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探究小说的主旨意蕴(题目)
第九讲+探究文本意蕴(一):主旨与标题-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精讲一本通(全国通用)

他抽烟也抽得慢条斯理的,从不大口猛吸。这人整个儿是个慢性子。说 话也慢。他也爱说话,但是他说一个什么事都只是客观地叙述,不大参 加自己的意见,不动感情。一块喝酒的买了兔头,常要发一点感慨: “那会儿,兔头,五分钱一个,还带俩耳朵!”老吕说:“那是多会 儿?——说那个,没用!有兔头,就不错。”西头有一家姓屠的,一家 子都很浑愣,爱打架。屠老头到永春饭馆去喝酒,和服务员吵起来了, 伸手就揪人家脖领子。服务员一胳臂把他搡开了。他憋了一肚子气。回 去跟儿子一说,他儿子二话没说,捡了块砖头,到了永春,一砖头就把 服务员脑袋开了!结果:儿子抓进去了,屠老头还得负责人家的医药费。
1、常见小说主题
• 揭示人性:通过描写主人公的性格特点、道德风 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 寓言人生:通过寓言形式,将人生的重大问题寓 于故事之中。 • 针砭时弊:将现实生活中的丑恶现象用故事的形 式加以揭露和鞭挞。 • 百态人生:反映小人物的生存现状和心理状态。
2、探究主旨的两个层面与五大角度
练习2:
• (2016·全国1卷)【《锄》第14题】“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 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8分)
• 六安爷层面:①六安爷用这句话来回应村人的劝阻,由此能 感受到他温和而又固执的性格特征;②百亩园即将不复存在, 六安爷的眼睛也快要失明,他要过在百亩园劳作的“瘾”,由 此能体会到他内心的隐痛。
(或它们)的情感态度。
• ②抓住小说中流露作者思想倾向的关键性词语或语句。
补充:主要形象的重要性
• (1)围绕主要形象(主人公、物象) • 小说都是围绕一个主要形象展开的,这个主要形象在
情节中的不同时段有不同的意蕴,或者形象的不同特征 富有不同的意蕴。答题时应抓住主要形象的不同时段、 不同特征的表现作为切入点,挖掘其不同意蕴。
高考复习探究小说的主旨意蕴(题目)

课堂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树下 铁凝
自从儿子去北京念大学,一家人得全力以赴供应儿子每月的 开销,老于连烟都戒了,哪儿还能挤出取暖的煤钱。又过了些时 候,老同学项珠珠从省会调至老于的城市,做了这城市的副市长。 自此,老于和家人常在电视屏幕上看见她。
老于的老婆说,这个女市长和你不是同学么,能不能跟市长 说说,给咱们找两间有暖气的房子。老于说,怕不好开这个口。 此时全家正吃晚饭,老于盯住女儿的双手,手肿着,青一块紫一 块的。再看看孩子的耳朵,也冻了。女儿前不久刚参加全省高中 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拿了个第二,回家后她对老于说,她的目 标是北大、清华,非这两个学校不考。明年女儿高中毕业,最关 键的一年,老于拿什么来支持女儿的关键时刻?也许真应该去找 老同学项珠珠市长。
(1)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 接受挑战,战胜艰险;
(2)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 互信任,关心爱护;
(3)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 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
(4)“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 苦磨练中成长。
情感取向:
(1)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 崇高的赞美;
他不能再将这请求原封带回家去。(B)他应该说出来,他必得 说出来,他鼓动着自己又朝龙盘槐靠近了一点儿,他把这棵树想 成了项珠珠,他对着树说出了他那难以启齿的请求。(C)他把满心 的重负卸在了这棵树下,然后骑车离开了它。
老于回到家时,已是夜半时分。他站在院子里没有立即进屋, 因为他发觉自己又把另一个难以启齿的请求带回了家来:他准备 请求老婆实 际出发,不能出现认识上的偏见和 情感、情绪上的偏激;
没有认真阅读原文,不能拿自己已 知的道理去生搬硬套,评价作品缺 乏针对性。
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小说主旨意蕴

不知怎么的,德贵感觉最通人性的是犁,而不是牛。 这天上午,德贵犁过河滩地;这天下午,德贵耙过河滩地;这天挨傍晚,德贵撒开黄豆种。一天时间,
这块河滩地就喧喧腾腾像块饼被德贵精心制作好,摆放在淮河边上。 然而,还没等德贵的锄伸进去,淮河的水便涨出来,德贵赤脚跑进黄豆地,眼前那些没顶的禾苗还使劲
地举着枝叶在河水里挣扎,德贵站立的地方原本还是一处干地,河水舔舔地漫过脚面,德贵往后退,骂河 水,说俺是一棵会挪动的庄稼,你们想淹也淹不住。就这么河水淹过种,种过淹,德贵从夏日里一口气赶 进腊月天。
4.文中记述社戏的筹备及演出过程,多处使用“依照 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等,含有哪些意味?请结合 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②即使在战争背景下,也照例进行社戏表演,体 现了对民风民俗的重视和坚守; 解析:根据第二段中的“半月来省里向上调兵开 拔的事,已传遍了吕家坪”可知,当时正处于战 争中,但是当地人仍严格遵循以往的程序进行社 戏表演,体现了对民风民俗的重视和坚守。
儿媳说这怪气候叫厄尔尼诺现象,德贵不听这道理,骂天,说这是要绝人啊!
