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课程目录与教学计划表
湘教版地理选修5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word教案

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1课时)【基础梳理】一、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1.生态破坏(1)原因:人类对自然界实行了的利用。
(2)表现:土壤侵蚀、土地沙化、、草原退化。
(3)影响:加剧了、风沙、干旱、、山崩、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频度和。
2.土壤侵蚀(1)概念: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在的基础上,由的加入而使侵蚀强度骤然增加的侵蚀。
(2)举例:我国的水土流失严重。
(成因:人类不断加剧的活动)(3)后果:①侵蚀区:土层变薄,、蓄水能力降低,、山洪灾害加剧;②沟谷区:诱发、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③远离侵蚀区的下游:增加灾害的发生频率。
3.土地荒漠化(1)原因:和不适当的,是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2)危害:生产力下降和随之而来的减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一系列社会问题。
二、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1.范围:①区域性(例如20世纪中期八大公害事件);②全球性:表现为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2.全球气候变化(1)原因:大量燃烧等燃料,导致大气中含量增多,使全球气温上升。
(2)影响:一是造成;二是加剧洪涝、和其他气象灾害;三是影响农业和;四是影响人类健康。
3.臭氧层耗竭(1)臭氧层的作用:吸收太阳辐射中的。
(2)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人类大量排放。
(3)臭氧层破坏的危害:紫外线照射增强,损坏热的免疫力,使、白内障患者增多,传染病的发病率会增加。
4.生物多样性的减少(1)原因:人类对的大规模破坏和对的过度利用。
(2)危害:物种的灭绝和遗传多样性的丧失,将逐渐瓦解的基础。
三、工程活动与自然灾害1.大城市由于的过量开采和高层建筑物的重力作用导致、地裂缝等问题。
2. 矿区地下形成了大片的,致使地表沉降、和塌陷问题出现。
3.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容易诱发崩塌、滑坡。
4.修建水库会使库区及其邻近地区的环境发生改变,诱发。
【重难点解析】1.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1)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①水土流失的形成自然原因:降水少,且降水集中在夏季;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地形坡度较大 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毁林开荒对植被破坏最为严重和彻底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使原来的林草植被种源破坏殆尽,无法恢复(主要因素) 开矿:大面积挖开原生地面,破坏了植被,使矿区土壤抗蚀能力成倍降低②危害: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导致耕地质量的下降,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大量泥沙流入黄河,含沙量剧增,下游形成“地上河”;生态环境恶化,诱发自然灾害;影响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册课件【精品】

危害的 严重性
中广网贵州2010年3月3日消息 贵州省降雨量 持续减少,至2月28日,全省农作物受旱面积 627.1万亩,因旱有610万人、261万头大牲畜 饮水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以黔西南州、六盘 水市、毕节地区等地旱情最为严重,部分县 (市)发生100年一遇特大干旱。3月2日,贵 州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根据《贵州省水旱灾害 应急预案》的有关规定,将贵州省抗旱Ⅳ级 应急响应提升为Ⅲ级。
区域性
2、一次台风登陆可引起近海区域的风暴潮灾 害,深入内陆可转化为暴雨。暴雨早平原地 区可引起洪涝,在山区可能引发山洪爆发, 诱发滑坡、泥石流而成灾。
地震
地震
地震
风暴潮
风暴潮
洪水
2009年9月 土耳其西北部洪水泛滥
台风
火山
水稻虫害
冰冻
干旱
什么是自然灾害?
山西河津滑坡事 印尼的森林 非洲的干 件 大火 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发生在 自然环 旱
境中,并且都是一些异常的变化,对人类社会 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这些就是我们平常所说 的自然灾害。
不可避免性 和可减轻性
特
点
1、广泛性与区域性 2、频繁性与不确定性 3、周期性与不重复性 4、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5、危害的严重性 6、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
练习:阅读下面的材料,分析它们各自 所具有的自然灾害的特征。
1、世界性自然灾害的重灾区位于环太平洋带 和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带,这个地区的自然灾 害占全球自然灾害的60%-70%。
特 点
雨涝灾害的时间分布:根据统计资料,近半个世纪以来雨涝灾害的峰值 期为1949年、1954年、1964年、1980年、1985年、1989年、1991年,次 为1975年。 台风风暴潮较严重的年份是1956,1959,1960,1962,1964,1969,1971, 1974,1985,1986,1989,1990年。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2.2 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教案设计

