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宋词豪放派八大词人简介
唐宋八大家简介

唐宋八大家简介文八大家,是中国唐唐(公元618年—907年)宋(960年—1279年)八大家,又称唐宋古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
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韩愈和柳宗元是对好朋友,曾巩曾携欧阳修、王安石访三苏即苏轼、苏洵、苏辙。
公元907-960年为中国的五代十国。
五代指的是如下五个朝代:后梁公元907-923年、后唐公元923-936年、后晋公元936-946年、后汉公元947-950年、后周公元950-960年。
十国指的是以下十个割据政权: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和北汉等。
唐宋八大家个人作品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著名的散文家和重要诗人,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
贞元八年(七九二年)进士,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
在刑部侍郎任上,他上疏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
后于穆宗时,召为国子监祭酒,历任京兆尹及兵部、吏部侍郎。
诗文作品《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原毁》《师说》《进学解》等其他作品杂文有《杂说》、《获麟解》以及著名的《祭十二郎文》艺术风格韩愈被列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又将他与杜甫并提,有“杜诗韩笔”之美称。
他的散文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
其赋、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都有卓越的成就。
论说文在韩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以尊儒反佛为主要内容的中篇和长篇,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大都格局严整,层次分明。
叙事文在韩文中比重较大。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汉族,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著名的思想家,祖籍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
唐宋八大家简介

人物介绍
韩愈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 (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昌黎(今辽宁义 县),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 “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 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 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 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 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 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 “落阱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 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柳宗元
人物介绍 柳宗元,唐(773—819),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 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 家,与韩愈并称为“韩柳”。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王维、孟 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祖籍河 东(今山西永济)。汉族。代宗大历八年(773)出生于京都长安 (今陕西西安)。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柳宗元出身于官 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 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士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 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 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 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又 出为柳州刺史(所以称柳柳州),政绩卓著。宪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 初八(819年11月28日)卒于柳州任所。交往甚蕃,刘禹锡、白居 易都是他的好友。
名人轶事 1、对联退敌 北宋时期,宋人率招辽邦侵犯。居心求和的朝廷却引来一辽邦使者,出上联要 宋人答对:三光日月星 。如对出下联则撤兵议和。此联看似简单,实不易对。出句 的数字恰与后面的事物相符,而对句所选数字对应事物都会多于三或少于三。恰逢 回京述职的苏轼,大笔一挥,巧妙对上下联:四诗风雅颂。对句妙语天成,辽使佩 服至极。 品:该对联妙在“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因为《诗经》中有“大雅”、 “小雅”,合称为“雅”。加之“国风”、“颂诗”共四部分,故《诗经》亦称 “四诗”。对句妙语天成,让人佩服。
宋词简介——精选推荐

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南唐后主李煜.宋代词人:李清照、柳永、秦观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苏轼、岳飞、陈亮等。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
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戏剧小说输送了养分。
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人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词的初期极尽艳丽浮华,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间,是一种通俗的艺术形式,五代时期的《花间集》就很明显地展露了词美丽绚烂的文采,但是这期间的词题材还仅限于描写闺情花柳、笙歌饮宴等方面,可以说还显得很“小气”。
虽然艺术成就上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准,但是在思想内涵上层次还不够。
宋代初期的词一开始也是沿袭这种词风,追求华丽词藻和对细腻情感的描写。
像曾因写过“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而得罪了仁宗皇帝的柳永,郁郁不得志,一生就流连于歌坊青楼之间,给歌妓们写写词。
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当时的词被认为是一种粗俗的民间艺术,不登大雅之堂,以至于宋朝的晏殊在当上宰相之后,对于他以前所做的词都不承认是自己写的。
宋朝的艳妓之多,水平之高为其它朝代所罕有,她们和宋朝的才子们一起共同推动了词这一新兴艺术形式在民间的广泛流传。
但是,随着词在宋代的文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词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充实和提高。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奠定了边塞词在宋词中的地位,使只闻歌筵酒席、宫廷豪门、都市风情、脂粉相思之类的世人一新耳目。
到苏轼词首开豪放词风,宋词已经不仅限于文人士大夫寄情娱乐和表达儿女之情的玩物,更寄托了当时的士大夫对时代、对人生乃至对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感悟和思考。
宋词彻底跳出了歌舞艳情的巢窠,升华为一种代表了时代精神的文化形式。
豪放派十大词人

