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梁楷的简笔泼墨看中国逸格画风的定位问题
中国简笔画始祖,笔笔见形!

中国简笔画始祖,笔笔见形!梁楷是中国画写意“简笔”人物画的创始者,另辟蹊径地开辟了中国写意简笔人物画的先河。
梁楷的“简笔画”能敏锐地捕捉住客观对象的本质特征,以简至极限的笔墨,充分传达出物象的精神,从而将中国写意人物画的技法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梁楷柳溪卧笛图页故宫博物院藏这种写神又不失形似,放而又能收的画法,实际上极难为之。
梁楷正是凭借自己日常对客观事物深刻的体验和观察,“观物取象”而不是“观物取物”。
在内心里“澄怀观道”,经过艺术的提炼,以纯熟之笔墨,舍弃了精工之法,概括性地刻画出笔简神足的人物形象。
梁楷八高僧故事图(局部)自唐至宋,中国绘画的主流是以工笔为时尚的,工笔画被视为主流、正统,写意人物画的发展远没有工笔人物画那么幸运。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这类作品流传太少的原因,而且大部分都东渡到日本,成了日本的国宝。
简笔画的出现是和梁楷的性情有直接关系的。
这种速写式信手拈来便状情状物的“简笔画”,笔墨简单,有文人笔墨游戏性质,但能对物象做高度概括,达到传神之妙,寥寥数笔所画人物便意态神足。
笔墨虽然简洁,而表达内容却具体生动,对中国画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梁楷八高僧故事图(局部)从日本镰仓时代(1192~1333)开始,梁楷、牧溪等南宋画家的绘画作品大量传入日本,而在中国较受重视的北宋山水画和后来的文人画很少甚至都没有传到日本。
梁楷精湛的水墨画技法深受日本人的喜爱,对日本室町时代(1338~1573)之后的画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梁楷雪景山水页日本私人藏14世纪中叶,当时统治日本的室町幕府将军足利家族极为喜爱中国的艺术品,于是来往中日之间的商旅僧人便在中国搜集大量美术和书法作品献给足利将军,其中便包括《雪景山水图》等多幅梁楷的真迹。
《雪景山水图》是梁楷山水画的代表作,该图描画了两个身着白色披风、头戴风雪帽的骑驴人穿行山谷的情景。
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荒凉萧瑟的氛围,堪称山水画的经典之作。
梁楷雪景山水图东京国立博物馆藏与《雪景山水图》精密的画风不同,东京国立博物馆所藏的《李白行吟图》完全展现了梁楷的另外一种画风“简笔”。
浅谈梁楷减笔人物画风的衍变 ——以《泼墨仙人图》为例

Literarytheorytoexplore 文艺理论探索Cutting Edge Education 教育前沿 3浅谈梁楷减笔人物画风的衍变——以《泼墨仙人图》为例文/何双双摘要:两宋时期,画坛全面成熟,出现百花齐放的景象,“院体画”和“文人画”相互碰撞、影响形成风格各异的画派和体系,梁楷便以其独树一帜的减笔泼墨画风在众人中脱颖出来。
梁楷早年为画院待诏,功力扎实,屡获殊荣,后期画风骤变,笔酣墨畅,挥笔如飞。
梁楷善于对身边物象简化提炼,又用逸笔草草的泼墨描绘出气韵和情境,让人一眼便震撼于他的淋漓畅快,待人进入画中,细细品味笔墨意趣后又觉意犹未尽,他对笔墨的表达运用已远超画作本身的价值,《泼墨仙人图》便是其减笔画代表作。
关键词:梁楷;减笔;《泼墨仙人图》1 梁楷其人在画史上关于梁楷的史料极少,他祖籍山东,师从贾师古,擅作山水、鬼神、佛道等题材,人物画更是意趣横生,于南宋宁宗嘉泰年间供职画院为待诏。
作为当时级别最高的宫廷画师,他却恣意洒脱,嗜酒自乐,醉酒后不受礼法,人称“梁疯子”。
据传宁宗曾赐予金带荣誉,但他不予接受,挂于画院内的树上,一身孑然,扬长而去。
自由洒脱的性情与处世态度,决定了他不会满足于一直画工致细腻的院体画,求新求变的艺术追求,成就了梁楷的独特画风。