大河湾土地分两种:一种在围堤坝里,淮河水一般淹不掉,是大河湾人赖以生存的保
障;另一种地在堤坝外,无遮无拦地紧挨淮河,一年里能收季麦就不错了,秋季天都荒
着——这地叫河滩地,也叫荒地,大河湾只德贵一人秋季天还耕种河滩地。 村人说德贵,那点河滩地还能结出金豆豆、银豆豆?
小说主观简答题
主旨意蕴
一、复习目标
1、学习小说的主旨意蕴,理解其内涵 特点及作用。 2、通过训练,掌握分析主旨意蕴题的 答题方法。
二、考点解读 小说中的主旨意蕴都具有丰富的特点,这就决定了
这类考题综合性强,正因如此,在面对这类题时,如 若不能综合多个角度全面分析,只从个别角度思考而 不顾及其他,就容易造成答案缺漏。
2020高考语文复习 —小说阅读之主旨意蕴探究讲义

高考—小说阅读之主旨、意蕴讲义小说主旨意蕴类探究是一种基于文本内容的探究,探究的内容多是小说的主旨(主题)及小说所表现的丰富意蕴或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
它既可以要求直接探究主旨,还可以要求挖掘主旨的丰富性或深刻性,表现为三类探究题:探究主旨、探究思想意蕴、探究情感意蕴。
另外,主旨意蕴类探究还有间接形式,像标题意蕴探究、重要句子意蕴探究、创作意图探究都是此类。
一、探究主旨小说好读而难懂。
好读在于小说中的故事很精彩,很有趣;难懂在于故事背后的主旨,它是意义点,也是我们理解的难点,因为作者并不会直接写出来。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在描写、叙述人物性格、命运时显示出的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是作者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
小说的主题不像散文的主题那样鲜明、集中,而是隐晦、复杂、丰富的。
这就为探究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探究主旨的具体途径很多,详情可参见整体阅读。
这里重点谈谈主要途径——如何根据人物形象探知主旨。
主旨的意义是从主人公表现出来的,所以,要关注:①主人公的经历及成败浮沉背后的原因及意义;②主人公的思想性格与其命运的关系;③关注人物间的对比映衬关系;④关注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⑤关注主人公的典型意义,即从“这一个”上升到“这一类”来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玩家聂鑫森吴昌开着崭新的宝马车,行驶在铺满晨光的乡村公路上。
此行去青山桥杨家村,那里新建了一个钓鱼基地。
昨晚睡前,他习惯性地翻翻报纸,副刊上有一篇散文写到它,那些美丽的文字把吴昌的心挠得痒痒的。
在古城私企老板中,40岁出头的吴昌还算不得头面人物,尽管他拥有一家两千人的服装制造厂。
但在玩家圈子里他名声很响,因为他是个正经的玩家。
吴昌玩得很雅,其一是玩瓷,也就是专项收藏古瓷器。
唐盆宋碗、明壶清瓶,竟收了上百件,或从拍卖场拍得,或从古玩店淘来。
他当然吃过亏,吃一堑长一智,慢慢摸出门路,眼力自然练出来了。
谈起四大名窑、釉上彩、釉下彩、斗彩,他口若悬河,当行本色。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探究小说的主旨和意蕴》课件(45PPT)

14
从人物形象(性格变化)看
①主人公的经历及成败浮沉背后的原因及意义;
②主人公的思想性格与其命运的关系;
③关注人物间的对比映衬关系;
④关注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
16
小说《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形象揭示了怎样的主旨?
