚀作用而形成的。
答案▶C1.地壳物质循环(1)三大岩石的特点、形成及用途类型形成常见岩石用途特点岩浆岩侵入岩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没有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花岗岩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多种金属矿是工业生产的原料矿物结晶颗粒较大,致密喷出岩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玄武岩—矿物结晶不明显,有的有流纹或气孔沉积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结形成岩石石灰岩、砂岩、砾岩、页岩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钾盐是化工原料,煤、石油是当前世界最重要的能源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变质岩岩石受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使原来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新岩石大理岩、板岩、石英岩、片麻岩大理岩是建筑材料,铁矿石是钢铁工业的重要原料片理构造(2)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不管形式怎么变,判读都应把握“一、二、三、四、五”原则。
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变化(二轮专题复习)

水的交替影响,河道宽窄常呈季节性变化。图1示意
该河流中游地区图,图2为研究区同地点某年L月和M月
D 的河道横断面示意图。
1.推测L月和M月可能分别是( ) A.3月、5月 B.9月、7月
B C.8月、6月 D.5月、9月
2.造成M月河道南宽北窄的主要原因是( ) ①南部以流水侵蚀为主 ②南部以风力堆积为主
微专题:地质作用(名题汇:专题过关验收卷P29)
广义的峰林是指在基岩上发育形成的聚峰成林的景观。湖南省是
我国峰林景观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喀斯特峰林、花岗岩峰林、丹霞
峰林以及石英砂岩峰林,应有尽有精彩纷呈,下图示意宁远县九嶷
C 山南部“三分石”花岗岩峰林景观。据此完成 3~4题 。
3.湖南省集齐多种峰林地貌的主要条件是( ) ①不同岩层集备 ,且厚度均较大 ②岩层水平节理裂隙发育
①沙丘位置 ②沙丘坡形 ③沙丘面积 ④沙丘高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微专题3:地表形态的影响与地质灾害(二轮资料:P49)
(2022·湖南选考)某地位于太行山南段东
麓,该地山势险峻,多暴雨,易发山洪。
为适应当地地理环境,该地形成了西北—
东南向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
A 局(下图),体现了当地居民的生存智慧。
A 12.根据图示可以判断,该地区( )
①O1与J之间发生过地壳抬升与外力侵蚀
②妖魔山是推覆体被侵蚀的残留物
③下伏地层被侵蚀形成构造窗
④北侧O1、O2为连续地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微专题:地质作用(名题汇:专题过关验收卷P32)
广巴塔哥尼亚冰原之上的雪山大都由花岗岩组成,山体 垂直方向的节理(岩石裂隙)发育。雪山多呈塔状,山峰 的崖壁近乎垂直 ,如一根根针维插在山上,尖峭挺立。 其中位于人迹罕至的菲茨罗伊峰,因其常年笼罩在“云 雾”之中,是世界上最难攀登的山峰(海拔3359米,相对 高度1951米),成为无数登山爱好者、攀岩者的圣地。 近年来,巴塔哥尼亚地区因其独特的塔状尖峰和冰原景 观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图甲示意巴塔哥尼亚 冰原和菲茨罗伊峰位置,图乙示意菲茨罗伊峰景观和岩 石节理结构 。 (1)运用内、外力作用的原理,说明巴塔哥尼亚雪山塔状尖峰形成的过程。 (2)分析菲茨罗伊峰常年“云雾”缭绕的原因。 (3)简析菲茨罗伊峰难以攀登的缘由。 (4)分析巴塔哥尼亚冰原地区游客的增加对当地的影响。
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2 地表形态的变化(含答案解析)

(2)地表形态的变化重难点知识分析1.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2.地貌对聚落形状的影响3.河流地貌(1)侵蚀形式溯源侵蚀:加长作用,河源的松散岩石被冲走,河源不断向源头方向延长,河谷的长度增加。
下蚀:加深作用,河流把河床上的岩石冲走,使河谷加深。
侧蚀:加宽作用,河流把河道两岸的岩石冲走,使河谷拓宽、谷破后退(2)侵蚀地貌上游河谷窄,呈“V”形——以溯源侵蚀、下蚀为主,河道几乎占据整个河谷中游河道渐开阔——以侧蚀为主,呈“U”形,(注意:侧蚀使河床不对称)下游河谷更开阔,河道两旁为冲积平原——以侧蚀、堆积为主,河谷呈槽形,(3)河流堆积地貌的类型及特点比较石绳(下图)又名绳状熔岩,是岩浆喷出地表,顺坡而下时,表皮先冷却,冷却表皮受内部尚未凝固的流动岩浆的推挤、扭动、卷曲而成。
石绳外表与麻绳、草绳等极为相似,表面粗糙成束出现,多呈弧形弯曲。
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推测左图中石绳内部应具有()A.层理构造B.片理构造C.冲刷构造D.气孔构造2.右图中能够反映石绳形成过程的序号是()A.①B.②C.③D.⑤3.关于弧形石绳描述正确的是()A.延伸方向与岩浆流动方向一致B.弧顶指向地势低洼的方向C.石绳弧顶指向岩浆的来源方向D.垂直于板块边界延伸方向招摇山又名“猫儿山”,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兴安县西北部,是《山海经》记载的第一座山,因山顶巨大花岗岩外形酷似卧伏的猫而得名。
