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知识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要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要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要知识点.doc
1. 文学基本概念: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情感,通过艺术手法塑造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等方面的东西。

2. 古代文学概述:中国古代文学包含了诗、书、礼、乐、春秋、战国、汉赋、魏晋南北朝散文、唐诗、宋词、元曲等。

3. 古代文学形式:古代文学形式丰富多样,有:诗歌、史书、散文、祭文、帖、碑、画、曲、杂剧、评话等。

4. 古代文学特点:中国古代文学在文字上,注重对词语、语句的精细雕琢和使用;在艺术上,注重意境构造和形象描绘;在思想上,注重表达人类与社会的关系。

综合而言,中国古代文学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思想性和价值性。

5. 古代文学流派:古代文学中有很多流派,如西岳派、楚辞派、乐府派、唐诗派、宋词派、元曲派等。

6. 古代文学名家:中国古代文学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如: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等。

7. 古代文学重要作品:古代文学中有许多经典名著,如《诗经》、《楚辞》、《论语》、《史记》、《资治通鉴》、《红楼梦》等。

8. 古代文学的发展阶段:中国古代文学文化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如春秋战国时期、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宋代
等。

9. 古代文学与文化传承: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文化宝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仅为后代留下了众多经典名著和文学杰作,而且也传承着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知识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知识

中国古代⽂学史复习知识⼀、名词解释:1.韩孟诗派:(贾岛、姚合)中唐时期与新乐府运动同时崛起的⼀个影响较⼤的诗派。

其代表⼈物是韩愈、孟郊。

此外还有贾岛、卢、刘叉。

他们遵循“不平则鸣”、务去陈⾔的诗学原则,追求探险怪僻、刻意推敲,以独特的炼字之⼯,怪异的想象艺术,营造幽奇冷艳的艺术风格。

他们努⼒变新,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传统,但由于刻意求新,在⼀定程度上破坏了诗歌的节奏美、形象美,也存在明显的弊病。

2.江湖派:南宋时期的⼀个诗派,因书商陈起所刊诗歌集——《江湖集》(《江湖前集》、《江湖后集》、《江湖续集》)⽽得名。

《江湖集》中所录诗⼈⼤部分是布⾐,或为下层官吏,以江湖习⽓标榜,因⽽被称为江湖诗派。

他们时时抒发欣羡隐逸、鄙弃仕途的情绪,也经常排斥时弊,讥讽朝政,表达不与当朝者为伍的意愿,成就较著的是戴复古和刘克庄。

3.豪放诗派:宋词风格流派。

内容侧重于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题材⼊词,使词能象诗⽂⼀样地反映⽣活,所谓“⽆⾔不可⼊,⽆事不可⼊”。

它境界宏⼤,⽓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不以主含蓄婉曲为能事。

豪放派内部的分派较少,仅有苏派、⾟派、叫嚣派三个阶段性的细⽀。

其风格虽然总称豪放,然⽽各词⼈风格亦有微差:苏词轻放,⾟词雄放,南宋后期的某些豪放词作则显粗放。

代表⼈物及其作品:⾟弃疾《破阵⼦》(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苏轼《念奴娇》(⾚壁:怀古)岳飞(《满江红》)4.婉约诗派:词的风格流派。

五代即已形成以《花间集》和李煜词为代表的⾹软词风。

宋代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承其余绪,宛转柔美,但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妙,并各具风韵,⾃成⼀家。

南宋姜、吴⽂英、张炎等⼤批词家,皆受影响。

婉约词的主要特点是:内容侧重⼉⼥风情,结构深细缜密,⾳律婉转和谐,语⾔圆润清丽,有⼀种柔婉之美。

词本为合美⽽歌,娱宾遣兴,内容不外离愁别绪,闺情绮怨,这与婉约(婉转含蓄)的风格最适合,所以⼈们形成了词以婉约为正的观念。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一、先秦文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21年)1.《诗经》是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集,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书面诗歌文集之一2.《楚辞》是楚国文学的代表作,是由屈原等人创作的一系列抒情诗歌组成。