人物:祥林嫂是一个旧中国下勤劳、安分守己的典型劳动妇女形象, 又深受封建礼教毒害,毫无人身自由的劳动妇女,最终一步步被逼 得无奈而走向死亡的人。
主题:《祝福》通过描写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作者对 受压迫妇女的同情,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17
综合考虑
形象、情节
13
塑造典型人物是小说表现主题的重要手法。小说塑造人 物形象的目的在于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即小说 反映的主题思想。分析小说主题,需要把作者塑造这个典 型形象的目的揭示出来,看它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 的刻画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哪些本质,看人物的性格特征折 射了哪些社会历史内涵。
城里的马路好走。”
“下雨天也洗衣服?”
“一下天呢,二十天呢。就是三十天不洗也不行。嗐,现在一
天是一天的事情,真是日日清,月月结。”
客人随即称赞:
十往里,后边的四十以外。前边的女人不走现成的小路,从石头滩上斜
插 过去,走到一个石头圈起来的水潭边,把竹篮里的东西一下子控在
水里,全身轻松了,透出来一口长气,望着后边的。后边的走不惯石头
滩,盯着脚下,挑着下脚的地方。前边的说:“这里比屋里清静,出来
走走,说说话……再呢,我要把这些东西洗出来,也就不客气了。”说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探究含义题型解题技巧(附练习与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探究含义题型解题技巧(附练习与答案解析)【探究主题】探究小说主题,往往要结合情节、环境、人物甚至写作背景进行,但一般都是从人物角度,尤其是主要人物角度探究。
因为小说主题的多义性和选择性,所以,有时探究主题就重点探究其多义性、选择性,如对这篇小说,有人认为反映了这样一个主题,有人认为反映了那样一个主题,要求说出你的看法,这时探究方法除了要结合人物外,还可以从题材、社会环境和描写人物的方法等角度展开。
【探究标题】高考对标题探究的角度有三个:一是标题含义(意蕴),二是标题作用(妙处),三是分析是否可以更换标题。
1.探究标题含义(意蕴)标题含义有表层义、深层义和主旨义(情感义)三个层面。
表层义是指标题本义;深层义主要指在文中的指代义、比喻义或象征义;主旨义是指标题传达出的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
理解标题含义,尤其是其深层义和主旨义,一定要对文本仔细琢磨,善于抓住文中的点题词句,联系主旨来思考。
2.探究标题作用(妙处)①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②概括故事情节。
③形成结构线索,贯穿全文。
④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⑤强化突出人物形象。
⑥暗示、揭示小说主旨,寄托情感,深化主题。
⑦制造悬念、引起读者兴趣等。
当然,标题的作用还是与标题自身有关:①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
②如果以物件(物象)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作为结构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题、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
③如果以形象特征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的作用。
④如果以问题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引人思考”的作用。
3.探究标题是否可以更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比较:①能否体现主题;②能否表达情感;③是不是线索;④是不是简洁、醒目、形象、生动、富有诗意;⑤是不是富有情感或悬念,引人入胜;⑥是不是体现作者的构思;⑦是不是突出人物形象的某种个性化特征等等。
(完整版)高考复习探究小说的主旨意蕴(题目)

老于的老婆说,这个女市长和你不是同学么,能不能跟市长 说说,给咱们找两间有暖气的房子。老于说,怕不好开这个口。 此时全家正吃晚饭,老于盯住女儿的双手,手肿着,青一块紫一 块的。再看看孩子的耳朵,也冻了。女儿前不久刚参加全省高中 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拿了个第二,回家后她对老于说,她的目 标是北大、清华,非这两个学校不考。明年女儿高中毕业,最关 键的一年,老于拿什么来支持女儿的关键时刻?也许真应该去找 老同学项珠珠市长。
雅,他的房子问题就越是俗不可耐;他越是想说出房子的事,就 越是说不到房子上去。他不知道他这是怎么了,他在点点滴滴、 一分一寸地折磨自己枪毙自己,他同情自己又痛恨着自己,可是 他必须一直往前讲。
时间已经十一点了,他的事还没说呢,可他已经没有理由再 坐下去了。他站了起来,项珠珠也站了起来。以她的经验和洞察 力,会猜出他是有求于她的,于是她又问老于真的没有别的事么? 没有没有没有真的没有……老于边摆手边大步向门口走,叫人觉 得你若再问反而是你对他的不礼貌了。项珠珠没有再问。出得门 来,老于的脑子很乱。他解开棉袄领扣,让冷风吹一吹他那燥热 的心。(A)他推起自行车在便道上走了几步,站在一棵龙盘槐下。 他是来求项珠珠解决两间带暖气的房子的,可他一晚上都说了些 什么呀!