猫儿山在寒武纪崛起成山,经剥蚀夷平后,在加里东运动时火山活动剧烈,再次隆起,发育成古老的山地。
下图为猫儿山地质构造剖面图示。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猫儿山首次形成的山地为()A.背斜山B.断层山C.向斜山D.活火山5.猫儿山被外力剥蚀夷平阶段()A.内力作用对地形影响大B.周边湖泊水体堆积物少C.侵蚀速率大于抬升速率D.河流下蚀作用逐渐变强6.推测“猫儿山”山地的形成过程()A.外力堆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岩浆活动→外力侵蚀B.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外力堆积→岩浆活动→外力侵蚀C.岩浆活动→外力侵蚀→外力堆积→岩浆活动→外力堆积D.岩浆活动→外力堆积→外力侵蚀→岩浆活动→外力堆积巨人湖曾经为冰坝堰塞湖,冰川体内发育众多通道。
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全国卷):第4题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4题地表形态的塑造1、下图为凌河地形地质剖面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A.煤层形成于砾岩层中B.煤层形成的时间较晚C.煤层由变质作用形成D.皮家处适合开采煤炭2.图示区域P—K期间的地质过程主要为()A.沉积—挤压—侵蚀—沉积B.下沉—侵蚀—抬升—沉积C.沉积—断裂—下沉—沉积D.下沉—沉积—抬升—侵蚀2、羚羊峡谷是世界上著名的狭缝型峡谷,位于美国亚利桑纳州的沙漠,常年处在干涸的河道之中。
看它的外观如同地表的沙体被流水冲出的细沟(图)。
但当人们深入谷底则会发现谷壁岩石表面像被精心打磨,纹层顺着岩壁流淌,如同万年前的波浪被定格在这峡谷中。
阳光从峡谷顶部进入,幻化出奇异的色彩。
据此完成下题。
1.人们游览羚羊峡谷的最佳时间是在当地( )A.8点前后B.12点前后C.16点前后D.20点前后2. 羚羊峡谷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A.流水侵蚀和风力侵蚀B.岩石风化和流水侵蚀C.岩石风化和风力侵蚀D.生物作用和冰川侵蚀3、苏州鸡笼山位于天平山主峰南900m,海拔53.6m,为花岗岩山体。
山不高,有二峰。
主峰宛如巨大竹笋拔地而起。
其上乱石嶙峋,杂树苍苍,藤蔓垂挂,仿佛一座硕大的山石盆景。
次峰更奇,山巅险峻异常,数块怪石笔立,上面还卧着几块奇石,危如垒木,现称“五人撑伞”。
图a 为“五人撑伞”景观图,图b为“岩石圈物质循环图”。
据此回答1~2题。
1.形成“五人撑伞”风景的岩石属于图b中的()A. BB. CC. DD. E2.图a中“五人撑伞”形成过程的先后顺序是()A. 地壳上升—岩浆侵入—风化堆积B. 地壳下降—岩浆喷发—风化侵蚀C. 岩浆喷发—地壳下降—风化堆积D. 岩浆侵入—地壳上升—风化侵蚀4、下图为我国季风区某山地的地质横剖面示意图,该地区裁弯取直开挖了引水隧洞,连接了同一条河流的不同河段。
据此完1-2题。
1.关于图中地质构造的判断正确的是( )A.甲位于向斜的槽部B.隧道沿线地质条件稳定C.图中的河谷均位于背斜构造之中D.F1断层形成早于F2断层2.图示地区岩溶地貌广泛存在,主要原因是( )A.碳酸盐岩具有可溶性B.植被稀疏C.降水季节分配不均D.地势起伏较小5、下图为某一出露地表的岩石,A—F为沉积岩,G为花岗岩,f为断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4:地表形态的变化(附解析)考向预测1.从近年高考看,考查内容上,以内、外力作用与地貌、地质构造、河流地貌的发育及其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等为考查重点。
2.“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岩石圈物质的循环”是研究地质作用的基础。
以示意图的方式考查循环规律、过程原理是重要命题方向。
3.“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地质构造类型、成因及实践意义,外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是重要考点,结合工程建设,以地质构造图为背景是重要命题方式。
4.流水地貌、风力地貌的分布,成因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重要命题点。
考向1 内力作用与地貌[真题诊断](2018浙江高考真题)某中学开展研学活动,在晋陕间黄河峡谷某地段观察地质地貌景观。
下图为黄河峡谷地貌景观。
在峡谷西侧的公路边观察由黄土层、砂砾石层和砂页岩层构成的地层剖面。
在峡谷东侧的峭壁上观察到砂页岩层中的褶皱构造。
完成下列问题。
1.此地地层和地质构造的形成时间,从老到新的顺序为A.①②③④B.④③①②C.②①④③D.③④②①2.此地地层与构造的形成与黄河有关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1.D2.B【解题思路】该组试题以地貌景观图为背景,考查地表形态的塑造。
试题材料真实、新颖,考查内容为教材主干知识。
总体难度适中。
1.该地层中的黄土层、砂砾石层、砂页岩层等均是沉积作用形成的,因此越往下沉积越早,岩层越老。
故此地地层和地质构造的形成时间,从老到新的顺序是③②①。
褶皱构造形成于砂页岩中,说明其形成时间晚于砂页岩,即④介于③和②之间。
2.黄土层是风力搬运和堆积所形成的,和黄河无关,A错误。
该段黄河为中游,河流流速较快,搬运能力强,因此易形成砾石堆积,而砂砾石层是砾石堆积所形成的,其形成和黄河有关,B正确。
组成砂页岩的堆积物颗粒细小,不可能是黄河堆积的结果,C错误。
褶皱是内力作用导致岩层发生弯曲的现象,和黄河无关,D错误。
(2019江苏高考真题)下图为某次地质野外考察时拍摄的照片。
