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九年级语文下册全一册课件(打包24套)北师大版

(1)相 公:xiàng 其他读音:xiāng 组词:相互 . 其他读音:cháng 组词:道行 组词:品行 组词:长度 (3)不省 人事:xǐng 其他读音:shěng 组词:省吃俭用 . (4)行 事:há ng 其他读音:hé ng . 其他读音:xí ng
二、重要词语
1.作揖:拱手行礼。 2.带挈:提携。文中的意。 4.把与:拿给。 5.拙病:倒霉的病。 6.不省人事:昏迷过去,失去知觉。 7.商酌:商量斟酌。 8.局不过:被逼不过。 9.兀自:只管。 10.桑梓:家乡。 11.相与:结交。
三、作品简介
《儒林外史》 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讽 刺艺术的最高峰,给后世的谴责小说以直接影响。 它以整个封建社会 为批判对象,以不同类型的封建知识分子为中心,通过对他们生活和 心灵的描绘与剖析,勾画了“儒林”的丑恶形象。
四、关于封建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始于隋唐时代,明代开始实行八股取士,明清两代的科 举制度基本相同。 先要参加童试,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 参 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童”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称为 “庠生”,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 试、会试和殿试。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乡试取中 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 部举行。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殿 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 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 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 “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1.《孔乙己》一开始没有直接写孔乙己,而是介绍咸亨酒店的格 局和顾客的情况。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点拨:小说开头对咸亨酒店的介绍,交代了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 境,渲染“短衣帮”与“穿长衫的”两大泾渭分明的社会群体,表现了社 会严重的阶级对立,人和人之间冷酷的关系,这样一个势利、冷酷、 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悲凉的社会气氛,为情节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 咸亨酒店可以说是当 时中国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
圆周角定理教学课件

第1课时 圆周角定理
北师版 九年级下册
探索:
你能仿照圆心角的定义给圆周角下个定义吗?
圆周角定义: 顶点在圆 上,并且两边都和圆相 交的角叫圆周角.
特征:
① 角的顶点在圆上.
A
.
O
B
C
② 角的两边都与圆相交.
1 、判别下列各图形中的角是不是圆周角,并说明理由。
不是
不是
是
图1
2
圆心在角的边上
圆心在角内
圆心在角外
A
AD
A
C
C
C
●O
●O
●O
B
B B
提示:圆周角定理是承上启下的知识点,要予以重视.
AB BC
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如图,已知BD是⊙0的直径,点A、C在⊙O上, ,∠AOB=60°
,则∠BDC的度数是(
)
A. 20° B. 25° C. 30 ° D. 40°
提示:能否转化为1的情况? 过点B作直径BD.由1可得:
AD C
∠ABD
= 1∠AOD,∠CBD
2
= 1∠COD,
2
●O
∴ ∠ABC = 1∠AOC.
2
B
你能写出这个命题吗?
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 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
• 如果圆心不在圆周角的一边上,结果会怎样?
• 3.当圆心(O)在圆周角(∠ABC)的外部时,圆周角 ∠ABC与圆心角∠AOC的大小关系会怎样?