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概括说出影响我国最深刻的四种气象灾害类型的主要特征。
2.会独立分析并明确阐述我国干旱灾害的形成原因、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及主要影响因素、寒潮和台风的形成机制。
3.知道并能说出寒潮及台风带来的灾害性天气及其主要危害,能在图中指出寒潮入侵和台风登陆我国的主要路径。
4.提高对各种气象灾害成因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认识各种气象灾害的危害,提高对地理资料的分析、概括、总结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总结我国四种气象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培养地理空间思维。
3.通过综合分析我国干旱的形成原因、洪涝灾害的影响因素、寒潮和台风的形成机制及其与影响我国的天气系统间的关系,运用联系的、综合的分析方法,有效进行知识迁移,建立起联系的、整体的地理知识结构。
4.通过比较分析四种气象灾害在发生时间、影响地区、形成原因、基本危害等方面的异同,认清本质,寻找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气象灾害对我国的深刻影响,充分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多气象灾害的国家,增强忧患意识,激发对基本国情深入了解的愿望,增强使命感。
2.全面分析各种灾害的产生原因,探索灾害规律,培养求真务实的研究精神,正视灾害的发生,端正按规律办事的科学态度,强化防灾减灾意识。
3.掌握我国气象灾害的地域差异,进一步明确因地制宜防灾减灾的思路。
4.充分认识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会导致或加剧气象灾害的产生,从而强化人地协调发展的意识。
【教学重点】每种气象灾害的特点、分布及成因【教学难点】每种气象灾害的成因分析【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投影资料)据报道:l949--1980年全球因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达l21.3万人,其中61%是由气象灾害造成的;我国每年由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各种自然灾害总损失的57%;我国每年由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约占全部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40%。
高中地理选修五教案

高中地理选修五(湘版)教案: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第一节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太康一高地理教师朱爱勤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我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点和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类型。
2.能在中国地图上指明我国灾害类型空间分布区域,归纳总结出我国三大自然灾害带及其主要灾害类型。
过程与方法:1.尝试用归纳方法根据教材归纳出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根据各自然灾害的具体分布归纳出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
2.体验合作学习过程,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3.在中国地图上整理、归纳各个灾害实例总结出我国各种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培养强化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我国自然灾害方面国情的了解,激发学生认识灾害、研究灾害的学习动机,认阵思考人类面对自然灾害的科学态度和应对策略。
, 2. .通过了解我国自然灾害地域差异大的特点,使学生增强危机感和使命感。
, 3. .通过了解自然灾害差异大的特点,使学生养成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法。
重点和难点:重点: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难点:我国自然灾害频繁的原因及灾害的地区分布。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今年入夏以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报,我国很多地方先后发生自然灾害:西南区多地洪灾并伴有泥石流、湖北洪灾、东北洪灾;四川地震并伴有水灾,新疆伊犁、和田、昌吉地震,甘肃地震并伴有水灾;……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国家,地球上各种自然灾害在我国几乎都有发生,而洪涝、干旱、台风、寒潮、地震、泥石流、滑坡、虫灾等灾害尤为严重。
我国自然灾害有何特点?分布情况怎样?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板书:第一节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一、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学生活动:教师将各组指定为我国的不同地区,如:东北区、华北区、西北区、长江中下游区华南区、西南区等,归纳出本区存在的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及主要发生时间。
各组选一个负责人,汇报本组的学习结果,并将学生说出的自然灾害按地区汇总到黑板上。
高中地理选修教学计划

高中地理选修教学计划一、教学主题地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对地球的全球观念。
在高中地理选修课程中,我们将重点围绕三个主题展开教学,分别是地球与地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地理与可持续发展。
通过这些主题,我们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知识体系和现实应用。
二、活动安排1. 实地考察: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地理的直观感受,我们将安排一次实地考察活动。
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地理景点或地理现象,让学生亲自参观,观察和记录所见所闻。
在活动结束后,我们会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从中提炼出一些地理规律和其他的知识要点。
2.小组讨论:在课程中,我们将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合作学习。
每个小组将被分配一个特定的课题或问题,要求他们集思广益,互相交流讨论,然后展示他们的成果。
这将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
3.实验演示:地理学科经常涉及到一些复杂的地理现象和过程,通过实验演示,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这些概念。
我们将精心设计一些实验项目,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教材使用选择适合的教材对于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的教学非常重要。
我们将选择与教学主题相适应的教材,既包含基本的地理概念和知识,同时也涉及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案例分析。
另外,我们也会补充一些其他教学资源,如地图、图表、影像资料等,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资源,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四、评价与反馈为了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我们将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
例如,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贡献、实地考察报告等。
这些评价方式将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
此外,我们还将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反馈活动,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学生的反馈,我们可以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总结:通过以上的教学主题、活动安排、教材使用和评价与反馈等方面的论述,我们将打造一个全面而富有趣味性的高中地理选修教学计划。
新编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全册教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全册教案目录1.1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教案1.2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教案1.3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教案2.1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教案2.2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教案2.3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教案2.4我国的虫灾与鼠灾教案3.1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教案3.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教案4.1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教案4.2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教案4.3自然灾害与我们教案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1.1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明确自然灾害的概念及其自然和社会的两种属性,能正确识别自然现象、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的区别与联系,确认什么是自然灾害。
2.会描述自然灾害在空间分布上的广泛性和区域性,时间上的频繁性、不确定性、周期性和不重复性,灾害的联系性和严重性及其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的特点,并能举例说明每一种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教材图片和音像资料的展示,用对比的方法区分自然灾害、自然现象和人为灾害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用对比法进行简单概念界定的能力。
2.通过自然灾害特点的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演绎推理的能力;通过搜寻和分析典型的自然灾害范例,培养学生收集、提取、加工信息的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自然灾害的广泛性、频繁性、不可确定性和不可避免性的特点,强化学生的灾害意识、忧患意识,进一步树立尊重自然、尊重客观的正确人地观。
2.通过了解自然灾害的区域性、周期性的特点,强化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习惯。
3.通过了解自然灾害的可减轻性特点,坚定学生防灾减灾的信心和决心,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热情,并理解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全世界共同合作的观点。
[教学重点]①自然灾害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②自然灾害的特点。
[教学难点]自然灾害的周期性、不重复性、联系性的特点[教学媒体与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讲授过程]【新课导入】1988年岁末,美国《时代》周刊一年一度评选的世界风云人物不是当代任何一名风云人物,而是一张由条条绳索捆绑着的地球照片。
高中(湘教版)地理选修5课件:第3章 自然灾害与环境 第2节