的关系外,“树”本身就具有象征义。作者 从题目入手
通过写老于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他内心矛盾
复杂的斗争和辛酸无奈的心理。
小说中的老于生活在底层而又是自尊 从形象和情节
心极强的知识分子,深爱着自己的家 入手
人,但同时做事又犹豫不决。 这篇小说中的社会环境是非常复杂的, 像项副市长一类的政府官员,应该成为 从环境入手 人民的“大树”,为老于一类的知识分 子多做些好事。
请结合全文,探究“树”的深刻意蕴。(6 分) 答:
小说意蕴探究题

本文档后面有精心整理的常用PPT编辑图标,以提高工作效率
2018南通一模拿枪的人:
15.小说以第一人称作为叙述角度,有什么表 达效果 (4 分) ①可以让读者真切感受到情节的紧张,增强了 故事的真实感; ②便于揭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表现人性光辉, 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③可突。
16、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6 分)
①这个六月没有士兵因战事而伤亡、腐烂,会 明对此感到欣慰;
②在喂鸡的行为中,会明体验到幸福感;
③从热衷于战争转变到非战主义,会明感到思 想提升的快乐;
④心灵世界由单一走向丰富,会明的生命变得 更加立体。
16.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6分) (1)士兵没有在六月因战事而伤亡、腐烂,会
怀希望、充满爱心,就能够越过情感 的冬天。
后面附件PPT常用图标,方便大家提高工作效率
140 BUSINESS & FINANCE ICONS
生活
图标元素
生活
图标元素
医疗
图标元素
瓦斯科夫经过的每一个地方都打满了遭受摧 残伤害的烙印,然而俄罗斯人民却用欢声笑 语点缀那些破败的街道。
①揭示了战争给俄罗斯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 ②表现了俄罗斯人民的乐观与坚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树 下
铁凝 自从儿子去北京念大学,一家人得全力以赴供应儿子每月的 开销,老于连烟都戒了,哪儿还能挤出取暖的煤钱。又过了些时 候,老同学项珠珠从省会调至老于的城市,做了这城市的副市长。 自此,老于和家人常在电视屏幕上看见她。
从形象和情节 入手
小说中的老于生活在底层而又是自尊 心极强的知识分子,深爱着自己的家 人,但同时做事又犹豫不决。 这篇小说中的社会环境是非常复杂的,
从环境入手
像项副市长一类的政府官员, 应该成为 人民的“大树”, 为老于一类的知识分 子多做些好事。
从作者思想倾 作者对老于一类的知识分子寄予了深厚的 向入手 同情,希望社会能满足他们精神上的自尊。 在现实生活中,像老于这样的知识分子还有 联系生活实际 不少,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既要能让其 清高的人格得到体现,又要让他们生活得更 加幸福。(此项不是主要观点,可不答)
突然,一条黑色的小腊肠狗从身边跑过,李生欣喜若狂,可 爱的小狗,尽管它不会说话,但也是个伴。李生紧跟着脚步轻盈 的小腊肠,生怕跟丢了。 小腊肠似乎明白李生的心思,它的脚步慢下来,李生可以很 轻松地与它并行。李生默默地说:小狗,谢谢你。 也许是觉得没意思,和李生一起跑了一会儿,小狗叫了几声, 突然往斜刺里窜过去,李生喊 “站住”,但无济于事。少顷,他 听到了两只狗的叫声,小腊肠找到了它的伙伴。
[满分策略] 第一步:全面审题,确定答题方向 ①仔细审读题干,问题的具体指向就能明确。“探究‘树’ 的深刻意蕴”是对小说主旨类的探究。 ②“请结合全文”,界定了探究的范围,说明探究时不能脱 离文本泛泛而谈。
第二步:找准对应,确定答案要点 抓角度(考虑规 范思路) 找对应(比对原文信息) 题目是“树下”, 除了小说中写到老于和树 从题目入手 的关系外, “树”本身就具有象征义。 作者 通过写老于的生活经历, 展现了他内心矛盾 复杂的斗争和辛酸无奈的心理。