3.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等作品包含了大量的文学元素,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

二、秦汉文学(公元前221年-220年)1.《楚辞》在此时期继续流行,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2.开始出现骈文和辞章等文体,其中代表性的作品有司马迁的《史记》。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220年-589年)1.出现了较为丰富的散文作品,如阮籍的《咏史》、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等。

2.出现了诗歌创作上的重大突破,如曹操的“钟鸣鼎食之家”、杨修的“醉里挑灯看剑”等脍炙人口的名句。

四、唐代文学(618年-907年)1.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繁荣的时期,以诗歌为主要表现形式。

2.杜甫、李白、白居易等著名诗人活跃于此时期,他们的作品创造了中国文学的黄金时代。

3.杜牧、韩愈等也是当时重要的诗人,他们的作品多以平实、婉约为特点。

五、宋代文学(960年-1279年)1.出现了以欧阳修为代表的宋词,其特点是婉约、柔和、婉转。

2.苏轼、辛弃疾等著名诗人为宋代文学增添了许多亮点。

六、元明清文学(1279年-1912年)1.元代文学主要是元曲,以白话的散曲为主要表达形式,富有戏剧性和娱乐性。

2.明代文学继承了元曲的创作传统,突出了实事求是的文风,杨时中、文征明是当时的重要作家。

3.清代文学以诗文为主,代表作有纳兰性德的《长相思》等。

以上只是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一部分重要知识点,每个时期都有许多具体的作品和文学流派,涉及到的文学名家众多。

通过了解古代文学史,可以深入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对于理解中国文化和文学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文学知识点整理

古代文学知识点整理

古代文学知识点整理唐诗一、名词解释1. 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指初唐高宗、武后时期的四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的合称。

他们努力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积极开拓诗歌的思想题材的领域,对诗的格律形式也有所探索。

2. 沈宋“沈宋”是初唐武后及中宗朝的宫廷诗人沈佺期、宋之问的合称。

“沈宋”的出现,标志着律诗的全面成熟和定型。

3. 近体诗近体诗又称“格律诗”,是指字句有定、用韵严格、平仄协调、讲求对仗的诗歌。

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

在中国的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4. 盛唐气象盛唐气象在宋元明清时代是一个文学批评的专门术语,指盛唐时期诗歌雄壮浑厚的总体风貌特征。

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等著作最推崇盛唐诗,指出盛唐诗的特征是“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并对此在其诗话中多有阐述。

以后明清诗论家承严羽之说,常把雄壮、浑厚二者(有时合称雄浑)作为盛唐诗歌的风貌特征,并称之为盛唐气象。

诗歌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追求崇高,体现雄健刚劲的风骨美;注重兴象,体现高远浑成的意境美;崇尚自然,体现清水芙蓉的自然美。

具有既讲究声律,又兼有气骨;文质结合,元气淋漓,真力弥漫的诗歌美学品格。

5. 高岑“高岑”是指盛唐诗坛追求风骨之美的典型边塞诗人高适和岑参。

高适是盛唐由边功求进取的普遍风尚中一个成功的范例,是从军边塞而终获成功的唯一盛唐诗人,诗歌雄浑悲壮。

岑参是边塞生活最长,涉足的边塞地域最远,边塞生活最为丰富的盛唐诗人。

他的边塞诗最多、最真实丰富,而且写得奇情壮采。

6. 盛唐边塞诗边塞诗,是指直接或间接描写我国古代边地风光、边塞生活的诗歌。

边塞诗与军旅诗、咏史诗、咏怀诗、爱国诗、赠别诗、闺怨诗等题材的诗歌关系密切,思想内容丰富,情感浓烈复杂。

是盛唐诗歌最主要的题材之一;是“盛唐之音”主要的标志之一,是盛唐诗歌的主旋律;盛唐边塞诗空前绝后的成功,被视为盛唐诗歌高潮的重要标志。

7. 王孟“王孟”是指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的典型代表王维和孟浩然。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要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要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要知识点
一、文学概论:
1.文学的定义及其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
2.文学与社会、历史的相互关系;
3.文学的分类、流派和体裁。

