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二地理选修六《环境保护》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 环境保护复习提纲(湘教版)

环境保护复习提纲一、环境概述1、环境概念与不同分类方式(属性、空间、时间、组成要素)、环境质量理解2、环境问题分类与具体表现1)环境污染:水污染(富营养化、赤潮)、固体废弃物污染、大气污染2)资源短缺:淡水、耕地、矿产、能源等3)生态破坏: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草地退化、湿地干涸、物种减少3、环境问题原因与危害(能结合实例分析)●原因:①工业三废②人口急剧膨胀③科技进步④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危害:①危害生态平衡②危害人类健康③制约经济可持续4、全球环境问题(一)臭氧空洞原因:①太阳活动等自然因子②人类排放的大量的氟氯烃化合物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副渔业造成破坏措施:①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②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二)酸雨原因:由于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不断向大气排放SO2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所致。
危害:①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死亡;②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③危害建筑物和文物古迹;④危及人体健康。
分布——我国酸雨:以硫酸型为主(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硝酸型―――珠三角(汽车尾气)措施:根本途径是减少人为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的排放。
具体措施:①改善能源消费结构,(煤减少、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资源、减排)②控制工业汽车污染排放③调整工业布局(影响小、扩散快)、产业结构(重化比重降低)④植树造林例题:为什么重酸雨区位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①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风速小,酸性气体不易扩散②气候湿润――阴雨天气多③燃烧高含硫量的煤、有色冶金工业排放④酸性土壤(三)全球变暖原因:自然原因——温暖时期、太阳活动等;人为原因——排放增多: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排放的CO2增多;吸收减少:毁林危害:1、海平面上升;2、引起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措施:1、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2、保护森林3、努力加强国际间合作(四)大面积生破坏二、人地关系1、人地关系图的理解与实例分析2、人地关系演变的过程与时代、代表性思想(中国、外国略)①西汉戴圣:地理环境决定论②战国孟轲:人定胜天思想③荀况:天人相关论④贾思勰:因地制宜3、人地关系和谐的三观点理解①尊重与善待自然(环境观念)②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保持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最终行为规则③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三、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1、水资源:(1)中国淡水短缺原因:●自然原因:①分布不均(南多北少)②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人为原因:④生产、生活用水需求量大⑤水资源的污染、浪费严重③人口多――人均少(2)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开源:①修筑水库②开渠引水③合理开采地下水④海水淡化、人工降雨节流——农业:①改进灌溉技术,降低灌水定额②发展节水农业;工业:③提高用水效率④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⑤实行污水资源化⑥发展清洁生产生活:增强公民节水意识生态建设:因地制宜地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植树造林例如:地区差异南方地区:(以上海为例)水资源总量丰富――水质型缺水华北地区:(黄河,淮河,海河)总量不丰富,缺水最严重――资源型缺水西北地区:总量不丰富――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用水――生态问题――土地荒漠化加剧地下水超采的后果:地面沉降,沿海地区海水入侵,地下水水质恶化2、土地退化及防治:(1)我国耕地短缺:比重小(山地多平原少)、人均少、分布不均、非农业占用、耕地质量下降[注:解决土地与粮食矛盾:①耕地总量不减少②提高产量――加大投入](2)土地退化(广义荒漠化)的防治沙漠化、水土流失、盐碱化等原因、防治措施(注意中国各区域:黄土高原、西北、云贵高原、江南丘陵、华北平原、灌溉农业区等)例如(一)江南丘陵:红色荒漠原因自然:①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多暴雨②地表起伏大,坡地水土不稳定③河流水系发育,侵蚀能力强人为:①毁林开荒②滥砍滥伐,过度樵采③人地矛盾突出(二)太阳能:青藏丰富的原因:①地势高――稀薄、洁净;现加上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则太阳副射削弱作用小②纬度低,太阳辐射强四川盆地贫乏的原因:雨雾天气多,晴天少;海拔低。
高二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复习资料