浓雾遮蔽了周围所有的东西,除了身旁四五米的范围,其它 什么也看不到。李生停下来,可以听到有高跟鞋叮叮叮敲击路面, 有人在说话,隐约有人影影绰绰晃动,有人匆忙从他身边跑过, 嘴里嘟嘟囔囔说着什么,一个人在身后喊着那人的名字,那人答 应一声,没有回头。偶尔有一束黄的光缓慢地闪过,远远有嘟嘟 的喇叭声。 李生心慌得厉害。他想看到熟悉的人,看到熙攘的汽车,想 跟人说话,说什么都行。
第三步:运用模板,整合答题思路
第四步:根据要求,规范组织答案
答案:①树是老于真实生存状态的见证者。在这棵树下,有 着知识分子清高的人格。②树是老于最好的倾诉对象。老于面对 “龙盘槐树”发泄自己的无望、 无助的请求。 ③树是老于“请求” 的对象,有“遮蔽”“庇护”的作用。树不仅能遮蔽物质世界的 伤害,还能满足精神上的自尊。④树象征“权力阶层”。像项副 市长一类的政府官员,应该造就一棵浓荫的“大树”,使这些普 通知识分子在“树下”生活得更好。
过了一个路口,又过了一个路口,雾似乎越来越浓,像牛奶 漫天倾泻,抹也抹不开。 李生掏出手机,试图找出一个人跟他聊天,很奇怪,显示有 信号,手机就是打不出去。他一遍一遍地拨手机里存储的每一个 号码,不管谁。110、120、119,甚至 114,他都拨了,一个也拨 不出去。 李生加快了步伐。总会走出去吧。越这样想,却似乎越陷入 了迷宫,好像一直在原地打转。像被人施了魔法,所有的东西都 消失在浓雾里,轻飘飘地,就没了。
这晚老于骑了五十分钟自行车,从城郊赶到项副市长家。在 项副市长温暖的家中,项珠珠就穿了一件薄薄的开司米圆领衫。 老于一下子意识不到这些,他甚至看不见客厅里都摆列了些什么。 房间阔大,地板很亮,果盘里的水果鲜美,杯中的绿茶馨香 …… 这些和老于无关,或者,越是置身此情此景,老于便越要使自己 的谈话配得上这气氛和这气氛中的女市长。他于是就谈文学。
过去的日子,排山倒海一样来到李生眼前,和爸爸妈妈在一 起,和妹妹在一起,和姬小凡在一起,快乐得到处都是和煦的阳 光,多好啊。可现在,除了雾什么也没有。 就在李生一屁股坐到地上,丧失一切信心的时候,天居然一 下放晴了。浓雾像缕缕的丝帛一样被轻轻抽走,霎时,阳光遍地。 他恍惚地站起来,看看前方,一条宽阔的道路,通往他家乡 的路,路上全是等待进城的人和车。看看身后,一座座美丽的大 楼高高挺立,楼上的招牌清晰可见。
[对点小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浓雾锁城。不过才十几分钟,这座小城便成了孤城。 警察封锁了高速路、公路。雾太大了。得到警察封锁道路的 消息,李生慌了。
他觉得害怕,好像自己一个人被扔在小城里,孤独无助。尽 管他知道周围都是人,但这些人不是他的亲人。他的亲人在城外, 在距离小城二十五公里的乡下,那里鸡鸭成群,小桥流水,李生 迫切地想要回到那里,回到亲人的身边,那样才踏实。 李生跑下楼,掏出钥匙准备开车,想到警察已经封了路,又 沮丧地收回钥匙。他只有走着回家了,警察总不至于连人都拦截 吧。
请结合全文,探究“树”的深刻意蕴。(6 分) 答:
[现场纠偏] 答案 采样 ①树是老于最好的倾诉对象, 老于向树表达出自己作为小 人物的悲叹; ②树见证了老于的生存状态, 老于既是受到 生活的重压者,同时也是清高品格的坚守者。 (4 分)
评分 本题共 6 分,答出“倾诉对象”“见证者”“‘权力阶 细则 层’的象征”并加以分析,每点 2 分。
真是悲哀啊。 走,赶紧走。赶紧离开这座可怕的孤城。 终于,到达出城的路口了。警察背着手站成一排,如果不是 身上米黄的荧光背心,李生根本看不到他们。 他跑过去,想从警察中间穿过。可他们站得实在太密,李生 又太胖了,根本穿不过去。李生说:警察同志,请让我过去。这 些威严的警察居然没有一个人搭理他。李生拉拉他们其中一个的 衣服:求求你,让我过去,我要看我爸看我妈我妹看姬小凡。还 是没人搭理他,好像他面对的是一排水泥砌的警察。
雅,他的房子问题就越是俗不可耐;他越是想说出房子的事,就 越是说不到房子上去。他不知道他这是怎么了,他在点点滴滴、 一分一寸地折磨自己枪毙自己,他同情自己又痛恨着自己,可是 他必须一直往前讲。
时间已经十一点了,他的事还没说呢,可他已经没有理由再 坐下去了。他站了起来,项珠珠也站了起来。以她的经验和洞察 力, 会猜出他是有求于她的, 于是她又问老于真的没有别的事么? 没有没有没有真的没有 ……老于边摆手边大步向门口走,叫人觉 得你若再问反而是你对他的不礼貌了。项珠珠没有再问。出得门 来,老于的脑子很乱。他解开棉袄领扣,让冷风吹一吹他那燥热 的心。(A)他推起自行车在便道上走了几步,站在一棵龙盘槐下。 他是来求项珠珠解决两间带暖气的房子的,可他一晚上都说了些 什么呀!