二、文学发展的历史阶段:
1.先秦古籍:《诗经》、《楚辞》等;
2.儒家文化对文学的影响:《论语》、《孟子》等;
3.文言散文的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散文创作;
4.唐代文学的繁荣: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文学形式的发展;
5.宋元时期的文学:宋词、元曲等的兴起;
7.清代文学的发展:四大奇书、古文运动等;
三、文学批评思潮:
2.古文运动和白话运动;
3.新文化运动和五四文学运动。

四、重要的文学作品及其特点:
1.先秦文学的特点:诗经的风格和意境;
2.唐宋诗的发展:具有浓厚的抒情和哲理意味;
3.赋与骈文的兴盛:唐代赋的发展和宋代骈文的兴起;
4.小说的发展与演变:四大奇书和明清小说的特点;
5.戏曲的兴起与发展:元曲的形成和元杂剧的特点。

五、重要的文学人物及其思想成就:
1.孔子及儒家对文学的影响;
2.洪洞赵孟坡和王阳明的文学思想;
3.文天祥和陆游的诗文风格;
4.鲁迅和胡适的现代文学思潮。

六、文学史研究的方法与问题:
1.文学文本的研究方法;
3.文学思潮与社会背景的关系。

以上只是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联和影响。

要全面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还需要深入研究每个阶段和每个重要作品的具体内容和特点,并结合其社会、历史背景进行分析。

因此,这些知识点只是一个指导,具体的学习还需要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和参考资料来进行深入研究。

古代文学的知识点

古代文学的知识点

古代文学的知识点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

在古代文学中,包含了丰富的知识点,涵盖了文学的各个方面,从诗歌、散文到戏剧,每个方面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本文将介绍一些古代文学的重要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的魅力。

一、古代诗歌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以其简洁、优美的语言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闻名于世。

古代诗歌主要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

1. 古体诗:古体诗是古代诗歌的主要形式,它以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为代表。

五言古诗是指每句五个字,每首四句共二十个字的诗歌形式,代表作品有《登鹳雀楼》、《静夜思》等。

七言古诗是指每句七个字,每首四句共二十八个字的诗歌形式,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白日依山尽》等。

2. 近体诗:近体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变体,它在古体诗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和创新。

近体诗的特点是格律灵活,可以根据需要增减字数,代表作品有《赋得古原草送别》、《登高》等。

二、古代散文古代散文是古代文学中的另一种重要形式,它以散文的方式表达思想和情感,与诗歌形成鲜明对比。

古代散文主要包括古文和骈文两大类。

1. 古文:古文是古代散文的主要形式,它以其古朴、简练的语言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著称。

古文的代表作品有《论语》、《庄子》等。

2. 骈文:骈文是古代散文的一种变体,它在古文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和创新。

骈文的特点是文辞华丽,格律严谨,代表作品有《文选》、《唐宋传奇》等。

三、古代戏剧古代戏剧是古代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和深刻的人物形象而深受人们喜爱。

古代戏剧主要包括传统戏曲和元曲两大类。

1. 传统戏曲:传统戏曲是中国古代戏剧的主要形式,它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丰富的剧情内容而闻名。

传统戏曲主要包括京剧、豫剧、越剧等,每种戏曲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剧目。

2. 元曲:元曲是中国古代戏剧的一种变体,它在传统戏曲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和创新。

中国古代文学知识点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知识点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知识点整理
1.诗词:古代中国最重要的文学形式之一,以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最为流行。

著名的诗人包括杜甫、李白、陆游等。

2.《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早期各个民族的歌谣和民间歌曲,对后世的诗词有深远影响。