2 梁楷绘画风格的形成梁楷此人造型功力扎实,早期是较为工整的院体画风,细笔线描,形象端正,严谨繁复,这种风格主要以《黄庭经神像卷》为代表。
后期作品如《泼墨仙人图》,风格变化巨大,在笔墨和造型上另辟蹊径,褪去了早年拘谨的程式化画法,下笔落墨奔放洗练,粗简恣意,画风由细转粗,由工转写,人称“皆草草,谓之减笔”。
造成画风巨大变化的原因有很多,梁楷本人性格的影响可谓首当其冲。
梁楷为人不羁疏放,不拘绳墨,诗词书画之外尤为好酒,并自得其乐,常常酩酊大醉不顾礼法,在艺术上坚持自我,任性高傲,不肯与众文人士大夫随波逐流,众人笑称其“梁疯子”。
他的这种“疯”不同于一般文人们的“放逸”,是一个“叛逆”的画院待诏,性情使然,他创造出介于“文人画”和“院体画”之外的第三条路----泼墨减笔画。
从《泼墨仙人图》看中国画技法风格差异

明朝郁逢庆的《书画题跋记》录有古汴赵由儶的诗:“画法始从梁楷变,观图犹喜墨如新。
古来人物为高品,满目烟云笔底春。
”此诗较早认可了梁楷开创水墨人物新画法的功绩。
以此为契机,文章尝试分类中国画技法,从另一角度思考中国画技法问题,以探索其内在潜隐的可能性。
一、宋元时期画史、画论对梁楷及《泼墨仙人图》的评价《泼墨仙人图》作为梁楷泼墨减笔风格的代表作,是美术界的定论共识。
宋元及以后的画史、画论中对梁楷的院体细笔风格评价很高,对其泼墨一路却不太重视甚至有意忽略。
元代夏文彦的《图绘宝鉴》中对梁楷的绘画风格记载不多:“院人见其精妙之笔无不敬服,但传于世者皆草草,谓之减笔。
”在夏氏记载中,梁楷“精妙”风格受到时人和同事的“敬服”,但对其“减笔”一类则述而不评,“草草”二字中隐含的评价态度微妙且耐人寻味。
究其实,此种评价反映出当时美术史写作者对这一新风格的不以为然,也与文人画理论体系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
“文人画”作为中国绘画史中的重要绘画流派和理论概念,在它尚未独立时便潜隐地存有一种“耻与画工为伍”的态度,这源于主体的社会地位差异。
文人画家试图与职业画者保持距离以突显自己的特殊地位,但因彼时尚未形成系统的价值标准而难以实现。
直到作画者的主体意识和审美观念不再受困于特定职业技术层面的障碍时——换言之,文人真正通过“游于艺”而履行“志于道”的天赋职责和终极理想——个体的人生感悟和情感体验通过纯粹自娱自足、自主自由的技术操控,经过创作过程得以物质化、具象化,于是,文人画家终于成功地找到自己的立足根基,彰显比画工高明之所在,并与其划清界限。
另外,他们利用在政治、文化上的优势地位和掌握的话语权力不断完善、强化自身,最终实现技术、标准、价值和理想的多重超越。
文人士大夫在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优势地位又进一步强化了文人画理论践行者的自信。
文人画理论体系对院体的贬抑色彩,从赵孟頫请教于钱选的“戾(隶、利)行”之辩,到董其昌的“南北宗”之分逐步明晰。
笔减神不减——浅析梁楷水墨艺术

衣服及背景的山水树木用大笔触横扫 , 使 之用 笔简练放逸 , 使整 个轮廓简化精练 。 第二 , 泼墨。 他所画的《 泼墨仙人图》 和《 太 白行 吟图》 都是泼 墨画的绝好代表 。 画面中墨趣生动 , 水墨交融 , 大气磅礴 , 用笔用 墨一气呵成。梁楷正是通过寥寥几笔 的墨气笔力 , 洒脱质朴 、 恰 到好处的使人物形象灵活巧妙 , 形象生动地表 现在 画面上。
到和谐统一 , 上升到“ 精 而造疏 , 简而意足” 的艺术 境界 , 这是梁 楷绘 画艺术 的独特风格。 梁楷 以纯熟之笔 墨 , 刻画出“ 笔简神足”
据统治阶级的意愿而画。 ,目的在于劝说世人信奉道教 ,多做善
事, 便可得 道成仙 , 它反 映 了宋元 时期儒 、 释、 道 三教合 流的事 实。《 黄庭经神像 图》 构图是繁密 的细笔 白描 , 人物众多 , 用笔严 谨, 刻 画工整 , 不论是衣带祥云 , 还是房屋楼宇 , 都作极其细致 的
绘画艺术受到禅宗和文人画的影响 。
梁楷原本是一个画院画家 ,由于受 当时社会上盛行禅风 的
物的面部 、 手脚等主要部分用精巧细致的笔法 表现出来 , 人物的
