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古文课文知识点梳理[2]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必修二的文言文篇目及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二的文言文篇目及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二的文言文篇目及知识点总结高一语文必修二包含了多篇经典的文言文,这些篇目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还蕴含着丰富的语言知识和文学价值。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梳理一下这些文言文篇目以及其中的重要知识点。

《兰亭集序》这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所作的一篇序文。

文学常识: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重点字词:1、群贤毕至:毕,全、都。

2、少长咸集:咸,都。

3、茂林修竹:修,长,高。

4、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引导。

流觞,把酒杯浮在水上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来饮酒。

5、列坐其次:次,旁边。

6、虽无丝竹管弦之盛:盛,盛大。

7、所以游目骋怀:所以,用来。

骋,放开、敞开。

8、信可乐也:信,实在。

特殊句式: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句)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句)文章主旨:文章描绘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短暂、欢乐有尽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赤壁赋》作者是北宋文学家苏轼。

文学常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重点字词:1、清风徐来:徐,缓缓地。

2、水波不兴:兴,起。

3、举酒属客:属,通“嘱”,劝人饮酒。

4、白露横江:横,笼罩。

5、纵一苇之所如:纵,任凭。

如,往。

6、凌万顷之茫然:凌,越过。

茫然,旷远的样子。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8、飘飘乎如遗世独立:遗世,遗弃尘世。

特殊句式: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句)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句)文章主旨: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表现了作者豁达的胸襟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

《游褒禅山记》作者为北宋的王安石。

文学常识: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重点字词:1、褒禅山亦谓之华山:谓,称。

2、而卒葬之:卒,终于。

3、有碑仆道:仆,倒。

4、其文漫灭:漫,模糊。

5、独其为文犹可识:识,辨认。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实词】1、贰①从属二主。

(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④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2、鄙(边境界封疆藩篱)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许,左右)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何许人,何处人)4、阙①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宫阙。

①què城楼,城阙。

①quē侵损,削减。

(本文:阙秦)①quē通“缺”5、微①没有。

(如果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细小,轻微。

(同现义)③衰败国势衰微。

④精微微言大义。

(成语)⑤微服暗访:乔装。

⑥卑贱,人微言轻。

(低微)《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⑦隐蔽,不显露,悄悄。

见微知著(成语)微访(暗中查访)6、敝①坏,破旧。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敝帚自珍②谦词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使……疲敝。

【重点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

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

高考重点文言文必背知识资料

高考重点文言文必背知识资料

高考重点文言文必背知识资料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

1.北冥有鱼冥,通“溟”,大海。

2.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智慧。

3.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区别。

4.而征一国者而通,“耐”,能。

5.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6.曲终收拔当心画,“画通划”。

7.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金字旁的篦,密齿梳。

二、虚词。

1.之。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

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协调音节。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助词,主谓问取消独立性。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其:是……还是,用在选择句中,加强揣测语气。

3.风斯在下矣斯:则,就。

4.时则不至则:或。

5.奚以之几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三、实词。

(一)重点实词。

1.《齐谐》者,志怪者也志:记载。

2.置杯焉则胶胶:粘,着地。

3.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决:快速的样子;枪:碰、撞。

4.而后乃今将图南图:图谋。

5.而控于地控:投,落下。

(二)词类活用。

1.最可觞客觞,名词作动词,劝人饮酒。

2.吏吴两载吏,名词作动词,任县令。

3.岁征民间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4.笼归笼:名词作动词,用笼装。

5.取儿稿葬稿:名词作状语,用草席裹着。

四、特殊句式。

(一)介宾结构后置。

1.岁征民间。

2.焚拜如前人。

3.掭以草尖。

4.既而得其尸于井。

5.覆之以掌。

6.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精。

(二)省略句。

1.令以责之里正。

2.折藏之,归以示成。

3.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4.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五、古今异义。

1.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古:第二年今:指今年的下一年)。

2.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古:年纪大了今:长子、长兄等)。

3.又闻此语重唧唧(唧唧:古:叹息声今:一般指虫鸣)。

4.因为长句(因为:古:因此写了今:表原因)。

5.暮去朝来颜色故(颜色:古:容貌今:色彩)。

6.凄凄不似向前声(向前:古:刚才今:朝向前方(面))。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一、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1. 名词:文言文的名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人名、地名、物名、抽象名词等,虚词有量词、处所词、指示代词等。

2. 动词:文言文的动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行为动词和状态动词,虚词有助动词、系动词等。

3. 形容词:文言文的形容词包括形容词和量词,形容词用于修饰名词,表示名词的性质、状态或特征,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或范围。

4. 代词:文言文的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等,用于代替名词或其他代词,起到替代作用。