运用新知
1.如图,已知BD是⊙0的直径,点A、C在⊙O上,, ∠AOB=60°,则∠BDC的度数是( ) A. 20° B. 25° C. 30° D. 40°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语文配套练习册及答案

第一单元悲悯人生黄喜彬编写精品赏读1 范进中举⊙收获平台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中.举()作揖.()商酌.()拙.病()相.公()兀.自()带挈.()名讳.()桑梓.()啐.()2、选词填空,品味动词所表现的人物性格特点。
①. 屠户横披了衣服,______(A. 挺 B. 鼓C. 腆)着肚子去了。
②. 范进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______(A. 跌B. 歇C. 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
③. 弟有空房一所,就在东门大街上,三进三间,虽不______ (A. 漂亮 B. 华丽 C. 轩敞),也还干净,就______ (A. 给 B. 送 C. 借)与世先生;搬到那里去住,早晚也好______ (A. 看望 B. 请教 C. 留心)些。
④. 屠户把银子______(A. 拿 B. 捏 C. 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______ (A. 伸 B. 舒 C.张)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范进道:“……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
”屠户连忙把拳头______(A. 收 B. 缩 C. 放)了回去,往腰里______(A. 揣 B. 塞 C.放)……二、阅读全文,完成下面关于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各类表现的表格填写,简要回答1-2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胡屠户的性格特征:2.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地方写胡屠户写得很成功,作者运用了哪一种写法?试找出两个地方与同桌进行交流。
在交流的时候你不觉得你拥有了两份思想吗?答:三、你怎么看待范进这样的人?答:⊙发展空间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周进发迹吴敬梓金有余领着周进走进贡院,不想周进才到天字号,就撞死在地下。
行主人道:“想是这贡院里久没有人到,阴气重了。
故此周客人中了恶。
”金有余道:“贤东!我扶着他,你且到做工的那里借口开水灌他一灌。
”行主人应诺,取了水来。
灌了下去,喉咙里咯咯的响了一声,吐出一口稠涎来。
众人道:“好了。
”扶着立了起来。
周进看看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11课《贾芸谋差》同步练习(含解析)北师大版(2021-2022学年)

第11课《贾芸谋差》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及运用1、《贾芸谋差》选自 ,作者是代著名文学家。
答案:《红楼梦》|清|曹雪芹解析:根据知识积累直接填答即可,注意作品名要用书名号,“芹”不要写成“睛"。
点评:《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有关知识要明确记忆。
2、《红楼梦》初名,以、、、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和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写了大观园内外一系列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是一部关于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答案:《石头记》|贾|史|王|薛|贾宝玉|林黛玉解析:根据知识积累直接填答即可,注意作品名要用书名号,“薛”不要写成“辟”,四个姓氏顺序不可颠倒。
点评:《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有关知识要明确记忆.3、根据拼音填写汉字.ɡòu当 shē欠shè香半shǎnɡliè qièdān误家juàn害sào答案:勾|赊|麝|晌|趔趄|耽|眷|臊解析:首先要读准拼音,再回顾课文注释内容,根据课文中词语含义协助判断文字,注意不要写错字.点评:本题有难度,所填空的汉字都不太好写,容易出错.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一定要根据注释将生字读准,了解清楚。
4、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贾琏半晌麝香赊欠倪二ﻩ趔趄簇拥绮散斋答案:liǎn|shǎng|shè|shē|ní|lièqiè|cù|qǐ|zhāi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注释内容,结合词语意义协助判断字词读音,注意易错点:“琏”声母是l不是n;“倪"声母是n不是l;“晌”不读“响”音;“赊"不读“余”音;“趄”不读“阻"音;“簇”声母是c不是z;“绮"不读“奇”音;“斋”声母为zh不是z。
ﻬ点评:给汉字拼音,首先要读准汉字,排除方言的干扰,不可读错,注音时注意易混的声母与韵母。
如b与p,j、q、x的区别,n、l的区别,z、c的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前后鼻音的区别。
【古诗词】北师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汇总

【古诗词】北师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汇总第1课《鼎湖山听泉》第2课《林中小溪》第3课《飞红滴翠记黄山》第4课《画山绣水》第5课《故乡》第6课《我的叔叔于勒》第7课《在烈日和暴雨下》第8课《多收了三五斗》第9课《成功》第10课《创造学思想录》第11课《学问和智慧》第12课《论美》第13课《散文家谈散文》第14课《小说家谈小说》第15课《诗人谈诗》第16课《陈涉世家》第17课《桃花源记》第18课《与朱元思书》第19课《捕蛇者说》第20课《岳阳楼记》第21课《醉翁亭记》第22课《绿》第23课《囚绿记》第24课《环球城市,风行绿墙》第25课《一双手》1.《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2.《岳阳楼记》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辉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山地回忆》说课稿

《山地回忆》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叫XXX,来自XXX。
我说课的题目是《山地回忆》,这是北师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小说,小说主要写了作者通过描写抗日战争时期军民生活,尤其是对主人公妞儿的集中描写,道出了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冀中一带人民的性格美、灵魂美、和人情美。