他的性格开始变得玩世不恭 、 狂放不羁 。以至于宁宗皇帝 第一 , 减笔 。梁楷 的减笔画并不是简单的“ 减” 笔, 而是把人 影响 , 赐予的金腰带 , 都不愿意接受。在绘 画创作 中 , 梁楷能够突破传
大写意人物画风对后来宋元禅画风和明清大写意人物 画风产生
了重要的影 响, 对 中国画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 响 , 成就 了他在 中
国画史上重要 的地位 。 《 泼墨仙人 图》 超越了以线条为主 的藩篱 ,
纯粹是一片壮 阔的笔墨波澜 , 仍然准确 的掌握 了要表 描作 品, 与李公麟 、 贾师古等较为相近 , 是画院流行 的体貌 ; 二是 除面 目外 , 寥寥 几笔 , 简洁生 以较为工细的笔墨 画出人物眉 目,而 以粗放 的线条勾 画衣纹背 现的曲折 内容 。画面用酣畅淋漓 的泼墨画法 ,
浅谈宋代画痴梁楷的减笔画历程

692017/06 No.184南宋著名画家梁楷传世作品很少,而且多数流至邻邦日本。
在上海博物馆新馆的中国历代绘画馆里,有一件引人注目的作品,它就是梁楷早期作品《八高僧故事图》卷,描绘的是南北朝至唐佛教禅宗八个高僧参禅修行的故事。
这幅珍贵的早期代表图卷清晰地显示出梁楷对造型、构图有很深的研究。
其绘画风格细腻严谨,人物山水相融,具有南宋院体绘画的特点,既富有真实感又营造了意境。
与当时宫廷画呆板的典雅精准纤丽的画风相比,他的线条更有灵动之美。
《八高僧故事图》的八幅作品人物生动传神,笔法工整,细究便可体会出这八幅图中用线循序渐进的变化。
第一幅为“达摩面壁,神光参问”,第二幅为“弘忍童身,道逢杖叟”,第三幅为“白居易拱谒,鸟窠指说”,第四幅为“智闲拥帚,回睨竹林”,均用笔流畅、线条紧凑,追求写实的人物造型和物象表现。
画中人物衣纹疏密分明,人物造型、身姿及情态表现细致入微,背景多构图饱满。
后面四幅尤其是第七幅“酒楼一角,楼子参拜”和第八幅“孤蓬芦岸,僧倚钓车”,人物的衣褶用钉头鼠尾和折芦描,峰回路转,变化多端,而衣纹转折经过主观处理有所减少,只在结构处加以劲力的线条处理,且背景构图留白居多,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正是对笔墨技法的钻研和创新,才使他成为当时院体画家中的佼佼者,也为他后期的减笔画埋下伏笔。
梁楷的中期作品流传较少,以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六祖斫竹图》为例,其用线由以往的细腻灵动转为刚劲洒脱,人物衣纹用的折芦描笔笔见形,人物侧影用寥寥几笔略勾眉目耳鼻而形神毕现,且专注、自如的神情跃然纸上。
画面中的树干用散锋勾皴,笔墨粗率。
画中险笔很多,起粗落细,急缓轻重,略加勾皴则欲树即树、欲石即石。
梁楷的晚期作品受以唐末贯休禅师为代表的泼墨禅宗人物影响,取法石恪苍劲古秀的用笔,产生淋漓飘逸的减笔泼墨绘画风格,豪放却不失浪漫,与当时流行的院体风格形成越来越鲜明的反差。
作为代表作品之一,《泼墨仙人图》颇为经典。
论写意人物画的意象造型——以梁楷为例

性 而为
,
细细品
,
在 梁 楷 之 后 写意 人 物 画 的 意
,
也为 写意 人 物 画 的产 生 做 了 铺垫
味却无不用 心
“
象造 型就进 人 了低谷
的发展
。
一直到 近代 之 后 才有 了 新
传统 写意 人 物 画 画 家很注 重 对 达
,
意
”
的表
这 正 是 意 象造 型
的精 髓 之 所在
图 1 《李 太 白 行 吟 图 》
。
现 代我们的意 象 造 型水平在前 人 的基础
,
一 般 只注 重 重要 的结构
。
而且 画家们创作的
。
之上 已 经 有所提升
但仍须努力 突破很多 困难 和
人 物多是一 些 现 实 生活 中不存在的 人
例如 梁 楷
他的 画不纠结于
,
障碍 创新
。
意 象 造 型在 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还要 勇 敢的
的
《
泼墨 仙 人 图 》
N G R l FE N G SH A N G M工
论 写 意 人 物 画 的意 象 造 型
文 } 韩笑笑
—