高二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复习资料高二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复习资料(一)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1)世界淡水紧缺解决对策开源:①修筑水库②开渠引水③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④废水处理再利用⑤海水淡化⑥人工降雨节流:农业:①改进灌溉技术,降低灌水定额②发展节水农业工业:③提高用水效率④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⑤实行污水资源化⑥发展清洁生产海水淡化――――目前,中东一些产油国建立了实用性海水淡化工厂(2)中国水资源供需平衡对策开源:①修筑水库―――解决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问题②开渠引水――――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问题③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④废水处理再利用⑤海水淡化⑥人工降雨节流:农业:①改进灌溉技术,降低灌水定额②发展节水农业工业:③提高用水效率④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⑤实行污水资源化⑥发展清洁生产生态:因地制宜地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植树造林其他:提高水价,增强公民节水意识,制定水法,调整产业结构高二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复习资料(二)1、水土流失【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云贵高原【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②地表植被稀少;③土质疏松;④地形破碎,坡度大。
(2)人为原因(主要的):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采樵,过度砍伐等造成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③不合理的工矿、交通等工程建设破坏表土和植被。
【水土流失的危害】:①土壤肥力下降;②生态环境恶化;③淤积江、河、湖、库,水旱灾害增加。
【治理的措施】:①小流域综合治理,生物措施(种树种草)与工程措施(修筑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梯田)相结合,②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退耕还林、还草)。
2、荒漠化【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甘肃、宁夏等地)【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干旱多风;全球变暖,蒸发旺盛;河水泛滥、鼠害、蝗害等。
(2)人为原因(主要的):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等工程建设不当。
高二地理选修六提纲

高二地理选修六提纲2017年度期中考试即将到来,高二地理的选修六也在考试范围之内,提纲是最佳复习资料。
下面是由店铺带来的高二地理选修六提纲,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二地理选修六提纲:第一章1.环境的分类(依据人类对其影响程度)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2.环境问题的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3.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的自然灾害4.环境问题产生的人为原因:a.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b.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c.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d.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5.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a、危害的不可预见性b、过程的不可逆性c、规模的全球性6.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
7.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①气候: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②土质:黄土土质疏松③植被:植被覆盖率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①破坏植被-----农牧业方式的改易,营造宫殿,樵采,战争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③开矿中不注意环保④人地矛盾突出8.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解决措施:①生物措施(陡坡退耕还林还草) ②工程措施(缓坡修梯田,沟谷打坝淤地) ③技术措施9.世界可耕地资源面临不足的原因:①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原因导致土地退化,使可耕地面积减少②人口急剧增加,所需耕地越来越多③非农业用地不断增加10.我国耕地资源面临不足的原因①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不大,人均耕地少---山地多,平原面积小,干旱面积大②耕地分布不均,人均耕地水平差异大---------主要分布在400MM等降水量线以东的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平原、盆地和低缓的丘陵地区. 黑龙江、内蒙古人均耕地最多③非农业建设用地增长迅速④中低产田多,不合理利用耕地导致土地退化和耕地污染严重,加剧耕地不足高二地理选修六提纲:第二章1.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水体,称为“水华”;发生在海洋,称为“赤潮”1)水体富营养化发生条件①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未经处理排入各种水体,导致水体中N、P营养元素过多②水体较封闭,水流缓慢,导致水体净化速度慢③适宜的温度,利于藻类大量繁殖2)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3)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4)对湖泊的危害:①水中植物大量死亡②鱼类大量死亡,使渔业生产受到影响③湖泊水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④加速湖泊沼泽化进程⑤水质恶化,危及人体健康5)为何鱼类大量死亡①藻类有毒,鱼类中毒而死②藻类残体分解消耗大量溶解氧、藻类阻塞鱼呼吸系统,窒息而死2. 怎样治理太湖富营养化?①实现工业污染源的达标排放②积极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③湖底清淤,引江济太④实施限制含磷洗涤剂的销售与使用⑤科学合理施肥,控制湖区畜禽、水产养殖规模3.海洋石油污染1)污染源: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海上油轮泄漏2)污染物:石油3)危害:直接危害:油污染能直接导致海鸟、海兽的毛、皮丧失防水和保温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大量死亡。
高二地理环境保护选修6复习提纲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选修六环境保护复习提纲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环境的概念及分类1. 概念2.环境的分类(依据人类对其影响程度):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环境问题的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的自然灾害(2)人为原因 1.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2.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3.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4.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关键是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的规模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1、危害的不可预见性:举例2、过程的不可逆性:举例3、规模的全球性:举例第二章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淡水资源短缺:1、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水资源的多少的指标----------多年平均径流量2、淡水资源短缺的实质---------供与需的不平衡问题淡水资源短缺地区分布:世界主要分布在中东与非洲。
我国主要是分布在华北与西北地区㈠世界淡水资源短缺1、原因:自然原因:①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总量有限。
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湖泊,浅层地下水②淡水资源的时间、空间分布不均。
人为原因:③淡水资源的污染、浪费严重④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用水需求量增长快人类对水的需求可分为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
生产用水主要包括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
农业部门用水量最大,占世界用水量的2/3以上。
2、新加坡是热带雨林气候,但新加坡是缺水国家,试分析其原因?①陆地面积小,地表径流少②经济发达,生产、生活用水量大3、分析中东淡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从气候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淡水资源短缺带来的危害:①制约经济发展②影响粮食生产安全③损害生态环境④损害人体健康⑤引发国际冲突㈡中国淡水供应与需求▲1、短缺原因:自然原因:①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②地区分布不均③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人为原因:④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用水需求量大增⑤水资源的污染、浪费严重2、⑴我国淡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时间: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空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⑵我国不同地区差异南方地区:(以上海为例)水资源总量丰富,多水带――水质型缺水。
((湘教版))高二地理选修六《环境保护》复习提纲