“清新、明快、流畅,能描尽乡土生活的诗情画意”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我准备用两课时的时间完成授课。
根据语文课标要求和本单元的主要任务,结合学生实际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研究目标确定为:1、认真阅读作品,分析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形象。
2、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
3、初步了解作家的创作倾向和艺术特色。
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分析人物妞儿的性格特点,分析小说的语言特点教学难点是:研究语言特点,研究如何描画人物性格。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以上是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已经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故事发生的背景,为这节课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合作、交流、探究的自主研究能力,相信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定能突破重、难点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三、教法和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教学法、评析欣赏法、点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结合,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研究中,感受研究的乐趣。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研究的自动权还给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讨”的研究方式。
根据新课程尺度和新课程理念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详细的学法是小组讨论法、勾画圈点法等学法,让学生养成不动文字不读书的良好阅读惯。
三、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方针,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教室教学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课前延伸----课内探讨----课后提升(一)课前延伸:布置学生阅读XXX的一些短篇小说和同时期其他作家创作的同一题材的作品,以“战争小说”和“抗战小说”为话题,进行比较鉴赏,从而总结XXX作品的创作特色,也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11《社戏》课文解析 北师大版

鲁迅《社戏》课文解析我在倒数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过两回中国戏,前十年是绝不看,因为没有看戏的意思和机会,那两回全在后十年,然而都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
【品味】文章开头,写在大城市的戏园里,两次看戏混乱而烦闷的记忆,这是对童年时代在农村的河边看草台班子演出的美好体验的陪衬。
第一回是民国元年我初到北京的时候,当时一个朋友对我说,北京戏最好,你不去见见世面么?我想,看戏是有味的,而况在北京呢。
于是都兴致勃勃的跑到什么园,戏文已经开场了,在外面也早听到冬冬地响。
我们挨进门,几个红的绿的在我的眼前一闪烁,便又看见戏台下满是许多头,再定神四面看,却见中间也还有几个空座,挤过去要坐时,又有人对我发议论,我因为耳朵已经喤喤的响着了,用了心,才听到他是说:“有人,不行!”我们退到后面,一个辫子很光的却来领我们到了侧面,指出一个地位来。
这所谓地位者,原来是一条长凳,然而他那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狭到四分之三,他的脚比我的下腿要长过三分之二。
我先是没有爬上去的勇气,接着便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
【品味】从略带调侃的语调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这“地位”的不屑。
第一次看戏把演出写得不堪,把座位之简陋说成令人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
走了许多路,忽听得我的朋友的声音道,“究竟怎的?”我回过脸去,原来他也被我带出来了。
他很诧异的说,“怎么总是走,不答应?”我说,“朋友,对不起,我耳朵只在冬冬喤喤的响,并没有听到你的话。
”后来我每一想到,便很以为奇怪,似乎这戏太不好,——否则便是我近来在戏台下不适于生存了。
【段析】回忆“我”近二十年中“第一回”看戏的经过。
【品味】对这种看戏的印象是“反感”“无奈”。
第二回忘记了那一年,总之是募集湖北水灾捐而谭叫天还没有死。
捐法是两元钱买一张戏票,可以到第一舞台去看戏,扮演的多是名角,其一就是小叫天。
我买了一张票,本是对于劝募人聊以塞责的,然而似乎又有好事家乘机对我说了些叫天不可不看的大法要了。
2024年北师大版春季二年级下册语文《葡萄沟》教学设计

四、教学过程
1.课文导入
(1)教师出示葡萄,引导学生观察并谈论葡萄的特点。
(2)教师简要介绍葡萄沟的地理位置和特产。
2.课文学习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发音。
(2)教师逐段讲解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讨论葡萄沟的美景。
3.教学延伸活动: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时间
十四、教学注意事项
1.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
2.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提供个别化的辅导和支持。
3.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教育学生珍惜自然资源。
十五、教学总结
本节课通过学习《葡萄沟》一文,让学生了解到了葡萄沟的自然美景和丰富的物产,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同时通过家校合作和教学延伸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语文知识,还培养了热爱自然、尊重多样文化的价值观。
十八、教学安全
1.在进行实地考察或户外活动时,确保学生的安全,制定详细的安全计划和应急预案。
2.教育学生遵守活动规则,注意个人安全,不攀爬树木、不乱吃野生果实等。
3.配备必要的安全设备,如急救包、防晒霜、帽子等,确保学生在活动中的身体健康。
十九、教学评价与考核