第三章 自然灾害与环境
课前巩固篇 能力拓展篇 课后练习篇
第二节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
地理 X 选修5
第三章 自然灾害与环境
课前巩固篇 能力拓展篇 课后练习篇
※ 情景诱思 ※ 2009年6月印度遭受特大水灾,北部的比哈尔邦和北方邦,以
及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地区受灾情况最为严重,单在比哈尔
地理 X 选修5
第三章 自然灾害与环境
课前巩固篇 能力拓展篇 课有哪些类型?黄淮海平原为
什么多旱灾与水灾?
提示:
黄淮海平原自然灾害主要有水旱灾害和地震。
黄淮海平原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 化大。春季降水少,但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易发生干旱 灾害。夏季降水多,且以暴雨为主,再加上平原地势低平, 有较多的洼地,易发生洪涝灾害。
地理 X 选修5
第三章 自然灾害与环境
课前巩固篇 能力拓展篇 课后练习篇
思考3
东南沿海区洪涝灾害严重,没有旱灾的影响吗?
提示: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东南沿海区不仅洪涝灾害
严重,而且也常发生干旱灾害。造成干旱灾害的原因主要是 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思考4 为什么东南沿海区多地震灾害?
提示:
东南沿海区靠近环太平洋地震带,地应力作用
地理 X 选修5
第三章 自然灾害与环境
课前巩固篇 能力拓展篇 课后练习篇
3.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疏松 (1)黄土质地____________ 。 植被 (2)____________ 稀少,黄土裸露。 暴雨 (3)夏季____________ 较多,冲刷强烈。 山地高原 过渡,地形坡度大,坡 (4) 地形上从平原向 ____________ 面物质不稳定。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1.2 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教案设计

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说出自然灾害的类型,解释每种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2.运用地图能够说出世界和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洪涝、地震、海啸、蝗灾等灾害图片、音像资料、动画课件的呈现,使学生对自然灾害的危害有着感性的认识,进而培养学生对有用信息的提取、分析、整理归纳的能力。
2.通过对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分布规律等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和认识地理事物或现象的能力。
3.利用地图进行自然灾害类型及分布的学习,培养学生“以文释图”或“以图释文”的能力;利用表格归纳自然灾害的特点、成因和防御,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归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洪涝、地震等灾害图片和影像资料的呈现,刺激学生的感官,震撼学生的心灵,达到强化学生灾害意识和忧患意识的目的。
2.通过对干旱、洪涝、地震、滑坡等灾害及其关联性的学习,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学习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并树立全球合作,共同防灾、减灾的思想。
【教学重点】1.气象灾害的灾因、危害和分布2.地质灾害的灾因、危害和分布【教学难点】各种自然灾害的成因【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新课导入】与人类生存活动关系密切的四大圈层发生异常变化就会形成自然灾害,岩石圈的异常变化形成地质灾害。
【板书】二、地质灾害【启发提问】说出你知道的地质灾害类型。
【学生回答】地质灾害的种类很多,主要有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等。
【过渡】在各种地质灾害中,对人类危害最大的是地震。
【投影】汶川地震图片【板书】1.地震【阅读】结合图1-16 地震构造示意图,阅读课本材料“地震小词典”,了解:(1)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前震、余震等基本概念。
(2)说明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的震源深度。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回答以下问题:(1)表示地震大小的指标是什么?如何确定?(2)反映地震活动所造成的地面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的指标是什么?如何确定?(3)你知道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有哪些吗?【学生回答】(1)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量度指标是震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
课程目录与教学计划表
教材课本目录是一本书的纲领,是教与学的路线图。
不管是做教学计划、实施教学活动,还是做复习安排、工作总结,都离不开目录。
目录是一本书的知识框架,要做到心中有书、胸有成竹,就从目录开始吧!
课程目录教学计划、进度、课时安排
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
第一节自然灾害的概述与特点
第二节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第一节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
第二节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
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
第四节我国的虫灾与鼠灾
第三章自然灾害与环境
第一节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
第二节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
第四章防灾与减灾
第一节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第二节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
第三节自然灾害与我们
总复习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