豪放派十大词人豪放派是诗歌史上的一种文学流派,它主张恢弘豪放、真实感性,直接抒发人生的欲望和个性的追求。
豪放派十大词人是具有代表性的十位豪放派词人,他们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
1. 辛弃疾辛弃疾是豪放派的开山鼻祖,其作品始终高潮迭起、奔放诙谐,以及情感丰富多彩的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
他的爱国词《青玉案·元夕》含有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可谓气势磅礴,令人感叹。
2. 李清照李清照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其反映生活的诗作闻名。
她的词作具有纯真感性的特点,既有诗人独有的内涵性,又有强烈的情感表现力,被誉为“女性豪放派的先驱”。
3. 苏轼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其词作在艺术上也堪称独树一帜。
他的豪放词作以感情奔放著称,常常在慷慨激昂的笔触中表现出对社会和国家的关注和反思。
4. 辛文房辛文房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文化官员,他的代表作品《青灯古佛》是豪放派词的典范之一。
词中交融了阴晴圆缺之美与生命的短暂,格调高昂磅礴,风格绮丽华美。
5. 杜甫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人中的伟人”。
他的豪放诗作主要以反映时代风云变幻、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洞察和对生命和人性的追问为主题,充满爱国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
6. 陈子龙陈子龙是清代文学家,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词作豪放自如、气势磅礴,深受清代文人的青睐。
其作品《送范幼安带舞》才情洋溢,情感奔放,具有典型的豪放风格。
7. 马致远马致远是明朝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词人,他的豪放词作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特点。
他的代表作品《天净沙·秋思》是其代表作之一,充满了萧瑟凄苦的情感,呈现出极度的悲凉和孤独。
8. 杨万里杨万里是明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词人,他的词作中充满了民间趣味和典型的豪放风格。
他的代表作品《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让人感受到了他对大自然中哀怨万慨的感慨,表现出一种豪放卓逸的精神风貌。
9. 龚自珍龚自珍是清朝的著名文学家,也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豪放派十大词人

豪放派十大词人一、词中之龙:辛弃疾名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有词集《稼轩长短句》,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后世评价: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
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
(刘克庄)【上榜代表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二、旷世奇才:苏轼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后世评价: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刘辰翁)【上榜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三、南宋初“词坛双璧”之一:张孝祥名句: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张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汉族,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生于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少时举家迁居芜湖。
豪放派诗人及代表作品

豪放派诗人及代表作品豪放派诗人简介豪放派,是形成于中国宋代的词学流派之一。
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如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豪放”一词衡文评诗。
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
豪放词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
据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公为之绝倒。
”这则故事,表明两种不同词风的对比。
南宋人已明确地把苏轼、辛弃疾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
1、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南宋爱国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辛弃疾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现存词600多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公元1207年秋,辛弃疾逝世,年68岁。
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3)青玉案元夕4)鹧鸪天送人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6)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7)清平乐·村居8)满江红·暮春9)念奴娇·书东流村壁10)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2、岳飞(1103—1142),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今河南安阳汤阴县)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他于北宋末年投军,从1128年遇宗泽起到1141年为止的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位至将相”。
宋词代表人物

宋词代表人物1、苏轼:北宋词人,开创“豪放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后人称为“词圣”。
上榜理由六点:他是宋代现存宋词数量第二的词人;开创了“豪放派”;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扩大词的表现功能,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
2、柳永: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上榜理由五点: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将赋的方法移植于词;柳永第一次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使词走向平民化、大众化,从而宋词获得了新的发展趋势;他是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的人,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3、辛弃疾:南宋豪放派词人,与苏轼并称“苏辛”,后人称为“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上榜理由三点:他是宋代现存宋词数量第一的词人;苏轼打开了豪放派大门,但辛弃疾是第一个真正走进豪放派大门的词人;辛弃疾对宋词改革发展中的贡献还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
4、李清照: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与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人称“词中皇后”、“千古第一女词人”。
上榜理由两点:创“易安体”,对后世影响深远;李清照的词有音律声调的和谐美。
5、秦观:北宋婉约派词人,“苏门四学士”之一。
李调元称赞其"为宋一代词人之冠"。
上榜理由三点:他能把小令中含蓄缜密的韵味带进慢词长调,从而弥补了柳永以赋法填词所带来的不足;他使得慢词的创作走向成熟;秦观的感伤词作形成了词史上影响巨大的抒情范式。
6、周邦彦:北宋词人,被后人称为“词家之冠”、“词中老杜”,是公认“负一代词名”的词人。
上榜理由两点:周邦彦是婉约词之集大成者,使婉约词在艺术上走向高峰;促进词体声律模式的进一步规范化、精密化,开创格律派。
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谁