照片中界面M之上的“甲”是一水平岩层,界面M之下的“乙”是一向斜,“丙”是地表沟谷,N是岩层层面。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界面M反映的地质含义不同于N的是A.沉积物变化B.古气候变化C.古环境变化D.构造运动变化4.该区域A.甲抬升前持续接受沉积B.乙形成时代晚于甲岩层C.乙形成后经历长期侵蚀D.丙是背斜受侵蚀的结果【答案】3.D4.C【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地壳运动相关知识。
考查学生利用所需信息解读材料和图文的能力。
难度一般。
3.有材料和图片可知,M上部的岩层是水平的,M下部的岩层是弯曲的,因此M表达的地质意义和N不同的就在于弯曲岩层经过地壳的挤压形成了褶皱,而上部的岩层主要以外力作用为主,如沉积作用,因此水平方向的岩层是没有经过挤压作用的,正确答案选D。
无法看出古气候的变化和古环境的变化,通过岩层的顺序只可以判断地壳运动的变化,而沉积物的变化也无法判断ABC错误。
4.岩层位于下方的先沉积,位于上方的后沉积,因此乙形成的时代要早于甲岩层。
B 错误。
从图中可以看出乙的岩层覆盖相对密集,外表有明显的侵蚀痕迹,而且最上部的岩层并不是连续的,因此乙形成之后,经历了长期的侵蚀过程。
C正确。
甲是水平岩层和弯曲岩层分界面,因此甲在抬升之前经历了外力作用的侵蚀,形成了剥蚀面,因此并不是持续地接受沉积,A错误。
丙是地表的沟谷,而且此处不一定是背斜,有可能只是单纯地表受到流水的侵蚀而形成,也有可能是由于内力作用发生断裂而形成的沟谷。
无法判断其形成,D错误。
[解题模版]解答“地质构造类”试题的思维流程[名师点睛]地质剖面图判断的4个技巧知识与技巧的梳理1.确定岩层及其新老关系通过图例可以了解图示地区存在哪些岩层及其新老关系,也可以通过岩层之间的关系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一般岩层平行分布,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若为背斜(如图2甲处)则两翼新中间老;若为向斜(如图3丁处)则两翼老中间新;若有侵入岩体(如图2),侵入岩体要比被侵入的岩层新。
2.判断地质构造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图内的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图示是向斜(如图1 M处)还是背斜;结合岩层的断裂和移动特点判断出断层构造(如图3丙处)。
3.判断地表起伏状况及地貌类型图1河流发育在背斜,M处的地形为向斜山,该处地形特征是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图3甲处有石灰岩分布,结合地表形态可知该地喀斯特地貌发育,图中乙处为背斜山,丁处为向斜山。
4.判断岩层的特定情况(1)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时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2)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地壳上升形成的。
(3)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
考向2 外力作用与地貌[真题诊断](2019全国高考真题)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
全长132.5千米。
该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汇入,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
为典型的堆积性游荡河道。
下图为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段河流A.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小考向预测B.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大C.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小D.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大6.黄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①河水流量②支流汇入③沿岸地貌④两岸岩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7.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较大。
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黄河小北干流A.含沙量剧增,摆幅增大B.水量增大,流速加快C.水位上升,淤积增强D.侵蚀加强,河床加深【答案】5.D6.C7.C【解题思路】5.由图以及材料可知,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流位于黄河中游地区,流经黄土高原,黄土土质疏松,极易被冲刷侵蚀,因此含沙量大,该区域是季风气候区,夏季多暴雨降水集中,且变化率较大,因此流量的季节变化大,正确答案选D。
该区域位于河流中游地区,流域内降水较少,加之沿岸工农业取水,所以流量总体不大,而季节变化大,导致汛期对河床的侵蚀严重,枯水期泥沙淤积,使得河道宽度季节变化大,形成游荡河道,ABC错误。
故选D。
6.北段有汾河支流汇入,增大河流流量,中段河流流量大,加之中游河流含沙量大,会使河床摆动范围增大,与题干矛盾,排除①②;故摆动范围较小可能与该处峡谷河流地貌及两岸坚硬岩石难以侵蚀有关,③④正确。
故选C。