3.文言小说:中国古代小说的重要形式,通常采用文言文写作。

代表作品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

4.儿童文学:中国古代有丰富的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关注儿童教育和儿童启蒙,常被用于教育儿童品德和道德。

5.戏曲:古代中国非常重要的文艺表演形式之一,以京剧、豫剧、评剧和黄梅戏等最为著名。

古代文学常识汇集

古代文学常识汇集

最全古代文学常识汇编一、散文(一)历史散文(1)《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前后记叙了春秋时期250 多年的史事。

(2)《国语》:我国第一部的国别体史书,共21 卷。

传为左丘明所著。

全书按不同国家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前后500 余年的史事,从春秋末年到战国初期。

《国语》和《左传》区别是《国语》写不同国家,以记言见胜;《左传》按年代编写,长于记事。

(3)《战国策》:即《国策》,《国语》后又一部国别体史书,西汉末年刘向所编订,共33 编。

记事上起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下迄秦二世元年(前209),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该书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 “南辕北辙”等。

(二)诸子百家散文(1)道家老子,又称老聃、李耳,道家学派创始人,生活于春秋时期。

主张“无为”,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代表朴素辩证法观点。

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

代表作《老子》,又名《道德经》。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河南)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现存《庄子》一书,33 篇,又名《南华经》。

代表作《逍遥游》。

(2)儒家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邑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核心是“仁”。

现存《论语》20 篇,是他的弟子记录他与弟子们言行的语录体专集。

“论”,读lún ,择也,选择摘录之意。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山东)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学作品选讲先秦文学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文学创作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的演变;2、先秦文学的形态,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另一方面是诗乐舞结合,这种状态成为先秦文学的一大景观;3、先秦文学的发展与先秦社会、文化的发展相表里。

下面具体阐述一下。

一、先秦文学创作的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的演变,个体的身份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先秦根据可考的文献记载和历代名家评析,大致可以看出,先秦文学创作主体的演变轨迹:1、群体创作时期,这一时期主要出现在文字产生以前的时期,其特点是群讴唱和。

其主要作品,应当是劳动乐歌(含农事祭舞),其基本审美趋向是实用。

2、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背景,巫觋作为个体文学创作者开始出现,出于巫术目的而创制的韵文是当时主要的作品。

3、商、周之际到春秋时期,史官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为新兴文化的代表,当时重要的作品主要是记人事,观天象,述旧典的史家散文。

4、西周春秋时期,贵族成为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创作者,他们所献诗、所采诗是这一时期留存后世最多的作品。

5、春秋战国之际到战国末期,在贵族和庶人之间兴起的“士”阶层,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诸子散文”是这一时期最多最具个性的文学作品。

总之,先秦文学作者由群体而至个体,身份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由劳动者、到巫觋、到史官、到贵族,再到士,其演变过程,与文学繁荣的趋势是相一致的。

作者身份的多样性,使文学在体裁、题材、风格等方面异彩纷呈。

二、先秦的文学形态,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另一方面是诗乐舞结合。

文史哲不分的,主要包括我们可以看到的《尚书》中所列作品、《春秋左氏传》《国语》《战国策》中的记人事、记人言的史家散文,春秋战国各哲学派别的诸子散文如《庄子》、《孟子》等,其创作目的是明确务实的,虽然或质朴或文采,但不少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有的达到了散文创作的一大高峰,有的成为后世多种文体的发端。

早期诗歌的作品,都是有情景、有背景、极具表演性的,《诗大序》(毛诗的总序)中说“言之不足,则咏歌之,咏歌不足,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便是道出了先秦诗体文学的特性,即诗、歌、舞等艺术形式的结合。

诗歌只歌诵而不舞的情况,应该最早出现在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和长篇乐府民歌(配乐朗诵、歌唱),而只诵而不歌的时代,则应最早出现于朗诵文学的自觉时代--魏晋。