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谁豪放派,形成于中国宋代的汉族词学流派之一,豪放派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等。
豪放派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
1、苏轼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代表作品:l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念奴娇·赤壁怀古》l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l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l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前赤壁赋》l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后赤壁赋》2、辛弃疾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代表作品:l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l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职,退隐山居。
l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3.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因仕途不顺,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
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豪放派是中国宋词风格流派之一。
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豪放”一词衡文评诗。
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
南宋人已明确地把苏轼、辛弃疾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
因其词作的题材、风格、用调及创作手法等与婉约派多不相同,故被视婉约派为正统的词论家称为“异军”、“别宗”、“别派”。
代表词人为苏轼、辛弃疾等。
中国宋词风格流派之一。
曾经有人用“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来形容苏轼的词,这句话也可算对豪放派词风的写照。
南宋人已明确地把苏轼、辛弃疾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
当然,著名的豪放词人也不仅局限于苏、辛二人。
王安石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
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里阳村人,汉族。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苏轼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辛弃疾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这首先表现在他的词中,他不断重复对北方的怀念。
《贺新郎》、《摸鱼儿》等词中,他用“剩水残山”、“斜阳正在断肠处”等讽刺苟安残喘的南宋,表达他的不满。
他擅长的怀古之作中《水龙吟》,面对如画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壮志被激发的同时,他也大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
辛词在苏轼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题材范围,他几乎达到了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
刘克庄他的词以爱国思想内容与豪放的艺术风格见称于时,在辛派词人“三刘”(刘克庄、刘过、刘辰翁)中成就最大。
《送陈真州子华》、《沁园春》、《玉楼春》《戏林推》等词,是他的代表作。
或悲痛“长安不见”,或慨叹“功名未立”,诸如《玉楼春》《戏林推》中“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等名句,爱国情深,沉郁苍凉,确乎“壮语亦可起懦“。
实际刘克庄也不乏清切婉丽之作,如咏海棠的《卜算子》等词即是。
贺铸贺铸能越出恋情闺思的范围,而着力抒写个人的身世经历和某些社会现实。
他的性格本近于侠,以雄爽刚烈见称于士大夫之林。
由于题材内容有所突破,这类词的风格也大不同于从《花间》到北宋末的柔婉之调,显得豪放劲朗,慷慨悲壮。
最有代表性的是那首抒写自己政治感慨的《六州歌头》等,都可以看出以功业自许的志士牢落无成的悲哀。
这些作品,显然受了苏轼的影响,而隐然下接南宋前期的豪放诸家。
陆游他的作品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悲愤激昂,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疆土,解放沦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贴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状。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呜;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这几句话彷佛是两个宋人的意见的口声,而且恰像山谷裹的回声一样,比原来的声音洪大震荡得多了。
张孝祥张孝祥因为是凭借激情进行创作,所以情感连贯,热情澎湃,语言流畅自然,又能融汇前人诗句而不见雕琢痕迹。
查礼说:“于湖词声律宏迈,音节振拔,气雄而调雅,意缓而语峭”,正概括了张孝祥词的基本特点。
他写词也是有意地学习苏轼,评论者也多以为二人极其相似,如汤衡说:“自仇池(苏轼)仙去,能继其轨者,非公其谁与哉?”(《张紫微雅词序》)张孝祥词上承苏轼,下开辛弃疾爱国词派的先河,在词史上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晁补之补之属豪放词家,师承苏轼,只是就其主导倾向而言,实际上,晁补之全部词章中,伤春惜别、相思忆旧之传统题材的作品仍占约半数之多,并颇具清新蕴藉韵味与柔丽绵邈情调,合乎词的当行本色。
如他的《引驾行·梅精琼绽》一词,起首说春光满园,人却独自落泪,中间略事点染。
过片转过笔意呼应,她的风采便跃然可见。
全词用铺叙手法,章法缜密不懈,不作大幅度跨跃摇曳,率拙间饶见浑厚气,表现出作为驾驭长调的能力。