”
,
以梁 楷 为 例
摘要
:
写 意人 物 画 作 为 中 国 传 统 绘 画
。
,
中 国 的文
由 好饮酒 不愿受约束 自称 梁 疯子
金带 出走
“
”
,
、
、
,
“
曾 挂
。
“
手被 隐去
,
,
可 他的脚却用 重 墨表 现
,
即 呼 应 头部
。
人 精 神和 传 统文 化 蕴 于 其 中
南宋泼墨人物画家梁楷:神定意到,画尽意足,皆作禅理

南宋泼墨人物画家梁楷:神定意到,画尽意足,皆作禅理
梁楷,南宋画家,祖籍山东,善人物、山水、佛教、道教,尤擅长泼墨人物画,开创了南宋泼墨人物画的先河,梁楷才华满溢,曾受南宋宁宗皇帝赏识,被任命为画院待诏并亲自赐予其金带,但梁楷不为所动,不想受制于人,挂于院子中潇洒离去。
其狂放不羁的性格在艺术创作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泼墨人物达到了神定意到、画尽意足。
梁楷李白行吟图
梁楷豪放洒脱,不受拘束的性格对其笔墨的创新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不守常规、求意境神似的减笔画风格,在南宋画坛独树一帜,影响深远。
其人物线条简练概括,寥寥数笔传达出水墨交融、鲜活动人的效果。
南宋_梁楷_戴雪归渔图
南宋_梁楷_右军书扇图卷
南宋_梁楷_兰亭题序图
梁楷泼墨仙人图
梁楷布袋和尚图
布袋和尚图局部
南宋梁楷《六祖斫竹图》
南宋梁楷《六祖撕经图》
南宋梁楷释迦出山图
南宋梁楷《八高僧图卷》绢本设色26.6×64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中国写意画崇尚“逸笔草草”,寥寥几笔,达到“传神”,自顾恺之“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画论,中国写意画追求神似不求形似的特点贯穿始终,梁楷画作受禅宗思想影响,用墨简练,墨色简淡,以全新的哲学观价值观诠释了禅宗思想。
南宋_梁楷_栖鸮图
南宋_梁楷_三高游赏图
南宋_梁楷_疏柳寒鸦图
南宋_梁楷_泽畔行吟图
南宋_梁楷_观瀑图轴
南宋_梁楷_狸奴闲趣图卷。
宋代禅宗画家梁楷

81内容提要:对梁楷的禅画艺术变格进行解析,同时探讨梁楷禅画的基本主题内涵和风格意境的形成,以及师承缘由和社会因素等,对其传世作品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梁楷;禅宗;以画入禅梁楷,山东人。
生卒不祥。
据《画继补遗》中记载:“(梁楷)乃贾师古上足……青过于蓝。
”则宁宗“嘉泰年”是1201—1204年间,距离绍兴中后期也有五六十年了,此时他为待诏。
他主要活动时间均在孝宗、光宗和宁宗政治时期。
他“嗜酒如命”和赐金带,不受等事,可以想见其人豪放和不拘一格的性格,这在他的很多绘画作品当中也有反映。
杭州《灵隐寺志》上记有“宋妙峰和尚住灵隐,尝有四鬼移之而出,梁楷画《四鬼夜移图》……”《北石间文集》记有释居简赞梁楷画的文章,云:“梁楷惜墨如金,醉来亦复成淋漓……掉气授战使我题。
”现存有他大量传世佛教题材绘画,上海博物馆藏有他的《布袋和尚图》《八高僧故事图》 《六祖撕经图》等都是以禅画内容为主。
本文将对其中一些禅画作进行分析和研究。
现藏上海博物馆的《八高僧故事图》,所绘八个场景大多是以1004年撰《景德传灯录》中唐代禅宗大师的传说为蓝本。
它是一幅谱系画,即说明初祖、二祖、五祖与他们声名稍小的弟子的联系和传承,以说明这幅画的历史佛源依据。
长卷以慧可拜见达摩祖师为始端,达摩创立了禅宗,第一幅画卷达摩面壁冥想始。
卷中题跋记叙关于“安心”的探讨。
我们从两个人物的侧面来看,用极其特别的方式对话,传达禅宗的“顿悟”的过程和步达境界。
画卷当中的山水背景、松针、竹子、山石和人物绘制都能看出梁楷画法的微妙乖舛,于宋代绘画有所区别。
梁楷的画如其人,豪放不拘于礼法,阔达疏朗,源于传统而又不局限于传统。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二次创造,在混沌的世界里明心见性。