1.定期进行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问答、小测验、作业完成情况等,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
2.开展主题活动,如“我家乡的特产”,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特色,增进学生对不同地区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3.邀请家长或专业人士来校进行葡萄种植知识的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社戏》(第1课时)教案课前预习:1.搜集与鲁迅相关的资料,准备课上交流。
2.通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查字典,给生字词注音释义。
3.在诵读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4.积累摘抄文中精妙的比喻句和表现孩子们驾船技术熟练的动词。
相关课程标准:“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具;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评价任务:1.初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研读课文,体验作品中感人的情节,理解小说主题。
3.细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景物描写的作用。
4.品读重点语句,体会深刻的寓意。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导语:我们曾学过鲁迅先生的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的一篇散文,是什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篇与童年生活相关的短篇小说《社戏》。
2. 解题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
文章以“社戏”为题,表明情节与社戏有关,全文将以“社戏”为线索组织材料。
3.走近作者(学生展示)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4.写作背景(多媒体展示)鲁迅的爷爷因科考一事坐牢,每到秋收要处决犯人的时候,鲁迅一家人就得给变卖家产打人情,以保爷爷性命,所以孩子就躲到乡下去避避。
本文也就是在那时避难在乡下的时候发生的事情。
鲁迅在这个期间写了不少回忆故乡的作品,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通过可爱的故乡与罪恶的社会形成对比,表达自己对于光明的前景和人与人之间纯朴善良关系的追求。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
当时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早就怀有救国救民思想的鲁迅先生受到十月革命的强烈震动及“五·四”爱国运动的激励,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发出“救救孩子“和推翻封建”铁屋子”的号召,以彻底反封建的思想,用笔向敌人展开殊死博斗,表现了鲁迅先生鲜明而坚定的革命立场。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默写课文,提出要求:⑴标出自然段序号;了解课文内容。
⑵圈出自己难以读准、难以理解的字词。
⑶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
2.小组交流积累的生字词。
归省xǐng 行háng辈撺掇cuān duō惮dàn 踱duï棹zhào延宕dàng 沁人心脾qìn 头昏脑眩xuàn 凫fú水撮cuō桕jiù楫jí旺相xiàng 潺潺chán 纠葛jiūgé3.订正字词的读音。
三.诵读课文,理清结构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结构。
点拨:线索即贯穿全文始末的思路或脉络。
本文以社戏为线索。
3.学生讨论课文的段落结构并复述各部分的大意。
明确:十年间两次看中国戏(1-10)——盼社戏(11-14)——看社戏(15-40)——忆社戏(41-50)四.研讨课文,交流探究研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讨论。
文章的重点是写看“社戏”,为什么用很大篇幅写在北京戏园里看京戏的情景?是否是多余之笔?(多媒体出示)点拨:找出两次看京戏时的场面和人物描写的句子;这些句子的作用是什么?明确:意在用看京戏的令人生厌反衬社戏的令人神往。
欲扬先抑,增强小说的表现力。
比如:戏院里的场面是那样的嘈杂、混乱、龌龊,这恰好与看社戏时和谐、清新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我”在戏院里向坐在近旁的胖绅士请教,对方“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态度是那样的冷漠、傲慢,这恰好又与看社戏时小朋友们的互相友爱形成鲜明的对照;看京戏和看社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京城生活和江南水乡生活的不同,显然,作者的感情是倾向于后者的。
五.小结1. 强调本节课学习要点,梳理了故事情节和作者的行文思路。
2. 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与体会,提出质疑。
六.布置作业1.积累本课词语,抄写两遍。
2.朗读课文,从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社戏》(第2课时)教案一.复习导入1.检查本课词语掌握情况。
2.导入:上节课,我们重点梳理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作者的行文思路,知道了本文是以“社戏”为线索,按照“看中国戏——盼社戏——看社戏——忆社戏”来组织材料。
这节课我们来研读课文二至四部分,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分析本文的主题。
二.研读课文,合作探究(二)质疑探究,分组交流引导学生集中讨论以下问题(预设):1.“我”看社戏的时间在什么季节?你怎么知道的?(春末夏初“消夏”“扫墓完毕之后”“罗汉豆成熟”“两岸的豆麦”)2. 作者既然写社戏,为什么还要写开头“平桥村的情况介绍”部分?为什么说平桥村是“我”乐土?(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后讨论)明确:这部分交代了平桥村的环境和人物关系,既写出了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又为情节的展开作好了铺垫。
得到优待,钓到虾“照例是归我吃的”,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许多小朋友伴我来游戏,掘蚯蚓,钓虾,放牛;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没有那么多规矩可循。
3. 小伙伴们对台上的戏感兴趣吗?又为什么要想去看戏,并争着去看戏?(小伙伴们最感兴趣的是看戏途中的无拘无束和自由自在的玩耍。