5. 数词:文言文的数词包括基数词和序数词,用于表示数量或顺序。

6. 介词:文言文的介词用于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

7. 连词:文言文的连词用于连接并列或从属的词语或句子,起到承接、转折、因果、条件等连词作用。

8. 助词:文言文的助词用于表示语气、时态、语态等,起到辅助主谓或宾补谓等作用。

9. 句法:文言文的句法包括主谓宾、从句、状语从句、补语等,用于构成句子和语言表达。

10. 阳春白雪:认识、阅读和理解古代文言文文学作品,包括诗歌、词、赋、曲等,了解其中的表达手法和意境。

二、文言文的阅读策略知识点1. 善于运用词典,查找生词和词义,积累词汇和语境。

2. 注重阅读理解,掌握上下文的逻辑关系、隐含意义和篇章结构。

3. 关注句式结构,理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包括对偶、排比、借代等。

4. 熟悉古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加深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

5. 领会文言文的审美意蕴,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文言文的写作技巧知识点1. 控制语言表达:文言文的写作要求简练明了、句式平稳流畅、逻辑清晰,避免冗长啰嗦、语言累赘。

2. 注重修辞手法:文言文的写作要适当运用排比、对偶、借喻、比喻、比兴等修辞手法,提升文采和意境。

3. 原汁原味:文言文的写作要遵循古人的表达风格和思维方式,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语文古代文言文常识知识点大全整理

语文古代文言文常识知识点大全整理

语文古代文言文常识知识点大全整理语文古代文言文常识知识点大全一、通假字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高兴。

《论语十则》2、女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

《论语十则》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智慧。

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通“只”。

《狼》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坐”通“座”,座位。

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郑人买履》6、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

《木兰诗》7、才美不外见“见”通“现”,出现。

《马说》8、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愚公移山》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偏通“遍”,遍及,普遍。

《曹10、一切乌有。

乌通“无”,没有。

《山市》二、古今异义。

1、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3、穷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4、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5、布衣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7、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8、开张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9、涕古义:泪。

今义: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10、兵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12、池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14、走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

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15、汤古义:热水。

八年级语文古诗文言文知识考点

八年级语文古诗文言文知识考点

八年级语文古诗文言文知识考点
以下是八年级语文古诗文言文知识考点,以供参考:
一、文言实词
1. 古今异义
2. 一词多义
3. 词类活用
二、文言虚词
1. 之、而、其、于、以、乃等常用虚词的用法。

2. 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意义。

三、文言句式
1.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常见句式。

2. 对句子进行翻译时需要注意语序的调整。

四、文言文阅读理解
1.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4.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思路。

5.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6.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五、古诗词鉴赏
1. 诗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 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 诗词的意境和情感体验。

4. 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5. 诗词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希望以上信息能对您有帮助!。

八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合解析

八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合解析

八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合解析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01《三峡》1.文学常识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

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泛补充发展,自成巨著。

2.文章思想内容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重点字词【字音】阙处( quē)襄陵(xiāng)绝巘(yǎn)属引(zhǔ)沿溯(sù)飞漱(shù)御风(yù)猿鸣(yuán)曦月(xī)素湍(tuān)长啸(xiào)郦道元(lì)林寒涧(jiàn)肃重岩叠嶂(zhàng)【通假字】略无阙处。

通“缺”,空隙、缺口。

【古今异义】(1)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2)虽乘奔御风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3)至于夏水襄陵古义:是两个词,动词“至”和介词“于”。

今义:连用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一词多义】(1)自自峡三峡七百里中介词,在自非亭午夜分连词,假如,如果(2)绝沿溯阻绝动词,断绝绝巘多生怪柏形容词,极高的衷转久绝动词,消失【词类活用】(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2)回清倒影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3)空谷传响名词作状语,从空旷的山谷【特殊句式】省略句:(1)清荣峻茂(分别省略了主语水、树、山、草)(2)有时朝发白帝(“白帝”前省略了介词“于”,意思是“从白帝城”)4.重点问题(1)作者是怎样抓住特征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的?文章先总写三峡形貌,接下来分写三峡四季不同的景色。