第一幅《神光见达摩图》,无叶树只需根部,画法用界勾后,树枝亦了了。
树根边上的杂草,有似惠崇的悯景。
禅家主张空寂,又主张简和直接,不依古法和条条框框,其见到“本来无一物,万法接来空”。
“空”是无功的,禅家又特重“空”,这就是“无功之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梁楷的简笔泼墨看中国逸格画风的定位问题【摘要】南宋人物画家梁楷有一幅《泼墨仙人图》,此画运用减笔狂放的方式完成,并受到后来人的极力推崇,由此引出一个中国古代对于“逸格”的评定问题。
唐代朱景玄、北宋黄休复等人对于“逸格”都有一个鲜明的概括。
梁楷的减笔泼墨符合人们对于逸格的早期定位,他的画法展现了画家自由浪漫的性情和不受约束的创作状态,这种精神才是逸格所具有的精神。
经由作品所投射出的主体精神和潇洒风度才是逸格的内核所在,而绝不仅仅是一种画面风格。
【关键词】梁楷;简笔;逸格;自然;主体精神梁楷是南宋著名的人物画家,他的画风有工笔和写意两种,也便是精谨与狂放两种。
他得以名著后世的重要作品是《泼墨仙人图》,这幅作品之所以这样被人们称道,除了技法层面(比如造型、用水等)的突破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绘画风格中体现出的创作状态是新鲜的,是能够给人以启发的。
一、疏体画风的传统和梁楷简笔泼墨画的成就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到:“顾陆之神,不可见其盼际,所谓笔迹周密也;张吴之妙,笔才一二,象已生焉,离披点画,时见缺落,此虽笔不周而意周也。
若知画有疏密两体,方可议画。
”①张彦远在评价张僧繇与吴道子的绘画时认为他们的风格是简练的,具有极大概括性的,而且是不很严密的,但是画面是生动的,气韵是完整的,所以可以成为“一体”,与顾恺之和陆探微的绘画分庭抗礼。
梁楷的《泼墨仙人图》(如图)和《太白行吟图》这类作品明显是属于“疏体”作品,因为画中的笔墨是十分简练而大胆的,省掉了所有细微的勾勒和晕染,代之以狂放的感发式的运笔方式,过程迅捷而痛快。
这种绘画状态显然不是画院所要求的正规画法,而梁楷本人也应该不是因为此种画法而闻名于当时的时代。
因为梁楷在南宋画院有很大的名气,而根据他的另外一组工笔作品《八高僧图》来看,他主要创作的形式应该不是这种简笔泼墨式的,这更多是画家的一种游戏,一种自我情感的抒发方式。
根据元代夏文彦《图绘宝鉴》中所载“院人见其精妙之笔,无不敬伏,但传世者皆草草,谓之减笔”,也大略可以证明这一点。
而恰恰这种减笔的绘画方式可能是画家真正喜欢的,而且是后来的品评家异常喜欢的。
这就关乎到中国传统绘画品评中一个重要的等级划分方式:品的规定。
而在画品中又有一个最为文人画家所推重的品格:逸格。
二、逸格在中国美学史中的定位过程唐代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将画家分为神、妙、能、逸四品,其中逸品是独立于其他三品之外的,并没有很明确的高低分别。
“逸品”画家总共三人:王墨、李灵省、张志和,其中王墨和李灵省的作品有一些共同点,那就是多成于酒后,而且画法随意,没有套路。
关于张志和并未明白说出其风格,但是最后一句概括十分重要,那便是“此三人,非画之本法,故目之为逸品,盖前古未之有也,故书之”,可见朱景玄对于逸格的定位主要是画法(兼有一些画家行为的出奇)的怪诞,不涉理路。
此三人的作品并未流传下来,但根据作者的评论来猜想,应该属于泼墨写意、粗服乱头一类的作品。
这类作品生成速度快,技法上不容易归纳,变化多端,同时又有鲜活的生气。
试想如果将梁楷的《泼墨仙人图》放到《唐朝名画录》中进行品第的话,应该多半会归到逸品中来。
在北宋黄休复的《益州名画录》中对逸格有了一个更详细的概括:“画之逸格,最难其俦。
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故目之曰逸格尔。
”②这个定义较之朱景玄的说法更加温和,并没有突出一个“怪”字,如果说朱景玄对于逸格还是褒贬难定的话,黄休复则是绝对的肯定了。