选修VI《环境保护》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环境概述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是指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2•环境的分类:A. 按属性: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二、环境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水、空气、生物、土壤、岩石、阳光等;2•社会环境因素:生产力、科学技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三、环境质量1•成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2. 分类: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等第二节环境问题概述一、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1. 概念: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 分类:A. 原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力或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原生环境问题。
B. 次生环境问题: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次生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危害1. 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2. 危害:A.威胁生态平衡B.危害人类健康C.直接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 全球性环境污染:气候变暖、酸雨污染、臭氧层破坏等。
2. 大面积的生态破坏: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3. 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特点:突发性;污染范围大,危害严重,经济损失巨大。
第三节人类与环境一、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A. 人类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和发展;B.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二、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L对自然的态度:依赖自然1. 采猎文明时期:i产生的环境问题:部分生物资源遭到破坏r对自然的态度:改造自然2. 农业文明时期:丫产生的环境问题:区域性环境问题出现「对自然的态度:征服自然3. 工业文明时期::产生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蔓延的全球「对自然的态度:善待自然4. 后工业文明时期:[ 产生的环境问题:全球性环境问题亟待解决三、人类与环境问题的和谐1. 尊重和善待自然2.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3.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第二章自然资源保护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一、自然资源的涵义1. 概念: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质和能量,只要他对人类有用的,都属于自然资源。
高中地理湘教版_选修VI_环境保护_复习提纲_全部知识点