因为三峡的夏天以水为主要特色,故而文章写夏水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表现长江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迅猛;写三峡春冬之景,突出其“清荣峻茂”的特色,显露出大自然的无限生机,令人心旷神怡;写三峡的秋天,则通过描写“林寒涧肃”、高猿哀鸣且回声久远的情景,有意突出了三峡秋天的凄清悲凉的气氛。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重点概括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重点概括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重点概括《赤壁赋》(一)通假字1、举酒属客举匏尊以相属(属,通“嘱”劝酒)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3、山川相缪(缪,通“缭”连结、盘绕)4、杯盘狼籍(籍,通“藉”,凌乱)5、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二)词类活用1、歌窈窕之章扣舷而歌之(歌,名作动唱)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使??起舞;泣,使??哭泣)3、正襟危坐(正,形作动整理)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名作状向南)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作状,向西、向东)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下、东:名作动,攻占,向东进军、东下)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作动,打鱼砍柴)8、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意动用法以??为伴、以??为友)9、羽:羽化而登仙(名作状,像长了翅膀似的)10、空明:击空明兮溯流光(形作名,月光下的清波)11、舳舻(连接)千里:(省略谓语)(三)古今异义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四)一词多义1、望:七月之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向远处看)2、歌:扣舷而歌(唱)歌曰(歌词)倚歌而和之(歌声)3、如:纵一苇之所如(往)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像)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4、然:其声呜呜然(??的样子,像声词词尾)何为其然也(这样)5、长:抱明月而长终(永远)而卒莫消长也(增长)6、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月出于东山之上(从)徘徊于斗牛之间(在)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托遗响于悲风(给)7、而:羽化而登仙(表承接)扣舷而歌(表修饰)倚歌而和之(表修饰)正襟危坐而问之(表修饰)侣鱼虾而友麋鹿(表并列)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表转折)耳得之而为声(表因果)8、之: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9、其: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其声呜呜然(代词,那)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五)特殊句式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宾短语后置)2、徘徊于斗牛之间(介宾短语后置)3、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4、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6、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7、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8、是造物之无尽藏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寡人之于国也通假字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勿”或“毋”,不要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4: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过有的教科书“直”是“只是”的意思,并不是通假字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通“敛”,收敛,积蓄,有的教科书认为这个字非通假字,直接解释为“约束,检点”古今异义1.河内凶。

河:(古义:黄河。

今义:天然或人工的大水道)2.弃甲曳兵而走。

走:(古义:逃跑。

今义:行走)3.或百步而后止。

或:(古义:有的人。

今义:或许、也许)4.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

谷:(古义:粮食的统称。

今义:谷子)5.非我也,兵也。

兵:(古义:兵器。

今义:军队中最基层人员)6.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岁:(古义:年成。

今义:年)词类活用【填然鼓之】一般“鼓”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打鼓【七十者衣帛食肉】一般“衣”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穿【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般“王”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树之以桑】一般“树”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种植【王无罪岁】一般“罪”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归罪、归咎【请以战喻】一般“战”是战斗(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战争【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一般“生”是活着(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活着的人一般“死”是死去(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死去的人【谨庠序之教】一般“谨”是谨慎(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认真从事【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一般“移”是移动,在此是使动用法:使……迁移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亦走也这也是逃跑。

2、非我也,岁也这不是我的过错,这是年成不好。

(否定判断肯定判断)3、非我也,兵也这不是我杀的,这是兵器杀的。

(同上)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这就是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5、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

【倒装句】1、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1)申之以孝悌之义(2)树之以桑(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5)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2、宾语前置句:(1)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未有之也。

3 、固定句式(1)直不百步耳(“直……耳”相当于“只是……罢了”)(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相当于“有的人……有的人……”)【省略句】1、何也省主语“此”。

2、弃甲曳兵而走省主语“将士”。

过秦论1、通假字①合从缔交(“从”通“纵”。

读zòng。

)②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

读jué。

)③赢粮而景从(“景”通“影”。

读yǐng。

)④鉏耰棘矜,非……铩也(“鉏”通“锄”。

读chú。

)2、一词多义①因因遗策(沿袭,动词)因利乘便(趁着,介词)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②之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的,结构助词)赵奢之伦制其兵。

(这,指示代词。

)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聚之咸阳(到,动词)③及非及向时之士(赶得上,追得上,动词)及至秦始皇(到,介词)④北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方,方位名词)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名词)⑤制……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裁,制服,动词)履至尊而制六合(统治,动词)⑥兵……赵奢之伦制其兵(军队,名词)收天下之兵(兵器,名词。

下文“信臣精座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中“兵”同此)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⑦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丢掉,动词)追亡逐北(逃亡,动词。

在此用作名词:逃亡的军队)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

)⑧举包举宇内(举起,拿走,动词)西举巴、蜀(攻取,动词)⑨利因利乘便{利有利的形式}(鞭子,名词)3、词类活用①履至尊而制六合(名词“履”带补语“至尊”,用作动词:登上。

)②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名词“帝王”带省略介词“于”的补语“万世”,用作动词:称帝称王。

)③将数百之众(名词“将”带宾语“数百之众”,用作动词:率领。

)④序八州而朝同列(名词“序”带宾语“八州”,用作动词:安排,布置,引申为“引,招致”。

)⑤尊贤而重士(形容词“重”带宾语“士”,用作动词:敬重、看重。

)⑥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词“席”、“包”、“囊”分别作“卷”、“举”、“括”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