其中最可注意的两句是“笔简形具”和“莫可楷模”,前者说的是作品的视觉构成,后者说的是作品的传承定位。
逸格的作品是语言简练而有概括力的,同时又是新颖而无法直接学习的。
黄休复笔下的逸格画家只有一位,唐代的孙位。
作者对他性格的描述是“性情疏野,襟抱超然”,对他画风的形容是“鹰犬之类,皆三五笔而成”,并有“纵横”、“飞动”、“雄壮”之气象。
画家的性格因素会多少影响到作画时的状态,所谓“画如其人”,人们可以从性格中找到关于画家风格的一些佐证。
所以“疏野”、“超然”的性情特征正是跟“纵横”、“飞动”的艺术特征相联接与呼应的。
“鹰犬之类,皆三五笔而成”,即便是夸张,也说明了作者的画风是如何的简练概括,如何的不求形似。
南宋邓椿在《画继》中有一段论画家品第的文字,谈到“画之逸格,至孙位极矣,后人往往益为狂肆。
石恪、孙太古犹之可也,然未免乎粗鄙。
至贯休、云子辈,则又无所忌惮者也。
意欲高而未尝不卑,实斯人之徒欤!”③根据今天见到的石恪、贯休的作品看,邓椿的说法未免偏颇,也可以看出逸格在不同人们心中的定位也有所不同。
粗、狂本来就是朱景玄所言的逸品画家的风格,至于“鄙”、“卑”也是见仁见智,更多是邓椿个人的一种审美感觉。
关于逸品的界定是一个逐步调整的过程,有一个大致的主线,同时又有些细微的出入。
在朱景玄的理论中,逸品是一个独立于正规画法之外的一种很奇怪的、很粗简的画法,这种画法更多地展现了画家自由浪漫的性情和不受约束的创作状态。
待到倪瓒那几段关于“逸笔草草,不求形似”以及“聊抒胸中逸气”出现之后,倪瓒的作品几成逸品代名词。
在陈传席所著的《中国山水画史》中将倪瓒的作品归为“高逸”一类,而方从义的作品属于“放逸”一类,并称“元画以高逸为上,放逸次之”。
这种分类方式基本是按照作品的完成速度和视觉效果来加以区分的。
这样一来,关于逸格的定位与早先已经大有不同,逸格与否更多是从作画者的身份以及画面气息来评判的。
而且由于文人画的大兴,元代之后关于神品、妙品、能品的说法已经不再流行,倒是一个“逸”字从此风行开来,“逸气”几乎成为关于文人风度及其画作水平的最高评价。
从倪瓒的传世作品看,他的作画态度是极其谨严有序的,画面的安排及笔墨的处理都十分讲究。
这与朱景玄所谈的逸品画风是相去甚远的。
“草草”二字并不能真实地反映作者的创作过程和创作态度。
我想,在这或许跟倪瓒有意要表明自己作画时的自然和无拘束的状态有关;抑或只是倪瓒当时在书信中的一种谦辞而已。
宋代以苏东坡和米芾为代表的文人对于“意气”和“信笔”的强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后世的文人画家,倪瓒也不例外。
三、逸格的无法规定性与无拘束性明代张所望在《阅耕余录》中这样评价梁楷的作品:“信手挥写,颇类作草书法,而神气奕奕,在笔墨之外。
”这样的记述符合一个逸格画风的标准。
梁楷的简笔泼墨符合他本人洒脱不羁的性格,他的创作状态是真实的,是自然而然的,是不带任何矫饰成分的。
这种画风不仅在当时是突出的,放到他之后的任何一个时期都依然是被极少数人所采用的风格。
所以,逸格始终是一种很新鲜的风格,在整个中国绘画史中占据着并不多的分量。
有很多作品是能够透出“逸”的气息和味道的,但若简单将之归为逸品还缺乏足够的说服力,比如王蒙的作品。
关于画格的划分必定是一件不很严密与准确的事情,但在划分的标准问题上给了大家很多思考的空间,这种思考本身是十分有趣而有意义的。
“逸”的精神是远离尘世的,是精神独立的,是超然物外的,所以“逸”在后世的品评中主要代表一种画面上所呈现清淡的、悠远的、空旷的风格。
比如倪云林和八大山人的作品,二者的绘画都富于理性,但是画面呈现的气质是清的、远的、孤的。
这些气质使作品有了“逸”的味道,于是逸品由动而纳静,不再限于梁楷式的“当其下手风雨快”(苏轼评吴道子语)的面貌。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中“疏野”一篇很能接近逸格的最初涵义。
“惟性所宅,真取弗羁,拾物自富,与率为期。
筑屋松下,脱帽看诗,但知旦暮,不辨何时。
倘然适意,岂必有为,若是天放,如是得之”。
作者强调一种创作时自由浪漫的状态,而且这种状态很真切的落实到作品当中,作品就有了一种精心创作所不能带来的气质面貌。