三、先秦文学的发展,是与先秦社会特别是文化的发展相表里的,并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大致可以分为夏商及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

1、夏商时代文化背景相同,都以巫文化最具代表性,故夏商文学从内容上看,大多是与原始宗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自西周开始,中国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时代精神由敬畏鬼神到敬礼重德,因而周代文学更加关注历史、社会、人生。

如,历史散文借修史来表达对现实的关注等。

3、战国时代的文学,从内容上看,虽然学派林立,百家争鸣,但都表现出立足现实、着眼现实的特点,很少提及春秋时流行的“天命”等思想。

从艺术上看,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产生了不同于前代,又风格各异的散文和诗赋。

一、《诗经》的体制《诗经》,原名《诗》或称“《诗》三百”,汉代“独尊儒术”以后,被视为儒学的经典,故称《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收入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

全书加上“有目而无辞”的诗,共311篇,其中有六篇所谓的“笙诗”(即有声无辞的诗,相当于今天的曲谱。

),没有诗歌内容,故《诗经》实际上是305篇。

《诗经》的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

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

《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风”是指“十五国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共160篇;关于“风”的解释,古今也多有不同。

现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风”指音乐曲调,《国风》即诸侯所辖地域的乐曲,相当于后世的地方乐曲。

“雅”包括“小雅”74篇,“大雅”31篇,共105篇;“雅”是“正”的意思,即符合标准的意思。

诗经》中的《雅》是指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歌,即王畿(周王国都一带)乐。

《颂》是统治阶级用来宗庙祭神祭祖的乐歌。

“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二、《诗经》的思想内容《诗经》的思想内容,概括地说有以下五个大的方面。

(一)、歌颂祖先功业的祭祀诗这类诗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

“三颂”中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是《周颂》。

这类作品中被后世认为历史价值、文学价值最高的,收录在《大雅》中的、被称为是周族史诗的五篇作品:《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这五首诗合起来,叙述了自周始祖后稷诞生、建国至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的全部历史,反映了周人征服大自然的伟大业绩,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制度由原始公社向奴隶制国家的转化,以及周人推翻商朝统治的斗争,可以说,这五首诗是周人壮大发展的历史写照。

(二)、反映社会矛盾的怨刺诗这些诗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国风”中。

如国风中的《伐檀》《硕鼠》《相鼠》《南山》《株林》等,或讽刺贵族的不劳而获、贪得无厌,或揭露统治者的无耻与丑恶,这些诗在辛辣的讽刺中寓有强烈的怨愤和不平。

(三)、描写战争与徭役的诗篇《诗经》中描写战争的诗,有一部分诗表现了将士们同仇敌忾的豪情壮志,充满了乐观精神。

但更多的诗着重表现对于敌人的痛恨、对于战争的厌倦和对于家乡的思念,充满了忧伤的情绪。

如:《豳风·东山》,写出了一位出征多年的士兵在回家路上悲喜交集、喜胜于悲的复杂心情,反映了人民对和平生活的怀念和向往。

(四)、反映劳动生产的诗篇周部族的始祖是以农立国,周代的经济也是以农业为主,所以《诗经》中反映劳动生产的诗歌比比皆是,即使是用于祭祀的《周颂》中,也有写劳动生产的诗,《国风》中更是有这类作品。

如《豳风·七月》,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堪称是《诗经》劳动诗的最优秀的作品(五)、反映爱情和婚姻的诗篇《诗经》中有关这一主题的诗,数量相当大,占《诗经》全部的1/3,主要集中在《国风》中。

从内容上看,这些诗歌,大多数是对爱情率真大胆的表白,感情大都是真挚、热烈、纯朴、健康的。

三、《诗经》的艺术成就《诗经》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开端:《诗经》中的诗,取材于现实生活,或抒发由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从而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

堪称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

(二)、《诗经》的写作采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在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中,“赋”是最常用的表现手法。