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1、自然灾害特点:广泛性与区域性、频繁性和不确定性、周期性和不重复性、联系性、严重性、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
2、自然灾害类型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寒潮(出现在冬半年,尤以春秋季节危害最大。
影响:弊—对农牧业造成重大危害;交通、输电、通信线路中断;利--冻死越冬病菌虫卵;净化空气;缓解冬季旱情)、热带气旋(世界受热带气旋威胁最为严重的地区有: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我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东部海岸)沙尘暴、低温冻害、冻雨、冰雹、雪灾、干热风、龙卷风、雷暴、雾等地质灾害:地震(一次地震一个震级,多个烈度震级越高,震源越浅,烈度越大;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等(注:烈度反映地震活动所造成的地面和建筑的破坏程度的指标)海洋灾害:风暴潮(由热带气旋或温带气旋活动引起)、海啸(与海底地震和海底火山爆发有关)、海冰、赤潮(成因:海域较封闭;夏季水温高;周围地区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排放的生产生活污水较多)等生物灾害:病害、虫害、草害、鼠害(危害:不但危害农业,破坏草原,毁灭森林,而且传播疾病,对人体健康构成很大威胁)、森林火灾(降水较少的季节多发)、草原火灾等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1、我国干旱灾害成因华北缺水原因----年降水量少;地表径流等水资源较少,耕地面积较大;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生产生活需水量大;污染浪费严重华北春旱原因----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雨季未到,降水稀少;农业需水量大。
2、我国洪涝灾害成因自然原因: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的年际变化大,且季节分配不均匀;地形平坦,排水不畅人为原因:河流上游植被破坏;围湖造田第三章自然灾害与环境1、黄淮海平原主要发生的自然灾害为水旱灾害和地震(淮河多水灾原因:支流多、扇形水系;落差小,泄洪慢;河道弯曲狭窄,行洪不畅;湖泊淤积蓄洪能力差;暴雨频繁)2、东南沿海只要有洪涝、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3、黄土高原主要灾害为干旱、水土流失(成因:自然原因—黄土广布,垂直节理发育;土质疏松;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稀少。
湘教版 地理选修六 《环境与保护》复习提纲(完整版)

选修六环境保护复习提纲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环境的概念及分类1. 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2.环境的分类(依据人类对其影响程度)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结合政治对立与统一知识: 对立方面,人类按其主观能动性而活动,环境按其客观规律性而发展;人类与环境相互排斥,人类以主观需求,主观认识评价环境,力求以选择,改造,治理等方式排斥环境中不合需要的方面.环境则以客观属性排斥人类违背规律的改造活动.令其事与愿违.统一方面,环境总是作为人类生存的特定环境而存在.人类同它周围的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的.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是环境的塑造者)▲环境问题的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的自然灾害(2)人为原因 1.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2.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3.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4.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关键是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的规模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1、危害的不可预见性:举例2、过程的不可逆性:举例3、规模的全球性:举例环境观的概念:人类的环境观(也称为自然观,或人地关系论)是指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与斗争中逐渐认识环境而形成的,人类对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
两种不同的环境观:传统的环境观:人地关系:人地对立基本观点:征服自然后果: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新的环境观天人合一,人地归一保持平衡与协调。
良性方向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1)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高中地理选修6 环境保护知识梳理

高中地理选修6 环境保护知识梳理第一部分:生态破坏问题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我国环境保护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和云贵高原是典型的水土流失地区。
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包括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地表植被稀少、土质疏松和地形破碎等。
人为原因主要包括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采樵、过度砍伐等造成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以及不合理的工矿、交通等工程建设破坏表土和植被。
水土流失的危害包括土壤肥力下降、生态环境恶化和淤积江、河、湖、库,水旱灾害增加。
治理措施包括小流域综合治理,生物措施(种树种草)与工程措施(修筑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梯田)相结合,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退耕还林、还草)。
荒漠化荒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区域的土地退化。
我国典型地区包括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甘肃、宁夏等地)。
荒漠化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包括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干旱多风;全球变暖,蒸发旺盛;河水泛滥、鼠害、蝗害等。
人为原因主要包括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等工程建设不当等。
荒漠化的危害包括风蚀作用使土地退化,土壤肥力下降,粮食、牧草减产,生态环境恶化。
治理措施包括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们环保观念,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通过控制载畜量,推广轮牧、圈养,禁止滥采滥挖,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等手段恢复和建设生态,合理分配和使用水资源,利用生物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土壤次生盐碱化土壤次生盐碱化是指土壤中盐分和碱性物质的积累超过一定限度,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影响植物生长和发育。
我国典型地区包括黄淮海平原(华北地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包括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蒸发强烈等。
人为原因主要包括大水漫灌等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三门峡水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