梁楷的简笔泼墨画简洁而痛快,这样的作品靠的是平日的积累和瞬间的迸发,它的成功率不会太高,是不能重复也很难被人学习的。
因为作品中没有一种很明确的技法,所以不好归纳和传承,因此学习这种画法的人就少,但正是这种无法规定性才凸显出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苏东坡在《文与可画谷偃竹记》中有这样一段话:“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④这几句话生动的记录了文同作画之前的思索过程以及开始下笔之后的迅捷表现,这与《泼墨仙人图》中所呈现的作画过程是几乎一致的,这种极短时间段完成的效果一定是富于动感并且会有一些“粗糙”的部分的,这些“粗糙”的部分跟既有的法度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反过来又为作品增添了不同寻常的美感。
这是一种能够带来偶发性艺术效果的创作方式,需要作画者具备足够的才情和画面驾驭能力,否则便会画出真正糟糕的作品。
正如上文邓椿所称“狂肆”,那便是作者在越过了理性的边界太多之后使作品的雅正成分损失太多,审美性也大打折扣。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样的创作过程是鼓舞人心的,是艺术家风发的才情所展现的最为高光的时刻。
怀素“满壁纵横千万字,醒后却书书不得”,这种状态是一种带些癫狂的“醉”的状态,一种忘我的状态。
在这一刻,理性的计算被抛在脑后,靠的是一种下意识的冲动。
皎然《诗式》中称“体格闲放曰逸”,闲放的感觉也是在一种无拘束的、无目的性的状态下所产生的,这与减笔泼墨时候的状态从内在精神上是相通的。
四、后世对于逸格画风的表象模仿艺术创作的一个很大的敌人就是“伪”。
“伪”的意思是作者所采用的技法以及表达的内容跟作者心中的真实情感不符,而是为了某种迎合所采用的带有功利性的手段。
这样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比如宋代画院中的画家,他们的创作必定受了很多的约束,在表达自己情感方面一定大打折扣。
而逸格的提出显然是对于艺术创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一种肯定与推动。
《唐朝名画录》中所载的几位“逸品”画家一定是在很自我的状态下进行艺术创作,是心无挂碍的,他们的创作显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某种要求和价值取向,完全是一种自我情感的宣泄与展示。
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的身心得到了极大的舒展,这种创作态度是积极健康的,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艺术创作也有那种“九朽一罢”式的,也正如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反复提倡的那种非常严谨端正的态度,在一种缓慢的过程中一样能完成对情感的真实表达,所以艺术的真实与其完成的速度无关。
逸品的绘画作为一种很特别的现象出现之后,它所带给人们的思考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它体现出的那种抒发性和即时性是很有感染力量的。
从梁楷的泼墨人物画中我们同样能感受到这种力量,感受那种不假思索的、很诗性的语言方式所带来的冲击力。
但是自元代之后逸品的内涵得到更大的延伸和肯定之后,逸品逐渐的被人从技法层面加以总结和提取,开始有一套可以人为控制、有意识操作的方法,这个事情从今天的画坛来看会比较清晰,如果从元、明、清三代各找一位逸品画家的代表的话,那一定是倪瓒、徐渭、八大山人最有说服力和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