《诗经》中《颂》的绝大部分诗都是用赋的表现方法写出来的,而比、兴则常常是结合使用,有些句子确实很难分清其到底是比是兴,所以后世常常比兴连称。

(三)、《诗经》的语言和形式上的特点语言方面的特色:《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等语汇。

这些语汇的运用,一方面有助于诗人对于声音的摹写,一方面也有助于表达诗人曲折幽隐的感情,同时也有助于诗人描绘清闲美丽的自然。

形式方面的特色:《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节奏是二字一拍,每句二拍,这种二拍四言句式,带有很强的节奏感。

但《诗经》也并不拘泥于这种形式,有些诗常常冲破这种格式,而用杂言句式。

如《伐檀》就是一首杂言诗。

《诗经》的有些诗,具有重章叠句、回环往复特点。

一、先秦时期历史散文的大致发展过程。

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萌芽时期,以甲骨卜辞、商周铜器铭文、易卦爻辞为标志;第二阶段为定型期,从夏到春秋时期,《尚书》和《春秋》为代表,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

第三阶段成熟时期,从春秋末到战国后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战国策》,此时的创作,体例上记言和记事融为一体,文章的篇幅也比以前要长,内容较为详细,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代表了先秦历史散文的最高水平,使历史散文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总趋势是,由简到繁,由质朴到富于文采,由片断的文辞到较详细生动的记言、记事、写人。

从艺术上看,历史散文带有极强的文学特色,大都注意将神话、传说渗入到史籍中,使历史事件故事化;注重描写与人物特征刻划,使历史人物形象化;对事件进行褒贬评价,使记事记言声情并茂。

二、诸子散文的形成与发展春秋战国之际,产生了一种新型的阶层--士。

士的来源非常复杂,这些出身不同、立场不同的人,对政治等方面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要求和主张,并且著书立说,争论不休,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1、春秋末期。

代表作是《论语》、《墨子》、《老子》。

《论语》是比较纯粹的语录体散文,《墨子》是语录体中杂有质朴的议论文,而《老子》则是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的哲理著作。

2、战国中期。

是由对话体向专题论文的过渡阶段。

代表作有《孟子》《庄子》。

《孟子》总体上看还是语录体,但已有显著的发展,形成了对话式的辩论文,《庄子》已经由对话体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渡,除了少数几篇外,几乎完全突破了语录体的形式,发展成为专题议论文。

3、战国后期。

代表作是《荀子》《韩非子》。

它们在先秦散文中都已发展到议论文的最高阶段。

总体来看,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趋势为,篇幅由短到长,风格由简朴到开拓、纵恣,代表着春秋战国时代各个阶段的说理散文最高成就。

一、《左传》的书名及作者《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实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优秀散文的典范,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都有不少新的特点,标志着我国史家之文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左传》是《左氏春秋》的简称,又称《春秋左氏传》、《春秋古文》、《左氏传》、《古文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等。

汉代经学家认为它是一部解释《春秋》的书。

汉代解释《春秋》的书,最著名的有三大家:齐人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又称《公羊传》)、鲁人谷梁赤的《春秋谷梁传》(又称《谷梁传》)和《春秋左氏传》,合称“春秋三传”。

对于《左传》的作者和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的看法。

影响最大的,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左丘名。

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都持此说,但对此观点,后人多有疑议,在没有确凿证据之前,我们仍权且说是左丘明。

二《左传》的思想内容《左传》书中体现出来的主要的是儒家的思想观点和道德观念。

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礼尚德的思想《左传》强调等级秩序和宗法伦理,维护旧礼制,重视长幼尊卑之别,评判人物常常以礼的规范作为重要标准。

(二)、以民为本的思想《左传》中的民本思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在作者看来,有德才能被上天保佑;2、得民心和失民心,是一个国家兴亡的重要条件;3、在人与神的关系上,人的地位提高了;4、在君与民的关系上,民的地位提高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