李生哭喊起来,他的恐惧已经蕴集到了顶点,一下爆发出来, 孩子一样大声地哭,绝望地喊。但那些警察依然无动于衷。 喊过哭过,李生的心稍稍安定了些。既然哭喊没用,就要想 别的办法,必须尽快离开这里,离开这座浓雾紧锁的孤城。时间 一点一点过去,李生想破了脑袋也没想出什么好办法,他只能盯 着那些米黄的背心,连成一条线的黄背心,从那里感觉到一点温 暖的气息。
老于家中无电话,第二天他特意早些上班,趁同事们还没进 教研室,他给项市长打了电话。电话里的项珠珠很热情,问老于 是不是有什么事找她。这边老于连连说着没事没事真没什么事, 声音挺大,就好像谁说有事谁就是诬陷了他似的。那边项副市长 说有事也没关系只要她能帮忙。这边老于仍高声坚持说没事,只 是想见面聊聊。
一切就像梦一样。 一个小警察过来对他说:走吧,现在可以走了。 去哪儿? 你不是要回家吗? 我回去干嘛?又没事,我上个月刚回去过。 可是,你刚才哭着喊着说要回去的。
我现在又不想了。 李生转身向回走,一座大楼的十一楼上,有他打开的电脑, 没干完的工作。 (选自《小小说》 ,略有删改)
当大雾锁城时,李生拼命要出城回家,雾散之后又不想回 家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这种矛盾的心理历程。请结 合本文内容,探究一下李生产生这种矛盾心理的原因。 答:
他不能再将这请求原封带回家去。(B)他应该说出来,他必得 说出来,他鼓动着自己又朝龙盘槐靠近了一点儿,他把这棵树想 成了项珠珠,他对着树说出了他那难以启齿的请求。 (C)他把满心 的重负卸在了这棵树下,然后骑车离开了它。 老于回到家时,已是夜半时分。他站在院子里没有立即进屋, 因为他发觉自己又把另一个难以启齿的请求带回了家来:他准备 请求老婆和女儿再也别让他去请求副市长了。
他想起中学时的项珠珠是喜欢文学的,初次把陀思妥耶夫斯 基介绍给她的正是他老于。果然,如今的项珠珠对文学仍然保持 着并不虚假的爱好,她很轻易地就说出了一大串当代作家的名字 和他们的小说,并和老于探讨这些作家的作品。老于谈着自己的 见解,他发现项珠珠脸上是信服的神态,她的表情使老于很满意 自己,当他满意自己的时候便也开始焦虑:房子呢?房子的请求 他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开口呢。他滔滔不绝地讲着,却也发现自己 越来越无法对付自己,心中的另一个老于在同他捣蛋。他的话题 越是宽泛,他说出房子的可能就越是狭窄;他谈话的内容越是高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主题意蕴的探究能力。李生产生这种 矛盾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注意结合文本中的主要情节来分 析。
答案:李生在回乡与返城之间的心理是矛盾的。①当大雾阻 隔了城市和乡村的交通时,这种阻隔使李生产生了恐惧,害怕家 乡和亲人与自己的隔绝,害怕失去故土和亲人,所以拼命想出城 回家乡。②当李生在一个谋生的城市,在无人为伴、无人可以交 流、感到孤独时,就格外地想念家乡,想念亲人,所以想回乡。 ③李生还要在城里工作,城里有他的理想、事业和追求。④李生 认为,只要能时常回家乡看看,知道家乡的亲人平安健康,这就
够了。⑤现实中,许多人常常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不像李生一样为了自己追求的 理想、学业或事业而离开家乡和亲人,坚持着孤独地在城市里打 拼。乡村温情与事业追求,亲友情感与城市孤独,由此产生了复 杂而现实的矛盾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