)⑦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方位名词“内”、“外”分别作“立”、“连”的状语,表示行为动作的方法:对内,对外。

)⑧流血漂橹(漂,动词使动用法:使……漂浮。

)⑨序八州而朝同列(朝,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

)⑩会盟而谋弱秦(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弱,削弱。

)1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固,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地方)古今异义务耕织(从事)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两手相合)惠文、武、昭襄,蒙故业(承受)西举巴蜀(攻取)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以致天下之士(来,召纳)相与为一(援助)皆明智而忠信(可靠)铸以为金人十二(金属)临不测之渊以为固(把;作为,认为)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把;作为,认为)才能不及中人(一般人)天下云集而响应(象回响一样应)将数百之众(带领)斩木为兵(兵器)嬴粮而景从(担负,背)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肴山以东)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复仇)归去来兮辞:1、通假字:乃瞻衡宇(衡,通“横”)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实为古今字)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2、词类活用:瓶无储粟,生生所资(生生:前“生”,维持;后“生”,动词用作名词,生活)眄庭柯以怡颜(怡:愉快,使愉快)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用作名词,傲然自得的情怀)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用作名词,仅能容纳双膝的小屋)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日)乐琴书以消忧(琴,书:名词用作动词,弹琴,读书)或棹孤舟(棹:桨,这里用作动词,用桨划)3、一词多义:心因事顺心(心愿)既自以心为形役(内心)夫问征夫以前路(名词)乐夫天命复奚疑(助词)故故便求之(所以)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故交,朋友)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到,动词)求之靡途(代“为长吏”,代词)四方之事(助词“的”)奚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而门虽设而常关(表转折)觉今是而昨非(表并列)时矫首而遐观(表修饰)鸟倦飞而知还(表承接)委:曷不委心任去留顺从,随从王年少,委国事大臣委托教化从来有源委末尾委命下吏把……交给4、古今异义:(1)于时风波未静风波古义:指战乱。

今义:风浪,常用来比喻纠纷或乱子。

(2)尝从人事人事古义:指做官。

今义: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罚等工作。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古义:不久。

今义: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

(4)悦亲戚之情话亲戚古义: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

今义: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5)幼稚盈室幼稚古义:小孩。

今义:指不成熟的做法。

(6)于是怅然慷慨慷慨古义:感慨。

今义:指大方的行为。

(7)恨晨光之熹微恨古义:遗憾。

今义: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意。

(8)将有事于西畴有事古义:指耕种之事。

今义:指发生某事。

5、文言句式:1 判断句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2 倒装句(1)复驾言兮焉求(疑问句宾语前置。

“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

“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介宾结构后置)(4)将有事于西畴(介宾结构后置)(5)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以春及告余”)(6)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疑奚”)3 省略句(1)情在骏奔(省略主语“余”)(2)寓形宇内复几时(“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3)稚子候门(省略“于”,正常语序应为:稚子于门候)4 被动句(1)遂见用于小邑(见,被)(2)既自以心为形役(为,被)苏武传:1.通假字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⑤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⑥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⑦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⑧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⑨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通“襟”,衣襟。

决:通“诀”,诀别。

⑩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⑾蹈其背以出血蹈:通“掏”,叩,轻轻敲打2.古今异义1.汉亦留之以相当。

相当:古义:抵押。

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2.皆为陛下所成就。

成就:古义:提拔。

今义:业绩。

3.我丈人行也。

丈人:古义:老人,长辈。

今义:岳父。

4.欲因此时降武。

因此:古义:趁这时。

今义:相当于所以。

5.独有女弟二人。

女弟:古义:妹妹。

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6.且陛下春秋高。

春秋:古义:年纪。

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7.武等实在。

实在:古义:确实存在。

今义:诚实、老实。

8.稍迁至栘中厩监。

稍: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9.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遗:古义:送给。

今义:丢失、落下。

10.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会:古义:正当、适逢。

今义:聚会、集合。

11.此必及我。

及:古义:牵连今义:常作连词“和”用12.会论虞常。

论:古义:判罪今义:常作议论13.以货物与常。

货物:古义:财物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14.卧起操持古义:为操和持,两个词,“拿着“的意思今义:料理,办理/筹划3.词类活用①意动用法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使动用法(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7)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归:使……归(8)屈节辱命屈:使……屈身辱:使……受辱③名词活用(1)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用车子。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7)绝不饮食饮食:名词做动词,给他吃的、喝的。

4.一词多义①使(1)数通使相窥观使:使者。

(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第一个“使”:出使。

(3)单于使使晓武第一个“使”:派,第二个“使”:使者。

②语(1)以状语武语:告诉。

(2)如惠语以让匈奴语:说的话。

③引(1)虞常果引张胜引:招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