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他们的兴趣不在戏,而在看戏前后的那种气氛、感觉。
)4.船上看戏的内容是什么?看戏心理如何?“我”急切想看到的戏好看吗?(铁头老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孩子们不喜欢听唱的戏,喜欢看动作的、好玩的戏。
所以,心里有些失望。
戏不好看。
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没翻。
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
最怕看“老旦”,并不停地唱着。
这是正面表现戏不好看。
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神态描写,则是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
)5.既然社戏不是那么好看,那么作者在结尾为什么还说是好戏,并且还要以社戏为题呢?(小说中心是对热忱、友好、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向往。
作者表现这个中心,正是通过社戏一步步展开的。
单纯的戏虽然不好看,但是伙伴们的美好心灵,农村人与人之间的纯真关系,令人难以忘记。
而且,这在“我”看来却是最为重要的。
因此,结尾说那是好戏,并且以此为题。
)(三)再读课文,探讨小说的主题1.《社戏》的主题是什么?(通过回忆“我”儿童时代在农村看社戏的愉快经历,刻画了一群农村小朋友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自由、和谐的美好生活的憧憬。
)2.《社戏》从文题看,应该重点写“戏”的情节,而作者却用大量的笔墨写戏外的生活,为什么?这是由小说的主题决定的。
因为小说的主题是要表现作者对劳动人民优秀品质的赞美和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而戏的内容与此无关,“社戏”只是一条叙事线索,所以,略写“戏”的情节。
学生归纳中心:课文写“我”在北京戏园里两次看中国戏的情景,叙述了“我”少年时代在平桥村的一段生活情景,刻画了一群农家子弟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师小结:本文通过童年时“我”和伙伴们在农村看社戏的事件,抒发了“我”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从而表达了“我”对热忱、友好、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向往。
三、品读课文,揣摩体味1.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段落,读出景物之美。
朗读:“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师:这段从哪些感官写景,写出景物的什么特征?这些景物描写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起什么作用?明确:嗅觉(清香)、触觉(扑面吹来)、视觉(朦胧的月色、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听觉(歌吹)、想象(戏台、渔火)这些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写出了小朋友行船之快;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愉快和迫切的心情;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
2.朗读偷豆的情节。
师:你怎么看待“偷豆”的是与非?明确:“偷”反映了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
“偷”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
“偷”反映了小朋友们周到天真的天性。
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四、布置作业1、细读文章,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形象,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他?(提示:可从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谈。
)2.找出文中表现景美情美故事美的句子(至少三句),并分别说说美在哪里?板书设计:社戏鲁迅看戏内容:铁头老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主题:表现作者对劳动人民优秀品质的赞美和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
《社戏》(第3课时)教案一.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分析文中提到的一系列人物形象。
二.研读课文,交流探讨出示学习任务:找出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并朗读,分析说明。
(分三个小组)组1:景美点拨:突出去看戏的途中景色和归航途中的景色,可以从写的不同角度去分析。
朗读:月夜行船:“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生展示: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婉转,悠扬”;此外,如“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表现船行之快,用远山来陪衬;直接描写船,“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组2:情美点拨:这一内容较多,主要是孩子们的热情好客无私聪慧等品质。
齐读:开船出发:“一出门,……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生交流:如“伴我来游戏”,“虾照例是归我吃”,“我们是朋友,即使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起‘犯上’两个字来”;当“我”为没看成戏而不乐时,“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并想出了好办法,陪“我”去看戏;“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
……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罢”。
还有偷豆一节,写出了双喜的精明能干,阿发的无私,大伙的团结协作。
另外,还有六一公公送豆的淳朴好客。
组3:故事美点拨:主要突出有波澜曲折的情节和孩子们的动作和活动描写等。
朗读:月下偷豆:“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学生展示:如看戏前的风波,使故事波澜曲折,出门一节的动作描写,既写出了孩子们的能干,又写出了大家快乐舒展的心情,归航一节既写出了孩子们的欢乐又表现了他们高超的架船本领,最有趣的是偷豆一节,真是让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