7.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在潼关处汇入黄河,汇入处位于小北干流的下游,因此,在主汛期,渭河洪峰的汇入会导致小北干流下游区域水位上升,上下游地区河水水位差变小,导致小北干流水流不畅,流速降低,侵蚀作用减弱,泥沙淤积增强,含沙量降低,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018全国高考真题)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
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
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
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A.T0 B.T1 C.T2 D.T39.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A.T3形成时期B.T2形成时期C.T1形成时期D.T0形成时期10.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A.持续下降B.持续抬升C.间歇性下降D.间歇性抬升【答案】8.A9.A10.D【解题思路】8.据材料可知,平坦面上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且目前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可判断只有T0会有河水经过,携带泥沙沉积,因此平坦面面积仍在扩大。
其它平坦面河水不会淹没,因此面积不会扩大。
故选A。
9.据材料可知,砾石的平均砾径为T3>T0>T2>T1,沉积颗粒越大说明流速越大,因此T3时期该断面流速最大。
故选A。
10.据材料可知,砾石的平均砾径为T3>T0>T2>T1,据图可知,平坦面的顺序自高处向河谷依次为T3、T2、T1、T0,说明T2和T1阶段该河段地壳抬升,流速降低,沉积颗粒物粒径减小,因此可推断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径流了间歇性抬升。
故选D。
知识与技巧的梳理[名师点睛]1.掌握外力因素的分布规律流水作用影响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降水丰富的湿润地区,除此以外在河流流经地区、地表缺少植被保护且多暴雨的地区,流水作用也很典型;风力作用影响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气候干旱的内陆地区。
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1)大尺度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区域主要外力作用及地貌干旱、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半干旱地区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2)小尺度区域地貌形态的外力作用地貌形态外力作用高山上的破碎岩石风化作用山谷中的碎石流水的搬运、沉积作用坡面的沟壑纵横流水的侵蚀作用峰林和溶洞流水的溶蚀作用沙丘风力的搬运、沉积作用海边的嶙峋沿岸主要为海浪的侵蚀作用2.外力作用的影响因素与分析分析某一地域的主要外力作用类型,往往可以综合许多因素。
(1)气候因素:主要从气温与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②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2)地质地貌因素: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形地势两个方面的影响。
①石灰岩地区:由于岩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溶蚀作用。
②地势较高的地区: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
③地势较低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④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3)生物因素: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
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往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生物风化作用显著。
3.河流堆积地貌类型在流域中的空间位置典型地貌洪积—冲积平原发育于山前山区河流流出谷口,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开阔,水流速度变慢,泥沙逐渐堆积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
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发育于河流中下游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被淹没,接受沉积。
河流改道或继续向下侵蚀,河漫滩被废弃,多个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形成于河流入海口和海滨地区河流入海口处,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限时训练(2019广东省肇庆市第一中学高三月考)下图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